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995个
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东风柳汽就理想i8碰撞测试相关事件发布联合声明。 全文如下 近期,理想i8与第三方车辆(东风柳汽乘龙品牌)在碰撞测试中的内容传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并就汽车产品测试信息发布的规范性、标准执行的透明度以及企业品牌形象保护等议题引发了行业讨论。为澄清事实,消除误解,并共同维护良好的行业生态,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想汽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汽研”)、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柳汽”)三方在充分沟通基础上,就事件相关情况达成一致,现联合声明如下: 理想汽车: 本次测试目的是验证和提升理想i8的被动安全性能,并不针对任何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和质量性能。对于测试过程导致东风柳汽乘龙品牌被意外卷入舆情争议,对相关内容的传播可能引发的品牌关联风险预估不足,导致东风柳汽乘龙品牌无端陷入负面舆情,对其品牌形象造成损害,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让长期支持和使用东风柳汽产品的卡友及相关公众造成了误解,理想汽车在此表示诚挚的歉意。理想汽车无意冒犯,也从未刻意想通过此次测试质疑或影射东风柳汽的车辆产品质量与安全性。 理想汽车将进一步采取措施,避免再次引发类似争议。 中国汽研: 作为本次测试的委托执行机构,中国汽研在本次测试中,未能及时、清晰地向公众阐明东风柳汽乘龙二手车辆仅作为符合特定标准要求的“移动壁障车”使用,测试本身并非、也不构成对其产品安全和质量性能的评价,导致关键信息缺失与公众误解。在流程管控上,未充分预判并规避因信息发布不完整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汽研对此表示抱歉。 中国汽研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将进一步完善测试管理机制,坚守科学、客观、中立原则,切实履行检测机构维护行业公信力的核心责任,自觉接受行业监督。 东风柳汽: 东风柳汽作为东风汽车旗下重要的商用车和乘用车事业单元,始终坚守“自立自强、创优创新、同心同德、为国为民”的企业精神,坚持“高品质+可信赖”的质量方针,将通过持续创新不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一如既往地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勤勤恳恳做好服务,以更好的交通运输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价值,扎实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自觉抵制不正当竞争,坚守合法合规经营底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为实现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贡献力量。 三方共同倡议: 严守自律底线,共塑良性竞合:呼吁汽车行业严格自律,在产品研发、测试验证及宣传推广中,恪守诚信原则与商业道德,杜绝诸如贬损性对比等任何形式的不当竞争行为。 检测认证机构应坚守专业准则,确保测试流程科学严谨,信息发布真实、准确、完整,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市场秩序。 聚焦核心技术创新,回归产品本质:呼吁全行业将资源与精力更多聚焦于车辆安全性能提升、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与用户真实体验优化, 以技术进步和产品实力推动产业升级,共同提升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东风柳汽愿与全行业同仁一道,积极行动,携手共建一个以安全、技术和诚信为基石的汽车产业生态, 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二〇二五年八月六日
当地时间周三,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该公司目前正在训练一款全新的完全自动驾驶(FSD)模型,可能在下个月底准备好向公众发布。 马斯克表示:“新的FSD模型参数量扩大了约10倍,并对视频压缩损耗方面做出显著改进。如果测试顺利,预计下月底向用户推送。” 据悉,FSD是一套半自动驾驶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旨在让特斯拉车辆以极低人工干预完成导航与操控。不过驾驶员仍需手握方向盘,随时接管转向或制动。 该系统亦被视为特斯拉现有Autopilot驾驶辅助功能的升级版本,而Autopilot此前已在欧洲和中国推出。 FSD依托人工智能模型,通过车辆摄像头与传感器感知周遭环境。马斯克所所说的“10倍参数量”意味着模型规模更大、训练数据更多,性能也将随之提升。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上,FSD是马斯克推动特斯拉营收增长与技术领先的核心支柱。今年,特斯拉已在得州奥斯汀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 然而,市场当下更关心特斯拉的核心业务。二季度,该公司汽车业务营收为166.61亿美元,同比下降16%,欧洲销量亦大幅滑落。 叠加马斯克与特朗普“分手”带来的声誉折损,特斯拉股价今年遭受了重创,年内累计已下跌近24%。 此外,马斯克周二还表示,其人工智能公司xAI将于下周开源聊天机器人Grok 2,延续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透明度推进策略。“早该把Grok 2开源了,下周一定会落地。” 马斯克早在2024年10月就承诺将模型开源。他当时表示:“每推出新一代,就会把上一代开源,就像我们在Grok 2发布时对Grok 1所做的那样。”
星源卓镁8月6日晚间公告:公司于近日收到国内某汽车零部件厂商(限于保密要求,无法披露其名称,以下简称“客户”)出具的供应商定点通知邮件,公司将为该客户开发并供应新能源汽车镁合金动力总成壳体零部件。根据客户规划,本项目预计从2026年3月末开始量产,预计未来6年(2026-2031年)销售总金额约为7.13亿元人民币。 谈及对公司的影响:星源卓镁表示:公司专注于轻量化材料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创新设计及替代应用,本次获得项目定点通知,是客户对公司核心研发实力、精密制造能力及综合服务水平的认可,是双方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表现,进一步夯实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镁合金动力总成部件领域的技术壁垒与市场地位,为公司在轻量化赛道的持续领跑注入强劲动力。未来公司将继续以研发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与产业链伙伴保持紧密合作,快速响应其战略规划和订单诉求,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色升级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星源卓镁还在公告中对风险进行了提示:1、客户的定点通知不构成实质性订单,产品的实际供货时间、供货价格、供货数量以双方后续的正式供货协议或销售订单为准。2、本项目预计于2026年3月末开始量产,不会对公司本年度业绩产生重大影响。3、宏观经济形势、汽车产业政策、市场整体状况等因素均可能对客户生产计划和需求构成影响,进而对实际供货量带来不确定性。公司将积极做好产品的开发、生产、供应等工作,加强风险管控。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星源卓镁7月31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目前暂未针对固态电池领域的镁合金应用场景布局相关产品研发,也未与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如电池厂商、整车厂等)开展技术合作,未进入样品测试、验证阶段。公司将持续关注行业技术发展动态,结合自身战略规划适时评估相关业务拓展机会。 星源卓镁7月22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 机器人行业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对轻量化、高强度材料的需求与公司镁合金产品的性能优势具有较高契合度,目前,公司已针对该领域的材料应用需求开展了前期调研与技术储备工作。 星源卓镁尚未公布其半年度的业绩情况,回顾其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833.78万元,同比增长7.28%;归母净利润1693.95万元,同比下降4.08%。 星源卓镁在其2024年年报中介绍,2024年,公司主要从事镁合金、铝合金精密压铸产品及配套压铸模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现有主要压铸产品包括汽车显示系统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零部件、汽车中控台零部件、汽车座椅零部件、汽车车灯零部件、高清洁度自动驾驶模组零部件等汽车类压铸件及电动自行车功能件及结构件、园林机械零配件等非汽车类压铸件。公司产品最终应用于宝马、奥迪、保时捷、智己、蔚来、长城、奇瑞、极氪等国内外知名品牌汽车车型。公司2024年全年营业总收入达到4.09亿元,其中镁合金压铸件收入为2.84亿元,占比69.40%;铝合金压铸件收入为1.02亿元,占比24.91%;模具和其他补充业务分别贡献了1948.55万元和376.51万元‌。 天风证券06月05日发布研报称,给予星源卓镁买入评级。评级理由主要包括:1)2024年业绩增长,2025年Q1收入进一步增长;2)镁合金压铸件营收高速增长,拓展下游应用领域;3)巩固镁合金压铸市场先发优势,加速产能扩张。风险提示: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新产品研发失败;下游汽车行业产销规模下降;行业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汇率波动。 镁合金价格波动与原材料镁锭的价格波动密切相关,回顾镁锭的上半年价格走势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镁价呈现出“涨幅窄但波动频繁”的特点,具体如下:从价格变动来看,以SMM镁锭9990(府谷、神木)均价走势为例,2024年12月31日均价为16000元/吨,2025年6月30日均价为16200元/吨,上半年累计涨幅仅1.25%,涨幅相对有限。但价格波动频次较高、幅度较大:上半年均价最高点出现在5月13日和5月14日,高达17450元/吨;最低点则在3月6日和3月7日,跌至15050元/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价差达2400元/吨。这一走势背后,主要受供需格局变化及消息面扰动影响:一方面,上半年镁厂长期集中性停产,使得镁市“供强需弱”格局逐步扭转,现货紧缺叠加库存低位,为镁价阶段性上涨奠定了基本面基础;另一方面,“固废埋渣”“五台地区白云石矿山停产”“环保督察组入驻”等消息持续扰动市场情绪,加剧了价格波动。 》点击查看SMM镁现货价格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进入下半年以来,镁价重心整体呈现上移态势。8月6日,镁价呈现上行态势,主产区90镁锭主流成交价区间为17100-17200元/吨,较前一交易日上调50元/吨。 从当日市场成交情况来看,早间17100元/吨的价位成交表现显著,各镁厂在此价位均有实际交易达成,且该价位出现货源紧俏、供不应求的现象,底部支撑力度较强。不过,主产区高位成交数量有限,最高成交价虽达17200元/吨,但下游企业对高价货源跟进意愿明显不足,市场整体交投情绪偏淡。综合来看,当前镁市仍处于供需双弱的格局。预计后续镁价将继续以高位盘整的态势运行。 推荐阅读: 》新国标驱动材料革命镁合金成电动自行车轻量化核心引擎【SMM分析】
据外媒报道,近日,墨西哥汽车工业协会(Mexican Auto Industry Association)主席Rogelio Garza表示,特朗普对墨西哥征收的汽车关税“不可持续”,美国汽车制造商最终也会因此蒙受损失。 特朗普日前宣布,在美国和墨西哥贸易谈判期间,根据《美墨加自由贸易协定》(USMCA)出口至美国市场的商品将在90天内继续享受免税待遇,这一决定让墨西哥各界普遍松了一口气。 但根据特朗普出台的另一项措施,从墨西哥出口至美国的整车产品仍需缴纳25%的关税。Rogelio Garza对此表示,这种安排让投资决策陷入停滞。 Garza称,“美国关税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对美国企业而言同样是如此。如果从现在到明年一直维持以上关税政策,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他指出,由于墨西哥汽车产量和出口增长陷入停滞,该行业正推动在明年《美墨加自由贸易协定》审查前达成一项单独的过渡性协议。 今年3月,特朗普宣布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的关税。7月末,特朗普与主要汽车出口国日本达成协议,将包含汽车在内的日本进口商品的税率降至15%。美国和欧盟于7月27日也达成了一项框架性协议,根据该协议,欧盟大部分出口至美国的商品也将面临15%的关税。 但墨西哥尚未与美国达成此类协议(尽管墨西哥与美国的汽车产业融合度较高),这将对其汽车产业造成显著制约。 Garza称,这不仅让墨西哥汽车产业处于不利地位,美国和加拿大的相关产业也会受到影响:“在墨西哥设厂的美国车企会说,‘现在我们的处境比日本企业还差’。” 符合《美墨加自由贸易协定》的墨西哥汽车出口商可凭借车辆的美国本土零部件比例(平均占比约40%,高于其他国家)申请关税减免。 理论上,这意味着墨西哥制造的汽车平均只需缴纳约15%的关税,与日本和欧盟享受的税率相同。 但Garza表示,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三款在墨西哥生产的车型有资格享受这一减免。他还补充道,所有企业仍在缴纳25%的关税,且尚未收到任何关税退款。 他表示,“申请关税豁免的流程太过复杂,车企正在办理退款,但在五六十款车型中,只有两三款能享受这一待遇。” 今年1月,特朗普上任后数小时内就将矛头对准墨西哥和加拿大,指责两国未能管控好边境,致使移民和芬太尼流入美国。 特朗普对两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但根据《美墨加自由贸易协定》,绝大多数出口商品仍可免税通关。 汽车行业的关税是单独的,需通过专项协议方能修订。墨西哥总统克劳迪娅·申鲍姆(Claudia Sheinbaum)日前宣布,两国已同意将双边贸易谈判延长90天,目前两国官员正致力于达成一项汽车贸易协议。 20世纪90年代《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签署后,墨西哥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成为雇佣超100万人的经济增长引擎。最新数据显示,墨西哥汽车产量去年接连超越德国与韩国,跃居全球第五大汽车制造强国。 然而,在关税不确定性和政府大幅削减预算的双重影响下,该行业发展目前陷入停滞,这也反映了墨西哥整体经济的状况。墨西哥政府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国汽车总产量为200万辆,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出口量增长2.8%至170万辆。 通用汽车和Stellantis等在墨西哥拥有多家工厂的汽车制造商,今年都因关税问题遭遇利润下滑。Garza表示,目前车企似乎承担了大部分额外关税成本,但预计美国市场的汽车价格很快就会上涨。 日产近日表示,将关闭其于20世纪60年代在墨西哥开设的Civac工厂,这也是该公司在日本本土以外的第一家工厂,并将生产转移至墨西哥国内的其他工厂。通用汽车称,将把雪佛兰Blazer和Equinox的部分生产从墨西哥转移至美国。 曾担任墨西哥经济部副部长的Garza表示,车企可以在有产能的情况下转移某些车型的生产,但鉴于美国的生产成本高得多,墨西哥仍是汽车制造商建厂的更优选择。 Garza强调:“产能转移并非易事,美国的相关成本高企,车企计算后会发现,即便要缴纳15%的关税,墨西哥汽车制造业仍具备成本竞争优势。” 一些在墨西哥生产车辆的德国汽车制造商的处境更为艰难,因为它们从欧洲采购的零部件更多,不符合《美墨加自由贸易协定》的要求,因此在25%的关税基础上,还需额外缴纳2.5%的税款。 Garza认为,美国与欧盟达成的贸易协议表明,当前的环境极具挑战性。他表示,未来无论谁接替特朗普,情况可能都不会有太大不同,因为贸易保护主义现已成为常态。 不过,Garza以及墨西哥政府目前正专注于争取与美国达成一项比其他国家更有利的贸易协议。 他在谈及美墨关系时强调:“作为地理上相邻的贸易伙伴,我们此前签订了一项已持续30年的自由贸易协定,双方都从中受益。两国彼此都清楚——墨西哥需要美国市场,美国同样依赖墨西哥产业链。现在是时候达成一个更具互利性的协议了。”
作为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融合的关键技术之一,V2G正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 8月5日,广汽昊铂宣布,将面向广州地区开启首批V2G桩车主招募活动。“获得首批V2G功能适用名额的昊铂车主,可享半年至高4000元的收益补贴,以及免费获得价值8500元的V2G智能充放桩。”广汽昊铂方面介绍,此次车主招募,面向广州地区的昊铂HL纯电版、昊铂HT、昊铂GT的车主,可报名申领首批50个名额,根据个人使用情况,需满足具备7kW私人充电桩报装和安装条件,且承诺半年内在电网非低谷时段放电量≥1050度(折合约150个小时)。 早在2023上海车展期间,广汽埃安便曾发布“快速补电+V2G”计划,围绕“快、广、近”三大核心构建补电体系的同时,通过V2G技术实现电动车给电网反向输电,利用波谷充电,波峰放电,调节电网负荷。彼时,广汽埃安表示,接下来将V2G技术推广到私人用桩,让用户“在家就能轻松赚钱,卖1000次电可赚取约35000元”。 “车网互动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生产关系的重构,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产能输出’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升级。”广汽能源科技总经理刘志辉认为。 V2G(Vehicle-to-Grid,车网互动),即,让电动汽车成为“共享充电宝”——车辆既能从电网充电,也能在电网负荷高峰时放电,通过“低谷充电、高峰放电”实现能源双向流动。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带动V2G行业需求上升。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低碳融合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真表示,到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平均水平有望达到35%到40%,新能源汽车消费比例也会接近这一区间,车网互动开始普及。“再过10年,预计2035年,绿电将会成为充电的主体能源,绿电消费比例会达到60%到70%,车网互动也会成为重要的短时储能形式。” 针对市场期待,4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公开《关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通知提到,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名单包含上海、常州、合肥、淮北、广州、深圳、海口、重庆和昆明9个试点城市和“北京市基于新型储能的V2G车网互动协同调控试点项目”等30个项目。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出的路径目标,到2025年,V2G技术标准体系将初步成型,峰谷电价机制实现全面实施;2030年前后,V2G将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并成为电化学储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城市电力系统具备千万千瓦级的柔性调节能力。 受政策推动,地方V2G试点渐次落地。7月31日,全国首张居民个人V2G结算单诞生,标志着广州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居民用户参与车网互动的全流程闭环,让电动汽车从“耗电工具”变身为“移动充电宝”。 随着政策陆续出台,宝马、福特、比亚迪、广汽、长城汽车等亦积极探索市场。仅去年,1月,蔚来上海首批10座V2G目的地充电站正式投入运营。除了在园区、办公楼宇、商场等典型场景探索有序充放电模式外,蔚来还与上海电网在奉贤地区试点了居住社区的有序充放电。2月,宁德时代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宣布全面深化在动力电池研发、回收、换电、超充及V2G等领域的合作。随后,宁德时代与北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明确将V2G技术导入合作范围,推动电池与电网的双向互动。日产则在去年10月称,将在2026年推出经济实惠的车网互动技术。 “V2G涉及发电侧、电网侧、资源聚合商、新能源汽车等多方面参与者,如何实现各利益主体核心诉求,确保整个产业链利益共享是实现V2G模式的关键。”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V2G有很大的产业势能,但在V2G反向放电价格机制尚未明确的背景下,目前大多情况下只能通过向台区其他充电设备或储能或放电进行峰谷价差套利,收益模式较为单一,不足以覆盖V2G桩的投资和运行维护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消费者对具有V2G功能的车型几乎没有需求,车企缺乏开发V2G车型和设计配套营销和质保方案的动力。此外,新能源车主仍然担心V2G收益不能有效覆盖电池寿命和安全性下降带来的损失。“要让这套看似‘最优解’的模式真正走入现实生活,还需要整个系统的长期持续对齐。” 拉长时间线看,清华四川院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研究所副所长蔡元纪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成本进一步下降,V2G的想象空间会慢慢变大。
2025H1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回顾: 两新政策+购置税减免+车企价格战 2025 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同比增速亮眼 ( +25% ) ,分国家/地区来看, 中国 2025H1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领跑全球,渗透率为 46.6% ,政策支持与价格战推动本土品牌强势增长,出口量再创新高; 欧洲 市场需求有所修复,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速仅小个位数,受补贴退坡和供应链瓶颈制约,中国车企加速本土化布局抢占份额; 美国 新能源车销增速落后于中欧,高利率和政策不确定性抑制市场潜力; 东南亚、拉美 等新兴市场初现爆发迹象。 图一: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及分国别占比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两新政策+购置税减免的背景下延续2024H2的增长态势继续快速增长,H1新能源车销量为 693.5万辆 。 图二: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及同比增速 图三:中国新能源车月度渗透率 从政策工具箱来看,2025H1形成了 以购置税减免为核心、以旧换新补贴为助推、地方配套政策为补充的多层次激励体系 。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5年底,维持单车最高3万元的减免额度,这项政策直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根据市场调研数据,在15-20万元价格区间的车型中,购置税减免相当于车价的8.5%,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显著影响。 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在今年实现了重要突破。补贴范围从国五扩展到部分国四排放标准车辆,单车补贴上限提升至1.5万元。这项政策产生了明显的置换带动效应,上半年通过以旧换新渠道销售的新能源汽车达到120万辆,占整体销量的25%。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区域分化现象。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政策执行效率较高,补贴资金使用率达到95%以上,而部分三四线城市由于配套措施不完善,政策效果打了折扣。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达 1610万个 ,同比增长55.6%。其中公共充电设施409.6万个,私人充电设施1200.4万个,分别增长36.7%和63.3%。广东、浙江、江苏等TOP10地区公共充电桩占比67%。充电网络密度提升带来的"续航焦虑"缓解,间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数据显示,在充电桩密度超过3个/平方公里的区域,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比其他区域高出40%。 路权政策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目前全国已有80个城市实施了新能源汽车不限行政策,这些城市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全国的65%。特别是在北京、广州等实行严格限行的城市,新能源汽车的路权价值相当于车价的3-5%,成为重要的购买动机。 图四:中国新能源车批发量、零售量 2025H1“ 零公里二手车”事件备受国家关注。 零公里二手车是指新车刚完成上牌注册,就以二手车的名义重新流入市场,属于变相降价,为价格战本就激烈的市场推波助澜,影响行业利润和良性发展。 批发口径和零售口径的销量差值一定程度上能侧面反映经销商库存水平,2025H1一部分主机厂和经销商有较大的库存压力,较高的整车库存水平是主机厂和经销商加入价格内卷的动机之一。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竞争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 ) Q1价格战以"增配不加价"为主要形式 ,车企通过配置升级来维持价格体系。比亚迪率先将L2+级智能驾驶功能下放到15万元级别车型,带动全行业配置升级浪潮。然而市场反馈显示,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的实际使用频率和支付意愿都低于预期。 2 )进入Q2后,价格战为减配降价。 多家车企开始推出减配降价车型,通过简化配置来降低价格门槛。以比亚迪元UP为例,推出7.48万元的入门版,相比原版降价2.5万元,但取消了部分智能驾驶功能。这种策略调整反映出市场消费心理的变化: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消费者更关注基础出行功能的性价比。 市场竞争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构。比亚迪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上半年销量214.6万辆,但33%的增速较2024年同期有所放缓。新势力阵营出现明显分化:小米汽车凭借SU7和YU7两款产品实现突破,累计订单突破50万辆;理想汽车则出现同比下滑,反映出增程式技术路线面临的挑战;零跑和小鹏通过聚焦10-15万元主流市场实现逆势增长。 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中整体表现乏力。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仅为5.3%,明显落后于市场整体水平。除大众ID系列保持一定市场份额外,其他合资品牌的新能源产品普遍存在定位模糊、性价比不足的问题。这种局面如果持续,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将面临根本性挑战。 图五:中国新能源车纯电销量及增速 图六:中国新能源车插电销量及增速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纯电动(BEV)和插电混动(PHEV)两大技术路线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特征和市场表现。从市场格局来看, BEV虽然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增速明显放缓,反映出市场逐渐进入成熟期;而PHEV则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引擎 。这种分化现象背后,实质上是两种技术路线在满足不同用户需求方面的价值体现。 从技术特性来看,BEV产品在智能化、驾乘体验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这使其在年轻消费群体和科技爱好者中更受欢迎。随着电池技术进步和充电设施完善,BEV的续航焦虑正在逐步缓解,但在长途出行场景下仍存在局限。相比之下,PHEV凭借"油电双用"的特性,更好地满足了家庭用户对于出行自由的追求,特别是在充电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值得注意的是,PHEV技术本身也在快速演进,纯电续航里程的提升使其在日常通勤场景下已接近纯电体验。 从消费群体来看,两类产品呈现出明显的用户画像差异。BEV用户更多集中在限购城市,以增购用户为主,对智能化配置接受度更高;PHEV用户则更多分布在非限购地区,以家庭首购用户为主,更看重产品的全能属性。这种用户结构的差异,也导致了两类产品在渠道策略、营销方式上的分野。BEV品牌更倾向于采用直营模式打造品牌体验,而PHEV品牌则更依赖传统经销商网络实现市场下沉。 从市场竞争格局观察,BEV市场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头部阵营,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双寡头格局短期内难以撼动,新势力品牌面临增长瓶颈;而PHEV市场虽然比亚迪占据绝对优势,但理想、问界等品牌在细分市场建立了差异化竞争力,传统车企的混动产品也在快速跟进,竞争格局仍存在变数。这种差异反映出BEV市场更强调规模效应和技术积累,而PHEV市场则给差异化竞争者留下了更多机会。 长远来看,两种技术路线将沿着各自的发展路径持续演进。BEV将重点突破快充技术和能量密度,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PHEV则会朝着"更大电池、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提升纯电模式的使用占比。在市场层面,BEV需要突破价格战困局,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PHEV则要抓住市场下沉机遇,扩大在非限购城市的渗透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融合趋势加强,两类产品的界限可能逐渐模糊,出现更多跨界产品形态。 展望2025年下半年,我们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 )政策刺激效应可能边际递减。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政策驱动的增长模式将逐步让位于市场内生增长。购置税减免政策在2026年将调整为减半征收,这可能引发年底的抢购潮,但也意味着政策红利开始消退。 2 )技术迭代将加速行业洗牌。 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城市NOA等新技术将在下半年进入量产关键期。在这些领域有技术储备的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而技术跟不上的企业可能面临淘汰风险。 3 )行业整合将加速推进。 预计下半年将出现更多并购重组案例,尾部品牌的退出速度加快。具有规模优势和资金实力的头部企业将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 4 )直接的降价促销措施将减少,但市场仍是低价竞争。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反内卷”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进一步下沉将有所停滞,但同时目前车价未有任何上涨信号,且新车型首发价格低于预期,预计主机厂仍维持以价换量的战略。
据外媒报道,知情人士近日透露,印度阿达尼集团正探索与中国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公司达成合作,这将使该集团得以在印度生产电池,并进一步推进其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布局。 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阿达尼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印度亿万富豪高塔姆·阿达尼亲自牵头与比亚迪高管进行会谈,最近一次会谈是在上周举行。 知情人士称,此次合作源于阿达尼集团的战略布局:该集团计划大规模量产锂离子电池,用于电动汽车领域以及固定式储能系统。 由于当前全球最具性价比的先进可充电电池技术仍由中国制造商主导,知情人士透露,阿达尼集团认为达成技术协议对集团实现目标至关重要。消息人士补充称,阿达尼与比亚迪的技术合作谈判目前仅处于初步阶段,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比亚迪是阿达尼集团技术合作的理想选择,这公司不仅是全球销量排名前列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更在动力电池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不过对于上述报道,阿达尼集团在8月4日提交给证券交易所的文件中进行了否认,称其“并未以任何形式探索与比亚迪在印度开展电池制造合作”。比亚迪未回应置评请求。 比亚迪现已跻身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行列,其电池和充电系统能在5分钟内提供约400公里(合249英里)的续航里程。 由于中国市场趋于饱和,且因高关税被挡在美国市场之外,比亚迪正积极开拓新市场,尤其是印度等人口众多的新兴经济体。 知情人士称,阿达尼并非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比亚迪身上,他还与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公司等多家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进行了洽谈。不过,阿达尼集团也否认了这一说法。 知情人士补充道,虽然阿达尼集团也可以从欧洲和韩国企业获取电池技术,但在性价比方面,没有公司能与中国企业相比。
8月4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在社交媒体平台宣布,华为鸿蒙智行旗下首款百万级豪车尊界S800自5月30日上市以来,仅用67天大定订单便突破10000台。 图片来源:余承东微博截图 这一成绩不仅展现了华为在高端汽车市场的强大吸引力,也标志着中国品牌在百万级豪车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尊界S800定位为D+级旗舰轿车,车身尺寸为5480mm×2000mm×1542mm,轴距达3370mm,提供破晓金黑、云境银紫、凌云墨白等6款专属车身配色。车内配备创新智慧电动门、智能迎宾光毯、华为临境抬头显示系统、首发智能可变星空顶以及轿车后排双零重力座椅布局。 在辅助驾驶方面,尊界S800首发搭载HUAWEI ADS 4,全维融合感知系统配备36个传感器。动力上,搭载HUAWEI DriveOne 800V高压碳化硅电机,双电机最大输出功率390kW、三电机最大输出功率635kW,增程版综合续航1333km,纯电版CLTC续航里程可达702km。 尊界S800的大定订单增长速度令人瞩目,从上市1小时大定破千,到7天破3600台,19天达到5000台,50天超8000台,再到如今67天大定破万。几乎以平均每日近150台的速度,完成了从“市场试探”到“爆款”的蜕变。 图片来源:鸿蒙智行 调研数据显示,尊界S800用户群体中,80%为40—50岁男性私营企业业主,还有50%是已经拥有劳斯莱斯、迈巴赫的增购用户。这一成绩不仅远超奔驰S级、宝马7系等传统旗舰车型的销量表现,也体现了中国消费者对高端自主品牌的认可与支持,打破了传统豪华品牌在高端市场的长期垄断。 据官方消息,尊界S800将于8月中旬开始更大规模的批量交付。随着交付的推进,其市场表现有望进一步提升。华为通过尊界S800的成功,不仅在高端汽车市场树立了新的标杆,也为未来智能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未来,华为有望凭借其在智能科技领域的深厚积累,继续推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变革,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消费者带来更多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高端汽车产品。
【美国ITC发布对充电电池及其组件的337部分终裁】 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消息,2025年8月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布公告称,对特定充电电池及其组件(Certai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and Components Thereof,调查编码:337-TA-1421)作出337部分终裁:对本案行政法官于2025年7月3日作出的初裁不予复审,即基于和解,终止对列名被告美国Clean Republic SODO LLC of Seattle, WA(初裁No.34)、列名被告美国MillerTech Energy Solutions LLC of Middlefield, OH(初裁No.35)、列名被告中国广东Shenzhen Fbtech Electronics LTD. of China深圳市朗泰沣电子有限公司(初裁No.36)、列名被告中国广东Shenzhen LiTim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China(初裁No.35)的调查。 》点击查看详情 【赣锋锂业:马里Goulamina矿山目前生产运输情况正常】 有投资者问赣锋锂业,马里的国内政治环境对赣锋在马里的矿是否有影响?赣锋锂业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马里Goulamina矿山位于首都巴马科以南,目前其运营未受到直接冲击,生产运输情况正常。(财联社) 【德龙激光:公司生产的极片制痕绝缘设备应用于固态电池领域】 德龙激光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生产的极片制痕绝缘设备应用于固态电池领域,未应用于锂电池中的铝塑膜材料切割加工。(财联社) 【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 马自达二季度陷入巨亏】 马自达汽车公司5日发表财报说,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经营业绩全面下滑,归母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盈利498亿日元转为亏损421亿日元(约合亏损2.85亿美元)。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马自达虽然在日本国内市场销量有所增长,但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在美销量下滑。全球来看,该公司二季度销量同比减少2.8%至30.1万辆,销售额同比下降8.8%。《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说,美国市场约占马自达全球销量的三成,是其最重要的盈利市场。而马自达在美销量主要依赖对美出口,因此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巨大,这成为其亏损的最重要原因。(财联社) 【成都: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52%】 成都经信局官微8月5日晚间发布消息,2025年6月,全市汽车产业延续前五个月的快速增长态势,当月完成汽车产量8万辆,同比增长21%,环比增长25%;1-6月,全市汽车产量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7.4%、23.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52%、129%。为促进成都市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成都市鼓励支持企业研发导入了丰田新普拉多、新XC60、吉利星愿等多款畅销车型,全市汽车产业呈企稳回升态势。(财联社) 【德赛西威:辅助驾驶域控产品已为多家知名汽车厂商提供配套支持】 德赛西威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辅助驾驶域控产品已为理想汽车、小鹏汽车、极氪汽车、长城汽车、广汽埃安、路特斯等客户车型提供配套支持。(财联社) 相关阅读: SMM电解钴(鹿特丹厂库)价格点重磅发布:了解海外市场,把握内外交易先机 洗霸有研固态电池领域布局:携手成立合资公司夯实硫化锂市场领先优势【SMM分析】 【SMM数据】7月电解液产量微增 8 月增幅有望扩大 【SMM分析】7月三元材料产量环比上升5.75% 【SMM分析】7月三元前驱体产量环比增长5.71% 【SMM分析】7月负极材料产量呈上行走势 8月下游需求有望持续攀升 【SMM数据】六氟磷酸锂产量7 月环比上扬,8 月延续涨势 【SMM分析】7月正极材料产量环比齐增 终端旺季备货即将来临 【SMM分析】7月磷酸铁产量增长明显 产能扩张与存量博弈进行中 【SMM分析】6月中国磷酸铁锂进出口情况 【SMM分析】7月锂电回收市场采购量环比上涨 本周(7.28-8.1)海外锂要闻【SMM新能源海外周度要闻】 【SMM分析】Frontier Lithium启动桑德贝锂精炼厂可行性研究 拟打造加拿大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中心 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县域覆盖率达97.08% 里程焦虑缓解有望?【SMM热点】 【SMM分析】7月氢氧化锂产量环比持稳微增 8月预期有所回落 【SMM分析】7月硫酸钴产量环比降低9.56%
8月5日,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8月初,国内现存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135.64万家。 从经营时间来看, 成立年限在1-3年的相关现存企业最多,占比36.93%。其次,成立年限在1年内、3-5年的相关现存企业分别占比22.86%、19.97%。 从 注册量 来看 ,2024年全年注册相关企业31.39万家,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19.04万家,其中前7月已注册18.93万家,同比增长5.17%。 从注册资本来看, 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的新能源汽车相关现存企业最多,占比39.15%。其次,注册资本在100万元(含)-200万元、200万元(含)-500万元的相关现存企业分别占比22.04%、12.40%。 从地区分布来看, 分布在华东地区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最多,占比34.94%。其次,分布在华南地区、华中地区的相关企业分别占比17.40%、12.34%。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