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995

  • 》点击查看SMM金属产业链数据库

  • 【SMM动力电芯市场周评7.10】本周原料成本上涨 暂未传导至电芯价格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本周动力电芯市场整体价格平稳。100Ah方形磷酸铁锂电芯周度均价为0.321元/Wh,174Ah产品均价为0.324元/Wh,三元体系价格或有上涨趋势。7月正极材料成本呈现上升趋势,负极材料成本先增后跌,电解液和隔膜成本持稳,整体原料成本有所上涨,但传导至主机厂需要时间。7月上旬,国内动力电芯市场延续了6月的“价稳量缩”格局,供需两端均无明显突破,行业整体处于僵持阶段。磷酸铁锂电芯因A级及以下车型的刚需支撑,订单量相对稳定。目前主机厂依旧存在电池降本需求,但电芯原料已无降本空间。需求端,主机厂仍以去库存为主,整车生产节奏偏保守,对电芯的采购维持刚需水平,未见明显补库意愿。排产方面,电芯厂和整车厂均以控制库存为核心策略,生产与采购节奏谨慎,市场整体呈现“低库存、低周转”特征。短期来看,动力电芯市场仍以稳价为主。若后续二线厂商因现金流压力加大而主动降价,或原材料价格显著波动,市场可能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杨涟婷021-51595835 杨玏021-51595898

  • 2025美国汽车本土化指数榜:特斯拉包揽前四 电动汽车在前十中首次占据六席

    近日,汽车网站Cars.com发布了2025年“美国制造指数”(AMI)榜,该指数根据汽车在美国的本土化制造程度进行排名,依据车辆所含美国和加拿大的零部件占比、最终组装地点、发动机和变速箱原产地,以及雇佣的美国工人比例,衡量车辆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度。 在今年的榜单中,电动汽车首次占据前十名中的六席,其中特斯拉旗下四款车型(Model Y、Model 3、Model S和Model X)包揽榜单前四位。 图片来源:Cars.com 自2020年特斯拉首次参与“美国制造指数”评选以来,其车型始终稳居榜单前十名。今年特斯拉旗下四款轻型乘用车更是再次包揽前四名(首次包揽是在2023年),其中特斯拉Model 3的排名较去年跃升幅度最大——该车型去年在特斯拉内部排名还处于靠后的位置。特斯拉的成功不仅源于其车辆采用高比例的美加地区零部件及美国本土组装的核心组件,更得益于其庞大的本土汽车制造团队。 除特斯拉外,起亚EV6和大众ID.4这两款电动车也跻身前十,分别位列第6和第10。尽管EV6拥有全榜单中最高的美国本土零部件占比(约80%),但在其他评估维度上略逊一筹,因此整体排名不及前五名。随着起亚EV6车型从韩国转移至美国佐治亚州西点工厂生产,EV6不仅为榜单注入新鲜血液,更标志着纯电动车型首次占据前十名中的多数席位。2025年上榜的纯电车从2024年的8款增至11款,另有19款混动/插混车型(较2024年的15款总量有显著提升),这证实了汽车行业电气化转型绝非空谈。 尽管在美国联邦电动车税收抵免取消及终端价格上涨的压力下,这种势头能否持续尚待观察,但美国制造指数持续显示:动力系统的多元化进程正稳健地逐年推进。 近年来本田汽车稳居榜单前列,2025年亦不例外。自2017年以来,本田在阿拉巴马州生产的Ridgeline皮卡和奥德赛MPV始终位列前十,Passport SUV自2019年入榜后同样表现稳健——本田这些车型凭借长期较高的美国产零部件占比及美国本土组装优势,持续占据榜单头部位置。此外,在俄亥俄州托莱多工厂生产的Jeep Gladiator皮卡,以及在田纳西州查塔努加工厂组装的大众ID.4纯电SUV也再度回归榜单前十阵营。 在今年Cars.com的99款入榜车型中,有67款是由国际汽车品牌制造。通用汽车上榜车型最多,共15款,其次是丰田(14款)、福特和本田(各13款)。 底特律三大车企中,仅有三款车型进入前二十名:Jeep Gladiator(第5名)、Jeep Wrangler和雪佛兰Colorado。 美国制造指数首席研究员Patrick Masterson表示,“不能仅凭车标来判断一辆车是否是‘美国制造’,整车制造过程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 此外,榜单中有17款车型是在阿拉巴马州制造,阿拉巴马因此位居各州之首,反映出美国南方地区汽车制造业的增长势头。 丰田卡罗拉Cross混动版成为年度跃升幅度最大车型,排名从2024年的第66位飙升至第18位,同比增幅居全榜之首。Masterson指出,该车型目前已实现变速箱100%在美国本土采购。 丰田RAV4混动版遭遇最大排名滑坡,从2024年的第65位骤降至第99位,跌幅居全榜之首。 本指数榜评估对象为2025款在美国生产的车型,Cars.com共分析了其库存中的17.3万辆汽车,完成了450次经销商实地核查,并综合参考了联邦监管机构、整车厂和美国汽车新闻的数据。 在2025款车型中,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市场销售(或计划销售)的400款轻型车型里:133款为美国本土制造,248款属于进口车型,另有19款采用美国本土与海外组装混合的生产模式。 Masterson表示,“该榜单提高了人们的认知,让消费者知道其实有很多车型就是‘家门口’制造的,大多数购车者对汽车本土化仍缺乏足够了解。” 这一榜单发布的时机十分关键。当前,美国国内电动车产业正处在政策调整的十字路口,特朗普政府已决定在9月30日正式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同时,面对电动车需求低于预期,多家车企也在调整电气化战略,延长燃油车生命周期,并降低电动车销量目标。 尽管如此,自2022年以来,进入美国制造指数榜的电动车数量几乎翻倍。Masterson指出,今年这是电动车首次占据榜单前十的多数席位。 另外该榜单反映出的一点是:尽管汽车制造商面临特朗普政府变化莫测的关税政策,以及有关供应链转移和本土化的讨论,但目前这一进程还很缓慢。

  • 乘用车制动新国标解读:禁止单踏板默认刹停 强制安装ABS

    日前,工信部发布一图读懂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1670—2025《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对新国标进行了解读。信息显示,该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国标的发布,正当其时。解读内容显示,当前汽车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加快,其中乘用车制动系统的结构形式、功能也在发生新变化,GB 21670-2008《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是汽车制动领域的基础标准,为适应制动技术发展的新趋势,需要对标准中部分指标和要求进行修订,从而推动、引导和规范我国汽车制动产品发展。 具体来看,新国标新增电力传输制动系统(ETBS)、电力再生制动要求、紧急制动信号要求、备用车轮制动/跑偏要求、安装防抱制动系统要求,强制安装ABS等新内容。修改了驻车解除、制动衬片磨损检查、电子驻车制动电气失效、电控行车制动系统、制动灯要求等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新国标要求 所有新申请型式批准的乘用车强制安装ABS防抱死系统,同时禁止车辆在默认状态下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减速至完全停车 , 直观理解,就是 禁用“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 另外,针对能量回收系统,新国标还要求当减速度超过1.3m/s²时,车辆必须自动点亮制动灯。 新国标实施时间来看,采用分阶段实施方案。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除5.2.18F)、5.2.19 B)外,自2026年1月1日起实施;5.2.18 F)、5.2.19 B),自2027年1月1日起实施;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7年1月1日起实施。 数据显示,2018年市场上在售汽车款型中,ABS装配率约90%,2024年中国乘用车ABS装配率达92%,但仍有8%的入门级车型(主要为8万元以下车型)未配备该系统。 新国标的实施,核心在于提升车辆安全水平。正如工信部解读内容显示,筑牢安全底线,进一步加强汽车制动系统安全要求。适应技术发展,助力线控制动等汽车制动系统新技术发展应用。完善标准体系,整合ABS等技术要求,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 上半年产销首次双超1500万辆背后:合资零售份额“转正”、燃油车持续回暖

    7月10日,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6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9.4万辆和290.4万辆,环比分别增长5.5%和8.1%,同比分别增长11.4%和13.8%;1-6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产量增速较1-5月收窄0.2个百分点,销量增速扩大0.5个百分点。 乘用车内销方面,6月乘用车国内销量203.4万辆,环比增长7.9%,同比增长12.3%。其中,传统燃料乘用车国内销量98万辆,比上年同期增加8.7万辆,环比增长14.7%,同比增长9.7%;1-6月,乘用车国内销量1095万辆,同比增长13.6%。其中,传统燃料乘用车国内销量542.6万辆,比上年同期减少10.2万辆,同比下降1.8%。 尽管从5月开始,燃油乘用车市场出现回暖,但这一细分市场在今年上半年仍未实现“转正”。 日产中国公布最新销量数据显示,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6月销量为53,843辆,同比微增1.88%。其中东风日产(包括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品牌)销量为49,033辆,同比下滑1.62%。1-6月,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累计销量为279,546辆,同比跌幅收窄至二成以内。 相较日产的止住颓势,本田在华销量承压依旧明显。6月本田在华终端汽车销量为58,468辆,同比下滑15.22%;1-6月累计销量为315,152辆,同比下滑24.23%。具体到合资公司,广汽本田6月销量30,017辆,同比下滑12.61%;东风本田6月销量27,045辆,同比下滑23.62%。今年上半年,广汽本田、东风本田累计同比跌幅分别为25.63%、37.4%。 上半年的“收官月”到来前,“南北丰田”销量已连续三个月录得正增长,6月依旧延续了这一态势。一汽丰田、广汽丰田6月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4%、1.43%。今年上半年,两家合资公司累计销量均实现同比正增长。 燃油车市场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一汽-大众依旧保持这一细分市场的正增长,6月整车销售160,110辆(含进口车),同比增长15.1%,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其中,大众品牌单月交付87,048辆,同比增长12.5%;奥迪品牌交付61,010辆(含进口车),同比增长15.7%;刚刚完成捷达VS8亮相的捷达品牌表示,6月交付12,052辆,同比增长33.4%。 上汽集团旗下两家合资公司亦迎来明显回暖。6月最新产销公告显示,上汽大众单月销量92,750辆,同比增长13.11%,今年前六个月累计销量同比下滑3.89%;上汽通用单月销量同比增长超八成,通过上月良好表现,上汽通用终于在上半年结束时实现正增长。 7月9日,大众汽车表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交付量为227.2万辆,同比增长1.2%。其中,北美销量同比下降16.2%,在中国的交付量为669,700辆同比增长2.8%。 乘联分会最新数据显示,6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1万辆,同比增长5%,环比增长6%。6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6.1%,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2.0%,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5.8%,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合资品牌在上半年实现良好增长态势,主要归因为产品、渠道两方面策略的务实推进。“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合资品牌在稳定经销商利益的同时,实现了销售、售后的合理化,提升了经销商对于市场的信心。此外,部分品牌推出了新能源产品且表现比较出色。“合资企业在中国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经过一番调整之后,预计(合资品牌)下半年表现会平稳向好。”

  • 临近交割时段 铅锭社会库存增势不改【SMM铅锭社会库存】

            SMM7月10日讯:据SMM了解,截至7月10日,SMM铅锭五地社会库存总量至6.11万吨,较7月3日增加0.42万吨;较7月7日增加0.32万吨。         本周原生铅冶炼企业检修与新建产能投产并存,供应小幅上升,同时铅价呈高位震荡态势,持货商多以贴水出货,江浙沪仓库货源报价对沪铅2508合约贴水80-20元/吨,但下游企业需求分散,且刚需更倾向于采购冶炼企业厂提货源,部分下游企业则畏高少采观望情绪较浓,铅锭社会仓库库存随之累增。此外,下周沪铅2507合约临近交割,考虑到当前铅期现价差超过200元/吨,持货商有意计划移库交仓,也是带动铅锭社库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周沪铅交割周,持货商移库交仓预期增多,交割前铅锭社会库存将延续增势。

  • 北京:力争到2030年全市市场总消费额年均增长5%左右 优化住房消费新供给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力争到2030年,本市市场总消费额年均增长5%左右,打造2—3个千亿级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在全球消费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引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其中提到,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支持证券交易所、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丰富交易产品类型,鼓励上市公司合理提高分红率。推动资产管理机构丰富投资产品供给,拓宽居民财富管理渠道。 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振消费、促进服务消费系列决策部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场和政府协同发力、供给与需求两端促进、企业与场景共同支撑、国际和国内资源联动,强化改革畅通消费循环,着力统筹消费资源。力争到2030年,本市市场总消费额年均增长5%左右,打造2—3个千亿级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在全球消费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引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二、推动居民增收减负 1.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归集发布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加强灵活就业劳动者权益保障。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鼓励发展新业态,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增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制,推进家门口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科学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在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因地制宜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更多劳动力增收。 2.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支持证券交易所、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丰富交易产品类型,鼓励上市公司合理提高分红率。推动资产管理机构丰富投资产品供给,拓宽居民财富管理渠道。 3.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效益,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重点扶持一批农业领军企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拓展乡村生态富民多样化路径,完善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林下经济发展政策,支持试点种植适宜的中药材、花卉等,推动农民依靠生态优势“富起来”。 4.健全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生育友好型社会配套支持政策,提供多样化托育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提高老年群体金融服务可得性。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为托育服务提供支持,提升托育服务质量。持续拓展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线上线下应用场景。 三、优化服务消费体验 5.挖掘文娱消费新内涵。用好首都文化资源,深化“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建设。鼓励具备开放条件的历史文化场所活化利用,推动会馆、园区、商业综合体等建设文化新空间。支持线上演出、在线观展、直播拍卖等新业态发展,丰富文娱消费供给。繁荣演艺经济,吸引国内外优秀院团来京演出。深化市属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加快传统出版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办北京地区网络文学赛事活动。支持平台企业创作优质网络微短剧。积极引进国际电竞赛事,丰富“电竞+”消费场景,支持举办多元场景融合的电竞主题消费活动。建设中国数字视听制作中心,支持线上超高清视听内容消费和线下融合应用场景体验。 6.打造旅游消费新场景。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推进环球影城二期、“两园一河”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出中轴线等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以及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大文化带主题旅游线路。加强旅游与百业融合,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场景,丰富“演出+旅游”等业态。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加力支持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短板。发展“民宿+”特色产品,提升“长城人家”等民宿品牌影响力。持续提高滨水空间开放共享和运营管理水平。梳理公园存量空间设施资源,引入连锁化、品牌化商业运营主体。优化入境旅游服务,用好“北京服务”机场服务点,提供多样化便捷化服务。 7.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发挥双奥之城优势,提高奥运场馆利用率,培育场馆综合运营服务商,做好赛后利用和全时全季运营。重点培育20项国际顶级赛事、30项高商业价值赛事、50项本土影响力赛事,加快形成“双奥100”精品赛事体系,推进双奥国际赛事名城建设。打造“赛事+”消费场景,丰富相关消费产品与服务供给。推进高品质户外目的地建设,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持续扩大“8·8北京体育消费节”品牌影响力。加强国际体育组织和头部体育企业招引,着力培育知名赛事运营企业。 8.满足教育培训新需求。依托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通过举办短期冬夏令营等形式,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教育需求。建立第三方机构进校园遴选审核机制,支持学校高质量开展课后服务。引导高校通过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等渠道,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做强“留学北京”品牌,支持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落地,支持高校举办国际暑期学校等品牌项目。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知名企业共建基地、共育人才,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合作示范项目建设。 9.培育美丽健康消费新引擎。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深化医疗大数据应用,鼓励开发智能健康产品,培育健康体检、咨询、管理等新型服务业态。实施中医药文旅消费季行动计划,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标准体系,新增16个中医药文旅消费建设单位,推出一批健康旅游线路。促进美丽健康消费,打造“未来美城”产业集聚区,聚焦化妆品、医疗美容等领域推出一批改革举措,吸引国内外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优先向“未来美城”布局,加强“京妆”品牌培育工作。 10.提供家政服务新供给。大力发展“互联网+家政”新业态,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支持家政业做大做强,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提升家政服务数智化水平。扩大省际家政劳务协作范围,增加优质家政服务人员,提高家政服务品质。健全家政服务标准和行业信用体系,完善职业能力培训和技能等级认定机制,畅通家政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提升家政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四、增强商品消费动能 11.引领国潮消费新风尚。鼓励新老品牌跨界合作,激发国潮产品市场潜力。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鼓励与知名IP跨界合作,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老牌新店。整合全市IP资源,创新开发模式,打造特色化、精品化“北京礼物”。提升“京彩四季”城市消费主题品牌影响力,“一月一主题”开展促消费活动。规范发展“谷子经济”,鼓励创作优质动漫产品,打造二次yuan和新生代潮玩聚集地。支持国潮品牌出海开拓市场。 12.构建首发时尚新矩阵。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体验区,集聚全球知名消费品牌。鼓励开设首店、旗舰店、创新概念店,办好全球首发节,举办高能级首秀、首演、首展活动,培育本土时尚品牌,支持国际时尚品牌在京设立研发中心、展示中心和地区总部。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等活动能级,增强消费引领力。推动时装周吸引品牌、设计师聚集,创新“即秀即售”模式,搭建产品交易平台,加强时尚活动与商圈、平台企业等方面联动。 13.打造国际美食新品牌。支持餐饮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国内外餐饮品牌在京设立首店。鼓励老字号餐饮企业守正创新,推动传统餐饮技艺振兴。打造30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不断优化提升特色餐饮街区品质。举办北京国际美食荟等餐饮品牌活动,提升北京餐饮国际影响力。推动“餐饮+”融合发展,支持餐饮进公园、景区、体育场馆等,鼓励打造更多智慧用餐场景。 14.优化住房消费新供给。优先向轨道交通站点和就业密集地区供应住宅用地,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发挥住房公积金促进作用,支持缴存人在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的同时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研究制定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带押过户”政策,并开展相关业务。鼓励提供房屋改造设计、定制化整装、智能化家居等产品和服务,推进室内全智能装配一体化和全屋智能物联。鼓励建设智慧社区,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发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 15.完善汽车消费新生态。优化小客车指标配置,更好服务家庭用车需求。培育壮大二手车经营主体,持续落实二手车销售“反向开票”、异地交易登记等便利化措施。加强汽车领域信息共享,支持第三方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发展,促进二手车放心便利交易。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汽车后市场消费。在京津冀范围策划组织新能源汽车系列赛事,激发新能源汽车消费活力。 五、延伸消费链条 16.建设会展消费新格局。优化会展空间布局,推动国家会议中心、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等场馆多功能、多元化使用。加强与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等国际会展组织的对接,吸引国际品牌展会来京举办。持续提升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等影响力,培育数字经济等高精尖领域展会项目及综合性活动。持续实施“一馆一策”,精简展会审批流程,完善展会审批标准。 17.树立数字消费新标杆。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利用大模型等新技术,优化智能购物助手等服务。推动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供应链协同,优化品质商品供给。支持在商场、文化空间等场所构建可感知可体验的数字消费场景,打造一批数字消费体验中心。支持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举办“北京直播电商购物节”“首都电商大讲堂”等特色活动,培育30个左右的特色直播电商基地,打造50个左右的直播电商示范案例或场景。 18.拓展绿色消费新范式。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加强绿色消费科技和服务支撑。鼓励研发和引进绿色低碳技术,完善绿色低碳标准、标识体系,提高食品、家装、出行、旅游等领域绿色化水平。支持各类销售平台开展绿色低碳产品促消费活动。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鼓励二手商品流通交易。 19.丰富银发经济新业态。针对老龄人群和备老人群不同需求,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养老机构、家政服务企业、物业公司等提供多样化养老照护服务,加大康复辅助器具推广力度,打造适老化改造公共样板间,规范上门助浴、陪诊助医等新业态发展,优化社区助餐配送服务。鼓励开发适合老龄人群和备老人群的自驾游、康养游等旅游产品。鼓励开发老年人兴趣课堂,打造适合老年人的公共文艺空间。 六、打造多元融合空间 20.焕新商业消费空间活力。坚持更新提升与新增培育并举,多维度、差异化、特色化引导商业空间升级。鼓励商业物业产权方引入专业运营主体,推动闲置公共资源商业化运营。鼓励“前店后仓”等模式创新。通过示范案例加强对建设用地功能混合使用的指导。支持商业场所及周边区域品质提升,研究将商业活动纳入公共服务事项。加强站城一体化设计,拓展轨道交通站点商业业态,推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闲置低效场馆、老旧厂房改造,植入“体育+”“亲子+”“文化+”等业态。 21.提升“双枢纽”消费能级。发挥机场对要素资源的汇集作用,打造国际消费桥头堡。积极争取国际航线资源,拓展国际旅客中转业务,鼓励航空公司加大运力投放。加快推进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项目,建设“功能+场景+体验”的世界级商贸旅游综合体。支持市内免税店、口岸免税店扩大国货精品销售。拓展跨境电商即买即提试点业务,优化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清单。 七、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22.加大支持引导力度。实施好“两新”政策,积极争取各领域中央资金支持;加大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力度。完善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打响“北京购物”品牌。支持举办符合条件的促消费活动,积极引进高能级促消费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消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发适应消费新业态需要的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23.完善诚信市场环境。引导企业诚信合规经营。规范餐饮服务经营活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制定大型活动分级分类安全管理标准,创新数字化监管方式,降低安全管理成本。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严格落实扫码检查,完善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对新模式、新业态坚持包容审慎管理,探索更多消费场景“一件事、一次办”。落实巡演项目首演地内容审核负责制。加强对体育健身、美容美发、餐饮服务、非学科类课外培训等重点领域预付式消费经营行为的监管。 24.促进消费开放协同。依托“两区”政策,深化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国际教育等重点领域开放。用好全球服务伙伴等机制,加大海外营销推介力度。依托北京国际版门户网站,加大本市重大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宣传推广力度。加强京津冀三地服务消费协同联动,构建文商旅体跨区域融合新模式。 八、组织领导 各区、各有关单位要按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责任,加强协同配合,因地制宜匹配资源要素,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探索更多惠民生、促消费的务实举措,抓好本方案落实。要用好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领导小组机制,加强对本方案任务落实情况的跟踪监测和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加大提振消费工作成效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