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个
当升科技发布公告,为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加快公司多元材料产能布局,进一步巩固公司市场领先优势,公司联合四川蜀道新材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蜀道新材料”)与射洪市人民政府于2022年12月2日分别在北京市和成都市以视频的方式签订了《20万吨/年三元正极材料生产项目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约定,该项目是以当升科技与蜀道新材料共同合资新设公司为项目公司建设运营20万吨/年三元正极材料生产项目或蜀道新材料下属的四川新锂想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锂想”)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等方式引入当升科技,最终实现当升科技控股后作为项目公司,在新锂想现有5万吨正极材料产能规划的基础上,新增15万吨三元正极材料项目,最终达到20万吨三元正极材料规模。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人民币100亿元,其中新锂想已陆续投产的5万吨三元正极材料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新增15万吨三元正极材料项目总投资约70亿元,分期建设,预计2028年底建成达产。 公告称,公司在四川射洪规划建设年产20万吨多元材料生产基地,能够充分利用四川地区具有成本竞争优势的绿色能源供应等生产要素,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公司继续开拓国际、国内高端市场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奠定基础。
当升科技发布公告,为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加快公司多元材料产能布局,进一步巩固公司市场领先优势,公司联合四川蜀道新材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蜀道新材料”)与射洪市人民政府于2022年12月2日分别在北京市和成都市以视频的方式签订了《20万吨/年三元正极材料生产项目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约定,该项目是以当升科技与蜀道新材料共同合资新设公司为项目公司建设运营20万吨/年三元正极材料生产项目或蜀道新材料下属的四川新锂想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锂想”)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等方式引入当升科技,最终实现当升科技控股后作为项目公司,在新锂想现有5万吨正极材料产能规划的基础上,新增15万吨三元正极材料项目,最终达到20万吨三元正极材料规模。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人民币100亿元,其中新锂想已陆续投产的5万吨三元正极材料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新增15万吨三元正极材料项目总投资约70亿元,分期建设,预计2028年底建成达产。 公告称,公司在四川射洪规划建设年产20万吨多元材料生产基地,能够充分利用四川地区具有成本竞争优势的绿色能源供应等生产要素,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公司继续开拓国际、国内高端市场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奠定基础。
普利特发布公告,根据公司的新能源战略需求,加快新能源产业平台的建设,充分把握储能电池产业的战略发展机遇,快速完成业务资源整合和导入。普利特控股子公司江苏海四达电源有限公司(“海四达”)将使用自筹资金及银行贷款投资建设年产1.3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数字化工厂项目,项目总投资额人民币2.18亿元。本次投资将建成一条兼容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的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本次扩建产能完成后,将为公司新增年产1.3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生产能力。 据悉,普利特已于2022年8月完成了对海四达的战略重组,正式完成了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战略部署。在本次重组完成后,海四达在上市公司与战略资源的加持下,储能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先后签署了多项储能业务订单。随着海四达近期业务量的快速提升,公司的方形磷酸铁锂电池产品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普利特发布公告,根据公司的新能源战略需求,加快新能源产业平台的建设,充分把握储能电池产业的战略发展机遇,快速完成业务资源整合和导入。普利特控股子公司江苏海四达电源有限公司(“海四达”)将使用自筹资金及银行贷款投资建设年产1.3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数字化工厂项目,项目总投资额人民币2.18亿元。本次投资将建成一条兼容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的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本次扩建产能完成后,将为公司新增年产1.3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生产能力。 据悉,普利特已于2022年8月完成了对海四达的战略重组,正式完成了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战略部署。在本次重组完成后,海四达在上市公司与战略资源的加持下,储能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先后签署了多项储能业务订单。随着海四达近期业务量的快速提升,公司的方形磷酸铁锂电池产品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天齐锂业(09696)发布公告,该公司于2016年启动了“年产2.4万吨电池级单水氢氧化锂项目”(一期氢氧化锂项目)。 “一期氢氧化锂项目”由公司在澳大利亚成立的子公司Tianqi Lithium Kwinana Pty Ltd(TLK)作为实施主体。该项目于2021年底进入正式试生产阶段,经过反复调试和优化,首批约10吨氢氧化锂产品通过公司内部实验室取样检测,并于2022年5月19日确认所有参数达到电池级氢氧化锂标准,并将产品样品送往第三方实验室等待独立检验结果。 在通过内部实验室的取样测试后,TLK将首批氢氧化锂产品样品分批次送至中国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进行检验。SGS是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TLK送检样品均对照中国电池级单水氢氧化锂标准GB/T26008-2020进行检验分析。该机构的认证结果与公司内部实验室的测试结果一致。TLK已准备好并正陆续将相关氢氧化锂产品样品分发给潜在的承购方进行客户认证。 目前该工厂已具备连续生产运行能力。根据TLK管理层的合理预计,该项目产量有望自2022年12月起得到稳定提升。 基于上述因素,公司判断一期氢氧化锂项目于2022年11月30日起达到商业化生产的能力。 该项目产品样品已经过第三方产品认证机构SGS中国检验,产品样品符合GB/T26008-2020标准,为工厂后续连续量产奠定基础;待客户认证通过后,工厂将逐步实现产能提升以达到设计产能。该项目的投产将进一步扩大公司的锂盐加工产能,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和利润增长的稳定性;由于该项目毗邻公司原材料来源地——格林布什锂辉石矿,将进一步提升上下游协同效应;同时有利于公司进入国际主流锂电池材料供应链,增强国际化运作水平,实现把公司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锂材料供应商的战略目标。
【康隆达:控股子公司天成锂业、协成锂业拟临时停产】 康隆达公告,控股子公司天成锂业、协成锂业因进行设备检修及设施维护,同时配合上高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嘉美路改造工程),拟临时停产,预计每天折合碳酸锂当量减产约为25吨左右。 》点击查看详情 【天齐锂业:公司判断一期氢氧化锂项目达到商业化生产的能力】 天齐锂业公告,公司判断“年产2.4万吨电池级单水氢氧化锂项目”于2022年11月30日起达到商业化生产的能力。 【普利特:子公司拟2.18亿元投建1.3Gwh电池产能扩建项目】 普利特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海四达将使用自筹资金及银行贷款投资建设年产1.3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数字化工厂项目,项目总投资额2.18亿元。此次投资将建成一条兼容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的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此次扩建产能完成后,将为公司新增年产1.3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生产能力。 【当升科技:拟与蜀道新材料100亿元投建三元正极材料生产项目等】 当升科技公告,公司联合蜀道新材料与射洪市人民政府签订了《20万吨/年三元正极材料生产项目合作协议》,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公司联合蜀道新材料与攀枝花钒钛高新区管委会签订了《30万吨/年磷酸(锰)铁锂项目合作协议》,首期项目计划投资70亿元。远期拟规划再建设年产20万吨磷酸(锰)铁锂生产线,远期项目届时根据市场行情及当升科技和蜀道新材料投资意向确定建设。 【总投资约200亿元项目落户四川 在攀枝花和遂宁发展高性能锂电池正极材料】 12月2日,总投资约200亿元新能源材料产业项目落地四川,矿冶集团、蜀道集团携手,将在攀枝花投资30万吨/年磷酸(锰)铁锂项目、在遂宁投资20万吨/年三元正极材料,共同发展高性能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项目投资主体矿冶集团、当升科技、蜀道集团分别是具有强劲实力的重点央企、新能源材料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四川省属重点国企,承接地攀枝花和遂宁分别是四川省重点打造的“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锂电之都”,项目建成后其产品将重点供应韩国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日本AESC、比亚迪等国际国内著名企业。 【中泰证券:预计2030年动力电池市场空间达600亿元】 中泰证券最新研报指出,根据动力电池平均寿命5-6年测算,第一批商用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22-23年开始退役;预计25年理论退役动力电池约为42.8万吨,30年将达到300.1万吨,保守以2万元/吨回收利润测算,对应市场空间600亿元。动力电池回收大势所趋,相关政策出台力度势必加大。未来具备规模优势的正规电池回收企业有望进入车厂、电池厂的合作闭环,获得原材料保供,实现稳定收益;而在产业早期,设备供应商率先受益。 相关阅读: 本周钴锂报价多下跌 六氟磷酸锂单周跌1.2万!【新能源产业周度观察】 本周钴锂市场报价多下跌 | “天价锂矿”一周五度熔断 封顶价已达12亿!【新能源产业一周要闻】 “退补”倒计时 车企或将迎来真正考验【SMM分析】 当升科技再布局30万吨磷酸(锰)铁锂及20万吨三元正极 正极老兵不断焕发新活力【SMM分析】 电解液新型锂盐系列一:LiFSI产能盘点 布局企业竟多达30家?【SMM分析】 再来10万吨!电解液龙头宜昌10万吨磷酸铁产线正式投产!【SMM分析】 电池界“新宠” 吐故钠新之路还有多远【SMM分析】 隔膜工艺应用(二)湿法隔膜工艺【SMM分析】 隔膜工艺应用(一)干法隔膜工艺【SMM分析】 浅谈中国锂云母提锂的格局及现状【SMM分析】 东南亚智能手机出货量三季度同比降4% 数码市场跌势或将延续至2023年【SMM分析】 哪吒、赛力斯问界交付齐暴跌!蔚来理想强势崛起重铸老牌新势力荣光?【SMM分析】
12月2日,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0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机量达到48 GWh,同比增长73.6%,连续28个月保持稳定增长。在2021年创下“五连冠”的记录后,宁德时代自年初以来已连续10个月在榜单中强势领跑。比亚迪也不甘落后,一直与LG新能源角逐第二名,装机量再创月度新高,并在榜单中再度夺得亚军。 10月份,宁德时代装机量高达18.1 GWh,同比大涨88.8%,市场份额为37.6%。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机量榜单中,宁德时代一直凭借极大的优势领先,此次也不例外。宁德时代的装机量几乎是第二名比亚迪的两倍多,是第三名LG新能源的三倍多。 比亚迪凭借2.4 GWh的装机量优势,再度超越LG新能源。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已经从去年同期的11.6%增至16.2%,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相比之下,LG新能源装机量涨幅仅为30.2%,市场份额损失近4个百分点。 松下、SK On、三星SDI和中创新航位列第4至7名。松下和SK On的装机量分别同比增长0.4 GWh和0.5 GWh,增速在榜单中垫底;中创新航涨幅高达279.4%,但仍以0.3 GWh的劣势落后于三星SDI。 国轩高科、欣旺达和亿纬锂能位列第8至10名。其中国轩高科装机量增长100.4%,市场份额增至3%;亿纬锂能将蜂巢能源挤出榜单,时隔三个月重回榜单第10名。 总的来看,中国和韩国电池厂商之间的装机量差距再度拉大。其中,中国六家电池厂商的市场份额约为64%,而韩国三家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约为21.6%。由此可见,中国电池厂商正在慢慢蚕食日韩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 2022年1月至10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机量为390.4 GWh,同比增长75.4%,延续了自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的增长趋势。其中,宁德时代装机量同比增长98.6%至137.7 GWh,市场份额几乎与1-9月(35.1%)持平,达到35.3%。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宁德时代全年的装机量有望超过160 GWh,并以断层般的优势创下“六连冠”的成绩。 LG新能源装机量比宁德时代少84 GWh,今年基本无缘榜单第一名。今年以来,LG新能源装机量的同比涨幅一直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市场份额也大幅下跌至13.8%。相比之下,比亚迪涨幅从未低于100%,并将与LG新能源的差距缩短至2.2 GWh。如果LG新能源不能在最后一个季度发力,比亚迪很有可能将其挤下亚军宝座。 松下、SK On、三星SDI和中创新航位列第4至7名。其中,松下的装机量几乎与去年同期持平,是榜单中增速最小的电池厂商;SK On同比增长83.2%,是榜单中增幅最大的韩国厂商;三星SDI市场份额减少0.2个百分点,但仍稳居第6名;中创新航涨幅高达172.7%,但仍无法超越三星SDI,装机量相差2.6 GWh。 国轩高科、欣旺达和亿纬锂能占据榜单末尾三个席位。其中,国轩高科装机量超越10 GWh,全年装机量可冲刺15 GWh;欣旺达市场份额增长1个百分点,对于二线电池厂商已是极大的进步;亿纬锂能凭借120.3%的同比增幅,取代了曾数月位列榜单第10名的蜂巢能源。 结合上述数据,2022年,宁德时代极有可能蝉联冠军,LG新能源和比亚迪之间的亚季军之争则充满了悬念。数月以来,排在第四名和第九名的电池厂商几乎没有改变,全年也有极大可能保持这一趋势不变。第十名或将在亿纬锂能和蜂巢能源之间产生。 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首的一批中国电池企业以繁荣发展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为后盾,领跑市场增长,而中创新航、欣旺达等大部分中国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都有所增加。相较于韩国电池企业24.8%的市场份额,中国电池企业市场份额已增至58.6%。
12月2日,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0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机量达到48 GWh,同比增长73.6%,连续28个月保持稳定增长。在2021年创下“五连冠”的记录后,宁德时代自年初以来已连续10个月在榜单中强势领跑。比亚迪也不甘落后,一直与LG新能源角逐第二名,装机量再创月度新高,并在榜单中再度夺得亚军。 10月份,宁德时代装机量高达18.1 GWh,同比大涨88.8%,市场份额为37.6%。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机量榜单中,宁德时代一直凭借极大的优势领先,此次也不例外。宁德时代的装机量几乎是第二名比亚迪的两倍多,是第三名LG新能源的三倍多。 比亚迪凭借2.4 GWh的装机量优势,再度超越LG新能源。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已经从去年同期的11.6%增至16.2%,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相比之下,LG新能源装机量涨幅仅为30.2%,市场份额损失近4个百分点。 松下、SK On、三星SDI和中创新航位列第4至7名。松下和SK On的装机量分别同比增长0.4 GWh和0.5 GWh,增速在榜单中垫底;中创新航涨幅高达279.4%,但仍以0.3 GWh的劣势落后于三星SDI。 国轩高科、欣旺达和亿纬锂能位列第8至10名。其中国轩高科装机量增长100.4%,市场份额增至3%;亿纬锂能将蜂巢能源挤出榜单,时隔三个月重回榜单第10名。 总的来看,中国和韩国电池厂商之间的装机量差距再度拉大。其中,中国六家电池厂商的市场份额约为64%,而韩国三家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约为21.6%。由此可见,中国电池厂商正在慢慢蚕食日韩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 2022年1月至10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机量为390.4 GWh,同比增长75.4%,延续了自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的增长趋势。其中,宁德时代装机量同比增长98.6%至137.7 GWh,市场份额几乎与1-9月(35.1%)持平,达到35.3%。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宁德时代全年的装机量有望超过160 GWh,并以断层般的优势创下“六连冠”的成绩。 LG新能源装机量比宁德时代少84 GWh,今年基本无缘榜单第一名。今年以来,LG新能源装机量的同比涨幅一直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市场份额也大幅下跌至13.8%。相比之下,比亚迪涨幅从未低于100%,并将与LG新能源的差距缩短至2.2 GWh。如果LG新能源不能在最后一个季度发力,比亚迪很有可能将其挤下亚军宝座。 松下、SK On、三星SDI和中创新航位列第4至7名。其中,松下的装机量几乎与去年同期持平,是榜单中增速最小的电池厂商;SK On同比增长83.2%,是榜单中增幅最大的韩国厂商;三星SDI市场份额减少0.2个百分点,但仍稳居第6名;中创新航涨幅高达172.7%,但仍无法超越三星SDI,装机量相差2.6 GWh。 国轩高科、欣旺达和亿纬锂能占据榜单末尾三个席位。其中,国轩高科装机量超越10 GWh,全年装机量可冲刺15 GWh;欣旺达市场份额增长1个百分点,对于二线电池厂商已是极大的进步;亿纬锂能凭借120.3%的同比增幅,取代了曾数月位列榜单第10名的蜂巢能源。 结合上述数据,2022年,宁德时代极有可能蝉联冠军,LG新能源和比亚迪之间的亚季军之争则充满了悬念。数月以来,排在第四名和第九名的电池厂商几乎没有改变,全年也有极大可能保持这一趋势不变。第十名或将在亿纬锂能和蜂巢能源之间产生。 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首的一批中国电池企业以繁荣发展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为后盾,领跑市场增长,而中创新航、欣旺达等大部分中国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都有所增加。相较于韩国电池企业24.8%的市场份额,中国电池企业市场份额已增至58.6%。
12月2日,当升科技发布关于签订年产30万吨磷酸(锰)铁锂项目合作协议的公告,为抓住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快公司磷酸(锰)铁锂产能布局,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当升科技”或“公司”)联合四川蜀道新材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蜀道新材料”)与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称“攀枝花钒钛高新区管委会”)于2022年12月2日分别在北京市和成都市以视频的方式签订了《30万吨/年磷酸(锰)铁锂项目合作协议》(以下简称“本协议”或“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约定,当升科技与蜀道新材料拟将30万吨/年磷酸(锰)铁锂项目落户于攀枝花钒钛高新区管委会所属高新区。首期项目计划投资人民币70亿元(具体投资金额以报批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准),预计于2028年12月31日前全部建成达产,具体建设节奏结合市场需求调整。远期拟规划再建设年产20万吨磷酸(锰)铁锂生产线,远期项目届时根据市场行情及当升科技和蜀道新材料投资意向确定建设。 协议的主要内容 (一)签约主体 甲方: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乙方: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蜀道新材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二)投资计划 1、项目名称:30万吨/年磷酸(锰)铁锂项目 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首期规划年产能30万吨磷酸(锰)铁锂项目分阶段建设,预计2028年12月31日前建成达产,具体建设节奏结合市场需求调整。远期拟规划再建设年产20万吨磷酸(锰)铁锂生产线,远期项目届时根据市场行情及乙方投资意向确定建设。项目配套建设厂房、仓库、研发中心、员工宿舍等公辅设施。 3、项目拟选址: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团山片区。 4、投资规模及经济效益:首期项目计划投资人民币70亿元(具体投资金额以报批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准)。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1,500个,预计每年实现产值180亿元以上。 5、项目建设强度:根据项目类别,乙方确保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税收强度等控制性指标不低于《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用地“标准地”指标体系实施细则》的基本要求。 协议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磷酸(锰)铁锂作为目前动力和储能电池正极材料主要选择之一,其综合优势明显,安全性能和循环寿命优势突出,磷酸(锰)铁锂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当升科技作为锂电正极材料领域的技术引领者,在动力型多元正极材料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在磷酸(锰)铁锂技术路线上有着雄厚的技术储备与产业化能力。公司本次与蜀道新材料拟共同投资建设攀枝花磷酸(锰)铁锂产业基地,是公司布局西南地区产能的重要举措。 本项目是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战略性矿产资源、磷化工产业、新材料项目、清洁能源等领域开展上下游一体化合作的关键一环。本项目将依托合作方的资源、当地的区位优势与政府支持,获得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原材料供应与绿色能源保障,发挥公司在磷酸(锰)铁锂方面的技术研发优势,加快公司磷酸(锰)铁锂业务开拓,抓住磷酸(锰)铁锂在储能与动力细分市场的快速发展机遇,实现公司产品的多元化,为公司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公司长期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本协议的履行对公司本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没有影响,预计将对公司后续年度的经营成果产生积极影响,协议的履行对公司业务独立性不构成影响。
“这两年上游利润丰厚,电池片这样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反而没赚钱。”林洋能源(601222.SH)董秘崔东旭表示,明年电池片可能成为相对瓶颈的环节,此时是投资的好时机。 事实上,TOPCon电池也正在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12月2日晚间,林洋能源披露公告称,拟与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协议,投资建设20GW高效N型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及新能源相关产业项目。 林洋能源目前在光伏领域主要布局电站EPC和配套储能业务。此时斥巨资布局N型一体化,前景如何?崔东旭表示,此次电池片项目投产后,加上已有的3GW组件产能,公司将打造围绕N型TOPCon电池组件的光储垂直一体化布局。 斥资百亿完善一体化布局 2020年以来,几乎所有光伏企业都在加码扩产,已经实现垂直一体化的龙头企业规模继续扩张,而此前涉及单一环节的专业化厂商,则开始向上下游延伸。垂直一体化已经成为光伏企业竞争的“标配”。 根据林洋能源最新公告,此次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期为3年,其中一期总投资50亿元,第一阶段6GW产线计划本月底前开工,明年7月底前竣工投产,第二阶段6GW生产线于2024年3月投产,5月达成12GW的生产能力。二期8GW项目投资总额初步测算约50亿元。 林洋能源并非是光伏电池片领域的“新兵”。公司是国内最早一批投资N型电池的厂家之一,2017年前后就已建成300兆瓦TOPCon中试线。不过,因当时电池片行业整体处于PERC电池为主流的时代,TOPCon技术在效率、成本控制和配套方面不及预期,此后未再进一步扩张。 2022年被称为N型电池元年,其典型的标志就在于N型TOPCon电池组件开始进入市场。 从产业链配套角度看,TOPCon已经正式进入量产和替代环节。崔东旭表示,经过近几年发展,N型TOPCon的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替代,工艺有一定的提升。此外,未来2到3年TOPCon的技术发展路线非常确定,叠加此次同步投产的SE(激光掺杂),以及银包铜等技术,工艺提升的方向十分清晰。 从布局看,林洋能源计划打造下游一体化,崔东旭表示,公司计划布局“N型电池片+N型组件+光储系统集成”的制造产业链全覆盖。组件方面,公司位于安徽五河的3GW产能的组件工厂的第一条产线今年10月底已经投产,基本可匹配明年电池一期6GW的产能。 EPC方面,公司目前在手6GW储备项目,其中3GW已经拿到指标,预计明年会有1.5到2GW的EPC项目落地,EPC的充足订单可以消纳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确保利润的释放。后期,公司将着重打造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以自有项目配套储能为基础,同时为合作伙伴提供“新能源+储能”系统设备及集成服务。 电池片成光伏投资新“热土” 过去两年,因上游硅料价格持续攀升,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和组件环节因成本传导不畅,整体盈利水平并不乐观,毛利水平降至低位。反之,上游多晶硅和硅片厂商利润丰厚,业绩增长明显。 然而,在近期宣布打造一体化布局的厂商中,却普遍不再涉足上游的多晶硅和硅片环节。其中原因,包括上游在近两年大规模扩产后,带来的产能过剩将逐渐显现。上海有色网SMM指出,12月多晶硅签单情绪急转直下,市场对多晶硅的预期价格将大幅走跌,未来继续走跌基本已成定局。 在上游成本压力趋缓后,电池和组件等下游环节盈利水平有望迎来持续改善。目前电池片技术正处在新旧交替中,大尺寸和高效电池片更加紧缺。业内分析认为,随着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供不应求格局仍将持续。 林洋能源方面,对电池片需求预期更加乐观。崔东旭表示,明年在上游产能过剩后,产业链整体回调,但是下游的降价肯定不如上游,利润会更多留存在电池和EPC两个主要环节中。目前主流电池工厂的毛利在12%左右,明年毛利水平会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TOPCon电池的毛利水平预计在15%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以纯电池成本比较,目前TOPCon电池仍然高于PERC电池。不过,据市场反馈情况,TOPCon电池成本会高于P型3到4分钱,但是N型组件在效率和功率方面的提升优势,让TOPCon组件仍然有0.1元/W的溢价空间。 “未来三到五年肯定是TOPCon对PERC电池替代的过程。当年,单晶对多晶替代大约用了5年左右时间,现在N型TOPCon对前代PERC的替代过程可能也是如此。TOPCon产能增加,P型逐渐退出市场。”崔东旭分析称。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