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77

  • 全球第五大动力电池公司合并案通过 母公司拟筹资超413亿元

    来自SK On的消息显示,7月30日,SKI、SK On及SK Enmove分别召开董事会,表决通过了合并议案。根据决议,SK On将吸收合并SK Enmove,合并后的新公司将于今年11月1日正式成立。 具体而言,在SK On的电动汽车电池、ESS电池等业务与SK Enmove的基础油、润滑油、浸没式冷却液、电动汽车空调制冷剂等核心业务领域,预计将通过共享客户群与交叉销售提升收益。此外,浸没式冷却液与电池捆绑销售等新模式将助力开拓新市场。 合并后,SK On今年将直接获得1.7万亿韩元资本扩充和8000亿韩元EBITDA的财务结构改善效果。SKI预测,2030年业务协同效应将带来超过2000亿韩元的EBITDA增长。 SK On计划,以此为基础实现稳定增长与财务稳健性,目标到2030年EBITDA突破10万亿韩元,负债率降至100%以下。 2024-2025年SKI集团业务重组历程 资料显示,SK On是SKI旗下专门从事电池业务的子公司,是全球第五大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商,已与SK Trading International合并,合并后SK Trading International使用“SK On Trading International”的名称,以公司内部(CIC)体系运营。 自去年起,SKI持续推进以业务与财务结构改革为核心的结构性革新。2024年11月,SKI完成了与SK E&S的合并;SK On则在2023年11月至2025年2月间相继合并SK Trading International与SK Enterm。 通过整合石油、电池与LNG价值链,SKI已构建完整的综合能源版图。 7月30日,SKI与SK On还在董事会上通过了第三方配股有偿增资等议案,启动大规模资本扩充计划。 2025年SKI资本扩充结构 2025年,SKI计划总计筹集8万亿韩元资本(约合413.6亿人民币),包括:SKI第三方配股增资2万亿韩元、发行永久债券7000亿韩元、SK On第三方配股增资2万亿韩元、SK IE Technology(SKIET)增资3000亿韩元。此外,SKI宣布将在年前追加筹集3万亿韩元。 SK集团将直接出资4000亿韩元参与SKI的2万亿韩元增资,并与多家金融机构就1.6万亿韩元增资签订股价收益互换(PRS)协议。 此外,SKI还与参与SK On(2万亿韩元)及SKIET(3000亿韩元)增资的金融机构签订了股价收益互换(PRS)协议,计划将增资所得资金用作运营资金。 同时,SKI已启动全方位资产优化计划。SKI计划在今年内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及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减少1.5万亿韩元以上债务。 预计此次资本扩充与资产优化措施,将使SKI今年净负债规模总计减少超过9.5万亿韩元。 以此为基础,SKI制定了2030年发展成为以石油化工、LNG电力、电池、能源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的电气化时代最具竞争力综合能源企业的战略。公司特别强调将聚焦提升盈利能力和确保财务稳健性,目标在2030年实现EBITDA 20万亿韩元,并将净负债控制在20万亿韩元以下。 电池网注意到,8月4日,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公布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最新数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504.4GWh,同比增长37.3%。其中,SK On装车量19.6GWh,同比增长10.7%,市场份额微降至3.9%,排名第五位。

  • 新疆第四师300MW/1200MWh共享储能项目EPC中标候选人公示

    8月4日,第四师73团金岗园区300MW丨1200MWh共享储能项目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总承包中标候选人公示。 第一中标候选人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黑龙江能源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投标报价73690.769555万元,折合单价0.614元/Wh; 第二中标候选人为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投标报价60988万元,折合单价0.508元/Wh; 第三中标候选人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力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体,投标报价75471.4086万元,折合单价0.629元/Wh。 项目招标人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旗下新疆蔚蓝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实施地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师,本项目拟建设一座300MW/1200MWh储能电站,储能系统按照300MW/1200MWh的总规模进行配置,每个储能单元规模为2.5MW/10MWh。储能系统包括储能电池及BMS、储能变流器、35kV变压器、EMS能量管理系统等关键设备。 要求独立投标人或联合体近五年实施过至少2个400MWh及以上储能电站的总承包业绩;联合体中设计单位近五年具有不少于2个200MWh及以上储能电站的设计业绩。

  • 美国ITC发布对充电电池及其组件的337部分终裁

    2025年8月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布公告称,对特定充电电池及其组件(Certai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and Components Thereof,调查编码:337-TA-1421)作出337部分终裁:对本案行政法官于2025年7月3日作出的初裁不予复审,即基于和解,终止对列名被告美国Clean Republic SODO LLC of Seattle, WA(初裁No.34)、列名被告美国MillerTech Energy Solutions LLC of Middlefield, OH(初裁No.35)、列名被告中国广东Shenzhen Fbtech Electronics LTD. of China深圳市朗泰沣电子有限公司(初裁No.36)、列名被告中国广东Shenzhen LiTim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China(初裁No.35)的调查。 2025年6月2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布终裁:基于和解,终止对列名被告中国广东Relion Battery (Shenzhen) Technology Co. of China瑞莱昂(深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初裁No.30)和列名被告中国江苏Renogy New Energy Co., LTD, Suzhou City, China如果新能源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美国RNG International Inc. of Ontario, CA(初裁No.31)的调查。 2025年5月2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布终裁:对本案行政法官于2025年4月17日作出的初裁(No.25)不予复审,即基于和解,终止对列名被告美国Navico Group Americas LLC of Menomonee Falls, WI的调查。 2025年4月21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布终裁:对本案行政法官于2025年3月21日作出的初裁(No.19)不予复审,即基于和解,终止对列名被告美国Dragonfly Energy Corp. of Reno, NV、美国Dragonfly Energy Holdings Corp. of Reno, NV的调查。 2025年2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布终裁:对本案行政法官于2025年1月8日作出的初裁(No.11)不予复审,即列名被告中国广东Shenzhen Yichen S-Power Tech Co. LTD of China深圳市逸尘运动科技有限公司为缺席被告。 2024年10月1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决定对特定充电电池及其组件(Certai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and Components Thereof)启动337调查(调查编码:337-TA-1421)。 2024年9月12日,美国LithiumHub, LLC of Norris, SC、美国Lithiumhub Technologies, LLC of Marshall, TX、美国Mr. Martin Koebler of Norris, SC向美国ITC提出337立案调查申请,主张对美出口、在美进口和在美销售的该产品违反了美国337条款(侵权美国注册专利号9,412,994、9,954,207),请求美国ITC发布有限排除令、禁止令。 美国Bass Pro Outdoor World LLC of Springfield, MO、美国Cabela’s LLC of Springfield, MO、美国Navico Group Americas LLC of Menomonee Falls, WI、中国广东Relion Battery (Shenzhen) Technology Co. of China瑞莱昂(深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江苏Renogy New Energy Co., LTD, Suzhou City, China如果新能源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美国RNG International Inc. of Ontario, CA、美国Clean Republic SODO LLC of Seattle, WA、中国广东Shenzhen Yichen S-Power Tech Co. LTD of China深圳市逸尘运动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广东Shenzhen Fbtech Electronics LTD. of China深圳市朗泰沣电子有限公司、中国广东Shenzhen LiTim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China、美国Dragonfly Energy Corp. of Reno, NV、美国Dragonfly Energy Holdings Corp. of Reno, NV、美国MillerTech Energy Solutions LLC of Middlefield, OH为列名被告。 (编译自: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官网) (于 娟编译) 原文: https://www.usitc.gov/secretary/fed_reg_notices/337/337_1421_notice08042025sgl.pdf

  • 【8.6锂电快讯】赣锋锂业称马里Goulamina矿山目前生产运输情况正常

    【美国ITC发布对充电电池及其组件的337部分终裁】 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消息,2025年8月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布公告称,对特定充电电池及其组件(Certai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and Components Thereof,调查编码:337-TA-1421)作出337部分终裁:对本案行政法官于2025年7月3日作出的初裁不予复审,即基于和解,终止对列名被告美国Clean Republic SODO LLC of Seattle, WA(初裁No.34)、列名被告美国MillerTech Energy Solutions LLC of Middlefield, OH(初裁No.35)、列名被告中国广东Shenzhen Fbtech Electronics LTD. of China深圳市朗泰沣电子有限公司(初裁No.36)、列名被告中国广东Shenzhen LiTim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China(初裁No.35)的调查。 》点击查看详情 【赣锋锂业:马里Goulamina矿山目前生产运输情况正常】 有投资者问赣锋锂业,马里的国内政治环境对赣锋在马里的矿是否有影响?赣锋锂业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马里Goulamina矿山位于首都巴马科以南,目前其运营未受到直接冲击,生产运输情况正常。(财联社) 【德龙激光:公司生产的极片制痕绝缘设备应用于固态电池领域】 德龙激光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生产的极片制痕绝缘设备应用于固态电池领域,未应用于锂电池中的铝塑膜材料切割加工。(财联社) 【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 马自达二季度陷入巨亏】 马自达汽车公司5日发表财报说,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经营业绩全面下滑,归母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盈利498亿日元转为亏损421亿日元(约合亏损2.85亿美元)。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马自达虽然在日本国内市场销量有所增长,但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在美销量下滑。全球来看,该公司二季度销量同比减少2.8%至30.1万辆,销售额同比下降8.8%。《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说,美国市场约占马自达全球销量的三成,是其最重要的盈利市场。而马自达在美销量主要依赖对美出口,因此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巨大,这成为其亏损的最重要原因。(财联社) 【成都: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52%】 成都经信局官微8月5日晚间发布消息,2025年6月,全市汽车产业延续前五个月的快速增长态势,当月完成汽车产量8万辆,同比增长21%,环比增长25%;1-6月,全市汽车产量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7.4%、23.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52%、129%。为促进成都市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成都市鼓励支持企业研发导入了丰田新普拉多、新XC60、吉利星愿等多款畅销车型,全市汽车产业呈企稳回升态势。(财联社) 【德赛西威:辅助驾驶域控产品已为多家知名汽车厂商提供配套支持】 德赛西威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辅助驾驶域控产品已为理想汽车、小鹏汽车、极氪汽车、长城汽车、广汽埃安、路特斯等客户车型提供配套支持。(财联社) 相关阅读: SMM电解钴(鹿特丹厂库)价格点重磅发布:了解海外市场,把握内外交易先机 洗霸有研固态电池领域布局:携手成立合资公司夯实硫化锂市场领先优势【SMM分析】 【SMM数据】7月电解液产量微增 8 月增幅有望扩大 【SMM分析】7月三元材料产量环比上升5.75% 【SMM分析】7月三元前驱体产量环比增长5.71% 【SMM分析】7月负极材料产量呈上行走势 8月下游需求有望持续攀升 【SMM数据】六氟磷酸锂产量7 月环比上扬,8 月延续涨势 【SMM分析】7月正极材料产量环比齐增 终端旺季备货即将来临 【SMM分析】7月磷酸铁产量增长明显 产能扩张与存量博弈进行中 【SMM分析】6月中国磷酸铁锂进出口情况 【SMM分析】7月锂电回收市场采购量环比上涨 本周(7.28-8.1)海外锂要闻【SMM新能源海外周度要闻】 【SMM分析】Frontier Lithium启动桑德贝锂精炼厂可行性研究 拟打造加拿大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中心 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县域覆盖率达97.08% 里程焦虑缓解有望?【SMM热点】 【SMM分析】7月氢氧化锂产量环比持稳微增 8月预期有所回落 【SMM分析】7月硫酸钴产量环比降低9.56%

  • 动力电池领域这一强制性国标将修订!工信部公开征集意见

    近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车用动力电池拆解破碎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公示时间为2025年8月2日—2025年8月31日。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量逐年增加。若不通过科学的拆解破碎方式,对不同部件、不同材料在进入化学回收前按类别进行拆解破碎分离,存在短路、起火、爆炸等风险,同时可能释放有害气体和液体。 拆解破碎环节存在的安全问题有: ①未放电或放电不完全 :电池在拆解前若未进行充分放电,拆解过程中可能会因短路产生电火花,从而引发电池起火、爆炸。 ②粉尘爆炸 :破碎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电池粉末,如果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遇到火源或静电等就可能引发粉尘爆炸。 ③人工操作不规范 :操作人员在拆解电池时,如果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使用不当的工具或方法,可能会误触电池内部的危险部位,导致触电等事故。 ④拆解设备故障 :拆解设备如破碎机、切割机等若存在故障,未带启停功能,与电池接触后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⑤有害气体排放 :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如氟化氢、五氟化磷等有害气体,如果通风换气系统不完善,有害气体在车间内积聚,会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避免无序拆解带来的安全隐患,标准立项旨在规范动力电池拆解破碎流程,确保企业在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开展作业。通过制定安全技术规范,在布局、设备、场地、人员上均进行规范,能够有效降低操作风险,保护作业人员和环境安全。 标准的制定将提升废旧电池处理行业的拆解及破碎安全水平针对上述拆解和破碎存在的安全问题,本标准项目从技术领域进一步提升行业的安全回收处理水平,让回收企业真正做到专业化处理,从而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①场地安全要求。 场地地面硬化并防渗漏(符合HJ 610),照明设计符合 GB/T 50034;原料贮存场地按 GB/T 26493 分类贮存,设专职人员定期巡查。厂房为独立封闭 / 半封闭建筑,划分为原料、放电、拆解、破分热、产品 5 个功能区,防火等级≥二级,应急通道设醒目标志,工作平台装护栏。 ②人员安全要求。 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需持安全资格证;拆解人员需持电工证,作业人员经安全环保、应急处理等培训考核后上岗。作业人员按规定穿戴绝缘手套、安全帽、绝缘鞋等防护装备,作业现场严禁烟火及明火操作,设备外露运动部位需采取防护措施。 ③工艺安全要求。 废旧动力电池拆解前需采集信息并上传国家溯源平台,按生产企业指导书分类制定拆解流程;软包电池先开口、方型电池破坏安全阀后放电。电池包拆解为单体后放电,结构完整的电池用物理放电(截止电压≤1.5V),其他用化学放电(截止电压≤1.0V 且时间>24 小时),化学放电需配专用设备及废水应急收集池,作业人员≥2 人。破碎设备严禁带料启动,停机前先停物料,配套除尘装置;热解前检查设备,运行时≥2 人监控,设备内维持无氧或厌氧状态,检修间隔≤1 年。 ④设备安全要求。 采用自动化进料、物理放拆一体及破分热一体设备,破碎分选热解系统需封闭并配负压集气装置,严禁使用明火切割。设备金属部分接地,变压器设防护栏或隔离间;拆解工装台需绝缘,电池拆解前绝缘电阻检测需≥100Ω/V。注液电池破碎干燥需在氧含量<5% 的惰性气氛中进行,配套温压氧浓度在线监测、报警及联锁装置;干燥设备设泄爆装置,风管风速≥23m/s 且粉尘浓度≤爆炸下限 25%。 ⑤辅助系统安全要求。 场地按标准配备消防设施(沙箱、消火栓等)、报警装置、应急通信及视频监控;原料贮存场地设气体泄漏报警、红外热成像及烟雾报警,固废贮存分别符合GB 18599 和GB 18597。干式除尘系统采取泄爆、惰化、隔爆、抑爆等防爆措施;黑粉输送管道及设备用抗静电材料并接地,除尘器需在负压状态下运行。拆解过程避免金属件接触高低压触头,备用磁吸工具取出缝隙金属件,防止短路起火。 附件: 1.《车用动力电池拆解破碎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pdf 2.标准立项反馈意见表.doc

  • 【SMM分析】外卖混战点燃钠电革命:一场被骑手车轮加速的能源破局

    SMM 8月5日讯: 这段时间以来三大外卖平台打得如火如荼,优惠券红包雨纷至沓来,骑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穿梭,力求准时准点的将外卖送到消费者手上,那么如何保证骑手们的电动二轮车整天的续航充足?这场围绕谁送得更快、更便宜的竞争,给当下钠电技术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也让整个电池行业的格局在慢慢改变。 需求激增:外卖场景成钠电规模化应用沃土 ​ 外卖配送的高强度特性,对能源供给提出严苛要求,直接催生钠电规模化应用。传统铅酸电池续航仅 75 公里,充电需 6-8 小时,零下 20℃容量仅剩 45%,难以满足骑手日均 80-120 公里的需求。而钠电池在 - 40℃仍保持 90% 放电效率,15 分钟可充至 80%,成为理想替代方案。同时换电模式因 3 分钟补能效率爆发式增长。 技术突破:钠电性能与外卖场景深度融合 ​ 外卖场景需求推动钠电技术突破,实现性能与场景精准适配。性能上,钠电池支持 5C以及更高的放电倍率,0-50km/h 加速仅 4.8 秒,循环寿命超 8000 次,满足单日多次补能需求。安全性更优, -2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超 90%,北方骑手受益显著。​ 政策与生态:助力钠电产业链成熟 ​ 政策支持与产业链协同为钠电发展提供保障。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将钠电池纳入新型储能重点方向,地方政府对电动送餐车补贴叠加可达售价 30%。深圳对外卖电动车换电项目的专项补贴,直接推动钠电换电柜覆盖提升。政策红利加速钠电在两轮车领域渗透。​ 长期影响: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外卖行业正推动钠电重塑市场格局。作为成本敏感型市场,外卖行业加速淘汰铅酸电池,钠电池凭借 “铅酸价格、锂电性能” 优势,在续航、快充、安全等指标全面超越,成为入门级电动车首选,同时可能挤压低端磷酸铁锂电池份额。​ 高频使用需求倒逼技术迭代。中国 6C 钠电技术实现 15 分钟快充,推动换电生态重构。 ​ 理性之下,钠电的挑战与不确定性​仍在 钠电发展仍面临挑战。锂电池竞争持续,若因产能过剩降价可能延缓替代进程,2024 年磷酸铁锂电池在电动送餐车装机占比仍达 82%。区域市场分化明显,钠电低温优势受北方青睐,但南方高温性能稳定性待验证;中小城市外卖平台采购能力弱,也会影响普及速度。​ 综上,外卖大战通过需求规模化、技术适配等推动钠电发展。钠电池凭借低成本、强快充、耐低温等特性,解决骑手痛点,推动换电模式与产业链成熟。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钠电有望 2025-2030 年成为外卖电动车主流选择,进而拓展海外市场,重塑全球短途物流能源格局。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 韩系三巨头北美猛攻磷酸铁锂!16.5%市占率下的绝地反击?

    当前,磷酸铁锂电池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全球动力电池格局。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9.6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244GWh,占总装车量81.4%,累计同比增长73.0%。 上半年,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性能持续突破、性价比高等优势,已成为市场绝对主力。也正是凭借对该电池技术的掌控和全面发力,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电池市场的话语权持续提升。 以跻身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企业数据为例,今年1月,六家中国电池厂商位列其中,合计市占率达68.1%,较韩企领先51.2个百分点,这是该机构有统计以来,中韩企业市占率差距首次突破50%。 8月4日,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6家中国电池厂商跻身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合计市场份额达68.9%;三家上榜韩企合计市占率进一步缩至16.5%,中韩企业市占率差距进一步扩大至52.4%。曾经稳居TOP5内的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如今也已分列第三、第五和第八位。 电池网注意到,在动力电池市场份额持续丢失的情况下,韩系三大电池巨头正集体调转船头,猛攻磷酸铁锂赛道,试图通过这一转型在北美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同时为自身盈利复苏寻找突破口。 磷酸铁锂,或是韩系电池企业突围利器 一直以来,动力电池被韩国视为下一个半导体产业,并期待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其中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被称为韩系动力电池“三剑客”。与中国主要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不同,韩国此前力推三元锂电池技术,认为其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技术层面是更高阶的存在。 但近年来,中国企业通过材料创新、结构优化和工艺升级等,不断突破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低温性能瓶颈,使其在乘用车、储能、商用车等多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更是凭借磷酸铁锂电池的性价比优势,持续巩固并不断拓展着与国际车企之间的合作。 “我们很想采用磷酸铁锂电池,但相关知识产权都掌握在中国手中。” 最近,美国车企福特CEO吉姆·法利在公开场合的这句感慨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虽然有人解读这是对中国电池新能源企业的“服软”,但更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务实的心态。毕竟,无论是在汽车厂商还是消费者眼中,成本控制都是硬道理。 此前,通用汽车也分别要求LG新能源和三星SDI与其在美国的合资电池工厂增设磷酸铁锂电池产线。 韩国媒体表示,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比三元锂电池便宜30%-40%,尽管曾被认为具有一些技术劣势,但随着中国企业对其不断优化,磷酸铁锂电池展现出极大的市场潜力。 从开始的观望,到如今的跨国车企纷纷上车,磷酸铁锂电池再次上演“真香”定律。 在此背景下,磷酸铁锂电池也同样成为韩系电池企业眼中“突围、超车”的机会。 “谁能顺势抓住这波产业浪潮,谁就有望在全球动力电池格局重塑中改写座次,夺回曾经失去的话语权。” 韩系三巨头深谙此道,但中国企业早已构建起从材料到回收的全产业链壁垒,专利布局和规模效应形成的成本优势难以撼动,想要撬动磷酸铁锂赛道,该从何处发力? 北美市场,或是韩系三剑客厮杀新主场 北美市场成为当下发力支点。 LG新能源在其第二季度财报中指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的投资税收抵免(ITC)政策,将通过鼓励供应链向非中国电池供应商倾斜,创造更多市场机会;同时,其认为,近期政策调整将强化对“受禁外国实体(PFE)”进入美国电池市场的壁垒,这对于已具备本地生产能力和稳定运营实力的电池企业而言,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中国电池企业虽掌控磷酸铁锂核心技术,但受供应链属地规则制约,难以充分享受北美补贴,而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早年布局的北美工厂,却恰好成为其承接订单的“通行证”。 7月31日,三星SDI在其第二季度财报中表示,公司ESS用电池部门签订了美国电力用ESS项目的订单合同,计划从第四季度开始在当地量产。另外,三星SDI还计划,今年下半年,电动车电池部门将通过优化与美国Stellantis成立的合资企业SPE的生产线运营,尽量减少需求变化的影响,并通过推出各种新型电池,如方形LFP电池,来扩大普及型电动车的订单。 7月30日,据外媒消息,韩国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已与特斯拉签署一份价值43亿美元(约308.8亿元人民币)合同,为后者储能系统提供磷酸铁锂电池。知情人士称,LG新能源将从其美国工厂为特斯拉供应磷酸铁锂电池。 消息面来看,LG新能源位于密歇根州的电池工厂已建成两条磷酸铁锂电池产线,并于近日量产储能软包磷酸铁锂电池。从在美的整体布局来看,当前,LG新能源在美国布局有八座电池工厂,部分已正式投产,其余也接近竣工状态。其中,LG新能源考虑将俄亥俄州、田纳西州的部分现有工厂,改造为LFP电池制造基地。 7月15日,SK On宣布,公司近日与L&F就向北美市场供应LFP阴极材料签署了谅解备忘录,积极应对美国对LFP电池不断增长的需求。SK On明确,计划通过重新利用现有生产线建立LFP电池生产能力,以符合其正在进行的本地化战略。当前,SK On在美国也运营着两家电池厂,并正在与美国的合作伙伴一起建设另外四家。全部投产后年生产能力将超180GWh。 结语: 北美市场也并非只有韩企在发动攻势:特斯拉已明确,其位于美国内华达州斯帕克斯市的首座磷酸铁锂电池制造工厂即将竣工投产;面对层层贸易壁垒,中国电池企业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通过技术授权、合资建厂等多元化策略,稳步推进在美国市场的战略布局。 北美战场硝烟已起,磷酸铁锂电池能否助力韩系电池企业重夺市场份额,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 警惕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虚火”!

    全固态电池领域,资本狂热与技术落地之间的鸿沟,远比市场预期的更严峻! 当资本市场的“镁光灯”,聚焦于全固态电池未来万亿级市场蓝图时,实验室里的工程师们,仍在与全固态电池各种技术难题“缠斗”。 这种鲜明的对比,折射出电池产业转型升级期的一个典型特征:资本市场对全固态电池技术的狂热追逐,与制造端面临的工程化难题形成尖锐“对立”。 现阶段,这场关于“下一代电池技术”的“豪赌”,正在技术理想与工程现实之间形成一道巨大的产业“鸿沟”。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行业已形成两大阵营:一边,部分企业宣布的全固态电池量产装车时间表越来越早,而另一边,也有很多企业则认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仍需较长时间。这种差别产生了很危险的“预期差”。 一些“冷水” 近日,宁德时代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其在(全)固态电池领域有10余年研发积累,组建了业内领先的研发团队,技术处于行业领先;目前科学问题基本解决,工程问题待解,离包括供应链在内的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由此来看,宁德时代曾提出的“2027年小规模量产-2030年规模化”的(全)固态电池路线图,本质上是对行业过度乐观的技术目标纠偏。 同时,高能时代的2个全固态电池项目,近期突然“爆雷”而被终止,并有消息称其核心团队已解散。这更如一声“惊雷”,撕开了资本叙事与技术现实之间的“华丽帷幕”。 资料显示,高能时代创始人、董事长罗明深耕全固态电池产业超15年,曾担任丰田汽车动力技术研发负责人,并帮助长城汽车在日本组建电池研发中心。2021年,罗明创立高能时代,据悉该公司在珠海、深圳和日本横滨设有三大研发基地,是国内较早完成1Ah-20Ah全固态电池样品的企业之一。 而且,高能时代相继获得多轮融资,可谓是全固态电池领域明星企业。然而其相关项目戛然而止,进一步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增添了现实性警示。 此外,今年6月,有研新材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计划通过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硫化锂业务相关资产,包括相关专利、专有技术及设备,挂牌底价不低于标的资产评估值,或超1亿元。 硫化锂是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主要原材料,上述项目被抛售,或反映出部分早期项目在工程化落地阶段仍面临困境。 全固态电池产业化难点 现阶段,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面临多重挑战,这主要来自于技术路线、供应链和工程化三个维度。 首先,技术路线分化,仍处在探索阶段。 目前,主流的技术路线包括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聚合物等,每种路线都存在明显的短板,仍处在科学探索,向实际应用转化阶段。 其次,供应链重构引发成本困境。 例如,硫化物电解质的生产,对环境要求极其苛刻,产线建设和运维成本高昂;值得注意的是,硫化锂等原材料价格昂贵,目前产品质地好的硫化锂价格在五六百万元每吨,势必将导致固态电池成本偏高难下。 设备和工艺方面,业界普遍认为,干法工艺更适配全固态电池的生产,而相关干法设备制造成本高,往往还需要与电芯企业深度绑定,联合开发。且每调整一定材料配比,都需要反复试验,并非一蹴而就。 第三,全固态电池工程化难度与商业化预期的断层,不容忽视。 例如,尽管硫化物电解质研发取得突破,但实际应用到电芯层级,为保障电芯稳定性,并要达到车规级核心性能标准,仍面临极高的挑战:固固界面稳定性测试、量产设备研发及交付难题等。这就使得从材料到电芯,从实验室样品到量产装车的工程化难度呈指数级上升。目前看,其规模化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时尚早。 “小步快走”替代“一步到位” 近期,电池中国在产业链调研中了解到,不少企业对全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装车持谨慎态度,企业普遍认为不宜操之过急。 通过实地走访,电池中国发现,部分企业并非“一步到位”布局全固态电池,而是通过设置分阶段的目标,从液态电池逐步向全固态电池过渡。 资料显示,目前,孚能科技半固态电池已实现GWh级别出货。同时,其通过“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双轨并行路径,不仅实现半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而且为其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预留了研发时间。 又如,蓝固新能源通过“液态电解质-混合固液电解质-固态电解质”的技术路线,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本质上是一场涉及材料、工艺和供应链的全面革命。目前,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欣旺达、清陶、安瓦新能源、中固时代、德尔股份等在内的众多电池企业,都在积极布局。 业界人士指出,当前,行业仍需保持理性认知,既要警惕资本炒作带来的“技术幻象”,又要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材料创新和工艺突破,以助力全固态电池未来实现量产装车。

  • 超400GWh!大圆柱电池出货将迎“放量”

    今年以来,大圆柱电池订单和开工项目明显增多。今年年初亿纬锂能公告,其子公司亿纬动力获得一汽奔腾的大圆柱电池定点。亿纬锂能还发布公告,拟发行5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用于扩展其大圆柱电池产能。 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46系列大圆柱电池供应商,亿纬锂能大圆柱电池早已量产。据悉,截至今年5月,亿纬锂能大圆柱电池装车量已超过6万台,单车最长行驶里程达到23万公里。 在此之后,今年5月斯莱克与烟台力华电源签署协议,双方将在46系列大圆柱电池零部件方面开展战略合作。紧接着6月,远景动力46系大圆柱电池产品在无锡工厂下线,首批已运至美国,供货宝马全球电动平台车型。 同是6月,LG新能源宣布与奇瑞汽车签署为期六年的46系列大圆柱电池供货协议,订单规模达8GWh,可供约12万辆电动汽车装载。据业内人士推测,该合同金额有望超过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3亿元。 8月初,贵州兆科能源大圆柱锂电池基地项目开工,产品主要应用于两轮车及储能领域。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位于贵州黔东南高新区,项目全面达产后将形成年产2GWh动力电池的规模化产能。 众厂商加码产能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4年全球46系列等大圆柱电池出货量达12.9 GWh,其预计到2029年将增至370.5GWh,年复合增长率达95.7%。而华泰证券的估算更乐观,其预计2027年全球大圆柱电池出货量就有望达到429GWh,对应总体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目前众电池厂商都在加码大圆柱电池产能建设。据了解,亿纬锂能匈牙利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将于2027年投产,规划产能为30GWh。该项目计划生产的主要产品为46系列大圆柱动力电池,将供货给德国宝马等欧洲客户。 近期,电池中国在调研走访时了解到,云山动力于去年启动了46系列大圆柱全极耳电池一期75PPM量产示范线建设,该线体为国内46系列大圆柱电池首条磁悬浮组装线,已于今年3月建成投产,年产能为1.5GWh。 “该产线创新型地采用全自动磁悬浮大圆柱组装线装备,以及快速浸润相结合的注液技术,打造极致快速制造周期,满足市场对高性能动力电池的迫切需求。”云山动力负责人向电池中国表示。 据蓝京新能源透露,该公司拥有40系、46系、66系等诸多大圆柱电池产品矩阵,目前已经建成嘉兴工厂一期1.5GWh产能,二期4.5GWh量产线正在筹建中,预计到2027年,该公司产能或将超过10GWh。 除了电池厂商外,不少结构件厂商也秣马厉兵,以期抓住大圆柱产能扩张的机遇。 据斯莱克透露,该公司将生产易拉罐的超薄金属成型技术及自动化工艺应用到电池壳生产上,其46系列大圆柱电池壳自动化产线,目前在为多家客户供样及小批量试生产。科达利也表示,该公司现已具备46系大圆柱电池结构件大规模量产及出货的能力,将根据客户需求配套生产。 全极耳工艺日臻成熟 因为出众的性能,大圆柱电池受到到全球众多车企的青睐。截至目前,包括特斯拉、宝马、戴姆勒、大众、通用、沃尔沃、保时捷、蔚来、江淮、东风岚图等国内外众多车企,都已经将大圆柱作为重要的动力电池装配方案。 大圆柱电池具备天然标准化的优势,亿纬锂能动力电池研究院院长何巍指出,大圆柱电芯尺寸标准化,为整车的系统设计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而且由于圆柱电池的结构特点,其全生命周期不会像方形电池那样,因膨胀而导致变形,这给整车的机械电气安全提供了可靠性设计空间。 而创新性的全极耳结构设计,让大圆柱电池的性能优势进一步凸显。早在2020年,特斯拉就披露其4680全极耳设计,引发全球众多企业对这一创新技术的关注。目前众多大圆柱电池生产厂商都在发力全极耳工艺。 “全极耳工艺直接利用整个集流体尾部作为极耳,并通过盖板结构设计,增大极耳传导面积及其连接处的连接面积,缩短极耳传导距离,能够有效抑制热量积累,并阻断热蔓延。”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还可以通过优化电池结构件、简化生产工艺流程等,提升电池标准化生产能力、降低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全极耳工艺在焊接和金属屑控制等方面难度大大增加,要发挥出理想的工艺效果并不容易,特斯拉就长期陷于良率不高的困境。不过,中国厂商在此领域已经取得重大突破。 据亿纬锂能披露,该公司全极耳大圆柱电池通过激光微米级焊接,将电子传输路径极致缩短,可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良品率。其大圆柱电池良率已从2023年初投产时的80%多,提升至目前约97%,达到国内顶尖水平。 另外,云山动力表示,该公司大圆柱电池采取薄型软汇流的设计形式,解决了汇流焊接工序炸孔、虚焊问题,焊接良率大幅提升。蓝京新能源表示,该公司的全极耳大圆柱电池采用领先的切叠工艺,具备更高集成度、更高一致性的加工特点,适用于实现高技术质量指标的电池产品。 如今,全极耳大圆柱电池技术和工艺正趋于稳定可用。业内机构认为,随着全极耳技术趋于成熟,带来大圆柱电池充放电倍率等核心性能的显著提升,也拓宽了大圆柱电池的应用领域。除了新能源汽车外,全极耳大圆柱的性能优势还很契合evtol、机器人等新兴市场,未来有望形成增量需求。

  • 【SMM分析】7 月钠电产业链:增长动能凸显,结构分化中谋突破

    SMM 8月5日讯: 2025 年 7 月,钠电产业链在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下呈现独特发展态势。正极材料中聚阴离子型 NFPP 占比持续攀升至 69%,硬碳负极产能加速释放推动产量同比激增超 2 倍,电芯环节保持两位数环比增长,共同构筑起产业链的向上势能;与此同时,电解液订单波动、储能终端渗透受限等结构性问题仍待破解,行业正从技术路线竞争向规模化应用阶段过渡。 正极材料:NFPP 占比持续提升,下半年放量节奏加快 7 月钠电正极材料产量环比微降 1%,同比仍保持 111% 的高增。其中聚阴离子型 NFPP 占总产量比重升至 69%,较上月提升 2 个百分点。当月产量小幅下滑主要源于层状氧化物(O3 型)产量持续收窄,推动 NFPP 占比进一步集中。尽管 NFPP 在钠电领域扩张迅猛,但在功率型、倍率型等特定场景中,O3 型仍因性能优势占据不可替代地位。目前 NFPP 下游需求增长显著,随着下半年钠电储能项目逐步落地,相关产能将进入加速爬坡期。预计 8 月钠电正极材料产量环比增长 7%,同比增幅将扩大至 157%。 硬碳负极材料:产能持续爬坡,规模化企业仍属少数 7 月钠电负极材料产量环比大增 26%,同比激增 212%。头部企业在硬碳负极领域的产能领先优势依然明显。技术路线方面,生物质基硬碳仍是当前行业主流,不过近几个月椰壳炭进口价格大幅上涨,国内企业已开始转向其他生物质资源替代,并持续推进低成本化工艺研发。预计 8 月产量环比增长 5%,同比增幅为 182%。 电解液:订单稳定性不足,供应体系待完善 7 月钠电电解液产量环比增长 1%,同比增长 73%。该环节定制化特征显著,企业普遍采取以销定产模式。因配方差异,电解液成本分化明显 —— 适配 NFPP 的电解液对原料及添加剂要求较低,成本优势突出,更利于推动钠电规模化降本应用。预计 8 月电解液产量环比增长 4%,同比增长 41%。 电芯与终端:电芯产量稳步增长,终端应用分化推进 7 月钠电电芯产量环比增长 22%,同比增长 109%。终端应用方面,2025 年钠电电动两轮车市场投放已达上万台规模,钠电启停系统因成本包容度较高正逐步推广;储能领域则仍以磷酸铁锂为主流选择,但钠电在低温场景中仍具备差异化竞争力。尽管上半年政策性储能项目有所缩减,下半年市场仍存发力机会。 7 月钠电产业链各环节呈现 “总量增长、结构分化” 特征。正极材料中 NFPP 主导地位强化,硬碳负极产能加速释放,电芯环节保持高增态势,共同推动产业链向上动能;但电解液订单波动、储能终端渗透受限等问题仍待突破。随着下半年储能项目落地、低成本技术路线成熟,钠电产业链有望进入量价齐升的加速期,NFPP 体系的规模化应用与差异化场景的技术互补将成为核心发展逻辑。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