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08

  • 固态电池迎多重突破!半个月内10余家公司密集披露 股价飙升

    8月以来,固态电池概念震荡拉升,板块内多家企业股价创历史新高,最近开盘日(8月15日)显示,固态电池板块中久日新材(688199)、铜冠铜箔(301217)、诺德股份(600110)等个股再迎大涨。 资本市场的沸腾反应背后,是十余家上市公司扎堆披露固态电池业务量产进展使然。 电池方面 8月14日,鹏辉能源(300438)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从去年8月底召开固态电池发布会以来,公司在固态电池技术方面持续迭代优化,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由280Wh/kg提升至320Wh/kg,新一代固态电池中固态电解质层自动适应活性材料体积的变化,不需要加压模组,固态电池性能更稳定。当前在按计划推进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预计2025年9月底建成。应用领域方面,固态电池未来可用于新能源汽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医疗器械、消费数码等领域。 另外,鹏辉能源近期还在研发消费类半固态电池,目前已通过针刺测试,正在准备给大客户送样。 8月13日,孚能科技(688567)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全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进展顺利,将量产时间表进一步提前。2025年8月,公司已完成向某头部人形机器人客户送样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今年年底实现全固态电池中试线的投产和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小批量交付,2026-2027年推进小批量量产装车,并配套建设GWh级别的生产线,2030年将实现大规模量产。 在产品路线规划方面,孚能科技正加速推进全固态电池产品迭代,2025年推出并即将交付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采用高镍三元正极+高硅负极,能量密度高达400Wh/kg;2026年将推出第二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升级至富锂锰基/高镍正极,采用锂金属负极,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500Wh/kg;2027年将推出第三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实现能量密度向500Wh/kg以上水平跃迁。 8月13日,国轩高科(002074)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固态电池金石电池处于中试量产阶段,公司全固态电池中试线下线电芯良品率可达90%。同时,公司已正式启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安徽安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全固态电池生产线首批工程样件成功下线,8月12日,国轩高科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是安瓦科技的参股股东之一,持股比例约5.90%。 8月12日,德尔股份(300473)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在上海已经建成固态电池样品试制线,目前在加快推进中试线建设中。在中试线跑通后,公司会根据客户和产品开发进度及市场需求,逐步开始规划实施量产线建设。 8月11日,据南都电源(300068)官方公众号消息,日前,公司成功签署总容量高达2.8GWh的独立储能项目订单,项目将全部采用南都自主研发的314Ah半固态储能电池。南都电源本次斩获的订单由三个独立储能项目构成,总容量为2.8GWh。其中,深圳地区的项目规模为1.2GWh;汕尾地区则布局两个项目,容量均为800MWh。 材料方面 8月15日,五矿新能(688779)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持续跟踪市场形势,聚焦全固态电池材料技术攻关,重点布局高界面通量固态电池高镍正极材料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等研发方向。截至目前,相关产品已实现百公斤级批量交付。 8月15日,容百科技(688005)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围绕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双线并行推进,在多家固态电池头部企业位列第一供应商,其中固态电池硫化物电解质材料已有小批量出货,并得到多家国内外客户的认可,其材料粒度及离子电导率等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通过合理调控掺杂工艺,材料空气稳定性获得显著提升。硫化物电解质中试线正在加速推进中,已完成电解质连续式生产的产线设计,部分量产设备完成带料验证,预计将于四季度竣工,2026年初放量投产。 8月13日,恩捷股份(002812)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在全固态电池材料布局方面,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湖南恩捷前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注高纯硫化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膜产品的研发和布局,高纯硫化锂产品的百吨级硫化锂中试线已经搭建完成,10吨级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产线已经建成,具备供货能力,目前尚未能产生规模化的收入。 恩捷股份还表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普及还需要较长时间,除了界面、工艺等技术问题有待解决,还因其较高的成本与现有液态锂电池相比没有优势,因此公司判断全固态电池未来应用场景会是航空航天、深海等对电池性能要求较高且对成本敏感度较低的细分领域。 8月13日,泰和科技(300801)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固态电池相关产品中,硫化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锂磷硫氯,LPSC)、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TFSI)项目目前处于中试阶段,固态电解质磷酸钛铝锂(LATP)、三氟甲基亚磺酸锂、三氟甲磺酸锂(LiCF3SO3)项目目前已完成小试。其中,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TFSI)、三氟甲基亚磺酸锂目前已送样验证。 8月13日,道氏技术(300409)公告称,公司计划重新论证并暂缓实施年产10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和道氏新能源循环研究院项目。公司表示,基于对当前新能源市场的判断,道氏技术战略重心进一步聚焦于固态电池材料技术赛道,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综合权衡,公司决定暂缓实施道氏新能源循环研究院项目,将研发资源全力倾斜于固态电池相关材料技术的研发工作。 此前消息显示,道氏技术已全面布局固态电池核心材料,正在积极夯实固态电池材料工艺技术,有序推进各材料板块的研发创新和市场推广工作,与下游客户的合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其中单壁碳纳米管、硅碳负极已向下游固态电池厂商供货;固态和半固态电解质正积极与头部企业进行合作开发送样测试,反馈效果良好,目前正在按照供货节奏推进多次测试,力争配合客户需求供货。 8月12日,天华新能(300390)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研发的富锂锰基等正极材料已经完成研发试样并送多家固态电池客户评测,在客户体系中能够发挥出较高的比容量和较好的稳定性。其中,部分客户已通过评测实现销售。 8月6日,德福科技(301511)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极薄高抗拉强度铜箔、雾化铜箔等产品,可作为半/全固态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应用的解决方案,终端可应用于对能量密度要求高的无人机领域,目前公司无人机领域用铜箔已实现批量供应出货。 8月4日,宏源药业(301246)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已完成公斤级硫化物电解质前驱体及电解质样品制备,正对固态电解质进行测试验证。 8月4日,格林美(002340)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格林美作为全球最大的高镍三元前驱体供应商,早在2019年就开始开发针对固态电池用正极材料的产品,匹配卤化物、硫化物、聚合物、氧化物等一种或多种固态电解质材料进行应用,包括高镍、超高镍以及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等,在各技术路线均有技术布局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悉,格林美固态电池用富锂锰基前驱体材料也已进入吨级认证、出货阶段,覆盖3C消费电子、无人机、机器人等下游主流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8月5日,随着上汽全新MG4开启预售,上汽集团(600104)自研半固态电池将率先批量上车,该车型将于9月公布价格,年内批量交付。这一事件也代表着半固态电池在下游应用方面将逐步打开市场。 上汽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表示,全新MG4将配装上汽清陶的第2代半固态电池,该电池在低温放电功率、低温能量保持率等指标上非常优异;安全方面,借助半固态电解质等底层材料的技术突破,电池包在极为严苛的10针三向穿刺试验中依然不冒烟、不起火,可从根源上杜绝自燃。 近日,据中信建投发布的最新研报,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市场需求升级和技术持续迭代,固态电池行业产业化节奏逐渐清晰、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技术路线逐步聚焦和应用场景逐渐扩展。 产业化层面,2025-2026年国内中试线密集落地,启动全固态装车验证,2027年全固态电池将实现小批量装车,2028-2029年有望先在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高价值量领域率先放量,2030年进入中高端动力领域规模化应用阶段。 技术路线层面,氧化物路线在半固态阶段占优,硫化物路线在全固态阶段被更多厂商选择,聚合物、卤化物路线作为有效补充。 应用场景方面,固态电池正从“车用为主”到“全场景渗透”,除新能源汽车、储能外,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对于固态电池发展初期较高的价格接受度高,有望在该类场景率先落地应用。 市场规模层面,随着2027年工信部固态电池项目结题,国内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进入快速放量阶段,从2024年固态和半固态约7GWh到2030年有望超过65GWh。 全球市场来看,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此前发布的《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到5.3GWh,同比大幅增长4.3倍,全部为半固态电池,主要为中国企业生产。 EVTank预计,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到2030年将实现较大规模的出货,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其中全固态的比例将接近30%。

  • 市场昨日震荡调整,创业板指领跌,沪指3700点得而复失,终结8连阳。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2.28万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283亿。板块方面,保险、脑机接口、数字货币、电机等板块涨幅居前,军工、CPO、铜箔、锂矿等板块跌幅居前。截至昨日收盘,沪指跌0.46%,深成指跌0.87%,创业板指跌1.08%。 在今天的券商晨会上,华泰证券表示,免示教机器人由钢结构走向船舶,产业链相关公司有望充分受益;国金证券指出,传统燃油向新能源过渡,关注品牌溢价&设计溢价两大主线;中信建投认为,整个固态电池产业链上游设备环节最先受益。 华泰证券:免示教机器人由钢结构走向船舶 产业链相关公司有望充分受益 华泰证券指出,由于焊工工作强度高、环境差,行业面临招工难的窘境。免示教机器人通过视觉系统与焊接软件实现工件与焊缝定位,自主规划焊接路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钢结构角焊缝工件,未来将加速突破厚板多层多道焊等技术难点。而在整体技术难度更高的船舶领域,免示教机器人正初步切入小组立结构件,并探索具身智能路线以攻克中/大组立场景。华泰证券认为,随着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免示教焊接有望加速渗透,产业链相关公司将充分受益,建议关注具备全栈自研能力/布局具身智能路线的厂商。 国金证券:传统燃油向新能源过渡,关注品牌溢价&设计溢价两大主线 国金证券指出,复盘燃油豪华车,具备追求溢价的市场,具备品牌溢价、设计溢价、技术溢价三大属性。新能源时代豪华车竞争的变化体现在技术属性削弱、部分品牌仍在确立期,核心仍是品牌和设计。高端市场的国产替代不易受市场价格战影响,品牌力要求下竞争格局注定优良,目前系增量需求与国产替代共存,新能源时代的高端市场豪华车主要看品牌溢价&设计溢价两大主线。 中信建投:整个固态电池产业链上游设备环节最先受益 中信建投表示,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加快,随着电池厂和整车企业中试线逐步跑通,产业链各环节降本持续推进,有望带动下游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整个固态电池产业链上游设备环节必将最先受益。从设备投资角度来看,全固态电池生产工艺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生产工艺的核心差异是驱动设备价值量重构的关键,这主要体现在整个工艺流程的前段和中段。全固态电池从电极制备和电解质制备都更适配干法技术,因此前段环节增加了干法混合、干法涂布等工序,价值量占比有较大提高;中段固态电池采用“叠片+极片胶框印刷+等静压”技术路线替代传统卷绕工艺,并删减了注液工序,价值量占比也有小幅提升;后段因化成环节高压化改造、设备对工艺环境要求提升,单机价值量也有显著提高。

  • 将聚焦固态电池材料技术!一上市公司暂缓三元前驱体等项目建设

    8月13日,道氏技术(300409)公告称,公司计划重新论证并暂缓实施“年产10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一期7万吨三元前驱体及配套3万吨硫酸镍)”(以下简称“前驱体项目”)和“道氏新能源循环研究院项目”(以下简称“循环研究院项目”),该事项在董事会审批权限范围内,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据悉,2023年4月,道氏技术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2600万张,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25.79亿元,募集资金计划用于前驱体项目(17.06亿元)、循环研究院项目(9920.04万)、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7.74亿元)。 公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三元前驱体项目累计投入3.19亿元,投入进度为18.67%;循环研究院项目暂未投入资金。 道氏技术表示,在募投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受政治因素影响导致发展不及预期,加之磷酸铁锂材料凭借成本与安全性优势抢占新能源汽车中低端市场,对三元正极材料市场造成一定的挤压,进而传导至上游的三元前驱体产业。鉴于公司现有产能足以满足现阶段的订单需求,经审慎评估,公司认为目前并非继续投资建设该项目剩余产能的最佳时机,决定对本项目进行重新论证并暂缓实施。 此外,基于对当前新能源市场的判断,道氏技术战略重心进一步聚焦于固态电池材料技术赛道,目前公司正重点研发固态电池需用的单壁碳纳米管、硅碳负极、固态和半固态电解质、高镍三元前驱体、富锂锰基前驱体等材料,着力构建固态电池全材料解决方案。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综合权衡,公司决定暂缓实施道氏新能源循环研究院项目,将研发资源全力倾斜于固态电池相关材料技术的研发工作。 电池网注意到,日前,道氏技术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全面布局固态电池核心材料,正在积极夯实固态电池材料工艺技术,有序推进各材料板块的研发创新和市场推广工作,与下游客户的合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其中单壁碳纳米管、硅碳负极已向下游固态电池厂商供货;固态和半固态电解质正积极与头部企业进行合作开发送样测试,反馈效果良好,目前正在按照供货节奏推进多次测试,力争配合客户需求供货。 同日(13日),道氏技术披露2025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6.54亿元,同比下降11.6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108.16%。 道氏技术提到,上半年,公司不断扩大客户群体,在消费、数码、动力及固态电池领域全面布局并深化合作。

  • 年产24亿个固态电芯!江西新余这一电池项目环评获批

    近日,江西省新余市高新生态环境局公布了《关于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型锂电池研究院及Pack系统集成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决定》,原则同意该项目环评文件。 据悉,该项目位于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水西镇阳光大道,主要进行锂电池固态电芯生产,以磷酸铁锂、三元材料、导电碳黑、石墨等为主要原辅材料,经搅拌、涂布、辊压、分条、制片、卷绕、装配、封口焊接、烘烤、注液、分容、老化和入库等工序生产固态电芯。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40,000万个固态电芯的规模。 另据“新余高新”今年6月发布的消息,江西赣锋锂电新型电池研究院及Pack集成项目于2025年2月开工,总投资15亿元,项目占地149亩,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型锂电池研发中心、锂电池测试中心、锂电池Pack系统集成产线、自动化仓储系统、办公楼及其它工业配套附属设施等。 该项目致力于打造集新型锂电池技术研发、锂电池产品权威检测及规模化Pack系统集成为一体的先进制造基地,项目全面投产后,将形成年产12GWh的储能电池系统集成能力。

  • 2吨级eVTOL重载跨海试飞 高性能电池突破海上物流瓶颈

    据市场消息,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2吨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峰飞航空凯瑞鸥,实现全球首次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飞行。 据悉,此次试飞由中国海油联合中信海直、峰飞航空共同实施。执飞机型“凯瑞鸥”,已获得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单机适航证。 该架eVTOL装载新鲜水果和紧急药品等物资,从深圳的陆地起降点起飞,经过58分钟的跨海飞行,最终降落在距离深圳海岸线150公里的惠州19-3平台,完成运输任务。 资料显示,“凯瑞鸥”采用复合翼构型,最大起飞重量2吨(其中,最大载重400公斤),适用航程200公里,最高速度200公里/小时。 “针对南海海域高盐雾、高湿度、强阵风的环境特点和海上平台有限的起降空间,‘凯瑞鸥’顺利完成了包括垂直起降、悬停、远距离跨海飞行等关键测试科目,验证了大型eVTOL在海洋石油工业作业场景下的技术可行性和运行可靠性。”峰飞航空高级副总裁谢嘉表示。 从电池角度看,eVTOL在南海跨海运输,面临多重挑战,这要求其配套的电池,具备以下多种特性: 一是高能量密度、高功率,电池需满足整机2吨起飞,航程达200公里的要求。 二是盐雾防护,电池需通过防腐设计和特殊处理,以抵御海洋环境侵蚀。 三是热管理优化,以保障高负载跨海飞行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较船舶/直升机,eVTOL更经济、快捷、环保、舒适,且适应有限起降空间。此次试飞,表明我国在重载电动航空及电池技术上实现突破,为海上物流提供了新范式。 目前,宁德时代、孚能科技、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欣旺达等众多电池企业,均已深度布局该领域,并与eVTOL企业形成密切合作。

  • 圣阳股份:公司固态电池以复合氧化物路线为主

    “目前公司已开展固态电池材料及技术相关的研究与产品设计开发。2024年度公司外销收入6.7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2.36%,同比增长8.93%。”近期,圣阳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该公司固态电池以复合氧化物技术路线为主。 据了解,圣阳股份主要产品包括锂电池及电源系统、铅蓄电池及系统、新能源储能系统集成产品及服务等,产品主要用在通信、数据中心、电力、轨道交通、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大型储能系统、工程机械车辆、非道路用车、电动工具、园林工具、智能家居等领域。 2024年该公司曾中标中国移动、中国铁塔铅蓄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集采项目,及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华能、中海油等铅蓄电池项目。 从财务上来看,2024年度圣阳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0.15亿元,同比增长7.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5亿元,同比增长18.2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1.74亿元,同比增长19.88%。 对于公司所处行业以后的发展前景,圣阳股份认为,当前行业处于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化发展机遇期,5G、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储能等关键领域快速发展,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及新型技术电池,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关键电源设备和新型能源系统的核心能源载体,在数字化及能源结构转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圣阳股份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圣阳股份还透露,目前该公司钠离子电池产品通过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验证测试,进入特定应用场景市场化示范应用验证阶段。此外,该公司生产的圆柱锂电池适用于机器人,其将积极拓展新兴业务领域。

  • 数千万元!这一固态电池材料公司完成Pre-A轮融资

    据“西交一八九六”消息,近日,西交一八九六投资企业陕西瑞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智新能源”)完成新一轮(Pre-A轮)数千万元融资,出资方陕西财投融商绿色材料投资基金。 据悉,瑞智新能源本轮融资将用于技术研发、生产设备采购和基础设施升级,为公司实现产能跃升、技术更新提供重要支撑。 资料显示,瑞智新能源成立于2021年12月,是一家电池“固态电解质膜”“功能隔膜”制造商,以材料研发能力为核心,以“高安全性能”为革新目标,实现各类型新能源电池(液态/半固/全固)在“高能量密度”和其他多元领域的性能提升。 目前,瑞智新能源第一代主动功能隔膜已实现稳定量产,可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系统及消费电子领域;第二代高比能电芯尺度下的准/全固态电解质膜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性能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并完成多家头部电池企业的测试认证;第三代锂电池补锂膜,已成功实现补锂膜与主流三元电芯体系的匹配应用,材料适配性、涂布工艺验证与电芯级别测试已完成,具备量产条件。

  • 固态电池产业化落地有望提速 相关企业频报喜 上海洗霸股价创历史新高【SMM热点】

    SMM 8月5日讯:近日固态电池板块动态频出,接踵而至的企业发声持续推动板块热度,目前有消息称,市场有多家企业预计固态电池将在2026-2027年普遍装车试验。东风固态电池预计将于2026年上车;上汽集团也曾表示搭载上汽清陶半固态电池的MG4即将上市;长安汽车公布固态电池电芯专利……SMM整理了近期企业的相关的动态,具体如下: 【东风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上车】 近日,东风奕派科技公司的总经理汪俊君表示,东风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上车,拥有能量密度350Wh/kg,续航超过1000KM,-30℃里程达成率70%以上。 【上汽集团:搭载上汽清陶半固态电池的MG4即将上市】 上汽集团此前也在互动平台表示,上汽清陶致力于材料、电芯、系统的创新研究,开发和生产新一代高安全、高性价比的固态电池;搭载上汽清陶半固态电池的MG4即将上市。据悉,上汽全新MG4纯电智趣大两厢预售发布会将于8月5日举办,为全球首款搭载半固态电池的量产电动车。 【长安汽车公布固态电池电芯专利】 据天眼查消息显示,近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固态电池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固态电池”专利公布。摘要显示,本申请涉及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固态电池电芯包括:叠置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以及两者之间的固态电解质膜,当固态电池的电极材料因受成型压力或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产生体积变化时,压敏胶能够适应于电极材料的体积变化,不会出现压敏胶封装层与电极材料/极片的界面分离,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正负极片的接触,进而能够有效防止电池短路,提高电芯良率,以及提升电池的循环性能。 【南都电源:公司目前有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及产品研发储备】 南都电源近日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提到,公司目前有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及产品研发储备。固态电池业务对2025年度业绩不产生较大影响。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理性决策,审慎投资。此外,公司在提及固态电池详情时表示,公司783Ah超大容量固态电池体积能量密度大于430Wh/L,循环寿命不低于10000次,单体能量超过2.5kWh,能量效率超95%。凭借固态电池无漏液、不起火的本征安全特性,该款产品能进一步满足大规模储能系统对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适应2~8h储能应用场景。 【湘潭电化:子公司与固态电池企业合作研发锰酸锂应用】 湘潭电化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控股子公司广西立劲新材料有限公司正与部分固态电池企业就锰酸锂应用于半固态/固态电池领域开展合作研发。 【容百科技:已成为多家固态电池头部企业第一供应商】 容百科技相关负责人在投资者电话交流会上表示,在固态电池领域,公司围绕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双线并行推进,位列多家固态电池头部企业第一供应商。公司的高镍及超高镍纯固态正极材料已经实现了吨级出货,客户端测评可满足400Wh/Kg电芯开发需求;硫化物电解质材料粒度及离子电导率等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目前正进行中试线的选址建设。 【鹏辉能源:正进一步优化迭代固态电池性能,并在推动固态电池中试和量产工作计划】 鹏辉能源近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固态电池的相关技术时提到,公司通过自研的高离子电导率、高稳定性、低成本的氧化物复合固态电解质替代隔膜和电解液,实现了固态电池工艺创新和材料创新,在工艺和降本方面为公司固态电池产业化构筑坚实基础。安全性能方面,得益于自研的复合固态电解质、高导热添加剂、自动安全机制三重安全防线,鹏辉能源第一代固态电池可以通过最严苛的针刺试验,不可燃的固态电解质加上“自动安全机制”的耦合,鹏辉能源真正做到了人们期望中固态电池的性能:本质安全。温域方面,公司自研的第一代固态电池,宽温域性能优异,在-20℃~85℃温度环境,均可进行充放电循环,做到了真正的宽温域应用,实现了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着力解决客户痛点。公司在进一步优化迭代固态电池性能,并在推动固态电池中试和量产工作计划。 【格林美:与孙学良院士团队的战略合作】 格林美在互动平台上回应与孙学良院士团队的战略合作的目的,其表示,该合作是公司整合产学研资源、加速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的关键举措。孙院士作为全球顶尖固态电池专家及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CASIP)技术领袖,其团队将依托前沿研发能力,深度参与公司正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的界面优化攻关。通过匹配多种电解质体系全面评估格林美高镍、富锂锰基等已量产材料性能,形成“技术研发-产业化验证-迭代升级”闭环。同时,孙院士以公司首席科学家身份指导研发体系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及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到产线的快速转化。双方战略合作将强化格林美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产业化领先优势,加速抢占全球市场高地。 【奇瑞汽车公布全固态电池专利】 据媒体消息,天眼查App显示,8月1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全固态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电池包和车辆”专利公布。摘要显示,本公开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本公开的全固态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电池包和车辆能够减小采用等静压技术压制全固态电池时集流体受到的损伤。 【宁德时代:固态电池距离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7月31日,宁德时代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公司非常重视固态电池,在固态电池领域已有10余年的研发积累,目前已组建了业内领先的研发团队。目前,固态电池行业的科学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还有一些工程问题,离包括供应链在内的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万润新能:公司在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和电解质领域均有所布局】 万润新能7月31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在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和电解质领域均有所布局。正极材料方面,公司已申请多项与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材料包覆技术相关的专利,部分技术可服务于固态电池的材料需求,如针对正极材料表面改性的专利技术,有助于改善其与固态电解质的界面接触。同时,公司在高镍三元、富锂锰基等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方面已有研发布局,以匹配固态电池对高电压窗口和长循环寿命的要求。固态电解质方面,公司在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等不同路线固态电解质方面布局研发,其中部分型号已向客户进行了小批量送样测试工作。 【圣阳股份:公司固态电池以复合氧化物技术路线为主】 圣阳股份7月31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密切跟踪固态电池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固态电池技术研发,目前公司固态电池以复合氧化物技术路线为主,相关信息请以公司指定信息披露媒体以及公司官网、微信公众号等为准。在肯尼亚、南非等光伏储能展会期间,公司充分展示了覆盖储能全场景的户用储能产品方案及工商业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能源运营商、分销商及终端用户深度接洽合作,为加速拓展海外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新宙邦:参股公司已建立全体系固态电解质材料研发、测试及生产平台,并已实现近十吨级量产和销售】 新宙邦前期在互动平台回应投资者表示,固态电池技术的兴起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公司对于固态电池领域的发展一直保持密切关注并积极进行产研布局,截至目前,新宙邦(含子公司)固态电解质/半固态电解质相关专利申请累计超过30件。公司的参股公司深圳新源邦科技有限公司已建立全体系固态电解质材料研发、测试及生产平台,并已实现近十吨级量产和销售,客户反馈良好,公司也正积极与下游客户合作推进进一步的产业化应用,按照客户未来需求对产能进行积极布局,以应对市场的挑战和机遇。 【曼恩斯特: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已初步完成“湿法+干法”的双线产品布局】 曼恩斯特7月30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已初步完成“湿法+干法”的双线产品布局,在新型陶瓷材料、双螺杆高效分散、湿法薄层涂布、活性物质与固态电解质双层共涂等创新技术均有较深积累,目前公司多工序设备均有订单出货。基于契约精神,公司不方便透露具体客户的合作信息,公司对外披露的公告内容可供参考。 个股方面,上海洗霸今日早间一度拉升涨停,但随后涨幅收窄至5%左右,盘中最高冲至73.51元/股,刷新其股价上市以来的历史新高。 8月4日,上海洗霸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有研稀土合资设立一家子公司,旨在推动硫化锂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公司在锂离子固态电池先进材料领域的综合竞争能力。此前,上海洗霸曾获得有研新材转让的硫化锂业务相关资产。据悉,硫化锂材料是有研稀土自主研发成功的新产品,主要用作生产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原材料,已实现小批量销售。据悉,上海洗霸获得的资产中包含“全固态电池用硫化锂粉体生产成套专有技术”“一种硫化锂粉体的制备方法和硫化锂粉体及应用”等。 上海洗霸表示,本次对外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是基于公司事业发展战略需要,强化公司在新能源细分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公司在锂离子固态电池先进材料领域综合竞争能力,有利于公司事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本次对外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不存在损害公司及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机构评论 开源证券评价称,当前固态电池正逐步从实验室阶段到量产验证阶段发展,预计2025年底小批量装车试验,2026-2027年普遍装车试验,此外,低空、机器人、AI等新兴应用场景打开固态电池市场空间,产业化落地有望提速。 国泰海通证券此前也表示,固态电池企业竞速前行,产业化可期。受市场需求驱动,电池企业加速布局全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以寻突破。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赣锋锂业、鹏辉能源等企业也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纷纷实现中试线贯通或样品开发,引发市场关注。如宁德时代选择硫化物+卤化物复合电解质体系,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凝聚态半固态电池已量产,2027年有望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亿纬锂能已完成Ah级软包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样品开发,百MWh的中试线预计在2025年投入运行,计划于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生产工艺的突破,推出一款高功率、高环境耐受性及绝对安全的全固态电池,主要用于混合动力领域。从下游其他场景来看,固态电池在低空飞行器、机器人等场景应用也有较大应用潜力。 中信建投证券此前指出,固态电池有望于2027年实现商业化应用,设备先行。国内政策层面,2025年5月《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发布,规范了行业标准,同时新修订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化了安全标准,为固态电池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警惕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虚火”!

    全固态电池领域,资本狂热与技术落地之间的鸿沟,远比市场预期的更严峻! 当资本市场的“镁光灯”,聚焦于全固态电池未来万亿级市场蓝图时,实验室里的工程师们,仍在与全固态电池各种技术难题“缠斗”。 这种鲜明的对比,折射出电池产业转型升级期的一个典型特征:资本市场对全固态电池技术的狂热追逐,与制造端面临的工程化难题形成尖锐“对立”。 现阶段,这场关于“下一代电池技术”的“豪赌”,正在技术理想与工程现实之间形成一道巨大的产业“鸿沟”。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行业已形成两大阵营:一边,部分企业宣布的全固态电池量产装车时间表越来越早,而另一边,也有很多企业则认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仍需较长时间。这种差别产生了很危险的“预期差”。 一些“冷水” 近日,宁德时代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其在(全)固态电池领域有10余年研发积累,组建了业内领先的研发团队,技术处于行业领先;目前科学问题基本解决,工程问题待解,离包括供应链在内的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由此来看,宁德时代曾提出的“2027年小规模量产-2030年规模化”的(全)固态电池路线图,本质上是对行业过度乐观的技术目标纠偏。 同时,高能时代的2个全固态电池项目,近期突然“爆雷”而被终止,并有消息称其核心团队已解散。这更如一声“惊雷”,撕开了资本叙事与技术现实之间的“华丽帷幕”。 资料显示,高能时代创始人、董事长罗明深耕全固态电池产业超15年,曾担任丰田汽车动力技术研发负责人,并帮助长城汽车在日本组建电池研发中心。2021年,罗明创立高能时代,据悉该公司在珠海、深圳和日本横滨设有三大研发基地,是国内较早完成1Ah-20Ah全固态电池样品的企业之一。 而且,高能时代相继获得多轮融资,可谓是全固态电池领域明星企业。然而其相关项目戛然而止,进一步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增添了现实性警示。 此外,今年6月,有研新材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计划通过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硫化锂业务相关资产,包括相关专利、专有技术及设备,挂牌底价不低于标的资产评估值,或超1亿元。 硫化锂是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主要原材料,上述项目被抛售,或反映出部分早期项目在工程化落地阶段仍面临困境。 全固态电池产业化难点 现阶段,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面临多重挑战,这主要来自于技术路线、供应链和工程化三个维度。 首先,技术路线分化,仍处在探索阶段。 目前,主流的技术路线包括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聚合物等,每种路线都存在明显的短板,仍处在科学探索,向实际应用转化阶段。 其次,供应链重构引发成本困境。 例如,硫化物电解质的生产,对环境要求极其苛刻,产线建设和运维成本高昂;值得注意的是,硫化锂等原材料价格昂贵,目前产品质地好的硫化锂价格在五六百万元每吨,势必将导致固态电池成本偏高难下。 设备和工艺方面,业界普遍认为,干法工艺更适配全固态电池的生产,而相关干法设备制造成本高,往往还需要与电芯企业深度绑定,联合开发。且每调整一定材料配比,都需要反复试验,并非一蹴而就。 第三,全固态电池工程化难度与商业化预期的断层,不容忽视。 例如,尽管硫化物电解质研发取得突破,但实际应用到电芯层级,为保障电芯稳定性,并要达到车规级核心性能标准,仍面临极高的挑战:固固界面稳定性测试、量产设备研发及交付难题等。这就使得从材料到电芯,从实验室样品到量产装车的工程化难度呈指数级上升。目前看,其规模化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时尚早。 “小步快走”替代“一步到位” 近期,电池中国在产业链调研中了解到,不少企业对全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装车持谨慎态度,企业普遍认为不宜操之过急。 通过实地走访,电池中国发现,部分企业并非“一步到位”布局全固态电池,而是通过设置分阶段的目标,从液态电池逐步向全固态电池过渡。 资料显示,目前,孚能科技半固态电池已实现GWh级别出货。同时,其通过“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双轨并行路径,不仅实现半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而且为其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预留了研发时间。 又如,蓝固新能源通过“液态电解质-混合固液电解质-固态电解质”的技术路线,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本质上是一场涉及材料、工艺和供应链的全面革命。目前,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欣旺达、清陶、安瓦新能源、中固时代、德尔股份等在内的众多电池企业,都在积极布局。 业界人士指出,当前,行业仍需保持理性认知,既要警惕资本炒作带来的“技术幻象”,又要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材料创新和工艺突破,以助力全固态电池未来实现量产装车。

  • 多家企业明确固态电池生产时间线 产业化落地有望提速

    近日,东风奕派科技公司的总经理汪俊君表示,东风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上车,拥有能量密度350Wh/kg,续航超过1000KM,-30℃里程达成率70%以上。此外,上汽集团在互动平台表示,上汽清陶致力于材料、电芯、系统的创新研究,开发和生产新一代高安全、高性价比的固态电池;搭载上汽清陶半固态电池的MG4即将上市。 多家企业明确了固态电池生产的时间线。7月24日,蜂巢能源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今年四季度蜂巢能源将在2.3GWh的半固态量产线上,试生产其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容量为140Ah。容百科技在固态正极材料开发方面也有着明确的规划,2025年,将配合电芯端完成电芯成品样验证,材料端同步定型;到2026年,公司固态正极材料将进入电芯定型阶段。孚能科技表示,公司计划在2026年将全固态电池产能进一步扩大至GWh级别。长安汽车表示,公司正全力投入固态电池相关研发,预计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广汽集团此前表示,广汽全固态电池预计于2026年装车搭载于昊铂车型。开源证券认为,当前固态电池正逐步从实验室阶段到量产验证阶段发展,预计2025年底小批量装车试验,2026-2027年普遍装车试验,此外,低空、机器人、AI等新兴应用场景打开固态电池市场空间,产业化落地有望提速。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联赢激光 高度重视固态电池生产设备的研发制造,已为包括头部电池厂在内的多家客户提供了中试线和量产装配线。 先导智能 作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服务商,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