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995个
国内乘用车市场6月再现强劲增长态势,传统车企、新势力车企以及跨界品牌“三驾马车”各有不俗表现,成为车市持续向好的主要推动力。 乘联会7月8日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208.4万辆,同比增长18.1%,环比增长7.6%。这是继5月同环比超两位数后,再次实现“双增长”。今年累计零售1,090.1万辆,同比增长10.8%。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零售较2022年6月194万辆的最高水平增长7%。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6月零售111.1万辆,同比增长29.7%,环比增长8.2%;1-6月累计零售546.8万辆,增长33.3%。6月新能源车在国内总体乘用车的零售渗透率达到53.3%,较去年同期提升4.8百分点,零售渗透率已连续4个月超过50%。 在财联社记者统计的13家A/H股整车上市公司6月销量表现中,有10家车企实现同比增长,占比77%。“在传统车企中,以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为代表的企业表现突出,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新能源车获得了超强增长,并且在海外市场取得了巨大突破。”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比亚迪6月销量达38.25万辆,同比增长11.98%;1-6月累计销量为214.6万辆,同比增长33.04%。6月,比亚迪海外销售新能源汽车9万辆,同比增长高达233.58%;今年累计46.43万辆,已超去年全年的41.72万辆。 7月7日,比亚迪“深圳号”完成跨洋首航,成功返回深圳小漠国际物流港。此次航行搭载7300辆新能源汽车前往巴西。比亚迪巴西分公司高级副总裁巴尔迪表示,比亚迪在巴西的新工厂最快7月启动组装产线,争取在今年组装5万辆汽车。 排名第二的上汽集团6月亦有明显回暖态势,当月销量36.53万辆,同比增长21.56%,今年以来单月销量同比实现“六连涨”。其中,新能源汽车6月销量12.07万辆,同比增长29.19%。1-6月上汽集团累计销量205.26万辆,同比增长12.35%,自主品牌销量130.4万辆,同比增长21.1%,占公司整车总销量的63.50%,较去年同期提升4.6个百分点。 吉利汽车6月销量23.6万辆,同比增长42.12%,已连续10个月销量突破20万辆大关;其中,吉利新能源销量达到12.24万辆,同比增长85.52%,单月渗透率稳定保持在50%以上,创月度新高。1-6月吉利汽车累计销量140.92万辆,同比增长47.45%。鉴于此,公司管理团队决定将原定全年销量目标上调约11%,由271万辆增至300万辆。 长安汽车6月销量23.5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0.08万辆,同比增长57.11%。1-6月累计销量135.53万辆。在海外市场,长安汽车也有着不错的表现,1-6月海外销量为29.94万辆,为其整体增长贡献了力量。 在新势力板块中,零跑汽车和小鹏汽车表现抢眼,亦实现了大幅增长。零跑汽车6月交付量达4.8万辆,同比增长138.65%,再创历史新高;上半年累计交付22.16万辆,连续四个月稳居造车新势力交付榜首。小鹏汽车6月交付新车3.46万辆,同比增长224.44%,上半年累计交付新车19.72万辆,超过2024年全年。 除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崔东树认为,以小米、华为为代表的跨界新品牌表现愈发强势,正在形成第三只增长动力。 6月底,小米汽车旗下第二款车型YU7高调入局,“一小时大定突破28.9万台、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辆”的成绩几乎复刻了小米SU7上市之初的场景。7月初,鸿蒙智行发布6月交付成绩——单月全系交付52,747辆,仅用39个月实现全系累计交付80万辆,创下新势力汽车最快交付纪录。其中,定位百万级超豪华轿车的尊界S800上市首月大定突破6,500辆;销量支柱问界单月交付44,685辆。根据规划,鸿蒙智行“第五界”尚界旗下首款车型将于9月上市,其官微账号已于近日正式开通。 “在国家促消费政策推动下,很多省市出台并逐步落实了相应的地方促消费政策,叠加车展等线下活动的全面启动,6月车市走势良好。随着换购需求的持续增长,淡季不淡的特征明显,6月零售接近3月零售高位,体现了以旧换新政策对国内零售消费的巨大贡献。”崔东树表示。
继“智界之夜”后,鸿蒙智行旗下享界也迎来“享界之夜”,并将发布会地点选在了北汽集团的“主场”——北京。 “(享界车标)以六边形为骨架,延续了鸿蒙智行的家族基因。”7月8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在2025享界用户星享之夜现场表示,包括暂未有产品上市的尚界在内,鸿蒙智行“五界”车标均会采用六边形轮廓。据此前信息,享界图形商标于6月7日完成注册初步审定,专用权期限为2025年06月07日至2035年06月06日。 至此,鸿蒙智行已有“三界”(问界、尊界、享界)正式发布车标。7月7日,智界系列产品总监海蓝天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智界车标实物,并透露智界车标、迎宾灯等将于7月内落地。同时,作为“第五界”,尚界的车标也已见端倪。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了解到,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今年1月申请注册一枚六边形图形商标,国际分类12,该商标目前处于“受理通知书发文”状态。 享界S9自去年上市以来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在今年3月推出享界S9增程版、杀到“30万级”后,享界S9销量终于在近期迎来明显上扬表现。鸿蒙智行7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享界S9在6月交付4,154辆,环比增长94.7%,锁定30万以上新能源轿车品类第一。“北汽ALL IN享界,北汽集团推进的‘三年跃升’行动,享界是行动的核心。”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勇表示。 据余承东透露,享界S9纯电版、增程版之后,近期谍照频频曝光的享界S9旅行车将于今年秋季上市。“后续享界产品系列会更加完善。” “享界之夜”举办同日,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牵头,清华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参与撰写,正式联合发布《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其阐述了智能驾驶产业未来发展图景,涵盖智能驾驶相关概念、技术演进路径、产业化实现方案、多元化应用场景、全维度安全体系构建、产业生态协同发展及未来趋势研判,并对L3进行了重点解析。 在现场,余承东回应了此前“被拍到在车内睡觉”事件,其表示“实为在看手机”,也因此被相关部门传唤。“非常期待L3早日落地,国家相关制度与法规早日到来。”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深度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凭借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技术的双重突破,已实现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蜕变--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5%,商用车领域醇氢电动等多元技术路线加速落地,三电系统、轻量化材料等核心供应链自主化率显著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早期的缓慢发展变为引领全球。 当下中国汽车工业如何向全球布局发展?海外内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如何看待海外布局?我们有幸邀请到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 出席2025年9月3日,在武汉举办的ASCC2025SMM汽车供应链大会暨新材料应用高峰论坛。 师建华 将围绕这些问题对“中国汽车工业蜕变后的全球发展之路”展开深度剖析。 确认发言论坛: 企业家高层论坛(大会主论坛) ASCC 2025SMM(第七届) 汽车供应链大会 暨新材料应用高峰论坛 2025年9月3-5日,湖北·武汉 限时早鸟价 3200元/位 优惠倒计时 7月15日截止! 参会 直降600元/位 (原价3800元) 扫码查看详情 扫码查看详情 会议核心亮点议题 01 / 商用车技术论坛 本次论坛旨在汇聚国内外商用车整车企业,共同探讨:底盘智能化的推进,中国商用车出海面临的机遇,商业模式的创新。 02 / 汽车三电系统革新 ( 电池、电机、电控 ) 深入解析三电技术的材料创新与工艺优化,探索高能量密度电池、高效电机驱动系统及智能电控的产业化路径。 03 / 底盘与车身结构创新 聚焦一体化压铸、复合材料应用等前沿技术,推动汽车设计与制造向模块化、高安全性方向演进。 04 / 供应链全球化与出海战略 研判国际经贸环境变化,分享车企及供应商在海外布局、本土化运营、跨境协作中的实践经验与风险管理策略。 05 / 低空经济与未来出行 前瞻无人机物流、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兴领域对汽车供应链的联动需求,探索新材料与智能化技术在立体交通中的融合应用。 日程概览 01|9月3日 13:00-18:00 签到 14:00-17:30 汽车三电生态链论坛 14:00-17:00 商用车技术跃迁与全球化新机遇论坛 15:00-17:00 闭门交流会--汽车材料成本剖析及车企海外供应链需求分享 02 |9月4日 09:00-12:00 企业家高层论坛 14:00-17:00 海外国际论坛 13:40-17:05 汽车底盘&车身论坛 18:00-20:00 汽车人晚宴之夜 03|9月5日 09:00-12:00 低空经济论坛 14:00-16:00 企业考察 拟考察:东风、岚图 扫码查看详情 发言议程 汽车三电生态链论坛 9月3日 下午 14:00-14:25 电池系统——材料突破、成本优化与生态协同 拟邀: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小鹏汽车 14:30-15:05 三电协同——跨系统集成与成本分摊策略 发言嘉宾:王吉良 上海博奇汽车技术有限公司CEO 15:05-15:40 不止于轻——三电系统轻量化材料应用 拟邀::零跑、吉利 15:40-16:00 茶歇 16:00-16:30 电驱系统——高性能、低成本的达成路径 发言嘉宾:王平 智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专业总师 16:30-17:00 轻合技辙——电驱总成壳体的材料和技术路线的选择 拟邀:上海电驱动、汇川联合动力 17:00-17:30 温控·智联:面向全域高效的三电热管理材料创新与系统成本优化 拟邀:三花、银轮 商用车技术跃迁与全球化新机遇论坛 9月3日下午 14:00-14:30 中国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形势及展望 发言嘉宾:卢华平 全国新能源商用车生态联席会(商联会) 秘书长 14:30-14:50 商用车轻量化材料技术及发展趋势 发言嘉宾:刘成虎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 14:50-15:40 圆桌论坛:商用车市场增长推动技术创新与环保升级 研讨嘉宾:赵龙 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全球采购经理 程汉明 广东鸿劲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集团研发总监 拟邀:一汽解放、潍柴控股集团、玉柴集团、康明斯 15:40-16:00 茶歇 16:00-16:25 线控底盘:商用车智能底盘与线控技术的供应链转型机遇 拟邀:芜湖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16:30-17:00 商用车电动化核心零部件的性能突破与降本之道 发言嘉宾:方伟荣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 传动系统总工程师 扫码查看详情 企业家高层论坛(大会主论坛) 9月4日 上午 09:00-09:20 大会开幕式致辞 09:20-09:50 中国汽车工业蜕变后的全球发展之路 发言嘉宾:师建华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 09:50-10:10 题目待定 发言嘉宾:杨彦鼎东风汽车集团副总工程师、集团战略规划部部长、集团品牌部部长、集团研发总院院长 10:10-10:30 题目待定 拟邀:小米汽车、吉利汽车、蔚来汽车、零跑汽车、赛力斯 10:30-10:40 茶歇 10:40-11:30 圆桌访谈—汽车供应链新生态 拟邀:东风、蔚来、吉利、零跑等 拟邀:重庆赛力斯集团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拟邀:吉利集团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 拟邀: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拟邀:麦格纳中国区总裁 拟邀:重庆美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拟邀: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 拟邀: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购副总裁 拟邀:关键材料企业 11:30-11:40 题目待定 发言嘉宾:湖北省武汉市经济开发区领导 11:40-12:00 展区巡展 海外国际论坛 9月4日 下午 14:00-14:30 待定 发言嘉宾:Maria Girard 阮莹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经济领事 14:30-15:00 东南亚汽车产业讲解及政策分析 拟邀:泰国BOI 15:00-15:30 巴西能否成为未来车企投资建厂新方向 拟邀:巴西上海领事馆 15:30-16:00 东南亚产业园集群效应量化分析 发言嘉宾:许新阳爱柯迪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拟邀:东南亚各国建厂企业 16:00-16:30 电池企业纷纷落户匈牙利的背后起源 拟邀:匈牙利领事馆 16:30-17:00 汽车出海的大环境下如何应对风险把控 拟邀:360 汽车底盘&车身论坛 9月4日 下午 拟邀主持人: 王泽忠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主任工程师 13:40-14:05 汽车底盘车身技术融合的创新实践 发言嘉宾:佟国栋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高级主任、研究员级高工 14:10-14:35 探索汽车发展—高强钢、铝合金在车身结构件中的技术应用 发言嘉宾:刘勇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14:40-15:05 转向节的铝锻造工艺:从安全性到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 拟邀: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 15:10-15:35 镁合金半固态技术在汽车底盘件的应用前景 拟邀:力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5:40-16:05 汽车安全件的轻量化设计及分析 拟邀:锐新昌、豪美、创新轻量化、八达镁业 16:10-16:35 循环低碳铝助力新能源汽车碳循环经济 发言嘉宾:刘清 诺贝丽斯(中国)铝制品有限公司 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16:40-17:05 变厚度板技术与一体化热成形解决方案 发言嘉宾:罗爱辉 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 首席研究员 低空经济论坛 9月5日 上午 论坛主持人: 周莹 上海通用航空行业协会 副秘书长 09:00-09:30 拟定:低空经济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发言嘉宾:周莹 上海通用航空行业协会 副秘书长 09:30-10:00 汽车供应链企业切入入低空经济/eVTOL/航空供应链的机遇和挑战 发言嘉宾:杨常卫 敏实集团首席专家、新产品研发总监、敏翼科技总经理 10:00-10:30 题目待定:电动垂起,改变世界 拟邀: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10:30-11:00 题目待定:eVTOL电动发动机材料的机遇与挑战 拟邀:王云中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研发总院总工程师 11:00-11:30 题目待定:飞行汽车-新产业、新技术、新期望 拟邀: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11:30-12:00 题目待定:低空经济正在重新定义交通的时间和空间 拟邀:沃飞长空、御风未来 扫码查看详情
SMM7月8日讯: 2025年7月4日, 安徽安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首批工程样件成功下线。 自2024年11月最后一套关键设备进厂后,企业经过6个多月调试,突破生产工艺与装备难题,实现全产线联动,标志着我国固态电池制造技术迈入新阶段。 企业背景与技术合作 安瓦新能源成立于2020年6月,由奇瑞集团参股,是安徽省、芜湖市及经开区重点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联合美国24M等国际合作伙伴,整合全球研发资源,专注于固态电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产品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及成本控制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产线核心技术与性能参数 装备集成: 产线集成正负极涂布、隔膜复合、动态热封等8大功能模块,总长超35米,设计年产能1.25GWh。 精密制造: 采用高压涂布技术,适配不同固含量浆料,涂布精度达微米级; 20m/min高速生产下,通过“卷对卷”工艺和动态容差对齐技术,正负极与隔膜对齐精度控制在0.5mm; 高功率激光分切技术消除粉尘污染,配备40台智能相机及X-Ray检测系统,实现全流程质量监控。 工艺革新: 将传统锂电池11道工序精简至5步,应用干法电极技术,降低固定资产投入30%,能耗减少20%; 产线兼容三元、磷酸铁锂、钠离子等多体系电池生产。 产品性能与规划 首批固态电池1.0样件通过GB38031-2025新国标及针刺测试,无电解液泄漏,实现“不燃不爆”。能量密度方面: 第一代产品超300Wh/kg; 第二代400Wh/kg样件试制中; 计划2027年推出500Wh/kg全固态电池。 产业布局与展望 安瓦新能源在芜湖建设的150亩固态电池产业园已完工12个核心建筑单体。此次产线投产为其2024年批量供货奠定基础,产品将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及低空经济领域,推动全球新能源技术升级。 SMM解读: 安徽安瓦新能源全球首条GWh级固态电池产线的成功投产,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技术突破,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向下一代电池技术迈进的重要标志。此次突破对行业竞争格局、技术路线演进及市场应用前景均将产生深远影响。 1. 技术突破: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 安瓦新能源此次量产的核心亮点在于其 “干法电极+多体系兼容”工艺 ,将传统锂电池11道工序缩减至5步,并实现300Wh/kg能量密度(第二代目标400Wh/kg)。这一技术路径若能稳定量产,将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固定资产投入降30%,能耗降20%),打破固态电池长期受困于高成本、低良率的产业化瓶颈。 对比国内外进展: 丰田计划2027-2030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但当前仍处中试阶段; QuantumScape (美国)的固态电池尚未突破GWh级产能; 国内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 等企业虽已布局,但安瓦此次在 产线规模(1.25GWh)和工艺集成度 上领先。 安瓦的快速推进,证明中国企业在 工程化能力 上的优势,可能重塑全球固态电池竞争格局。 2. 市场影响:动力电池与储能领域的新变量 安瓦固态电池的“不燃不爆”特性(通过针刺测试)直击当前液态锂电池的安全痛点,尤其适用于: 高端电动汽车 :能量密度300Wh/kg已优于主流磷酸铁锂(~180Wh/kg),可提升续航并减少电池包体积; 储能电站 :高安全性降低火灾风险,契合电网级储能需求; 低空经济 (如eVTOL飞行器):轻量化与高能量密度是关键需求。 若2024年批量供货顺利,或倒逼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加速固态电池布局,引发新一轮技术竞赛。 3. 挑战与风险:量产稳定性与成本控制 尽管安瓦取得突破,但固态电池仍面临行业共性难题: 界面阻抗问题 :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的接触阻抗可能影响快充性能; 供应链成熟度 :关键材料(如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规模化供应尚未完善; 成本竞争力 :即便降低30%设备投入,初期价格仍可能高于液态电池,需依赖政策或高端市场溢价。 4. 政策与产业协同效应 安瓦的进展契合中国对新能源技术自主可控的战略需求。其背后奇瑞集团的参股,为技术落地提供了 车企协同应用场景 (如奇瑞高端电动车型)。此外,安徽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国轩高科、中创新航等)或形成上下游联动,加速生态构建。 结论:中国固态电池产业的新起点 安瓦新能源的GWh级产线标志着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但真正的商业化成功仍需验证长期可靠性及成本优化能力。若其技术路线得到市场认可,中国有望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中占据先机,甚至挑战日韩企业的传统优势地位。未来2-3年,行业需密切关注其量产数据及客户反馈,这或将成为全球固态电池发展的风向标。 说明:对本文中提及细节有任何补充或关注固态电池的发展时,随时联系沟通,联系方式如下 : 电话021-20707860(或加微信13585549799)杨朝兴,谢谢!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王子涵021-51666914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
2025年7月4日,巴西外贸委员会管理执行委员会(GECEX)发布2025年第744号决议,对原产于中国的汽车轮胎(葡萄牙语:pneus novos de borracha para automóveis de passageiros)作出第三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肯定性终裁,决定继续对中国的涉案产品征收1.25-1.77美元/千克的反倾销税,有效期为5年,征税详情见附表。涉案产品为65和70系列汽车轮胎,轮辋尺寸为13英寸和14英寸,轮胎宽度为165毫米、175毫米和185毫米,涉及南共市税号4011.10.00项下的产品。本决议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008年7月10日,巴西对原产于中国的汽车轮胎启动反倾销调查(参见巴西外秘书处2008年第46号公告)。2009年9月9日,巴西对该案作出肯定性终裁,决定对中国涉案产品征收0.75美元/千克的反倾销税(参见巴西外贸委员会2009年第49号决议)。 2012年8月24日,巴西对外贸易秘书处发布2012年第39号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汽车轮胎启动第一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2013年7月29日,巴西外贸委员会发布2013年第56号决议,对该案作出肯定性终裁,决定对中国涉案产品继续征收的反倾销税为1.08-2.17美元/千克。2018年7月27日,巴西对外贸易秘书处发布2018年第32号公告,对中国的汽车轮胎启动第二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2019年7月25日,巴西经济部发布第505号法令,对该案作出肯定性终裁,决定继续征收的反倾销税为1.25-1.77美元/千克。2024年7月25日,巴西发展、工业、贸易和服务部外贸秘书处发布2024年第35号公告,应巴西轮胎工业协会(Associação Nacional da Indústria de Pneumáticos)的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汽车轮胎启动第三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2025年2月13日,巴西发展、工业、贸易和服务部外贸秘书处发布2025年第11号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汽车轮胎作出第三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肯定性初裁,初步裁定若取消现行反倾销措施,涉案产品的倾销以及该倾销造成的产业损害可能继续或再度发生,建议继续对涉案产品进行调查,案件调查期间,现行反倾销措施持续有效。 附表:巴西对华汽车轮胎第三次反倾销日落复审终裁征税表 (编译自:巴西官方公报网) (赵广霞编译) (文 璐校对) 原文: https://www.in.gov.br/en/web/dou/-/resolucao-gecex-n-744-de-3-de-julho-de-2025-640239412
据外媒报道,7月7日,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汽车公司向其供应商告知,将把美国密西西比州Canton工厂两款电动跨界车的投产时间推迟近一年。 《美国汽车新闻》获得的一份备忘录显示,日产汽车公司将两款电动车的投产时间推迟了10个月;其中,代号为PZ1K的日产品牌跨界车将延迟至2028年11月投产,而代号为PZ1J的英菲尼迪品牌相关车型则计划于2029年3月启动生产。同时,日产汽车公司在备忘录中将此次推迟归因于“近期美国电动车市场需求放缓”。 据悉,这一决定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终止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的预算案三天后作出的,成为日产汽车公司近期一系列电动车计划调整中的最新举措。新法案规定,自9月30日起,美国将取消7,500美元的联邦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及4,000美元的二手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而这将严重冲击本就疲软的美国电动汽车市场需求。 日产汽车公司发言人Kyle Bazemor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做出了战略性决策,以对Canton工厂电动车生产时间表进行微调,旨在确保该工厂能够持续向市场推出具有高度竞争力、超越客户期望的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日产新一代电动车将基于全新平台开发,该平台专门为美国产跨界车、轿车以及潜在的轻型皮卡设计。这一可扩展架构最多可支持五款紧凑型及相邻细分市场的电动车。今年3月底在日本媒体活动上亮相的这两款日产汽车公司的跨界车,虽然轴距比日产紧凑型Rogue跨界车更长,但内部空间与中型日产Pathfinder相似。 此前,日产汽车公司曾计划在2028年实现在美国市场销售2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然而,日产汽车公司美洲区董事长Christian Meunier在4月16日坦言:“这将更具挑战性,且取决于监管政策的变化。” 而今年4月份,日产汽车公司也曾告知其供应商取消两款美国产电动轿车的推出计划,并正在重新评估跨界车的开发时间表。Christian Meunier指出:“美国轿车市场正在萎缩,我们需要面对现实。”
2025上半年的中国车市,格局裂变加速上演。比亚迪登顶传统阵营,吉利增速一骑绝尘;新势力格局剧变,“蔚小理”已成历史,零跑、小鹏、小米搅动风云;而背靠传统巨头的“厂二代”们也喜忧参半。 一场围绕销量规模、新能源渗透与全球化能力的立体角逐已全面铺开。 传统大厂格局:比亚迪登顶,吉利狂奔 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车市画卷铺开,传统汽车大厂的座次悄然生变。 比亚迪以214.6万辆的上半年销量居于传统大厂首位。这一成绩的背后,王朝与海洋两大系列贡献了197.17万辆,成为绝对主力。 仅从规模来看,比亚迪上半年的销量已超过奇瑞(126万)与长城(57万)之和。其产品矩阵中,秦与海鸥成为耀眼明星——秦上半年累计销售27.43万辆,海鸥更是达到28.44万辆。尤为关键的是,在比亚迪2025年550万辆的总目标中,海外市场以59%的达成率成为重要引擎,远高于整体39%的完成度,凸显全球化布局的强劲拉力。 上汽集团虽以205.3万辆的批售量位居第二,但若以零售交付量220.7万辆计则反超比亚迪。这家昔日的巨头正经历深刻蜕变:自主品牌销量达130.4万辆,同比增长21.1%,占总销量比重升至64%,标志着其从“合资依赖”向“自主驱动”的转型成效显著。 新能源领域,上汽累计销售64.6万辆,同比增长40.2%;海外销量49.4万辆,同比增长1.3%,虽增速放缓,但稳扎稳打的全球化布局仍为其提供稳定增量。2025年上汽设定450万辆总销量目标,上半年完成率45.6%,整体进度符合预期。 一汽位列第三位,整车销量为157.1万辆,同比增长6.1%,上半年完成率为45.5%。其自主品牌销量44.98万辆,自主新能源车14.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5%和95.5%。不过,合资品牌的销量仍然占总销量的“大头”,为112.1万辆。 真正的“增速王者”属于吉利汽车。在将年度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后,其上半年仍以140.9万辆的销量、47%的同比增幅领跑增长榜,目标达成率约47%。 新能源车销量72.52万辆,同比增126%,成为绝对驱动力。吉利银河系列半年销售54.84万辆,同比升232%,L7、E8等车型“上一款就爆一款”,成功扛起转型大旗。 民生证券研报指出:销量目标上调彰显了吉利对下半年的强大信心,规模化与技术降本正推动其步入盈利正循环。 长安汽车在重组背景下交出亮眼答卷,上半年销量135.5万辆,同比增长6.8%,创近8年新高。其增长动能主要来自新能源与海外市场:新能源销量45万辆,同比增长48.8%;海外销量突破30万辆,同比增长49%。 尽管经历重组,长安明确“重组不影响既定战略”,未来三年计划推出22款全新车型,目标2027年自主品牌占比超60%,销量挑战200万辆、出口50万辆,显示其转型决心与长期布局。 奇瑞集团则以126万辆的销量延续了“海外霸主”本色,其55.03万辆的海外销量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新能源增量——上半年新能源销量35.94万辆,同比增长98.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若按年初“增长率超行业10-20个百分点”(300万左右)推算,其半年度完成率超42%,显示奇瑞在燃油车基本盘稳固的同时,正通过新能源实现二次增长。 几家欢喜几家愁。东风集团股份披露的销量报告显示,其母公司东风公司1-6月累计汽车销量为105.5万辆,同比下降15.8%。根据300万辆的年终目标,其上半年销量完成率为35.2%。若按照终端销量来看,东风公司上半年的销量为111.6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比达60%,表明其自主转型已见成效。 长城汽车面临“掉队”争议,上半年销量57万辆,同比微增1.8%,与昔日对手的差距逐渐拉大。其海外批发销量19.8万辆,同比下滑1.9%。 不过随着山海炮登陆泰国、墨西哥及巴西工厂投产,海外战略正寻求突破。有研报指出,其全球化全动力产品矩阵深度契合本土需求,本地化 产能 释放后,海外体系力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北汽集团上半年整车销量81.7万辆,同比增长6%。自主品牌销量46.6万辆,同比增长24%,占比57%;海外销量14万辆,同比增长20%,显示其自主板块正成为核心增长极。 相比之下,广汽集团面临更大压力,上半年累计销量75.53万辆,同比下降12.48%,自主品牌广汽传祺(累销14.63万辆,同比-22.55%)与广汽埃安(累销10.9万辆,同比-14%)均失速。2024年底启动的“番禺行动”计划三年推出22款新车,目标2027年自主品牌占比超60%、销量200万辆、出口50万辆,但开局不利也反映出转型的紧迫性。 上半年数据揭示出一条清晰脉络:头部车企的较量已从单纯规模扩张,转向新能源渗透率与全球化能力的立体竞争。当电动化与国际化成为必答题,下半年的竞争将更考验体系化作战能力——产品、成本、全球化网络缺一不可。 新势力格局生变:下半场厮杀升级 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硝烟弥漫,新势力座次重排。曾经“蔚小理”的稳固格局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零跑、理想、小鹏的新三强。 其中零跑更以22.2万辆的累计销量和156%的同比增速强势登顶,成为上半年最大“黑马”。而小鹏汽车凭借超过去年全年的19.72万辆销量,成为唯一达成全年目标过半的企业,完成率达51.8%。 零跑的崛起堪称教科书式逆袭。仅6月单月交付便高达4.8万辆,刷新自身纪录。上半年累计22.2万辆的销量,不仅使其在造车新势力中登顶,更让历史累计交付突破80万辆大关。 零跑董事长朱江明更是将年度目标从50万辆提升至50-60万辆区间,目前以50万辆计完成率已达44.4%。零跑的野心不止于此,朱江明将其定位为“长跑型选手”,目标是今年全球车企排名再前进两位,并力争进入中国新能源市场前几名。随着全新一代C11、B01等车型在下半年发布,COO徐军预计7月交付有望突破5万辆大关。 作为2024年的销冠,理想汽车今年上半年累计交付20.4万辆,同比增长8%,但仅完成64万辆年目标的31.9%,压力巨大。理想汽车的挑战在于:增程市场的领先地位遭遇冲击——1-2月被小鹏短暂超越,3-6月持续被零跑压制,6月销量甚至出现24%的同比下滑。李想坦言今年“充满机遇和挑战”。 理想下半年押注纯电赛道,六座纯电SUV i8和五座i6将分别于7月和9月上市。然而,此前MEGA在纯电市场的失利阴影犹在,纯电转型能否成功成为理想达成目标的关键。 小鹏汽车在2025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上半年19.7万辆的销量已超去年全年水平,月均销量稳稳站在3万辆以上,38万辆年目标完成率高达51.9%,是新势力中唯一进度过半者。去年8月上市的MONA M03和11月上市的P7+成功扭转了2024年的销量颓势。 下半年,搭载自研图灵芯片的新车G7等车型陆续推出,其中G7上市仅9分钟大定即破万辆,展现了强劲的市场热度。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期待高算力芯片能成为小鹏汽车在全新竞争场中的壁垒,赋能未来的销量增长。 小米汽车作为后来者,表现堪称现象级。其累计交付超15万辆,上半年同比增幅超400%,单一车型SU7成为新势力中最畅销车型。 更震撼的是,6月发布的YU7宣称“3分钟收获20万订单”,18小时后锁单量突破24万台。若加上上半年已交付的超15万辆,小米手握近40万辆订单。雷军已将2025年交付目标从30万辆提升至35万辆,按新目标计算完成率也超43%。 然而,狂热的订单遭遇产能硬约束——YU7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58-61周,而一期、二期工厂总设计产能仅约30万辆。如何突破产能瓶颈,高效交付,成为小米能否与小鹏一较高下的核心课题。 华为生态赋能的鸿蒙智行呈现稳健增长态势。鸿蒙智行上半年交付约20.62万辆,同比增长6.2%,但距离余承东设定的百万年目标,完成率仅为20.6%。 上半年其全系车型迎来焕新,包括问界M9、享界S9增程版、尊界S800等。不过,新旧车型换代期的增长动能尚未完全释放。下半年,定位20万元级的尚界车型被寄予厚望,承担走量重任。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已明确表示将用“最好的资源支持尚界成功”,其市场表现将极大影响鸿蒙智行全年目标的实现。 在“蔚小理零”队列中,去年上半年销量亮眼的蔚来今年被零跑、小鹏超越,亦被小米反超。上半年销量11.4万辆(含蔚来、乐道、萤火虫品牌),同比增长30.6%。 蔚来正积极进行内部改革,并押注多品牌战略,期待焕新后冲刺第四季度盈利。其中,定位旗舰级SUV的乐道L90将于7月10日预售,三季度上市,成为其下半年重要的增长点。 随着上半年战局落幕,新势力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零跑凭借高性价比产品矩阵和持续爆款能力跃居榜首;小鹏依靠新品与技术自研成功复苏;理想在纯电转型与销量压力下寻求突破;小米以现象级产品热度搅动市场,但产能成为最大制约;鸿蒙智行与蔚来则蓄力待发,寄望于新车型与新品牌打开局面。 下半年的竞争将更加残酷。在头部阵营差距尚未绝对拉开、多数车企目标完成率承压的背景下,每一款新车的市场表现、每一次产能爬坡的效率、每一个营销策略的成效,都可能引发排位的再次震荡。中国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的竞争,已进入比拼体系能力、应变速度和执行韧性的深水区。 “ 厂二代 ” 的艰难跋涉 当新势力品牌在聚光灯下争夺眼球与份额时,另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脱胎于传统车企巨头的新能源“厂二代”们,在2025年的赛道上却显得步履蹒跚。它们背靠雄厚的产业根基与资源支持,却普遍深陷年度销量目标难以企及的泥潭。 数据显示,在众多厂二代中,极氪科技(含极氪、领克)、深蓝的销量目标完成率超过了30%,成为黯淡图景中罕见的亮色。而腾势、阿维塔、岚图等一众名字,其完成率均未突破30%这一基准线。 在行业淘汰赛日益残酷的背景下,这一现象格外引人深思。厂二代们究竟在经历什么? 年初,极氪与领克完成合并,新组建的极氪科技集团在CEO安聪慧的带领下,提出了高达71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其中,领克品牌肩负39万辆,极氪品牌则需达成32万辆。 整个上半年,极氪科技累计交付24.5万辆,同比增长14.5%。虽然以34%的达成率在厂二代阵营中一骑绝尘,但距离宏伟的年度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具体来看,极氪品牌上半年交付9万辆,同比微增3.3%,销量目标完成率为28%;领克品牌表现相对强劲,交付15.4万辆,同比增长22.3%。 下半年,极氪9X技术发布会即将举行,“浩瀚超级电混”等新技术的亮相,以及随之而来的新车规划,被寄予厚望成为销量跃升的新引擎。 另一家厂二代深蓝汽车上半年累计交付14.3万辆。此前,其CEO邓承浩曾提出年销50万辆(其中国内40万辆)的激进目标。按此计算,完成率仅28.6%。面对现实,深蓝果断将全年目标下调至40万辆,调整后完成率升至35.8%,压力稍缓。 海外市场正成为深蓝寻求增量的重要方向。5月,右舵版深蓝S05在长安泰国罗勇工厂下线;7月初,深蓝S07登陆挪威市场,标志着其欧洲征程正式开启。全球化布局能否有效分担国内压力,仍需市场检验。 相比之下,广汽埃安的处境更为严峻。上半年,埃安累计销量为10.9万辆,同比下滑了14%。这使其成为统计范围内唯一同比下滑的车企。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近期透露了战略调整方向:未来将向埃安及旗下高端品牌昊铂持续注入优质资源。一个关键举措是将B端(出租车)业务剥离出来打造独立品类,让埃安更专注于C端私人消费市场,昊铂则坚守新能源高端定位。 腾势品牌累计销量达8万辆,同比增长34%,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其核心产品的突出表现。凭借D9车型的持续热销,腾势在2025年上半年MPV市场斩获六连冠。与此同时,腾势N9的强势回归也为品牌注入新动能,其同级销量紧随问界M8、M9之后。 在销量排行榜的尾部,阿维塔与岚图仍在努力追赶,但可喜的是,两者都展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 阿维塔上半年交付5.9万辆,连续4个月销量破万,同比增幅达103.5%。作为与赛力斯问界同属华为生态体系的品牌,阿维塔经历了从ADS 1.0到ADS 4.0的技术迭代,虽然错失了2024年ADS 3.0 HI模式的优势窗口,但目前已逐步进入发展正轨。 当前,阿维塔正大力推进客户服务“一号工程”,并加速渠道下沉,已完成超700家渠道触点布局。国际化是其另一重要战略支柱,2025年计划进入超50个国家和地区,目标海外年销1.5万辆,2027年达到6万辆规模。 岚图汽车上半年交付5.6万辆,同比增长85%。虽然从绝对量上看,其表现尚未跻身主流电动车前列,但作为“国家队”高端新能源品牌,85%的增速已超越众多对手。 厂二代的集体困境,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惨烈程度已进入新阶段。其大多背靠实力雄厚的传统汽车集团,拥有新势力短期内难以企及的制造体系、供应链资源与资金支持。然而,这份“家底”既是优势,也可能成为转型的包袱——如何在传承与创新间找到精准平衡点,如何摆脱母公司的固有路径依赖,塑造独特且富有吸引力的新能源品牌形象,是核心挑战。 当市场高歌猛进时,问题或被增长掩盖;而当潮水退去,内功深浅立现。目标完成率普遍低于30%的现实,正是市场发出的严厉拷问。 结语: 上半年的战局落幕,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汽车产业加速分化的三重图景。传统巨头在转型中分化、新势力在洗牌中重构,而“厂二代”们在资源与包袱的夹缝中艰难跋涉,普遍的目标困境凸显了独立破局的艰巨性。 市场不再相信出身,只认“生存力”。
万丰奥威7月8日股价出现上涨,截至11:02分,万丰奥威涨0.25%,报15.86元/股。 万丰奥威公告的7月4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 Q1:镁合金部件的应用趋势和公司的优势 万丰奥威回应: 当前原材料镁的价格已经低于铝的价格,并且价格波动性逐步减弱,镁合金部件的性价比正逐步显现,正在成为主机厂较为理想的轻量化材料。 公司作为轻量化镁合金新材料深加工业务全球领导者,在产品仿真设计、模具设计以及产品压铸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公司产品储备丰富,并能够完成大型一体化镁合金压铸件的设计与制造,主要产品涉及动力总成、前端载体、仪表盘支架、后掀背门内板、侧门内板等汽车部件。镁合金新材料依托于海外先进的技术,逐步引入国内实现商业化落地,并力争从客户与产品两个维度实现国内新能源主机厂的开拓。 Q2、公司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业绩影响的措施 万丰奥威回应:一方面公司产品销售价格采用价格联动结算,进一步提升价格联动客户占比,优化价格联动机制,减少结算滞后影响;另一方面,适时运用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锁定原材料价格,降低经营风险,加强大宗物资集中采购管理,同时强化原材料库存管理工作,优化供应商管理体系,通过工艺改进、技术创新、提高自动化程度,降低经营成本,提升产品盈利能力。 Q3:万丰钻石飞机在国内低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定位。 万丰奥威回应:万丰钻石拥有18款机型的全部产权,研发能力全球领先,目前大力开发固定翼纯电动飞机,并在eVTOL领域有清晰的商业化规划。万丰钻石飞机多年以来为全球通用飞机制造全球前三强,子公司奥地利钻石担任美国材料实验协会国际组织ASTM通用航空飞机委员会(F44)通航标准组织主席单位,体现万丰钻石飞机的行业地位及对制订行业技术标准的引领作用。 作为制造端的链主企业,万丰钻石在国内落地多款机型以满足日益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助力供应体系的建设,培育国内产业链发展;同时公司不断将海外通航飞机的发展经验引入国内,助力国内低空经济的发展。 Q4:公司发展低空经济的产业优势 万丰奥威回应:在产品布局方面,万丰飞机已经构建了“固定翼+无人机+垂直起降”多引擎驱动的全场景出行矩阵,实现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全面性布局,并成为全球范围内较为稀缺的具备全场景布局的飞机制造企业。 在固定翼通航飞机领域,万丰钻石建立了成熟的飞机研发设计管理体系,是欧洲为数不多的EASA(欧洲民航局)批准的DOA(飞机设计组织)。在产业链布局方面,万丰钻石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在发动机、飞机机身机翼等核心零部件的设计生产环节建立了领先的自主可控优势。在适航取证方面,万丰钻石具备满足民航局对于通用飞机的适航论证标准和要求的能力。与此同时,万丰钻石在安全飞行记录、品牌知名度、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等方面具备优势。 在无人机和eVTOL领域,万丰飞机通过重组整合全球eVTOL领域的先驱企业Volocopter,推进全球eVTOL领域从“技术试验”迈向“规模商用”的关键转折。万丰飞机将进一步整合钻石固定翼飞机和Volocopter在无人机、eVTOL领域的技术优势,加速推进Volocopter技术优势的商业化变现。 Q5:万丰钻石飞机在电动化领域发展情况 万丰奥威回应:公司目前在纯电动及混合动力领域均有产品储备。在纯电动领域,公司目前已大力开发固定翼纯电动飞机,并在eVTOL领域有清晰的商业化规划。其中,eDA40是世界第一架申请EASA/FAAPart23认证的具有直流快充功能的电动飞机,并试飞成功,该机型具备低成本、低噪音、零排放的优势,可有效提升飞行效率和训练效率。在混合动力领域,公司HEMEP混合动力多引擎飞机是全球首款多发混合动力飞机,该机型在飞行过程中具备零排放低噪音的优势,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降低空中飞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在eVTOL领域,公司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自主开发以航空器为载体的垂直移动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重组Volocopter核心资产,提供300公里以内载人+载货的多场景的解决方案:(1)城市空中交通出行场景解决方案依托于Volocopter2X和VoloCity,两款机型均为有人驾驶2座产品,其中Volocopter2X计划于2025-2026年完成TC取证,并力争商业化订单获取。VoloCity机型为更先进的eVTOL产品,能够满足EASA(欧洲航空安全局)制定的更严格的航空标准,其在各方面的设计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目前正推进其在EASA的TC取证工作;(2)城际空中交通出行场景解决方案依托于VoloRegion和VoloConnect两款机型,设计均为有人驾驶4-5座eVTOL产品,具备长续航、高时速的特点,其设计研发同样符合EASA的更高标准和要求;(3)无人机载物场景的解决方案依托于VoloDrone机型,基于eVTOL技术研发的无人机产品可在40公里范围内携带最高重达200公斤的货物,将部署于传统运输方式难以触及的领域,并可扩展至现有陆运或海运物流基础设施,从而构建全新的供应链与运输线路。 Q6:公司收购可持续城市空中交通(UAM)的先驱Volocopter后,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后续发展规划 万丰奥威回应:公司通航飞机制造落实全球一体化战略运行机制,全球统筹管理与协调,实现生产技术、供应链体系、生产工艺等资源在奥地利、加拿大、德国、中国的多地联动和统筹协调。抢抓国内低空经济发展新机遇,推进新机型的引进和国内新基地及交付中心的建设与资源整合。 公司于2025年3月收购Volocopter核心资产之后,与钻石通航飞机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推进eVTOL领域业务整合,在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新机型商业化落地系等方面持续做好统筹规划,实现业务和资源优势互补和有效协同,构建以飞行器制造为业态+以智能系统与起降设施为依托的生态”相融合的城市空中交通系统。 通过整合Volocopter在eVTOL领域的前沿技术(如分布式电推进系统、VoloIQ航空云平台)与万丰在通用航空的制造积淀,成功构建了“固定翼+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多场景产品出行矩阵,2025年将全力推进特种用途DART机型、纯电动通用飞机eDA40、eVTOL部分机型TC取证进程,并争取尽快将产品推入市场。 万丰奥威此前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5.67亿元,同比增长0.75%;归母净利润2.75亿元,同比增长21.29%。 万丰奥威此前披露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产业定位“大交通”领域,秉承“双引擎”发展战略,致力于成为全球汽车金属部件轻量化推动者 和通用飞机创新制造全球领跑者。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62.64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0.35%;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6.53 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10.14%。 万丰奥威2024年年报显示: 1、汽车金属部件轻量化业务 2024 年,公司汽车金属部件轻量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134.50 亿元,同比增长 0.09%,经营情况整 体平稳。面对竞争较为激烈的产业环境,公司持续优化客户结构,推进生产线数字化管理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大宗物资采购和原材料库存管控,加大以铝合金、镁合金为主导的轻量化金属应用技术研 发力度,通过持续的工艺改进、技术创新,降本提效,提高整体业务可持续发展经营能力。同时,公司 将继续加强同核心新能源客户的合作,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大尺寸轮毂的配套,持续普及镁合金仪表盘 支架等镁合金大型压铸件在国内中高端车和新能源车的应用,推进镁合金大型压铸件国产化应用,打造 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领先的研发机构,解决轻量化材料、工艺、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并实现“本土化设计、敏捷化供应”,不断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及汽车轻量化发展需求,积极推动行业 发展。 2、通航飞机创新制造业务 2024 年,公司通航飞机创新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28.14 亿元,同比增长 1.62%,全年持续以飞 机创新制造为核心,不断强化“研发-授权/技术转让-整机制造和销售-售后服务”经营模式。通航飞机订 单充足,MPP 特种用途高附加值机型订单取得突破,销售业务持续优化,高附加值机型生产工艺持续 改进,开发新供应链配套以为克服飞机产能和交付,同时持续推进 eVTOL、eDA40、DART 系列新机 型研发工作。 报告期内,钻石 eDA40 纯电动飞机获得 2024 年德国 Aerokurier 最佳创新飞机奖,DA50 RG 获得意 大利 A'设计大奖赛“航空航天和飞机设计”类别的铂金奖。未来随着低空经济发展,钻石飞机将在航校 培训等应用市场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应用场景,推进新机型的引进和国内新基地及交付中心的建设与资 源整合,通过丰富的机型系列进一步匹配和开发国内私人飞行、短途运输、特种用途等场景,同时加大 电动飞机、eVTOL 等新机型的研发和型号合格证(TC)取证,抓住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新机遇,致力于 加速低空经济市场布局。 对于未来发展战略,万丰奥威在其2024年年报中表示: 2025 年公司以提升经营绩效为核心,提高净现金流为目标,重点落实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质 量发展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汽车金属部件轻量化和通航飞机创新制造“双引擎”驱动发展战略,把握行业 发展形势,继续推进全球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协同战略,全力推进战略客户开发,强化技术创新,致 力于成为全球汽车金属部件轻量化推动者和通航飞机创新制造全球领跑者。 1、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持续优化市场和业务结构 公司汽车金属部件以轻量化战略为依托,走技术领先的差异化发展之路,积极把握行业发展趋势, 优化市场结构,推进全球化产业布局,通过技术引领推动公司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公司汽轮业务充分发挥规模和技术优势,将继续加强同核 心新能源客户的合作,持续优化市场和产品结构,提升新能源汽车配套占比,在推进国内智慧工厂建设 的同时积极推动海外基地建设。公司镁合金业务将强化管理团队与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继续推动内部资 源整合,持续优化市场布局,全面提升战略客户业务,加大北美外的海外市场开发,持续推动海外成熟 产品的国内应用,加大国内新能源车项目获取力度,提升新能源汽车主机厂的渗透率,实现大型压铸件 新产品应用的国内外市场突破,持续保持公司轻量化镁合金新材料深加工业务全球领导者地位。 2、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新机遇,推进 eVTOL 机型研发与业务整合 公司通航产业在推动全球适航认证,积极拓展全球市场的同时,落实全球一体化战略运行机制,加 强事业部统筹管理与协调,实现生产技术、供应链体系、生产工艺等资源在奥地利、加拿大、德国、中 国的三地联动和统筹协调。抢抓国内低空经济发展新机遇,推进新机型的引进和国内新基地及交付中心 的建设与资源整合,并加快推进 eVTOL、eDA40、DART 系列机型型号合格证(TC)取证。公司于 2025 年 3 月完成 Volocopter GmbH 核心资产的收购,后续将积极推进 eVTOL 领域的业务整 合,在经营管理、财务体系等方面持续做好统筹规划,实现业务和资源优势互补和有效协同,推进相关 机型型号合格证(TC)取证和商业化进程,助力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3、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 公司将继续推进数字化工厂建设,在抓好已有工厂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建设好新的数字化智慧 工厂,夯实公司数字化转型基础,为持续提高公司运行效率、优化计划、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提供保障。 4、持续聚焦核心主业,优化公司财务结构 公司以汽车金属部件轻量化和通航飞机创新制造“双引擎”驱动发展战略为纲要,持续聚焦核心主业, 优化产业布局和业务结构,优化资金管理,持续改善公司财务结构,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同时积极通过 多种渠道加强公司内在价值的传播,为股东及中小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西南证券指出,国家战略聚焦低空经济新赛道,地方加速政策配套与资源倾斜,低空物流、低空旅游等应用场景先行,头部厂商订单加速落地,产业链规模化发展态势渐显。建议关注零部件、整机、基建配套、空管运营四大主线。相关标的:1)上游部件:英搏尔、宗申动力、卧龙电驱、纵横通信、众合科技;2)整机厂:亿航智能、万丰奥威、小鹏汽车、绿能慧充;3)空管系统:莱斯信息、深城交、四川九洲、苏交科;4)配套服务:广电计量、华测检测、威海广泰、海特高新。 国元证券05月19日发布研报称,给予万丰奥威增持评级。评级理由主要包括:1)营收增长稳健,费用管控得当;2)轻量化业务稳步增长,通航制造业务快速发展;3)收购Volocopter核心资产,eVTOL业务静待花开。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及行业波动风险、国际贸易壁垒风险、原材料及能源价格波动风险、汇率波动风险、国内通航空域开放程度不及预期风险。
今年5月份,丹麦新车注册量同比增长23%,成为欧洲表现最强劲的汽车市场之一,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纯电动车型的热销。 市场研究机构Dataforce的数据显示,5月丹麦纯电动车销量同比飙升51%,达10,965辆,占据了61%的市场份额。 今年前5个月,丹麦纯电动车注册量占乘用车注册总量的64%,这一比例远超荷兰(35%)和芬兰(34%),在欧洲仅次于挪威93%的电动车占比。 Dataforce公司的高级汽车分析师Benjamin Kibies指出,过去三年丹麦的纯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转型具有持续性。与其他电动化转型经历挫折的欧洲市场不同,丹麦的纯电动汽车的份额保持稳定增长。此前对电动化持观望态度的租赁车队也在加速转型,2025年,纯电动汽车占丹麦租赁车采购量的52%,使丹麦成为其他国家在租赁渠道进行电动化转型的潜在标杆。 就品牌来看,今年5月份,大众汽车以2,953辆的注册量领跑丹麦市场,同比增长57%。 其中大众集团旗下斯柯达品牌销量同比暴涨236%,达1,951辆,这主要得益于其紧凑型纯电跨界车Elroq的持续热销——该车型已连续两个月蝉联丹麦最畅销车型榜首,目前该车型占斯柯达在丹麦销量的75%。斯柯达上一次连续两个月占据销量榜首还要追溯到2008年中期的Fabia小型掀背车。 宝马同样表现强劲,销量同比增长89%至1,450辆。与此同时,Cupra和雷诺品牌分别实现145%和68%的销量增长。起亚5月份销量翻倍,同比增长102%至637辆,福特的销量也增长了42%。 在中国车企中,小鹏汽车以308 辆的注册量位列第15名,领先于MG的277 辆,后者排名第18。丹麦是小鹏2024年在欧洲的最大市场,2025年仍是其第二大市场,仅次于挪威,其G6车型5月在丹麦的销量为245辆。比亚迪销量同比微降1.1%至177辆,位列品牌榜第21名。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的巴西公司高级副总裁Alexandre Baldy透露,其位于巴西的新工厂最早将于本月启动电动汽车组装生产。由于其最大海外市场巴西的进口关税开始上调,比亚迪此举旨在减少对进口整车的依赖。 Alexandre Baldy表示,该公司计划2025年在巴西巴伊亚州(Bahia)工厂利用进口零部件套装组装5万辆汽车,并透露目前正与巴西政府协商降低这些车辆的税率。 Alexandre Baldy说道:“我们将在未来几天内举行工厂落成仪式。”但他尚未明确具体日期,因为该工厂仍在等待最终的监管审批。他补充道:“我们已充分利用7月1日进口关税上调前的窗口期,完成了今年的整车进口任务。” 根据路透社的预测,比亚迪今年已向巴西大量出口整车以利用临时性低关税政策红利,仅前5个月就从中国向巴西出口了约2.2万辆汽车。 这一做法引发了巴西汽车行业的质疑,认为比亚迪更倾向于中国本土制造而非巴伊亚州本地生产。据悉,比亚迪巴伊亚州工厂建设计划已受到延误。今年5月份,巴伊亚州劳工部长曾表示,该工厂要到2026年底才能实现“全面投产”。 不过,Alexandre Baldy强调,比亚迪巴伊亚州工厂将在未来12个月进行全散装件(CKD)组装后,于2026年7月启动全面生产。他指出,一旦巴伊亚州卡马萨里(Camacari)工业园区全面投产,预计将创造多达2万个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在卡马萨里开设的是其在亚洲以外的首家工厂。据悉,该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达到15万辆,并且比亚迪计划约两年后将该工厂的年产能扩至30万辆。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此前曾表示,比亚迪已计划未来再次将该工厂的年产能翻倍,但尚未透露更多细节。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