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011个
2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遇冷,从各大新能源汽车厂商公布的成绩单来看,2月份零售销量环比降幅明显,个别车企甚至出现了较为罕见的同环比双降的局面。 乘联会数据显示,2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109.5万辆,同比下降21.0%,环比下降46.2%。而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38.8万辆,同比下降11.6%,环比下降42.2%。可以看到,尽管2月各类乘用车销量都是下滑,但是不管同比还是环比, 降幅最低的是新能源车。 同时,新能源车“前2个月累计销量105.9万辆,同比增长37.5%”的成绩单, 虽称不上亮眼,但也实属尚可。 乘联会分析表示,2月出现环比和同比剧烈下滑的重要原因, 一是 春节因素带来的节前消费时间差异; 二是 1月份有部分销量的透支,影响2月春节前的销量; 三是 春节后的价格战迅速升温,形成较大的观望走势;再加上社会对3月的政策细则出台的预期,这些均构成了不利于2月份的销量走势。 具体品牌方面, 比亚迪继续领跑,前2个月市占率超三成。 以118802辆的零售销量数据保持领先,同比下降32.8%,环比下降42.6%。虽说同环比降幅明显,但从今年前两个月32.57万辆的成绩单来看,同比去年的31.6万辆仍有2.9%的增速。同时,超30万辆的成绩,所占市场份额达30.8%,超过了二至五名的总和。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比亚迪,2月仅2家车企新能源车销量过3万。 榜单第二吉利汽车,2月零售销量数据为31364辆,同比增长43.9%, 环比却惨遭腰斩。 榜单第三的特斯拉中国,2月零售销量数据为30141辆,同比下降11.1%,环比下滑24.4%。榜单中的 长安汽车、长城汽车也均出现了环比腰斩。 造车新势力分化,赛力斯“进步”明显。 赛力斯汽车首次杀入榜单前五, 继1月同比增长590.4%后,赛力斯2月零售量成绩为27240辆,同比大增673.6%。 数据显示,前2个月问界M7销量超过4万辆,在问界M7热销的带动下,赛力斯汽车成为零售销量增幅最大的品牌。2月底,问界汽车官宣,问界M9的累计大定已经达到了5万台。可以预计的是,依仗问界的异军突起,赛力斯汽车的增长趋势仍有望延续。 几家欢喜几家忧,上榜的其余造车新势力中,除了理想汽车维持住了同比增长外,广汽埃安、蔚来汽车均出现了同环比双降。而哪吒、零跑等新势力车企连续数月落榜。
雷军今日在微博发布消息称:3月28日,小米SU7正式发布。 雷军表示,如果你想拥有一台车,要有先进的智能科技,还要有出色的驾驶质感,我相信,小米SU7将会是你的首选! 小米官方微博也发布消息表示,3月28日,小米SU7正式上市。不负三年之约,上市即交付,交付即上量。全国29城,59家门店同步开启预约,现在登记,先享首批品鉴。
3月8日,工信部公布第三批《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其中,特斯拉、零跑、小鹏等多款车型赫然在列。具体如下: 以下是具体原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 2024年第2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财政部 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节能 新能源车船享受车船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74号)、《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享受车船税优惠的节能 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2022年第2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部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2017年第172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2023年第10号)、《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2023年第32号)等有关规定,现将许可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80批)以及经商国家税务总局同意的《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 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五十九批)、《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三批)予以公告。 附件: 1.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80批).doc 2.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 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五十九批).doc 3.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三批).doc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4年3月8日 点击跳转原文链接: 《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80批)、《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 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五十九批)、《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三批)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3月11日,德国能源网络公司E.ON分部、负责修复特斯拉德国工厂故障的电力公司E.di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经历了因纵火事件造成长达一周的停电后,特斯拉德国超级工厂已重新连接到电网。 特斯拉德国工厂此次停电始于3月5日,当时附近的一座电缆塔遭到纵火袭击,极左组织Vulkangruppe的活动人士声称对此负责。 E.dis表示,周末的快速组装工作使其能够进行数小时的高压测试,并获得了工程师的批准。 E.dis在当地时间3月11日晚上8点45分重新将特斯拉德国工厂连接到电网。‌‌‌‌‌‌‌‌‌‌‌‌‌‌‌‌‌‌‌‌‌‌‌‌‌‌‌‌‌‌‌‌‌‌‌‌‌‌‌‌‌‌‌‌‌‌‌‌‌‌‌‌‌‌‌‌‌‌‌‌‌‌‌‌‌‌‌‌‌‌‌‌‌‌‌‌‌‌‌‌‌‌‌‌‌‌‌‌‌‌‌‌‌‌‌‌‌‌‌‌‌‌‌‌‌‌‌‌‌‌‌‌‌‌‌‌‌‌‌‌‌‌‌‌‌‌‌‌‌‌‌‌‌‌‌‌‌‌‌‌‌‌‌‌‌‌‌‌‌‌‌‌‌‌‌‌‌‌‌‌‌‌‌‌‌‌‌‌‌‌‌‌‌‌‌‌‌‌‌‌‌‌‌‌‌‌‌‌‌‌‌‌‌‌‌‌‌‌‌‌‌‌‌‌‌‌‌‌‌‌‌‌‌‌‌‌‌‌‌‌‌‌‌‌‌‌‌‌‌‌‌‌‌‌‌‌‌‌‌‌‌‌‌‌‌‌‌‌‌‌‌‌‌‌‌‌‌‌‌‌‌‌‌‌‌‌‌‌‌‌‌‌‌‌‌‌‌‌‌‌‌‌‌‌‌‌‌‌‌‌‌‌‌‌‌‌‌‌‌‌‌‌‌‌‌‌‌‌‌‌‌‌‌‌‌‌‌‌‌‌‌‌‌‌‌‌ 特斯拉在3月11日早些时候表示,在恢复供电后,将逐步启动该工厂的系统。据悉,该工厂约有1.25万名员工。 特斯拉在电子邮件评论中表示:“目前还无法确定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生产。” 特斯拉上周表示,该工厂预计停电将持续到3月15日,而特斯拉德国工厂的劳资委员会负责人则在3月8日表示,该工厂将在本周重新启动,但没有给出具体日期。 勃兰登堡州经济部长Joerg Steinbach表示,E.dis的员工一直在三班倒的模式下工作,以确保电力能够尽快供应。
投资银行Evercore分析师周一发布报告称,特斯拉下一个增长期可能要等到2027年,原因是该公司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全推出一款平价车型,耗费的时间比华尔街预计的更长。 今年以来,特斯拉股价狂跌不止,累计下跌近30%,究其原因是该公司的汽车销量增长大幅放缓。 特斯拉目前的主要销售车型是Model 3和Model Y,该公司正寄希望于推出一款经济型电动汽车,来改善增长乏力的状况。据媒体披露,这款车型暂定名为Model 2,售价可能为2.5万美元左右。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此前表示,特斯拉正处于两个主要增长浪潮之间,第一个增长浪潮由Model 3和Model Y推动,而第二个增长浪潮预计将来自更便宜的下一代电动汽车。 市场目前普遍预计,特斯拉将于2025年底在位于得州奥斯汀的工厂开始生产这款车型。 然而,在参观了特斯拉得州工厂后,Chris McNally等Evercore分析师在报告中写道:“ 特斯拉越来越像一个‘2027年的故事’ 。” McNally认为,在最好的情况下,特斯拉平价车型(即所谓的Model 2)的产能到2026年可能只能达到50万俩,而不是外界普遍预计的100多万辆。 McNally在报告中写道,特斯拉下一代车型的材料成本将从2.8万美元降至2万美元,续航里程可能在250英里(约402.3公里)左右,没有玻璃车顶。 他表示,特斯拉的驾驶辅助硬件是否会成为标准配置存在较大争议,这些硬件的成本可能在2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 Evercore目前预计特斯拉将在2026年交付约270万辆汽车,这意味着该银行对特斯拉每股收益的预期比市场平均水平低18%至20%。 McNally对特斯拉的评级相当于“持有”,自2020年1月以来,他从未将特斯拉的股票评为“买入”。而在此期间,特斯拉股价上涨了310%。
3月11日,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公众号显示,3月16日至3月20日,瑶海区联合辖区汽车销售企业共同开展促消活动,组织包括比亚迪、吉利、奔驰、奥迪、沃尔沃、大众、本田等品牌在内的共26家汽车销售企业举办汽车促销活动,通过发放政府补贴+企业配套形式的组合消费券,对购车者给予补贴,最高可享16000元。 图片来源: 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公众号截图‌‌‌‌‌‌‌‌‌‌‌‌‌‌‌‌‌‌‌‌‌‌‌‌‌‌‌‌‌‌‌‌‌‌‌‌‌‌‌‌‌‌‌‌‌‌‌‌‌‌‌‌‌‌‌‌‌‌‌‌‌‌‌‌‌‌‌‌‌‌‌‌‌‌‌‌‌‌‌‌‌‌‌‌‌‌‌‌‌‌‌‌‌‌‌‌‌‌‌‌‌‌‌‌‌‌‌‌‌‌‌‌‌‌‌‌‌‌‌‌‌‌‌‌‌‌‌‌‌‌‌‌‌‌‌‌‌‌‌‌‌‌‌‌‌‌‌‌‌‌‌‌‌‌‌‌‌‌‌‌‌‌‌‌‌‌‌‌‌‌‌‌‌‌‌‌‌‌‌‌‌‌‌‌‌‌‌‌‌‌‌‌‌‌‌‌‌‌‌‌‌‌‌‌‌‌‌‌‌‌‌‌‌‌‌‌‌‌‌‌‌‌‌‌‌‌‌‌‌‌‌‌‌‌‌‌‌‌‌‌‌‌‌‌‌‌‌‌‌‌‌‌‌‌‌‌‌‌‌‌‌‌‌‌‌‌‌‌‌‌‌‌‌‌‌‌‌‌‌‌‌‌‌‌‌‌‌‌‌‌‌‌‌‌‌‌‌‌‌‌‌‌‌‌‌‌‌‌‌‌‌‌‌‌‌‌‌‌‌‌‌‌‌‌‌‌ 据悉,本次活动计划发放政府补贴420万元,企业配套650万元,累计发放补贴1100万元,补贴名额1130台,新能源置换名额200台,先到先得,用完即止。 具体来看,本次活动针对燃油车的补贴标准为:10万元(不含)以下补贴1000元;10万元(含)以上至20万元(不含)补贴3000元;20万元(含)以上补贴5000元;车企按2000元、5000元、8000元配套售后代金券。 对于新能源汽车置换的补贴标准为:对10万元(不含)以下补贴2000元;10万元(含)以上至20万元(不含)补贴4000元;20万元(含)以上补贴6000元;车企按3000元、6000元、9000元配套售后代金券。 需注意的是,参加此次促销活动购置新能源汽车置换旧车以旧换新的,在提交审核材料并经审核通过的,可同时再享受每人每台车1000元现金补贴,单车最高可补16000元。 另外,活动用户需使用62开头银联卡支付购车款(包括购车全款、首付款、尾款、装款等)。 点击跳转原文链接: 千万消费券!最高补贴16000元!
3月11日,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2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0.6万辆和158.4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7.5%和35.1%,同比分别下降25.9%和19.9%。 1-2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1.9万辆和40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1%和11.1%。 据中汽协分析,今年2月经历了完整的春节假期,有效工作日减少,制造业处于传统生产淡季,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一定影响,市场活跃度总体有所下降。趋势上看,我国经济总体仍延续扩张态势,企业预期相对稳定。 从汽车产销情况看,部分购车需求已在春节前得到释放,汽车产销量总体较1月有所回落。从1-2月运行情况看,乘用车和商用车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出口延续良好表现。 中汽协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和“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相信后续随着相关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将有助于持续巩固拓展汽车行业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汽车行业实现良好开局。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 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6.4万辆和47.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6%和9.2%,市场占有率达到30.1%。 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5.2万辆和120.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29.4%,市场占有率达到30%。 企业方面, 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104.4万辆,同比增长28.8%,占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86.5%,低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 新能源乘用车方面, 1-2月,新能源乘用车中,除A级同比下降外,其他级别均呈现正增长,其中C级涨幅最大,目前销量主要集中在B级,累计销量42.1万辆,同比增长56.9%。 1-2月,新能源乘用车中,除20-25万、40-50万价格区间销量同比下降外,其他价格区间均呈正增长。目前销量仍主要集中在15-20万,累计销量29.6万辆,同比增长11.7%。 国内方面, 2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39.5万辆,环比下降37.2%,同比下降9.8%。1-2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102.5万辆,同比增长34.3%。 出口方面, 2月,新能源汽车出口8.2万辆,环比下降18.5%,同比下降5.9%。其中,纯电动汽车出口6.6万辆,环比下降19.1%,同比下降19.4%;插混汽车出口1.6万辆,环比下降15.5%,同比增长2.3倍。 1-2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8.2万辆,同比增长7.5%。其中,纯电动汽车出口14.8万辆,同比下降7.5%;插混汽车出口3.4万辆,同比增长2.7倍。 另据乘联会发布2024年2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 批发方面, 2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44.7万辆,同比下降9.7%,环比下降35.0%。 零售方面, 2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38.8万辆,同比下降11.6%,环比下降42.1%。 市场渗透率方面, 从批发来看,2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45.1%;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7.1%;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7.1%。从零售来看,2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5.3%;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4%;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9%。 乘联会表示,今年以来新能源车市场信息复杂多元,海外市场新能源表现不佳,部分优秀企业不看好新能源车发展,网上大量不看好新能源的信息带来很多困惑,但还是坚定看好新能源车的发展。 另外, 充电基础设施方面, 据中国充电联盟公布2024年2月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2024年1-2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42.7万台,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102.5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桩车增量比为1:2.4,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截止2024年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902.3万台,同比增加63.7%。
3月8日,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乘用车市场零售109.5万辆,同比下降21%,环比下降46.2%,1-2月累计零售313.3万辆,同比增长17%。 乘联会指出,乘用车市场2月出现同环比剧烈下滑的重要原因是春节因素带来的节前消费时间差异,1月有部分销量的透支,影响2月春节前的销量,且春节后的价格战迅速升温,形成较大的观望走势,结合3月的政策细则出台预期,均构成了不利于2月的销量走势。 自主品牌也难免下滑,但市场份额依旧坚挺 在2月,自主品牌也未能逆势增长,但表现好于大盘。 据乘联会数据,2月自主品牌零售62万辆,同比下滑13%,环比下滑45%。尽管同环比双双下滑,但该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仍然达到了56.1%,同比增长4.9个百分点,环比也有所提升。前两月自主品牌累计份额也达到了55%,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了5.2个百分点。 如果从批发销量来看,自主品牌则更猛,2月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高达60.4%,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2个百分点。‌‌‌‌‌‌‌‌‌‌‌‌‌‌‌‌‌‌‌‌‌‌‌‌‌‌‌‌‌‌‌‌‌‌‌‌‌‌‌‌‌‌‌‌‌‌‌‌‌‌‌‌‌‌‌‌‌‌‌‌‌‌‌‌‌‌‌‌‌‌‌‌‌‌‌‌‌‌‌‌‌‌‌‌‌‌‌‌‌‌‌‌‌‌‌‌‌‌‌‌‌‌‌‌‌‌‌‌‌‌‌‌‌‌‌‌‌‌‌‌‌‌‌‌‌‌‌‌‌‌‌‌‌‌‌‌‌‌‌‌‌‌‌‌‌‌‌‌‌‌‌‌‌‌‌‌‌‌‌‌‌‌‌‌‌‌‌‌‌‌‌‌‌‌‌‌‌‌‌‌‌‌‌‌‌‌‌‌‌‌‌‌‌‌‌‌‌‌‌‌‌‌‌‌‌‌‌‌‌‌‌‌‌‌‌‌‌‌‌‌‌‌‌‌‌‌‌‌‌‌‌‌‌‌‌‌‌‌‌‌‌‌‌‌‌‌‌‌‌‌‌‌‌‌‌‌‌‌‌‌‌‌‌‌‌‌‌‌‌‌‌‌‌‌‌‌‌‌‌‌‌‌‌‌‌‌‌‌‌‌‌‌‌‌‌‌‌‌‌‌‌‌‌‌‌‌‌‌‌‌‌‌‌‌‌‌‌‌‌‌‌‌‌‌‌‌ 相对而言,合资品牌仍然下滑较多。数据显示,2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33万辆,同比下降31%,环比下降51%。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20.5%,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4.4%,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6.4%,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再看豪华车板块,2月豪华车零售16万辆,同比下降21%,环比下降35%。结合此前情况来看,前期持续受芯片供给短缺影响的豪车缺货问题已逐步改善,但正如乘联会所说,传统豪车市场需求并不很强。 自主品牌之所以能够取得相对优异的表现,关键点仍然在于新能源与出口两大板块。 乘联会数据显示,2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38.8万辆,同比下降11.6%,环比下降42.1%。虽然数量不及去年同期,但从渗透率来看,仍然优秀。2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到35.8%,较去年同期32%的渗透率提升了3.8个百分点,对比1月渗透率也增长了2.9个百分点。 而分别来看,2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5.3%,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4%,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9%,其间差距仍然明显。 月度国内零售份额上,2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60.3%,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3.4%,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新势力份额16.2%,同比增加5.3个百分点;特斯拉份额6.7%,同比下降0.1个点。 乘联会指出,2月新能源乘用车企业总体走势较强,比亚迪纯电动与插混双驱动夯实自主品牌新能源领先地位,以赛力斯、理想、长安、零跑等为代表的增程式电动车表现较强。在产品投放方面,随着自主车企在新能源路线上的多线并举,市场基盘持续扩大。 该月,厂商月度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达到9家,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量76.5%。其中比亚迪121,748辆、特斯拉中国60,365辆、吉利汽车33,508辆、上汽通用五菱32,777辆、赛力斯30,049辆、长安汽车21,176辆、理想汽车20,251辆、长城汽车12,253辆、广汽埃安10,006辆。 具体车型方面,2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超两万辆的车型有5个:Model Y(36,248辆)、比亚迪宋(35,273辆)、Model 3(24,117辆)、瑞虎8(21,298辆)、问界M7(21,090辆)。其中新能源位列总体乘用车车型销量前3位,燃油车主力车型表现不强。 聚焦出口,2月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29.8万辆,同比增长18%,环比下降17%。随着出口运力的提升,2月自主品牌出口达到24.8万辆,同比增长28%,环比下降16%,而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5万辆,同比下降15%。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7.9万辆,同比增长0.1%,环比下降20%,占乘用车出口26.4%,较去年同期下降4.8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占新能源出口的81.4%,A0+A00级纯电动出口占自主新能源出口的53%。 厂商方面,出口量较大的两家是特斯拉中国(30,224辆)以及比亚迪(23,291辆)。 乘联会指出,伴随着中国新能源的规模优势和市场扩张需求,中国制造新能源产品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虽然近期受到欧洲的一些干扰,但长期看新能源出口市场仍然向好,前景光明。 3月车市有望逐步走强,2024年竞争注定激烈 回顾今年1月,整体车市终端促销力度不减,头部厂商目标完成率高,整体车市如预期实现开门红。而2月,受春节因素影响,车市出现销量低谷。 那么问题来了,在接下来的3月,车市能否找回自己的增长节奏呢? 着眼3月,该月共有21个工作日,相对去年3月的23个工作日少了2天。不过,乘联会指出,由于春节假期后的各行各业快速转入正常运作,因此3月的环比产销增长将较为迅猛。 该机构表示,春节后是新品推出的重要时间点,很多厂商的新车大量推出,在国家促消费政策推动下,很多省市出台了相应促消费政策,车展等线下活动的全面恢复也将加速聚拢人气。 同时由于近期的碳酸锂等价格处于低位,有利于厂商推出更具性价比的新款新能源车型,车市关注度也将持续升温。 另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上海等地区开展以旧换新的鼓励政策,对引导消费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家以旧换新政策的即将推出,市场淘汰更新和换购更新的消费潜力将逐步体现,有益于3月车市逐步走强。 不过即便如此,2024年,车企们也注定不会太轻松。 乘联会提到,2023年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销量达到888万辆,已经超过2009年的全国乘用车市场总体销量规模。“在经历几年的新能源高速增长后,2024年是新能源车企站稳脚跟的关键年,竞争注定非常激烈。” 事实上,这一局势已然十分明显。今年以来,众多汽车品牌宣布降价,很多车型甚至降价数万元,车市价格战正愈演愈烈。 乘联会指出,从燃油车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成本下探、“油电同价”给燃油车厂商带来巨大压力,燃油车产品更新换代相对较慢,产品智能化程度不高,更多依赖于优惠的价格和市场资源投放力度来持续吸引客户。 而从新能源车的角度来看,随着碳酸锂价格下跌、电池成本降低、造车成本有所下降,且随着新能源市场高速发展,形成规模效应,产品拥有更多的利润空间。 不过其也表示,整车环节的成本下降并伴生电池回收业务带来的盈利能力持续承压,随着新购车规模的上升和补能痛点在部分场景和时间段仍旧存在,现阶段企业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建设规模,呼吁市场对车企的经营状况保持更加宽容的舆论环境。 针对车市价格战,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日前在做客羊城晚报两会直播间时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变化。 他指出,过去中国新能源汽车因为电池特别贵,会比汽油车价格大概要贵数万元人民币。随着去年电芯价格的下降,所有的整车厂都有一定能力开始降低价格。“我们希望再花几年时间,把油车和电车的价格拉到一致。甚至我相信再过几年,电动汽车的价格可能比油车还便宜一些,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大家看到现在市场上很卷,但我想说这是市场竞争,我觉得所有市场竞争的初期和中期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但这样的竞争,也会最终带来科技创新,也会为老百姓购车带来实惠,最终带来整个行业更大的发展。”何小鹏如此表示。 乘联会也同样提到了这一点,其指出,电动车价格竞争是新技术领域充分的市场竞争体现,是消费者的福音。但同时企业也需要理性平衡企业降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谨防降价带来的行业利润率下滑过快、研发投入压力加大、消费者价格观望增强、国际竞争担忧加剧等不确定风险。
3月8日,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2月乘用车市场零售109.5万辆,同比下降21.0%,环比下降46.2%;今年累计零售313.3万辆,同比增长17.0%。 “2024年1月车市零售基本实现预期中的开门红走势,2月出现环比和同比剧烈下滑的重要原因是春节因素带来的节前消费时间差异。1月份有部分销量的透支,影响2月春节前的销量,春节后的价格战迅速升温,形成较大的观望走势,结合3月的政策细则出台预期,均构成了不利于2月份的销量走势。”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认为。 整体市场中,2月新能源车零售38.8万辆,同比下降11.6%,环比下降42.1%。尽管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依旧获得明显增量。崔东树表示,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 从12家A/H股上市公司表现看,有5家车企在2月实现了同比销量增长,有8家车企在今年前两个月实现累计同比增长,占比超过六成。 具体来看,上汽集团2月销量超过20万辆,继续保持行业领先;1-2月累计销量45.3万辆,同比增长10.8%,自主品牌在集团整体销量中的占比超过55%。其中,新能源车1-2月累计销量为12.5万辆,同比增长近六成。此外,1-2月,上汽实现海外批售12.1万辆,海外市场零售16.5万辆,同比增长18.8%。上汽MG在欧洲市场的单月交付量始终保持在2万辆以上。 2月长安汽车销量为15.27万辆,同比下降20.05%;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为2.32万辆,同比增长12.87%。1-2月,长安汽车累计销量43.31万辆,同比增加19.37%。同时,长安汽车出口量大增,1-2月自主品牌海外累计销量7.57万辆,同比增加106.19%。 值得关注的是,国资委主任郑栅洁在2024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对包括中国一汽、东风集体和长安汽车在内的三大央企汽车集团旗下新能源汽车业务进行单独考核。此举被业界解读为,三大央企将进一步整合资产、提高效率,大力发展旗下新能源汽车业务。 再次被长安汽车反超的比亚迪,2月销售新车12.23万辆,同比下降36.84%。虽然国内销量同环比下滑,但比亚迪海外势头依然强劲,2月实现了2.33万辆海外销量,同比增长55.3%。 吉利汽车2月销量为11.14万辆,同比增长3.26%;1-2月销量为32.49万辆,同比增长55.21%。在吉利银河、几何和极氪品牌等带动下,吉利新能源汽车2月销量为3.35万辆,同比增长约47.70%,占比总销量超30%。 除上述四家车企外,赛力斯在2月的表现也十分亮眼。2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03万辆,同比增长360.04%。这当中,赛力斯与华为联合打造的AITO问界贡献显著。数据显示,2月,AITO问界全系交付新车2.11万辆。其中,AITO问界新M7单月交付1.85万辆,累计交付超过10万辆,问界M7累计大定突破15万辆,领跑中国市场新势力单车型月销量榜第一。 此外,长城汽车、江淮汽车等车企在2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均实现了同比增长。 相较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在2月的整体表现平淡。理想汽车在2月交付新车2.03万辆,蔚来汽车8,132辆,零跑汽车6,566辆,小鹏汽车4,545辆,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比下降。 “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越发优秀,产品上更加丰富,实现了插混和纯电的全面发展。而新势力由于技术路线的约束,只能做增程和纯电,做不了插混,而纯电动市场在冬季会受到比较大的波动。”在崔东树看来,传统车企的走强不是偶然因素,而是全体系能力更加充分的体现。 当前,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据财联社记者统计,自龙年开年以来,已有十余个汽车品牌参与其中,除打响“第一枪”的比亚迪外,还包括特斯拉、北京现代、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长安、奇瑞、哪吒、智己、飞凡等。各种优惠、降价政策频现,且花样百出。 “由于春节假期后的各行各业快速转入正常运作,因此3月的环比产销增长将较为迅猛。”崔东树预计,春节后是新品推出的重要时间点,很多厂商的新车大量推出,在国家促消费政策推动下,很多省市出台了相应促消费政策,车展等线下活动的全面恢复也将加速聚拢人气。由于近期的碳酸锂等价格处于低位,有利于厂商推出更具性价比的新款新能源车型,车市关注度也将持续升温。
近日韩媒报道,韩国京畿道高阳市与北京汽车制造厂(简称BAW)宣布,双方已签署商业协议,BAW将在高阳市经济自由区建立大型电动汽车工厂。 报道称,BAW计划在高阳经济自由区建设一个约200万平方米的电动汽车生产和销售设施。投资金额估计为4万亿韩元(约合30.1亿美元),年生产目标超过20万辆,其中约90%将出口。 关于该消息,部分韩国媒体和国内媒体发布了“北汽和韩国高阳市签订合作备忘录,在韩国高阳市建立年产20万台电动车厂”的相关报道。针对这些报道,3月7日,北汽集团发布了关于不实信息的严正声明,称上述新闻纯属不实报道,北汽集团从未与韩国高阳市就合作事宜进行接洽。 说起来,这一事件似乎有点乌龙,不少媒体将BAW与北汽集团联系在一起。在历史上,两者之间确实有着一定的联系,BAW曾是北汽集团子公司。但两者的关系在2016年就已经终止。如今,它们之间已无任何关联。 BAW和北汽集团都将自己的起源追溯到1958年。那一年,BAW正式成立,它是由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更名而来。直到1973年,BAW与北汽集团实际上是同一家公司。 1973年,北京市汽车工业公司(现北汽集团)成立,这标志着两者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上下级关系。此后,经过一系列的合并重组,BAW于2001年成为北汽集团的子公司,北汽集团持有BAW 51%的股权。 根据北京国资委的要求,在2015年北汽集团将其持有的BAW股权全部挂牌转让。民营企业北京汽车装配厂接手了这些股权,它是当时BAW的另一个股东。在2016年完成工商变更后,BAW彻底脱离了北汽集团,转型为一家民营企业。‌‌‌‌‌‌‌‌‌‌‌‌‌‌‌‌‌‌‌‌‌‌‌‌‌‌‌‌‌‌‌‌‌‌‌‌‌‌‌‌‌‌‌‌‌‌‌‌‌‌‌‌‌‌‌‌‌‌‌‌‌‌‌‌‌‌‌‌‌‌‌‌‌‌‌‌‌‌‌‌‌‌‌‌‌‌‌‌‌‌‌‌‌‌‌‌‌‌‌‌‌‌‌‌‌‌‌‌‌‌‌‌‌‌‌‌‌‌‌‌‌‌‌‌‌‌‌‌‌‌‌‌‌‌‌‌‌‌‌‌‌‌‌‌‌‌‌‌‌‌‌‌‌‌‌‌‌‌‌‌‌‌‌‌‌‌‌‌‌‌‌‌‌‌‌‌‌‌‌‌‌‌‌‌‌‌‌‌‌‌‌‌‌‌‌‌‌‌‌‌‌‌‌‌‌‌‌‌‌‌‌‌‌‌‌‌‌‌‌‌‌‌‌‌‌‌‌‌‌‌‌‌‌‌‌‌‌‌‌‌‌‌‌‌‌‌‌‌‌‌‌‌‌‌‌‌‌‌‌‌‌‌‌‌‌‌‌‌‌‌‌‌‌‌‌‌‌‌‌‌‌‌‌‌‌‌‌‌‌‌‌‌‌‌‌‌‌‌‌‌‌‌‌‌‌‌‌‌‌‌‌‌‌‌‌‌‌‌‌‌‌‌‌‌‌‌ 2020年,在新一轮的股权变更后,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山东富路集团控股了BAW,而北京汽车装配厂则完全退出。至此,BAW彻底转变为一家地方私营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的下属品牌。 鉴于两者之间的渊源,一些媒体和消费者可能会产生误解,进而形成错误的认识。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