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52个
据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当地时间周五(11月14日),瑞士政府宣布,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美国对瑞士产品征收的关税从目前的39%降至15%,作为交换,瑞士企业承诺在2028年底前向美国投资2000亿美元。 瑞士联邦委员兼经济、教研部长帕姆兰在宣布该协议时表示:“这项贸易协议使瑞士与欧盟处于同等水平,将关税税率从39%降至15%,这将影响瑞士约40%的出口。” 帕姆兰补充说:“当然,我们更希望这2000亿美元能投资在瑞士本土。因此,联邦委员会也在同时努力,研究如何进一步降低本国企业的经营成本。” 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稍早表示,白宫将在周五晚些时候公布有关细节。格里尔还透露,瑞士承诺购买更多波音公司的民用飞机。 瑞士国家经济秘书处负责人海伦娜·布德里格·阿蒂达声称,该较低的关税税率将在“数日或数周内”生效,只待美国海关系统完成技术调整。她透露,瑞士对美投资的大部分将来自制药和生命科学领域,但未提供具体公司信息。 制药业是瑞士对美出口第一大板块。格里尔补充,协议将推动“瑞士把大量制造业迁往美国——药品、黄金精炼、铁路设备,我们对此非常兴奋”。 协议还为瑞士药企(包括罗氏、诺华)设定15%的关税天花板,使其免受特朗普即将出台的232条款“国家安全关税”冲击,该条款部分专利药税率可能高达100%。 帕姆兰强调,15%上限同样适用于其他232条款领域,包括半导体,瑞士由此与欧盟待遇持平,更高行业关税的风险被彻底排除。 瑞士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此次关税协议涵盖邻国列支敦士登,并将降低瑞士对美国工业品、鱼类、海产品以及瑞士认为“非敏感”的农产品的进口关税。 数据显示,2024年瑞士与美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为383亿美元;2025年前七个月扩大至557亿美元,主要因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在特朗普4月初实施“对等关税”之前提前大量囤货所致。 瑞士工业界对协议表示欢迎,称这将使他们在美国市场与欧盟竞争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瑞士中小制造商协会Swissmechanic主席Nicola Tettamanti表示:“对于自8月1日起一直承受39%关税的工业部门来说,这是个重大利好。我们首次在美国市场拥有与欧洲竞争者相同的条件。” 瑞士经济研究机构KOF主任Hans Gersbach声称:“这大幅减轻了关税压力,但瑞士仍面临额外的经济负担和风险。”他预计,机械、精密仪器、钟表、食品等对美出口行业受益最大。 KOF预计,瑞士2026年经济增速为0.9%,但随着关税下调,这一增速将可能超过1%。
为落实中美经贸磋商达成的成果共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停止实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2号)规定的加征关税措施。
【SMM分析】SMM全球再生铝市场观察(三)东盟铝废料全景报告:贸易暗流、政策裂谷与低碳跃迁路径 地缘杠杆与脱碳博弈:东盟铝废料的战略坐标 东南亚(SEA),以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为轴心,横亘印度洋与太平洋,是贯通东西方市场无可替代的贸易咽喉。在流经本区域的众多大宗商品中,铝以其战略地位独占鳌头;多个东盟成员国已在贸易、回收与加工环节形成深度嵌入的全球节点。 泰国、马来西亚与越南长期稳居铝废料市场的“铁三角”,各自以物流纵深、工业配套或监管弹性构建护城河。近年来,全球原生铝供给缺口叠加制造业脱碳浪潮,令铝废料从替补跃升为主力:再生铝能耗与碳排放较原铝骤降逾 95%,同步锁定可持续与成本优势,成为双重目标下的最优解。 然而,共享红利不等于路径重合。东盟内部对废铝贸易呈现“光谱式”响应:一端将其视为工业跃迁的跳板,另一端则严防“废物殖民”。在全球低碳材料需求陡峭上升、原铝碳强度仍居高位的双重挤压下,政策多样性将决定区域整体轨迹的斜率与方向。 流量地图:2024年东盟铝废料进出口全景坐标 2024年,东盟地区铝废料(HS编码 7602.00)进出口规模巨大,进口量达1330万吨,出口量达710万吨。 •进口格局:泰国以790万吨(占区域59%)的进口量稳居核心,马来西亚(290万吨,22%)、越南与印尼(各120万吨,9%)紧随其后,四国共同形成高度集中的进口矩阵。 •来源地:美国是最大供应国,对东盟出口达531.1万吨(占40%);柬埔寨出口的废铝几乎全部(99%)直供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也以55-60万吨的量级稳定供应。 •出口格局:泰国在出口端同样主导,达500万吨(占70.5%);新加坡与菲律宾分别出口70万与60万吨,合计占18.5%。柬埔寨、越南出口量较小,马来西亚则因内部消化与再出口之间的差异,出现数百万吨级的“镜像缺口”。 •贸易与产品:区域交易主要围绕Tense、Talon、Taint/Tabor等标准等级进行,旧饮料罐(UBC)在柬、越、泰三国间形成高效流通渠道。区域二次铝产出以ADC12合金锭为主流产品,全球流通性高。 三强演义: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的政策梯度与枢纽易位 地处马六甲-南海航运十字路口,泰国已超越马来西亚,崛起为东盟最大的废铝贸易与加工枢纽。其在2020年代初对标《巴塞尔公约》收紧监管,全面禁止电子废物进口,并清剿非法网络。2025年9月新政府上任后政策保持稳定,若此态势延续,泰国将凭借其地理优势与ADC12合金的巨大产能,持续巩固其在区域“中心-边缘”结构中的核心地位。越南实现了从追求“体量”到聚焦“质量”的关键转型,将国内外废料高效转化为ADC12、UBC重熔锭等高附加值产品。其政策层层加码:2015年实行进口保证金制度,2018年设定杂质含量红线,2024年更宣布“2025-2030年暂停再出口”。尽管面临再出口禁令,越南仍是中国及区域市场可靠的再生铝供应商;本土回收商有望将“出口限制”转化为“产能升级”机遇,在UBC等高需求领域构建替代供应链。马来西亚则从昔日的主导者转向“守门人”角色。10%的出口关税与高达99.75%的金属纯度要求(需SIRIM认证),导致巴生港拥堵、检验延迟及黑市交易,红海危机进一步加速货流向泰国转移。若能围绕“合规性与竞争力”的再平衡,重启基础设施投资并降低关税摩擦,马来西亚仍可凭借其地缘位置与华商网络重归枢纽行列。 第二梯队:印尼、新加坡、菲律宾的合规收紧与产能天花板 第二梯队国家呈现梯度发展态势。 印尼通过2021年装运前检验与2025年分类许可制度持续收紧监管,2025年10月的Cs-137污染事件更是触发了辐射筛查的超级响应。在监管高压之下,其从上游冶炼到精炼的一体化布局已为成为“二次铝大国”奠定基础,只待产能释放。菲律宾(2017年贸易正规化、2020-21年强化辐射安检并与《巴塞尔公约》对齐)和新加坡(2008年入约、2025年推行事先知情同意电子追溯)则共同面临“硬天花板”:新加坡受土地限制固守“纯贸易港”定位;菲律宾的基础设施缺口需巨额资本投入,方能实现再生铝的规模化生产。 边缘洼地:缅老柬文东的零框架困境与补位潜能 缅甸、老挝、柬埔寨、文莱和东帝汶五国政策框架几近空白。其中,柬埔寨凭借较高的自发UBC产量和对泰国的单向供应,最具“补位”潜力;若引入分拣-熔炼一体化投资,可跃升为中型区域节点。老挝欲复制“越南模式”,需破解其作为内陆国的湄公河物流瓶颈。缅甸因政治风险过高,资本望而却步;文莱与东帝汶则因经济规模与产业优先级,短期内难以将再生铝提上议程。 灰色暗河:走私网络对区域定价与环保信用的侵蚀 废铝走私已成为区域的“隐形产能”。泰国与马来西亚屡次破获的跨境走私网络,核心手法包括品类伪报、经第三国洗单及无证海运,精准利用各国关税差异与监管盲区。2025年5月至7月,马来西亚巴生港连续查获2232.6吨伪报为“合金”的货物;同期泰国对大型回收商提起污染索赔诉讼,凸显出走私行为将“环境成本”社会化,而自身攫取私利。缺乏统一的追溯平台与关税数据交换机制,使影子贸易得以在监管缝隙中“动态套利”,持续侵蚀正规企业利润与政策公信力。 终章锚点:从政策拼图到认证低碳再生铝的东盟叙事 铝废料已不再是边缘辅料,而是深深嵌入东盟“关键矿物安全架构”的战略性工业粮食。区域叙事正从“廉价废料输出地”升级为“可信的低碳再生铝供应地”。这一跃迁需以政策协同、数字追溯体系与清洁技术投资为基石,覆盖高效熔炼炉、可再生能源供电、AI分拣及碳足迹区块链验证等领域。政府还需以“差异化合规梯度”替代“一刀切”监管,确保中小型企业不致被低碳门槛淘汰。当政策共振、资本加注与绿色溢价三线交汇,东盟方能从全球金属供应链的“被动参与者”蜕变为“可信的低碳金属循环中心”,以其高韧性的循环体系,锚定下一代绿色工业格局。未来五年的政策抉择,将决定区域是继续被动承受周期波动,还是主动书写循环经济的东盟标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周二发布了10月版的《世界经济展望》。虽然该组织将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较7月预测进一步上调至3.2%,但同时强调 美国全面加征关税和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拖累本已黯淡的增长前景 。 据央视新闻报道, IMF最新预计2025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 ,较今年7月预测值上调0.2个百分点;2026年将增长3.1%,与7月预测值持平。IMF预测美国经济增速今年将放缓至2%,明年维持在2.1%;欧元区经济增长预计今年将升至1.2%,明年为1.1%。 然而近两个季度接连上调的2025年预期,相较于2024年的全球经济增长3.3%终究是黯淡些许。 (来源:IMF) IMF指出, 上调预测主要源于暂时性的缓解因素 :为了应对高额关税的预期,企业和家庭集中采购商品带来的期活动激增,以及美元走弱对全球贸易的支撑。报告称, 展望未来,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经济前景都呈现“黯淡态势”。 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在周二的发布会上表示:“虽然情况没有我们担心的那么糟,但仍比一年前预期更差,也低于应有水平。我们仍然认为(经济增长的)风险倾向于下行。” 在同时发布的博文中,古兰沙也强调 现在远远没到定论特朗普关税如何影响全球经济的节点 。 他指出, 美国实际关税率居高不下,贸易紧张局势持续发酵,持久贸易协定尚难确保 。历史经验表明,全面影响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会显现。目前关税压力似乎主要由美国进口商承担,但随着部分企业已开始转嫁成本, 最终仍可能由美国消费者买单 。 古兰沙强调,尽管存在人工智能投资的激增、美联储降息等多种抵消因素, 关税冲击仍在进一步削弱本已黯淡的增长前景 。美国经济增长弱于IMF去年的预测,通胀则更高——这正是负面供给冲击的典型特征。 此外,对于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IMF表示此举可能导致美国GDP降低0.3%-0.7%,受影响最严重行业的通胀率可能飙升。 与上周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警告“AI泡沫”如出一辙,最新报告也提及美股等市场“估值过高”。报告还指出, 如果股价下跌,考虑到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投资近期对投资增长的重要贡献,整体投资的下降幅度可能相当剧烈。 古兰沙指出,若人工智能的价值超出投资者当前预期,美国经济增长可能超乎预料,火热的经济或会重新推高通胀。但他同时也警告称,若这项技术令人失望,大规模投资撤退与股价下跌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而“人工智能繁荣可能出现的崩盘,其严重程度或可与200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相提并论。” IMF也在报告中给出一些颇具指向性的建议,例如政策制定者亟需通过 可信、透明且可持续的政策 来恢复市场信心,财政缓冲空间需重新构建,以及中央银行独立性必须得到维护等。
【SMM分析】全球铝业“碳关税”启幕: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CBAM 全景速览 一、CBAM是什么——为何震动全球贸易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是一项为防止“碳泄漏”并确保公平竞争而推出的政策,通过对进入欧盟的碳密集型商品施加碳成本,迫使欧盟内外生产者共同向低碳转型。2023年10月启动,首批覆盖水泥、钢铁、铝、化肥、电力、氢六大高排放行业。 任何来自欧洲经济区(EEA)和瑞士以外的进口,若其生产碳排放高于既定基准,即须缴纳相应碳费用。 二、时间轴拆解:从“零付费”到“全额买单”,2023—2034为关键节点 过渡期:2023年10月—2025年12月 仅报告进口排放,无财务义务。 正式实施期:2026年1月1日—2034年12月31日 2026年起开始缴费,且2026年享受最大“折扣”(即支付额最低);该折扣逐年递减,至2034年归零,此后进口商须全额承担碳成本。 三、计价公式深读:一吨铝缴多少碳费?公式、参数与算例 最终碳价 细则尚未公布(欧委会税务与关税总司致McCloskey函称2026年初发布),但计价框架已明确: 进口商须为列名HS编码的商品购买CBAM证书。铝相关产品涵盖7601、7603–7608、7609.00.00、7610、7611.00.00、7612、7613.00.00、7614、7616;7602(铝废碎料)与7615(家用铝制品)等因“已低碳”或“过于复杂”被排除。 费用公式: 关键参数: tCO 2 e/t :每吨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吨数 隐含排放 :经欧盟认可机构核实的进口产品碳强度 CBAM基准 :各产品可接受碳强度,官方值待发布 年度折扣率 :2026–2034年逐年下调,2034年归零 EUA价格 :欧盟碳排放交易配额单价,即CBAM证书单价,官方值待发布 算例 进口 50吨 未锻轧铝(HS7601),假设碳强度 2.0 tCO 2 e/t , EUA价 90 €/tCO 2 e ,CBAM基准 1.464 tCO 2 e/t : 2026年 2030年 四、国别损益图谱:赢家豁免、输家买单,235亿美元出口直面冲击 CBAM仅适用于欧盟外进口,欧盟内部贸易(如德国与法国之间的铝)不受影响; 挪威、列支敦士登、瑞士、冰岛 亦因同等碳规制或紧密贸易关系而豁免。 2024年铝出口数据(不含HS 7602与7615)显示: 2024年欧盟总进口铝(不含HS 7602与7615)价值为 297亿美元 ; 挪威、冰岛、瑞士占欧盟铝进口价值29%,但不受CBAM约束; 其余的 71%总价值为235亿美元 ,都会因为CBAM碳价格而产生价钱影响; 中国、土耳其、阿联酋、莫桑比克、巴林 合计铝出口到欧盟额 110.65亿美元 ,占欧盟 铝进口价值37% ,为最直接暴露方; 亚洲出口商整体受影响最大,其次为非洲与北美; 英国、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位于欧洲但非欧盟成员国家亦在受影响之列;英国正与欧盟磋商2026—2027年临时豁免,待双方体系对接;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若后续加入欧盟可能生变CBAM豁免。 五、未来已来,碳责任全球化:铝业减排竞速赛发令枪响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碳成本嵌入国际贸易,对全球铝业既是挑战也是契机:高碳排放者需加速减排以维持欧盟市场准入;低碳路线则有望获得溢价。随着2026年EUA价格与CBAM基准最终落地,全球铝供应链的碳透明度与竞争格局将被重新书写。SMM 将持续追踪欧盟委员会及相关机构的后续动态,并及时发布更新。
愈发繁多的特朗普行业关税,又迎来了新的一笔。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10月6日,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真实社交”上发文表示,自2025年11月1日起,所有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至美国的中型和重型卡车将被征收25%的关税。 如同许多白宫公告那样,这份表态缺乏诸多关键细节,例如新关税是否会影响受美墨加贸易协定保护的汽车进口。 作为背景,特朗普最初在9月底表示,将从10月1日开始征收中型和重型卡车关税。受汽车制造商展开的激烈游说影响,这一时间表被迫推迟。这番表态与美国商务部今年4月启动的进口卡车232调查直接相关,主要针对载重超过1万磅的中型和重型卡车及零部件。 对于已经承受钢铝关税冲击的汽车制造商而言,新的卡车关税也有可能进一步推高美国物流、建筑行业采购专用车辆的成本。 与此同时,也有消息称一众汽车制造商也在“互肘”的状态中。据知情人士透露, Stellantis公司正在敦促特朗普政府豁免或减轻其在墨西哥工厂生产的中型Ram皮卡税费 。竞争对手通用、福特汽车表示反对,称这将使得Stellantis相较缴纳零部件进口关税的美国车厂获得成本优势。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去年该国总共进口了近24.5万辆中型和重型卡车,贸易额超过200亿美元。 多家厂商可能会受到新关税影响。国际汽车有限公司(前身为纳威司达)对进口依赖度最高,其在美国销售的卡车约有98%产自墨西哥,戴勒姆次之,占比约83%。相比之下,帕卡和沃尔沃在美国销售的卡车几乎全部产自本土。 新的卡车关税也将加入特朗普政府行业关税的列表中,此前进口钢、铝、铜、药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已经进入该列表,针对软木木材、橱柜、浴室柜及软包木制品的额外关税将于10月14日生效,部分税率还将于明年进一步升高。 此外,针对太阳能电池板、商用飞机、半导体、关键矿物、机器人、医疗设备和工业机械的232调查仍在进行中。 就在行业关税越来越多之际,特朗普的所谓“对等关税”和“芬太尼关税”正在面临法律挑战。 美国高院定于11月5日举行听证会,就特朗普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实施关税的合法性听取辩论。 特朗普政府此前在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和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均败诉。 美国财长贝森特等官员曾表示,若最高法院最终作出不利于特朗普政府的判决,到明年6月特朗普政府需要返还的关税最高可达1万亿美元。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四再次挥舞关税大棒,宣布了针对多种进口产品的关税举措。这是其升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的最新行动。 综合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当地时间9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真实社交”宣布, 自10月1日起,美国将对多类进口产品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措施包括对所有进口重型卡车加征25%关税;对厨房橱柜、浴室洗手台及相关建材征收50%关税;对进口家具征收30%关税;并对专利及品牌药品加征100%关税 。 当天,特朗普在“真实社交”上连发三条帖文,宣布了上述一系列关税举措。 在第一条帖文中,特朗普宣布了针对进口重型卡车的关税: “为了保护我们伟大的重型卡车制造商免受不公平的外部竞争,我将从2025年10月1日起对世界其它地区制造的所有重型(大型)卡车征收25%的关税!”特朗普写道,并补充称,此举将使彼得比尔特(Peterbilt)、肯沃斯(Kenworth)和福莱纳(Freightliner)等公司受益。 “出于很多原因,我们需要我们的卡车司机在财务上健康和强大,但最重要的是,为了国家安全!”他补充道。 在另一条帖文中,特朗普宣布了针对厨房橱柜、进口家具等产品的关税。 “这样做的原因是来自其他国家的这些产品大规模地涌入美国。这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做法,但出于国家安全及其它原因,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制造业生产流程。感谢你们对此事的关注!”特朗普写道。 在最新一条有关关税的帖文中,特朗普将矛头指向了专利及品牌药品。 “从2025年10月1日开始,我们将对任何品牌或专利药品征收100%的关税,除非一家公司正在美国建立他们的制药工厂。“IS BUILDING”将被定义为“破土动工”和/或“在建”。因此,如果建设已经开始,将不会对这些药品征收关税。感谢您对此事的关注!”特朗普写道。 重型卡车、家具、和药品是特朗普关税议程针对的最新几个行业,今年以来,汽车、电子产品和金属等几个主要行业都已被征收高额关税。 特朗普的最新关税举措是对美国盟友的最新打击。据悉,美国前五大卡车进口来源国是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国和芬兰;而美国最大的药品进口国包括爱尔兰、德国、瑞士和印度等。 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内启动了多项国家安全调查,可能对多种产品征收新关税,令企业决策陷入瘫痪,并给全球经济前景蒙上阴影。 当地时间9月24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官网上发布了两则联邦公报,宣布已于9月2日启动了对进口机器人和工业机械以及对进口医疗设备等的232调查。这被视为特朗普将对这些行业采取关税行动的前奏。
据央视新闻,美国特朗普政府当地时间9月24日发布正式公告,实施美国与欧盟达成的贸易协议,确认自8月1日起,对欧盟进口汽车及汽车产品征收15%的关税。 当地时间周三(9月24日),美国宣布将欧盟进口汽车的关税下调至15%,并追溯至8月1日生效,以巩固今夏双方达成的框架性贸易协议条款。 今年7月,美国与欧盟达成框架性贸易协议,美国从8月开始对欧洲商品征收15%的基准关税,这一税率涵盖大多数欧盟进口商品,包括汽车、医药、半导体和木材。 美国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周三在《联邦公报》中公布了一份文件,详细说明了相关调整,包括降低一系列商品的关税。 调整内容还包括自9月1日起对部分领域的豁免,例如飞机及零部件、仿制药及其原料,以及部分金属和矿石。 美国政府在公告中表示,产品清单未来仍可能会有所调整。 在特朗普政府正式宣布下调关税之前, 欧洲汽车行业在15%的基准关税基础上还面临额外25%的行业关税 。 除了整体关税外,美国总统特朗普还针对特定行业加征了额外的高关税。 自3月11日起,美国对钢铁和铝产品征收25%的关税;4月3日起对汽车征税;5月3日起对汽车零部件征税;6月4日,美国将金属关税税率翻倍至50%。 汽车行业此前一直是美欧双方贸易谈判的焦点,该行业是欧盟经济的关键支柱,尤其是对于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而言。 根据美欧此前达成的贸易协议,欧盟承诺取消对所有美国工业制成品的关税,并为美国海鲜和农产品提供优惠的市场准入。 此外,欧盟计划采购7500亿美元的美国液化天然气、石油和核能产品,以及额外400亿美元的美国人工智能芯片。欧盟企业将在2028年前额外在美国战略性行业投资6000亿美元。 欧洲舆论普遍认为,从贸易条款来看,欧盟在协议中让步过多,主要原因是15%的关税税率远远高于历史水平。 在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之前,美国对欧盟商品所征收的平均税率只有4.8%。 不过,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坚称,15%的关税水平已是欧洲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据外媒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加文·纽森(Gavin Newsom)日前表示,该州不会延续将于本月底到期的每辆车最高7,500美元的联邦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此举意味着加州将放弃其此前重启州级电动汽车补贴的承诺。 纽森去年曾承诺,若特朗普政府落实竞选期间取消7,500美元联邦电动汽车税收抵免的威胁,加州将出手干预。但由于该州正面临财政赤字,这一计划最终受阻。 纽森在旧金山记者会上强调:“我们无法弥补联邦政府对电动汽车税收抵免的破坏性政策。”这位民主党籍州长表示,加州将继续支持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但“不会提供我们无力承担的直接补贴”。 加州州长纽森的这一表态,无疑击碎了Rivian Automotive、现代汽车和大众汽车等制造商近期的期待——这些企业原本希望美国最大的汽车市场加州能够填补政策空白。据悉,上述车企曾联合敦促加州州政府设立每辆车最高5,000美元的州级电动汽车购置激励方案。 特朗普总统在竞选时承诺将取消拜登政府此前推出的多项电动汽车扶持政策。美国国会在特朗普上台后通过了一项重大税收法案,规定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将于今年9月30日到期,结束了美国联邦政府持续多年的电动汽车购置补贴。 在9月19日的记者会上,纽森还将矛头直指底特律的传统车企,直言通用汽车及其首席执行官Mary Barra“背叛了加州民众的信任”。 纽森对Barra的指责,源于美国国会今年早些时候投票否决了加州原定于2035年实施的燃油车销售禁令。这位州长指出,通用汽车正是阻挠该法规实施的主要推手。而根据加州政府2020年发布的评估,此项禁令可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5%以上。 针对相关控诉,通用汽车方面表示不予置评。 根据非营利组织税收基金会(Tax Foundation)8月份的一份报告,加州原有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计划已于2023年到期,目前全美有17个州提供不同形式的电动汽车购车税收优惠,而加州已不在其列。不过,加州州长办公室表示,随着州领导人计划从一项促进环保项目的碳交易计划中调拨数亿美元资金,加州可能于明年重启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 根据汽车创新联盟(Alliance for Automotive Innovation)的数据,加州的电动汽车销量约占全美总销量的27%。这一市场规模使该州成为推出替代性电动汽车激励措施的最佳选择。 恢复激励措施也得到了加利福尼亚州空气资源委员会的支持,该委员会于今年8月联合其他五个州政府部门共同建议,加州政府应动用可用财力填补联邦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取消后的空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最新的报告中上调了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因多个经济体今年迄今表现出的韧性强于原先估计。 经合组织现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2%,高于6月份预测的2.9%;对2026年增速的预测则保持不变,维持在2.9%。但这两个数字都低于2024年3.3%的增速。 OECD认为,在2024年录得负增长的两个主要经济体——阿根廷和德国将会在2025年重回正增长;预计美国今年增速将达到1.8%,高于6月估计的1.6%,但仍较去年的2.8%显著放缓。 经合组织在报告中写道,2025年上半年全球增长比预期更具韧性,尤其是在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在高关税实施之前,工业生产和贸易因提前备货而获得支撑;美国强劲的人工智能相关投资也带来提振。 不过,OECD警告称,经济前景仍面临重大风险,因为政策的高不确定性和高关税继续冲击投资和贸易。目前,全球多地对美出口的关税税率最高可达50%,一些国家仍在试图谈判新的贸易框架。 OECD称,自5月以来,美国对几乎所有国家的双边关税税率都在上升,“截至8月底,美国的整体有效关税率估计升至19.5%,是1933年以来最高水平。” 报告补充说:关税上调的全部影响尚未完全显现——许多调整仍在逐步实施,企业最初也通过压缩利润率吸收了部分关税上涨——但这些影响正日益体现在支出选择、劳动力市场和消费价格上。 经合组织现预计2025年G20国家整体的名义通胀率为3.4%,略低于6月份预测的3.6%;对美国通胀预期下调较为明显,预计今年通胀率2.7%,低于此前的3.2%。 展望未来,OECD在报告中将进一步关税上调、通胀压力回升列为两大关键风险,同时还关注财政状况恶化及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重新定价风险。 报告提到,加密资产估值高企且波动剧烈,在与传统金融体系日益关联的背景下,加大了金融稳定风险;积极方面来看,如果贸易限制减少,或人工智能技术更快发展和普及,则有望增强增长前景。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