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995个
本周铅蓄电池市场终端消费表现暂无较大改善,加之铅价下跌,业内避险情绪上升,经销商基本以按需采购。其中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市场传统旺季临近,电池批发市场仍有涨价传言,如主型号48V20Ah报至400-430元/吨。另生产企业原料采购方面,本周铅价接连下挫,下游企业采购积极性较上周明显好转,生产企业陆续逢低建库,现货市场交易活动度向好。
小鹏汽车今日公布2025年7月交付数据,创单月交付量历史新高。7月共交付智能电动汽车36717辆,实现同比大幅增长229%,环比6月提升6%,这已经是小鹏汽车连续第九个月交付量稳定在30000辆以上。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2025年前7个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达233906辆,较去年同期飙升270%。截至7月底,小鹏汽车自成立以来的累计总交付量已成功突破80万辆大关。 具体到车型,MONA M03在7月表现抢眼,交付量超过15000台,该车型自上市以来已连续11个月实现单月交付破万台,累计交付量超过15万台。与此同时,小鹏P7+也持续受到市场认可,累计交付量已超过67000台。新产品方面,定位全球首款L3级算力AI汽车的小鹏G7于7月3日正式上市,起售价19.58万元。该车凭借行业首发的2250TOPS有效算力及本地端VLA+VLM大模型等技术亮点,上市仅9分钟便收获超10000台大定订单。 在销量攀升的同时,小鹏汽车的全球化战略也迈出实质性步伐。公司现已成功进入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市场。7月11日,小鹏携2025款G6和G9亮相英国古德伍德速度节并宣布其在欧洲上市,标志着品牌在2025年上半年成功拓展至英国、意大利、爱尔兰等新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在7月24日开幕的印尼国际汽车展上,小鹏汽车宣布印尼成为其全球首个实现本地化生产的国家,并将首台印尼本地生产的小鹏X9交付给当地用户,此举正式拉开了小鹏全球本地化生产的序幕。 技术层面,小鹏汽车的智能化应用普及率再创新高。7月份,其XNGP城区智能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月度活跃用户渗透率达到86%。同期,小鹏AI天玑XOS系统也进行了体验升级,新增了人机共驾模式、自定义泊车以及AEB性能提升等功能。AI智能座舱方面新增了AI小P深度思考和宠物模式等功能。 面向未来出行,小鹏旗下飞行汽车公司小鹏汇天于7月15日宣布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这笔资金将全力保障其“陆地航母”飞行汽车的研发、规模量产和商业化进程。目前,小鹏汇天全球首个飞行汽车量产工厂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正进行设备调试,计划于今年第四季度竣工,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陆地航母”的量产与交付,预示着其创新交通解决方案的加速落地。
【ST逸飞:固态电池产品已与多家头部客户形成销售、合作关系】 ST逸飞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电芯装配设备、模组PACK设备以及整厂智慧物流系统等核心设备均已应用于固态电池制造领域,并与多家头部客户形成销售、合作关系,多个项目已获得客户验收通过。(财联社) 【特朗普称美国与墨西哥的关税协议将延长90天】 据央视新闻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真实社交”上发文称,他刚刚与墨西哥总统进行电话交谈。特朗普表示,与墨西哥达成协议的复杂性与其他国家达成协议有所不同,他们同意延长两国的协议90天,即墨西哥将继续支付25%的芬太尼关税、25%的汽车关税以及50%的钢铁、铝和铜关税。(财联社) 【中国一汽:2030年整车销量超500万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超300万辆】 中国一汽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邱现东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坚持“一个定位”,从现在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关键调整期主要任务,再用两年左右时间全面筑牢转型基础、实现发展向新突破,到2030年实现主要指标“六个超过”、产业基础“五个领先”、运营管理“五个一流”。其中,“六个超过”是,整车销量、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销量、自主品牌销量、自主品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销量、海外市场销量,分别超过500万辆、300万辆、200万辆、150万辆、70万辆;职工平均收入增速继续超过央企平均水平。 (财联社) 【美欧关税协议若得以落实 欧盟清洁技术或受严重冲击】 美国与欧盟达成的关税协议对欧盟清洁技术制造商造成尤为沉重的打击。新能源汽车和电网设备制造商分别占欧盟清洁技术出口的52%和27%,势将受到最大影响。欧盟的清洁技术产业一直在蓬勃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买家的需求。该行业去年实现58%的增长率,出口了价值840亿美元的清洁技术产品,其中200亿美元产品输往美国。新的关税协议正危及这一强劲贸易关系的未来。7月27日,欧盟同意对所有输美商品征收15%的全面关税。虽然汽车制造商免于缴纳4月3日起生效的27.5%的关税,但新能源汽车价值链中的一些企业担心,即使15%的关税也会削弱欧盟的竞争力。(财联社) 【国家能源局:正会同有关部门 制订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改造的政策文件】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张星表示,为更好解决大家关注的节假日出行等问题,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改造的政策文件,鼓励地方和企业以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即充即走场景为重点,因地制宜布局大功率充电设施。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统筹谋划和政策制定,持续完善充电网络,提高设施服务能力,大力推进试点示范,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购置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需要。(财联社) 【新铝时代:拟通过全资子公司对新铝时代汽车轻量化零部件项目总投资不低于5.5亿元】 新铝时代(301613.SZ)公告称,公司拟与重庆战新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协议,通过全资子公司渝北新铝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对新铝时代汽车轻量化零部件项目总投资不低于5.5亿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建设新能源汽车电池盒箱体产线和轻量化零部件(新能源/算力/机器人)产线。项目建设周期为竞得土地并签订合同且交地之日起6个月内开工建设,并在开工建设后2年内全面建成投产。 相关阅读: 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县域覆盖率达97.08% 里程焦虑缓解有望?【SMM热点】 【SMM分析】7月氢氧化锂产量环比持稳微增 8月预期有所回落 【SMM分析】7月硫酸钴产量环比降低9.56% 【SMM分析】2025年7月SMM国内碳酸锂总产量突破8万吨关口 同比增加26% 【SMM分析】 本周磷酸铁锂价格受碳酸锂影响出现下跌 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体系解析与企业布局【SMM固态电池科普】 固态电池“金石”跃迁:国轩高科从准固态到全固态赛道冲锋【SMM分析】 固态电池资源+技术双核 赣锋领航全链布局【SMM分析】 最具商业化潜力的固态电池电解质类型之一硫化物体系【SMM固态电池科普】 SMM三元前驱体周度库存及库存周期指数上线 助力产业链精准把控市场动态 【SMM分析】中国锂电池回收工艺流程解析及黑粉市场现状 【SMM分析】欧盟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 (EPR) 法规全面生效 【SMM分析】锂价异动调查:矿证危机与产业基本面供需的角力 SMM 新能源锂电负极材料库存周期指数:全方位呈现行业库存动态 SMM三元前驱体成交情绪因子重磅发布:精准捕捉市场供需脉搏,赋能锂电产业决策 SMM钴中间品、电解钴月度库存指数重磅发布,敬请期待硫酸钴月度库存指数 SMM氯化钴、四氧化三钴成交情绪因子重磅发布:洞察锂电市场脉搏,把握新能源产业先机 SMM硫酸钴成交情绪因子重磅发布:洞察市场现状,把握交易先机 SMM氢氧化锂库存周期指数重磅上线:高镍链条库存“透视镜”,月度把脉供需拐点! SMM氢氧化锂交情绪因子重磅首发:实时捕捉高镍风向,抢占锂电定价先机 SMM三元材料成交情绪因子重磅发布:实时监测市场供需动态,助力锂电产业精准决策 一文了解固态电池装备企业和产业情况【SMM分析】
锂矿: 本周,锂矿价格下降,主因碳酸锂价格整体呈现的下跌趋势。 海外矿山持续挺价,捂货不出情绪强烈;下游需求方能接受的矿价跟随碳酸锂期现货价格持续走低,使得市场价格持续下探。市场上,因价格下行致使下游询价、采货意愿有一定好转。另外,近期个别澳洲矿山年报披露,产量指引略有增加,预期后期锂矿供销同步上抬。 碳酸锂: 本周,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从周初的7.39万元/吨回落至7.2万元/吨,周度跌幅达2.6%; 工业级碳酸锂均价则由7.17万元/吨降至6.99万元/吨,周内下跌2.5%。买卖双方再度陷入价格博弈僵局。在大宗商品普跌的联动效应下,碳酸锂期货价格快速回调。下游询价行为活跃,现货市场成交有所改善,但实际成交仍相对谨慎,以刚性需求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江西地区矿山动态仍是影响市场情绪的关键变量,虽然目前相关矿山仍维持正常生产,但政策面的不确定性持续压制市场风险偏好。短期来看,下游的观望情绪可能延续,但江西矿山政策落地情况及锂盐厂实际开工变化仍是影响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 氢氧化锂: 本周,氢氧化锂价格环比上周持续上抬。 近期,上游挺价不出货,散单报价折扣持续高位,下游近期有部分散单需求,询价、采货意愿增强,不断有小批量较高价位散单成交,引导市场价格上抬。由于近期碳酸锂价格有所回落,碳氢价差有所缩小。市场情绪方面,近期三元材料厂订单尚可,当前月度供需偏紧,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氢氧化锂价格的上行。 电解钴: 本周电解钴价格持续上涨。供给端方面,冶炼企业受生产成本持续抬升影响,上调出厂价。 国内盘面价格上涨,贸易商报价跟涨。需求端方面,当前电解钴社会库存依旧偏高,大部分下游厂商仍维持刚需采买节奏。部分贸易商反映报价上涨过快,下游询价情绪有所减弱,在买货时也更加谨慎。整体上看,本周由于价格快速上涨,整个市场还处于观望的状态,实际成交有限。短期内预测电解钴价格将维持震荡偏强,后续价格走势需重点关注成本抬升以及下游实际采买情况。 中间品 : 本周钴中间品现货价格继续维持上涨趋势,部分企业反映主流品牌在12.8~13.0美元/磅附近有成交。 供给端方面,主流矿企依旧暂停对外公开报价,部分贸易商手中库存减少,控制出货节奏暂停报价。需求端方面,近期钴冶炼产品价格上涨速度慢于钴中间品,冶炼厂生产成本进一步倒挂,部分库存偏少的冶炼企业反映当前如果无法采购到低价钴中间品,将选择采购其他钴原料进行替代,或者选择减产甚至停产。整体上看,受刚果(金)延期政策影响,未来中国的钴中间品仍将面临原料短缺,价格存在上涨动力,但这个过程中需要关注原料价格的上涨对下游需求的抑制。 钴盐(硫酸钴及氯化钴): 本周硫酸钴现货价格小幅上涨。 供给端方面,受生产成本持续抬升影响,冶炼厂新货报价维持在5.0~5.3万元/吨,部分企业报价进一步上涨到5.3万元/吨上方;贸易商持看涨情绪,暂缓报价。需求端方面,大部分三元前驱体、四钴企业仍处于淡季,订单未见明显改善,但当前市场上硫酸钴老货不多,企业采购时需要逐步开始购买冶炼厂手中价格更高的新货,本周市场整体成交仍相对清淡,但周中有听到较大量级的成交。预计在原料成本持续抬升的影响下,短期内硫酸钴价格或将继续维持偏强态势,但这个过程中仍需观察下游需求改善情况。 当前氯化钴市场报价区间为6.3-6.4万元/吨,但实际成交表现冷淡。供应端,生产企业代工比例持续攀升,目前占比已超60%。需求端,下游客户采购高度依赖上游代加工及长协订单,现货市场(零单)交易较为有限。价格层面,实际成交重心稳定在6.3万元/吨附近,品质差异导致小幅浮动。展望8月上旬,预计价格上行动能将逐步减弱,增速趋于平缓。 钴盐(四氧化三钴): 四氧化三钴报价持稳于21.0-21.3万元/吨区间,周度成交活跃度环比提升。 供应端受原料紧缺制约,上游企业减产停产范围扩大,持货商惜售情绪进一步加剧;需求端受益于终端消费向好,钴酸锂正极厂采购频次增加,行业库存呈现小幅去化。当前实际成交价区间拓宽至20.5-21.5万元/吨。后市预判:价格维持上行通道,但8月上旬涨幅将边际收窄,整体上行空间有限。 硫酸镍: 截至本周四,SMM电池级硫酸镍指数价格为27127/吨,电池级硫酸镍的报价区间为27130-27610元/吨,均价较上周略有上涨。 从需求端来看,部分厂商近期有补库需求,采购情绪较上周略有回暖,当下处于月末采购节点,部分前驱体厂对镍盐价格的接受度有所上浮。供应端来看,镍盐厂整体库存水平较低,成品可流通量较少,叠加高价原材料成本压力,厂商挺价意愿较强。展望后市,正值前驱厂采购节点,当前硫酸镍成品供应量偏紧,预计镍盐价格将有所上涨。 三元前驱体: 本周三元前驱体价格延续小幅上涨态势。 从原材料成本端看,硫酸镍和硫酸钴价格持续上行,硫酸锰价格保持稳定。考虑到后续镍盐、钴盐价格仍具上涨预期,预计前驱体价格将继续维持上行趋势。当前前驱体厂商与下游正极厂签订的折扣系数尚未调整,但若后市硫酸镍、硫酸钴供应趋紧,散单折扣系数存在上调可能。供需方面,7月三元前驱体产量环比6月有所恢复,8月预计增速将更为明显。产量增长主要源于以下因素:一是6月厂商因半年度节点集中去库,7月进入阶段性补库周期;二是为应对传统车市"金九银十"销售旺季,前驱体厂商开始提前备货;三是市场对硫酸镍和硫酸钴价格看涨,促使部分下游正极厂商选择提前备货,形成订单前置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三元动力市场订单高度集中,部分发展受阻的厂商转向消费市场寻求突破,但消费市场体量有限且竞争同样激烈。整体来看,对今年三元前驱体市场表现仍持谨慎预期。 三元材料: 本周三元材料各系别价格持续上行。 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对三元材料价格形成有力支撑,具体表现为:硫酸镍和硫酸钴价格维持上行趋势,当前涨幅虽相对温和,但市场普遍预期后市仍有上涨空间;氢氧化锂价格延续涨势但增幅收窄,碳酸锂价格虽有所回落但预计后续仍可能上行。由于对原材料价格持看涨预期,部分电芯厂选择提前备货,这种订单前置对正极材料需求产生一定拉动作用。市场格局方面,国内三元动力市场呈现高度集中态势,大部分订单掌握在头部厂商手中。消费市场方面,7-8月订单表现相对较好,其中高镍产品关注度近期有所提升。此外,受此前充电宝召回事件影响,部分电芯厂商退出市场形成需求缺口,促使其他厂商加快市场布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订单增长。从生产情况看,7月三元正极材料产量增速较为理想,8月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增长态势。 磷酸铁锂: 本周磷酸铁锂价格受碳酸锂影响出现下跌,整体下跌约365元/吨,碳酸锂价格在本周下跌了约900元/吨。 本周材料厂整体生产较稳定,但有小部分二、三梯队材料厂的生产出现减量,这主要跟产品价格和下游需求调整有关。从下游电芯厂需求拆分来看,动力订单在本月有减少迹象,而储能由于美国对等关税上调一事将延长90天再执行,下游电芯厂美国订单仍较火热,叠加东欧等海外市场相关支持性政策落地刺激户储装机量上升,行业整体需求表现较好,带动整体需求增量。8月下游电芯厂为“金九银十”备库,磷酸铁锂产量将保持增量。本周磷酸铁锂价格受碳酸锂影响出现下跌,整体下跌约365元/吨,碳酸锂价格在本周下跌了约900元/吨。本周材料厂整体生产较稳定,但有小部分二、三梯队材料厂的生产出现减量,这主要跟产品价格和下游需求调整有关。从下游电芯厂需求拆分来看,动力订单在本月有减少迹象,而储能由于美国对等关税上调一事将延长90天再执行,下游电芯厂美国订单仍较火热,叠加东欧等海外市场相关支持性政策落地刺激户储装机量上升,行业整体需求表现较好,带动整体需求增量。8月下游电芯厂为“金九银十”备库,磷酸铁锂产量将保持增量。 磷酸铁: 本周磷酸铁成交价格重心小幅下探,新增产能释放引发供应增量预期,市场对价格战的担忧加剧。 部分企业 7 月产量环比 6 月小幅增长,但新增产能多处于调试阶段,预计 8 月将进入明显的产能爬坡期。原料端来看,硫酸亚铁价格近期持续上行,对磷酸铁成本的传导压力进一步扩大;工业一铵价格虽近期小幅回落,但随着秋季追肥旺季临近,其供应或再度承压,进而推动价格上行。 钴酸锂: 4.4V钴酸锂主流报价约22.0万元/吨。 成本端呈现分化态势:四氧化三钴价格持稳,而电池级碳酸锂波动加剧,但其成本传导至正极材料存在滞后效应。供应端延续谨慎策略,正极厂严格执行以销定产,库存维持在低位水平;需求端则受终端市场拉动呈现增长。综合来看,在四钴及碳酸锂潜在上涨压力下,钴酸锂后续或将迎来较显著的成本驱动型涨价。 负极: 本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价格保持稳定运行。 需求端呈现积极变化,受车企备货及小储需求提升的双重带动,电芯企业近期生产节奏明显加快,对主材负极的需求随之向好;成本端则有原料价格小幅上涨形成支撑,双重利好推动下,负极企业滋生涨价预期。不过,当前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尚未改变,受此制约,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价格陷入博弈状态。展望后续,展望后续,相关原料价格或将继续抬升,但产能过剩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在这一市场环境下,预计短期内负极材料价格仍将继续持稳运行。 本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价格在供需与成本两端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稳定。展望后市,随着人造石墨负极企业不断进行性能创新,叠加气相沉积硅碳生产企业产能持续扩大,下游客户为降低成本并实现性能升级,后续天然石墨负极的市场需求或将被缩减。因此,预计后续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价格将面临下行压力。 隔膜 : 本周隔膜价格整体持稳,细分品类报价如下:湿法基膜:5μm报1.35元/㎡,7μm报0.76元/㎡,9μm报0.74元/㎡;干法基膜:12μm报0.45元/㎡,16μm报0.44元/㎡。 供应端受制于产能释放周期延长及存量产能消化缓慢,市场持续处于供给过剩状态;需求端呈现结构性差异:动力电池领域需求弱于预期,储能领域需求则超预期增长,两者正负相抵推动行业总需求环比微增。基于当前供需弱平衡格局,预计短期价格将延续横盘整理,波动幅度可控。 电解液 近期电解液价格有所上涨。 成本端,电解液核心原材料六氟磷酸锂价格受其原材料影响有所上涨,个别添加剂价格受供需影响也有所上涨,导致电解液整体制造成本有所上涨。需求端方面,动力市场受终端库存压力影响,生产节奏较保守,这一态势传导至上游动力电池环节,导致动力电池需求环比小幅下滑。而储能需求持续释放,对电池的需求形成有效补充,整体电池需求呈现小幅增长态势。供应端方面,电解液企业延续 “以销定产” 的运营模式,尽管当前电解液市场价格处于低位区间,但受限于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格局,部分企业仍采取 “以价换量” 的策略。综合多维度因素来看,短期内电解液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仍难逆转,价格缺乏显著反弹的动能;不过,受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当前价格已出现回升,预计后续市场价格将保持稳定甚至小幅上行。 钠电: 本周钠电市场整体平稳运行。 钠电储能领域表现较去年略显逊色,主要因今年政策示范性项目中强制钠电项目减少,导致部分企业的钠电储能下游需求偏弱;不过启停电源及二轮车市场需求呈增长态势。钠电硬碳负极当前产能仍显紧缺,硬碳企业正加速产能扩张与爬坡,以匹配下游增长的需求。 回收: 本周硫酸钴、碳酸锂等盐类产品价格上涨,其中碳酸锂价格在前期上涨后下跌,整体呈现振荡运行。 而本周三元、钴酸锂黑粉等镍、钴系数基本持平,尤其锂系数在碳酸锂下跌后小幅下跌。铁锂黑粉锂点价格基本持平。而拿三元黑粉为例:现阶段三元极片黑粉现阶段镍钴系数为72.5-75%,锂系数在70-72%。三元电池黑粉系数镍钴系数为70-72.5%。目前需求端,多数铁锂湿法厂维持代工,且近期碳酸锂的涨价带动了部分客户的采购情绪,近几日铁锂黑粉生产碳酸锂的即期成本开始盈利。三元湿法需求端,多数湿法厂维持正常采买,并随盐价适当提;供应端,打粉厂及贸易商心理卖价随盐价、尤其是碳酸锂价格的持续上涨而,黑粉价格基本随盐价持续涨价行为,市场成交清淡,成本端,随着近期盐价的回升,目前除头部一体化的湿法厂外,外采钴酸锂黑粉提取盐的利润回归至盈余线之上,但三元、铁锂湿法端利润仍位于盈余线之下。而打粉端利润略优于湿法,但部分中小厂的打粉端利润也持续倒挂。 下游与终端: 本周,直流侧电池舱的价格波动幅度小。 5MWh直流侧电池舱的平均价格为0.427元/Wh;3.44/3.77MWh直流侧电池舱的平均价格为0.436元/Wh。近期行业内部分电芯厂产能仍处于满产状态,储能集成商稳定出货,储能市场整体保持稳定,电池舱价格波动较小。SMM预计短期内直流侧电池舱的价格或延续小幅波动趋势。 7月28日,河北鸿布能源技术有限公司200MW/800MWh独立储能电站项目EPC总承包中标公告公示,该项目规模为200MW/800MWh,为独立储能电站项目全部勘察设计、采购和施工总承包。中标人报价77658.983735万元,折算后中标单价为为0.97元/Wh。 》订购查看SMM新能源产品现货历史价格 》点击查看SMM 新能源 产业链数据库 新闻: 【国家能源局:正会同有关部门 制订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改造的政策文件】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张星表示,为更好解决大家关注的节假日出行等问题,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改造的政策文件,鼓励地方和企业以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即充即走场景为重点,因地制宜布局大功率充电设施。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统筹谋划和政策制定,持续完善充电网络,提高设施服务能力,大力推进试点示范,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购置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需要。(财联社) 【印度塔塔汽车将斥资近38亿欧元收购依维柯】塔塔汽车与依维柯7月30日宣布达成协议组建商用车集团,年销量将超约54万辆。塔塔汽车的收购要约对依维柯的总对价约为38亿欧元,不包括后者国防业务及其剥离产生的净收益。这笔交易预计将于2026年上半年完成。依维柯国防业务的出售预计将于明年一季度完成,最终完成日期不晚于2026年3月31日。(财联社) 【阿斯顿・马丁因关税干扰及需求疲软发出利润预警】英国豪华汽车制造商阿斯顿・马丁周三发布利润预警,称受美国进口关税影响以及亚洲需求持续低迷的拖累。这个与虚构特工詹姆斯・邦德紧密相连的品牌表示,如今预计今年调整后营业利润基本持平,而此前的预期为实现正的营业收益。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林子雅 86-215166690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 021-51666711 王子涵 021-51666914 王杰 021-51595902 张贺 021-20707850 张浩瀚 021-51666752 陈泊霖 021-51666836 徐萌琪 021-20707868
日前,工信部发布一图读懂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1670—2025《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对新国标进行了解读。 图片来源: 工信部一图读懂强制性国家标准截图 当前汽车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加快,其中乘用车制动系统的结构形式、功能也在发生新变化,为适应制动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新国标针对部分指标和要求进行修订,从而推动、引导和规范我国汽车制动产品发展。 新国修订了不少安全类的内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条款,是要求所有新申请型式批准的乘用车强制安装ABS防抱死系统,同时 禁止车辆在默认状态下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减速至完全停车 ,直观理解,就是 禁用“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 为何此次新国标会针对单踏板模式发起调整?单踏板模式逻辑是怎样的?取消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背后的有着哪些考量? 单踏板模式:安全与习惯博弈 信息显示,新国标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单踏板模式,即通过加速踏板单一操作实现加速、减速和停车的设计,最早由特斯拉大规模推广应用。其原理是借助强动能回收系统,在驾驶员松开油门时自动减速并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 近几年来,在新能源车的诸多争议性设计中,单踏板模式也成为焦点之一。 汽车之家研究院的新能源车设计/配置隐患焦调研数据显示,45%用户认为不太适应对单踏板模式,仅次于隐藏式门把手(69%)这项设置。 图片来源:汽车之家研究院 具体来看,不同于传统燃油车“油门加速、刹车减速”的双踏板逻辑,单踏板模式是通过单一踏板控制车辆来实现加、减速的,最直观的来解释,就是驾驶员松开加速踏板时,车辆就会触发动能回收系统,通过电机反向发电实现减速,甚至刹停。 因此,车企在早期宣传中,表示单踏板模式“简化操作、增加续航”,但在实际使用中,它似乎正悄然改变驾驶员的肌肉记忆。 在用户群体中,支持者认为该模式能简化操作、提升续驶里程。而反对者则认为,这项设计违背驾驶本能,增加了误操作风险。 特斯拉Model 3车主张东(化名)就告诉盖世汽车,“一开始觉得单踏板模式操作很方便,特别是遇到堵车的时候,不用在油门和刹车之间来回切换,续航也有所提升。” 然而,以此突发情况,让他重新认识单踏板模式。在一次比较高速的行驶环境中,前车突然刹车,张东竟然下意识地想把油门当做刹车踩下去。幸好一瞬间他回过神来,没有踩下这危险的一脚,不过还是因为车距过短追了尾。 对于驾驶敏感性较高的张东而言,这样的突发状况他至少较好地应对了。不过,王敏(化名)却没有这么幸运。同样作为特斯拉车主,她早已习惯了单踏板模式。有一次驾驶朋友的燃油车出门,在红绿灯切换的时刻,她下意识抬了脚,却没有第一时间踩刹车,因此造成了严重的追尾。 “我竟然忘记了燃油车必须踩刹车这回事!”王敏至今后怕。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一下子调整回来。 还有人认为,单踏板模式的动能回收还会再一定程度影响驾乘体验。有不少电动车主反馈,因为动能回收的因素,乘客在乘车时容易晕车,这与动能回收工作时候,车辆的顿挫感,让乘客会感到不适,从而产生眩晕。 单踏板模式带来的误导性,或许已经不是个案。越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越容易在单踏板模式下出现操作混淆。有保险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驾龄5年以上的驾驶员驾驶单踏板车辆发生踏板误操作事故的概率反而比新手高出20%。 2021年上海车展上特斯拉展台事件,冲上热搜。特斯拉车主认为其刹车存在问题。近期,法院判决闹事车主侵犯特斯拉名誉权,需要承担赔偿。不过,当时关于特斯拉刹车问题,核心就在于单踏板模式,或许是导致车主误判的一个重要原因。 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特斯拉的“强制单踏板模式”为产品缺陷,并召回近120万辆电动车。或者,正是这些习惯与安全之间的博弈问题,为新国标禁止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埋下了伏笔。 新国标取消 单踏板模式 默认设置 新国标新增电力传输制动系统(ETBS)、电力再生制动要求、紧急制动信号要求、备用车轮制动/跑偏要求、安装防抱制动系统要求,强制安装ABS等新内容。修改了驻车解除、制动衬片磨损检查、电子驻车制动电气失效、电控行车制动系统、制动灯要求等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最受关注的是公众对“单踏板制动”的明确限制。新国标规定,车辆在默认状态下不允许通过松开油门踏板实现减速至完全停车,驾驶员必须通过制动踏板完成最终刹停动作。 尽管单踏板模式引发不少争议,新国标中的并未将其“一棍子打死”。而是规定取消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也就是说,并未取消单踏板模式,而是不允许这项功能自行开启。 研读新国标可以发现,监管层对单踏板模式采取的态度审慎包容,并未彻底否定这项设置,而是将“选择权前置”。车辆不得在出厂时就设置为单踏板模式,但是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驾驶习惯和驾驶喜好手动开启。 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新国标对于技术创新的态度,没有一味否定技术创新,而是从应用角度对新技术进行规范。这种“去默认化”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对消费者选择权的尊重,也有效降低了技术风险。 制动新国标的出台,也说明监管层面一直在鼓励创新与保障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单踏板模式的争议,正是在寻找平衡的最好注解。从追求技术指标和市场规模的粗放增长,转向更加注重安全、可靠和用户体验的高质量发展。 正如行业专家所言,“新标准确立了创新技术的合规边界与安全底线,特别是对电力传输制动系统和电力再生制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另外,我们还发现,新国标不仅关注单踏板模式,还对制动衬片磨损检查、电子驻车制动电气失效等内容进行了修改,体现出系统化安全思维。技术进步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标准制定就是要守住安全底线。 新国标的出台,也在一定程度符合车企重新思考智能驾驶与安全设计之间平衡。比如,特斯拉在2023年进行大规模召回之后,通过OTA升级增加了动能回收强度可调节功能。 新国标更让安全冗余设计的理念成为行业共识。盖世汽车了解,有某新势力车企正在研发下一代制动系统,在保留单踏板便利性的同时,通过多重安全设计,保障驾乘人员安全。 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的平衡探索 近期,公安部明确指出,我国市场上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目前仅处于辅助驾驶阶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驾驶人仍是操控车辆和承担责任的主体。这一监管态度的核心,是对辅助驾驶安全的高度关注。但同时,监管也并非一味限制,而是要避免过度监管对创新的抑制。 单踏板模式的争议,其解决思路并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要探寻更智能化、个性化的技术方向。自动驾驶和线控技术的推进,正促使传统人车交互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有业内专家预测,未来制动系统将融合机械、电子和软件的多重冗余机制,若单踏板模式能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深度整合,其安全性和市场接受度有望显著提升。 已有车企开始尝试将单踏板操作与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联动,当系统检测到误操作风险时,能够自动介入,保障安全。这种“人机共驾”理念,或许正是平衡创新与安全的有效途径。 随着车辆电子电气架构(EE架构)的升级,车辆的个性化设置能力也大幅提升。据了解,某外资品牌正在开发基于生物识别的驾驶模式自适应系统,未来车辆能够识别不同驾驶员,并自动调整动能回收强度等多项参数,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驾驶体验。 这种技术发展方向,与新国标的精神高度契合,既为技术创新保留了空间,又确保了基础安全。可以看到,制动新国标的智慧之处在于,它没有扼杀创新的可能性,而是通过规范应用场景,引导技术健康发展。 如果说新国标是对单踏板模式的一次“纠偏”,那么这背后反应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监管思维和市场生态的日趋成熟。当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千万辆后,关注焦点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单踏板模式的争议,或许是智能电动汽车人机交互变革的开端。随着技术日益复杂,如何平衡创新冲动与安全底线将成为整个行业长期面临的课题。 真正的技术进步,不是技术的高歌猛进,而是技术与人性的有机融合。未来,随着辅助驾驶技术的成熟,踏板设计可能会发生更根本性的变革。 按照新国标的指导思想,审慎规范单踏板模式的应用,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是对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找寻平衡点,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大”到“强”转型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之一。 盖世小结 单踏板模式的争议,折射出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的博弈。制动新国标取消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既尊重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又降低了技术风险。这体现了监管的审慎包容,也为行业提供了合规边界与安全底线。未来,技术创新需与安全、用户体验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从“大”到“强”转型。
7月31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2025年7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7.2%,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6个百分点,汽车流通行业景气度有所下降。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7月车市步入传统淡季,叠加6月车企及经销商年中冲量,消耗到较多市场需求。因此,7月乘用车销量环比上月下滑,库存预警指数上升也在情理之中。不过,相较2024年同期,预警指数有所下降。这也意味着,7月整体销量同比是增长的,车市热度依旧在。 车市进入传统淡季,销量环比下滑 7月,车市步入传统淡季,极端天气多发,另受部分地区补贴政策阶段性退坡、汽车消费金融返佣下调及厂家促销力度收缩影响,消费者持币观望情绪加剧。以上诸多因素,对当月销量产生一定影响。 经销商反馈,7月市场热度不及6月,有47.7%的经销商认为7月整体车市呈下降趋势,且降幅超过5%。 从库存预警分指数情况看: 7月库存、市场需求、平均日销量、从业人员分指数环比下降,经营状况分指数环比上升。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另据乘联会数据显示,7月1-27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44.5万辆,同比增长9%,较上月下降19%;其中,新能源车零售78.9万辆,同比增长15%,较上月下降17%。 如此来看,车市7月环比下滑明显,但同比去年,整体表现还算不错。特别是2024年7月以旧换新政策启动,今年同期销量基数会相对较高,能取得同比增长的成绩,已属不易。 图片来源:乘联会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指出,7月乘用车销量略高于预期,预计乘用车终端销量约190万辆左右。 国补第三批资金下发,拉动销量减轻经销商压力 尽管车市同比持续走高,但经销商经营压力未减。目前经销商经营持续面临以下挑战:终端客流量呈现下滑趋势,消费者受市场环境及政策调整影响,购车决策周期延长,成交率不及预期。同时,库存周转速度放缓带来的资金占用压力持续存在,新车销售毛利空间受到挤压等。 7月26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下发了今年第三批690亿元国补资金,继续支持地方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第四批将于10月下达。国家政策的支持,将会有助于销量的持续拉升,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经销商压力。 不过,从长期来看,车企良性竞争,经销商指标合理规划,优化管理及渠道建设等,才是良策。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建议,经销商要根据实际情况,理性预估实际市场需求。同时要加大对“以旧换新和报废更新政策的宣传”,通过强化服务提振消费信心,把降本增效放在首位,防范经营风险。 即将进入8月,协会指出,尽管7月末受汛期高温及多雨天气影响,短期消费需求受到抑制,但随着开学季购车需求逐步释放,叠加818购车节促销活动以及成都等多地车展相继启动,对终端销量形成一定拉动,8月车市整体运行平稳。
据“乘龙卡车”微信公号,7月31日,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某品牌使用碰撞视频侵权的声明: 一、侵权事实认定 (一)非法发布侵权视频 某汽车品牌在2025年7月29日发布与乘龙卡车正面碰撞视频的行为,已构成严重侵权,并超过正常商业竞争范畴,严重误导和损害公众知情权,对我司品牌及商业名誉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及《民法典》等相关法律。 (二)某汽车品牌使用特定场景测试,与实际场景运营存在严重差异 截至目前我司了解到的情况,某汽车品牌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双方车辆是否改装、减配、卡扣是否固定、车辆是否过检等)、场景环境(测试场地状况、车速、驾驶状态等),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特定设计非常规测试场景,发布与公众认知的正常碰撞结果偏差较大的碰撞视频,不仅贬低我司品牌形象,还容易对广大车主造成误导,形成安全隐患。 二、乘龙品牌技术说明 东风柳汽作为一家有71年历史的央国企,始终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乘龙卡车安全体系严格遵循“真实场景防护”原则: (一)行业首创龙骨框架驾驶室; (二)采用四层吸能结构(抗冲击层→缓冲层→高强骨架→柔性防护层),通过多通道传导专利技术分散碰撞能量,最大化保障驾乘安全; (三)主动安全双重防线:AEBS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主动预防)+驾驶室后移技术(被动防护),有效降低事故伤亡率。 三、致行业与卡友用户 东风柳汽作为央国企,积极响应国家部委及中汽协关于反内卷、反不正当竞争的号召,坚决反对任何通过贬损同业、恶意攀比等破坏行业生态的行为,致力于推动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我们倡议行业同仁共同践行: 安全为本: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定期做好车辆维保,强化主动预防意识——这比任何测试都更能筑牢安全防线! 诚信竞争:恪守商业道德,以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驱动行业进步,共同维护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理性传播:不过分炒作扩大,不被流量诱惑;不被某品牌利用,借机放大影响力。 四、后续追责 我司对此事高度关注,将持续关注此事件,本着专业、严谨、负责的态度成立专项组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对此事造成的影响,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本周动力电芯价格相比上周企稳,但成本端的波动仍影响电芯价格结算。分材料来看,主流100Ah磷酸铁锂电芯的均价为0.32元/Wh,国内主流6系三元锂电芯的均价为0.495元/Wh。从需求端来看,2025年7月为中国新能源车传统销售淡季,SMM调研显示7月新能源车销环比降幅明显,动力电芯需求有所减少。9月、10月为国内传统消费旺季,主机厂将于8月开始进行整车备货,对应动力电芯需求有所增长。8月临近部分主机厂与电芯厂结算时间节点,预计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价格的波动将传导至终端,影响动力电芯价格。此外三元电芯在镍、钴价格波动的背景下成本进一步上升,后续价格有上升信号。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杨涟婷021-51595835 杨玏021-51595898
自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正式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一个月后,特斯拉又将其网约车服务拓展到加州——不过,这次并非“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了,因为这次的汽车驾驶座上坐着司机。 特斯拉在加州推出叫车服务 美东时间周四凌晨,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已经在加州旧金山湾区推出了叫车服务——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明确提及是否使用自动驾驶汽车。 “除了奥斯汀,你现在可以在旧金山湾区叫一辆特斯拉,”马斯克在X上发帖称,但没有透露其他细节。 根据特斯拉内部备忘录显示,在加州的网约车服务和在奥斯汀时一样,同样仅限受邀者使用。而 不同的是,加州的网约车服务并非无人驾驶,而是将在安全驾驶员的陪同下推出。 Robotaxi的应用更新也已经告诉用户, 加州的网约车将由一名特斯拉安全员驾驶 ,只是驾驶过程中将使用特斯拉FSD技术。 从目前社交媒体已经流出的视频来看,特斯拉在旧金山湾区的Robotaxi服务可以说完全不“Robo”,因为其行驶全程都必须依赖于人类司机。这与其在奥斯汀的Robotaxi试点表现大相径庭。 监管成为最大阻碍 特斯拉在加州的Robotaxi服务未能实现“自动驾驶”,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监管障碍。 和德州奥斯汀相比,加州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的监管要更为严格。到目前为止,特斯拉只获得了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的允许,可以在加州公共道路上测试配备安全驾驶员的自动驾驶汽车。 此外,特斯拉还持有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颁发的“运输包车许可证”。换句话说,特斯拉在加州只能使用配有司机的“非自动驾驶”车辆运送公众。 但是,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CPUC)上周已经明确表示, 特斯拉还没有获得授权,不能运营自动驾驶汽车供公众使用 (无论是否配备安全驾驶员)。此外,根据现有许可证,特斯拉也不能在加州合法地向乘客收费。 也正因此,特斯拉可能才不得不暂时放弃所谓“自动驾驶”的卖点,暂且先上线网约车服务。 上周,马斯克为特斯拉的Robotaxi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他预计到今年年底,Robotaxi服务将覆盖美国约一半的人口。 但目前来看,监管或许是挡在马斯克面前的第一道大山。
继比亚迪后,冲刺年销300万辆正成为众多车企的新目标。 7月30日,在中国长安汽车集体成立后的首场沟通会,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重申,全年目标300万辆的计划不变,其中新能源销量100万辆;全年预计营业收入将达到3,550亿元。 同日,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2025年度中期经营工作大会上宣布,下半年将推出极氪9X、领克10EM-P、吉利银河A7及吉利银河M9等5款全新智能电混产品,还有千里浩瀚智能安全辅助驾驶H9方案、雷神醇氢技术、新一代FlymeAuto智能座舱系统等多项创新科技落地应用。此外,在聚焦“一个吉利”基础上,淦家阅还明确了极氪、领克、吉利银河及中国星四大品牌要全方位协同作战,深化“七纵”技术协同,打造差异化产品矩阵体系,全力冲刺300万辆年度目标。 此前的7月1日,吉利汽车上调全年目标至300万辆,当日股价同步高开5%。 “随着品牌重组带来的经营效率提升,预计2025年及以后,吉利的业绩有望进入加速增长通道。”开源证券分析师张可表示,吉利凭借平台化造车的成本优势,能够平稳应对价格战的冲击;而高阶智驾技术的普及化,进一步强化了其新能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叠加燃油车业务可能出现的超预期表现,公司交付量的增长动能充足。 冲击年销300万辆目标的不仅是长安、吉利,7月22日,在安徽省科技型外向型企业高质量发展交流推进会上,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介绍,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805亿元,同比增长38.3%,“根据奇瑞内部制定的目标,下半年公司要完成的销量目标为200万辆,(全年)营收突破6000亿元,冲刺全球汽车排名前十。”尹同跃表示。而东风汽车集团则在2025年开年之初便明确全年销量目标锁定300万辆,挑战32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突破100万辆,海外出口量剑指50万辆。 “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销售体量是衡量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行业竞争态势愈发激烈,车企在品牌塑造、价格策略、服务质量、技术研发等维度的比拼仍在继续,自主车企突破300万辆,是综合实力的体现,背后是技术迭代的速度、供应链、规模效应、人才、研发体系、成本控制等体系能力,“300万辆的门槛也意味着行业竞争进入更高维度,从‘活下去’到‘如何引领’。” 值得留意的是,提质增效、规模降本成为各家冲刺300万辆背后的主要逻辑。有奇瑞汽车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根据战略目标和发展需要,成立了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下设星途事业部、艾虎(艾瑞泽+瑞虎)事业部、风云事业部、QQ事业部四大事业部,奇瑞汽车执行副总裁李学用任事业群总经理,而iCAR、智界和捷途则保持独立运营。“此次调整为内部机构调整,不涉及品牌定位。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战略聚焦、资源整合、强化协同、品牌向上。” “协同整合是当前吉利控股集团的重要战略。”在吉利汽车2025年一季度业绩会上,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表示,去年吉利汽车在基础技术、产品研发、制造、采购等各领域全面推进协同。“下一步,吉利、极氪双方将把中后台工作极大程度进行协同,力争实现节省几十亿元的目标,达到管理费用与营销费用双降的效果。”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