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

  • 林洋能源斥百亿布局N型一体化项目 TOPCon电池迎来新一轮投资潮

    “这两年上游利润丰厚,电池片这样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反而没赚钱。”林洋能源(601222.SH)董秘崔东旭表示,明年电池片可能成为相对瓶颈的环节,此时是投资的好时机。 事实上,TOPCon电池也正在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12月2日晚间,林洋能源披露公告称,拟与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协议,投资建设20GW高效N型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及新能源相关产业项目。 林洋能源目前在光伏领域主要布局电站EPC和配套储能业务。此时斥巨资布局N型一体化,前景如何?崔东旭表示,此次电池片项目投产后,加上已有的3GW组件产能,公司将打造围绕N型TOPCon电池组件的光储垂直一体化布局。 斥资百亿完善一体化布局 2020年以来,几乎所有光伏企业都在加码扩产,已经实现垂直一体化的龙头企业规模继续扩张,而此前涉及单一环节的专业化厂商,则开始向上下游延伸。垂直一体化已经成为光伏企业竞争的“标配”。 根据林洋能源最新公告,此次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期为3年,其中一期总投资50亿元,第一阶段6GW产线计划本月底前开工,明年7月底前竣工投产,第二阶段6GW生产线于2024年3月投产,5月达成12GW的生产能力。二期8GW项目投资总额初步测算约50亿元。 林洋能源并非是光伏电池片领域的“新兵”。公司是国内最早一批投资N型电池的厂家之一,2017年前后就已建成300兆瓦TOPCon中试线。不过,因当时电池片行业整体处于PERC电池为主流的时代,TOPCon技术在效率、成本控制和配套方面不及预期,此后未再进一步扩张。 2022年被称为N型电池元年,其典型的标志就在于N型TOPCon电池组件开始进入市场。 从产业链配套角度看,TOPCon已经正式进入量产和替代环节。崔东旭表示,经过近几年发展,N型TOPCon的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替代,工艺有一定的提升。此外,未来2到3年TOPCon的技术发展路线非常确定,叠加此次同步投产的SE(激光掺杂),以及银包铜等技术,工艺提升的方向十分清晰。 从布局看,林洋能源计划打造下游一体化,崔东旭表示,公司计划布局“N型电池片+N型组件+光储系统集成”的制造产业链全覆盖。组件方面,公司位于安徽五河的3GW产能的组件工厂的第一条产线今年10月底已经投产,基本可匹配明年电池一期6GW的产能。 EPC方面,公司目前在手6GW储备项目,其中3GW已经拿到指标,预计明年会有1.5到2GW的EPC项目落地,EPC的充足订单可以消纳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确保利润的释放。后期,公司将着重打造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以自有项目配套储能为基础,同时为合作伙伴提供“新能源+储能”系统设备及集成服务。 电池片成光伏投资新“热土” 过去两年,因上游硅料价格持续攀升,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和组件环节因成本传导不畅,整体盈利水平并不乐观,毛利水平降至低位。反之,上游多晶硅和硅片厂商利润丰厚,业绩增长明显。 然而,在近期宣布打造一体化布局的厂商中,却普遍不再涉足上游的多晶硅和硅片环节。其中原因,包括上游在近两年大规模扩产后,带来的产能过剩将逐渐显现。上海有色网SMM指出,12月多晶硅签单情绪急转直下,市场对多晶硅的预期价格将大幅走跌,未来继续走跌基本已成定局。 在上游成本压力趋缓后,电池和组件等下游环节盈利水平有望迎来持续改善。目前电池片技术正处在新旧交替中,大尺寸和高效电池片更加紧缺。业内分析认为,随着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供不应求格局仍将持续。 林洋能源方面,对电池片需求预期更加乐观。崔东旭表示,明年在上游产能过剩后,产业链整体回调,但是下游的降价肯定不如上游,利润会更多留存在电池和EPC两个主要环节中。目前主流电池工厂的毛利在12%左右,明年毛利水平会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TOPCon电池的毛利水平预计在15%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以纯电池成本比较,目前TOPCon电池仍然高于PERC电池。不过,据市场反馈情况,TOPCon电池成本会高于P型3到4分钱,但是N型组件在效率和功率方面的提升优势,让TOPCon组件仍然有0.1元/W的溢价空间。 “未来三到五年肯定是TOPCon对PERC电池替代的过程。当年,单晶对多晶替代大约用了5年左右时间,现在N型TOPCon对前代PERC的替代过程可能也是如此。TOPCon产能增加,P型逐渐退出市场。”崔东旭分析称。

  • 豪掷百亿!200亿储能概念股投建TOPCon光伏电池项目 资产负债率提升风险却不容忽视

    总市值超200亿元的储能概念股林洋能源盘后公告,拟与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协议, 投资建设20GW高效N型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及新能源相关产业项目 。项目建设期为3年, 一期12GW项目投资总额为约50亿元,二期8GW项目投资总额为约50亿元 。 公司在公告中表示, 力争在2022年12月底前开工建设一期第一阶段6GW生产线 ,在2023年7月底前竣工投产。本次拟投资建设的TOPCon电池产品 尚未量产且未获得客户验证,尚处于研发认证阶段 。 消息面上,根据SMM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TOPCon电池产能快速扩张, 目前已投产49.4GW,TOPCon电池大规模量产已被逐步验证 。日前,晶科能源研发的182N型TOPCon转化效率经中国计量科学院第三方测试认证, 全面积电池转化效率达到26.1%,再次创造了电池转化效率新的纪录 。 对此,林洋能源在公告中表示, N型电池技术的转换效率已取得一定的突破 ,随着电池技术和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 N型电池转化效率有望继续提升 ,部分原材料、生产设备进一步国产化后制造成本下降, N型电池的市占率将不断上升 。未来随着光伏装机规模持续增加, 对N型光伏电池的市场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 公开资料显示,林洋能源主要从事 智能、节能、新能源 三个板块业务。公司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光伏发电、光伏EPC、储能节能业务收入占公司营收比例分别为31.81%、16.21%、1.08%,合计占比 49.1% 。 东吴证券分析师陈睿彬11月25日研报认为,2022年由于硅料价格高居不下,组件价格亦处于高位,影响电站EPC业务收益率及开工量,同时2022年疫情反复导致相关用地交付延迟,林洋能源EPC业务整体受影响较大。预计2023年随硅料价格下行,带动组件价格下行, 公司光伏EPC业务有望迎来量利双升 。 浙商证券分析师张雷等11月3日研报则认为,三季度随各地疫情逐步好转,林洋能源光伏项目陆续投入建设, 目前公司储备光伏项目规模超6GW 。公司积极推进光伏运维的智能化应用,采用无人机机群、云等先进技术进行光伏运维,有效提升项目运行效率。 林洋能源近日公告称,公司与亿纬锂能全资子公司设立的合资公司亿纬林洋建设的 年产10GWh储能电池项目第一条产线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正式投产 。 项目共有三条产线,将陆续完成调试投产 。 德邦证券分析师李骥11月22日研报认为,林洋能源全面布局储能产业链, 在手储备项目超3GWh 。其中,上游储能电池端: 21年6月携手亿纬锂能成立合资公司 ;中游储能系统集成领域: 与亿纬锂能和华为合作 ,深化储能系统集成核心竞争力;下游用户端:重点开拓新能源发电+“共享储能”的商业模式。 东吴证券分析师曾朵红等11月22日研报认为, 林洋能源储能业务发展加速,2022年预计出货600MWH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 公司已累计储备储能项目资源超4GWh ,未来三年力争实现累计建设不低于5GWh储能系统, 储能系统已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 曾朵红等表示,基于合资公司10GWh储能电池项目如期投产,初步显现产业链优势,林洋能源储能业务将加速发展,预计公司2022年归母净利润8.35亿,同比下降10%,而2023年净利润预计将增长至11.1亿元, 同比增长33% 。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林洋能源在此次公告中进一步提示了 资金、业绩不确定、建设用地等风险 。公司表示,截至2022年10月,公司账面货币资金和理财合计51.77亿元,出售资产累计回款资金15.49亿元。公司预计项目建设投资中银行贷款40亿元,其余资金由公司自筹, 会使公司资产负债率提升 。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