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424

  • 房企年内债务到期规模超千亿 融资持续承压下“三道红线”会否迎来调整?

    近日地产债一度出现普遍下跌,其背后折射出的房企融资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从10月市场情况来看,房企融资规模仍在下滑。 据中指院统计,2023年10月,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总额为276.4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6.2%,环比下降19.5%。累计来看,2023年1-10月,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总额为5875.1亿元,同比下降8.9%。 “今年10月80家典型房企融资总量大幅减少,创下2020年以来的新低。”克而瑞分析师表示。 整体来看,房企2023年融资规模仍处于下降态势之中。中指院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总额为5875.1亿元,同比下降8.9%,其中,信用债融资3648亿元,同比降9.2%。 “今年以来房企融资金额持续下降,未来几个月,预计行业融资走向很难发生明显改善。近期高层强调一视同仁支持房企合理融资,但短期内切实有效落实存在诸多困难,所以房企融资短期内或仍将维持较弱态势。”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表示。 克而瑞数据显示,10月房企融资总量最大的企业为华发股份,其通过一次性增发配股获得的融资总量为50.42亿元。境外债方面,10月仍然没有房企进行境外债权融资,同时也没有资产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 融资规模降低的同时,房企仍面临较大偿债压力。据中指院统计,2023年内到期债券余额为1165.3亿元,其中,海外债占比为23.4%,信用债比例为76.6%。 而近日部分优质房企出现债券价格下跌的情况,也引发市场对于地产债的担忧。不过,在10月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内容中,提及对房地产融资的支持性政策。会议指出,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近日政策面再次定调,满足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未来融资审批上可能会更多支持行业企业在公开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以缓解房企融资压力。”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表示。 国金证券分析师指出,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意在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系统可能造成的冲击,而是否会对在市场过热时期出台的“三道红线”等相关参数进行调整,适度支持房企修复资产负债表,值得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意在将自“金融16条”以来所提出的对国有、混合、民营各背景的房企一视同仁,将支持民营房企融资落实到位。 11月3日,证监会债券部有关负责人再度表示,保持房企股债融资渠道总体稳定,支持正常经营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坚持“一企一策”,稳妥化解大型房企债券违约风险。强化城投债券风险监测预警,把公开市场债券和非标债务“防爆雷”作为重中之重,全力维护债券市场平稳运行。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连平认为,预计房地产融资将平稳有序,具体做法或为延长房地产“金融16条”支持政策实施期限,指导金融机构用好3500亿元专项借款、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加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力度,做好“保交楼、保民生”工作。 “不过,如何解决已出险房企公开市场的直接融资问题,以确保保交楼和债务重组顺利进行,将成未来融资政策执行中的关键。”张宏伟称。

  • 央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工作已基本完成 户均每年减少利息支出3200元

    央行货币政策司发布专栏文章《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中提到,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工作已基本完成,超过22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惠及超5000万户、1.5亿人,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1600亿—1700亿元,户均每年减少3200元。 文章还提到,持续提升房贷利率市场化程度,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坚决落实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要求,持续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发挥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作用,继续有序拓宽房贷利率自主定价空间,支持城市政府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督促金融机构继续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的成效落实到位,理顺增量和存量房贷利率关系,减轻居民利息负担,支持投资和消费。 全文如下: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更好发挥利率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引导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不断提升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质效。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新成效 (一)着力推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一是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完善LPR报价形成机制,LPR成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的参考基准。改革以来,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降低0.8个和0.65个百分点,带动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2019年7月的5.32%降至2023年9月的3.82%,创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二是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202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利率自律机制成员参考市场利率变化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2022年9月、2023年6月和9月,主要金融机构先后三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更大,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2023年9月,新发生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04%,较2022年4月下降0.4个百分点。 (二)适时调整优化房贷利率政策。一是建立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2022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建立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在因城施策原则下,有序实现房贷利率政策的双向动态调整。有效支持城市政府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既体现房地产市场区域特征,也有利于稳定政策预期。二是调降房贷利率政策下限。2022年5月和2023年8月,分别下调首套和二套房贷利率政策下限0.2个和0.4个百分点,进一步拓宽房贷利率自主定价空间,引导降低新发放房贷利率,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2023年9月,新发放房贷加权平均利率4.02%,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三是推动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2023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明确,符合条件的存量首套房贷借款人可与承贷金融机构协商降低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迅速落实,向借款人让利。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工作已基本完成,超过22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惠及超5000万户、1.5亿人,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1600-1700亿元,户均每年减少3200元。 (三)有效维护利率市场竞争秩序。贷款利率方面,督促金融机构坚持风险定价原则,理顺贷款利率与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积极推动放贷机构明示贷款年化利率,充分保护金融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存款利率方面,督促金融机构规范存款利率定价行为,防范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不合理定价行为。 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三个发力重点 (一)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促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一是按照健全中国特色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要求,持续完善以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为核心、利率走廊机制作用有效发挥、目标利率围绕政策利率运行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二是持续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培育质押式回购利率(DR)、国债收益率、LPR等指标性利率,提升市场基准利率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准确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为市场定价提供重要参考,并发挥好作为浮动利率金融产品定价基准的重要作用。三是健全“市场利率+央行引导→LPR→贷款利率”和“LPR+国债收益率→存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释放利率调控信号,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运行,最终传导至债券、贷款和存款利率,有效调节资金供求和资源配置,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二)推动存贷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引导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督促LPR报价行继续健全报价机制、提高报价质量,增强LPR对实际贷款利率定价的指导性,巩固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下降的成效。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合理确定存款利率水平,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健全利率自律机制,促进金融机构提升自主定价能力,增强金融市场竞争性,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三)持续提升房贷利率市场化程度,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坚决落实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要求,持续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发挥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作用,继续有序拓宽房贷利率自主定价空间,支持城市政府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督促金融机构继续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的成效落实到位,理顺增量和存量房贷利率关系,减轻居民利息负担,支持投资和消费。

  • 央行:持续提升房贷利率市场化程度 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央行货币政策司发布专栏文章《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中提到,持续提升房贷利率市场化程度,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坚决落实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要求,持续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发挥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作用,继续有序拓宽房贷利率自主定价空间,支持城市政府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督促金融机构继续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的成效落实到位,理顺增量和存量房贷利率关系,减轻居民利息负担,支持投资和消费。 全文如下: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更好发挥利率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引导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不断提升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质效。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新成效 (一)着力推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一是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完善LPR报价形成机制,LPR成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的参考基准。改革以来,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降低0.8个和0.65个百分点,带动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2019年7月的5.32%降至2023年9月的3.82%,创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二是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202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利率自律机制成员参考市场利率变化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2022年9月、2023年6月和9月,主要金融机构先后三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更大,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2023年9月,新发生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04%,较2022年4月下降0.4个百分点。 (二)适时调整优化房贷利率政策。一是建立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2022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建立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在因城施策原则下,有序实现房贷利率政策的双向动态调整。有效支持城市政府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既体现房地产市场区域特征,也有利于稳定政策预期。二是调降房贷利率政策下限。2022年5月和2023年8月,分别下调首套和二套房贷利率政策下限0.2个和0.4个百分点,进一步拓宽房贷利率自主定价空间,引导降低新发放房贷利率,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2023年9月,新发放房贷加权平均利率4.02%,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三是推动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2023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明确,符合条件的存量首套房贷借款人可与承贷金融机构协商降低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迅速落实,向借款人让利。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工作已基本完成,超过22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惠及超5000万户、1.5亿人,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1600-1700亿元,户均每年减少3200元。 (三)有效维护利率市场竞争秩序。贷款利率方面,督促金融机构坚持风险定价原则,理顺贷款利率与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积极推动放贷机构明示贷款年化利率,充分保护金融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存款利率方面,督促金融机构规范存款利率定价行为,防范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不合理定价行为。 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三个发力重点 (一)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促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一是按照健全中国特色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要求,持续完善以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为核心、利率走廊机制作用有效发挥、目标利率围绕政策利率运行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二是持续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培育质押式回购利率(DR)、国债收益率、LPR等指标性利率,提升市场基准利率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准确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为市场定价提供重要参考,并发挥好作为浮动利率金融产品定价基准的重要作用。三是健全“市场利率+央行引导→LPR→贷款利率”和“LPR+国债收益率→存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释放利率调控信号,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运行,最终传导至债券、贷款和存款利率,有效调节资金供求和资源配置,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二)推动存贷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引导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督促LPR报价行继续健全报价机制、提高报价质量,增强LPR对实际贷款利率定价的指导性,巩固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下降的成效。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合理确定存款利率水平,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健全利率自律机制,促进金融机构提升自主定价能力,增强金融市场竞争性,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三)持续提升房贷利率市场化程度,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坚决落实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要求,持续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发挥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作用,继续有序拓宽房贷利率自主定价空间,支持城市政府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督促金融机构继续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的成效落实到位,理顺增量和存量房贷利率关系,减轻居民利息负担,支持投资和消费。

  • 上海锌:贸易商间交投为主 现货升水弱势运行【午评】

    SMM11月6日讯:今日0#锌主流成交价集中在21400~21530元/吨,双燕成交于21480~21610元/吨,1#锌主流成交于21330~21460元/吨。早盘市场报价均价贴水10元/吨附近;第二交易时段,普通国产升水下调,报价对2312合约升水80~90元/吨附近,高价品牌双燕对2312合约报价160~170元/吨附近。今日锌价维持震荡,市场进口锌锭继续冲击市场,锌价高位,下游企业采购相对谨慎,整体贸易商间交投为主。

  • 中物联:10月中国大宗商品指数为102.8% 环比下降0.8%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发布的2023年10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CBMI)为102.8%,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指数在连续两个月上升后出现回落。各分项指数中,供应指数、库存指数双双上升,供应指数连续三个月上升,且本月升幅加大,销售指数则自一年来的高位回落。从本月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历来9、10月份都是传统消费旺季,而今年在“金九”强势出现后,“银十”跟随的步伐有所放缓,显示当前国内经济仍处于恢复进程,在存量需求释放后新增需求不足,市场需求并未如预期般继续恢复。但从指数变化来看,反映当前市场需求是扩张态势回落,这主要是前几个月持续回升带来的高基数效应,国内需求在各项稳投资促消费政策的贯彻落实下仍有稳定的基础。不过,随着商品价格整体下挫,生产企业利润收缩,但产品产量未见减少,市场供应增速仍在加快,供需两端显露失衡的状况,所以本月市场库存量时隔四个月后开始出现上升态势。本月指数回落,既有基数偏高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但也表明当前国内大宗商品市场,特别是需求回升动能仍显不足。进入11月份,行业基本面难有实质性的改善,虽然基建投资持续发力,但房地产行业仍然没有走出颓势,随着气温下降,北方地区施工将会减少,后期需求将会继续收缩,供需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预计11月份,国内大宗商品市场运行压力将明显加大,整体商品价格重心仍将下移。不过,如果商品价格整体继续走弱,生产企业利润将会进一步被削弱,届时将会对商品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 四季度在市场内生动力稳定释放以及稳经济政策进一步发力的情况下,国内经济回稳向好运行仍具备基础。在宏观政策利多的护航以及商品供应预期下降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大宗商品市场底部支撑较为强烈,价格整体回落的空间有限,而煤炭、成品油及和石油相关的部分产品,受其特殊基本面的情况影响,价格有望延续涨势或出现反弹的情况。 供应增速持续加快。 2023年10月份,大宗商品供应指数继续上升,当月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至103.9%,指数三连升至近四个月以来的最高。从目前商品供应端的情况来看,利润、需求和预期是企业生产的主要推手,导致各商品供应状况略有不同。从8月份开始,随着传统消费旺季的来临,加之国内经济和制造业的复苏,市场需求持续回暖,商品生产企业对后市预期良好,生产热情高涨,与此同时,物流行业整体平稳运行,也令生产企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有效保障,给生产企业生产提供支撑,商品产量开始回升,本月大部分商品产量继续回升,特别是生产企业对后市预期良好,生产热情高涨,整体商品供应增速持续加快。各主要商品中,铁矿石、煤炭、有色金属和汽车供应量继续增加,且增速加快,钢铁和化工供应量虽有增加,但受企业生产利润收缩的影响,增速有所减缓,本月成品油受主营及地方炼厂开工率整体走低的影响,市场供应量自2022年6月份以来,首次出现下降的格局。本月铁矿石、煤炭、有色金属和汽车供应量较上月分别增加4.7%、7.1%、6.7%和6.5%,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3.0、2.3、1.9和1.9个百分点;钢铁和化工供应量较上月分别增加1.8%和2.6%,增速较上月分别减缓1.4和0.9个百分点;本月成品油供应量较上月减少3.1%。 销售增速开始减缓。 2023年10月份,大宗商品销售指数结束之前的两连升,出现回调,当月较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至102.8%,显示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在“金九”表现良好之后,“银十”有所走弱,本月市场销售增速出现减缓。这主要是:首先,虽然国内经济仍在温和复苏,但房地产行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需求未能呈现爆发性增长,基建项目推进也有所放缓,特别是房地产消费市场陷入冰点,市场信心略显不足;其次,市场价格高位下行,也抑制了投机需求的释放,终端需求企业也以消耗库存为主,备货需求不高;最后,随着三季度以来,市场销售量持续增加,基数较高,本月增速减缓也属正常回归。各主要商品中,除煤炭销售量有所减少外,其余品种仍呈现增加态势,但除钢铁外,其他品种销售增速均有所放缓。本月钢铁销售量较上月增加6.3%,增速较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铁矿石、成品油、有色金属、化工和汽车销售量较上月分别增加2.9%、1.6%、0.5%、2.9%和3.7%,增速较上月分别减缓4.0、5.0、6.4、2.9和2.2个百分点;本月煤炭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销售量时隔四个月后再现下降格局,当月较上月减少0.2%。 商品库存止降回升。 2023年10月份,大宗商品库存指数止降回升至101.0%,较上月回升1.4个百分点,升至近八个月以来的最高点,整体商品库存量在连续四个月减少的情况下,本月出现增加,显示由于供应端增速持续加快,但终端需求有所减弱,市场供需出现失衡的局面,商品库存开始积压,库存压力有所显现。从各主要商品库存情况来看,钢铁和铁矿石库存量继续减少,其余品种库存量继续增加,且增速加快。本月钢铁库存量较上月减少2.5%,降幅较上月扩大1.9个百分点;铁矿石库存量较上月减少0.9%,在供应恢复增加的情况下,本月降幅较上月收窄1.8个百分点;本月煤炭、成品油、有色金属、化工和汽车库存量较上月分别增加4.4%、3.2%、3.8%、4.1%和4.2%,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1.9、3.0、3.4、3.8和2.8个百分点。

  • 11月中上旬用钢需求有望延续优异表现【SMM钢铁终端需求报告】

    10月钢价先抑后扬,震荡运行。节后跌价行情延续,需求释放力度不佳,市场信心逐步消磨;中下旬,北方多区域工地有赶工情况出现,下游需求迎来阶段性小幅放量,同时财政部增发一万亿国债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预期转暖,市场对后市钢铁需求恢复信心得到提振,情绪点燃,带动投机需求回温明显。 综上,银十需求释放力度略好于金九,而再次步入传统淡季,在季节性因素影响下, 11月还能维持淡季不淡吗?对此,SMM针对地产、基建行业开展了相关调研。   一、资金压力增大 根据 SMM跟踪调研结果,本月资金呈现不健康状态的下游企业占比43%,资金状况较正常的企业占比57%,环比9月出现明显资金收缩状况。据了解,原因多聚焦在工期偏紧及资金难回笼两方面。 中建七局赵经理表示: 目前 资金存在紧张状态,处于赶工状态 , 产值预计加大,资金状态收缩,尽量减少支出保证资金正常,减少年底付款资金压力 。 中铁二十四局何经理提到: 今年项目不是很多,人员有减少,资金也紧张,所以现在个别项目比较赶工。地方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直接影响他们回款,影响他们资金情况。一线城市的项目比较少,多是二三四线城市的建设,二线还好,其他的回款就会比较长了,还不能不干所以会比较难。   图一:地产、基建行业近期资金状态图   二、 新项目承接数量萎缩 据 SMM调研,仅有三成的受访企业表示近期接了新的项目,七成左右的在继续或赶工老项目,新接入量较九月转差,但考虑到项目周期及季节因素,尚在预期之内。 中铁 14局赵经理表示: 这个月开工的项目有一个,之后再看可能就要减少了,过年期间很少有新开项目 。临近年底,根据项目情况看是否放假,今年估计有部分项目能放假,还有要赶工的情况。 中建八局张先生提到: 上个月的项目已经竣工收尾了,现在是有新的项目,但是目前资金不足没办法开工,人员方面还收有所减少 , 之后 应该是 要 尽快开新项目 。   图二: 地产、基建行业近 期 项目承接情况图   三、 政策反馈效果一般,未来预期并未见好 10月24日,中央财政发布声明,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即意味着大部分的增发国债将流向基建板块,而 交通、建筑行业作为其的主力军,当前真实反馈究竟如何?同时未来预期是否受其影响出现转好倾向? SMM对相关问题进行跟踪,调 查结果显示,四分之一的基建企业表示该项政策对其有帮扶作用,更多的则是暂时未收到明显正向反馈。 中建八局第一建筑有限公司受访人员觉得: 先增发的国债对他们有影响,国家发行债权有利于企业完成清收工作 , 对他们是有帮助的,政府一直也是有关注他们这边 。 而中建八局第二建筑有限公司于经理则表示: 公司的重点放在了收款方面,会关系到明年的资金和原材料购买情况,没有听说有政策的扶持,明年的情况也不好说,一时很难转变过来。   图 三 : 地产、基建行业 政策反馈图   相应的对于未来预期,目前也未感受到基建行业明显的转好倾向。 结合 SMM调查情况,近半数的企业暂时看不到方向,近四成态度仍偏悲观。 中铁隧道集团 邵经理 觉得 : 明年的情况会越来越差,房地产供过于求,现在再加上基建萎缩,钢材需求也就在下降。政府有提振经济发展基建建设,但是建设区域也是在中西部,其他区域也是萎缩 。 山西三建秦总透露: 目前比较大的问题还是资金压力顶在这,资金没有缓解,人员流动性也比较高。现在对年底的情况以及资金回笼等都不是特别看好,要看看明年建筑行业会不会有起色。   图 四 :未来三个月预期圆环图   四、冬储意愿偏低 对于四季度的终端下游冬储计划, SMM调研结果显示,超八成的地产基建企业表示考虑到资金及项目情况,今年不做冬储打算,如若不冬休,仍会延续采购的策略,仅有不到两成的企业暂未做决定,但在受访过程中展现的意愿性并不强。 中建五局张先生 : 现在采购都是刚需采购的,根据各个项目的情况自行计划的,没有冬储计划。 行业情况都不好,他们资金也紧张,所以原料上不会多储备,多是供应商储备,按照需求和计划进行采购。 中国葛洲坝地产南京部反映: 本来 11-12月会有一定交付包括冲销量预期,但是现在比较悲观,政策目前还是保交付为主,其他的没有特别看到利好体现到销量上,不敢做冬储。 中铁二十五局黄经理: 冬储计划还没有定,不确定是不是要储。项目情况不太好,没有新开的项目,竣工的项目之后有的。资金情况不好,都紧张 。 图 五 : 地产、基建行业 冬储意愿图     综合来看, 10月部分下游企业处于赶工状态,产能释放,用钢需求出现阶段性小幅放量,然受制于资金收紧问题,多数采购仍延续按需策略。 对于11月,考虑到近期国内外宏观环境偏暖、钢价较坚挺、市场心态尚可及南北方工地均有赶工需求,预计中上旬需求韧性有望呈现,延续优异表现;而后在资金、季节等因素影响下,新项目承接量减少,冬储意愿不强,淡季需求或将逐步呈现下滑趋势,且对于宏观政策承接的用钢需求,短期暂时看不到基建板块明显的正向反馈。   * 【调研方式:电话调研】 * 【样本数据为全国随机,基建、房地产、汽车制造、家电、机械加工等行业,累计100+个】   *SMM 钢铁资讯、分析报告、数据库等更多内容欢迎电联SMM钢铁事业部  

  • 11月4日电,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六部门日前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涉及优化住房信贷政策等六大方面。 其中提到,实施“认房不认贷”公积金配套政策。套数认定以职工家庭在珠海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确定的购房套数为准;如果职工家庭无珠海市房产,全国范围内第一次使用公积金贷款,按照首套房政策执行;如果职工家庭首次公积金贷款结清,且名下无珠海房产,全国范围内第二次使用公积金贷款,可按照首套房政策执行;对在珠海市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或全国范围内已使用过两次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职工家庭,不予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在资金流动性控制指标范围内,实施合理的配贷系数,单缴职工贷款最高限额保持不变,双缴职工贷款最高限额调整为90万元。

  • 二手房价格环比连跌19个月 昆明全面取消限购、限售政策

    随着一则通知,昆明市全面取消了限购、限售政策。 日前,昆明市政府在官网发布关于废止一批房地产政策文件的通知。通知显示,经昆明市人民政府同意,市政府办公室决定废止于2017年10月、2018年3月、2018年7月印发的几项政策文件。 “昆明废止2017年、2018年出台的相关房地产政策,意味着全面取消了此前发布的商品房限售、限购政策。”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关荣雪表示。 其进一步指出,整体来看,昆明官宣废止2017年、2018年出台的相关房地产政策,全部取消限购、限售政策,无疑向购房者传递出相当强烈的利好信号。 从市场表示来看,昆明房地产市场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虽然昆明实施了认房不认贷及存量房贷下调政策,但对新房市场的支持效果并不强。”中指研究院昆明分院总经理唐爽表示。 据中指院统计,今年10月昆明新增新房供应3.46万平方米,同比降80.9%,环比降87%。从成交情况来看,今年10月,昆明新房成交23.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0.3%,环比降0.68%,成交均价为13027元/平方米。 二手房方面,根据中指院百城价格指数,昆明二手房价格环比已连续下跌19个月,二手房挂牌数量的增长,或进一步加大下调预期。 克而瑞分析师表示,昆明10月新房成交呈现出“前高后低”走势,新政、国庆黄金周对成交的提振作用,呈递减态势。 “像昆明这样的弱二线城市及更多三四线城市,当前市场信心跌至谷底,加之居民购买力不足,整体楼市还将面临较长的调整期,市场的修复仍有待核心城市的热度传导。”克而瑞分析师称。 分析人士指出,限售政策的放宽,有利于增强二手房流动性,令房屋交易更加灵活。但同时,限售政策的优化或导致二手房挂牌量提升,当前多数城市二手房挂牌量居高位,二手房价格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关荣雪认为,昆明出台的楼市新政或将促进一批购房需求的释放,有利于楼市信心的修复。 唐爽也表示,昆明全面取消限购、限售,意味着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为更多购房者和投资者创造更加自由、公平的环境。 “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全面取消限购和限售政策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对于当地房地产行业和相关产业链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机遇。”唐爽补充道。 从全国范围来看,据诸葛数据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0月31日,全国约35城放松限购政策,其中,东莞、佛山、沈阳、嘉兴、大连、南京、兰州、济南、青岛、郑州、合肥、无锡、武汉、宁波、昆明15城全面取消限购政策。此外,广州、苏州、天津、长沙、杭州、厦门、西安、中山、成都、九江、上海等多城,针对局部区域或群体或房源类型进行了放松。 “限购松绑阵营持续扩大,加上昆明本次废止此前多份收紧型政策文件的举措,将起到一定的引导效果,不排除后续会有更多城市陆续跟进。” 关荣雪称。

  • 上海锌:现货成交不佳 升水继续下调【午评】

    SMM11月3日讯:今日0#锌主流成交价集中在21440~21570元/吨,双燕成交于21510~21620元/吨,1#锌主流成交于21370~21500元/吨。早盘市场报价均价贴水20元/吨附近,跟盘对2312合约升水90~120元/吨;第二交易时段,普通国产升水下调,报价对2312合约升水90~100元/吨附近,高价品牌双燕对2312合约报价160~170元/吨附近。今日锌价虽有下调,但仍在高位,下游企业采购相对谨慎,贸易商间长单交易为主,整体来看,成交不佳,升水继续下调。

  • 成品库存增加、周开工率大幅下滑  精铜杆消费持续降温【SMM铜下游周度调研】

    》查看SMM铜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本周SMM调研了国内主要大中型铜杆企业的生产及销售情况,综合看 企业开工率为74.03% ,较上周下降13.13个百分点。(调研企业:21家,产能:756万吨)  本周(10.27-11.2)国内主要精铜杆企业周度开工率为74.03%,较上周大幅下降13.13个百分点。周内精铜杆行业开工率大幅下滑,主因自上周起下游新增订单出现降温,本周铜价重心持续上抬,下游新增订单持续减弱,企业生产节奏逐步放缓。 从调研来看,本周有多个大型精铜杆企业调节生产节奏,周内出现减产的情况。另外,华北地区因雾霾天气环保检查严格,某大型铜杆企业被迫减产,对开工率下滑造成拖累。 库存方面,本周企业成品库存量较上周增加,大部分铜杆厂成品库处于正常水平。截止本周四,SMM调研的21家精铜杆企业中成品库存有6家处于偏低水平,较上周减少4家。具体数据来看,21家精铜杆厂成品库存量增加5600吨,较上周回升15.05个百分点。 精废价差方面,SMM数据显示,本周(10.27-11.2)精废杆平均价差为856元/吨,周四江西地区再生铜杆对盘面贴水160元/吨,精废杆价差持续走阔,但当前仍处于优势线下方,关注下周精废铜杆价差走势对精铜杆消费的影响。  附部分精铜杆企业调研详情 》点击查看SMM铜产业链数据库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