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74

  • 聚焦固态电池产业化最新进展:这一环节或成关键 短期内仍面临多重挑战

    近日,2025中国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链大会暨第六届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会上,多名业内人士就新一代动力电池的前瞻技术、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稳定等行业热点及痛点展开讨论。 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增加和固态电池技术不断进步与突破, 行业预计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在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0GWh和614.1GWh,市场空间继续扩大。 与此同时,尽管其未来前景广阔,但全固态电池短期内仍面临短期难量产、高成本、产业链不完整、高界面阻抗等多重挑战。 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 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全固态电池是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有望从根本上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续航里程。目前世界各大主机厂、电池厂都在积极布局全固态电池的开发。 从国内固态电池技术发展来看, 比克电子技术总工占孝云表示,众多高校及企业致力于固态电池研发,技术路线多元化,半固态/全固态均有布局。相比国外,重点以半固态为特色,固/液混合电池布局早,产业链完整,企业正尝试装车。但对全固态技术方案多元,主流技术路线尚未确定,舆论上一般均以宣传高比能凸显先进性。 熊储能源董事长张贤文表示,在固态电池行业中,电解质和电芯公司多,路线多。 其中,电解质公司约占45%,竞争激烈。 目前,固态电解质主要包括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等。 国际方面,从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较快的丰田、日产、SDI均采用高镍三无正级,硫化物电解质,差别只在负极,预计在2027年后实现量产。比克电子技术总工占孝云认为,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开发出大于400瓦时/公斤,满足综合性要求,能够商业化的全固态车用电池。” 相比之下, 半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相较于全固态发展较快,现阶段可量产。 行业中一般复合使用电解质,弥补单一电解质材料的短板。据悉,聚合物和氧化物复合的半/准固态方案能够兼容现有工艺,性价比高。 会上,比克电子技术总工占孝云披露了该公司半/准固态电池的最新进展:其应用于数码安防的半固态电池已给国际知名防爆安全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供货,年销售额大于2000万元;应用于磁吸充电宝的相关产品已给国内中高端企业送样,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出货;用于EV领域的43Ah容量电池电性能达标,已给国内客户送样,预计2026上半年有批量订单;用于eVTOL领域的产品电性能达标,已给国外头部企业送样,预计2026年上半年有批量订单。 在现阶段,400-500wh/kg的半固态电池率先量产,锂金属电池突破600Wh/kg瓶颈,全固态聚焦硫化物电解质界面得到优化。横渠科技华东区域总监谢展鹏认为,干法电极、等静压设备、锰基正极、锂金属负极是未来五年关键创新方向,全固态电池在消费电子、低空经济、电动汽车等领域的产业化路径将会逐渐清晰。 全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短期仍面临多重挑战 需要注意的是, 全固态电池目前仍面临短期难量产、高成本、产业链不完整、高界面阻抗等一系列挑战。 在星楷科技总经理黄璟看来, 固态电池的材料合成是影响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他表示,固体电解质作为全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其性能提升、微化处理和低成本化,均是任重道远。此外,电极体系的合理构建、粘结剂和溶剂的筛选以及适配集流体的选择等,仍面临着不少挑战。 在电芯制备方面,粘结剂和溶剂体系的颠覆性,以及电解质层本身的超薄性、致密性要求,都为成膜工艺带来新的困难。 黄璟表示,良好的固-固界面,需要精心控制电极/电解质复合、多层单元堆叠、电芯一体化成型等各个工艺点。材料合成与电芯制备方面的技术创新,均需要通过装备方面的协同创新来实现。 宁德时代技术顾问赵鹏程则表示,固态电池对压力的需求远超液态电池,主要体现为三大核心挑战:首先,压力需跃升至2MPa甚至更高级别;其次,高压环境下压力均匀性至关重要,微小偏差可能导致电池循环寿命骤降或系统性能衰减;最后,压力需实现动态调控,例如充放电过程中需按不同需求调整压力。传统液态电池的固定式结构方案,如泡棉、弹簧等无法满足需求,且会牺牲电池包轻量化与成本优势。 为解决这一难题,宁德时代推出液压电池系统。据介绍, 该方案在系统层级将电芯间充满厚度为1mm的油液实现电池包内部压力的实时可调与均匀分布,同时借助密封框架将液体封闭于电芯内部,实现结构小型化、轻量化与低成本。 对于业界关注的密封可靠性,赵鹏程以燃料电池技术类比:“燃料电池密封周长可达千米以上,且寿命达3万小时,而液压系统密封要求仅为其1/10,可通过材料工艺优化满足车规级20年寿命要求。” 面对固态电池密封性难题,应借鉴燃料电池成熟解决方案,坚定开发信心。在初期攻坚阶段,要做好技术验证与迭代准备,确保方案可靠性。赵鹏程表示, 全固态电池开发重点正从材料本征特性开发转向材料与系统应用并重,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固态电池材料技术进阶 电解质创新呈多元化趋势 “电池材料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从宏观性能表征迈向微观机制解析、从离线破坏性分析走向原位实时观测、从单一技术应用到多技术联用的演进史。”横渠科技华东区域总监谢展鹏表示。 当前,固态电池产业化有所提速。截至2025年8月,全球头部企业已建成多条半固态电池中试线,能量密度达400-500Wh/kg,循环寿命突破1200次。全固态电池中,固态电解质因高离子电导率成为研发焦点,多家企业正推进其与锂金属负极的兼容性验证。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张宏阳表示,在电池工作期间,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生在正极-电解质和锂-电解质界面,电池在加工过程和电化学过程中产生的内部应力直接作用于固态电解质;固态锂电池的机械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态电解质的力学性能。优化电解质材料的应变工程成为研发焦点。 EVTank在白皮书中表示,聚合物和氧化物主要用于半固态电池,硫化物和卤化物主要用于未来全固态电池,少部分用于半固态电池掺杂使用。2024年中国聚合物和氧化物电解质出货量占比超过98%,少量使用硫化物和卤化物。 从成本端来看,固态电解质作为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对固态电池的性能和成本具有决定性影响。横渠科技华东区域总监谢展鹏表示, 固态电解质材料成本较三年前下降40%,设备投资效率提升超30%。 与固态电池市场主流的电解质硫化物和卤化物不同。绿能纤材总经理邱磊认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由于其制备成本低、加工性能好以及良好的界面相容性,是目前最接近商业化应用的固态电解质之一,尤其是在一些对能量密度要求不极致,但对安全性、柔韧性要求较高的领域。 然而,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较低的室温电导率和较窄的电化学窗口是固态电池进一步推广的主要瓶颈。 基于此,绿能纤材选择改性纤维素材料来制作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据介绍,选择改性纤维素材料来制作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能够增加离子传输位点,改善离子传导率。纤维素本身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韧性,可以帮助提高聚合物电解质的整体力学性能。此外,纤维素材料的表面性质可以通过改性进行调控,有助于减少界面电阻,提高电池的整体性能。 与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不同,卤化物固态电解质作为主流固态电解质之一,存在着固-固接触的问题,固-固界面稳定性将严重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限制固态电池应用。 为应对上述难题,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提出了一种通过引入分散缺陷来增强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机械性能的方法—基于缺陷增强的增韧策略,这一策略在提升机械性能的同时,对离子电导率影响小,有指导材料合成的普适性作用。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张宏阳表示, 该策略通过优化力学性能,电解质能够在电池运行过程中更好地适应正极材料的膨胀和收缩,从而提高整体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寿命。

  • 聚焦固态电池产业化最新进展:这一环节或成关键 短期内仍面临多重挑战

    近日,2025中国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链大会暨第六届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会上,多名业内人士就新一代动力电池的前瞻技术、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稳定等行业热点及痛点展开讨论。 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增加和固态电池技术不断进步与突破, 行业预计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在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0GWh和614.1GWh,市场空间继续扩大。 与此同时,尽管其未来前景广阔,但全固态电池短期内仍面临短期难量产、高成本、产业链不完整、高界面阻抗等多重挑战。 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 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全固态电池是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有望从根本上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续航里程。目前世界各大主机厂、电池厂都在积极布局全固态电池的开发。 从国内固态电池技术发展来看, 比克电子技术总工占孝云表示,众多高校及企业致力于固态电池研发,技术路线多元化,半固态/全固态均有布局。相比国外,重点以半固态为特色,固/液混合电池布局早,产业链完整,企业正尝试装车。但对全固态技术方案多元,主流技术路线尚未确定,舆论上一般均以宣传高比能凸显先进性。 熊储能源董事长张贤文表示,在固态电池行业中,电解质和电芯公司多,路线多。 其中,电解质公司约占45%,竞争激烈。 目前,固态电解质主要包括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等。 国际方面,从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较快的丰田、日产、SDI均采用高镍三无正级,硫化物电解质,差别只在负极,预计在2027年后实现量产。比克电子技术总工占孝云认为,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开发出大于400瓦时/公斤,满足综合性要求,能够商业化的全固态车用电池。” 相比之下, 半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相较于全固态发展较快,现阶段可量产。 行业中一般复合使用电解质,弥补单一电解质材料的短板。据悉,聚合物和氧化物复合的半/准固态方案能够兼容现有工艺,性价比高。 会上,比克电子技术总工占孝云披露了该公司半/准固态电池的最新进展:其应用于数码安防的半固态电池已给国际知名防爆安全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供货,年销售额大于2000万元;应用于磁吸充电宝的相关产品已给国内中高端企业送样,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出货;用于EV领域的43Ah容量电池电性能达标,已给国内客户送样,预计2026上半年有批量订单;用于eVTOL领域的产品电性能达标,已给国外头部企业送样,预计2026年上半年有批量订单。 在现阶段,400-500wh/kg的半固态电池率先量产,锂金属电池突破600Wh/kg瓶颈,全固态聚焦硫化物电解质界面得到优化。横渠科技华东区域总监谢展鹏认为,干法电极、等静压设备、锰基正极、锂金属负极是未来五年关键创新方向,全固态电池在消费电子、低空经济、电动汽车等领域的产业化路径将会逐渐清晰。 全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短期仍面临多重挑战 需要注意的是, 全固态电池目前仍面临短期难量产、高成本、产业链不完整、高界面阻抗等一系列挑战。 在星楷科技总经理黄璟看来, 固态电池的材料合成是影响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他表示,固体电解质作为全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其性能提升、微化处理和低成本化,均是任重道远。此外,电极体系的合理构建、粘结剂和溶剂的筛选以及适配集流体的选择等,仍面临着不少挑战。 在电芯制备方面,粘结剂和溶剂体系的颠覆性,以及电解质层本身的超薄性、致密性要求,都为成膜工艺带来新的困难。 黄璟表示,良好的固-固界面,需要精心控制电极/电解质复合、多层单元堆叠、电芯一体化成型等各个工艺点。材料合成与电芯制备方面的技术创新,均需要通过装备方面的协同创新来实现。 宁德时代技术顾问赵鹏程则表示,固态电池对压力的需求远超液态电池,主要体现为三大核心挑战:首先,压力需跃升至2MPa甚至更高级别;其次,高压环境下压力均匀性至关重要,微小偏差可能导致电池循环寿命骤降或系统性能衰减;最后,压力需实现动态调控,例如充放电过程中需按不同需求调整压力。传统液态电池的固定式结构方案,如泡棉、弹簧等无法满足需求,且会牺牲电池包轻量化与成本优势。 为解决这一难题,宁德时代推出液压电池系统。据介绍, 该方案在系统层级将电芯间充满厚度为1mm的油液实现电池包内部压力的实时可调与均匀分布,同时借助密封框架将液体封闭于电芯内部,实现结构小型化、轻量化与低成本。 对于业界关注的密封可靠性,赵鹏程以燃料电池技术类比:“燃料电池密封周长可达千米以上,且寿命达3万小时,而液压系统密封要求仅为其1/10,可通过材料工艺优化满足车规级20年寿命要求。” 面对固态电池密封性难题,应借鉴燃料电池成熟解决方案,坚定开发信心。在初期攻坚阶段,要做好技术验证与迭代准备,确保方案可靠性。赵鹏程表示, 全固态电池开发重点正从材料本征特性开发转向材料与系统应用并重,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固态电池材料技术进阶 电解质创新呈多元化趋势 “电池材料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从宏观性能表征迈向微观机制解析、从离线破坏性分析走向原位实时观测、从单一技术应用到多技术联用的演进史。”横渠科技华东区域总监谢展鹏表示。 当前,固态电池产业化有所提速。截至2025年8月,全球头部企业已建成多条半固态电池中试线,能量密度达400-500Wh/kg,循环寿命突破1200次。全固态电池中,固态电解质因高离子电导率成为研发焦点,多家企业正推进其与锂金属负极的兼容性验证。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张宏阳表示,在电池工作期间,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生在正极-电解质和锂-电解质界面,电池在加工过程和电化学过程中产生的内部应力直接作用于固态电解质;固态锂电池的机械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态电解质的力学性能。优化电解质材料的应变工程成为研发焦点。 EVTank在白皮书中表示,聚合物和氧化物主要用于半固态电池,硫化物和卤化物主要用于未来全固态电池,少部分用于半固态电池掺杂使用。2024年中国聚合物和氧化物电解质出货量占比超过98%,少量使用硫化物和卤化物。 从成本端来看,固态电解质作为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对固态电池的性能和成本具有决定性影响。横渠科技华东区域总监谢展鹏表示, 固态电解质材料成本较三年前下降40%,设备投资效率提升超30%。 与固态电池市场主流的电解质硫化物和卤化物不同。绿能纤材总经理邱磊认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由于其制备成本低、加工性能好以及良好的界面相容性,是目前最接近商业化应用的固态电解质之一,尤其是在一些对能量密度要求不极致,但对安全性、柔韧性要求较高的领域。 然而,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较低的室温电导率和较窄的电化学窗口是固态电池进一步推广的主要瓶颈。 基于此,绿能纤材选择改性纤维素材料来制作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据介绍,选择改性纤维素材料来制作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能够增加离子传输位点,改善离子传导率。纤维素本身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韧性,可以帮助提高聚合物电解质的整体力学性能。此外,纤维素材料的表面性质可以通过改性进行调控,有助于减少界面电阻,提高电池的整体性能。 与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不同,卤化物固态电解质作为主流固态电解质之一,存在着固-固接触的问题,固-固界面稳定性将严重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限制固态电池应用。 为应对上述难题,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提出了一种通过引入分散缺陷来增强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机械性能的方法—基于缺陷增强的增韧策略,这一策略在提升机械性能的同时,对离子电导率影响小,有指导材料合成的普适性作用。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张宏阳表示, 该策略通过优化力学性能,电解质能够在电池运行过程中更好地适应正极材料的膨胀和收缩,从而提高整体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寿命。

  • 刚果(金)钴禁令延期落地 钴系产品价格集体拉涨 电解钴单周涨3.5万【周度观察】

    SMM 9月26日讯:上周六晚间,刚果(金)宣布将9月21日到期的钴出口禁令继续延期到10月15日,并宣布10月16日起采取配额政策。最终政策虽然弱于上周五的市场预期,但随着市场逐步回归理性,钴系产品现货报价接连上探,不少钴产业链相关企业也纷纷回应该政策对自身的影响……SMM整理了本周钴系产品价格变动情况,具体如下: 电解钴 方面: 据SMM现货报价显示,在刚果(金)钴出口禁令再度延期之后,本周电解钴现货报价接连跳涨,截至9月26日,电解钴现货报价涨至30.5~31.5万元/吨,均价报31万元/吨,较9月19日的27.5万元/吨上涨3.5万元/吨,涨幅高达12.73%。 》查看SMM钴锂现货报价 据SMM了解,上周日刚果金政策正式落地,该政策略弱于上周五市场预期,因此本周周初盘面有所回落。但依据该政策,未来中国钴市场依旧处于偏紧状态,市场在消化预期差后,重新回归理性,电解钴价格持续上行。但由于电解钴价格上涨过快,下游难以向下传导成本,因此市场实际成交有限。 当前电解钴反融钴盐的窗口即将打开,预计未来电钴反融将加快其库存消耗速度。 钴盐方面( 硫酸钴 及 氯化钴 ): 硫酸钴 : 据SMM现货报价显示,本周硫酸钴现货价格也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截至9月26日,硫酸钴现货报价涨至6.3~6.55万元/吨,均价报6.425万元/吨,较9月19日上涨5500元/吨,涨幅达9.36%。 》查看SMM钴锂现货报价 对于硫酸钴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是成本端价格支撑叠加下游备货的双重推动。供给方面,冶炼厂依旧看涨未来钴价,暂缓报价并上调意向出货价格,中间品冶炼企业意向价上调到6.8万元/吨附近,MHP和回收企业意向价上调到6.4~6.5万元/吨;需求方面,部分下游三元和四钴企业担忧后续供应缺口,近期采购意愿有所增强,三元企业在6.3万元/吨、四钴企业在6.5万元/吨成交。 整体上看,原料价格上行和下游备货的双重推动下,SMM预计硫酸钴将继续维持偏强态势。 原料端钴中间品方面,据SMM现货报价显示,本周 钴中间品(CIF中国) 现货报价持续上涨,截至9月26日,其现货报价上涨至15.5~16美元/磅,均价报15.75美元/磅,较9月19日上涨1.3美元/磅,涨幅达9%左右。 据SMM了解,供应端,刚果金政策公布,主流矿企和贸易商预期未来中国钴原料将持续偏紧,继续暂停报价;需求端,钴盐和电解钴价格上行后,外购中间品的生产利润小幅修复,部分冶炼厂在16.0美元/磅附近有询盘,但由于上游挺价不出,最终未实现成交。在刚果金接近1个月的延期+50%的出口配额政策下,预计中国未来钴原料将长期处于偏紧状态,中间品价格仍将缓慢上行。 氯化钴 方面: 据SMM现货报价显示,本周 氯化钴 现货报价涨至7.65~8.1万元/吨,均价报7.83万元/吨,较9月19日上涨9000元/吨,涨幅达12.99%。 据SMM了解,本周氯化钴市场呈现强势上行的态势,多数生产企业暂停报价,少数企业报价已推高至7.7–8.0万元/吨,实际成交稀疏但价格支撑强劲。本轮上涨主要受三方面因素驱动:首先,刚果(金)于9月21日正式签署钴出口新政,明确10月16日解除出口禁令并公布至2027年的年度配额细则,推动市场逻辑由政策预期转向实际供需基本面;其次,原料供应持续偏紧,冶炼厂中间品库存逐步消耗,支撑生产企业挺价心态;此外,部分下游企业库存水平偏低,担忧后续供应缺口,近期采购意愿有所增强。尽管当前市场整体较为清淡,上下游多以观望为主,但零星成交对价格仍形成显著拉动。 SMM预计节前氯化钴价格有望突破8.0万元/吨。 四氧化三钴 方面: 据SMM现货报价显示,本周四氧化三钴现货报价一同上涨,截至9月26日,四氧化三钴现货报价涨至24.5~25.2万元/吨,均价报24.85万元/吨,较9月19日上涨2.2万元/吨,涨幅达9.71%。 据SMM了解,四氧化三钴企业本周普遍跟随原料端暂停报价,价格走势高度依赖氯化钴等上游产品价格变动。随着氯化钴成交达到7.7-8.0万元/吨,四氧化三钴成本推涨动力显著增强,但上下游企业操作趋于谨慎,市场观望情绪加剧。在刚果(金)政策落地的背景下,成本面支撑持续强化,然而实际成交仍显清淡。 预计节前四氧化三钴价格有望突破 25.5 万元 / 吨,但成交放量仍需下游接受度的配合。 消息面上, 本周钴相关产品进出口数据出炉,未锻轧钴方面,2025年8月中国未锻轧钴进口量约为431金属吨,环比下降25%,同比上升144%。进口均价方面,2025年8月中国未锻轧钴进口均价为30978美元/金属吨,环比下降1.54%。2025年1-8月累计进口4544金属吨,累计同比增加179%。 出口方面,2025年8月中国未锻轧钴出口量约为411金属吨,环比下降58%,同比下降43%,分国别看,8月出口量大幅下降主要由于往荷兰方向大幅下降,8月中国出口荷兰量44金属吨,环比下降93%。出口均价方面,2025年8月中国未锻轧钴出口均价为32082美元/金属吨,环比上升3.49%。2025年1-8月累计出口量12703金属吨,累计同比上涨132%。 钴湿法冶炼中间品进出口方面,据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8月中国钴湿法冶炼中间品进口量约为5241实物吨,环比下降40%,同比下降90%,其中从刚果金进口量约为4806实物吨,环比下降64%,同比下降91%。2025年8月中国钴湿法冶炼中间品进口均价为8500美元/实物吨,环比下降3.61%。2025年1-8月中国累计进口286,329实物吨,累计同比下降28.93%。 值得一提的是,刚果(金)政策上周六晚间宣布将9月21日到期的出口禁令继续延期到10月15日,并宣布10月16日起采取配额政策。该消息一出,不少机构纷纷预计,未来钴价有望强势上涨。中信证券预计刚果(金)出口配额政策将导致2025—2027年全球钴供应量远低于正常水平,供应短缺量分别为12.2/8.8/9.7万吨,钴价有望强势上涨。中信证券预计布局印尼钴冶炼的公司以及在刚果(金)拥有矿山的公司将充分受益于钴价上涨。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钴产业链相关企业纷纷被问及相关应对措施,寒锐钴业表示,在行业普遍面临原料紧缺背景下,因预期钴产品价格会有所上涨,现在控制接单,在销售节奏上会有适当的控制。 道氏科技表示,从2025年10月16日起,刚果(金)将以出口配额制取代已持续数月的钴禁令。配额制度的实施,有望维持未来钴价长期稳定,公司正密切关注配额的分配细则,并且与当地监管部门积极沟通中。目前,公司钴原料保有安全库存储备。未来,随着刚果(金)将钴出口禁令的解除,公司若能拿到相应配额,叠加公司产能扩张与释放、以及钴价维持较好价格水平,有望为整体业绩提供可靠保障。具体配额需以实施细则为准。 洛阳钼业董事长刘建锋8月25日在其公司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目前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钴生产商,占到全球钴产量的40%以上。在当今的地缘政治格局下,相关国家对关键金属的管制已成为普遍现象。就钴的生产而言,公司未来将结合当地的政策实际,妥善地做资源释放,以实现钴价值的最大化。 天风证券金属首席分析师刘奕町认为,短期来看,刚果(金)对钴的临时出口管控可能对市场预期和库存去化节奏有一定影响,后续出口指标分配具有不确定性,短时间内很难依靠印度尼西亚的MHP生产基地提供大量增量。建议关注供应不受刚果(金)政策影响的标的,以及拥有印度尼西亚优质镍钴资源的标的。刘奕町称,中长期来看,钴的价格中枢有望提升。刚果(金)在全球钴供应中的绝对体量难以被替代,出口配额制度正式落地后,资源储备丰厚、产能规模领先的企业将更具优势。 SMM也在刚果(金)政策发布之后迅速作出预测,根据SMM模型测算,在当前这个政策下,2025~2027年中国钴市场将持续处于去库状态。SMM预计2025年中国钴资源将去库1~2万金属吨。 》点击查看详情

  • 众厂商加码锂金属全固态电池

    因兼具高比容量和低电极电势等诸多优势,锂金属有望成为负极材料长期技术演进方向,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应用极具前景。 今年以来,行业企业加大了对锂金属负极的布局力度。今年9月,重庆锂德投资55亿元的年产5000吨固态电池复合金属锂负极材料项目签约,落户四川射洪。项目将建设400亩锂金属全系产业基地,产品可满足固态电池等产业的应用需求。该项目采用金属锂精馏技术,实现99.99%的电池级金属锂定制化配比。 今年7月,天铁科技发布公告,该公司孙公司安徽天铁与国内某客户签署合作协议,将为后者供应100吨铜锂复合带,订单金额为4亿元。铜锂复合带是一种由负极集流体(铜箔)与负极活性材料(锂金属箔),通过特定工艺复合而成的带状材料,是一种常见的锂金属负极解决方案,该材料主要应用于锂金属固态电池领域。 今年6月,大中矿业发布公告,该公司拟投资10亿元在湖南临武县建设“年产3000吨金属锂电池新材料项目”。该项目一期,拟于2025年完成金属锂电池新材料研发小试和中试;二期规划建设年产1000吨金属锂生产线,计划于2027年底建成投产;三期规划建设年产2000吨金属锂生产线,计划于2028年底建成投产。 锂金属电池材料具有高比容量的显著优势,是制造高性能电池、尤其是固态电池所需的重要材料之一。国金证券指出,锂金属负极相较石墨、硅碳,可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为固态电池负极侧长期迭代方向。目前,国内外企业正在逐步应用锂金属负极方案,首款锂金属负极全固态电池已实现上车路测。 全固态电池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对于500Wh/kg的车用全固态电池,必须要突破锂金属负极技术,这个可能需要借助基于人工智能的材料研发平台来赋能。”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他预计该技术“产业化的时间,大概在2030年-2035年”。 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锂金属负极制备工艺复杂、锂金属负极巨大的体积变化、锂金属电池微短路等因素的限制,锂金属固态电池距离大规模量产应用,还有较长的研究探索路程。目前,众多企业都在展开技术攻关。 截至目前,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赣锋锂业、太蓝新能源、安徽盟维、久森新能源、LG新能源、SK On等国内外众多锂电池产业链企业,以及吉利、上汽、通用、本田、现代等国内外多家车企,都在积极布局锂金属固态电池。 据欣旺达透露,该公司已经通过负极使用锂金属,进一步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目前已经有实验室原型样品。按照规划,该公司预计2027年可完成能量密度>700Wh/kg的全固态电池实验室样品制作。 据赣锋锂业介绍,该公司二代混合固态锂电池采用了金属锂作为负极,在固态电池方面开发的高比能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20Wh/kg,循环寿命超过700次,并开发出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的样品。 电池中国注意到,今年6月,久森新能源发布三项研究成果,包括半固态金属锂负极电池、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及高安全性锂电池用壳体新材料。据宣称,其半固态金属锂负极电池已进入量产前阶段,能量密度达到480Wh/kg,产品将率先应用于无人机领域,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会逐步地推广至乘用车市场。 在制造设备方面,海目星近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该公司是国内首家锂金属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的整线供应商,布局的固态电池核心设备,主要围绕在电池结构和材料的革新方面。目前,该公司已经签约2GWh的固态电池量产产线,后续订单将会根据客户需要推进。 全新的负极材料 金属锂,是目前已知的能量密度最高的金属材料。锂金属负极理论比容量达3860mAh/g,而且低电极电势(3.04V),能够兼容更高电压的正极材料,比如富锂锰基、高镍、不含锂的硫等,使固态电池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 随着全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锂金属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负极材料被广泛应用。不过,制造锂金属需要特殊的工艺,有一定的技术门槛。 “由于金属锂化学性质特别活泼,因此对制造、技术、装备和环境要求特别高。”天铁科技表示,安徽天铁已配备高效电解、除杂与净化、低温蒸馏等先进技术与装备集成,且产品设备均非标,可安全生产纯度达99.97%-99.98%的电池级金属锂。 据盛新锂能介绍,该公司在固态电池上游关键材料金属锂方面有业务布局,其金属锂规划产能为年产3000吨,目前已建成产能500吨,超薄超宽锂带已实现批量生产;规划新建的2500吨/年金属锂项目,已完成项目备案,项目建设即将启动。 “固态电池的一种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将现有的硅碳负极改为全部由金属锂构成的负极,以增加电池能量密度。”天齐锂业表示,该公司重庆铜梁生产基地目前拥有金属锂年产能600吨。如果未来该种固态电池技术得到普及,对金属锂的需求可能会增加。 锂金属负极,产业化市场空间确实非常广阔。据业内机构测算,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对锂金属负极的需求将达2.63万吨(金属量),折合13.96万吨碳酸锂当量,对应市场规模约184亿元,对应未来几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超300%。锂金属的应用,也将对未来负极材料的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 楚能新能源宜昌80GWh全新一代锂电池项目正式开工!

    9月26日,楚能新能源宜昌80GWh全新一代锂电池项目开工活动在宜昌市夷陵区举行。宜昌市委书记熊征宇出席并代表宜昌市委、市政府宣布开工。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陈红辉主持活动,宜昌市夷陵区委书记肖鹏飞、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合作伙伴贝特瑞总裁黄友元、海博思创联合创始人兼运营总裁舒鹏分别致辞。 宜昌市领导周正英、王均成、张立新、徐伟营、杨卫华、李小军及市直各部门主要领导、各县市区主要领导,楚能新能源总裁黄锋、执行副总裁卜相楠等公司高管团队及楚能新能源相关客户代表、行业专家、金融机构、设备及材料供应商代表,中央、省市主要媒体代表及公司员工等两千余人参加了开工活动。 本次开工的项目是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二期,规划年产能80GWh,研发生产储能电池、动力电池及Pack模组等新能源产品。项目正式启动将吸引大量新能源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聚集宜昌,达产后预计新增超过6000个就业岗位,年产值将达220亿元,将有力推动宜昌市乃至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提质增效。 肖鹏飞在致辞中表示,三年前代德明董事长心怀桑梓、反哺家乡,以赤子之心和非凡魄力,投资建设楚能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项目一期65GWh产能全面释放、5000个就业岗位惠及民生;如今,东风浩荡,征程再启,夷陵区将继续“心系大局,勇担使命”,全面弘扬“板房精神”,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扬帆再进,紧盯年底封顶、明年“9·26”投产两大节点,以决战姿态全力冲刺,护航项目建设。 代德明对于宜昌市委、市政府,夷陵区委、区政府和项目专班长期以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支持、高效服务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从项目一期的“宜昌速度”中,楚能深切感受到了宜昌这片投资热土的效率与诚意。80GWh全新一代锂电池项目不仅是楚能千亿战略目标的重要布局,更是楚能以产业助力宜昌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的重要部分。他承诺,楚能将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建成项目,力争早投产、早达效,将宜昌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锂电池产业基地。他坚信,在宜昌这片沃土上,楚能必将扎根生长、枝繁叶茂,将宜昌楚能建设成为全球新能源科技领军企业,为宜昌打造全国重要新能源产业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总规划用地近5000亩,是集储能电池、动力电池及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生产、制造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23年8月28日,宜昌楚能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实现了一年内完成开工、建成、投产的行业壮举,用宜昌速度跑出“楚能奇迹”。二期的顺利开工,是宜昌速度的再现,也是“楚能奇迹”的新篇。未来,一个技术领先、品质卓越、产业协同、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将在此加速崛起,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及可持续发展贡献楚能力量!

  • 【SMM分析】8月鳞片石墨进出口量环比双降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9月26日讯: 2025年8月,中国鳞片石墨进口量为1783吨,环比出现59%的下滑,同比增长353%。 数据来源:SMM,中国海关 2025年8月,中国鳞片石墨出口量为6472吨,环比出现68%的下滑,同比下降5%。 数据来源:SMM,中国海关 8 月鳞片石墨进出口量均较上月环比下滑,核心原因在于下游整体需求增速放缓。尽管锂电行业对鳞片石墨的需求呈现一定提升态势,但当前其在鳞片石墨总需求中的占比仍相对有限,难以对冲整体需求疲软的影响,因此未能扭转鳞片石墨价格持续走低的格局。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徐萌琪021-20707868 胡雪洁021-20707858

  • 下游企业备库好于预期 原生铅厂库库存再降【SMM原生铅库存周评】

            据了解,截至9月25日,原生铅主要交割品牌厂库库存为0.27万吨,较上周减少250吨。 本周华中、华北地区原生铅冶炼企业检修恢复生产,周度供应上升,而下游企业正值国庆节前备库时段,采购积极性尚可,铅冶炼企业库存消耗快于生产,甚至已提前开始预售国庆期间生产的铅锭,故铅锭厂库库存延续降势。考虑到国庆假期国内铅市场将暂停交易,部分下游企业提前预购假期时段的铅锭,预计节前原生铅冶炼企业厂库库存将维持低位。  

  • 国庆假期在即 下周铅蓄电池企业将陆续进入假期状态【SMM铅蓄电池周度开工评述】

            据了解,2025年9月19日—9月25日SMM五省铅蓄电池企业周度综合开工率为71.62%,较上周环比上升0.56个百分点。 本周铅蓄电池企业周度开工率上升,主要是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市场需求相对好转,一方面来自整车配套订单尚可,另一方面来自于部分经销商于国庆前进行按需补库,部分企业生产稳中有升。而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汽车蓄电池企业则是订单情况欠佳,部分企业计划将于国庆期间放假5-8天,节前生产积极性亦是一般。故铅蓄电池企业生产大致增减相抵,开工率仅是微增。另下周即将迎来国庆&中秋双节,各大铅蓄电池企业多有放假计划,预计后续铅蓄电池开工将走弱。        

  • 终端消费各异 蓄企节前铅锭备库亦参差不齐【SMM铅蓄电池市场周评】

            本周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市场终端消费尚可,部分经销商于国庆节前进行按需补库,同时铅价维持高位震荡,部分地区电池批发市场又现涨价预期,但绝大多数地区电池售价并无较大变化,甚至少数地区仍维持低价走货状态,如主型号48V20Ah在380-410元/组。汽车蓄电池市场节前表现一般,经销商仅按需采购,加上出口订单欠佳,铅蓄电池企业节前对铅锭备库的积极性明显弱于电动自行车蓄电池企业。

  • 国内假期前供需转淡 铅价走势将围绕海外交易逻辑【SMM铅市周度预测】

             下周,由于中国国庆节假期,上期所将于9月30日暂停夜盘交易,10月1日至8日休市,10月9日将照常开市。宏观方面主要是中国9月官方制造业PMI、美国9月ADP就业人数、美国9月ISM制造业PMI、美国9月失业率和美国9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等数据公布。在国内休市期间,海外市场正常交易,期间市场需继续关注海外地缘政治与美国警告政府关门的动态。 伦铅方面,海外地缘政治矛盾突出,加之关税影响持续,铅市场消费表现一般,而铅精矿需求走高,其加工费同步下跌,如中国进口矿加工费跌势不改,供需僵持下铅价呈高位盘整震荡。另中国铅锭进口窗口打开,部分库存向中国转移,或在一定程度上提振铅价,同时关注海外宏观变化,在中国假期时段,伦铅或延续偏强震荡态势。预计伦铅运行于1990-2030美元/吨。 国内沪铅方面,由于国庆假期,下周仅两个交易日。下游企业即将放假,铅冶炼企业积极清空节前库存,后期铅锭去库速度或放缓。此外,铅锭进口窗口打开,部分下游或铅冶炼企业已预购10月到货的进口铅锭,10月铅价或承压走弱。预计在再生铅企业集中复产与进口铅到港前,铅价将维持盘整态势,但供应增量兑现后,铅价走势将转弱。预计下周及节后沪铅主力将合约运行于16900-17200元/吨。 现货价格预测:16800-17100元/吨。原生铅方面,冶炼企业检修后继续恢复,但节前可售存货不多,预计现货仍以挺价出货;再生铅方面,冶炼企业逐步恢复,加上进口铅冲击,部分地区再生铅贴水将扩大,但在安徽地区铅冶炼企业集中复产前,主流产地再生铅贴水难以明显扩大。消费方面,下周下游企业节前备库进入尾声,仅剩部分刚需,市场交易活跃度预计转降,节后则需关注沪铅2511合约交割带来的移库交仓动向。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