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78个
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国内逆变器厂商业绩再度爆发式增长。昱能科技、阳光电源、德业股份等公司近日披露的年度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均同比增长超100%。 不过,相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产能或成为制约企业业绩发展的重要瓶颈。除了定增融资外,禾迈股份、德业股份等通过收购或竞拍土地等方式加速产能建设。 昱能科技董秘邱志华表示,通过对客户及经销商的调研,市场反馈的信息还是比较乐观的,对明年的发展预期比较大。 产能是主要发展瓶颈 1月19日晚间,国内微逆龙头昱能科技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4亿元~3.8亿元,同比增长230.00%~269.00%,扣非归母净利润3.3亿元~3.7亿元,同比增加242.00%~284.00%。 而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德业股份等逆变器厂商已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亦在100%~200%。 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上述厂家均表示主要受益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内外销售需求旺盛。相对而言,产能或成为制约公司业绩发展的重要瓶颈。 阳光电源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市场需求还是比较旺盛,公司正在加速扩产中,扩产的产能是足够投入使用。” 固德威方面称,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光伏逆变器主要生产基地,国内各家企业目前均处于扩产进程,以应对下游急剧增长的市场容量,抢占市场份额。 据悉,在光伏并网逆变器方面,阳光电源将从现有8.45GW扩充至70GW,固德威将从现有的10.78GW扩充至30GW;储能逆变器方面,阳光电源将从0.08GW扩充至15GW,固德威将从4.92GW扩充至10GW。 “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光伏的需求量并没有减弱的趋势。公司产能主要基于对未来需求的预判来扩产。” 固德威相关负责人解释称。截至2022年9月末,公司在手订单金额为20.55亿元,同比增长221.78%。逆变器产量54.35万台,同比增长35.95%。 注:固德威订单和产量情况 组串逆变器龙头锦浪科技亦存在出货量及产能利用率高企的问题。 截至2022年9月末,锦浪科技光伏逆变器产量78.94万台,同比增长47.75%,产能利用率达209.12%。公司在手未交货订单数量约为19.15万台,订单金额约为18亿元。 禾迈股份在调研中透露,“现在依然是供不应求的态势,我们排产情况今年一季度订单基本上锁定了,现在是在签二季度的订单 。一季度订单上比去年四季度还多一些,且四季度还受到产能的限制。” “前段时间公司董事长在欧美地区跑客户、经销商调研,市场反馈的信息还是比较乐观的,对明年的发展预期比较大。” 昱能科技董秘邱志华提到。 厂商加速产能建设 产能建设方面,固德威、锦浪科技、德业股份等厂商先后通过定增募资扩产。其中, 锦浪科技定增已落地,固德威和德业股份分别处于已注册、申请获受理阶段。 锦浪科技近日披露的定增发行材料显示,公司以150元/股价格发行1950万股股票,合计募资29.25亿元。本次定增共有14家投资机构获配,包括UBS、高盛、广发基金、摩根士丹利等知名机构。 此外, 为了解决生产土地问题,禾迈股份和德业股份通过收购或竞拍土地等方式加速产能建设。近日,禾迈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使用5500万元超募资金向全资子公司恒明电子借款用于产能建设。 其中,恒明电子以2886万元收购杭州杭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杭开环境”)持有的杭州杭开绿兴环境有限公司(以下称“绿兴环境”)100%的股权;恒明电子拟使用资金2614万元用于绿兴环境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康中路151号的厂房的续建。 据悉,绿兴环境的主要资产为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康中路151号的相关土地及厂房,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目前已初步建成厂房。禾迈股份对厂房的续建,主要是用于扩大逆变器产品的生产产能。 “本次收购的土地厂房和公司IPO募投项目及去年9月份竞拍获得的在建工业厂房彼此毗邻,未来将共同构成一个土地使用面积约4.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31万平方米的一体化工业园区。不仅能较好地提升公司逆变器业务产能规模,而且极大地方便公司进行一体化建设与管理。” 禾迈股份方面解释称。 微逆同行厂商昱能科技也提前做好了产能安排。邱志华表示:“公司生产运营采用外包代工模式,前期已经和代工厂商充分沟通并增加产线,能够满足公司2023年生产规模的扩大。” 对于自建产能的问题,邱志华坦言: “公司目前产品的出货分布基本上还是国外为主,基于生产的安全性和灵活性等因素考量,还是选择以代工的模式生产。若后续国内的出货量达到一定比例,公司会考虑在国内自建或者并购产线,以降低成本、提升生产能力。” 相对而言,不少厂商在加速扩产的同时,通过排班安排等方式提升产量。 “目前来看产能没有问题,公司通过两班、三班倒等方式来调节生产。 ”阳光电源相关人士解释称,公司订单有排期,客户也不会要求立刻交货。
硅料价格在去年出现了近十年最旺行情,光伏上游企业也受益匪浅。昨日晚间,通威股份(600438.SH)、大全能源(688303.SH)、特变电工(600089.SH)等多家硅料龙头企业集中发布业绩预告,同比均呈现较大涨幅,并且均创造了历史最佳的业绩纪录。 其中,通威股份是“最赚钱”的公司,净利润规模达到252亿元以上,但公司在第四季度的环比下跌幅度亦较大,其他企业如大全能源等,则环比小幅下降。财联社记者从通威股份获悉,主要是受到每月协议价格下行影响,统计显示年末硅料跌幅高达40%。 而迈入2023年,硅料价格则迎来小幅反弹。业内人士认为,此前多晶硅已经超市场预期走跌,随着相关企业挺价意识强烈、春节后需求陆续启动,硅料价格有望达到阶段性平衡。 全年涨幅惊人但Q4走低 根据通威股份发布的2022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52-272亿元,同比增长207%-231%;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260-280亿元,同比增长206%-230%。 整体来看,通威股份全年实现了经营业绩大幅增长。据悉,目前公司高纯晶硅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行,各项生产指标进一步优化,新项目快速投产达产,量利同比实现大幅增长;太阳能电池产能规模持续扩大,盈利同比明显提升。同时,公司农牧业务稳健发展,销量实现新的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通威股份第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为95.07亿元,据此计算,第四季度的净利预计34.7亿元-54.7亿元,环比下降42%至63%。 对此,通威股份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主要是受到年末硅料价格有所松动影响,“公司所签订的长期硅料销售订单,主要采取‘锁量不锁价’的方式,价格需要每月根据市场行情商定一次,而第四季度硅料价格出现较大降幅。硅料供货量方面,则是每个月不一定需要打满,但每个季度需要根据协议打满。” 关注到,近两年以来,由于光伏装机需求旺盛,市场一直保持供不应求,多晶硅价格一路走高,价格从2021年年初的8万/吨,一路飙升到2022年下半年的30万/吨,创下十年新高。但2022年底,硅料价格呈现急跌走势,报价一度降至17万元/吨,跌幅高达40%以上。供应量增加是价格下降的原因之一。 此外,上述公司人士还提及,年末通威股份计提资产减值,亦对业绩有所影响。根据公告,通威股份计提减值、损失等合计36.18亿元,其中存货跌价6.97亿元、固定资产减值14.87亿元、固定资产报废11.87亿元。不过全年来看,没有对利润呈现构成显著拖累,体现出业务经营成果较好。 春节后高景气度或能延续 其他硅料企业也均业绩预喜。其中,大全能源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190亿-192亿元,同比增长231.94%-235.44%;特变电工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157亿元-167亿元,同比增长116%-130%。 大全能源直言,2022年,光伏产业其它环节扩产提速,高纯多晶硅料环节整体依然供应紧缺,造成硅料价格持续上涨。公司前期的扩产战略效应在报告期内逐步体现。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满负荷生产,产销量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因此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大幅增加,实现业绩显著增长。 特变电工指出,与上年同期相比,多晶硅产品、煤炭产品销量、销售价格同比增加,多晶硅及煤炭业务收入及利润同比大幅增长;输变电业务收入及利润同比增长。 上述企业亦有受到硅料价格回落影响,但程度则相对较低。例如,大全能源去年三季度净利55.6亿元,四季度净利下降至39.15亿-41.15亿元,环比跌幅为26%-29.6%。 另一方面,在业绩预喜的同时,不少公司还正在规划产能扩张。例如,通威股份预计,2023年其高纯晶硅产能将达35万吨,电池产能将达到80-100 GW。大全能源规划在2023年内将20万吨多晶硅项目建成投产,届时累计年产能可实现30.5万吨。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硅料价格迎来一波反弹。来自硅业分会的报价显示,本周单晶复投料、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分别为16.6万元/吨、16.4万元/吨,周环比涨幅分别为2.72%、3.02%。 光伏资深人士祁海珅称,目前从硅料供应看,不再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硅料价格跌幅较大,但中下游的产业链将会受到低成本刺激,或能再出现一波光伏装机高潮。尤其在春节过后,大概三月份左右,会有较多大型优质光伏项目集中招标,市场需求将被释放出来,届时硅料价格有望企稳反弹,达到一个阶段性的平衡。 国金证券认为,2月光伏排产上修,有望推动硅料、电池片盈利上行,短期硅料价格底部在1月份已基本探明,预计2023上半年将维持在14-20万元/吨之间波动,随着产业链价格企稳、春节后需求陆续启动,预计2月份下游排产有望继续环比提升,通威股份等硅料环节企业的盈利有望快速回升。
1月19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称,正常气候情况下,预计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15万亿千瓦时,比2022年增长6%左右。预计202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8.1亿千瓦左右。水电4.2亿千瓦、并网风电4.3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4.9亿千瓦,太阳能发电及风电装机规模均将在2023年首次超过水电装机规模。 1月1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9亿千瓦,同比增长28.1%。根据国家能源局设立的目标,2023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将达到4.9亿千瓦、风电装机规模将达到4.3亿千瓦,两者累计装机达9.2亿千瓦,其中新增装机将达1.6亿千瓦,同比增长超过33%。 跟往年数据对比来看,2017-2021年,光伏年新增装机规模分别为53.06GW、44.26GW、30.10GW、48.20GW及54.88GW,2022年的87.41GW同比高增且创新高。12月单月,光伏新增装机21.7GW,环比增长190%。截至2022年底,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约3.9亿千瓦,同比增长28.1%。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根据政策短期和中长期的安排来看, 预计2023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增速有望超过2022年,太阳能等绿色相关产业也有望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 在光伏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的背景下,即使在处于高成本阶段的2022年度,相关上市公司依然盈利颇丰。 截至今日,多家A股上市企业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多家 光伏产业链龙头 实现净利润大幅预增。 具体来看,通威股份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252-272亿元,同比增长207%-231%;隆基绿能预计2022年净利润145亿元-155亿元,同比增加60%-71%;TCL中环预计2022年净利润66亿元-71亿元,同比增长63.79%-76.2%;晶澳科技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48.2亿至56.2亿元,同比增长160.99%至204.31%;天合光能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32.06亿元到38.02亿元,同比增加107.17%到145.63%。 而且,在2022年的最后两个月,硅料价格出现了大幅松动。与去年10月份的高位相比,目前硅料价格跌幅近半。 硅料价格下跌也给组件等下游环节带来利润起飞的窗口期,同时也大幅刺激光伏市场装机需求。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本周光伏主产业链降价趋缓,组件价格下降幅度大于上游,主要体现出组件调价的时滞。预计春节后随着国内外需求季节性复苏,产业链成交有望回暖,价格也将逐步稳定。目前硅料已经从高点307元/kg降至165元/kg,预计将年内需求产生促进作用。 国信证券推荐: 1)组件环节由于签单周期较长,具备一定期货属性,有望在原材料价格下行速度较快的阶段受益;一体化组件商在新型电池技术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推荐N型TOPCon领先、美国市场优势更强的 晶科能源 ,单瓦盈利能力持续领先的 晶澳科技 ,以及硅片产能占比最低的 天合光能 ; 2)电池环节,未来1-2个季度大尺寸产能相对紧缺,盈利性将显著提升,同时N型电池议价能力更强,建议关注 钧达股份 ; 3)2023年N型组件渗透率快速提升,带来新型胶膜需求提升,建议关注 海优新材、赛伍技术 。 相关概念股: 晶澳科技(002459.SZ):公司为全球光伏组件头部企业,主营业务为太阳能硅片、电池及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运营等业务垂直一体化发展,营收主要来源于子公司晶澳太阳能,光伏组件出货量连续三年稳居全球前三名。 天合光能(688599.SH):全球第二大光伏组件出货商。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32.06亿元到38.02亿元,同比增加107.17%到145.63%。 钧达股份(002865.SZ):公司是一家光伏电池生产企业,主打产品为大尺寸高效P型及N型电池片,原材料主要为硅片、银浆等。 赛伍技术(603212.SZ):率先开发成功HJT组件UV光转胶膜,技术红利有望带来显著超额收益。
新能源汽车充电问题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对于推广发展新能源汽车至关重要。 据悉,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在成为重要的新基建之后,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激增,配套充电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大。 中国充电联盟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173.1万台。去年前11个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494.9万台,同比增加107.5%;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33.2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上涨105.4%,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316.5%。 分析人士表示,充电基础设施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支持。 据发改委《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此外,今年以来,陕西、吉林、云南等多地出台充电基础设施相关的建设规划,并提出了充电桩建设目标。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超预期增长,充电桩产业链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 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6420万辆。泽平宏观研究显示,根据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未来十年,我国充电桩建设存在6300万的缺口,预计将形成万亿元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民生证券认为,经过多年政策鼓励,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逐步提升,不断优化的整车性能、成本经济性及快速迭代的上市新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现有电池技术及整车续航性能下里程焦虑仍在,充电桩发展迫在眉睫,需求较为刚性,预计2025年国内充电桩存量市场规模或超过3000亿元。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陆续获得海外认证,充电桩出口迎契机。 充电桩是新能源车产业中少有扩张速度落后的环节,公共桩领域,21年末中国车桩比为7:1,欧洲仅16:1,美国更只有18:1,海外公桩布局严重不足,且地域分布极不平衡。21年开始欧美加大对公用充电桩的政策支持,着力引导直流快充桩发展,欧美充电市场加速。 中国市场电车渗透率继续提升的核心在于三四线城市的下沉,而充电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是基础,因此国内充电桩的建设也将维持较高增长,整体来看全球充电桩市场未来几年将维持高景气度。欧美本土充电桩企业制造能力较弱,而中国企业制造成本优势明显,近期国内充电桩品牌陆续获得海外标准认证是核心催化剂,未来更多企业获得海外订单将持续提振板块。 以低功率交流桩为例,国内单台售价仅1500元,而海外售价可达5000元,欧美市场竞争小、成本高、价格接受度高,给予国内企业更大盈利空间。欧美市场在强政策刺激下,未来3-4年车桩比将快速下降,且直流桩以及超充桩比例迅速提升,且价值量更高的直流桩占比提升下,整体市场规模的增速更快,海外充电桩市场空间广阔。 中泰证券指出,在政策及市场双重驱动下,充电桩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有望充分受益,需求迎来拐点。类比户储行业,相较于出海的逆变器和电池企业,充电桩企业业务更为复杂,毛利率略有差距,但是相较于国外充电桩企业,国内充电桩企业更具成本优势,有望受益于海外需求高增,实现规模和盈利增长。 近年来,国内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加速海外扩展力度,海外市场份额有望迅速提升。欧美的汽车测试标准和法规相较于国内更为严苛,桩企“出海”的短期关键在于是否取得标准认证,中长期在于能否建立售后和服务网络。 投资机会上,建议重点关注:①已取得海外认证的领先设备供应商,如绿能慧充、盛弘股份、道通科技;②核心部件充电模块龙头供应商通合科技、英飞源;③专注充电桩运营商业务龙头:特锐德。
1月18日,天齐锂业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231亿元-256亿元,同比增长约10到11倍。同一天,雅化集团也发布了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实现净利润45亿元到47亿元,同比增长约3.8倍到4倍。此前,另一锂盐企业天华超净已公布业绩预告,同样业绩亮眼,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64亿~68亿元,同比增长6.03倍~6.47倍。浙商证券研报指出, 预计2023年上半年碳酸锂仍将维持供需紧张,下半年或将迎来边际供给过剩。 相关概念股: 赣锋锂业(002460.SZ)、天齐锂业(002466.SZ)、盐湖股份(000792.SZ)、融捷股份(002192.SZ)、雅化集团(002497.SZ)。 上游矿企究竟有多赚钱?此前宁德时代曾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实现净利润291亿元到315亿元,同比增长82.66%到97.72%。也就是说,天齐锂业去年的净利润已经接近了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 为何上游锂矿企业纷纷“业绩爆棚”?天齐锂业表示,公司预计本报告期营业收入较上年大幅上升,主要原因系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景气度提升,锂离子电池厂商加速产能扩张,下游正极材料订单增加等多个积极因素的影响,2022年度公司主要锂产品的销量和销售均价较2021年度均明显增长。 最近两年,上游锂矿资源出现了价格大涨。据数据, 截至2022年12月30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的均价为51.2万元/吨,几乎是2020年同期价格(5.2万元/吨)的10倍。 为何碳酸锂价格会出现大涨?主要是“供不应求”。首先看需求量,碳酸锂作为“白色石油”,是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主要原材料之一,下游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大增也会带动碳酸锂的需求。 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增长,让碳酸锂的需求出现了较大提升。 浙商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锂金属消费总量达到9.3万吨,较2010年的2.35万吨涨幅达到296%。其中,锂金属应用在电池板块的占比由原先的23%扩大到2021年的74%,使用量也从2010年的5405吨上升至2021年的68820吨,涨幅达到1273%。 其次是供应,锂资源项目的建成需要时间,如果短期内供应增长缓慢、需求增长较快,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中泰资本董事王冬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来看,锂价上涨是因为供需失衡,一个锂资源项目建成约需5年时间,而下游需求增加迅速,锂的即期产能并不充裕。 整体来看,在下游需求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锂矿新增产能释放缓慢,导致锂矿持续“供不应求”,价格屡创新高,在2022年11月最高达到56.75万元/吨的历史高位,也让上游的锂矿企业实现了业绩大增。 不过这两个月来,碳酸锂价格已经出现了持续下跌。据数据, 1月18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47.5万元/吨,较2022年11月56.75万元/吨的价格减少了9.25万元/吨,跌幅超16%。 对于2023年春节前碳酸锂价格大幅下滑的原因,除了传统淡季之外,市场情绪和预期均走弱也是主要原因。另外,终端的产销数据对比预期其实也确实不佳, 2022年12月-2023年1月上旬基本以清库存为主,最近有询货的,虽然拿货意向还是一般,但总归活跃一点了,年后的2-3月份应该有波补库。 据浙商证券研报, 预计2023年上半年碳酸锂仍将维持供需紧张,下半年或将迎来边际供给过剩。 2023年全球锂资源端预计将释放35.2万吨新增产量,若2023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增速为40%,储能行业增速达到100%,小型电池行业增速为75%,那么在2023年一季度到四季度,供需平衡分别为-0.1、0.4、2.6、4.7万吨LCE(碳酸锂当量,负数代表供不应求,正数代表供过于求),边际供大于求情况或将出现在2023年下半年。 不过,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阶段悲观情绪逐步消解后,锂盐价格走势仍取决于市场供需格局,短期依然会维持高位震荡。 天齐锂业认为,供给来看,行业下游的扩产通常较为顺利、周期较短,而上游资源开发常受地域限制、天气变化、环保要求、政策约束、储量规模、开采难度、基建情况多种因素影响,扩产周期较长,对应的风险也更大。因此,长期来看,产业链上下游扩产周期的错配会使锂价稳定在合理的水平。 而从目前各企业生产及订单情况来看,似乎并未收到短期锂盐价格下跌的冲击。 天齐锂业表示,目前各基地正常有序生产运营,生产处于饱和状态。雅化集团表示,目前订单签订与执行情况均比较顺利,不存在长协订单签订迟缓的现象。 相关概念股: 赣锋锂业(002460.SZ):公司Goulamina项目一期产能规划更新至年产50.6万吨锂精矿,二期产能更新至年产83.1万吨锂精矿。目前上海赣锋持有Bacanora公司100%股权。该公司旗下Sonora项目总锂资源量约合882万吨碳酸锂,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锂资源项目之一。 天齐锂业(002466.SZ):公司控股子公司TLEA控股的泰利森拥有澳大利亚格林布什锂辉石矿,公司具有该矿26.01%的权益。锂盐方面,海内外建成产能为6.88万吨。公司目前建成的锂盐产能达到6.88万吨。 盐湖股份(000792.SZ):该公司在调研中表示,4万吨基础锂盐一体化项目按原计划在持续推进中,公司有信心按期建成投产。公司积极参与配合比亚迪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中试工作,目前进展顺利,已生产出合格碳酸锂产品,并针对中试过程中存在问题在进行优化和完善。 融捷股份(002192.SZ):锂矿采原矿产能为105万吨/年,选精矿产能为45万吨/年,现有电池级碳酸锂产能3000吨/年、氢氧化锂1800吨/年。 雅化集团(002497.SZ):公司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雅安锂业二期建设项目首期3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今年底投产后,公司锂盐综合产能将达到7.3万吨。
总市值超1400亿元的天齐锂业昨日盘后公告, 预计2022年净利润231亿元-256亿元,同比增长1011.19%-1131.45%。 Q3净利56.54亿元,据此计算,Q4净利预计71.19亿元-96.19亿元,环比增长26%-70%。 单季净利继2022年二季度后料再创历史新高。 截至1月18日收盘,6个月以内共有19家机构对天齐锂业的2022年度业绩作出预测,其中归母净利预估均值为218.72亿元。盘后公布的年报预测值231亿元-256亿元, 高于机构预估均值 。 谈及业绩增长的原因,天齐锂业在公告中称,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景气度提升,锂离子电池厂商加速产能扩张,下游正极材料订单增加等多个积极因素的影响,2022年度公司主要锂产品的销量和销售均价较2021年度均明显增长。联营公司SQM 2022年度业绩预计将同比大幅上升。 公开资料显示, 天齐锂业主营业务包括锂精矿产品和锂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主要产品有碳酸锂、氢氧化锂、金属锂和氯化锂。半年报显示,锂化合物及衍生品、锂矿的收入合计占比99.99%。 锂价目前已经逐渐从去年11月创下的令人瞠目的纪录高位下跌了约20%。 截至1月18日,中国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跌至每吨人民币47.5万元,为8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 根据一项媒体的调查,今年锂价的平均水平可能比2022年回落约8%。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新一波项目扩张的启动和投产,2023年锂供应将大幅增加 。一些看空锂价的人士更是认为,供应浪潮将冲击市场,尤其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将告别“补贴时代”之际——可能会产生供需不匹配, 继而引发锂价格更大幅度的下跌 。 平安证券分析师陈骁、陈潇榕12月22日研报指出,冶炼端, 天齐锂业的碳酸锂产品产能规模位居全国前三,在国内市场占比达7% 。2021年,公司生产4.4万吨精炼锂产品,是 全球第四大及中国第二大锂化合物生产商,市场份额分别为7%和12% 。预计2022-2024年公司锂产品合计建成产能将达6.88、8.96、8.96万吨,预计衍生锂产品业务将分别实现营收201.8、229.4、257.3亿元。 陈骁等表示, 天齐锂业是国内领先的锂精矿和电池级锂盐生产商 ,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显著,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锂电池高速发展,需求刚性推动公司矿冶两端量价齐升。 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222.9亿元,同比增速9.8%,相比2022年净利同比增速呈现断崖式下滑。 锂矿布局方面,天齐锂业近日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拟购买澳大利亚Essential Metals Limited股权,合计约1.36亿澳元。平安证券分析师陈骁1月11日研报指出,此次收购完成后, 公司锂矿总量将达约1862万吨LCE ,控股、投资或间接接触的锂资源共计六处,将为公司提供多重资源保障。
昨日盘后,华虹半导体在港交所公告,公司 与华虹宏力、大基金二期及无锡市实体 于2023年1月18日订立合营协议,四方有条件同意透过合营公司成立合营企业并以现金方式分别向合营公司投资8.80亿美元、11.70亿美元、11.66亿美元及8.04亿美元。 这也是2023年开年以来,大基金二期的首个公开投资动向 。 根据合营协议,合营公司将从事 集成电路及采用65/55nm至40nm工艺的12英寸(300mm)晶圆的制造及销售 。 另外, 合营公司与业务总投资额为67亿美元(约合452.39亿元人民币 ,以6.75汇率计算,下同)。其中,40.2亿美元来自合营股东及股本出资,其余26.8亿美元已债务融资筹集。 而合营公司注册资本也由人民币668万元增至40.2亿美元(约合271.55亿元人民币)。 合营公司中,华虹半导体将持有约51%权益,其中21.9%将由公司直接持有,29.1%将透过全资子公司华虹宏力间接持有。 同日,合营公司也与华虹无锡签订土地转让协议,前者收购总价达1.7亿人民币。该地将用于开发晶圆厂,以容纳合资公司集成电路及12英寸晶圆产线。 为何再度大手笔扩产? 在公告中,华虹半导体表示, 近年来半导体需求依旧强劲,尽管华虹无锡产能持续扩充,但依旧无法满足市场增长,其晶圆厂产能利用率保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2023年,华虹半导体将继续扩大产线产能。 除了华虹半导体之外,中芯国际也在逐步推进扩产——就在2022年12月29日,其临港12英寸晶圆代工产线项目FAB9P1封顶,该厂月产能将达10万片。 放眼全球, 如今成熟制程工艺依旧是半导体晶圆代工行业的主流,也是扩产主力军 。 TrendForce数据显示,2021年晶圆代工厂中,成熟制程仍占据76%市场份额;2022年全球晶圆代工厂年增产能约14%,其中12英寸新增产能中约有65%为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 为何扩产主要聚焦在成熟制程? 一方面,成熟制程是全球需求最大、也是导致缺芯的主因,更是电动汽车、智能家电的芯片主力军,可覆盖智能手机之外的绝大多数应用场景。因此甚至有分析师指出, “成熟制程需求较先进制程更为坚挺” 。 另一方面,随着晶圆代工制程不断演进,研发及生产成本持续上涨。Semi-engingeering统计数据显示,28nm节点上芯片设计成本约5130万美元,16nm/7nm/5nm成本则攀升至1亿/2.97亿/5.42亿美元。 浙商证券另外指出, 在Chiplet大潮下,部分先进工艺还可以用成熟工艺+先进封装实现 。并且,由于目前国产设备材料的技术发展条件约束、国产成熟工艺产能仍大面积依靠进口,后续国内扩产主力军便将聚焦于成熟工艺。
被称为“终极功率半导体”、使用金刚石的电力控制用半导体的开发取得进展。日本佐贺大学教授嘉数教授与精密零部件制造商日本Orbray合作开发出了用金刚石制成的功率半导体,并以1平方厘米875兆瓦的电力运行。 在金刚石半导体中,输出功率值为全球最高,在所有半导体中也仅次于氮化镓产品的约2090兆瓦。与作为新一代功率半导体的碳化硅(SiC)产品和氮化镓(GaN)产品相比,金刚石半导体耐高电压等性能出色,电力损耗被认为可减少到硅制产品的五万分之一。金刚石功率半导体的耐热性和抗辐射性也很强,到2050年前后,有望成为人造卫星等所必需的构件。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四方达 控股子公司天璇半导体主要业务包括MPCVD设备、CVD金刚石等产品研制。 国机精工 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用超高导热金刚石材料通过了客户应用测试。
自去年12月以来,光伏产业链上下游博弈激烈,但总体下行趋势清晰。目前,多晶硅和硅片价格虽有小幅反弹,但较去年高点已经显著回落。随着成本压力缓解,直接决定终端电站项目投资收益的组件环节更受关注。 根据SMM近期调研信息显示,目前由于对节后市场的看好以及自身库存压力的减轻,多家组件企业开工率普遍出现提升。SMM预计1月组件国内产量将达到28GW左右,较原计划提升约12%。 隆基绿能(601012.SH)方面回应表示,去年下半年,硅料价格开始松动,公司开工率不断爬升。虽然一季度是传统国内装机淡季,但全球市场依然火热。截至2022年年末,公司已经签署了2023年30%以上的组件订单量。 在上游硅料和硅片价格回调后,产业链成本下降,近期组件环节排产积极性提升。另一家头部组件厂人士表示,一季度开工率大概90%以上,实际会根据各生产基地的订单情况有所波动。春节期间,以生产前期在手订单为主,具体排产情况各个厂区安排。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成本大幅下行,与成本关联度更高的中小组件厂凭借价格优势,在近期市场招标中具有一定优势。价格方面,本月中旬,中电建公布26GW光伏组件招标结果引发市场关注,价格分化超过0.3元/W,P型组件最低综合报价为1.476元/W,最高报价达到了1.884元/W;N型组件最低报价为1.48元/W,最高报价为2.01元/W。 而最低不足1.48元/W的价格,已接近2021年一季度水平。业内分析认为,按照当下产业链价格及行业成本动态测算,若中电建大单按照平均中标价交付,组件超额盈利非常可观,当下成本应在1.3元/W附近。 一位产业分析人士表示,由于组件跌价具有一定滞后性,目前头部厂商主流报价仍在1.7元/W以上,远超平均报价,这对二三线企业来讲是个不错的竞争机会。通常中小组件厂的定价与上游成本具有高度关联性,价格传导更快。 由于组件是终端电站开发的直接上游,在其价格下降后,终端需求回暖预期较高。安徽一家组件厂负责人表示,目前客户询价意愿相对热情,但主流厂商因库存等原因没有全部跟进,客户采购量年前稍有降低,春节员工放假。 不过,对于年后情况,业内认为组件还有进一步下降空间。索比咨询认为,2023年光伏组件大批量供货价格将触及1.3元/W或更低水平,对电站投资开发和储能等环节形成利好。 上述企业人士认为,成本压力缓解后,下游装机的热情极大增加,促进市场需求放量。同时,上下游的价格关系回归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关系上,能够更良性的对客户做出更好的服务。
美国银行分析师Vivek Arya发表研报认为,芯片行业可能会实现“软着陆”,该行业将长期受益于产业回流、生成式人工智能、云计算和自动化等主题,这将让应用材料(AMAT.US)、英伟达(NVDA.US)和安森美半导体(ON.US)在今年迄今的强劲反弹后继续受益。 Arya在报告中写道:“我们预计,随着消费芯片库存调整在(上半年)完成,以及工业/汽车芯片价格保持弹性,半导体行业将出现软着陆(非内存芯片销售额同比下降不到5%,并且近期台积电(TSM.US)的业绩和展望都证实了这一观点)。” Arya指出,应用材料和科磊(KLAC.US)将从产业回流中受益,部分原因是全球供应链的本地化和重复化,从而导致新的工厂建设和加工。 而英伟达可能会从生成式AI和云计算中受益,因为生成式AI正在创造新的文本、图像和视频内容,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英伟达的AI产品线,包括Hopper芯片、Grace CPU、Bluefield DPU和优化软件,将有助于提升其在该领域的实力,如果游戏行业出现复苏,英伟达的表现应该会更好。 Arya还指出,博通(AVGO.US)、迈威尔科技(MRVL.US)、AMD(AMD.US)和Credo Technology(CRDO.US)也是AI和云计算的其他受益者。 安森美半导体、亚德诺(ADI.US)、恩智浦(NXPI.US)和Coherent(COHR.US)则有望从自动驾驶和汽车电气化的增长中受益。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