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08

  • 欣旺达推出新一代固态电池 能量密度达400Wh/kg

    10月23日,盖世汽车获悉,在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上,欣旺达推出新一代聚合物全固态电池“欣·碧霄”。 盖世汽车现场了解到,该款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电芯容量达到60Ah,制成速度10ppm,在<1MPa的超低外加压力下循环寿命1200周,通过200°C热箱等超高安全。 据悉,欣旺达预计在今年年底建成0.2GWh聚合物固态电芯中试线。 此外,欣旺达相关高管称,公司也已经成功开发测试了520Wh/kg能量密度的锂金属超级电池实验室样品。 9月23日,盖世汽车注意到,欣旺达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固态电池研发顺利,正在积极探索商业化落地方案。 此前,欣旺达在8月27日的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经完成开发,能量密度>300Wh/kg;第二代半固态电池的电芯样品已经开始进行中试试验;第三代全固态电池已完成400Wh/kg产品方案和工艺验证。 据了解,欣旺达从2015年就已经开始研发布局固态电池,并规划了第一代400Wh/kg和第二代500Wh/kg全固态电池。 此前,欣旺达已经透露过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规划:计划2026年推出第一代全固态电池产品;2027年推出第二代全固态电池产品。

  • 工信部柳新岩:系统布局全固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电池研发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柳新岩今日在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上表示,全球电池出货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占总出货量的比重达69%。工信部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强化技术创新引领,系统布局新型材料体系、全固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电池研发工作,加速新技术的落地转化、产业化进程;二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鼓励电池企业在锂资源回收和盐湖提锂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拓展产品在工程机械、船舶、农机等领域的融合应用;三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新能源电池产业的支持和引导,完善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新能源电池标准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四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产业链企业组团出海,支持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标准互认、碳足迹核算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 固态电池产业资本开支大增 相关板块投资价值逐步显现

    媒体报道,固态电池无疑是今年以来科技成长板块最受关注的板块之一,政策端和需求端多方发力,实际落地预期已提前至2026年左右。产业资本开支大增。以wind固态电池指数成分为研究对象,梳理2025年中报,记者发现,53家A股相关上市公司中,只有33家公司归母净利润为正,不过,有44家上市公司固定投资扩张率正增长,30家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目前,全球主流车企及电池龙头纷纷通过官方渠道明确固态电池产业化时间表。比如丰田计划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试产,2030年后将大规模生产;比亚迪预计2027年启动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宁德时代也宣布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招商证券表示,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能源革命的关键技术,其在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eVTOL、储能与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潜力正逐步显现。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以其更高的能量密度、更优的安全性和更广的适应性,成为解决高性能设备能量瓶颈的重要方向。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当升科技 在固态锂电材料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方面走在行业前列。半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已批量导入清陶、卫蓝、辉能、赣锋锂电、中汽新能等国内外主流固态电池客户。 先惠技术 自2024年7月2日先惠技术与清陶能源签署《合作研发协议》以来,双方围绕全固态电池核心关键装备的研发工作高效推进,先惠技术于2025年6月顺利完成设备交付。

  • 东风汽车:固态电池续航成功突破1000公里

    10月21日消息,东风汽车官方微信公众号于近日发文称,其肩负“国家队”使命,持续推进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目前已取得一系列成果。 官方表示,东风汽车已构建自主可控的固态电池供应链体系,相继掌握了电解质、隔膜、原位固化等核心技术,形成了240Wh/kg、350Wh/kg固态电池产品,最高续航里程也已成功突破1000公里,具备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兼具极高的安全特性,不仅可通过GB38031-2020强检测试,还可通过穿刺、50%挤压大变形与150℃高温热箱等严苛测试。 据悉,2018年,东风汽车成立固态电池项目组,开展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系统技术研究。2019年7月,第一代固态电池系统开发完成。次年6月,成功开发第一代固态电池系统的整车。2022年1月,由东风汽车与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合作开发高比能固态电池,成功在东风E70搭载。目前,首批50台示范车辆已在6省10城运行超过150万公里。 此外,在产品方面,东风汽车持续迭代。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东风汽车携新一代固态电池展品及明星车型亮相,展示新能源领域最新成果与战略布局。据介绍,该固态电池系统搭载高比能固态电芯,系统能量密度高达285Wh/kg,不仅具有高比能、高安全的特点,还采用了CTP构型,提升了电池包空间利用率并降低了综合材料成本。其沉浸式冷却技术和无线BMS系统进一步提升了电池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为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和安全性树立了新的标杆。

  • 正力新能拟融资约5亿港元 用于扩产及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等

    正力新能计划在2026年底常熟新生产工厂二期工程完工后再新增15GWh产能,从而实现2026年底总产能50.5GWh,形成与客户订单高度匹配的格局。 10月17日,正力新能(03677)公告,公司与独家配售代理签订配售协议,计划配售合共4592万股新H股,每股配售价格为10.98港元。 正力新能此次配售股份约占公告日期已发行H股的3.19%及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83%。假设所有配售股份均获悉数认购,预计所得款项总额为5.04亿港元,扣除相关开支后,预计净额为5亿港元,净发行价约为每股10.9港元。 公告显示,正力新能此次配售价格较2025年10月16日收市价11.92港元折价约7.89%,较前五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11.83港元折价约7.19%。 正力新能配售所得款项的约70%将用于支持江苏常熟新生产厂二期工程的建设,约10%将用于全固态电池中试线的建设,另20%用于研发活动和营运资金。此次配售预计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财务实力及市场竞争力,支持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产能方面,正力新能现有产能为25.5GWh,并已实现满负荷生产。公司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常熟新生产工厂一期工程完工后新增10GWh产能,并均有客户订单完全覆盖;计划在2026年底常熟新生产工厂二期工程完工后再新增15GWh产能,并均已获得客户长周期定点项目覆盖,从而实现2026年底总产能50.5GWh,形成与客户订单高度匹配的格局。 图片来源:正力新能 在固态电池领域,8月18日,正力新能在江苏常熟总部召开航空动力电池系统适航取证与量产交付发布会,其独家供应的航空动力电池系统随国内首款双座电动固定翼飞机RX1E,成功斩获中国民航局颁发的适航证,正式开启批量化交付。 该量产航空动力电池系统,采用了双重半固态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电池安全性能和大倍率放电能力,不仅在原基础上实现了飞行时间和续航里程的大幅提升,同时还增长了使用寿命,优化了快充能力并成功通过热失控测试,这些关键性能的提升,为RX1E商业化落地应用、顺利通过适航审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性能支撑。 此外,近日,由EVTank、海融网(hirohida.com)、电池网(itdcw.com)、伊维经济研究院、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2025年中国锂电池行业动力电池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正式出炉,正力新能成功上榜,排名第9位。 上榜理由显示,凭借着“海陆空”的差异化战略,2025年上半年,正力新能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接近一倍。具体来看,汽车领域,公司新客户丰田铂智3X、别克GL8插混(陆尊、陆尚)、零跑等销量增长,带动正力新能订单体量被拉大,此外,公司拿下大众中国CSP增程项目的独家定点,未来将进入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安徽大众的供应体系,带来更多机遇。航空领域,今年8月,正力新能研制的航空动力电池,获中国民航局适航认证并实现量产交付。2025年,正力新能成功上市港交所,随着资本的入局,未来凭借其全场景、多路径的技术和产品,其动力电池业务有望实现进一步增长。 另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493.9GWh,累计同比增长42.5%。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51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其中,正力新能装车量为11.5GWh,市占率为2.24%,排名第9位。

  • 奇瑞扔出“王炸”、国轩高科推进产线建设 固态电池早盘走强

    在半固态电池赛道二级市场热情持续高涨的同时,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亦在加速推进。 10月20日早盘,固态电池概念震荡走强,海科新源、科威尔、华盛锂电、珠海冠宇涨超10%,博力威、湘潭电化、国轩高科、中科电气涨幅靠前。记者发现,近几个月固态电池板块已多次走强。 10月18日,奇瑞汽车在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展出了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记者了解到,该电池采用原位聚合体系固态电解质、富锂锰正极材料等技术,电芯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接近锂电池理论极限,续航里程将提升到1200-1300公里。此外,在安全防护上,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采用了三维绝缘防护设计,使其能够承受高达50%的挤压变形后仍保持功能正常。现场视频显示,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经过电钻钻孔后,电池未发生冒烟、起火或热失控,可保持正常放电。 按照计划,奇瑞犀牛S全固态电池将于2027年完成装车验证。 此前一日,作为国内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国轩高科在互动平台表示,G垣准固态电池的“001”号测试车累计行驶里程接近2万公里。“目前,多家车企的匹配车型正在测试中,车企对该电池的性能和测试数据均表示认可,公司正积极推进产线建设,以满足客户的量产需求,具体的产能规划将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 除奇瑞外,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宝马、奔驰等主机厂已先后公布各自旗下固态电池装车时间表,多集中在未来三年内。其中,丰田汽车于本月早些时候表示,计划在2027年至2028年间推出配备全固态电池的纯电动汽车。 主机厂的竞相布局,亦带动了固态电池上游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以环保包装材料、高精度铝箔、功能性薄膜为核心业务的上市公司——万顺新材公告称,公司基于未来战略规划与主营业务发展需要,拟由全资子公司江苏中基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使用自有资金人民币10,000万元全资设立孙公司安徽中基铝塑膜科技有限公司,主营铝塑膜业务,注册资本根据业务进展分步缴足。 铝塑膜是软包电池电芯封装的关键材料,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以及软包动力电池渗透率的提高,为铝塑膜产品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的加速,预计将带动铝塑膜市场需求加速增长。”万顺新材表示。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方向,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据央视新闻报道,针对这一前沿技术,我国科学家近期取得一批新进展,让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以前100公斤电池最多支持500公里续航,如今有望突破1000公里天花板。”

  • 我国科学家取得固态电池重大突破 固态电池产业化浪潮将至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让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以前100公斤电池最多支持500公里续航,如今有望突破1000公里天花板。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高性能电池技术,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显著优势,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市场需求升级和技术持续迭代,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已从实验室研发进展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开源证券认为,当前固态电池正逐步从实验室阶段到量产验证阶段发展,预计2025年底小批量装车试验,2026-2027年普遍装车试验,此外,低空、机器人、AI等新兴应用场景打开固态电池市场空间,产业化落地有望提速。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璞泰来 已积极就固态电池前段、中段工艺设备解决方案进行研发投入,截至目前已形成多业务线条的技术布局。 当升科技 在固态锂电材料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方面走在行业前列。半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已批量导入清陶、卫蓝、辉能、赣锋锂电、中汽新能等国内外主流固态电池客户,成功应用在无人机、eVTOL等低空飞行器以及人形机器人领域。

  • 重磅合作!当升科技深度布局全固态电解质产业链

    固态锂电池凭借其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突出优势,成为了锂电行业公认的下一代电池技术发展方向。而当升科技(300073.SZ)则以其研究开发早、路线布局全、技术积淀深、产品体系多,成为了全球固态锂电正极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 10月15日,当升科技发布重磅公告,公司与博苑股份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公告,双方将依托各自在硫化物电解质和高纯碘化锂等领域的核心优势,就固态锂电材料的技术开发、产品供应、市场推广、股权投资开展深度合作。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充分利用当升科技成熟的硫化物电解质规模化制备与客户渠道优势及博苑股份领先的高纯碘化锂工艺与产业化能力,共同开发兼具高离子电导率与界面稳定性的新型固态电解质产品。博苑股份将优先为当升科技提供高纯度、高性能的碘化锂、硫化锂等相关产品,并共同推动硫化物—碘化锂体系技术迭代与客户导入,协同向全球主流电池厂商和车企推广高性能新型“硫化物电解质”组合方案,大力开拓海内外市场。 据了解,博苑股份是国内无机碘化物行业龙头,依托其在碘化学品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成为了国内高纯度碘化锂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从这份战略合作协议不难发现,当升科技通过与博苑股份的合作,构建起了安全、高效且具备成本竞争优势的固态锂电硫化物电解质产品原材料供应链体系,显著提升了其固态锂电相关材料产品的产业化能力,其市场领先地位更加巩固。 公开资料显示,当升科技早在2016年就着手开展固态锂电材料的技术研发工作,产品涵盖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等不同技术路线,在固态锂电材料领域建立起了“固态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专用界面层”完整的产品体系,性能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就在10月11日,当升科技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固固界面问题一直是限制固态锂电池大规模市场应用的主要技术障碍之一。为解决这一行业普遍面临的技术瓶颈,当升科技成功开发出高离子电导率、微纳米粒径可控调节、对湿度相对稳定的硫化物电解质、具有良好界面浸润性的氯碘复合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当升科技在行业内首创开发的“氯碘复合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可用于全固态电池,在保持高离子电导率的基础上,使得全固态电池使用的压力降到5MPa以下,这一重要技术突破,显著降低了固态锂电池制造难度与成本,使得固态锂电池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在全固态正极材料方面,当升科技产品涵盖高镍单晶、多晶等不同系列,当升科技通过形貌、粒径、体相组分以及表面修饰的多重设计,使得全固态高镍多元材料在全固态电池当中的性能发挥(循环、容量等)已经接近液态电池的水平,电池的能量密度则超过400瓦时每公斤,远超当前液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水平。同时,当升科技通过持续技术迭代,系统解决了超高容量富锂锰基材料的关键技术问题,成功开发出适配超高能量密度全固态电池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作为全球领先的锂电正极材料龙头,当升科技对于行业技术发展、产业演进有着深刻理解。当升科技在攻克固态电解质技术瓶颈的同时,始终将其商业化普及应用作为孜孜追求的更高目标。随着当升科技与博苑股份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当升科技在固态锂电材料领域的战略布局成效初显:一方面,当升科技在固态正极、固态电解质领域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平,手握“固态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专用界面层”完整的产品体系;另一方面,公司积极向上下游拓展布局,与博苑股份等企业合作建立安全且有成本竞争优势的供应链体系,不断加强与全球头部锂电厂商和车企的战略合作,真正构建起产业链领先优势。未来随着固态锂电池技术成熟度持续提升,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当升科技将会充分享受到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 政策利好 稀土精矿价格上调 部分企业三季度业绩预喜 稀土永磁股飙涨【SMM快讯】

    SMM10月13日讯: 近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对超硬材料、部分稀土设备和原辅料、部分中重稀土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稀土战略地位进一步强化,这一系列政策使得市场对稀土的稀缺性预期增强,推动了稀土永磁概念的上涨;包钢股份、北方稀土上调 2025 年第四季度稀土精矿关联交易价格,环比涨幅达 37.13%,稀土精矿交易价格五连涨也提振了稀土永磁概念股的市场表现;北方稀土、金力永磁等三季度业绩大幅预增,业绩预期改善为稀土永磁概念板块提供了基本面支撑;这一系列利好因素驱动稀土永磁概念股逆势飙涨,截至10月13日收盘,稀土永磁概念涨7.28%,个股方面:银河磁体、惠城环保、新莱福收获20CM的涨停,广晟有色、北方稀土、中国稀土、包钢股份、北矿科技、有研新材、华宏科技等多股涨停,九菱科技、金力永磁、三川智慧、奔朗新材、大地熊以及正海磁材等涨幅居前。 消息面 【涉超硬材料、稀土、锂电池等出口管制,商务部、海关总署连发4则公告】 商务部、海关总署连发4则公告,对超硬材料、部分稀土设备和原辅料、部分中重稀土、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点击查看详情 【海关总署:9月稀土出口4000.3吨】海关总署10月13日公布数据显示,中国9月稀土出口4000.3吨。中国1-9月稀土出口48355.7吨。 【包钢股份和北方稀土四季度稀土精矿交易价格环比大涨37.13%】 北方稀土10月10日晚间公告:根据稀土精矿定价方法及 2025 年第三季度稀土氧化物价格,经测算并经公司 2025 年第 15 次总经理办公会审议通过,2025 年第四季度稀土精矿交易价格调整为不含税 26205 元/吨 (干量,REO=50%),REO 每增减 1%、不含税价格增减 524.10 元/吨。 26205 元/吨与2025年第三季度的稀土精矿交易价格 19109 元/吨相比,上涨了7096元/吨,环比涨幅为37.13%。 包钢股份和北方稀土稀土精矿四季度环比大幅上涨,这也意味着,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包钢股份和北方稀土稀土精矿的交易价格已经实现五连涨!今年一季度包钢股份和北方稀土稀土精矿交易价格环比上涨4.7%,二季度包钢股份和北方稀土稀土精矿交易价格环比上涨1.11%,三季度包钢股份和北方稀土稀土精矿交易价格环比上涨1.5%,四季度包钢股份和北方稀土稀土精矿交易价格环比上涨37.13%。 回顾2024年包钢股份和北方稀土稀土精矿交易价格变化可以看出,2024年一季度北方稀土精矿交易价格环比微增,2024年二季度北方稀土精矿交易价格环比降幅比较明显,2024年三季度北方稀土精矿交易价格环比微降,接近平挂。2024年四季度北方稀土精矿交易价格环比出现上涨。 》点击查看详情 【北方稀土前三季度净利同比预增272.54%到287.34% 主要产品产销同比增长】 北方稀土10月10日晚间披露的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增公告显示: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51,000万元到157,000万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110,500万元到116,500万元,同比增加272.54%到287.34%。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3,000万元到139,000万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106,400万元到112,400万元,同比增加399.90%到422.46%。 》点击查看详情 【金力永磁:前三季度净利预增157%—179% 公司第四季度在手订单充足】 金力永磁发布的业绩预增公告显示,公司预计前三季实现净利润5.05亿元—5.5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57.00%—179.00%;扣非净利润4.15亿元—4.6亿元,同比增长365%—415%。 其中,公司预计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0亿元-2.45亿元,同比增加159%-217%;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81亿元-2.26亿元,同比增加228%-309%。对于业绩变动原因,金力永磁表示: 2025 年前三季度,在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公司管理层坚持稳健、合规的经营方针,积极拓展市场,通过技术创新、组织优化及精益管理,不断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此外, 公司通过灵活调整原材料库存策略等措施,积极应对稀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保障交付能力获得国内外客户的充分肯定,进一步巩固了经营的稳定性、可持续性。 截至目前,公司第四季度在手订单充足。公司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节能变频空调、风力发电、机器人及工业伺服电机、3C、低空飞行器、节能电梯等领域,并与各领域国内外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已成立具身机器人电机转子事业部,2025 年前三季度具身机器人电机转子及磁材产品均有小批量交付;低空飞行器领域公司亦有小批量产品交付。 》点击查看详情 现货市场 》点击查看SMM稀土现货价格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与稀土永磁概念股涨势火热不同,由于现货市场对稀土精矿价格上调已经有所预期,叠加氧化镨钕供应量可能增加的消息以及下游磁材企业订单不佳,部分业者对稀土未来市场的信心有所下降,使得稀土产业链价格继续偏弱运行,10月13日,从稀土精矿、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到钕铁硼毛坯等多稀土产品出现下行,仅氧化镝价格因头部企业的采购活动增多而出现小幅上调。其中,氧化镨钕10月13日的价格为53200-53500元/吨,其均价报533500元/吨,较前一交易日下跌24000元/吨,跌幅为4.3%,而533500元/吨这一均价与其8月19日的前期高点633500元/吨相比,已经下跌了10万元/吨,跌幅为15.79%。 据SMM了解,氧化物贸易商主动低价出货,导致氧化镨钕的价格出现显著下调。镨钕金属市场由于下游采购意愿不高,多数磁材企业采取了观望态度,整体询单活动较为冷清,叠加氧化物价格快速下跌,镨钕金属的价格也随之走弱。总体来看,受消息面因素及下游需求疲软的双重影响,稀土现货市场的整体询单活动表现冷清,部分业者对后市的价格走势缺乏信心,市场价格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预计稀土现货价格短期内可能会继续偏弱运行。 机构声音 中信建投研报表示,刚果(金)钴出口企业配额细节落地,洛阳钼业、嘉能可、欧亚资源配额占比前三,分别为35.9%、27.3%和21.6%。其他中资企业获得较多配额的有中色集团、盛屯矿业、华友钴业、北方矿业等。2026和2027年的配额总量均为9.66万吨,其中包括8.70万吨的基础配额分给各个生产企业,0.96万吨的战略配额。该配额制下,仅有约44%产量可以出口,减量超10万吨。按照2024年27万吨供给、23万吨需求估算,市场将从过剩约7万吨走向短缺约3万吨,钴价中枢或继续上移。商务部连发四文强化稀土出口管制,增加5类中重稀土出口管控,增加全产业链条设备、技术、原辅材料出口管制,并对海外军事及高端半导体需求进行管制,稀土战略地位进一步强化。 国泰海通证券报告认为,与4月冲击不同,当下贸易风险的边界相对清晰,国内金融稳定条件也更明朗,因此外部冲击是扰动,不会终结趋势。投资更应看到中国“转型牛”内在确定性的趋势:中国转型加快、无风险收益下沉与资本市场改革。当下中国社会和投资人关于“找资产”的需求持续井喷,尤其是发展逻辑坚实的优质资产,因此,外部局势的冲突和扰动所造成的资产下跌反而是买点。地缘冲击和调整难免,但时间不会久,幅度可控,是增持中国的时机。国泰海通认为风格不会切换,聚焦产业发展、反内卷和稳定价值。1)中国AI创新与国产化进展提速,新一轮资本开支扩张周期出现;国产半导体设备“deepseek时刻”或临近,推荐:港股互联网/电子半导体/国防军工/传媒/机器人等。2)金融板块在经历调整后,股息回报和稳定价值提高,推荐:券商/银行/保险。3)反内卷的背后是经济治理思路的转变,有助打破或修正此前充分定价的通缩预期,看好格局改善的周期品:有色(稀土)/化工/钢铁/新能源等。 德邦证券研报指出,稀土作为高端制造与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资源,正呈现供需两端共振格局。一方面,我国通过配额管理与出口管制强化了产业链的战略主动权,确保资源向高端应用环节倾斜;另一方面,全球绿色转型与“双碳”目标持续推升镨、钕等关键元素需求,带动永磁材料等新兴应用快速扩容。在供给集中度提升与需求结构升级的背景下,稀土产业链的战略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为高端制造发展注入长期驱动力。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