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

  • 12月锂电产业链进出口数据出炉 国内进口碳酸锂总量远超此前预期【SMM专题】

    近期,2023年12月以及全年锂电产业链相关锂产品进出口数据集中出炉,其中锂辉石精矿进口量同环比继续增加,环比增加的部分来自锂矿生产国澳大利亚。而进口碳酸锂总量远超此前预期,叠加12月国内产量约为4.4万吨,12月国内碳酸锂供应总量约为6.4万吨,达到近三年国内供应量级的最高水平,反映出12月国内碳酸锂供应量级依然较多的事实.......SMM整合了锂电产业链主要产品的进出口情况,并分别针对其数据作出解析,具体如下: 上游 锂辉石精矿 2023 年12月,中国锂辉石精矿进口量约为435668实物吨,环比增加15.1%,同比增加41%。进口均价约为1735美元(海关价格或无法代表实际成交价格)。 12月锂辉石的环比增加部分来源自锂矿生产大国澳大利亚。来自澳大利亚的12月锂精矿进口量约287974实物吨,约占月度进口66%,相较11月份环比增加36.4%。12月澳大利亚到港发往四川的锂辉石精矿量为91302吨,比较11月的32191有着不少的增量。来自津巴布韦的锂精矿到港在12月持续增加,约为101466吨,较11月的82059吨同样增幅较大。此般大幅增量主要来源于大量津巴布韦中资企业的锂精矿集中往国内发货导致。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此汇总仅统计海关数据下锂精矿的数量。在12月份来自澳洲与非洲均有一定量的锂原矿到达国内,总量约为187495吨,均价约为344美元。其中,来自南非的原矿量较大,为99890吨,占据原矿进口的53%。 当前据SMM与市场调研的锂辉石精矿CIF价格来看,整体趋势较为稳定。由于近期锂盐价格的企稳,澳洲矿山对按月公式定价的锂辉石长协给予同样持稳的预期。但由于国内部分买方存在对后续2-3月份锂价继续下探的看法,在与矿端谈价时仍存在一定的压价。但卖方目前降价力度有限,使得当前部分锂盐厂的长单提货情绪一般,近期的成交较为冷清。当前已有澳洲、巴西地区的矿山反馈1季度国内部分锂盐厂提货意愿较弱。若春节后锂盐价格再度因终端需求不及预期而下降,锂辉石的进口价格预计仍有一定随行就市而下行的空间。 截至1月24日,锂辉石精矿(CIF中国)指数暂时持稳于990美元/吨。 》【SMM分析】12月锂辉石精矿进口量再度波动 后续进口价格或将随行就市 碳酸锂 2023年12月,中国进口碳酸锂约2.03万吨,环比约19%,同比约87%,2023年中国进口碳酸锂15.87万吨,同比约17%。12月国内碳酸锂进口单价约为2.2万美元/吨,环比约-11%(海关进口价格并不代表实际现货交易价格)。12月,中国出口307吨碳酸锂,环比约-22%,同比-66%,2023年中国出口碳酸锂9593吨,同比-8%。 12月国内进口碳酸锂总量远超此前预期,叠加12月国内产量约为4.4万吨,12月国内碳酸锂供应总量约为6.4万吨,环比约7%,同比约43%,为近三年国内供应量级的最高水平,反映12月国内碳酸锂供应量级依然较多。 进入2024年1月,考虑到智利12月份出口至中国8676吨碳酸锂,或将引导国内碳酸锂后续进口量逐渐回落。叠加春节期间国内碳酸锂产量将有减量预期,后续国内碳酸锂供应量级将有整体减少预期。预估1月国内碳酸锂供应量级约为5.1万吨,环比约-20%,但仍需等待后续实际产量及进出口数据情况验证。 》【SMM分析】12月国内远超预期进口约2万吨碳酸锂 预估后续国内碳酸锂供应量级将趋势回落 氢氧化锂 2023年12月,中国氢氧化锂出口量为12,342吨,环比下滑19%,同比上涨41%。 从出口地分类来看,当月海外多个国家与地区对国内氢氧化锂的需求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从具体明细来看,当月我国氢氧化锂最大的出口地依旧为韩国,当月出口达9592吨,占当月总出口量的78%,环比上月下滑21%。而第二大出口地日本出口量分别达2163吨,占总出口量的18%左右,环比上月亦下滑15%左右。 同时,从价格方面看,2023年12月当月,中国氢氧化锂出口均价为36,459美元/吨,再次环比下滑3%,同时相较去年同期下滑22%。其中出口韩国、日本的均价分别为35,539美元/吨及40,331美元/吨,分别较上月下滑4%与1%。从累计数据看,2023年全年中国氢氧化锂出口量为129,954吨,累计同比增长39%。 》【SMM分析】2023年12月氢氧化锂出口环降19% 日韩需求皆下行 电池材料 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 12月,三元前驱体整体出口量与11月相比仍有小幅增量,考虑年末部分企业为完成全年出货目标将有保量出货行为,增幅较正常。其中12月NCM出口总量为13875吨,环比上月增加9%,同比减幅-21%;12月NC的出口总量为5528吨,环比增幅4%,同比增幅5%。此外,NCA出口量在12月为0吨。 2023年全年中国三元前驱体出口总量为 245,331吨(含NCA),累积同比增幅26%。其中拆分产品类型来看 ,镍钴锰氢氧化物占比73%,镍的氧化物有氧化物占比25%,镍钴铝氢氧化物占比2%。 展望2024年,政策端的不确定性成为前驱出口最大隐忧。 据SMM分析, 2024年或是中国三元前驱企业出口可获得消费者补贴的最后一年,因此虽然市场对远期出口受到法案限制较悲观,但是类比石墨出口限制导致出口短期增量的情况,2024年作为过渡年,前驱出口数据仍有较为乐观的预期。 此外,考虑实际的供应链情况,据SMM数据,2023年中国在全球钴盐冶炼产能中占比85%以上,在全球镍盐冶炼产能中占比约为80%,三元前驱产能在全球占比约为80%。短期来看,完全脱离中国的新能源金属供应链几乎是难以实现的事。 中长期来看,三元前驱出口增速有限,海外三元前驱体的供应量占比或将上行,目前来看海外三元前驱扩张的产能很大部分也由中国企业贡献。为了 应对美国IRA、欧盟CRMA等法案对电池关键原材料的限制条件,稳定韩国的三元材料客户、配套美国市场与欧盟市场的新增正极企业,中国的头部三元前驱企业均在海外如韩国、印尼等有所布局。 》【SMM分析】三元前驱2023年出口数据盘点:2023年同比增幅26% 2024年曲折中前进(附流向图) 三元正极 进口方面,2023年12月中国进口三元材料(NCM+NCA合计数值)3575吨,环比11月大幅下降,降幅达到56%,同比去年同期减幅17%。 其中,NCM三元材料进口量为2585吨,环比11月减幅64%,同比减少24%;NCA三元材料进口量为990吨,环比11月增加1%,同比下滑8%。 出口方面,2023年12月出口三元材料(NCM+NCA合计数值)5,800吨,环比11月增幅14%。 其中,NCM三元材料出口量为5,704吨,环比11月增幅13%;NCA三元材料出口量为96吨,环比11月增加163%。 2023 年1-12月,中国三元材料(NCM+NCA合计数值)累计出口量为92,888吨,累计同比减少15%。其中,NCM累计出口87,915吨,累计同比减少16%,NCA累计出口4972吨,累计同比增加9%。 》【SMM分析】2023年三元正极出口同比减少15% 进口同比减少9% 人造石墨(负极) 2023年12月,中国人造石墨 进口量为1,625吨,环比上涨37%,同比增长32% 。进口均价方面,2023年12月,中国人造石墨 进口均价为76,317元/吨,环比下降6%,同比下降12% 。 2023年12月,中国人造石墨 出口量为39,763吨,环比下降28%,同比减少15% 。出口均价方面,2023年12月,中国人造石墨 出口均价为8,745元/吨,环比降低49%,同比减少51% 。 》【SMM分析】12月人造石墨进口量回升 出口价格数量均有下降 鳞片石墨 2023年12月,中国鳞片石墨 进口量为1,366吨,环比减少31%,同比下降84%。 年初下游需求不振,天然石墨厂家多减少生产及进口,控制库存。预计1月鳞片石墨进口量仍处低位。 2023年12月,中国鳞片石墨 出口量为1,428吨,环比大减94%,同比降低80%; 中国球化石墨 出口量为9,49吨,环比大减92%,同比减少84%。 10月20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关于优化调整石墨物项临时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明确规定了天然鳞片石墨及其制品(包含球化石墨、膨胀石墨等)(参考海关商品编号:2504101000、2504109100、3801901000、3801909010、3824999940、6815190020)未经许可,不得出口。 该政策于2023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 据SMM调研,部分天然石墨厂商表示,12月已按要求递交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申请表及相关文件,并通过有关单位向商务部提交出口申请, 当前部分鳞片石墨、球形石墨的出口订单于1月中旬获批 。有厂商表示, 本次获批订单仅包含部分国家地区,仍有部分国家订单仍处于审批过程之中 ,还有厂商表示当前出口许可是“一批一证”制,即出口许可证只可在有效期内一次报关使用, 后续新订单仍需申报送审 。1月,早期申报订单获批后发货,将带来出口数量回升,虽后续预计新增订单较少,但预计1月出口总量将有所增长。 》【SMM分析】出口管制正式生效 12月鳞片及球化石墨出口量大减 油系针状焦 2023年12月,中国油系针状焦 进口量为4,975吨,环比上涨36%,同比下降28%; 中国煤系针状焦 进口量为4,952吨,环比增加133%,同比下降54%。 据SMM调研,12月,海外针状焦价格优惠较大,部分产品价格低于国内针状焦底价,对国内负极厂商吸引力较强,且对于国内针状焦企业有一定冲击。而进入1月份,随着负极企业生产下调,对针状焦采买较为有限,预计1月针状焦进口量有所下降。 2023年12月,中国油系针状焦 出口量为15,925吨,环比微降5%,同比上涨130%; 中国煤系针状焦 出口量为97吨,环比增长3%,同比减少88%。 12月,国内负极厂生产多有下调,对针状焦需求有限,针状焦厂继续降低出口价格,吸引海外客户。但考虑到11、12月海外采买量均处高位,当前库存量较多,且1月海外市场逐渐转淡,预计1月针状焦出口量将有减少。 》【SMM分析】12月油系针状焦出口量仍处高位 针状焦进口量均有上涨

  • 【1.26锂电快讯】韩国企业正考虑在智利建锂工厂 | 国家能源局预计锂离子电池储能未来仍占绝对主导地位

    【南都电源:中标中国铁塔磷酸铁锂电池产品集中招标项目】 南都电源公告,公司中标中国铁塔2023—2024年备电用磷酸铁锂电池产品集中招标项目,中标金额约4.03亿元,占2022年公司经审计营业收入的3.43%。 【天能股份:拟收购控股子公司天能帅福得40%股权】 天能股份公告,公司拟以2.1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收购Saft Groupe SAS(简称“帅福得”)持有的公司控股子公司天能帅福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能帅福得”)40%的股份。收购后,公司合计持有天能帅福得100%股份。基于锂电市场行情变化,天能股份战略选择储能业务作为公司锂电发展方向,并正式成立储能事业部,承接公司储能系统生态的发展战略。此次与帅福得合作方式变更,双方就未来2-3GWh的年采购意向达成初步共识,这将对公司储能业务产生正面积极影响。 【韩国企业正考虑在智利建立锂工厂 旨在向美国出口正极材料】 韩国多家企业表示有兴趣在智利建立锂工厂,智利吸引外资机构Invest智利与韩国公司代表进行了会谈。Invest智利相关负责人表示,韩国企业对将智利的半成品锂制造成充电材料后供应美国市场非常感兴趣。韩国可能通过这些项目向美国出口锂正极材料。浦项制铁、SK on、LG化学等都对工厂设立感兴趣。 【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涌现 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绝对主导地位】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路线“百花齐放”。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快速发展,2023年以来,多个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00兆瓦等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开工建设,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新技术落地实施,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截至2023年底,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4%,铅炭电池储能占比0.5%,压缩空气储能占比0.5%,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占比1.2%。 【小鹏汽车何小鹏:与大众的合作非常高效 今年小鹏有非常高的目标】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表示,小鹏汽车与大众中国间的合作非常高效。通过合作,小鹏将在本地化、智能化方面给大众带来改变;而小鹏则将从大众学到汽车工程技术、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如何通过供应链降本的经验,共同联合在华开发软硬结合的产品。何小鹏同时透露,“今年小鹏会有一个非常高的目标”。 【中信证券:半固态电池产业化在望 关注三条投资主线】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固态电池具有安全性更强、能量密度更高、工艺更极致等多方面优势,符合大容量二次电池的未来发展方向。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路线,已经处于量产前夜。整体而言,建议重点关注三条投资主线:1)固态电解质是固态电池的核心环节,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中最为受益,建议关注固态电解质研发及产业化进程较为领先的企业;2)固态电池可以匹配更高容量的正负极材料,其产业化进程将会进一步拉动硅碳负极等材料渗透率的提升,建议关注布局硅碳负极各个环节的相关企业;3)在电池环节,建议关注产能布局领先、有望率先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半固态电池企业。 相关阅读: 【SMM科普】PVDF在锂电池行业的应用 【SMM分析】磷酸铁及铁锂春节放假情况预测—两极分化 【SMM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国储能电池2023年度盘点回顾 12月锂电产业链进出口数据出炉 国内进口碳酸锂总量远超此前预期【SMM专题】 【SMM分析】一纸分析导致失去7.6亿贷款!新能源产业行情真的如此不堪? 【SMM分析】2023年三元正极出口同比减少15% 进口同比减少9% 【SMM分析】锂电正极片修复工艺技术发展路线及相关市场调研解析 【SMM分析】2023年SMM中国回收市场年度盘点第一章——凛冬之后何日是春朝? 【SMM分析】同是电池回收 锂铅差异在何处? 【SMM分析】蓄势待发 未来可期!海外储能市场2023年度盘点回顾 【SMM分析】锂电产业总观察 【SMM分析】“卷”出新低 中国储能市场2023年年度盘点回顾 【SMM分析】蓄势待发 未来可期!海外储能市场2023年度盘点回顾 【SMM分析】12月中国钴中间品进口量维持增量 进口均价再度下滑 【SMM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2023年动力电池市场年度盘点回顾 【SMM科普】六氟磷酸锂 助推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电池材料 【SMM分析】12月油系针状焦出口量仍处高位 针状焦进口量均有上涨 【SMM分析】12月电钴出口量全年峰值 市场仍以净出口为主 2023年储能市场:“卷”出新高度!中标价跌入“尘埃” 部分企业黯然出局!【SMM专题】 【SMM分析】12月国内远超预期进口约2万吨碳酸锂 预估后续国内碳酸锂供应量级将趋势回落 【SMM分析】12月锂辉石精矿进口量再度波动 后续进口价格或将随行就市 【SMM分析】价格战持续发酵?新能源汽车2023年年度盘点回顾 【SMM分析】三元前驱2023年出口数据盘点:2023年同比增幅26% 2024年曲折中前进(附流向图) 【SMM分析】美国国会采取新措施禁购比亚迪、宁德时代在内的中国电池 【SMM分析】2023年12月氢氧化锂出口环降19% 日韩需求皆下行 【SMM分析】出口管制正式生效 12月鳞片及球化石墨出口量大减 【SMM分析】12月人造石墨进口量回升 出口价格数量均有下降

  • 英国汽车产业迎来历史性突破:2023年产量破百万辆,投资飙升至237亿英镑

    当地时间1月25日,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 (SMMT) 发布了其最新数据。2023年全年,英国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大关,达到1,025,474辆,同比增长17.0%,这是自2019年以来的最佳表现。这部分得益于芯片短缺和疫情带来挑战的缓解,以及电动车型产量的历史性增长。其中轿车产量占905,117辆,商用车产量为120,357辆。电动汽车(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混合动力汽车的产量上涨至346,451辆,占总产量近五分之二。12月份,汽车制造业表现强劲,同比增长20.7%,其中商用车销量实现了环比80.3%的高速增长。 在国际市场上,英国汽车产业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尽管国内市场产量增长13.7%,但大部分汽车销往海外,出口同比增长了17.6%。欧盟继续是英国汽车产业最大的全球市场,占出口量的60.3%。美国和中国分别为第二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尽管对这两国的出货量有所下滑,但土耳其市场的出口量激增223.8%,成为英国第四大全球市场。 2023年,英国汽车制造业不仅在产量上取得了飞跃,还在资金注入上迎来了历史性突破。年内英国汽车产业宣布了高达237亿英镑的私人和公共投资承诺,这一数字超过了过去七年的总和。这些投资将助力英国汽车产业的绿色经济增长,创造全国范围内的就业机会,并推动该行业向电动汽车制造的转型。 SMM认为,英国汽车产业,特别是电动汽车产业,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加强电动汽车供应链,并实现相关投资的回报。随着英国与欧盟之间贸易的电池和电动汽车更严格的原产地规则的推迟,英国汽车制造业拥有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倘若能抓住这一宝贵的时间窗口,加速完成国内配套产业链的建设,将有机会进一步掌握广阔的欧洲市场,特别是在欧洲逐步排斥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的大背景下。

  • 火红开局 孚能科技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全球第八

    近日,电动汽车行业全球数据和信息服务平台EV-volumes公布了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榜。数据显示,有6家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进入TOP10,其中,孚能科技凭借16.5GWh装机量排名第八。另外,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孚能科技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5.94GWh,排名第九。 两份成绩单充分展示了孚能科技作为全球领先软包动力电池领导者的实力,更证实了孚能科技在技术创新、产能规划、产品布局、研发等方面的科学部署。 海外装机量超10GWh 近年来,降低碳排放、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全球共识。研究机构EVTank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占全球销量的64.8%,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和市场的不断增长,海外市场对于高品质动力电池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据统计,孚能科技2023年动力电池海外装机量超10GWh,作为最早布局海外市场的动力电池企业之一,孚能科技成立之初就具备了国际化战略背景,加上其创始团队在锂电池领域20多年的深耕,使孚能科技在市场方向把握和技术路线判断方面体现出较强的前瞻性。孚能科技已在美国、德国、土耳其建立研发中心,同时,凭借技术领先和产品高性能等优势,获得了国内外顶尖整车客户的认可。 当前,孚能科技已批量为战略合作伙伴梅赛德斯奔驰供货,覆盖EQA/EQB/EQE/EQE SUV等多个车型,充分展现了其产品在下游整车市场的竞争力。而与土耳其电动汽车制造商TOGG成立合资公司SIRO,也成为了土耳其本土汽车制造的标杆。此前,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赠送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的国礼电动汽车T10X就是搭载了孚能科技的电池。 在前不久的2024 CES(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上,TOGG纯电轿车T10F迎来首发亮相。新车提供52.4kWh和88.5kWh两种电池,均由孚能科技提供电池。该车预计2025年率先在土耳其推出,随后在欧洲上市。 1+1+N,孚能科技业务全面开花 孚能科技秉持“投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的技术开发思路,围绕“1+1+N”三大市场发力(即以绿色出行和智慧能源为核心,积极拓展电摩、电动飞机、二轮车等新兴业务市场),不断深入技术研发工作,创造引领行业发展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乘用车领域,孚能科技积极开发新平台、新定点,深化与奔驰、广汽、东风、吉利、江铃等国内外知名整车企业的合作。电摩、二轮车领域,孚能科技已有超10余年丰富的技术经验,其中,孚能科技已独供全球著名电摩界“特斯拉”Zero长达13年。 此外,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孚能科技的航空电池已和国际知名eVTOL制造商达成合作,并成为全球首家eVTOL产品交付给终端客户的动力电池企业。 全域市场的产品匹配布局 多元产品的布局,需要的是高品质动力电池的支撑。在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层面,孚能科技持续投入研发创新,提升产品性能。 目前,孚能科技已实现了高镍三元软包的大批量生产,成为全球第一批拥有此工艺技术的电池企业。安全性能方面,从材料、电芯、模组、电池包、热管理系统等多层面把控,三元软包PACK可做到NO TP;循环寿命方面,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产品已成功通过海外客户认证,获得许多知名整车企业认可。 无独有偶,孚能科技全新动力电池解决方案SPS (Super Pouch Solution)也是引领行业创新的一大亮点,该方案是从安全、续航、快充、经济性、适配车型和技术迭代等多维度创新的动力解决方案。具有超1000km续航、高度集成轻量化设计、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高灵活、高适配和高经济性等优势,可满足各类新能源汽车未来5—10年的动力需求。 此外,孚能科技与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合作的全球首辆钠电车型也在2023年12月下线,是孚能科技创新技术产业化的又一里程碑式成果,实现了钠电产业化从“0”到“1”的关键转换。 孚能科技钠离子电池的大批量投产以及面市,对终端用户群体同样有着重大意义。钠离子电池具有当前化学体系更出色的低温性能,可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低温环境续航里程低的问题,即使东北极寒地区亦可出行无虞。钠离子电池的安全性、经济性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多场域的产品选择。 随着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持续向更高能量密度、更长续航里程发展,高镍化三元锂电池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再匹配作为锂电补充能源的钠电池量产,孚能科技可以说完成了全域市场的产品匹配,也将在2024年持续实现动力场景全域渗透,提升全球市场占有率,书写出新的发展篇章。 资料显示,孚能科技(688567)成立于2009年,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领先、绿色的解决方案。公司核心产品三元软包动力电池性能优异,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循环寿命长、充电速度快、温度适应性强等优势。目前已成为全球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领军企业之一,服务客户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广汽、东风、吉利等国内外知名车企。未来,孚能科技将继续借助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在交通、储能、装备、能源物联网等应用领域快速发展,为人类美好生活续航。

  • 观业绩知冷暖!20家电池新能源领域上市公司2023年业绩抢先看

    研究机构EVTank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占全球销量的64.8%;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887.4GWh,同比增长34.3%,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73.8%,出货量占比继续提升。 虽然出货量保持增长,但由于产能结构性过剩,行业内卷加剧,相关产品价格下行明显,导致部分企业增收不增利,甚至出现亏损。例如,2023年12月,中国电解液的销售均价已经跌至3万元/吨以下,较年初腰斩;六氟磷酸锂的平均价格由2022年最高峰的接近60万元/吨下降到2023年年底的7万元/吨左右;动力型磷酸铁锂材料由2023年年初的16.6万元/吨下行至年末的4.6万元/吨,全年下跌超七成。 观业绩知冷暖!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电池新能源领域已有20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23年业绩预告或业绩快报。 从预告净利润变动中值来看,统计在内的20家电池新能源领域上市公司中,2023年,8家同比下降,12家实现同比增长,其中消费类锂电池上市公司珠海冠宇增幅最高,预计净利同比增逾两倍。此外,阳光电源、宇通客车也预计净利同比翻倍增长。 不过,20家电池新能源领域上市公司中,也有5家公司出现不同程度地亏损。 详情如下: 宇通客车(600066) 1月6日,宇通客车公告,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14亿元~19亿元,同比增加85%~150%。 宇通客车称,受益于海外客车市场需求恢复以及海外新能源客车需求增长,公司出口业务持续发力,出口销量实现大幅增长。 北汽蓝谷(600733) 1月16日,北汽蓝谷发布2023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预计2023年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2亿元到-57亿元。 北汽蓝谷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公司为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积极开拓市场,锐化品牌形象,提升运营效率,在技术研发、品牌渠道建设等核心能力上持续投入,对公司短期业绩产生一定影响;公司产品销量仍处于快速提升期,规模效应暂未显现,导致产品成本阶段性偏高;随着后期新产品的陆续上市,产品结构逐渐丰富,渠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司产品销量及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持续改善。 长城汽车(601633) 1月24日,长城汽车(601633)披露2023年度业绩快报。公告显示,2023年,长城汽车总营收1734.10亿元,同比增长26.26%;净利润70.08亿元,同比下降15.22%;扣非归母净利润46.82亿元,同比增长4.58%。 长城汽车表示,2023年,公司全面向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转型,成效显现。2023年公司坚持在新能源及智能化领域加大投入,同时加速在新能源领域的渠道及品牌建设,随着新品上市,车型结构持续优化,单车售价及销量持续增长,带动营业收入增长26.26%。 赛力斯(601127) 1月25日,赛力斯公布了2023年业绩预告,预计去年实现营业收入355亿元~365亿元,同比上升4.09%~7.02%。不过,由于高端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较高,导致研发费用和人工成本增加,以及原材料成本居高、固定费用及相关费用加大等因素,预计归母净利润-27亿元到-21亿元,虽较2022年的-38.32亿元显著改善,但仍处于亏损状态。 珠海冠宇(688772) 1月24日,珠海冠宇发布业绩预告,预计该公司2023年实现营收113亿元~116亿元,同比增长2.97%~5.70%;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亿元~3.6亿元,同比增加229.65%~295.58%。 珠海冠宇表示,2023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主要系受益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上升、原材料市场价格下降、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生产运营效率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 豪鹏科技(001283) 1月20日,豪鹏科技发布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3年营业收入为44亿元~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51%~34.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500万元~58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3.55%~71.72%。 豪鹏科技表示,2023年整体下游消费类市场需求呈弱复苏态势,公司在深挖原有品牌客户业务潜力的同时,积极拓展更多新的战略大客户,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市场开拓和产能建设,同时匹配相应优秀人才的引入,因此公司在研发费用、市场开拓费用及管理费用方面增长较快。同时,公司部分生产基地的迁移也对期间费用产生了短期影响,随着募投项目潼湖工业园建成投产、产线陆续归集完毕,公司生产效率将进一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得到改善,预计公司利润情况将得到逐步修复。 阳光电源(300274) 1月22日,阳光电源发布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710亿元~760亿元,同比增长76%~8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亿元~103亿元,同比增长159%~187%。 阳光电源表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公司聚焦主赛道,加强创新和变革,在市场和研发上纵深发力,持续推进产品和服务全覆盖战略,发力数字化赋能,强化精益化运营,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新能源投资开发等核心业务实现高速增长,品牌势能进一步提升。同时受益于上半年外币汇率升值、海运费下降等因素,2023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大幅增长。 多氟多(002407) 2023年11月29日,多氟多公告,公司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5.6亿元~6.2亿元,同比下降68.17%~71.25%。 多氟多表示,公司业绩同比下降,主要原因是受行业原材料价格波动,行业竞争加剧及下游客户需求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公司新材料产品六氟磷酸锂的售价大幅下降,产量和销量虽正常增长,但由于产品整体毛利率下降,导致公司盈利能力降低。 维科技术(600152) 1月25日,维科技术公告,公司预计2023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约1.2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亏损额增加。 维科技术表示,2023年公司主要原材料钴酸锂等主材大幅降价,导致下游客户要求降低产品价格,但公司前期高位买入主材且有部分库存备货,导致进一步压缩原有利润空间。 艾罗能源(688717) 2023年12月28日,艾罗能源在招股书中披露,预计2023年营业收入为45亿元~47亿元,较2022年基本持平;预计2023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50亿元~11.50亿元,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中伟股份(300919) 1月20日,中伟股份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亿元~20亿元,同比增长23.09%~29.57%。 中伟股份表示,业绩变动主要原因是,2023年,受益于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增长,公司现有电池材料体系产品合计销售量超27万吨。公司围绕“技术多元化、发展全球化、运营数字化、产业生态化”的“新四化”战略,以技术和产品为纽带,坚持“客户导向、服务经营”理念,确保了公司产能的持续释放,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实现公司产品、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及产业一体化比例的提高,共同推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 长远锂科(688779) 1月20日,长远锂科发布了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将亏损1.1亿元到1.5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8亿元到2.2亿元,同比将由盈转亏。 长远锂科表示,2023年由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下游企业去库存的影响,公司产品销量同比下降;同时,上游原材料大幅波动,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产品售价同比下降;此外,随着公司投产项目的增加,相应折旧费用导致单位成本上涨;叠加存货跌价影响,利润下降。 当升科技(300073) 1月22日,当升科技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5亿元~20亿元,同比下降11.45%~18.09%;基本每股收益约3.65元~3.95元。 当升科技表示,公司2023年业绩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价格出现大幅下滑,公司业绩相应出现下降。面对市场不利因素,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力度,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同时,公司加快新品推广速度,固态锂电、钠电等新体系正极材料,新一代磷酸锰铁锂、富锂锰基、超高镍材料等新产品成功完成高端客户导入开发并持续放量,为公司未来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索通发展(603612) 1月12日,索通发展发布了2023年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亏损5.22亿元~6.7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出现亏损。 索通发展在业绩预告中提到,2023年3月,公司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佛山市欣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佛山欣源”)股份94.98%股权并完成过户,交易价格11.40亿元,形成商誉7.47亿元。2023年,由于锂电池负极材料新增产能大量投产,市场需求不及预期,行业产能过剩,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特别是下半年锂电池负极石墨化价格跌至成本线附近,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综合考虑佛山欣源的经营状况及发展预期等因素,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对上述商誉相关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进行减值测试,预计2023年度计提商誉减值准备为54,696万元到71,104万元。 道森股份(603800) 1月17日,道森股份发布2023年业绩预增公告,预计实现净利润为1.85亿元~2.2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73.80%~111.37%。 道森股份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洪田科技在2023年出货不断增加、营收与利润大幅增加,洪田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的经营业绩对公司业绩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2023年8月公司对控股子公司洪田科技持股比例由51%提升至81%,洪田科技利润纳入上市公司合并报表比例提升。 奥特维(688516) 1月22日,奥特维发布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23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1.55亿元~12.83亿元,同比增长62.05%~80.05%。 奥特维表示,2023年,公司各类产品得到客户认可,核心产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高速增长;新产品订单持续提升。 蓝晓科技(300487) 1月23日,蓝晓科技公告,预计2023年净利润为6.69亿元~8.55亿元,同比增长24.5%~59.13%。 蓝晓科技表示,2023年,公司吸附分离材料产销量持续增长,盈利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受益于生命科学等高附加值产品销售占比的增加,综合毛利率进一步提升,彰显了公司技术壁垒和核心竞争力;盐湖提锂领域项目有序推进,蓝晓科技以高质量的履约能力奠定自身行业领先地位。 杭可科技(688006) 1月24日,杭可科技公告,公司预计2023年度实现净利润8.2亿元~9.2亿元,同比增加67.14%~87.53%。 杭可科技表示,受益于新能源行业的高速发展,市场需求旺盛,公司近年来新签订单增长较快,使得2023年确认的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增长。同时,2023年度公司快速扩大产能,规模效应下,成本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品毛利率逐步回升。 北方华创(002371) 1月16日,北方华创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1亿元~41.5亿元,同比增长53.44%~76.39%。 北方华创表示,2023年主营业务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应用于高端集成电路领域的刻蚀、薄膜、清洗和炉管等数十种工艺装备实现技术突破和量产应用,工艺覆盖度及市场占有率均得到大幅提升;2023年公司新签订单超过300亿元,其中集成电路领域占比超70%。公司持续推动降本增效工作,多元化供应链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量产交付水平有效提升,规模效应逐步显现,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同比较大增长。 西典新能(603312) 1月8日,西典新能在招股书中披露,预计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8亿元~19.5亿元,较 2022 年度同比增长13.02%~ 22.4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 1.82亿元~1.93亿元,较 2022 年度同比增长17.67%~24.95%。

  • 【SMM科普】PVDF在锂电池行业的应用

    【科普】PVDF在锂电池行业的应用 一.PVDF的基本概念 PVDF(聚偏氟乙烯)主要是指偏氟乙烯均聚物、偏氟乙烯与其他化合物的共聚物,是一种高性能的合成聚合物材料,主要用在正极粘结剂和隔膜涂层。PVDF是一种无色、无味、半透明的材料,以线性链的形式存在,熔点约为170℃。 二.PVDF的工作原理 1. 隔离正负极: PVDF作为隔膜材料,通过在正负极之间形成物理隔离层,防止直接接触和短路。这是保证电池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 2. 离子传导: PVDF具有较高的电解质浸透性和离子传导性能。在锂离子电池中,电解质中的锂离子需要通过隔膜进行扩散,从而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过程。PVDF作为隔膜材料能够提供足够的离子传导通道,促进锂离子的迁移。 3. 化学稳定性: PVDF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可以耐受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液和高温环境。它不易与电解液中的溶剂反应或分解,从而保持隔膜的完整性和性能。 4. 机械强度: PVDF在锂电池中作为隔膜材料,需要具备足够的机械强度,以抵抗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应力和变形。PVDF的高分子结构赋予了它较好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 三.PVDF相关产业链 其中PVDF的供应商有: 阿科玛、吴羽、索尔维/苏威、孚诺林、三爱富、中化蓝天、华安新材(联创股份)等。 PVDF的下游客户: 比亚迪、宁德时代、瑞浦、亿纬、海辰、孚能、力神、欣旺达等。 四.PVDF的优缺点 PVDF的优点: 1. 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PVDF对电解液和高温环境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能够保持其性能稳定,并抵御电解液的腐蚀,从而延长电池的寿命。 2. 高离子传导性: PVDF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隔膜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传导性能,能够促进锂离子在电池中的迁移,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功率密度。 3. 良好的机械强度: PVDF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能够抵抗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应力和变形,保持隔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耐高温性: PVDF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其性能,有助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5. 抗化学腐蚀性 :PVDF对许多化学物质具有抗性,能够抵抗电池中电解液的腐蚀,从而提高电池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PVDF的缺点: 1. 低离子传导性: 尽管PVDF具有较高的离子传导性能,但相对于一些其他材料(如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其离子传导性能相对较低。这可能限制了电池的功率输出和充放电速度。 2. 费用较高: PVDF相对于其他隔膜材料来说,成本较高,这可能会增加电池制造的成本。 五.行业发展趋势 1. 锂离子电池市场增长 : 随着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和能源存储系统的需求增加,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PVDF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2. 技术创新: 在锂电池领域,PVDF的技术创新持续推动行业发展。例如,通过改进PVDF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改良PVDF膜的性能,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耐用性。新型PVDF复合材料和改性PVDF的研发也在不断进行,以满足锂电池应用对更高性能材料的需求。 3. 高温稳定性和耐化学性: PVDF在锂电应用中的优异特性之一是其出色的高温稳定性和耐化学性。随着电动汽车和能源存储系统对高温环境下的锂离子电池需求增加,PVDF作为隔膜材料能够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4. 绿色能源趋势: 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储存解决方案受到广泛关注。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PVDF作为一种环境友好材料,符合绿色能源趋势,有助于推动其在锂电池应用中的发展。 六.总结 PVDF(聚偏氟乙烯)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材料,在锂电池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和能源存储系统的需求增加,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也带动了对PVDF的需求增加。再加上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储存解决方案备受关注。作为环境友好材料,PVDF符合绿色能源趋势,有助于推动其在锂电池应用中的发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 锂电池行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成本效益等 。因此,PVDF在锂电池应用中的具体发展趋势需要结合最新的市场研究和行业报告进行综合分析。 总体而言, PVDF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材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需求的增加,PVDF有望在锂电池行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应用做出贡献。   说明:对本文中提及细节有任何补充或修正随时联系沟通,联系方式如下 : 电话021-20707842(或加微信如下)任晓萱,谢谢!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孙贤珏 021-51666757 袁野 021-51595792 林辰思 021-51666836 周致丞021-51666711

  • 【SMM分析】磷酸铁及铁锂春节放假情况预测—两极分化

    SMM1月25日讯, 近期,SMM调研了解到,磷酸铁和磷酸铁锂企业春节假期安排不尽相同,呈现如下几大特点: 两极分化,有订单假期不停,无订单提前放假;两区分化,西部企业的开工情况明显优于中东部;奔跑不停,假期改造不断,产品迭代升级。 假期集中在 春节法定假期(2月10日至2月17日)前后,一般工厂选择正月十五(2月25日)后复工。行业管理人员按法定节假日放假或调休,工厂一线员工则视排产计划安排轮班。 一、 两极分化(冷暖自知) :部分企业因下游客户订单而假期不休,部分企业则无订单提前休假。 假期不休并非订单火爆使得开工率维持较高水平,而是适合某个下游客户的产线需要维持不间断生产,方可满足供货要求。 二、 两区分化(东弱西强) :西部生产成本较低的企业放假的比例远低于中东部生产成本较高的企业。 虽然行业内卷严重,部分企业习惯性地选择暂时躺平,以在春节假期进行休整,以能在春节后的需求放量中以逸待劳、大展身手。但下游客户的订单到来,无异于是节前大礼,使得淡季不淡。大多数订单是亏损状态之下的硬接单,有些烫手,但在全年“活下去”的呼声中,保持产线的连续性无异于提高了经营的竞争力。 三、 奔跑不停(励兵秣马): 在高频赛道的竞争中,企业保持着热度,准备随时弯道超车。 春节假期,磷酸铁和铁锂企业将会在产品性能提升、金属颗粒指标迭代、降本增效和业务推广方面下足功夫。 在2024年,电芯企业对铜、锌金属颗粒物的要求有所提升,促使磷酸铁锂和磷酸铁企业加强对金属颗粒物的控制,窑炉内壁防腐、车间无尘化改造等等提上日程。 说明:对本文中提及细节有任何补充或修正随时联系沟通,联系方式如下 : 电话021-20707860(或加微信13585549799)杨朝兴,谢谢!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孙贤珏 021-51666757 袁野 021-51595792 林辰思 021-51666836

  • 东方电热表示,预计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盈利59,000万元–70,000万元,同比增95.53%-131.99%。 业绩变动原因说明 1、报告期内,公司业绩同比实现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板块持续发力,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务在手订单饱满且陆续进入交货确认周期,该业务板块的销售收入快速增长且毛利率相对较好,从而带动了公司全年的业绩持续增长。同时,公司新能源汽车元器件业务同比也实现快速增长。 其他业务方面:预镀镍电池材料市场推广持续开展,其中:消费领域,已陆续有客户开始持续批量供货;动力电池领域,客户验证稳步推进。家用电器元器件业务保持稳定,销售收入略有下降。光通信业务总体保持稳定,销售收入有所下降。 2、报告期内,因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计提股权激励工资约955万元,已计入本报告期损益。 3、报告期内,预计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2.7亿元。

  • 海外动态不断!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2024开年“大吉”

    当前,电池新能源赛道国内竞争已日趋白热化,下游需求市场增速放缓下,正加速电动化转型的海外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的必争之地。 然而,近日,有外媒曝美国国会禁止五角大楼从6家中企采购电池的消息持续发酵,虽最终确认是旧有消息的再传播,实质内容也对中国电池企业没有任何影响,但也是让中国电池新能源企业的海外发展再次成为行业焦点。 不可否认,从去年以来,欧盟《新电池法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等新规的陆续落地,以及美国“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多项涉华消极条款的签署,均对中国电池新能源出海形成一定限制,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在全球电池赛道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已使其几乎不可能被排除在外。同时,电池网梳理发现,进入2024年,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持续收获“国际朋友圈”认可,订单不断,与此同时,出海布局也在持续推进。 大单长单持续收获 从最近电池领域收获的海外订单来看,科陆电子美国公司与斯特拉能源方案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电池储能系统采购订单,将向该客户销售约480MWh的集装箱式电池储能系统和200MW的PCSSkid(箱式储能中压变流器);比亚迪已与西班牙可再生能源生产商Grenergy就1.1GWh储能系统达成供货协议,该供货部分将用于后者百万级投资项目的第一和第二阶段;海辰储能与美国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Powin正式签署5GWh储能电池框架采购合作协议,未来三年,海辰储能将基于自主研发的300Ah电力储能专用电池产品,向Powin提供商定的储能容量。 电池网发现,上述订单,有的是在已有合作基础上的深化合作,有的则是来自“新朋友”的认可。 其中,科陆电子透露,最近三年,公司与斯特拉能源方案有限责任公司签署的储能系统供货订单规模合计3.5MW/15.8MWh。若此次新签订单能顺利履行,将强化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后续更全面、深入的合作夯实基础。 海辰储能也同样介绍,公司与Powin合作密切,双方于2023年初签署了第一份协议,达成至少1.5GWh储能电池产品采购合作。此次最新协议,将进一步巩固双方合作基础,共同推进未来5GWh的项目应用落地。 不同于上述两家企业,比亚迪储能海外销售总监郭斌表示:“与Grenergy这样的全球公司合作智利Oasisi de Atacama项目,是比亚迪储能在当前业务版图中的一个新里程碑,该公司目前已在7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 此外,除了电池领域订单,我国三家电池材料商也同样在2024年初收获了知名海外企业大单。其中,德福科技与德国某头部知名整车厂商旗下动力电池全资子公司签署协议,约定向其供应锂电铜箔产品;盛新锂能和赣锋锂业则相继获得现代汽车氢氧化锂长期订单。 海外布局持续推进 进入2024年,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海外布局也在持续推进,既有生产基地持续落地,也有产业链企业优质标的收入囊中。 其中,电池TOP企业亿纬锂能在马来西亚、匈牙利、泰国和美国布局产业基地后,2024年1月12日,公司再发公告称,公司子公司亿纬动力与Aksa拟在土耳其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旨在从事电池模组、户外柜、集装箱的生产、营销和销售,以及在土耳其(当地)作为工程总包方实施执行储能系统项目。 同日,诺德股份董事长陈立志和比利时王国首相亚历山大·德克罗在北京会谈,双方就诺德股份在比利时瓦隆州投资建设生产基地一事进行沟通。据诺德股份此前公告,公司计划在欧洲比利时瓦隆州投资建立生产基地。一期项目规划投资建设年产能3万吨锂电铜箔、FDC100万片、PI加热膜100万片,项目总投资预计5亿欧元。 除此之外,赣锋锂业和比亚迪也计划通过收购扩大在手海外锂资源权益。 具体来看,赣锋锂业拟加持Mali Lithium不超过5%股权,最终目标持有Mali Lithium不超过60%股权,间接持有位于马里的锂辉石Goulamina项目不超过60%权益。 另据外媒报道,比亚迪已与锂矿开发商Sigma Lithium就供应协议、合资或收购进行了讨论。值得一提的是,该企业子公司拥有Grota do Cirilo锂矿开发权,此前,特斯拉、宁德时代、大众汽车均有意图收购Sigma Lithium。 出海韧性逐步增强 不论是下游朋友圈的持续拓展,还是产业布局的深入推进,都离不开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前期在出海方面的不懈努力。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表示,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领域企业海外扩张进入收获期。 从海外项目动态来看,2023年,我国不少头部电池企业海外扩产项目逐渐进入实质性阶段:宁德时代德国图林根州电池工厂迎来投产,正式供应欧洲周边客户;国轩高科德国哥廷根工厂、美国弗里蒙特工厂、泰国合资工厂一期逐渐投产下线;蜂巢能源泰国工厂也进入产品下线环节;同样位于泰国的上汽正大电动汽车电池工厂也迎来投产…… 与此同时,在电池材料领域,华友钴业、永瑞控股、亿纬亚洲等多方合资打造的印尼华飞材料项目也在2023年投产;同样在印尼投建项目的力勤资源,其电池级硫酸镍项目也进入量产状态;新宙邦、瑞泰新材在波兰布局的电解液项目也已宣布投产;匈牙利恩捷首条产品线正式贯通…… 另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29.9%。 2023年,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累计出口达152.6GWh,占前12月累计销量20.9%。其中,动力电池累计出口127.4GWh,占比83.5%,累计同比增长87.1%;其他电池累计出口25.2GWh,占比16.5%。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出海韧性增强的有力佐证。 综合各大机构的预判来看,伴随与海外客户合作的持续深入,以及产业布局的持续推进,2024年在出口与海外布局方面,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将延续2023年的大幅增长态势,再上新台阶。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