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

  • 四季度净利或超前三季度总和 户储龙头年报预增约三倍 产品实现量利齐升

    1月11日盘后,派能科技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8亿元-13.1亿元,同比增加273.21%到314.32%。 派能科技归母净利润变动 派能科技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81亿元,据此计算, 该公司第四季度实现净利润约5.35亿元-6.65亿元,环比增长40%-75%。 此外,派能科技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6.44亿元,若取预增公告最高值(Q4净利润6.65亿元),则该公司第四季度净利超越前三季度总和。 对于业绩高增的原因,派能科技表示,其一是由于全球储能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储能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同时,随着募投项目的建成投产,新增产能的释放促使公司产销量进一步上升;其二是公司采取提高产品销售价格、提升生产效率等多项措施,有效控制原材料成本、海运成本,使公司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有所提高。综合来看, 公司产品实现了量利齐升。 随着全球储能产业政策、电价、能源结构等多元驱动,近年来户用储能需求高增。派能科技副总裁叶文举曾在2022年三季度业绩会上指出,公司部分募投项目已建成投产,产能逐步释放,产量大幅提升。 终端需求旺盛,叠加产能进一步释放,派能科技产销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盈利能力方面,派能科技毛利率呈现逐季上升趋势,2022年第一季度毛利率为27.50%,第二季度为30.19%,第三季度攀升至35.60%。 此外,东方证券在12月19日的报告中表示,派能科技完成储能电池系统全产业链布局,电芯自产带来了高利润。规模效应也是机构看好该公司的原因之一,民生证券曾在10月底中的研报中指出, 受益下游需求高景气叠加产能释放带来规模效应,派能科技产品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从行业来看,展望2023年,东吴证券认为,欧洲户储仍具备超强经济性,且欧洲2023年居民端电价预计将比2022年有显著提升,欧洲户储订单普遍已排至明年4月。而国内大型储能今年招标已超40Gwh, 预计户储未来三年有望连续翻倍以上增长,储能总体有望持续80%以上增长。

  • 单季净利创历史新高!300亿锂电正极材料龙头全年业绩预计同比翻倍 传统淡季需求偏弱市场观望情绪浓

    总市值接近300亿元的锂电正极材料龙头当升科技晚间公告, 预计2022年净利润22亿元-23亿元,同比增长101.65%–110.82%。 Q3净利5.66亿元,据此计算,预计Q4净利7.22亿元-8.22亿元,环比增长28%至45%, 单季净利再创历史新高。 截至1月11日收盘,6个月以内共有25家机构对当升科技的2022年度业绩作出预测,其中归母净利预估均值为20.13亿元。晚间公布的年报预测值22亿元-23亿元, 高于机构预估均值 。 谈其业绩增长的原因,当升科技在公告里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客户需求快速增长,销售规模大幅增加, 新一代产品快速实现规模化销售,产品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新产能顺利释放,产品供应能力大幅增强。 而在12月2日,当升科技曾公告表示,公司联合蜀道新材料与射洪市人民政府签订了《20万吨/年三元正极材料生产项目合作协议》,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此外,公司联合蜀道新材料与攀枝花钒钛高新区管委会签订了《30万吨/年磷酸(锰)铁锂项目合作协议》,首期项目计划投资70亿元。 浙商证券分析师张雷等12月6日研报指出,截至2021年底,当升科技锂电多元正极材料产能4.11万吨,钴酸锂2880吨,目前在建产能7万吨。叠加12月2日公告的两项项目, 远期三元正极产能约39.1万吨,磷酸(锰)铁锂及配套项目60万吨。 据介绍,锂电池的四大组成材料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有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 电动汽车和储能是锂电应用市场的主要增长点 。 公开资料显示,当升科技作为全球锂电正极材料龙头企业, 主要从事多元材料、钴酸锂等正极材料以及多元前驱体等材料的技术研究和生产销售 ,主要产品有多元材料、钴酸锂、智能装备。半年报显示,多元材料占公司营收比例达89.21%。 华安证券分析师王强峰11月28日研报指出,钠离子电池基本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类似, 正极材料为钠电池关键构成材料之一,其成本占比约为26%。 2023年有望成为钠离子电池放量的元年,预计2023年钠离子电池装机量为3GWh,相应的正极材料需求量为0.75万吨。 随着钠离子电池良率不断提升叠加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至2026年,全球钠离子电池装机量有望达到123.7GWh,进而带动正极需求量达30.9吨, 2023-2026年年均复合增速达245.5%,钠离子电池正极即将迎来需求高峰。 张雷认为,客户方面,当升科技目前国际客户销量占比超过七成,与SK、LG ES、AESC等一线电池厂紧密合作,高镍及超高镍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欧美客户包括4680大圆柱电池在内的动力电池。预计当升科技2023年净利润23.38亿元,同比增长28.33%。 自2022年11月11日的高点以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累计下跌约18%。有分析认为, 考虑到2023年新能源车补贴结束带来的一季度需求削弱效应,终端效率或将有所下滑 ,所以终端新能源车企和中游动力电池厂商在原材料采购和库存积累方面表现得较为谨慎,导致上游的订单数量下降,从而使得 锂价出现回调 ;另一方面, 即使是在行情较为火热的2022年,各大新能源车企的年度目标也并非全部能实现,可见新能源车市场行情并非如所期待的那般乐观 。 东吴证券分析师曾朵红等1月8日研报指出, 锂镍钴等主要原料价格走低 ,磷酸铁锂、三元材料、三元前驱体、碳酸锂等 正极材料也在上周呈现下跌走势 。从市场层面来看, 年初春节前后为传统淡季,叠加“国补”到期市场观望情绪较浓,多数企业在完成年底冲量计划后 ,1月排产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而近期下游中小电池客户陆续提前放假,头部电池排产环比也有所下滑, 预计月内动力端需求整体维持偏弱预期。

  • 单季净利创历史新高!300亿锂电正极材料龙头全年业绩预计同比翻倍 传统淡季需求偏弱市场观望情绪浓

    总市值接近300亿元的锂电正极材料龙头当升科技晚间公告, 预计2022年净利润22亿元-23亿元,同比增长101.65%–110.82%。 Q3净利5.66亿元,据此计算,预计Q4净利7.22亿元-8.22亿元,环比增长28%至45%, 单季净利再创历史新高。 截至1月11日收盘,6个月以内共有25家机构对当升科技的2022年度业绩作出预测,其中归母净利预估均值为20.13亿元。晚间公布的年报预测值22亿元-23亿元, 高于机构预估均值 。 谈其业绩增长的原因,当升科技在公告里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客户需求快速增长,销售规模大幅增加, 新一代产品快速实现规模化销售,产品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新产能顺利释放,产品供应能力大幅增强。 而在12月2日,当升科技曾公告表示,公司联合蜀道新材料与射洪市人民政府签订了《20万吨/年三元正极材料生产项目合作协议》,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此外,公司联合蜀道新材料与攀枝花钒钛高新区管委会签订了《30万吨/年磷酸(锰)铁锂项目合作协议》,首期项目计划投资70亿元。 浙商证券分析师张雷等12月6日研报指出,截至2021年底,当升科技锂电多元正极材料产能4.11万吨,钴酸锂2880吨,目前在建产能7万吨。叠加12月2日公告的两项项目, 远期三元正极产能约39.1万吨,磷酸(锰)铁锂及配套项目60万吨。 据介绍,锂电池的四大组成材料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有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 电动汽车和储能是锂电应用市场的主要增长点 。 公开资料显示,当升科技作为全球锂电正极材料龙头企业, 主要从事多元材料、钴酸锂等正极材料以及多元前驱体等材料的技术研究和生产销售 ,主要产品有多元材料、钴酸锂、智能装备。半年报显示,多元材料占公司营收比例达89.21%。 华安证券分析师王强峰11月28日研报指出,钠离子电池基本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类似, 正极材料为钠电池关键构成材料之一,其成本占比约为26%。 2023年有望成为钠离子电池放量的元年,预计2023年钠离子电池装机量为3GWh,相应的正极材料需求量为0.75万吨。 随着钠离子电池良率不断提升叠加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至2026年,全球钠离子电池装机量有望达到123.7GWh,进而带动正极需求量达30.9吨, 2023-2026年年均复合增速达245.5%,钠离子电池正极即将迎来需求高峰。 张雷认为,客户方面,当升科技目前国际客户销量占比超过七成,与SK、LG ES、AESC等一线电池厂紧密合作,高镍及超高镍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欧美客户包括4680大圆柱电池在内的动力电池。预计当升科技2023年净利润23.38亿元,同比增长28.33%。 自2022年11月11日的高点以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累计下跌约18%。有分析认为, 考虑到2023年新能源车补贴结束带来的一季度需求削弱效应,终端效率或将有所下滑 ,所以终端新能源车企和中游动力电池厂商在原材料采购和库存积累方面表现得较为谨慎,导致上游的订单数量下降,从而使得 锂价出现回调 ;另一方面, 即使是在行情较为火热的2022年,各大新能源车企的年度目标也并非全部能实现,可见新能源车市场行情并非如所期待的那般乐观 。 东吴证券分析师曾朵红等1月8日研报指出, 锂镍钴等主要原料价格走低 ,磷酸铁锂、三元材料、三元前驱体、碳酸锂等 正极材料也在上周呈现下跌走势 。从市场层面来看, 年初春节前后为传统淡季,叠加“国补”到期市场观望情绪较浓,多数企业在完成年底冲量计划后 ,1月排产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而近期下游中小电池客户陆续提前放假,头部电池排产环比也有所下滑, 预计月内动力端需求整体维持偏弱预期。

  • 碳酸锂跌破50万元 回调“终于来了”采购方签单迟缓在犹豫什么?

    电碳价格跌破50万元/吨,回调已至,但采购方的长协单签订并不积极。除却传统淡季因素外,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结束后的需求减弱担忧,使下游在原材料采购上尤为谨慎。 有锂盐厂销售代表表示,需求的断崖式下跌,使下游持普遍悲观态度,甚至放大了悲观预期。 碳酸锂跌破50万元 据SMM现货报价显示,近期,国产 电池级碳酸锂 现货报价持续下跌,截止1月11日,其现货报价已经跌至47万~50万元/吨,均价报48.5万元/吨,早已跌下50万元的整数关口,较此前56.75万元/吨的高位跌去8.25万元/吨,跌幅达14.54%。 按照惯例,如赣锋锂业、永兴材料、盛新锂能等锂盐厂通常在春节前后检修,下游电池厂等亦因春节检修而导致备货需求减少。供需双重“停滞”之下,回顾2021年及2022年春节前,碳酸锂价格均出现横盘。 财联社记者对比近三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产量获悉,2021年1月新能源车产量环比下降约11%;2022年1月新能源车产量环比下降约12%。销量方面,同样呈环比下跌的特性,且幅度更大,主要原因为国补退坡前的消费前移及春节前消费旺盛。 对于2023年春节前碳酸锂价格大幅下滑的原因,SMM认为主要是下游需求持续疲软导致。据SMM调研显示,正极厂方面普遍反映近期订单减少严重,其自身锂盐备库也足以支撑到1月甚至2月,暂无采购需求,且部分正极厂已做好放假准备或已经放假;此外,正极厂方面也普遍反映碳酸锂心理预期价位不断走低,市场观望情绪重,即使降价也大多不打算采购。 而因近期下游需求表现较差,上游锂盐厂也在继续下调 心理预期成交价,存在极少量散单成交。整体来看,年前碳酸锂市场情绪和预期均走弱,这也是导致近期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行的原因。 》点击查看详情 据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为649.8万辆,同比增长96.3%,与乘联会此前650万辆的预测基本一致。而GGII、中汽协均预计2022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将达/超过670万辆。 有分析认为,考虑到2023年新能源车补贴结束带来的一季度需求削弱效应,终端效率或将有所下滑, 所以终端新能源车企和中游动力电池厂商在原材料采购和库存积累方面表现得较为谨慎,导致上游的订单数量下降,从而使得锂价出现回调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行情较为火热的2022年,各大新能源车企的年度目标也并非全部能实现,可见新能源车市场行情并非如所期待的那般乐观。 有锂盐厂销售代表则表示, 对需求的断崖式下跌,下游持普遍悲观态度,甚至被放大了悲观预期。终端也是利用这波低需求去库存,来顺势打压一下跳得过高的锂盐,回归一些理性。 供需双方博弈激烈 由于碳酸锂价格波动较大,财联社记者采访获悉,2023年碳酸锂长协单签订遇阻。有锂盐厂销售代表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以往这个时候,长协单基本已经签订完毕,但今年客户相对显得不积极 。该说法亦从另一锂盐厂销售代表处获得印证。 有业内人士更以“消失的订单”来形容客户的需求减弱。但这亦或与整车厂下场直接购买锂盐有关,如2022年12月,天华超净与某全球知名汽车公司签署了《氢氧化锂供应协议》。由于整车厂采购量较大,或能取得一定的商务条件。 同样希望获得更好商务条件的,还有下游材料厂的采购代表。其表示, 在价格稳定或上升的情况下,长协单相对而言更能满足保供及抵御行情变动所带来的风险,目前长协单签订犹豫的点主要在于对今年的增长有点信心不足 。 如果锂盐回调持续,对于材料厂,特别是正极材料厂而言,长协单确实让买方“难受”。财联社记者获悉,一是锂盐价格受现货价格影响,在价格回调过程中现货同样快于长协单反馈,这意味着同等数量的货可能现货的价格反而更低。 二是正极材料厂名义上的盈利模式为赚取加工费,但实际上也存在库存收益。有正极材料厂人士举例,如1月份采购锂盐,生产周期为1个月,则以2月份交付订单时的价格结算,若期间锂盐价格上涨,则产生库存收益,反之亦然。 即使如此,从部分锂盐厂获悉,目前能够给出的折扣有限,基本无优惠政策。一是海外需求反馈积极;二是认为市场过度悲观,且需求增速预期仍在,或在2月有所好转。 财联社记者亦注意到,即使近期国内锂盐价格回调明显,但锂精矿价格基本持平,仅回调25美元至5500美元/吨。如果锂盐价格回调持续,这或意味着,那些锂精矿自供率较低的锂盐加工厂,单吨超额利润或将收窄。

  • 储能产业爆发出强劲增长势头 市场化拓展有望加速

    储能产业去年爆发出强劲增长势头。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初步统计,2022年,我国共投运储能项目259个,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236个,装机功率达5.66GW/12.29GWh。各项指标较2021年明显提速。 华安证券分析指出,由于储能技术应用场景多元化,功能广泛,可以减少弃风弃电,促进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削峰填谷;用户利用峰谷价差进行套利,减少电费支出;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世界对于储能的需求量明显增加,预计到2025年全球储能装机总需求可以达到300GWH。存量以抽水蓄能为主,电化学储能主导增量,电化学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未来4小时电池储能在储能市场占有主导地位。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科陆电子 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能源央企、地方能源企业等知名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科信技术 子公司科信聚力年产约1GWh电池产线开始生产,首条产线确定为100Ah的超薄电芯,定位用户侧储能市场。

  • 渗透率超30% 新能源车行业“一龙多强”

    新能源和传统油车形成了两个“冰与火的市场”,前者竞争激烈,存量市场下,替代效应非常显著,按乘联会数据,在12月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超过30%,以目前的增速看,2025年预计将超过50%。 而新能源车市场主要参与者为国内品牌,比亚迪(01211)市占率始终霸占榜首,11月份市场份额接近30%。海外品牌介入者主要为特斯拉,面对国内品牌压力,该公司价格一降再降,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二次下调Model Y和Model 3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其中Model 3起售价降至22.99万元。 有市场传出特斯拉降价后三天订单破三万,不过并没有得到官方证明。部分分析人士认为,特斯拉降价对国内品牌将带来较大影响,尤其的20-30万元区间的车型。然而国内品牌并不跟风,相反,比亚迪带头涨价,热销车型“汉”系列销量未受明显影响,造车新势力也坚持挺价。 近期以来,各大车企相继公布了12月份销量数据,国内新能源品牌持续大放异彩,或许特斯拉真的慌了。 比亚迪稳坐龙头,两大阵营后劲十足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根据各大车企公布的数据,12月份新能源车基本都保持高增长水平,其中比亚迪继续把持月销超过20万辆的规模,为23.5万辆,同比增长137.3%,王朝和海洋系列多款车型销量排名前列,继续统领新能源行业江湖,市场份额超过30%。该公司全年销量达到186.85万辆,同比增长152.46%。 比亚迪之下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化,二是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拥有制造及供应链优势,新能源产能很快就可以上来,上汽集团新能源车12月销量达14.3万辆,同比增长51.6%,份额位居第二。就全年销量而言,上汽、吉利、广汽及长安新能源车分别为107.34万辆、32.88万辆、30.95万辆及27.1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6.51%、418.8%、116.69%及150.06%。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前几个月反映较好,但后面销量依然持续下滑,从而拖累了传统车企整体销量,比如上汽及广汽,12月份整体销量分别下滑18.85%及11.84%。油车和新能源车冰与火的表现,使得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其中比亚迪、吉利、上汽、广汽及长安及上汽渗透率分别为100%、29.2%、20.24%、12.92%及11.6%,尤其是吉利汽车,渗透率第二,市场份额第三。 造车新势力于12月份销量增速有所放缓,但全年均呈高增长态势,蔚小理保持双位数的增速,塞力斯跃居为新势力领头羊,销量增速达225.9%,问界汽车持续飙升,销量增速626.39%,不过全年销量仅为8万辆,仍落后于大部分车企。传统车企为分食这巨大市场蛋糕,基本独立出新能源品牌,比如广汽埃安,全年销量27.1万辆,同比增长126%。 海外品牌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月销稳定性较差,8月份以来在7-10万辆波动,12月份销量5.6万辆,环比接近腰斩,这和国内品牌形成明显落差。不过该公司品牌比较单一,国内销售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而国内车企打造的品牌较多,选择性也比较丰富,为提升竞争力,该公司率先打起了价格战。 新能源品牌林立,竞争进入白热化 特斯拉接连降价也是无奈之举,国内品牌无论在机械硬件及智能化方面都在进步,比亚迪电机电池系统等全产业链自研硬件方面获得客户认可,月销量持续破20万,而以小鹏为代表的新势力智能化在行业内也首屈一指,辅助驾驶并不亚于特斯拉,国内品牌专供特长,对特斯拉构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比亚迪的打造了王朝家族(汉、唐、宋、秦、元)及海洋家族(海豚、海豹及军舰等),在国内销量排名前十中就占了绝大数,其中王朝系列汉、宋PLUS、秦PLUS、元PLUS和唐新能源以及海洋系列海豹和海豹霸占榜单。宋PLUS售价偏低,销量长期霸占榜首,汉属于中高端车型,售价20-30万元,月销保持超3万辆。 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品牌覆盖低端到中高端,广汽打造埃安中低端品牌,车型包括AION、Y/S/V/LX;长安打造深蓝及阿维塔中高端品牌,车型分别为SL03及阿维塔11;吉利打造极氪高端品牌,目前推出极氪001;上汽打造智己及非凡中高端品牌,智己推出L7及LS7车型,非凡推出ER6及ES33多款车型。 造车新势力车型较少,专供特长,其中小鹏深耕智能化,且持续建设高功率充电桩形成差异化优化,市场上大部分车型处于自动泊车、LCC及ACC的L2水平,而其高速NGP及城市NGP都达到了L3级别的水平。该公司推出的G9车型,充电5分钟可续航200公里,号称全球充电速度最快的豪华电动车,而该车型推出后也获得了消费者认可。 国内新能源车品牌林立,混战之下市场格局每个月都发生变动,特斯拉作为海外进入国内为数不多的新能源品牌,市场份额按月持续被压缩。国内品牌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电池技术(续航及充电时间)及智能化(辅助驾驶及车机系统)上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特斯拉的竞争优势愈发不足,降价牺牲利润获取市场。 实际上,特斯拉是汽车行业中最赚钱的公司,2022年首三季,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6.4%及15.52%,远高于国内车企的平均水平,国内传统车企勉强能达到该利润率,但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大部分都是亏损的。以首三季而言,特斯拉每卖一辆车净赚近1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6.78万元,以Model 3之前在国内售价约26万元算,单车净利率高达26.1%,降价空间非常充足。但降价不一定能够获取市场,特斯拉持续降价,豪华车标签已不在,消费弹性可能变小。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大部分品牌一直都在高端路上不断前行,单车平均价格每年都有提升,在销量同样的增速下,收入的增速会更快,利润率也会更高。以2022年首三季而言,收入/销量增速系数5-10倍,今年销量增速都不错,预计大部分车企都能实现业绩高增长,比亚迪业绩翻倍预计仍继续领跑行业。 看好行业前景,未来“强者”值得期待 就行业而言,2022年燃油车购置税减半已经退出,今年没有优惠情况下销量可能持续下行,而新能源车国补也于去年底退出,不过地方补贴政策仍有效开展,国补退出消费弹性预计由其他消费刺激政策及地方补贴抵消。新能源充电及续航技术日益成熟,当前500公里实际续航,一个小时充满电成为常态,而随着超高充电功率(如小鹏G9的S4超快充桩)推广及普及,新能源车在行业中将加速渗透。 国信证券研报预计新能源汽车未来预计未来三年有望维持超50%的复合高增速及未来10年有望维持 20%以上年化复合增速,行业前景非常宽广。国内新能源品牌拥有广阔的生存土壤,在高前景的行业不断前行,但竞争也将进入白热化阶段,拥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车企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比亚迪优势明显,不仅拥有产业链优势,在智能化上也持续投入,打造了DiLink系统,智能化水平在行业也算数一数二的了;吉利旗下极氪打造极氪NZP系统;造车新势力主打智能化,都有各自的智能化系统,比如蔚来的NIO Pilot系统、理想的AD Max及小鹏的XPILOT。这些车企专攻优势,形成了不同的受众群体及卖点。 2023年竞争将更加激烈,一方面仍有大部分潜在进入者入场,且传统车企仍有可能再孵化新的品牌进入竞争;另一方面特斯拉降价短期可能影响不显著,但后期仍可能降价搅乱市场,国产品牌或进入无序竞争。同时也可以看到,各大车企都在进行技术装备赛,电池续航充电技术及智能化技术不断迭代。 综合看来,新能源车行业高速发展,按月渗透率已超过30%,各大投行及市场都看好未来前景,不过新能源品牌众多,竞争较为激烈,但受益于行业各大品牌目前均保持高增长态势。特斯拉降价促销,短期虽然刺激消费,但能否持续获取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国产品牌在性能及智能化方面都在崛起,未来“强者”值得期待。

  • 美国计划在4月提出新的燃油经济性标准

    据报道,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计划在今年4月为2027年及以后的车型提出新的燃油经济性标准,此举可能极大地影响美国道路上的新车。 NHTSA代理局长Ann Carlson在1月10日对外媒表示,该机构的目标是在4月底前发布新提案(包括监管备选方案),并在一年内最终敲定。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表示,该机构计划在今年3月前,推出2027年到至少2030年款车型的更加严格的汽车温室气体排放标准。 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执行官Steven Cliff在去年9月份之前一直担任NHTSA的行政长官,他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表示,联邦政府应该 “出台与我们的规则相当的严格标准”。 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希望,2030年该国销售的所有新车中有50%为电动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但是他没有赞同加州的2035年禁燃计划。 2020年3月,特朗普的共和党政府放松了前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制定的2026款车型标准,每年只将燃油效率提升1.5%,远低于奥巴马要求的每年5%的提升速度。随后拜登政府在2021年又推翻了特朗普的决定,并要求相关机构开始制定下一轮更严格的规则。 2022年3月,NHTSA恢复了对2019款及以后车型未能达到企业平均燃料经济性(CAFE)要求的汽车制造商的更高罚款。汽车行业此前表示,罚款的增加可能使他们每年至少损失10亿美元,一方面是由于未能满足规则,另一方面是由于特斯拉提高了排放积分的购买价格。 Stellantis 在去年表示,由于2019至2021年CAFE处罚额度提高,该公司预备了6.6亿欧元(约7.0844亿美元)的增量储备。在此之前,该公司为2016和2017款车型支付的CAFE罚款总额为1.523亿美元。

  • 需求持续疲软 碳酸锂跌破50万元 多家企业回应相关影响【SMM快讯】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SMM 1月11日讯:据SMM现货报价显示,近期,国产 电池级碳酸锂 现货报价持续下跌,截止1月11日,其现货报价已经跌至47万~50万元/吨,均价报48.5万元/吨,早已跌下50万元的整数关口,较此前56.75万元/吨的高位跌去8.25万元/吨,跌幅达14.54%。 》点击查看SMM钴锂产品历史报价 而碳酸锂价格的持续下跌近期也屡屡引发市场热议,作为锂电材料中集万千瞩目于一身的存在,碳酸锂价格的走势对于产业链而言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锂电产业链已经有多家企业被投资者问及碳酸锂价格回调对公司经营及行业发展方面的影响,SMM整理了近期做出回应的几家企业,具体如下: 天奇股份: 11月11日消息,天奇股份在互动平台上表示,近期碳酸锂价格持续持续下跌,带动销售价格下跌,同时也促使贸易商加速出货,拉动采购系数下行,采购成本随之下降。 盛新锂能: 也曾表示,公司生产的锂盐产品的利润受锂盐产品销售价格和锂矿石原料采购价格的影响较大。 比亚迪: 比亚迪方面则被问及碳酸锂跌破50万对中游电池厂商有何影响的问题,对此,比亚迪表示,目前还不能很好地判断碳酸锂价格是否会继续下跌,不过从长期看价格下跌是趋势,但是最终电池产能还是要看供需关系,目前碳酸锂价格依然占到电池成本一半以上。 旺能环境: 旺能环境被问及“碳酸锂价格下跌对公司锂电回收业务有何影响,是否会计提存货跌价”的问题,旺能环境回复称,目前公司的产品都是按照订单生产,碳酸锂价格下跌对公司影响不大。 据公开资料显示,旺能环境控股子公司立鑫科技曾被列入国家工信部于2022年12月16日公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该子公司专注于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利用业务,其三元电池内金属的提取率已超行业标准,工艺水平位居行业前列。 传艺科技: 近日传艺科技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工农公司定价主要根据碳酸锂的价格,一般给到客户的价格比磷酸铁锂便宜25-30%。且在定价方面,公司定价是采用核定价格的方式,根据客户订单,公司完成生产后即可出货,但是定价也会随着碳酸锂价格的波动而波动。 公开资料显示,传艺科技拥有从正极、负极,再到电池生产,以及对于产业的上下垂直整合能力,而其在钠离子电池方面的布局也一度令其股价扶摇直上,屡屡为市场所关注。 回归碳酸锂基本面,对于近期碳酸锂价格持续回落的原因,SMM认为主要是下游需求持续疲软导致。据SMM调研显示,正极厂方面普遍反映近期订单减少严重,其自身锂盐备库也足以支撑到1月甚至2月,暂无采购需求,且部分正极厂已做好放假准备或已经放假;此外,正极厂方面也普遍反映碳酸锂心理预期价位不断走低,市场观望情绪重,即使降价也大多不打算采购。 而因近期下游需求表现较差,上游锂盐厂也在继续下调 心理预期成交价,存在极少量散单成交。整体来看,年前碳酸锂市场情绪和预期均走弱,这也是导致近期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行的原因。 》点击查看详情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也表示,目前市场需求没有预期中那么好,新能源汽车补贴结束对2023年一季度整体需求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导致下游车企和动力电池厂商在原材料采购商更为谨慎。 不过虽然碳酸锂价格目前正在持续回落,但是这一情况对于中下游企业而言却可以算是“福音”。就电池企业而言,以523三元材料的成本结构来看,据SMM数据显示,碳酸锂在其成本结构中占比高达72.8%,因此,其价格的变动对整体电池成本影响颇大。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此前表示,碳酸锂价格下跌,叠加正极加工费、负极和电解液等核心材料价格下行趋势明确,未来行业成本将明显下降。该情况有望刺激新能源汽车需求恢复,储能需求或将进一步爆发,锂电板块的中长期成长性较高。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也表示,成本降低可以增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中下游更多的产业机会开始显现,有助于整个行业更好的发展。 而之前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锂电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持续回落,此前受原材料成本压制的锂电制造商利润空间有望继续恢复。 且前段时间,包括容百科技、长远锂科、帕瓦股份、尚太科技等在内的多家锂电产业链企业2022年业绩预告纷纷报喜,SMM此前在“ 多家锂电企年度业绩预喜带动股价上行 锂电池厂盈利望修复 【SMM快讯】 ”一文中也有相关业绩预告的整理。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此评论称,锂电池厂商2022年业绩大幅预喜与新能源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市场爆发有关,锂电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引发锂电池制造环节成本下降,电池厂商毛利润空间扩大。相比于今年上半年的增收不增利,电池厂商的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修复。 对于未来锂市场的发展,华福证券近期预计,2023年锂依旧呈现供需偏紧的局面,短期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悲观预期释放,车厂降价也能刺激终端需求的复苏,锂板块有估值修复的预期。华福证券认为,拥有锂资源的标的依旧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短期价格筑底后仍然推荐锂板块布局,关注拥有资源和成长的公司。

  • 海辰储能签订15GWh磷酸铁锂锂离子电芯供应战略合作协议

    1月9日,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辰储能)发布消息称,其与双一力(宁波)电池有限公司(简称宁波双一力)于2023年1月9日正式签署三年15GWh磷酸铁锂锂离子电芯供应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全球范围内的工商业类电芯供应进行广泛的合作,深化推进彼此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资源互补,共赢发展。 资料显示,宁波双一力是东方日升集团旗下子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储能+”智慧能源系统供应商。 除了拿下宁波双一力订单,2022年12月底,海辰储能还与卧龙储能签署1GWh储能电池供应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在获得宁波双一力订单的同日,海辰储能还与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将向海辰储能提供不超过80亿元意向性综合授信额度。 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专业从事锂电池核心材料、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研发人才超700人,已通过知识产权管理、IATF16949及ISO9001等体系认证。 2022年,海辰储能扩产提速。 5月18日,海辰储能与重庆铜梁高新区签署投资协议,拟投资130亿元,建设50GWh新一代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等。该项目预计将在2024年以前逐步完成建设并陆续投产。 目前,重庆基地一期一阶段已于2022年11月初正式开工,预计2023年3月底所有建设单体主体封顶,2023年12月份陆续实现投产运营。 此外,海辰新能源在厦门同翔高新新城洪塘北片区规划45GWh储能用磷酸铁锂电芯以及电池模组等系统产品,项目总投资约77亿元,将于2023年全部建成,预计年产值200亿元。 目前一期项目的M1智慧工厂完成交付并开始投产。厂房总体布局5条锂电制造产线,年产能15GWh,是海辰新能源2022年重要产能支撑,并为后续市场订单交付提供有力保障。二期项目也即将开动建设,预计2023年建设完成。 按照产能规划,海辰储能将于2024年实现年产能突破100GWh,在2025年全面达成年产能135GWh目标。

  • 海辰储能签订15GWh磷酸铁锂锂离子电芯供应战略合作协议

    1月9日,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辰储能)发布消息称,其与双一力(宁波)电池有限公司(简称宁波双一力)于2023年1月9日正式签署三年15GWh磷酸铁锂锂离子电芯供应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全球范围内的工商业类电芯供应进行广泛的合作,深化推进彼此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资源互补,共赢发展。 资料显示,宁波双一力是东方日升集团旗下子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储能+”智慧能源系统供应商。 除了拿下宁波双一力订单,2022年12月底,海辰储能还与卧龙储能签署1GWh储能电池供应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在获得宁波双一力订单的同日,海辰储能还与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将向海辰储能提供不超过80亿元意向性综合授信额度。 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专业从事锂电池核心材料、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研发人才超700人,已通过知识产权管理、IATF16949及ISO9001等体系认证。 2022年,海辰储能扩产提速。 5月18日,海辰储能与重庆铜梁高新区签署投资协议,拟投资130亿元,建设50GWh新一代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等。该项目预计将在2024年以前逐步完成建设并陆续投产。 目前,重庆基地一期一阶段已于2022年11月初正式开工,预计2023年3月底所有建设单体主体封顶,2023年12月份陆续实现投产运营。 此外,海辰新能源在厦门同翔高新新城洪塘北片区规划45GWh储能用磷酸铁锂电芯以及电池模组等系统产品,项目总投资约77亿元,将于2023年全部建成,预计年产值200亿元。 目前一期项目的M1智慧工厂完成交付并开始投产。厂房总体布局5条锂电制造产线,年产能15GWh,是海辰新能源2022年重要产能支撑,并为后续市场订单交付提供有力保障。二期项目也即将开动建设,预计2023年建设完成。 按照产能规划,海辰储能将于2024年实现年产能突破100GWh,在2025年全面达成年产能135GWh目标。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