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73个
据“北京房山”消息,近日,卫蓝新能源高性能固态锂离子电池量产建设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目前该项目已顺利完成钢结构主体封顶。 据介绍,该项目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总用地面积约151.69亩,总建筑面积约11.23万平方米,包含12栋建筑单体,此次封顶的一期工程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重点布局半固态锂离子电池,年规划产能达2亿Wh,预计2026年实现试投产。 值得注意的是,9月30日,卫蓝新能源官宣,9月底,公司正式完成D+轮融资,本次融资中,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北京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以增资形式战略投资卫蓝新能源,这不仅仅是资本市场对固态电池行业的深度认可,更是对卫蓝新能源下一步发展的坚定看好。 资料显示,卫蓝新能源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态电池产学研孵化企业,公司成立于2016年,主营固态锂离子电池,集研发、生产、市场、销售于一体,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具有CNAS资质,在多个固态锂电技术领域实现“首次”突破。
据“北京房山”消息,近日,卫蓝新能源高性能固态锂离子电池量产建设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目前该项目已顺利完成钢结构主体封顶。 据介绍,该项目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总用地面积约151.69亩,总建筑面积约11.23万平方米,包含12栋建筑单体,此次封顶的一期工程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重点布局半固态锂离子电池,年规划产能达2亿Wh,预计2026年实现试投产。 值得注意的是,9月30日,卫蓝新能源官宣,9月底,公司正式完成D+轮融资,本次融资中,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北京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以增资形式战略投资卫蓝新能源,这不仅仅是资本市场对固态电池行业的深度认可,更是对卫蓝新能源下一步发展的坚定看好。 资料显示,卫蓝新能源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态电池产学研孵化企业,公司成立于2016年,主营固态锂离子电池,集研发、生产、市场、销售于一体,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具有CNAS资质,在多个固态锂电技术领域实现“首次”突破。
10月7日,梅赛德斯-奔驰在官网发布第三季度销售情况。 据悉,梅赛德斯-奔驰集团第三季度总销量达到52.53万辆(含汽车和厢式货车),受中国市场环境影响,高端汽车销量在全球范围内有所增长。 在乘用车方面,梅赛德斯-奔驰第三季度销量为44.15万辆,受市场环境和关税政策,主要影响美国和中国的销售。其中,美国的客户需求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客户交付量年初至今增长了6%;在中国,公司继续专注于为客户提供长期价值以及卓越的产品和技术体验,高端销量同比增长13%,与2025年第二季度相比增长4%。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第三季度,梅赛德斯-奔驰纯电动汽车(BEV)销量环比增长22%,这得益于电动CLA在欧洲的首批交付;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增长20%,推动xEV销量达到96,300辆(+10%)。 消息显示,9月,梅赛德斯-奔驰在慕尼黑开启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系列产品和技术发布会, 官宣将于2026年初推出的新款电动GLC,以及CLA、CLA Shooting Brake和即将推出的电动C级等新车型,进一步加强其电动汽车产品组合。 值得一提的是,继今年2月开展实际路测之后,近期,梅赛德斯-奔驰固态电池测试车再度上路测试,成功完成了真实场景下的长途道路实测。 本次测试的固态电池,由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团队与梅赛德斯-AMG高性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HPP)团队的F1技术专家联手打造,电芯由Factorial Energy提供。其重量能量密度提高至450瓦时/千克,续航里程可提升25%。梅赛德斯-奔驰配备了气动执行器,有效应对固态电池充放电时体积容易发生变化的特性。测试车上的固态电池包,其体积、重量都与量产纯电EQS上相当。 满电情况下,搭载固态电池的纯电EQS测试车从德国出发,跨越丹麦抵达瑞典。本次测试全程1,205公里,途经不同气候环境、不同路况条件,抵达终点后测试车剩余里程仍高达137公里。 本次测试,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技术在真实环境下的可靠性和成熟度。梅赛德斯-奔驰的目标是在5年内将此创新技术投入量产。
近日,安徽省淮南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了关于《安徽玖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锂电池回收及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公示。 公示信息显示,该项目由安徽玖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建,租用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显示产业园二号厂房,改造面积约15,000平方米。 该项目将购置拆解分选生产设备、环保设备、锂电池破碎分选处理设备等,建设锂电池破碎分选生产线,建成后年拆解废旧锂电池1万吨。 资料显示,安徽玖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12月30日,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不含危险废物经营);新能源原动设备销售;电池销售;电池零配件销售等。公司大股东为合肥嘉铄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国庆假期期间,港股新能源板块延续节前热度。昨日,锂电、储能、电力设备等方向再度集体走强。 截至收盘,中国安储能源(02399.HK)、东北电气(00042.HK)双双涨超10%,赣锋锂业(01772.HK)、金风科技(02208.HK)等细分行业龙头也都明显跟涨。且短线来看,板块不少个股国庆假期期间均收获两位数涨幅。 消息面上,国际能源署7日发布的《2025年可再生能源》报告预测,尽管面临供应链和资金压力、电网整合挑战和政策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仍将强劲增长,预计未来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之前5年增量的两倍。2025至2030年期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增加4600吉瓦,大致相当于中国、欧盟和日本当前装机容量总和。 中信建投也分析称,全球储能需求在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储能系统成本价格下降双重驱动因素下同步爆发,国内外储能需求实现共振,带动板块进入新周期。 此外,市场关注已久的固态电池概念近日也有利好传出。据报道,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突破,为解决界面阻抗大、离子传输效率低的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国信证券在10月8的最新报告中还指出,行业层面,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推进,叠加欧洲新能源车需求持续向好,建议关注需求持续向好背景下估值较低的锂电行业领先企业。 数据显示,9月欧洲九国新能源车销量31.12万辆,同比增长34%、环比增74%。 值得一提的是,节前随着锂、钴等关键材料的涨价,市场对新能源板块的关注度就处于加速升温状态。综合来看,叠加假期期间利好催化,后续炒作情绪也或进一步走高。 尤其是,近期不少锂电材料企业持续斩获长期大单,也反映了产业链的景气修复的动能较强。 具体来看,9月22日,天赐材料与瑞浦兰钧达成超5年累计超80万吨电解液供货协议;9月29日,厦钨新能与中伟股份达成三年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预计在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固态前驱体、富锂锰基前驱体等产品以及循环回收和锂产品的合作量约11.5万吨/年;9月29日,华友钴业旗下衢州新能源也与LGES签署协议,约定2026-2030年间向其供应三元前驱体7.6万吨。
9月29日,印度商工部、贸易救济总局公布对华光伏电池及组件反倾销调查最终裁定,拟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征收为期3年的反倾销税。DGTR终裁(2025年9月30日签署)已建议“自通报发布之日起执行”,并明确税率为0%、23%、30%三档,期限3年。根据印度反倾销程序惯例,CBIC通常在终裁后30日内完成通报并刊登《印度政府特别公报》。 2024年,多家印度光伏企业(包括 FS India Solar Ventures、Jupiter International、Tata Power Solar、TP Solar 等)向印度贸易救济总局(DGTR)提出申请,声称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低价倾销,导致本土产业严重受损2024年9月30日,DGTR 在《印度公报》上发布公告,正式对自中国进口的光伏电池和组件启动反倾销调查,通知同时送达中国驻印度使馆、中国相关出口商、印度进口商及使用方,要求提交意见和答卷, 期间向118家中国企业发放问卷,74 家予以回复。 调查期(POI)为 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同时回溯对比了2020–21 至 2022–23 的数据 DGTR 向中国主要光伏出口商(如晶科、天合、隆基、爱旭等)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成本、出口价格等信息。 各方包括中国出口商、印度进口商、行业协会和用户企业均提交了意见。中国企业多主张并无倾销,或认为加征关税会推高印度光伏成本,阻碍可再生能源发展。印度产业方则认为,中国企业存在大规模过剩产能,且出口价格低于成本,严重冲击印度新建产能;若不采取措施,本土投资(含 PLI 激励计划下的大额扩产项目)将面临亏损甚至停产 2025年9月21日,DGTR 发布披露文件(disclosure statement),公开关键事实并征求最后意见。9月29日发布最终裁定,认定中国企业存在倾销,且给印度产业造成实质损害,决定建议征收反倾销税,但不同企业的适用税率不同。将电池及组件全部纳入涉案范围,驳回“电池与组件为独立产品”的主张,理由是电池需组装成组件方可使用,且TOPCON电池与薄膜组件均与同类产品终端用途一致,排除可能导致关税规避。 印度当局称,调查期(2023.4-2024.3)内中国产品进口量达30723MW,占印度总进口量的77%,相较前期(2022.4-2023.3)同比增加373%,较2020-21年增加240%。 且终裁认为,单晶硅电池进口价仅7.92卢比/瓦(约0.63元/W),削价幅度55-65%,而光伏组件价格18.56卢比/瓦(约1.49元/W),未削价。 对比来看,2024年3月,SMM报“单晶Topcon电池片-183mm - 平均价”为0.47元/W,“Topcon组件-182mm(分布式) - 平均价”为0.96元/W。 印度当局在报告中认为,中国的光伏电池片及光伏组件的低价倾销,直接导致国内产业盈利水平在损害期内下降了289%,利润下降了184%,现金收益下降了169%。本土产业的库存水平暴涨了68倍,并损失大量相关合同。 就反倾销关税增加后导致的光伏电池及组件价格上涨可能导致的供应缺口,印度当局在终裁文件中也表明, 调查证据表明,印度太阳能产业在2025年底前已锁定新增产能38.1 GW,并将于2026年6月前进一步扩至64.6 GW(§176),足以覆盖同期约44 GW的年度新增需求,实现140%以上的自给率,从而消除征税后可能出现的供需缺口。与此同时,仅已披露项目即牵动近10万亿卢比的资本支出,其资产安全被列为“保障后续投资可行性”的核心法定目标。反观中国,因美国(双反税+201保障税+50%附加关税)、土耳其(反倾销税并延及东南亚转运)、加拿大(双反税)及欧盟(反规避调查)相继关闭主要出口通道,其国内光伏闲置产能高达252 GW,相当于印度全国需求的576%。终裁认定,在全球市场“几乎尽数设限”的背景下,上述巨量过剩产能存在向印度集中转移的紧迫风险,势必对本土新建产能形成价格抑制与数量冲击的双重挤压,进而危及已投入的约10万亿卢比投资安全;因此,征收反倾销税被裁定为维护产业生存、确保投资回收及实现供需平衡的“必要且最低限度”的救济措施、 从最终的关税征收结果来看,印度对不同企业的关税征收程度不尽相同。 终裁对中国出口商实行集团&个别企业”双层税率,对未抽样但合作企业、非合作企业再设两档,形成 “0 % 、23 %、30 %” 三档;所有税率均按 CIF 价计征,期限 3 年,少于一般的反倾销关税期限5年。 注: 同一集团内企业享受同等税率,无需再细分。 若出口商通过第三方贸易公司出货,只要生产商属于上述集团,仍按集团税率执行。 对非中国原产但由中国转运的货物,若不能证明非中国原产,同样适用 30 % 栏。 综合来看,印度此次对华征收反倾销税,有以下三个特点:征税幅度相对较小,征税周期相对较短,并选择了差异化的征税方式,SMM分析来看,原因或有以下几点: 印度《反倾销规则》第17(4)条与WTO《反倾销协定》第9.1条均要求“征税额≤倾销幅度与损害幅度之较低者”。根据印度当局列明的各项损害数据来看,23%-30%的税率符合该原则。 2022年起印度已对华光伏征收25%基本关税(BCD),并将于2026-06实施ALMM清单-II(政府项目只准用本土电池)。终裁指出“反倾销税与BCD目的不同,可叠加”,因此无需再把反倾销税推至更高水平。 另外低税率使中国企业无需大幅提价即可合规,印度下游电站EPC成本不会跳升,既兼顾“2030年280 GW太阳能”宏观目标,也减少被诉至WTO的风险。 64.6 GW新产能集中在2025-2026释放,政府只需“护航”到2027年即可实现规模经济;届时成本下降,本土企业可自然对抗低价进口,无需更长保护。另外,ALMM清单-II、产能挂钩激励(PLI)第二、三批资金将在2026-2027年到位,反倾销税若同步,或可形成“关税退出+补贴接棒”的平滑过渡。
9月22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提升电池拆解回收技术水平,探索建立储能电池回收体系”。 这份指导意见设定了到2030年我国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的目标。面对未来2-3年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第一轮“退役潮”,锂电池回收已成为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部门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不仅规划了能源装备的整体发展方向,还针对电池回收领域提出了具体要求。文件指出,在装备再制造与回收利用方面,需要 突破关键装备精准检测 和复杂零部件、精密件原位修复等关键技术。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光伏、风电设备退役废弃产品回收标准规范”,构建覆盖绿色设计、规范回收、高值利用、无害处置等环节的回收利用体系。 这一系列要求体现了国家对于能源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视。 到2030年,我国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将实现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锂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完善。 此次政策发布将推动整个行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未来锂电池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将有章可循。
9月25日,宁德时代与首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汽车客运、汽车租赁、汽车服务、汽车能源供应等领域推进车辆电动化转型、售后服务、废旧电池回收、充换电设施布局合作,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加快打造出行服务新能源转型发展“新样板”。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电池回收利用从环保议题转变为巨大的商业蓝海。电池回收不仅是处理废弃物的环节,更是保障资源安全、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宁德时代与首汽集团的合作构建了一种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国家“双碳”目标,打造出行服务新能源转型发展的“新样板”。首汽集团作为全方位汽车出行服务提供商,旗下拥有“首汽约车、首汽租车、首汽智行”等多元出行服务场景。 这意味着宁德时代不仅是电池供应商,更将成为首汽集团出行产业新能源化动力电池的首选品牌,承担从电池供应到回收再利用的全链条责任。 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电池数据的共享与追溯,为每一块电池建立了“数字身份证”,极大提升了后续回收利用的效率与安全性。
9月22日前后,8月钴及锂电产业链相关产品进出口数据集中出炉,数据显示,2025年8月锂辉石进口总量约为61.9万吨,环比减少17.5%,折合约为5.6万吨LCE。碳酸锂进口方面,2025年8月我国碳酸锂进口总量约为21847吨,环比增加58 % ,同比增加25%。但SMM依旧预计,我国碳酸锂进口总量后续仍将保持高位运行态势......SMM整合了电池材料的进出口情况,具体如下: 上游 锂精矿 据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8月锂辉石进口总量约为61.9万吨,环比减少17.5%,折合约为5.6万吨LCE(SMM进行平均品位与含水量的拆分处理统计计算所得)。 分来源国看,从澳大利亚、尼日利亚、津巴布韦三国进口矿量合计占比 70.2%,部分减幅明显:澳大利亚来矿21.2 万吨,环减50.5%;尼日利亚来矿10.5 万吨,环减9.6%;津巴布韦来矿11.8 万吨,环增84%。另外,从马里和巴西的进口锂辉石量级增量显著,进口量为 7.3万吨和1.8 万吨,均为集中发货所致。 另外,经SMM筛选分析,8月锂辉石精矿进口量约为47万吨,占比来矿总量76%,因澳大利亚来矿的增加增幅显著。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SMM整理 》 【SMM分析】8月中国锂辉石进口61.9万吨 环比减少17.5% 折合碳酸锂约5.6万吨 回顾8月的锂辉石市场,2025年8月SMM锂辉石精矿(CIF 中国)6%指数月均价为878美元/吨,环比上涨24%,在8月份,锂辉石市场经历了一场由中国国内政策风暴主导的剧烈 波动,价格走势上演“过山车”行情。月初至中旬,在江西锂云母矿环保与合规整 治事件持续发酵的强力驱动下,锂价快速拉涨,锂精矿价格随之飙升;然而至月 末,随着碳酸锂期货价格的回落,矿价再度承压下行。 而回归当下的锂矿市场,据SMM最新了解,本周初,碳酸锂价格区间震荡持续,锂矿价格随之震荡。供给端,当前持货商出货意愿一般;需求端,近月部分非一体化盐厂因扩建和保证开工率有明显的采购意愿,其他方因假期来临成交意愿有限。整体锂矿市场相较前期略显冷清。 截至9月30日,锂辉石精矿(CIF中国)指数现货均价报858美元/吨,较8月底的894美元/吨下跌36美元/吨,跌幅达4.03%。 》点击查看SMM新能源产品现货报价 碳酸锂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 2025年8月我国碳酸锂进口总量约为21847吨 ,环比增加58 % ,同比增加25%。进口均价约为 8553美元/吨, 较7月均价环比下跌14%。 其中,从智利进口碳酸锂约为 15608吨 ,环比增加82%,约占此次进口总量的71 % ;从阿根廷进口碳酸锂约为 4253吨 ,环比增加8 % ,约占此次进口总量的19 % 。智利和阿根廷仍然是我国进口碳酸锂主要来源国。 根据智利海关最新出口数据显示,8月发往中国的碳酸锂数量约为1.3万吨,环比减少5%。海外锂盐企业全年发货指引未有变化,预计H2发货量级将有所恢复。整体来看,预计我国碳酸锂进口总量仍将保持高位运行态势。 出口方面,8月我国出口碳酸锂369吨,环比增加0.8%,同比增加57%,主要出口至日本与韩国。 》 【SMM分析】2025年8月国内碳酸锂进口量出炉 碳酸锂价格方面,据SMM现货报价显示,9月碳酸锂现货报价呈现先涨后跌的态势,9月22日最高冲至73850元/吨,随后缓慢回落,截至9月30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现货报价维持在72800~74300元/吨,均价报73550元/吨,较8月底的79650元/吨下跌6100元/吨,跌幅达7.66%。 》点击查看SMM新能源产品现货报价 从8月碳酸锂市场表现来看,据SMM了解,8月碳酸锂现货价格大幅上涨,环比增幅逼近20%,主力合约期货价格也经历多次 涨停突破9万元/吨关口。本轮上涨主要受江西地区多家锂矿企业矿权争议影响,其 中枧下窝矿山停产已导致锂云母端碳酸锂产量显著减少。市场情绪推动+供需格局 反转去库,8月电池级碳酸锂月度均价已逼近7.9万元/吨。 目前已经临近国庆假期,据SMM最新了解,下游材料厂国庆备货已基本结束,市场成交明显转淡。供应方面,以锂辉石为原料生产的碳酸锂占比已超过60%,成为市场供给的重要支撑;锂云母原料所产碳酸锂占比则下降至15%。整体来看,9月市场呈现供需同步增长、但需求增速更快的态势,碳酸锂市场当月将出现阶段性供应偏紧。 氢氧化锂 据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8月中国氢氧化锂出口量级5673吨,环比上月增加355%,同比减少46%。分国别来看,出口往韩国与日本占比总出口量68%:往韩国出口量级2933吨,环比7月增加250%,同比减少59%;往日本出口量级897吨,环比7月增加240%,同比减量70%。 另外,8月中国进口氢氧化锂1224吨,环比增量显著。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SMM整理 》【SMM分析】8月中国氢氧化锂出口5673吨 环比增量明显 电池材料 人造石墨 2025年8月,中国人造石墨进口市场呈现 “量增价跌” 的态势。中国人造石墨进口量为686吨,环比增长8%,同比下滑30%。进口均价方面,2025年8月,中国人造石墨进口均价为62755元/吨,环比下滑25%,同比下跌9%。 数据来源:SMM,中国海关 进入2025年8月,下游终端备货需求渐起,带动电芯端对主材负极材料的需求有所上涨,进下游终端企业备货需求逐步启动,这一需求传导至电芯环节,带动电芯厂商对负极材料的采购需求有所上涨,进而推动人造石墨进口量实现环比小幅上行。口出现小幅上行 2025年8月,中国人造石墨出口量为56133吨,环比上涨16.6%,同比增加26%。出口均价方面,2025年8月,中国人造石墨出口均价为8569元/吨,环比增加3.7%,同比降低18%。 2025年8月,随着下游电芯企业采购需求上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企业积极调整生产节奏,提高开工率,使得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市场供应量呈上行走势,为出口量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货源支撑。同时,随着“金九银十”销售旺季到来,客户开始为旺季进行备货,国外市场需求也有所增长,出口量级环比均有所提升。 》【SMM分析】8月备货需求渐起 人造石墨进出口量级均现增长 鳞片石墨 2025年8月,中国鳞片石墨进口量为1783吨,环比出现59%的下滑,同比增长353%。 数据来源:SMM,中国海关 2025年8月,中国鳞片石墨出口量为6472吨,环比出现68%的下滑,同比下降5%。 8 月鳞片石墨进出口量均较上月环比下滑,核心原因在于下游整体需求增速放缓。尽管锂电行业对鳞片石墨的需求呈现一定提升态势,但当前其在鳞片石墨总需求中的占比仍相对有限,难以对冲整体需求疲软的影响,因此未能扭转鳞片石墨价格持续走低的格局。 》【SMM分析】8月鳞片石墨进出口量环比双降 六氟磷酸锂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8月,中国六氟磷酸锂累计出口量约1262吨,环比下降约20.6%,中国六氟磷酸锂累计进口量为0.006吨。 出口方面,2025年8月中国六氟磷酸锂出口量为1262吨,较7月环比下降约20.6%,同比下降约16.8%。具体来看,欧洲及日本需求较好,出口到波兰的六氟磷酸锂有242.4吨,环比上涨约1022.22%;出口到日本的有201.902吨,环比上涨约38.44%;而出口到北美及韩国的六氟磷酸锂有所减量,出口到美国的六氟磷酸锂有331.02吨,环比下降约46.1%;出口到韩国的六氟磷酸锂有202.351吨,环比下降约54.2%,降幅明显。总体而言,8月国外对六氟磷酸锂采购量出现小幅下降。 》【SMM分析】2025年8月六氟磷酸锂出口量环比下降20.6% 磷矿石 2025年8月,中国磷矿石进口呈现出总量稳、结构变、均价跌的突出特点。进口来源国与入境省份格局发生剧烈震荡,从7月的多国、多省分散模式,急速切换为8月由埃及单一国家主导、并几乎全部从广西口岸入境的高度集中模式。此举虽使进口总量环比微增8.9%至13万吨,进口总金额下降7.3%,全国综合进口均价同比大幅下滑14.9%。 2025年8月,中国磷矿石进口量从7月的12.0万到8月的13.0万吨,环增8.9%;进口金额从1160.0万美元环比下降 7.3% 至 1075.2万美元 ,这主要是由于进口均价整体下滑所致。埃及为最大进口国,占中国进口总量的9成。出口量从7月的10.6万吨增长至8月的1.10万吨,环比增4.1%。7月主要出口地为福建而8月则为湖北。 》8月国内磷矿石进口格局骤变 来源国与入境口岸齐现“埃及-广西”单一主导模式【SMM分析】 钴方面 钴湿法冶炼中间品 2025年8月中国钴湿法冶炼中间品进口量约为5241实物吨,环比下降40%,同比下降90%,其中从刚果金进口量约为4806实物吨,环比下降64%,同比下降91%。2025年8月中国钴湿法冶炼中间品进口均价为8500美元/实物吨,环比下降3.61%。2025年1-8月中国累计进口286,329实物吨,累计同比下降28.93%。 》【SMM分析】2025年8月中国钴湿法冶炼中间品进口量环比下降40% 未锻轧钴 2025年8月中国未锻轧钴进口量约为431金属吨,环比下降25%,同比上升144%。进口均价方面,2025年8月中国未锻轧钴进口均价为30978美元/金属吨,环比下降1.54%。2025年1-8月累计进口4544金属吨,累计同比增加179%。 出口方面,2025年8月中国未锻轧钴出口量约为411金属吨,环比下降58%,同比下降43%,分国别看,8月出口量大幅下降主要由于往荷兰方向大幅下降,8月中国出口荷兰量44金属吨,环比下降93%。出口均价方面,2025年8月中国未锻轧钴出口均价为32082美元/金属吨,环比上升3.49%。2025年1-8月累计出口量12703金属吨,累计同比上涨132%。 》【SMM分析】2025年8月中国未锻轧钴出口量大幅下降
2025年9月,国内碳酸锂月度总产量持续突破新高,环比增长2%,同比大幅增长52%。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仍来自于锂辉石端,非一体化锂盐企业代加工订单如火如荼。同时在下游需求持续向好的驱动下,行业整体供给能力也同步提升。 分原料类型看:锂辉石、盐湖、回收均存在一定增量,锂云母持续回落。 锂辉石端碳酸锂:9月总产量环比增长5%。一方面,因下游需求表现良好,刺激部分柔性产线转至碳酸锂的生产,贡献一定增量。其他部分锂盐厂也在需求带动下产量存在一定提升;另一方面,非一体化锂盐厂在期货套保利润刺激下开工率持续提升维持高位,进一步推动产量增长。 锂云母端碳酸锂:总产量环比下降15%。此前,江西地区某头部矿山因矿证问题已停产,其相关锂盐厂通过矿石库存及零单采购8月暂有少量生产。随矿石库存的不断消化,叠加国内锂云母矿石量级流通有限,产出持续减量。其他锂云母端锂盐企业生产相对稳定。 盐湖端碳酸锂:总产量环比增加10%。在新产线的爬产下,盐湖端碳酸锂产出增量明显,其余企业在适宜天气条件下仍保持稳定生产。 回收端碳酸锂:9月总产量环比增长7%,主要受益于碳酸锂需求市场持续向好,回收企业生产积极性有所提升,但总体产量规模仍然有限。 目前,碳酸锂市场仍面临江西地区矿山政策的不确定性。以悲观视角考虑,若相关矿山面临停产,可通过库存维持短暂少量生产。此外,锂辉石端和盐湖端均有新产线投产,预计10月碳酸锂总产量仍具备增长潜力,或将突破9万吨大关。后续SMM将持续密切关注江西地区矿山政策的具体落实。 需求方面,动力市场新能源汽车商用乘用同时快速增长;储能市场供需两旺,供应持续偏紧。电芯及正极材料排产10月持续向好,预计碳酸锂10月将持续呈现较大幅度去库。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