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993个
全球第四大车企Stellantis 周二宣布未来四年将在美国投资130亿美元,称此举将为市场带来五款新车型,为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工厂新增5000个就业岗位,并将美国本土产量提高50% 。 Stellantis于 2021由标致雪铁龙集团(PSA)与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CA)合并而成,旗下品牌包括菲亚特、标致、雪铁龙、Jeep、克莱斯勒等。 该计划包含一些之前披露的投资,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投资和就业岗位中有多少是新的,有多少是此前就已宣布的。 这笔投资可能有助于Stellantis缓解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税行动的影响。 该汽车制造商此前表示,特朗普关税今年将使其损失约17亿美元。 白宫的关税措施导致从墨西哥、加拿大和欧洲等地区(Stellantis在这些地区运营着一些工厂)进口的汽车成本增加。 “关税正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相信,关税将只是我们业务方程式中的另一个变量,我们需要做好准备来应对,而且我们也会做好准备,”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Antonio Filosa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Filosa还表示, 这是该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投资 。 在上述投资宣布之际,Stellantis正努力在其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美国)重振销售势头。该车企在美国的销量曾在2018年达到顶峰,年销量超过220万辆,然而,此后大幅下滑,因该车企及其前首席执行官Carlos Tavares注重利润而非销量。 Stellantis 在美国的业务包括遍布14个州的34家制造工厂、零部件配送中心和研发中心。据该公司称,这些工厂雇佣了超过48000名员工。 这笔投资将为密歇根州、伊利诺伊州、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的工厂注入新资本。其中一些工厂计划生产新车型,而其它工厂将扩大现有车型的生产。 受上述消息影响,周二盘后交易中,Stellantis在美国上市的股票上涨约5%。该公司股价今年迄今已下跌逾22%。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其高举关税大棒,旨在通过征收高额关税来为美国创造更多制造业就业岗位,尤其是在汽车行业。 此前,通用汽车也采取了类似举措。今年早些时候,通用汽车承诺投资40亿美元扩大其在美国的生产能力。
【雅化集团:前三季度净利同比预增107%-133% 锂盐产品第三季度销量大幅增长】 雅化集团(002497.SZ)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0亿元-3.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6.97%-132.84%。报告期内,公司优质头部客户订单稳定,部分客户终端产品市场反馈良好带动锂盐产品第三季度销量大幅增长,同时加强矿、产、销平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经营业绩显著提升。(财联社)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9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为151.2GWh 同比增长35.4%】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2025年9月动力电池月度信息。9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为151.2GWh,环比增长8.3%,同比增长35.4%。1-9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1121.9GWh,累计同比增长51.4%。9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销量为146.5GWh,环比增长9.0%,同比增长42.2%。9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出口26.7GWh,环比增长18.2%,同比增长28.3%。(财联社) 【湘潭电化:子公司与固态电池企业合作研发锰酸锂应用已经取得一定进展 突破预计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 湘潭电化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控股子公司广西立劲新材料有限公司正与部分固态电池企业就锰酸锂应用于半固态/固态电池领域开展合作研发,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突破预计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公司在湖南湘潭和广西靖西分别拥有一个锰矿,同时公司一直在积极寻找其他优质矿产资源。(财联社) 【大摩:预期宁德时代第三季电池出货量按季增长超15%】 摩根士丹利发表研究报告,预期宁德时代第三季电池出货量按季增长超过15%,利润将取决于产品组合的变化,包括电动货车、低端电动车和国内的储能系统。该行预计第三季公司净利润达188亿元,较市场预测高出2%。(科创板日报) 【中汽协:2025年我国汽车出口有望超650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10月14日表示,从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态势来看,2025年全年汽车出口有望超过650万辆,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将超1600万辆,整体车市完成情况将好于预期。(财联社) 【预计到今年政策期满时 汽车以旧换新总量将超过1200万辆】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国家的相关政策有效撬动了汽车市场的消费活力,促消费的效果超出了预期。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监测数据,以旧换新等政策可以说对车市起到了规模巨大的拉动效应。预计到今年政策期满时,补贴申请的汽车以旧换新总量将超过1200万辆,直接带动的新车销售额接近1.7万亿元。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王都表示,这不仅是对汽车消费的直接拉动,更是对整体社会消费信心的有力提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申请以旧换新补贴的消费者中,高达60%选择了购买新能源汽车,这强力推动了市场的新旧动能转换。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从消费终端来看,今年前9个月,新能源车零售保持了24.4%的高速增长,9月份的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7.8%。这意味着国家政策精准地引导了消费升级和绿色转型。(财联社) 相关阅读: 上海屹锂全固态电池项目正式落地并启动了上海慧丰科技园的产业招商季【SMM分析】 《珠海市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之解读【SMM分析】 比亚迪固态电池路线图曝光 2027年实现千公里续航【SMM分析】 【SMM分析】100%关税冲击下,储能市场是否受到影响? 商务部海关总署58号公告11月实施 出口管制或将是对固态电池产业的保护【SMM分析】 【SMM分析】9月锂电全产业链进入旺季 预计终端需求持续增量 【SMM分析】聚焦石墨负极出口管制:解码新政驱动下的产业重塑与全球变局 节后钴系产品“涨声”延续 四钴2日上涨3万元 关注出口配额落地情况 【周度观察】 商务部海关总署58号公告11月实施 出口管制或将是对固态电池产业的保护【SMM分析】 【SMM分析】9月锂电全产业链进入旺季 预计终端需求持续增量 【SMM分析】聚焦石墨负极出口管制:解码新政驱动下的产业重塑与全球变局 【SMM分析】中国对锂电池及关键材料实施出口管制,涵盖高端电池与人造石墨负极 美国政府锂矿大动作引爆国内能源金属板块!赣锋锂业、盛屯矿业涨停【SMM热点】 【SMM分析】国庆节后三元前驱体市场:原材料成本显著攀升,出口订单面临政策挑战 【SMM分析】国庆节后三元正极市场:价格看涨预期延续,上游成交传导仍需发酵 【SMM分析】9 月磷酸铁自产外售双线突破 10月预期持续向好 9月硫化锂产量稳增10月将强劲反弹 国内主导全球增长【SMM分析】 北京卫蓝半固态电池一期项目主体封顶 0.2GWh预计2026年释放【SMM分析】 供应紧张、“一芯难求” 储能行业迎爆发 多家企业回应满产产销!【SMM热点】 8月电池材料进出口数据出炉 碳酸锂进口环比增58% 后续能否保持?【SMM专题】 【SMM分析】2025年9月SMM国内碳酸锂总产量持续创新高 同比大幅增加52% 【SMM分析】9月氢氧化锂产量环比大增26% 10月产出预期持平 【SMM分析】9月硫酸钴产量环比上涨8.24% 【SMM储能电芯市场周评9.30】燃爆全场,9月储能电芯产量已出,环增5% 2025年9月磷化工市场分析 新能源产业链分化显现【SMM分析】 固态电池迎来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2025年9月成产业化关键节点【SMM分析】 【SMM分析】国庆前夕国内磷酸铁市场向好:产能拉满、价格上调,“反内卷” 共识重塑竞争格局 【SMM分析】今年最后一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已下达 【SMM分析】青海盐湖股份:盐湖卤水直接提锂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SMM分析】四部门发布 2030年能源装备目标明确 【SMM分析】阿根廷锂业公司:Cauchari-Olaroz项目计划2029年前将产量提升两倍 【SMM分析】9月三元前驱体产量环比增长12.28% 【SMM分析】9月三元材料产量环比上升2.61% 【SMM分析】宁德时代与首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涉及电池回收 电池、储能、固态电池板块爆发!储能企业“爆单” 固态电池迎新突破【SMM热点】 CLNB 2025 亚洲电池材料合作沙龙——韩国站圆满落幕!现场干货发言全剖析 SMM:液态到固态——下一代三元材料的技术突破与市场重塑【亚洲电池材料合作沙龙】 SMM:2025-2030年全球磷酸铁锂市场格局与变化【亚洲电池材料合作沙龙】 SMM:全球三元市场供需与展望 2027或将为三元材料市场需求关键转折点?
据外媒报道,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近日表示,受汽车需求疲软、比亚迪等中国新竞争对手冲击的影响,欧洲汽车行业正经历艰难的格局重塑,本土车企或被迫关停多达8家工厂。 该咨询机构指出,目前欧洲大陆的汽车工厂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55%,而产能利用率不足四分之三的工厂正不断侵蚀企业利润。 艾睿铂德国区董事总经理Fabian Piontek称:“未来几年,将有100万至200万辆原本属于欧洲车企的汽车销量流向中国品牌。同时,中国车企今年在欧洲的市场份额有望达到约5%。” 当前,由于汽车需求未能回升至疫情前水平,欧洲车企正大规模裁员并缩减产量。本月,大众汽车集团位于德国茨维考的工厂已停产一周,Stellantis集团也临时关停了主要生产菲亚特Panda、阿尔法·罗密欧Tonale等车型的部分工厂。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European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的数据显示,去年欧洲汽车交付量仅微增0.9%,约为1,300万辆。艾睿铂表示,到2030年,比亚迪、上汽集团旗下的名爵(MG)等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可能达到10%,这将进一步加大欧洲车企缩减产能的压力。 艾睿铂指出,通常而言,汽车工厂年产能设计不低于25万辆方能实现盈利。若到2030年中国车企在欧洲年销量达200万辆,将直接导致欧洲本土约八家汽车工厂面临产能过剩危机。 然而对于欧洲车企来说,关闭工厂成本高昂,且需与影响力强大的工人代表进行长期谈判。以德国为例,大众、梅赛德斯-奔驰集团等公司监事会中的工人代表,甚至有权否决工厂关闭决策。艾睿铂估算,关闭一座约有1万名员工的大型汽车工厂,会产生约15亿欧元(合17亿美元)的支出,整个过程耗时1至3年。 去年,大众汽车高管为与工会领导人就成本削减达成协议耗时数月,最终还放弃了在德国关闭工厂的计划,这也是大众首次计划在德国关厂。双方最终达成的协议包括缩减产能、裁员3.5万人。 艾睿铂顾问兼董事总经理Tom Gellrich表示:“关闭工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车企高管们需要向各方证明,关闭工厂是唯一可行的商业选择。”
据外媒报道,一项研究显示,Stellantis、丰田汽车、日产汽车及捷豹路虎(JLR)最有可能无法完成英国电动汽车零排放强制目标,而大众汽车集团、雷诺、宝马和福特汽车等车企则有望实现今年的碳积分目标。 英国零排放车辆(ZEV)强制法规要求,在英国销售汽车的车企需确保今年其销量中至少28%为纯电动汽车(BEV);且这一比例将逐年提高,2030年需达到80%,2035年则仅能销售纯电动车。若车企未达标,每辆车将面临最高1.5万英镑(约合1.9935万美元)的罚款。 不过,该法规设有灵活性机制,可帮助车企改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数据,例如通过销售更多低排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来实现。 然而,据交通研究机构NewAutomotive计算,今年,Stellantis将缺少9,241个积分;丰田汽车缺少6,820个积分;日产汽车缺少12,104个积分;捷豹路虎则缺少5,583个积分。在这项官方名为“车辆排放交易计划”的机制中,1个积分等同于1辆纯电动汽车的销量。 英国汽车制造商与贸易商协会(SMMT)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英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大涨29%,达349,414辆,市场份额为22.1%;其中,9月成为英国纯电动汽车销量有史以来最高的一个月,注册量达72,779辆。 另外,NewAutomotive还估算,尽管纯电动汽车目前在英国市场的份额与28%的强制要求仍有差距,但英国零排放车辆强制法规中的灵活性机制意味着,车企只需达到21.8%的行业平均水平即可。 同时,NewAutomotive指出,雷诺的表现有所改善——在雷诺Scenic紧凑型电动SUV和雷诺5小型电动掀背车在英国的销量提升后,雷诺已于9月从积分短缺转为积分盈余。 市场研究机构DataForce的数据则显示,由于福特Puma Gen-E小型电动SUV在9月成为英国第三畅销的电动汽车,目前福特也有望达成目标。 尽管如此,福特仍批评该强制法规“迫使英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增速超出消费者实际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福特Puma Gen-E小型电动SUV及E-Tourneo Courier小型厢式货车,是目前仅有的两款有资格享受英国政府全额3,750英镑“电动汽车补贴”的车型。 NewAutomotive的研究表明,特斯拉、比亚迪和大众汽车集团今年在英国的积分盈余量最大。其中,比亚迪和大众汽车集团的积分盈余得益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英国的较高销量。宝马、吉利(含沃尔沃汽车和极星品牌)以及名爵(MG)的母公司上汽集团,目前也处于积分盈余状态。 然而,车企纷纷抱怨,为达到英国零排放车辆强制目标,他们不得不通过打折等方式人为刺激纯电动汽车销量的增长。今年6月份,SMMT首席执行官Mike Hawes在欧洲汽车新闻大会上表示:“这项强制法规让在英国市场开展业务的成本变得极高。” 不过,英国政府今年早些时候承诺,将通过提高法规灵活性来减轻零排放车辆强制法规的影响。例如,2024年至2026年实施的“积分存储与借用”机制已延长至2030年,车企可将盈余积分存储起来供未来使用,或用未来的超额积分弥补当前的积分不足。 此外,车企通过销售更多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所获得的二氧化碳减排额度,适用期限也将延长至2029年。即使未来通过调整所谓的“使用系数”(utility factor)、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重新计算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排放量,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二氧化碳减排额度仍将按当前的低排放标准计算。 雷诺品牌首席执行官Fabrice Cambolive对这一调整表示欢迎。今年9月份,他在2025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 2025)期间透露:“此次调整考虑到了英国市场的实际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针对厢式货车的零排放强制法规与乘用车法规保持一致,要求厢式货车制造商今年在英国的纯电动厢式货车销量占比需达到16%。但SMMT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纯电动厢式货车在英国的销量占比仅为9.1%,众多车企均未达到目标。 NewAutomotive指出,英国最大的厢式货车销售商福特面临的罚款风险最高,其积分差额达5,601个。在截至9月的一年内,福特纯电动厢式货车销量仅占其总销量的6.8%。数据显示,丰田汽车也缺少1,428个积分,而Stellantis和大众汽车集团目前均有少量积分盈余。
据彭博社报道,10月13日,汽车购买指南机构凯利蓝皮书(Kelley Blue Book)发布的研究显示,9月美国消费者购买新车的均价为50,080美元,较去年同期上涨3.6%。在7,500美元美国联邦税收抵免政策于9月30日到期的刺激下,美国9月电动汽车销量创新高,这一趋势将美国新车价格推向前所未有的高位,进一步加剧了汽车可负担性危机。 凯利蓝皮书母公司Cox Automotive的执行分析师Erin Keating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国2万美元价位的汽车如今基本已绝迹,许多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要么选择观望,要么转向二手车市场。当前的美国汽车市场主要由富裕家庭推动。” 与五年前相比,美国新车价格累计上涨超25%。一方面,美国人越来越青睐价格高昂的卡车和SUV;另一方面,曾是年轻消费者“购车入门选择”的经济型车型却遭到冷落。标普全球(S&P Global)的研究显示,如今美国道路上行驶车辆的平均车龄已超过12年,这意味着那些无力购买新车的消费者要么转向二手车,要么选择延长现有旧车的使用时间。 研究机构Edmunds.com的数据显示,即使选择购买新车,许多消费者也会将贷款期限延长至7年甚至更久;今年第三季度,美国新车月供平均值为754美元,而每五位新车购买者中仅有一位的月还款额超过1,000美元。 今年9月份,消费者为争取符合美国联邦税收抵免资格而掀起的电动汽车“抢购潮”,成为推高美国当月新车均价的重要因素。这场购车热潮还使纯电动汽车在美国新车市场的占比攀升至12%,创下历史纪录。凯利蓝皮书指出,9月美国电动汽车的平均售价为58,124美元。 今年9月份,豪华车型在美国市场同样销量火爆。凯利蓝皮书称,美国当月均价超过7.5万美元的车型数量超60款,这些车型在新车总销量中的占比达7.4%,高于去年同期的6%。 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加征的关税已对汽车行业造成通货膨胀压力,但由于车企目前承担了大部分额外成本,这一影响尚未完全传导至消费者端。分析师表示,为保护利润,车企最终将不得不把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Erin Keating指出:“关税给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成本压力。但美国9月新车价格上涨的主因,仍是电动汽车与高端车型销量占比提升这一良性结构变化。”
10月13日,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到150.1万辆,同比增长22.9%,环比增长17.5%;前三季度累计生产1037.6万辆,增长32.2%。 9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150.0万辆,同比增长22.4%,环比增长15.9%;前三季度累计批发1044.4万辆,增长31.9%。 9月,我国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53.5%,较2024年9月提升4.4个百分点。9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68.3%;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40%;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6.6%。 9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129.6万辆,同比增长15.5%,环比增长16.2%;前三季度累计零售886.6万辆,增长24.4%。 9月,我国新能源车在国内总体乘用车的零售渗透率57.8%,较去年同期提升5个百分点。在9月国内零售,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78.1%;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4.5%;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7.4%。从月度新能源车国内零售份额看,9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70.1%,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3.2%,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新势力份额20.2%,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小米汽车等品牌拉动新势力份额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特斯拉份额5.5%,同比下降0.9个点。 9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出口21.1万辆,同比增长96.5%,环比增长3.9%;前三季度累计出口162.7万辆,增长67.5%。 9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占同期乘用车出口40.1%,较去年同期增长15.4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占新能源出口的66%(去年同期83%),作为核心焦点的A00+A0级纯电动车出口占纯电动出口的46%(去年同期38%)。伴随着中国新能源车的规模优势显现和市场扩张需求,中国制造的新能源品牌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其中插混占新能源出口的31%(去年同期17%),虽然近期受到外部国家的一些干扰,但自主插混出口发展中国家增长迅猛,前景光明。9月厂商新能源出口方面优秀的企业是:比亚迪(69,258辆)、奇瑞汽车(31,392辆)、特斯拉中国(19,287辆)、上汽乘用车(16,302辆)、吉利汽车(14,631辆)、长安汽车(9,889辆)、上汽通用五菱(7,292辆)、零跑汽车(6,888辆)、沃尔沃亚太(5,165辆)、小鹏汽车(5,004辆)、光束汽车(4,656辆)、长城汽车(3,635辆)、东风汽车(3,577辆)、极星汽车(2,495辆)、智马达汽车(2,103辆)、广汽埃安(2,037辆)、北京汽车制造厂(1,452辆)、智己汽车(1,001辆)、一汽红旗(843辆)、江淮汽车(790辆)、领途汽车(638辆)、广汽传祺(544辆)、东风本田(538辆)、江苏悦达起亚(510辆)。其他车企新能源出口也有一定规模。 展望10月全国乘用车市场,乘联分会分析,近几年车市的年度走势普遍出现“前低后高”的特征,尤其是“金九银十”普遍成为“银九金十”,10月环比9月的国内零售增速普遍在3%,2024年达到环比增长7%的高位。“银九金十”主要是新能源车的持续高增长特征改变车市的季节规律,而且国家促消费的政策也是年末贡献度最大,因此2024年实现了新能源惯性上升叠加以旧换新发力的强势增长效果。 9月以来受今年新能源车车购税免税到期,明年买车多5个点车购税的政策影响,消费者感到购车有了紧迫感,这推动了车市消费热度持续上升。今年的以旧换新力度节奏是“前高后低”的逆周期调节,因此10月总体的增长相对更温和。
10月13日,为进一步强化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促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更好适应汽车产业发展新形势,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公开征求《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准入审查要求》《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以下简称《企业审查要求》《产品审查要求》《决定》)意见。 《企业审查要求》和《产品审查要求》是《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的配套实施文件,自2019年6月1日施行以来,有力支撑了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准入审查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对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对落实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规范新能源汽车生产活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修订上述政策文件的背景如下:(一)积极顺应产业变革,更好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近年来,汽车产业正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转型,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行业加速融合,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软件升级等技术不断迭代,产业生态加速演进、产品形态更加多元。同时,也衍生出新的安全风险,对企业和产品准入审查提出新要求,对汽车行业管理带来新挑战。因此,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顺应产业创新发展趋势和行业管理需要,加快修订完善《企业审查要求》《产品审查要求》,支撑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二)统筹现行管理要求,健全《公告》管理体系的需要。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健全标准制度体系,并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优化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健全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规范货车上装委托加装管理等政策,《公告》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为强化《公告》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便利性,有必要系统整合行业管理政策和标准最新要求,统筹纳入《企业审查要求》和《产品审查要求》,实现企业准入审查“一件通办”。(三)完善准入审查要求,切实保障产品安全质量的需要。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使得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选择通过压缩研发周期、降低零部件采购价格等措施加快产品迭代、压缩成本,可能导致产品安全质量、售后服务难以有效保障,不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准入审查要求,强化企业研发生产能力、品牌和商标管理、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等要求,提高生产企业准入审查相应门槛,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坚决维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 《企业审查要求》主要修订内容: 通过“提高、增加、优化”三个方面措施,对《企业审查要求》相应条款进行了调整。“一个提高”,全面提高企业智能化、网联化相关能力要求和生产准入门槛,明确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通用要求以及相关企业软件升级、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能力要求,切实强化企业产品安全质量和售后服务保障能力。“一个增加”,补充增加“集团化管理”要求,明确了集团化管理中下属企业能力相关要求,进一步提升准入管理效能和行业资源利用水平,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三个优化”,一是顺应电动化趋势,合并新能源汽车准入审查要求,增加新能源特种车底盘企业能力要求;二是结合细分行业特点和生产方式变化,增加货车上装委托加装管理要求;三是注重减轻企业负担,结合产品变化和技术进步调整生产设备要求,结合产品研发特征不同,针对性弱化部分研发能力要求。 《产品审查要求》主要修订内容: 一是通过在《产品审查要求》中引入可靠性等涉及车辆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准和要求,进一步筑牢车辆安全底线,促进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充分结合现行标准、相关部门管理文件要求以及行业合理建议对相关条款进行修订,规范和明确审查要求,提升审查工作精准度与实效性。三是坚持包容审慎原则,为新兴技术应用搭建制度通道,支持行业技术创新。 《决定》主要修订内容: 删除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中的四个附件,包括“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新能源汽车产品主要技术参数表”,并对正文中相关表述进行对应调整。 附件: 1.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征求意见稿).pdf 2.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准入审查要求(征求意见稿).pdf 3.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pdf 4.解读.pdf
10月14日,京东在其官方微博上发文称,2025京东11.11期间,京东联合广汽、宁德时代将正式推出一款神秘国民好车,官方将在10月底将陆续开启内测版、大众版试驾活动,11月9日新车正式官宣发布。 蓝鲸汽车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这款车预计为埃安的换电车型。据悉,时代电服作为宁德时代的全资子公司,主攻换电业务,此前已推出了巧克力换电整体解决方案。其官方公众号今年4月曾发文披露了与广汽的合作,该文彼时称“广汽集团旗下埃安UT、埃安RT、埃安V霸王龙与一款即将上市的A级SUV,将全面推出巧克力换电车型”,并透露广汽集团作为首家与巧克力换电全生态合作的车企,将在更多旗下车型引入巧克力标准等。
SMM10月14日讯: 核心内容: 上海的“屹锂”全固态电池项目已正式启动落地,并获得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高度支持。这表明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竞赛已拉开序幕,技术正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市场。 2025年10月14日上午,屹锂全固态电池落地仪式暨上海慧丰科技园重点项目签约活动举行。活动现场,与会领导共同启动屹锂新能源项目暨上海慧丰科技园产业招商季活动。 产业加速: 这标志着全固态电池技术已从实验室研发走向产业化落地和项目实施的实质阶段,与珠海等地的规划形成竞争与赛跑态势。 高层重视: 活动吸引了上海市经信委、区政府、顶尖高校(清华大学)及科研院所(上海科学院)的负责人出席,体现了从地方政府到学术界对固态电池赛道的高度重视和资源投入。 产学研融合: 清华大学专家的参与,凸显了该项目背后强大的“产学研”协同支撑,是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体现。 据SMM预测, 到2028年全固态电池出货量13.5GWh,半固态电池出货量160GWh。到203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需求量2800GWh左右,其中2024年到2030年电动车所需的锂离子电池需求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1%左右,储能所需锂离子电池需求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在27%左右,消费电子所需的锂电池的需求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0%左右。 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的渗透率在0.1%左右,预计2030年全固态电池渗透率有望达到4%左右,2035年全球固态电池的渗透率或将逼近10%。 屹锂简介 上海屹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专注于高安全硫化物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和相关核心材料研发与生产的新能源科技企业,创始人为上海交通大学张希教授,公司于2021年5月17日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成立,主要经营硫化物全固态锂电池和相关核心材料。 2020年硫化物全固态电解质实验研发筹备,硫化物全固态电解质制备1Ah电芯 2021年公司注册成立,硫化物全固态电解质制备2Ah电芯 2022年完成中试基地一期产能100MWh/年 2023年硫化物全固态电解质制备5Ah电芯,自研全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突破17mS/cm 领先世界水平,形成首次电解质订单 2024年完成中试基地二期产能300MWh/年 【固态电池:屹锂30吨固态电解质常州投产】2025年8月19日,屹锂子公司江苏屹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全固态电池关键核心材料生产项目在常州奔牛智造港正式投产。项目计划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投资2亿元,专注于年产30吨电解质的生产;二期投资规模扩大至16亿元,目标为年产1000吨电解质。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10亿元。 说明:对本文中提及细节有任何补充或关注固态电池的发展时,随时联系沟通,联系方式如下 : 电话021-20707860(或加微信13585549799)杨朝兴,谢谢!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王子涵021-51666914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
SMM10月14日讯: 要点: 《珠海市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明确了固态电池电芯制造、上游生产设备、上游材料三个重点发展方向,并部署了四项重点任务。该方案提出到2027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到2030年产业初步形成规模。方案鼓励企业加大对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重点培育能量密度超350Wh/kg的半固态电池和超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项目。此外,方案还强调了推进研发创新、加快规模化发展、拓展场景应用以及加强生态营造等重点任务 2025年10月12日,珠海市政府网站信息,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珠海市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珠府办函〔2025〕99号)。 《珠海市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聚焦固态电池产业战略机遇,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目标分两阶段: 2027 年建 5 家科创平台,攻关关键技术与材料,建行业中试平台;2030 年实现产业化突破,形成产业规模。 重点方向涵盖三领域: 电芯制造推进半固态量产与全固态研发,目标能量密度超 350Wh/kg(半固态)、400Wh/kg(全固态);设备端布局干法电极等关键设备;材料端突破多元固态电解质及新型正负极材料。 通过产学研协同、企业引育、场景拓展(消费电子、低空经济等)及湾区协同,打造产业集群。 附有关固态电池政策法规汇总(部分) 附《珠海市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通知信息 珠府办函〔2025〕99号 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珠海市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 各区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珠海市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反映。 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9月29日 附《珠海市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全文 珠海市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广东省培育发展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培育产业生态,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紧抓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稳步推动固态电池关键技术持续进步和应用场景有序拓展,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配套水平,推动固态电池产业集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二、发展目标 到2027年,着力于固态电池关键材料、关键技术攻坚,推动固态电池行业中试平台建立,聚焦前沿技术驱动、未来高成长性和战略支撑性的产业方向,布局一批技术创新项目,设立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引进一批具备成长潜力的固态电池企业,引导本地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探索布局固态电池关键环节,夯实固态电池产业发展基础。 到2030年,固态电池产业化稳步推进,产业链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和装备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固态企业具备持续迭代和技术转化能力,固态电池产业初步形成规模。 三、重点发展方向 (一)固态电池电芯制造 聚焦高端消费电子等固态电池率先应用领域,推进半固态电池产业化和全固态电池研发进程。持续优化半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指标,提高半固态电池产品制造良率和生产效率。突破界面电阻高、电导率低、稳定性不足等固态电池技术瓶颈,支持攻关固-固界面导电机理、固态电池内部串联高效集成等固态电池核心问题,攻关固态电池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关键工艺,发展高比能、高安全、长寿命的固态电池体系。 (二)固态电池上游生产设备 依托珠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低能耗、低成本、高性能”的固态电池设备,提升前、中、后段固态电池生产设备的精度和效率,布局干法电极等下一代电池生产设备,支持开发干法电极高效混料机、干法成膜复合一体机、固态电解质负极复合机、锂金属-铜箔复合机等关键设备。 (三)固态电池上游材料 固态电解质。依托固态电池厂商发展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等多元技术路线,突破超薄固态电解质膜规模化制备技术,开发高电导率和高稳定性的固态电解质。 正负极材料。重点布局富锂锰基正极、高镍三元正极、硅碳负极、锂金属负极等固态电池关键原材料,支持开发电极适配性更高的新型正负极材料,推动正负极材料在固态电池的应用突破。 四、重点任务 (一)推进固态电池研发创新 1.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加大对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重点培育能量密度超350Wh/kg的半固态电池和超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项目,推动固态电池产品规模化量产落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共性技术、前沿交叉技术领域,发挥应用场景牵引优势,开展半固态/全固态电池示范应用,滚动实施一批重大、重点固态电池科技创新项目,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各区、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创新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建设产学研用体系。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推动龙头企业研发机构本地化,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实践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对固态电池材料、体系、应用孵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升全市固态电池研发的协同性。支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成果在珠海开展工程测试、中试和成果转化,搭建固态电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引导固态电池制造、材料、关键设备、工艺等技术研发储备,促进产学研成果落地。(各区、市科技创新局) 3.支持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围绕固态电池前沿技术领域和新型产业生态,前瞻研究相应标准体系。开展固态电池产品专利转化、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等工作,强化国际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及纠纷应对指导,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市科技创新局、市市场监管局) (二)加快固态电池规模化发展 1.加快培育引进优质企业。聚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和靶向招商,对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巨大的固态电池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开展“链式招商”和“以商引商”,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打造产业招商新势能。引导现有电池制造企业拓展固态电池业务,开展增资扩产与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融通创新。(各区、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服务署,各国企) 2.优化固态电池产业布局。结合低空经济、云上智城、具身智能等下游应用领域,依托现有的“5.0产业新空间”建设固态电池先导区及集聚区,支持高新区建设固态电池专业园区,在珠海打造具有标杆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固态电池产业集群。(各区、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市投资服务署,各国企) (三)拓展固态电池场景应用 1.加大终端应用牵引。建立应用牵引协同创新机制,以示范项目带动固态电池在便携终端、智能穿戴等高端消费电子领域率先应用,拓展固态电池在“云上智城”、新型储能、具身智能、低空经济、深海作业等场景中的终端产品应用,推进“固态电池+新场景”创新发展,持续丰富应用生态,扩大固态电池应用场景。(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开拓固态电池市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资源协同,积极承接大湾区固态电池产业资源、创新资源、研发资源,在新技术研发、产品研发、检测检验等领域加强合作,引导带动湾区社会资本投入固态电池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支持开展产供需用对接,深化区域共同体合作。鼓励固态电池企业与消费电子、低空飞行器、具身智能等终端应用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通过技术合作、签订长单、协同研发等方式,推动产品技术迭代与产业化进程。支持企业多渠道开拓市场,积极参加境内外展会、开展精准对接、拜访重点客户,探索先进技术引进和供应链协同的共赢机制。(各区、市科技创新局、市商务局、市投资服务署) (四)加强固态电池产业生态营造 1.加强产业人才引育。结合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引进固态电池领域的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养相关领域高水平科学家、复合型人才、跨学科交叉人才,为人才(团队)提供相关支持。加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等本地高校在固态电池、动力电池等方向的学科建设,鼓励高职院校依据需求进行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支持完善技术型企业职称评审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技术与研发人员申报职称。(市教育局、市科技创新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展金融支持手段,发挥珠海国有资本等政府投资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新质生产力基金群的作用,为固态电池产业的升级壮大以及向高端价值链延伸等“新质化”提供更为充分的资源支持。聚集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各类机构,为固态电池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开展配套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行动,支持企业以应收账款、仓单和存货质押等进行融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国企) 3.培育产业促进机构。成立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联盟,聚焦关键技术、关键支撑、关键项目、关键资源,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促发展,促进上下游企业在珠海集聚发展。鼓励行业协会、研究机构、智库机构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强化政产学研合作和上下游融通对接,开展标准制定、决策咨询、行业交流等多种形态活动,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公共服务和支撑作用,持续引导行业有序规范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集团、市新型储能研究院) 4.组织固态电池应用研讨会议。以企业家畅享会、供需对接会等形式,聚焦“应用场景拉动,电芯企业牵引,上下游聚集”,共建珠海固态电池生态,促进企业间交流合作。鼓励固态电池行业组织和各类创新主体,在珠海举办具有影响力且有较强行业示范带动性的应用研讨会、商机对接会、展览等活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科技集团)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政府统筹指导和部门协作,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协同推进重点技术攻关、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各区结合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形成工作合力。 (二)优化市场环境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健全政银企合作机制,鼓励国有企业开展战略投资,为固态电池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建立适应固态电池发展的统计机制,研究并完善固态电池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制订固态电池统计指标体系,健全相应的考核机制。 (三)强化要素保障 统筹政府资源为固态电池产业建设提供金融服务、业务指导等服务支撑。积极推送固态电池产业项目、技术创新项目以及示范应用项目纳入省有关奖励、资助清单,支持固态电池项目优先列入市重大项目库。 据SMM预测,到2028年全固态电池出货量13.5GWh,半固态电池出货量160GWh。到203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需求量2800GWh左右,其中2024年到2030年电动车所需的锂离子电池需求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1%左右,储能所需锂离子电池需求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在27%左右,消费电子所需的锂电池的需求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0%左右。 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的渗透率在0.1%左右,预计2030年全固态电池渗透率有望达到4%左右,2035年全球固态电池的渗透率或将逼近10%。 关联资讯: 固态电池政策法规之——《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SMM固态电池政策法规】 说明:对本文中提及细节有任何补充或关注固态电池的发展时,随时联系沟通,联系方式如下 : 电话021-20707860(或加微信13585549799)杨朝兴,谢谢!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王子涵021-51666914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 杨朝兴021-20707860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