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990

  • 电动滑板、BYD Pad、车载无人机 比亚迪“不务正业”布局汽车消费生态

    新车连发,但国内销量不振的比亚迪,正尝试以周边产品为支点,通过汽车消费生态的布局,撬动销量的增长和品牌的高端化。 11月9日,比亚迪方程豹宣布,钛7首发互联电动滑板首批产品已售罄。该电动滑板支持车机互联、遥控器控制以及通过比亚迪App进行设置。产品支持车载和家用双充模式,续航15公里,适合短途通勤,搭载车规级磷酸铁锂电池。 除电动滑板,钛7还搭载了比亚迪自研的BYD Pad智能平板,支持45项车控功能并兼容主流平板设备。BYD Pad屏幕尺寸为13英寸,支持后排娱乐与后排看护,并支持车内畅联,与车辆各个组件深度联动。 在腾势品牌上,10月28日推出的腾势N8L,则与更多品牌进行联名,周边产品更加完备,包括智能眼罩、颈部按摩仪,以及智能儿童安全座椅、智能宠物安全座等。9月,腾势与九号电动推出的联名电动滑板车F2升级版,已在腾势商城上架,该车支持苹果“查找”功能,续航里程40公里。 在更早之前的3月,比亚迪携手大疆发布了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并将该系统正式定名为“灵鸢”。“灵鸢”实现了车与无人机的整车集成,并将覆盖比亚迪旗下全品牌车型。其中,“灵鸢”换电版主要搭载仰望品牌上,“灵鸢”快充版主要搭载在比亚迪王朝、海洋、腾势、方程豹上。 “比亚迪已经和多家科技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打造多项技术和产品,携手共建智能车生态。”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彼时表示。 纵观半年多来比亚迪所拓展汽车周边产品,主要围绕着腾势、方程豹、仰望等高端品牌。在行业人士看来,比亚迪当前正处于一个关键发展节点,整体销量增速放缓和高端品牌销量占比低,是其亟需解决的问题。 数据显示,9月比亚迪销量为39.62万辆,同比下降5.52%,自2024年3月以来首次出现单月同比下降。10 月销量为44.17万辆,同比下降12.13%,增长停滞的现象愈发明显。 从三个高端品牌来看,10月腾势品牌销量稳定在1万辆,仰望品牌为654辆,方程豹品牌为3.1万辆,但与比亚迪整体销量相比,三大高端品牌的销量占比依然相对较低。不过,拥有丰富周边产品的方程豹钛7,不仅首批电动滑板已售罄,且其上市首月即交付超2万辆,为其他品牌的车型提供了增长样本。 “方程豹品牌预计在未来几个月的销量也会突破两三万(辆),到明年的月销量甚至可以突破四五万(辆)。”比亚迪汽车品牌及公关事业部总经理李云飞近日表示。 “汽车周边产品的推出,看似‘不务正业’,实则是比亚迪布局的重要战略举措。”前述行业人士分析认为,“这些周边产品在丰富产品生态、提升品牌形象以及开拓新增长点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或可为比亚迪在高端市场的发展提供支持。”

  • 因韩美关税协议陷入停滞 现代汽车集团承压

    据外媒报道,由于韩美关税谈判成果联合情况说明书的发布遭遇延迟,现代汽车集团(Hyundai Motor Group)正日益不安——其出口美国的汽车目前仍需缴纳高达25%的关税。 11月11日,行业消息人士透露,韩国总统李在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于10月29日在韩国庆尚北道庆州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期间会面,当时外界预计韩美双方将在会后不久发布这份说明书,但至今已过去近两周,文件仍未公布。 会面当时,韩国总统府国家政策首席秘书Kim Yong-beom曾表示,协议细节“已基本敲定”,并补充称文件发布“只需2到3天”。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贸易文件条款协商的延迟,正加重这家严重依赖美国出口市场的韩国汽车巨头的关税负担。 韩美双方最初在7月初步达成协议,将韩国出口美国汽车的关税从25%降至15%,但三个多月过去,该协议仍未生效。 对现代汽车、起亚汽车及其他韩国车企而言,关税减免每延迟一天,成本压力就增加一分。去年韩国向美国出口了143万辆汽车,今年1月至9月的出口量约为100万辆(日均约4,000辆),这些车辆目前均需缴纳高额进口关税。 仅在今年第三季度,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的关税支出就分别达到1.82万亿韩元(约合12.4亿美元)和1.23万亿韩元。受此影响,现代汽车营业利润同比下降29.2%,起亚汽车则同比大跌49.2%。 随着贸易谈判进程放缓,外界愈发担忧关税减免的实施时间可能会进一步推迟,而非追溯至11月1日生效。 在本月早些时候的内阁会议上,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Kim Jung-kwan表示,韩国政府将争取确保较低关税税率从韩美投资基金相关法案提交当月的首日起追溯生效。若进程按计划推进,美国政府对韩国产汽车的关税减免将从11月1日起适用,11月1日后已缴纳的超额关税将予以退还。 起亚汽车试图淡化关税谈判停滞带来的影响。在该公司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其首席财务官Kim Seung-jun表示:“即使(新关税税率)从11月1日起生效,我们已为现有库存车辆缴纳了25%的关税。今年第四季度所受影响将与第三季度相近,关税调整的全面效果预计将在明年显现。” 虽然现代汽车集团无法追回已缴纳的关税,但专家指出,尽早确定15%关税税率的生效日期,将直接影响现代汽车集团未来数月乃至全年的盈利表现。 大德大学汽车工程学教授Lee Ho-geun表示:“关税减免追溯生效,将减轻每日数千辆出口美国汽车的成本负担,有助于最大限度减少累计损失。明确生效日期还能让企业将成本节约纳入明年整体业绩规划,减少不确定性,增强投资者信心。”

  • 湖北:自11月13日起暂停实施汽车报废更新补贴

    11月11日,据湖北省商务厅官网显示,根据当前湖北省汽车以旧换新工作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经研究,决定对2025年湖北省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进行调整。 图片来源:官网截图 据调整内容显示,自2025年11月13日0时起,暂停实施湖北省2025年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 据悉,2025年11月12日前(含当日,下同)在湖北省取得新车《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以发票开具日期为准),2025年11月15日前取得新车《机动车登记证书》(以注册登记日期为准)、旧车《报废机动车回收证明》(以交车日期为准)和《机动车注销证明》(以注销日期为准),同时符合湖北省2025年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条件的个人消费者,应于2025年11月15日24时前,通过全国汽车流通信息管理系统网站、“汽车以旧换新”小程序提交完整准确的补贴申请材料,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申请做退回处理,对逾期提交的申请不再受理。 官方强调,已按期提交申请的个人消费者,需通过原渠道及时关注审核进度,如需补正申请材料,应于2025年12月10日24时前提交补正后的申请材料,逾期未完成补正导致审核未通过的,视为自动放弃申请。 此外,官方还调整了汽车置换更新补贴资格券发放方式和申请截止时间。 其中,资格券发放方式调整为从11月15日起,将每日发放资格券调整为分4批次集中发放,发放时间依次为11月15日上午10时、11月25日上午10时、12月1日上午10时、12月5日上午10时,每批次资格券领完即止。资格券领取后有效期为15天(360小时)。 提交补贴申请的截止时间为2025年12月31日24时,补正申请材料的截止时间为2026年1月20日24时,逾期未提交申请或补正申请材料的,视为自动放弃申请。 据盖世汽车此前不完全统计,9 月底至 10 月下旬,国内汽车补贴政策呈现 “调整与暂停并行” 的态势。青岛、上海及吉林三地于 10 月先后调整汽车置换或报废补贴规则;与此同时,安徽合肥、浙江温州、杭州、云南、海南、山西等多省市,陆续宣布暂停汽车置换及报废更新补贴。

  • 因电动汽车需求放缓 斯巴鲁调整97亿美元电气化计划

    据日经新闻报道,面对汽车行业消费者偏好变化及政府激励政策调整,日本汽车制造商斯巴鲁(Subaru)将调整其规模达1.5万亿日元(约合97.4亿美元)的电气化计划——将削减对电动汽车的投资,并将更多资源转向混合动力车型。 11月10日,斯巴鲁总裁Atsushi Osaki在财报发布会上表示:“鉴于混合动力车型需求日益增长,且内燃机技术正被重新评估,推迟大规模电动汽车量产投资的时机是恰当的。” 斯巴鲁此前宣布,计划到2030年向电气化领域投资1.5万亿日元。目前该投资总额未发生变化,但斯巴鲁已将其重新定义为“增长型投资”。 截至目前,斯巴鲁已投入3,000亿日元,而剩余1.2万亿日元的投资用途将被重新评估。不过,该公司尚未公布剩余资金的具体分配细则。 斯巴鲁将增加对混合动力车型及燃油车型的投入。Atsushi Osaki指出:“我们将扩大产品线,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同时,Atsushi Osaki补充称,斯巴鲁还在考虑推出新车型及新车型类别。 斯巴鲁与丰田汽车合作、计划到2026年底推出四款电动SUV的方案保持不变。但该公司正考虑推迟原计划于2028年前自主研发的另外四款电动汽车的推出时间。 美国是斯巴鲁的核心市场,特朗普政府已于今年9月底终止了最高7,500美元的电动汽车购车税收优惠。加之全球电动汽车需求放缓,众多车企正紧急调整发展战略。 11月7日,有报道称,丰田已再次推迟在日本西南部福冈县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计划。今年5月份,日产汽车也放弃了在福冈县北九州市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方案。 今年4月份,斯巴鲁在日本推出新款Forester SUV时,将丰田汽车的混合动力技术与自身发动机设计相结合。鉴于消费者对节能混合动力车型的强劲需求,斯巴鲁计划进一步优化其混合动力技术。 今年上半年,斯巴鲁的营收同比增长5%,达2.38万亿日元;但净利润却同比大降45%至904亿日元。 特朗普政府实施的进口汽车关税对斯巴鲁的营业利润造成了1,544亿日元的影响。该公司在美国销售的车辆中,约有一半是从日本进口的。 斯巴鲁维持了当前财年(2025年4月至2026年3月)的财务预期不变:净利润预计将达到1,600亿日元,较上一财年大跌53%;关税带来的影响预计将达2,100亿日元。 为应对高关税这一“新常态”,斯巴鲁已启动一项成本削减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削减2,000亿日元成本。

  • 双环科技固态钠电池业务新突破与中国钠电集团签署合作协议【SMM分析】

    SMM11月11日讯: 要点 : 2025年11月10日,长江产业集团公众号信息,双环科技与中国钠电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固态钠电池材料研发与市场应用发展。 2025年11月10日,长江产业集团公众号信息,双环科技与中国钠电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固态钠电池材料研发与市场应用发展。 目前,双环科技已建成投产5万吨/年高纯度电池级碳酸钠生产线,多项产品指标优于行业标准。公司积极推进钠电材料研发,已完成固态钠电解质复合正极材料送样测试,年产800吨钠电正极材料中试线预计于年底建成投产。此外,公司已启动钠电复合正材产业园的规划与设计工作,为钠电池产业未来规模化发展做好前瞻布局。 中国钠电集团作为拥有“年度创新技术”认证的行业领军者,其自主研发的4.0生态钠墨电池具备“抗燃、抗爆、抗低温”特性,在-40℃至80℃温区均可稳定工作,-2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超90%,并实现15分钟快充至80%的优异性能。目前,该集团已构建“1+4”Gwh产能体系,业务覆盖电芯、模组等关键环节,在动力、储能领域拥有丰富客户资源与应用场景。 当前,钠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仍具备提升空间,而固态钠电池技术有望补齐这一短板。得益于材料体系的成本优势,未来固态钠电池的能量密度将超越铁锂电池,在大规模储能、低空经济与机器人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双方一致表示,将以此次战略合作为契机,整合资源与技术优势,重点推进固态钠电池的联合研发与产业化进程,致力于开发出安全性能高、能量密度大、低温性能优和性价比强的固态钠电池产品,共同推动钠电池技术早日实现规模化应用,为加速钠电池产业化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双环电池业务动态 10月16日,深圳亮见钠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赖见一行到访双环科技,与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汪万新围绕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市场应用拓展及产业投资布局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双环科技与比亚迪签约进军新能源汽车核心供应链】2025年初,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打入新能源汽车核心供应链,与行业巨头比亚迪达成重磅合作,正式成为其纯碱供应商,并已签订首批1500吨纯碱供货合同。 【钠电层氧正极:双环钠电项目层氧正材备案】2024年11月28日,湖北双环钠电项目层氧正材备案。该项目名为钠电层氧正材中试基地建设项目,计划建设年产能为600吨的钠电层氧正材中试生产线。项目将引进先进的研发和中试设备,配套钠电正材小试、粉体测试及全电池测试功能,从而建成钠电层氧正材中试基地,并在新能源领域实现钠电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项目位于湖北省孝感市,由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环科技”)投资,总投资额为4450万元,计划于2024年12月启动建设。 【SMM钠电分析:钠电池核心原料电池级碳酸钠动态双环科技年产10万吨电池级碳酸钠项目正式投产】2024年12月12日,双环科技年产10万吨电池级碳酸钠项目(一期)正式打通全流程并投入生产,成为全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小苏打为起点的电池级碳酸钠生产工艺工程实践。 2024年8月29日下午3点20分,作为电池级碳酸钠项目主体设备之一的煅烧炉的单体试车任务圆满完成。 据SMM预测,到2028年全固态电池出货量13.5GWh,半固态电池出货量160GWh。到203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需求量2800GWh左右,其中2024年到2030年电动车所需的锂离子电池需求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1%左右,储能所需锂离子电池需求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在27%左右,消费电子所需的锂电池的需求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0%左右。 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的渗透率在0.1%左右,预计2030年全固态电池渗透率有望达到4%左右,2035年全球固态电池的渗透率或将逼近10%。 文章说明: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公司公告及行业分析整理而成,旨在提供信息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固态电池技术仍在快速发展中,请读者以最新官方发布信息为准。 说明:对本文中提及细节有任何补充或关注固态电池的发展时,随时联系沟通,联系方式如下 : 电话021-20707860(或加微信13585549799)杨朝兴,谢谢!

  • 宜安科技:镁铝轻质化合金一体化铸造是公司核心主营业务 三季度净利暴增

    11月11日,宜安科技股价出现上涨,截至11日收盘,宜安科技涨0.75%。 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公司如何把握一体化压铸技术带来的市场机遇?特斯拉、蔚来、小鹏等车企大规模采用铝合金高压压铸工艺,公司在这一技术趋势中的定位和机会是什么?宜安科技11月11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是国内最早布局大型镁铝合金压铸设备的企业之一,拥有6100T、4200T等不同吨位的大型真空压铸设备,覆盖从模具开发、压铸成型、精加工、检测等一站式服务能力,并在华东、华中、华南布局压铸基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效应。公司生产的产品涵盖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电池包等核心部件,已进入特斯拉、比亚迪、Thyssenkrupp、Harman等客户供应链。 宜安科技11月10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控股股东是一家地方性国资产业投资控股平台型公司,其主要定位是聚焦株洲市产业规划执行产业投资与管理运营,资产规模已超千亿。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支持无地域区别,主要立足先进技术,加大资源投入,拉通市场,支持公司做大做强。 宜安科技11月10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镁铝轻质化合金一体化铸造是公司核心主营业务,主要面向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通讯、医疗器械等市场;非晶合金(液态金属)是公司成长性主营业务,面向消费电子、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精密仪器仪表、高品质文体音乐器材等市场;生物可降解医用镁是公司孵化的未来产业,主要面向人体植入式骨骼器械、植入式韧带修复器械、腔肠支架等市场。公司的战略是稳固核心主业;把握好成长性主业发展风口快速做强做大,加大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性;推动未来产业的孵化,将医用镁产品推向市场,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惠民利民。 宜安科技11月10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聚焦战略性新型材料领域,构建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轻质化合金)、非晶合金、生物可降解医用镁三大核心业务板块,三大业务板块在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保持相对独立性,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宜安科技11月10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目前与所有客户都是订单式合作模式,根据客户订单进行生产和销售。 宜安科技11月10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公司非晶合金产品主要应用在四大板块:一是消费电子结构件,二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三是医疗器械结构件,四是音乐及体育器材结构件。非晶合金(液态金属)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主要应用在耐磨损件方面,在低空载人飞行器上可用于转接轴及门扣锁等零部件。 宜安科技11月10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 公司非晶合金和镁合金材料所具备的优异性能,在AR/VR设备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宜安科技11月10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 目前公司开发的关节电机外壳零部件为镁合金材料产品。 宜安科技11月10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还表示,镁合金是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约为1.74g/cm³,低于铝合金和钢材,使用镁合金可以更好实现新能源汽车减重、增强续航里程;镁合金还具备高比强度、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高导热性及减震特性,能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电子设备散热、车身结构振动等实际难题。其次当前镁合金市场价格低于铝,成本优势更加明显;第三,中国镁资源丰富。因此镁合金凭借其极致的轻量化优势、显著的成本效益、持续的技术突破以及政策支持,将会成为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领域的核心战略材料。 宜安科技10月23日晚间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1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02.73万元,同比增幅达到10957%,其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613.9万元,同比上升884.33%,公司业务盈利能力显著回升。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4亿元,同比下降1.7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3万元,同比下降86.02%。 宜安科技在其半年报中介绍: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新材料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内领先的新材料公司,具备材料研发、精密模具开发、精密压铸、数控精加工、表面处理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技术创新赋能产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产业链配套服务和解决方案。材料涵盖液态金属、镁合金、铝合金、医疗材料、高分子材料,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医疗产品、5G 通讯、智能制造等。产品基本为中间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液态金属产品、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结构件、工业配件、精密模具等,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产品。公司产品主要采用新材料配方和高效、环保的压铸及后处理工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主要产品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液态金属、生物可降解医用镁、新能源汽车产品为公司主要发展方向。经过三十余年发展,公司积累了深厚的技术经验及品牌优势,形成了以国内外著名客户为依托,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保障、以高精尖新材料产品为导向的发展格局。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主营业务收入主要为汽车零部件、液态金属、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结构件、有机硅胶、精密模具等产品的销售。 中金公司8月5日的研报称,人形机器人轻量化大势所趋。以特斯拉和波士顿动力为代表,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厂商在产品迭代时加码轻量化。轻量化能够为机器人带来诸多好处:提升续航能力、降低运动惯性、优化性能表现、提升安全性等。与汽车轻量化类似,机器人轻量化主要分材料优化、结构优化、工艺优化三类。材料优化主要包括铝合金、镁合金、PEEK材料的应用,而结构优化及工艺优化主要侧重于结构的设计及加工工艺的优化。 民生证券研报指出:OpenAI入局AI终端,iPhone 17系列销量或将有超预期表现,叠加苹果将在2026-2027年开启新一轮产品创新周期,推出折叠机、AI眼镜等新品,为供应链注入新动能,带动相关企业步入增量上行通道。建议关注:1)果链核心标的:立讯精密、蓝思科技、歌尔股份、比亚迪电子等;2)折叠机:统联精密、宜安科技、精研科技;3)其他零部件:珠海冠宇、高伟电子等。风险提示:消费电子市场疲软风险;技术发展更迭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 逐鹿中东!百度、小马智行等抢滩Robotaxi蓝海

    昨日,萝卜快跑、文远知行公布海外在中东市场的新进展,将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开展纯无人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运营。 结合政策开放度、市场需求适配性及基建条件,中东已经成为国内Robotaxi兵家必争之地。此外,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地区也有望成为落地速度更快的“第一梯队”。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国内Robotaxi企业出海的机遇在于海外市场空间广阔,且对智驾技术的监管限制相对较少。然而,在具备这些条件的国家,市场竞争也往往更为激烈。 ▍中东成为国内Robotaxi兵家必争之地 萝卜快跑于今年3月进入阿布扎比市场,已经与阿联酋自动驾驶出行公司AutoGo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特定区域部署第六代无人车,并于2026年实现全无人运营。双方将共同打造阿布扎比地区规模最大的无人车队。 文远知行进入阿布扎比的时间则更早。自2021年起,文远知行与TXAI便在阿布扎比合作开展Robotaxi公开运营。2024年12月,文远知行与Uber在阿布扎比启动Robotaxi网约车合作项目,预计2025年底,文远知行与合作伙伴的服务将基本覆盖阿布扎比全城核心区域。 据悉,文远知行计划到2026年将中东地区Robotaxi车队扩充至1000台,到2030年扩充至数万台。 过去几个月,萝卜快跑和文远知行均在当地测试纯无人Robotaxi测试。随着最新的纯无人运营牌照允许取消车内安全员,文远知行方面认为,在阿布扎比的Robotaxi服务将实现单车盈亏平衡。 除了阿布扎比外,文远知行还获得了沙特阿拉伯首张自动驾驶牌照。10月24日,文远知行与优步Uber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开放Robotaxi公众运营服务。 另一家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也积极拓展中东市场 。目前已与卡塔尔国家运输公司在首都多哈成功开展Robotaxi公开路测。小马智行还获得了迪拜自动驾驶路测许可,首批Robotaxi车辆已在迪拜启动公开路测,为2026年实现全无人驾驶商业化服务打下基础。 萝卜快跑也在今年与迪拜道路与交通管理局签约,计划启动50辆自动驾驶车辆的试运营,并于2026年正式向公众开放该服务。 除了中东外,欧美、亚洲市场等也是国内Robotaxi企业的拓展方向。 目前,小马智行分别在硅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卢森堡设立研发中心,在欧洲,其与当地重要企业Emile Weber集团合作,于卢森堡开启路测。在亚洲,小马智行与新加坡最大的交通运营服务商康福德高联合部署自动驾驶服务,并已于今年初在韩国首尔启动路测。 萝卜快跑已在全球22个城市落地,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武汉、香港、迪拜、阿布扎比等,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超过2.4亿公里。截至目前,萝卜快跑每周订单量超过25万单,全部为全无人订单,累计订单突破1700万单,超国谷歌Waymo的1000万单。与此同时,萝卜快跑自动驾驶总里程已超过2.4亿公里,其中全无人驾驶里程已突破1.4亿公里。 文远知行则在瑞士、新加坡等地上路。今年8月,作为瑞士iamo(Intelligent Automated Mobility)智能自动化出行试点项目的参与方,文远知行Robotaxi在瑞士弗尔塔尔地区上路。9月1日,文远知行旗下首批Robotaxi GXR已抵达新加坡并开始测试,这是此类自动驾驶车型首次落地东南亚,预计于2025年底在指定公共道路进行部署。 ▍“技术输出+生态绑定”成为规模化落地途径 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对《科创板日报》表示,自动驾驶的海外市场,尤其是L4领域,仍属于一片潜力巨大的蓝海,竞争格局尚未固化,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都存在着广阔的探索空间。很多海外国家对智慧出行和绿色交通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在政策立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在积极支持创新,为L4级自动驾驶的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地点选择上,小马智行重点寻找适合技术落地或自动驾驶大规模应用的市场和国家。至于未来哪些国家会成为目标,上述负责人表示,到合适时机会对外公开进展。 万马科技方面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从当前全球Robotaxi落地的实际进展来看,结合政策开放度、市场需求适配性及基建条件, 中东(如沙特、阿联酋)与东南亚(如新加坡、印尼),无疑是落地速度更快的“第一梯队”。 “中东打造沙特NEOM 未来城,其规划是城内所有交通设施均为无人驾驶。阿联酋2030愿景“全国30%交通为自动驾驶车辆”等明确的政策支撑,不仅开放公开道路测试、支持商业化收费,而且当地出行需求旺盛、付费能力强,当地基建的空白区域也为Robotaxi专属配套铺设提供了便利。而东南亚则依托新加坡的技术试点优势,叠加Grab等东南亚本土出行平台在robotaxi上的推进,能快速对接居民短途出行需求。”万马科技方面称。 基于这样的区域落地特征,万马科技认为,整个Robotaxi行业正迎来三大结构性机遇: 一是 “技术输出+生态绑定”成为规模化的核心路径 ,国内企业在自动驾驶上的深厚积累,可通过与海外本土出行平台等企业建立生态合作,快速解决运营资质与用户获取问题。 二是 核心部件成本下降让自动驾驶多场景延伸 ,自动驾驶已从高速载人场景向低速载人/低速载物(园区接驳、短途物流、机场/港口闭环)场景拓展,推动行业从“出行服务”转向“多场景智能运力服务”。 三是车联网基建成为核心环节, Robotaxi/无人车对网联在可靠性、稳定性、时延等参数的高要求以及海外本地化数据存储/处理的需求,让“高可靠网联+数据合规”从配套环节升级为Robotaxi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谁先搭建起覆盖重点区域的该类网络,谁就能在落地速度上占据优势。 据透露,万马科技旗下子公司优咔科技已开展相关海外的业务布局,在全球部署六大区平台,包括中东、北美、欧洲、东盟等Robotaxi主要目标市场,提供本地服务以及应对各地的数据合规。此外,公司为吉利、理想、东风等客户提供出海联网服务,落地区域包括中东、欧洲、东南亚等,相关经验同样可帮助Robotaxi客户完成海外市场的布局。 ▍2026年或成为Robotaxi量产化元年 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特邀评论员田丰认为,中国、美国、中东已成为全球Robotaxi“三极”,与三地对自动驾驶的重大投资、智算基础设施、科研下注、创新监管模式、经济特征有很大关系,阿布扎比的宽松监管可能会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的“商业实验特区”。全球智能驾驶供应链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芯片、世界模型等软硬件厂商,都会向Robotaxi规模化市场倾斜,甚至会在本地建设Robotaxi超级工厂,提升当地产业链与经济。 田丰表示, 鉴于特斯拉、中国智驾厂商都在全力加速FSD Robotaxi模式,2026年或成为Robotaxi量产化元年 。 “类比芯片产业,新产业模式将出现。 有Tesla这种‘IDM模式’(研发+生产+运营纵向一体化),也有文远知行+Uber这种‘Fabless模式’(研发、生产、运营分工协作) 。但归根结底, 比拼的都是Robotaxi规模化服务水平与能力,而非传统卖车的硬件销售模式,其中全服务链条持续改进,将考验产业链每个环节的创新力与执行力。 ”田丰称。 谈及自动驾驶出海的挑战,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认为,和所有出海业务一样,自动驾驶出海还是需要快速熟悉、了解目的地国家、地区的文化、政策,尽可能在无需对技术和产品做较大调整和改动的情况下,保证产品符合当地需求。“尊重当地的习惯、政策,真正融入当地,才能可持续的发展扩大业务。经过几年发展,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泛化能力快速提升,使其在新城市、地区落地时长和难度大大降低。”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出海的机遇在于海外市场辽阔,且海外市场对于智驾的限制较少。而挑战在于,部分国家不具备智能驾驶运行的基本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和交通法规。在具备条件的国家,往往存在较为成熟的智驾企业,所以竞争会比较激烈,甚至会遭遇排他性的不公平竞争,比如本土企业借助本土优势排除竞争对手。

  • 新能源销量占比首超50% 中汽协:建议明年继续优化实施“以旧换新”政策

    11月11日,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10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35.9万辆和332.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2.5%和3%,同比分别增长12.1%和8.8%;1-10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69.2万辆和276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2%和12.4%,产销量增速较1-9月分别收窄0.1和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10月新能源汽车月度新车销量,首次超过了汽车新车总销量的50%,达到51.6%。 乘用车内销方面,10月乘用车国内销量239万辆,环比增长4%,同比增长4.4%。其中,传统燃料乘用车国内销量101.3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2.9万辆,环比增长1.3%,同比下降2.7%;1-10月,乘用车国内销量1943.6万辆,同比增长12.1%。其中,传统燃料乘用车国内销量915.5万辆,比去年同期增加10.9万辆,同比增长1.2%。 “去年下半年以来,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效果显著,政策是否延续当前尚不明确。考虑到明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实施减半征收,为减少市场波动,建议明年继续优化实施相关政策,并尽早发布实施细则,稳定市场预期,助力行业平稳运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 记者在梳理主流合资品牌“银十”终端表现时发现,在新能源车销量首超50%的背景下,合资品牌的市场分化开始变得愈发严重。 日产中国最新销量数据显示,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10月销量为67,855辆,同比增长10.93%。其中,东风日产(包括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品牌)销量为62,794辆,同比增长9.54%;2025年1-10月,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累计销量为524,993辆,同比跌幅已收窄至个位数。 相比日产的持续回暖,本田在华销量承压依旧明显。10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销量为59,886辆,同比下降20.62%;1-10月累计销量为527,740辆,同比下降幅度仍在两位数以上。具体到合资公司,10月广汽本田销量为35,671辆,同比下降15.81%,今年前10个月累计销量跌幅为26.16%;东风本田单月销量为28,896辆,1-10月累计终端销量255,073辆。 身处传统意义上的车市旺季,“南北丰田”表现不俗——一汽丰田率10月销售新车71,407辆,前10个月累计销售新车658,418辆,同比增长7%;广汽丰田10月销量71,604辆,1-10月销量639,119辆,同比亦实现正增长。 德系品牌中,一汽-大众依旧延续正增长。10月实现整车销售138,850辆(含进口车),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其中,大众品牌销售84,084辆,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奥迪品牌销售42,760辆(含进口车);捷达品牌销售12,006辆,同比提升6.1%。 上汽集团旗下两家合资公司表现不一。10月最新产销公告显示,上汽大众单月销量93,669辆,同比下降17.47%,今年前10个月累计销量同比下降4.46%;上汽通用继续保持上扬态势,单月销量同比增幅为46.66%,通过近几个月的良好表现,上汽通用在1-10月累计销量同比增幅已接近四成。 乘联分会最新数据显示,10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1万辆,同比下降10%,环比增长3%。10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3.5%,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2.3%,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上汽通用同比增长35%,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3.7%,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韩系和其他欧系品牌零售份额有所微增。 “季节因素推动年末走强。随着天气转冷和年末农民工逐步返乡,农村地区的购车热情会逐步释放,新能源车和中低端燃油车市场也将逐步升温。库存是有效保障购车选择的基本要求,12月到春节前的旺销期需要库存充裕,11月是建库存的最佳时机,因此11月的厂商销量仍会表现较强。”展望全年最后二个月,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表示。

  • 赛科动力0.5GWh硫化物固态电池项目投产  实力雄厚规划长远【SMM分析】

    SMM11月11日讯: 要点 : 2025年11月10日,四川赛科动力一期0.5GWh硫化物固态电池项目正式投产,能量密度达360Wh/kg。依托欧阳明高院士团队,项目规划二期3.5GWh产能,致力于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巩固中国电池产业全球优势。 赛科动力官方公众号信息。 2025年11月10日,四川赛科动力硫化物固态电池项目(一期首期0.5GWh)投产,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4GWh。此项目为西南地区首个航空动力电池专用生产基地。2025年7月15日,赛科动力项目首批生产设备顺利进场,在8月和9月陆续抵达并进行安装调试,力求在9月中旬完成交付。原定2025年10月正式投产。另外会配套100MW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自动化小试线。宜宾布局包括三个板块:一是面向低空经济的0.5GWh的量产线;二是全固态电池的硫化物电解质,预计2025年年底前投入使用;三是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已经建成投用30MWh的小试线。 领导致辞 1、赛科动力董事长朱高龙博士 高安全电池一期投产是公司固态电池项目“从0到1”的跨越,是迈向全球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创领者的关键一步。该项目基于本征安全电解液原位聚合技术实现工程化落地,可提供能量密度高达360 Wh/kg的高安全电池产品,兼顾高比能与高安全性。通过装备自动化智能控制与高要求质量监控确保超高良率,此次投产不仅是高安全电池产业化的里程碑,更为后续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量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2、翠屏区区委书记石进 固态电池项目自2024年11月签约、2025年2月开工以来,政企配合紧密,其顺利投产成为全市动力电池产业升级的标杆。 3、宜宾市委副书记、宜宾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曾令举 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高能量密度优势,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赛科动力作为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重点孵化企业,拥有一系列固态电池关键技术,能量密度达360Wh/kg,是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的重要产业化成果。 4、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 固态电池作为新一代电池的前沿领域,我国必须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确立主流技术路线,并在电池制造的智能化和全链条协同上持续突破。此次赛科动力投产的高安全电池产线是迈向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起点。基于此产线,团队将研究解决固态电池制造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设计,为开发400 Wh/kg轿车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奠定基础。同时,我们团队也会在宜宾加快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等核心环节攻关,全力推动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以保持中国在全球电池产业的领先优势,并助力宜宾巩固在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引领地位。 赛科动力产品及布局 硫化物全固态电芯:一期项目建成0.5GWh产能,已实现批量出货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拥有20吨产线,配套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30MWh 全固态电池: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二期规划3.5GWh产能,2027年投产 项目布局 宜宾基地:翠屏区:一期0.5GWh高安全电芯生产线(2025年11月投产),二期3.5GWh(2027年) 。 ‌ 高新区:全固态电池智能制造平台及PACK生产线(2026年投产) 。 ‌ 三江新区:3000吨全固态电池粘结剂项目(2027年投产) 。 ‌ 产业链协同:与宁德时代、长安汽车等合作,形成从材料到终端的闭环生态 。 赛科动力动态 【海辰药业:控股子公司与关联方拟设立合资公司 以切入固态电池材料领域】2025年01月15日,海辰药业公告,控股子公司安庆汇辰、赛科动力、宜宾市戎固新材料技术中心与曹熹宸、严美强拟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四川洛辰,主要投资从事新能源及电子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技术专利许可及技术服务的业务。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其中安庆汇辰以认缴出资额820万元为投资金额,占比41%。公司将通过本次与赛科动力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切入固态电池材料领域,进一步丰富公司在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的战略布局,增强公司的整体竞争实力和市场竞争优势。 【项目进展:设备安装】2025年7月15日,赛科动力项目首批生产设备顺利进场,在8月和9月陆续抵达并进行安装调试,力求在9月中旬完成交付。原定2025年10月正式投产。 【固态电池: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清华大学召开行业会议】2025年09月26日,由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主办的“全固态电池智能制造研讨会”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理事长欧阳明高作总结发言,四川赛科动力朱高龙董事长就“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发言。 赛科动力简介:全球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创领者 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孵化成立,公司总部位于四川宜宾,专注于固态锂离子电池与固态电解质材料研发、生产、销售,是一家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于一体的创新型科技企业。 赛科动力以高安全、高性能固态电池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卓越的能源解决方案,产品满足新能源汽车、储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领域需求。公司以“为中国新能源持续保持世界领先贡献重要力量”为使命,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根本,推动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致力于成为全球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创领者,推动新能源技术革新,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图片来源:赛科科技公众号和官网   文章说明: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公司公告及行业分析整理而成,旨在提供信息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固态电池技术仍在快速发展中,请读者以最新官方发布信息为准。 说明:对本文中提及细节有任何补充或关注固态电池的发展时,随时联系沟通,联系方式如下 : 电话021-20707860(或加微信13585549799)杨朝兴,谢谢!

  • 比亚迪固态电池业务开拓从消费领域开启   弗迪官网增加固态电解质内容【SMM分析】

    SMM11月11日讯: 要点 : 2025年11月,比亚迪弗迪电池官网更新了消费类电池技术信息官宣图,将固态电解质罗列于化学创新下的电解液里面。其他材料如高能量密度三元材料、高能量密度的硅负极和超薄高粘隔膜等材料也配合固态电解质,形成固态电池的闭环。 比亚迪是国补固态电池产品技术研发、推进和商业化落地的六家企业之一,其固态电池业务由旗下的弗迪电池推进。 基于固态电池大电芯生产难度较大、产品批次稳定性不高和下游行业对固态电池成本敏感等原因,固态电池的应用领域首先会从小电池、带电量低和成本不敏感的3C消费电子、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领域中开始。 弗迪电池的应用也将从这三个领域开始,其官网更新了消费类电池技术信息官宣图,将固态电解质罗列于化学创新下的电解液里面。其他材料如高能量密度三元材料、高能量密度的硅负极和超薄高粘隔膜等材料也配合固态电解质,形成固态电池的闭环。 比亚迪固态电池整体布局如下: 2027年:计划2027年小批量装车. 2030年:实现“固液同价”并推广至4万台车。 2033年:实现12万台车辆装机,提升市场占有率。 重庆璧山基地规划100GWh产能,2026年投产首期20GWh。‌比亚迪CTO孙华军在2025年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的发言,其2024年已下线60Ah全固态电池样品,通过“硫化物电解质工艺优化+硅基负极量产适配”,2025年中试阶段成本已降至1200元/kWh,较2023年样品成本(1800元/kWh)下降33%。降本:采用“固相烧结一体化工艺”替代传统分步合成,生产效率提升25%,良率从65%升至85%;正极用NCM811高镍材料替代钴基材料,材料成本降低20%。叠加2026年深圳20GWh中试线投产,2027年示范装车阶段,电芯成本确实有望压降至500元/kWh。 比亚迪固态电池路线图曝光 2027年实现千公里续航【SMM分析】 文章说明: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公司公告及行业分析整理而成,旨在提供信息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固态电池技术仍在快速发展中,请读者以最新官方发布信息为准。 说明:对本文中提及细节有任何补充或关注固态电池的发展时,随时联系沟通,联系方式如下 : 电话021-20707860(或加微信13585549799)杨朝兴,谢谢!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