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15

  • 又一动力电池国家标准发布!明年2月起实施

    据市场监管总局8月11日发布的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GB/T 45915—2025)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 动力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高效运输是提高动力锂电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更好服务外贸“新三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之一。 该标准规定了动力锂电池运输的分类与分级,以及运输包装、托运、装卸、临时存放、多式联运和应急处置等要求,在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 规章范本》基础上,创新建立了动力锂电池运输分级标准,完善了在用电池、废旧电池包装性能要求,推进技术性降本提质增效。同时,明确了动力锂电池多式联运的相关单证和信息共享要求,支撑解决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单证不统一、信息重复填报问题,促进动力锂电池便捷、高效运输。 该标准对于进一步提高动力锂电池综合运输服务效率、提升运输安全管控能力,完善动力锂电池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更好支撑我国建设完整、先进的新能源产业链,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 仅有19家电池企业配套!新能源乘用车新车型电池配套集中度再收紧

    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302.2GWh,同比增长48.8%,新能源汽车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据电池中国了解,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电池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弗迪电池、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能源、瑞浦兰钧、正力新能和吉曜通行。 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 2025年工信部新公示申报车型分类统计 (来源:动力电池应用分会) 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以及车企之间价格战加剧,新能源汽车新车型推出速度也在加快。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今年1-7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新申报新能源乘用车车型达到575款。 (来源: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注:部分车型有多家电芯供应商) 电池中国梳理发现,上述575款新申报的新能源乘用车车型,共有19家电池企业配套。其中,TOP10企业配套车型达到542款,市场集中度有明显上升。电池中国梳理了今年以来工信部发布的各批次(391批-397批)新能源乘用车电池配套信息,以供参考: 宁德时代:配套新车型198款,涵盖所有主流车企和热门车型 据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中心统计,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在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130.2GWh,同比增长38.1%,市占率约为43.1%。 宁德时代不仅牢牢占据动力电池领域“一哥”地位,其电池配套车型也是遥遥领先。今年前7个批次新公示车型中,宁德时代配套新能源乘用车新车型达到198款,配套车企涵盖特斯拉、吉利、大众汽车、赛力斯汽车、长安汽车、小米汽车、理想、蔚来、北京新能源、江淮汽车、长城汽车、一汽、奥迪、广汽埃安、华晨宝马、东风汽车、阿维塔、深蓝汽车等主流车企。 配套新增车型主要有特斯拉Model Y、极氪007(GT)、小米YU7、阿维塔06、问界M8、享界S9、尊界S800、智界R7、Smart精灵#1、奥迪一汽Q6L e-tron、理想i8、理想i6、蔚来乐道L90、岚图FREE、宝马 i3 、沃尔沃XC70、尚界H5、享界S9T、猛士917、奥迪A6L等车型。 弗迪电池:配套新车型82款,主要为比亚迪,外供小米汽车、现代汽车 据悉,今年上半年弗迪电池在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73GWh,同比增长44%,市场占比约为24.2%。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弗迪电池动力电池装机配套仍然以比亚迪汽车为主。 在今年前7个批次中,弗迪电池新增配套车型达到82款,其中配套比亚迪车型就有69款。 在对外配套方面,弗迪电池今年配套4款小米YU7新车型、5款北京现代ELEXIO车型及江铃部分车型。 中创新航:配套新车型64款,小鹏汽车、广汽埃安等是其主要客户 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创新航在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19.5GWh,同比增长41.1%,排名第3,市场占比约为6.5%。 今年前7个批次新申报车型中,中创新航新增配套车型达64款,涵盖小鹏汽车、广汽埃安、吉利汽车、东风汽车、长安汽车、浙江豪情汽车、零跑汽车、蔚来汽车、一汽、北京新能源、江淮汽车等多家主机厂新车型。 配套车型主要有小鹏P7/G6/X9、埃安昊铂HL、埃安AION V+、埃安AION S、领克900 EM-P、长安G318、吉利银河星耀8 EM、Smart精灵#1、零跑C10、零跑B01、蔚来乐道L90、阿尔法T1、奥迪E5、吉利银河A7、极狐S3、ARCFOX T1、江淮瑞风E4等。 国轩高科:配套新车型70款,主要客户有奇瑞、零跑、吉利等 今年上半年,国轩高科在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17.2GWh,同比增长120.2%,市场占比约为5.7%,排名第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7个批次新申报车型中,国轩高科配套新车型达到70款,主要客户为奇瑞、上汽通用五菱、零跑汽车、吉利、长安汽车等车企。 目前,国轩高科已经与奇瑞汽车深度绑定。去年1月,国轩高科与奇瑞汽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目前已实现对奇瑞、星途、捷途、iCAR 四大乘用车品牌的全面覆盖。尤其在混动领域,国轩高科 2024 年为奇瑞汽车配套的装机占比高达6成,成为其混动车型的核心动力伙伴。 在今年新申报的车型中,奇瑞风云T9 C-DM、奇瑞风云A9、奇瑞QQ、奇瑞ICAR 03、奇瑞ICAR X3 Plus、奇瑞X3、奇瑞X3L、奇瑞X90、山海T1、星纪元E05、风云T11 CEM等主要车型,都使用了国轩高科电池。 零跑汽车也是国轩高科主要客户之一,今年其为之新配套车型包括零跑C16、零跑B01、零跑B10、零跑C11、零跑C10等。 此外,上汽通用五菱的五菱宝骏悦也PLUS、五菱宏光、五菱星光S、五菱缤果S等新车型,以及长安汽车的长安Lumin、启源A06等新车型,也搭载了国轩高科电池。 亿纬动力:配套新车型16款,配套小鹏P7+等车型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亿纬动力在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12.2GWh,排名第5。 今年前7个批次新申报车型中,亿纬动力配套车型为16款,主要配套车企小鹏汽车、吉利汽车、广汽埃安、长安汽车、零跑汽车、北京汽车和北汽蓝谷麦格纳等;配套车型主要有小鹏P7+、吉利星愿、昊铂GT、长安欧尚520、零跑C10、埃安AION S Plus、零跑C16、ARCFOX αS5、埃安Y等。 欣旺达动力:配套新车型33款,独供东风日产N7等旗舰车型 今年上半年欣旺达动力在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9.1GWh,同比增长52.9%,排名第6。 今年前7个批次新申报车型中,欣旺达动力新增配套车型达33款,配套车企主要有东风汽车、浙江豪情汽车、理想汽车、上汽通用五菱、蔚来等。 新增配套车型包括东风日产N7、理想i6、东风奕派 007、沃尔沃EX30 CC、岚图知音、宝骏悦也PLUS等车型。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目前合资新能源代表车型之一,日产N7成为在华合资车企中的现象级产品:上市50天大定突破2万辆,6月以6189辆销量登顶合资新能源车榜首。据电池中国了解,目前N7电池由欣旺达动力独家供应。 蜂巢能源:配套新车型32款,配套长城汽车、零跑汽车、岚图汽车等 今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在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8.4GWh,同比增长34.7%,在中国市场排名第7。 今年前7个批次新申报车型中,蜂巢能源新增配套车型达32款,主要配套车型包括哈弗腾龙、哈弗H6、坦克400、高山7/8、坦克500、零跑C11、零跑C16等车型。另外,从申报车型来看,今年蜂巢能源配套PHEV车型较多,车型达到25款,BEV车型7款。从装机数据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蜂巢能源PHEV车型装机量约为5.2GWh,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三,仅次于宁德时代、弗迪电池。 此外,电池中国从蜂巢能源获悉,今年上半年,蜂巢能源电池累计搭载坦克、银河、宝马MINI、岚图、零跑等20+热销车型,出货量达16.6GWh,同比提升超90%。 瑞浦兰钧:配套新车型15款,配套Smart精灵#1等车型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瑞浦兰钧在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6.6GWh,排名第8。 今年前7个批次新申报车型中,瑞浦兰钧配套车型为15款,配套车企有浙江豪情汽车、上海汽车、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汽车;配套车型涵盖Smart精灵#1、名爵MG4、荣威D6、五菱缤果S、五菱星光730、启辰V-ONLINE、银河星耀6 EM-i等。 正力新能:配套新车型22款,零跑汽车、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等为其主要客户 今年上半年,正力新能在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6GWh,同比增长78.5%,排名第9。 今年前7个批次新申报车型中,正力新能新增配套车型为22款,主要配套车企有零跑汽车、上汽通用、上海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等,配套车型有零跑C10、零跑B01、零跑C16、别克GL8、新款智己LS6、星光730、传祺E8、别克至境L7、五菱星光S等。 从配套车型来看,其中PHEV车型16款,BEV车型6款。据电池中国了解,今年以来,正力新能在PHEV车型配套市场上成绩不俗,除了为上汽通用GL8陆尊PHEV、GL8陆尚PHEV提供动力电池并获得独家定点,6月有消息称其已经中标大众上汽ID.ERA全尺寸增程SUV项目。 吉曜通行:配套新车型10款,均为吉利汽车车型 今年4月,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完成对耀宁新能源、衢州极电、赣州耀能等旗下电池业务战略整合,成立全新电池产业集团——吉曜通行,实现对吉利控股内与电池相关的所有业务、人才、研发、供应链、产能基地等全面合并。 合并之后,吉曜通行动力电池装机量跻身中国市场TOP10,装机量约为5.6GWh,排名第10。 今年前7个批次新申报车型中,吉曜通行新增配套车型10款,均为吉利系车型,主要配套新车型包括极氪007、极氪007 GT、星耀、星耀8、银河星耀、银河星耀8、领克Z20、领克10 EM-P、吉利豪越 R7、领克08 EM-P等。 除了上述TOP10企业,在今年新能源乘用车新车型申报中,孚能科技、巨湾技研、因湃电池、得壹能源等配套新车型数量也比较可观,LG新能源、多氟多、北电爱思特、楚能新能源、鹏辉能源等也有一定新车型配套。

  • 40亿落子河北邯郸 中创新航拟与国资合建电池项目

    企查查显示,8月6日,中创新航科技(邯郸)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王小强,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所属地区为河北省邯郸市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营范围包括电池制造、电池销售、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 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中创新航(03931.HK)与邯郸市新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持股比例分别为60%、40%。 邯郸市新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邯郸市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和邯郸市恒瑞市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持股80%、20%,后两者分别为邯郸市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邯郸市产投集团)和邯郸市城运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邯郸市城运集团)旗下公司,均为国有企业。 据中创新航今年5月28日发布的公告,当日,公司与邯郸市产投集团及邯郸市城运集团(统称为“邯郸方”)订立合资协议,内容有关(其中包括)成立合资公司。 根据合资协议,中创新航与邯郸方同意通过现金出资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40亿元,由中创新航及邯郸方按其各自于合资公司持股60%及40%,分别出资人民币24亿元及人民币16亿元。合资公司将被视为中创新航的附属公司,且其财务业绩将并入集团的综合财务报表。 中创新航曾提到,该合资公司主要为开发及建设动力、储能电池及储能系统集成的项目,成立合资公司,有利于动力及储能业务的市场拓展和战略布局。 此外,近日,中创新航科技(福建)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25亿元人民币增至39亿元人民币。 该公司成立于2022年,法定代表人为汪建昆,所属地区为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经营范围包括电池制造、电池销售、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由中创新航、厦门市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持股51%、49%。 今年2月,福建厦门中创新航高性能锂电池项目正式开工。此次开工的项目总投资150亿元,规划产能30GWh,项目建成后中创新航厦门基地将形成年产60GWh的绿色化、现代化、数智化新能源标杆基地。

  • 海科新源山东东营动力电池材料项目试产 一季度营收创单季度新高

    8月7日晚间,海科新源(301292)发布公告,公司收到东营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急管理局下发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告知书》。东营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急管理局同意公司全资子公司山东新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山东新蔚源”)“动力电池高端材料及配套项目”的试生产方案,试生产(使用)期限为2025年8月6日至2026年8月5日。 山东新蔚源后续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及产品生产工序、流程有序安排试生产工作。 海科新源表示,动力电池高端材料及配套项目主要定位新能源电池体系内新原料的开发和供应,所生产的电解质盐、新型添加剂以及新型溶剂均为高附加值的电池材料,布局该类产品有助于公司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并完成一体化布局,进一步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客户黏性,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同时,山东新蔚源作为海科新源的新产品开发基地,发挥其作为公司项目“孵化器”的重要作用,大大缩短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的进程,能够进一步保证公司的市场竞争优势,促进公司未来业绩提升。 此外,在近期的调研活动和电话会议中,海科新源明确,2025年以来,随着公司下游需求增长带动了电解液溶剂需求增长,同时公司通过优化各基地产品供应结构、客户结构和原料供应策略,提升海外高端产品销量,使得公司整体销量和收入有所增长,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从上年同期的8.59亿元跃升至11.27亿元,同比增长31.27%,创下公司单季度收入历史新高,公司的经营状况同比出现显著改善。

  • 陕西交控集团首个动力电池经营项目落地延安

    来自陕西交控集团的消息显示,近日,陕西交控集团首个动力电池经营项目在延安高铁站成功落地并投入运营。 该项目为陕投集团能动科技投建的出租车换电站配备258块标准化动力电池,满负荷运行可服务200辆出租车,单块电池支持续航里程400公里,为延安市出租车提供高效便捷的换电服务。 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陕西交控集团“电池银行”新业态成功落地。 陕西交控集团表示,未来,陕西交控集团将紧紧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一体推进路域光伏、风能、氢能、储能和充换电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动力电池“研发制造-租赁保养-绿电供给-数据赋能-梯次利用-拆解回收”全产业链,打造可复制推广的“交通+新能源”融合经营模式,为全国绿色交通发展贡献陕西经验。

  • 7月电池产业链投资超310亿!“不是淘汰产能吗 怎么还加注?”

    据公安部消息,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6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27%;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562.2万辆。 此外,据国家能源局7月31日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约1.8亿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约98%。其中,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约占已投产装机的96.4%。 需求在则市场在,在全球新能源发展趋势不变的大背景下,产能规模依然是衡量上游供应商的重要因素。不过,由于国内电池新能源产业竞争激烈,产能利用率较低,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的趋势不像以前那样强劲,但仍在持续进行,且不断发展变化。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7月,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节奏整体处于较为谨慎的状态,新官宣或签约投资扩产项目有31个,24个公布投资金额,共计310.67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为12.95亿元。 从7月投资扩产项目类型来看,电池项目依旧是投资热门,统计在内的31个项目当中,电池项目占比三分之一,其中,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为国科能源在甘肃兰州投资的年产30GWh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 另外,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新型电池技术项目建设也在提速,除了产能优势,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新技术的导入周期是市场更为关注的要素。 7月投资项目当中,上海经证实业集团、紫辰星、钠美科技先后布局钠离子电池项目;蓝固新能源布局固态电池产业涉及的关键材料;至微新能、山西物科金硅、壹金新能源则分别布局硅碳负极、硅基负极等新型材料...... 与此同时,随着电池保有量的不断攀升,电池退役期逐渐到来,电池回收业务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7月投资项目当中,有5个项目与电池资源循环利用相关,且部分项目已经备案公示,进入建设阶段。 不过,电池回收行业可谓乱象丛生,在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加快废旧电池利用规模化、规范化迫在眉睫。如不及时遏制黑作坊的存在,不仅正规企业难以生存,不但不能实现资源有效循环,反而会面临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加剧的系统性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7月,电池新能源产业链各环节仍有不少终止此前规划投资项目的情况出现,其中不乏产业链细分环节头部企业。 7月15日,万润新能公告称,2023年7月,公司与武汉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意向书》,计划投资人民币约50亿元,在武汉市青山区建设武汉研发技术中心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及氢储能等关键材料的研发及量产。鉴于《投资意向书》有效期2年已届满,且该项目至今尚未开展,后续暂无进一步的开展计划,经双方沟通确认,该项目到期后自动终止,不再另行续展。 7月1日,普利特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海四达电源与湖南浏阳经开区于2025年6月签订《招商项目合作合同终止合同》,该项目计划在湖南浏阳建设30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但截至目前项目未开展实质性建设,双方协商一致决定终止该项目投资事宜。 电池网注意到,从近几个月各家披露的项目终止原因来看,多数指向市场环境变化过快,市场增速放缓让前期投建的大量产能集中释放,供需失衡,市场内卷严重,为降低投资风险因此终止项目建设。 除此之外,政策引导产能有序出清也是另一重要因素。7月1日,伴随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要求,“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各行各业也随之吹起反内卷号角。 消息一出,光伏、钢铁、水泥等行业迅速开展减产工作,部分锂资源产业链企业也先后公告进行停产、检修工作。 从7月公示的项目可以发现,为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要求,宁德时代也正在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原有产线。此次公示的时代一汽技改项目,将对现有一期X1厂房6条电芯生产线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在不改变原有主体工程及设备的情况下,实现一期动力电池产能增加10GWh,并新增磷酸铁锂电池生产能力;在一期X3模组厂房新增两条PACK生产线,新增加PACK电池包生产能力。 如果说产能出清是应对当下困境的无奈之举,那么技术创新则是引领电池新能源行业走出内卷、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动力。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电池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相关负责人已明确表示,技术创新是解决内卷的关键。 整体来看,本轮反内卷主要是借助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协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市场有序竞争的双重目标,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并升级低效产能。

  • 【SMM动力电芯市场周评8.7】原料价格继续上涨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动力电池价格走势近期趋于平稳,原材料价格仍在上行,成本传导效应仍在持续发酵。主流规格磷酸铁锂电芯(100Ah)成交价稳定在0.32元/Wh区间,而6系三元电芯市场均价则维持在0.495元/Wh水平。这一价格平台的形成,反映出当前市场供需关系的微妙平衡,电芯价格主要由成本影响。从产业链下游观察,新能源汽车市场在7月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终端销售环比下滑导致电池采购需求同步收缩。不过,随着传统销售旺季的临近,整车企业备货周期即将启动。行业调研显示,多数电池企业已开始为8-9月的需求回暖做准备。关键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正在产业链各环节产生连锁反应。特别是在三元体系方面,镍、钴等金属的价格异动持续推高生产成本。考虑到8月是重要的季度结算时点,市场普遍预期三元电芯价格或将面临新一轮调价压力。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杨涟婷021-51595835 杨玏021-51595898

  • 海外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3家落榜 一新上榜中企暴增逾10倍

    从上半年全球(不含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排名来看,PPES、中创新航、PEVE同比掉出TOP10,特斯拉、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同比新上榜TOP10,排名分别为第8名,第9名,第10名。 8月6日,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披露2025年上半年全球(不含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数据,达209.2GWh,同比增长23.8%。 从上半年全球(不含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排名来看, 与去年同期相比,宁德时代、LGES、SK On前3名地位稳固,松下与三星SDI排名互换,松下升至第4名,三星SDI降至第5名,比亚迪保持第6名不变,孚能科技由第9名升至第7名,PPES、中创新航、PEVE同比掉出TOP10,特斯拉、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同比新上榜TOP10,排名分别为第8名,第9名,第10名。 较今年1-5月排名,宁德时代、LGES、SK On前3名保持不变,松下、三星SDI、比亚迪陷入排位争夺战,三星SDI、比亚迪分别下降一名,位列第5名、第6名,松下升至第4名,孚能科技、特斯拉、国轩高科排名保持稳定,蜂巢能源取代中创新航,上榜第10名。 从同比增长情况来看, 上半年全球(不含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企业中,蜂巢能源同比增长超10倍,达1043.2%,比亚迪、特斯拉同比三位数增长,比亚迪同比增长153.0%,特斯拉同比增长175.6%。此外,三星SDI同比下降7.8%,为TOP10中仅有的下滑企业。 TOP10公司中,上半年, 中国上榜公司 生变但依然是5家,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孚能科技、国轩高科、蜂巢能源。5家公司在海外动力电池市场的装车量总计90.3GWh,市场份额为43.2%。 其中,宁德时代装车量62.1GWh,同比增长33.2%,市场份额升至29.7%;比亚迪装车量15.7GWh,同比增长153.0%,市场份额升至7.5%;孚能科技装车量4.8GWh,同比增长33.7%,市场份额升至2.3%;国轩高科装车量3.9GWh,同比增长98.2%,市场份额升至1.9%;蜂巢能源装车量3.8GWh,同比增长1043.2%,市场份额升至1.8%。 电池网注意到,近日,财富中文网全球同步发布了最新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国内两大动力电池巨头比亚迪、宁德时代上榜。其中,比亚迪实现排名上升,今年首次进入榜单前100名,位列第91位。 韩国公司方面, 上半年,三大韩系电池公司装车量总计78.6GWh,市场份额下降至37.4%。其中,LGES装车量43.0GWh,同比增长2.2%,市场份额下滑至20.5%;SK on装车量19.6GWh,同比增长10.6%,市场份额下滑至9.3%;三星SDI装车量16.0GWh,同比下降7.8%,市场份额下滑至7.6%。 日本公司方面, 上半年,松下排名升至第4名,装车量18.8GWh,同比增长14.4%,市场份额下滑至9.0%。据悉,松下正在应对最近加强的美国对中国电池及原材料的限制,加快了以北美为中心的供应链重组。特别是减少对中国材料的依赖,通过扩大本地采购和确保新的材料来源来增强电池生产的稳定性。这些战略预计将成为未来北美市场使用量恢复和保持市场份额的重要基础。 美国公司方面, 上半年,特斯拉装车量3.9GWh,同比增长175.6%,市场份额升至1.9%。 此外,SNE近日还公布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最新数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504.4GWh,同比增长37.3%。 从排名变化来看, 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第一梯队竞争格局稳固,宁德时代、比亚迪、LGES三大巨头排名保持不变。第二三梯队排名则变动较大,其中,中创新航与SK On排名互换,中创新航上升至第4位,SK On降至第5位;松下从第7位上升至第6位,国轩高科从第8位上升至第7位;三星SDI从第6位下滑至第8位;亿纬锂能排名第9位,保持不变;蜂巢能源新上榜,排名第10位。 从市场份额来看, 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竞争格局出现显著变化,中国企业表现尤为亮眼,而日韩系电池厂商则面临增长压力。其中,比亚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亿纬锂能、宁德时代实现了正增长,其中比亚迪增幅最高,达2.4%;中创新航、松下、SK On、三星SDI、LGES(LG新能源)则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下滑,其中LGES降幅最高,达2.9%。

  • 3.8亿元!四川雅安3万吨电池回收项目环评公示

    来自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人民政府官网的信息显示,近日,天全聚能芯工科技有限公司川藏新能源电池全生命周期梯次回收区域中心项目环评进行首次公示。 公示信息显示,该项目总投资约38,000万元,计划分两期进行建设。 其中,项目一期占地9000平方米,建设处理能力10,000吨/年退役锂电池梯次利用、破碎处理生产线,配置1条电池包拆解线及一条电芯模组PACK梯次线、1条电池破碎生产线,配套电池预处理区、检测区及库存周转区。 项目二期占地100亩,扩充20,000吨/年电池包回收处理生产线,建设汽车拆解车间,具备4万辆/年整车细化拆解能力、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存储车间、电池拆解检测及梯次利用车间、破碎分选车间,湿法冶炼生产线,总共具备年处理3万吨退役电池能力。 资料显示,天全聚能芯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5年3月,大股东为四川艺博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艺博源科技)。 艺博源科技成立于2024年12月,依托融捷集团(旗下拥有电池公司天弋能源)的锂矿-锂盐工厂-储能制造工厂全产业链优势,专注于新能源储能技术与服务。

  • 【SMM分析】2025H1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回顾:两新政策+购置税减免+车企价格战

    2025H1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回顾: 两新政策+购置税减免+车企价格战   2025 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同比增速亮眼 ( +25% ) ,分国家/地区来看, 中国 2025H1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领跑全球,渗透率为 46.6% ,政策支持与价格战推动本土品牌强势增长,出口量再创新高; 欧洲 市场需求有所修复,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速仅小个位数,受补贴退坡和供应链瓶颈制约,中国车企加速本土化布局抢占份额; 美国 新能源车销增速落后于中欧,高利率和政策不确定性抑制市场潜力; 东南亚、拉美 等新兴市场初现爆发迹象。   图一: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及分国别占比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两新政策+购置税减免的背景下延续2024H2的增长态势继续快速增长,H1新能源车销量为 693.5万辆 。   图二: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及同比增速     图三:中国新能源车月度渗透率     从政策工具箱来看,2025H1形成了 以购置税减免为核心、以旧换新补贴为助推、地方配套政策为补充的多层次激励体系 。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5年底,维持单车最高3万元的减免额度,这项政策直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根据市场调研数据,在15-20万元价格区间的车型中,购置税减免相当于车价的8.5%,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显著影响。   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在今年实现了重要突破。补贴范围从国五扩展到部分国四排放标准车辆,单车补贴上限提升至1.5万元。这项政策产生了明显的置换带动效应,上半年通过以旧换新渠道销售的新能源汽车达到120万辆,占整体销量的25%。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区域分化现象。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政策执行效率较高,补贴资金使用率达到95%以上,而部分三四线城市由于配套措施不完善,政策效果打了折扣。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达 1610万个 ,同比增长55.6%。其中公共充电设施409.6万个,私人充电设施1200.4万个,分别增长36.7%和63.3%。广东、浙江、江苏等TOP10地区公共充电桩占比67%。充电网络密度提升带来的"续航焦虑"缓解,间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数据显示,在充电桩密度超过3个/平方公里的区域,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比其他区域高出40%。   路权政策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目前全国已有80个城市实施了新能源汽车不限行政策,这些城市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全国的65%。特别是在北京、广州等实行严格限行的城市,新能源汽车的路权价值相当于车价的3-5%,成为重要的购买动机。   图四:中国新能源车批发量、零售量     2025H1“ 零公里二手车”事件备受国家关注。 零公里二手车是指新车刚完成上牌注册,就以二手车的名义重新流入市场,属于变相降价,为价格战本就激烈的市场推波助澜,影响行业利润和良性发展。 批发口径和零售口径的销量差值一定程度上能侧面反映经销商库存水平,2025H1一部分主机厂和经销商有较大的库存压力,较高的整车库存水平是主机厂和经销商加入价格内卷的动机之一。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竞争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 ) Q1价格战以"增配不加价"为主要形式 ,车企通过配置升级来维持价格体系。比亚迪率先将L2+级智能驾驶功能下放到15万元级别车型,带动全行业配置升级浪潮。然而市场反馈显示,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的实际使用频率和支付意愿都低于预期。   2 )进入Q2后,价格战为减配降价。 多家车企开始推出减配降价车型,通过简化配置来降低价格门槛。以比亚迪元UP为例,推出7.48万元的入门版,相比原版降价2.5万元,但取消了部分智能驾驶功能。这种策略调整反映出市场消费心理的变化: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消费者更关注基础出行功能的性价比。   市场竞争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构。比亚迪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上半年销量214.6万辆,但33%的增速较2024年同期有所放缓。新势力阵营出现明显分化:小米汽车凭借SU7和YU7两款产品实现突破,累计订单突破50万辆;理想汽车则出现同比下滑,反映出增程式技术路线面临的挑战;零跑和小鹏通过聚焦10-15万元主流市场实现逆势增长。   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中整体表现乏力。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仅为5.3%,明显落后于市场整体水平。除大众ID系列保持一定市场份额外,其他合资品牌的新能源产品普遍存在定位模糊、性价比不足的问题。这种局面如果持续,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将面临根本性挑战。   图五:中国新能源车纯电销量及增速     图六:中国新能源车插电销量及增速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纯电动(BEV)和插电混动(PHEV)两大技术路线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特征和市场表现。从市场格局来看, BEV虽然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增速明显放缓,反映出市场逐渐进入成熟期;而PHEV则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引擎 。这种分化现象背后,实质上是两种技术路线在满足不同用户需求方面的价值体现。   从技术特性来看,BEV产品在智能化、驾乘体验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这使其在年轻消费群体和科技爱好者中更受欢迎。随着电池技术进步和充电设施完善,BEV的续航焦虑正在逐步缓解,但在长途出行场景下仍存在局限。相比之下,PHEV凭借"油电双用"的特性,更好地满足了家庭用户对于出行自由的追求,特别是在充电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值得注意的是,PHEV技术本身也在快速演进,纯电续航里程的提升使其在日常通勤场景下已接近纯电体验。   从消费群体来看,两类产品呈现出明显的用户画像差异。BEV用户更多集中在限购城市,以增购用户为主,对智能化配置接受度更高;PHEV用户则更多分布在非限购地区,以家庭首购用户为主,更看重产品的全能属性。这种用户结构的差异,也导致了两类产品在渠道策略、营销方式上的分野。BEV品牌更倾向于采用直营模式打造品牌体验,而PHEV品牌则更依赖传统经销商网络实现市场下沉。   从市场竞争格局观察,BEV市场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头部阵营,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双寡头格局短期内难以撼动,新势力品牌面临增长瓶颈;而PHEV市场虽然比亚迪占据绝对优势,但理想、问界等品牌在细分市场建立了差异化竞争力,传统车企的混动产品也在快速跟进,竞争格局仍存在变数。这种差异反映出BEV市场更强调规模效应和技术积累,而PHEV市场则给差异化竞争者留下了更多机会。   长远来看,两种技术路线将沿着各自的发展路径持续演进。BEV将重点突破快充技术和能量密度,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PHEV则会朝着"更大电池、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提升纯电模式的使用占比。在市场层面,BEV需要突破价格战困局,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PHEV则要抓住市场下沉机遇,扩大在非限购城市的渗透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融合趋势加强,两类产品的界限可能逐渐模糊,出现更多跨界产品形态。   展望2025年下半年,我们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 )政策刺激效应可能边际递减。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政策驱动的增长模式将逐步让位于市场内生增长。购置税减免政策在2026年将调整为减半征收,这可能引发年底的抢购潮,但也意味着政策红利开始消退。   2 )技术迭代将加速行业洗牌。 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城市NOA等新技术将在下半年进入量产关键期。在这些领域有技术储备的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而技术跟不上的企业可能面临淘汰风险。   3 )行业整合将加速推进。 预计下半年将出现更多并购重组案例,尾部品牌的退出速度加快。具有规模优势和资金实力的头部企业将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   4 )直接的降价促销措施将减少,但市场仍是低价竞争。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反内卷”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进一步下沉将有所停滞,但同时目前车价未有任何上涨信号,且新车型首发价格低于预期,预计主机厂仍维持以价换量的战略。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