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

  • 储能细分赛道火热!入局者正发力把蓝海做大

    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957.7GWh,同比增长70.3%。其中,全球汽车动力电池(EV LIB)出货量为684.2GWh,同比增长84.4%;储能电池(ESS LIB)出货量159.3GWh,同比增长140.3%。 从市场表现来看,2022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远高于动力电池。2023年,储能市场快速发展,国内锂电池企业深耕其中,电池网梳理发现,今年一季度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10企业中,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LG新能源、孚能科技、蜂巢能源、捷威动力均已在储能领域深耕多年。 与此同时,便携式储能领域布局也在提速。除了业内熟知的全球出货量与营收居前的华宝新能、正浩科技、德兰明海、安克创新外,近日,CIBF 2023展会上,蜂巢能源、豪鹏科技、派能科技、超威、天能、海四达、骆驼股份、驰普科达、远东电池、倍特立、移族创新、风帆、天盈新能源、首通新能源、普兰能源、科纽普新能源、伟创源、魔电熊、金威澎、广东米奇、智赋新能源、厦门三圈等企业均携带便携储能产品亮相。 据华安证券研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2万多家便携式储能相关企业,53.7%的企业成立于最近5年内,其中2019年至2021年,新增便携式储能注册企业平均增速达16.3%。 根据贝哲斯咨询数据,2022年全球便携式移动电源市场规模达875.52亿元,中国便携式移动电源市场规模约为280.25亿元,占比约为32.01%。 在应用方面,便携储能产品已经显现出巨大潜力。全球最大应用市场在美国,主要场景为户外出行;第二大市场在日本,主要场景为应急用电;中国虽然坐实全球便携储能设备第一大生产国,但便携储能产品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格局尚未集中。 国内移动储能产品出货量占全球出货量九成以上,华宝新能、安克创新、德兰明海、正浩科技等占据全球较大市场规模。 华宝新能2022年营收32.03亿元,同比增长38.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7亿元,同比增长2.64%。其中,公司全年北美地区营收为14.92亿元,同比增长26.74%,是其第一大市场。截至2022年末,公司便携储能及光伏产品累计销量已近300万台,近三年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73.02%。 安克创新2022年营收142.51亿,同比增长13.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43亿,同比增长16.43%。其中,公司全年北美地区营收72.53亿,同比增长14.39%;欧洲地区营收29.28亿,增长11.27%;日本和中东两大主要市场则分别贡献了17.95亿和7.62亿;中国大陆地区5.21亿营收,同比增长24.21%。 德兰明海2022年销售业务同比增长了300%,便携式储能产品实现销售收入超20亿元,预计2023年的营收达到50亿元。公司旗下储能品牌“BLUETTI铂陆帝”的产品已销往全球超70个国家和地区。 正浩科技产品服务目前覆盖了六大洲、超两百万用户,已销售至105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以及未来两年,公司会努力开拓亚非拉等市场。 从上述企业表现来看,可以看出便携储能在北美市场销量占比较高。目前便携储能产品的出货量已较为可观,但在应用端,户外场景和家庭应急场景中的渗透率才分别为2.3%和3%,作为高成长赛道,新入局者正逐渐变多,在迎来市场机遇下,也将面临激烈竞争。 便携储能赛道越来越拥挤,Third Bridge高临咨询的专家认为,行业目前的技术壁垒有限。而想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得突破,就需要打造自己的技术护城河。便携式储能在产品研发部分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综合考虑工业设计、热管理、电源管理、锂电池模组等方面。 在便携储能之外,家庭储能也正迎来机会。主流便携储能企业已紧抓机遇进入家庭储能市场,稳步推进相关技术储备和产品研发等相关工作,甚至有新品已在海外市场推出。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家庭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白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家庭储能新增装机量达到15.6GWh,同比增长136.4%。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各国政府对家庭储能的政策支持和补贴,以欧美为主要市场的全球家庭储能装机量将会继续保持上升的趋势。EVTank预计,到2025年,全球家庭储能新增装机量达到52.6GWh,到2030年新增装机量达到172.7GWh,届时全球家庭储能累计装机量将达到748.9GWh。 从家庭储能电池供应商来看,宁德时代、鹏辉能源、派能科技和比亚迪四家中国企业包揽2022年全球家庭储能电池出货量前四。EVTank分析,中国企业依托电池材料供应链、电池规模成本以及产品总体性价比等方面的优势占据全球主要市场份额,长期以来对海外出货不断增长。 “目前全球家庭储能渗透率可能不到1%,未来数十亿家庭都需要一个简单易用、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的家庭绿色能源系统,而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储能”,华宝新能董事长孙中伟近日表示,分布式家庭储能是未来趋势,即从原来的集中式发电到分布式应用,向分布式发电到分布式应用转变,家庭能源也将更加独立、绿色环保、高效可靠,公司将先发展好便携式储能,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进军家庭储能市场。 此外,电池网还注意到,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普及,便携储能与电动汽车配套的解决方案也在加速推进。 近日,华宝新能表示,公司便携储能产品可为电动汽车充电。目前,公司户外电源2000Pro产品可为电动汽车增加12-15公里的续航里程(不同车型续航里程稍有差异)。 疆海科技推出的征拓超级电站2000能给新能源汽车补充电量,而且提供的应急电量能够让新能源汽车行驶12公里左右。 正方科技推出的千乘动力QX3600,除了可以露营旅行的时候用来煮各种旅途美食、为各类电子产品充电、带动大功率野外使用的电器外,还可以为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 铭普光磁推出的便携式储能电源产品DN2000带电量为2073.6Wh,也可以给电动汽车充电。

  • 储能细分赛道火热!入局者正发力把蓝海做大

    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957.7GWh,同比增长70.3%。其中,全球汽车动力电池(EV LIB)出货量为684.2GWh,同比增长84.4%;储能电池(ESS LIB)出货量159.3GWh,同比增长140.3%。 从市场表现来看,2022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远高于动力电池。2023年,储能市场快速发展,国内锂电池企业深耕其中,电池网梳理发现,今年一季度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10企业中,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LG新能源、孚能科技、蜂巢能源、捷威动力均已在储能领域深耕多年。 与此同时,便携式储能领域布局也在提速。除了业内熟知的全球出货量与营收居前的华宝新能、正浩科技、德兰明海、安克创新外,近日,CIBF 2023展会上,蜂巢能源、豪鹏科技、派能科技、超威、天能、海四达、骆驼股份、驰普科达、远东电池、倍特立、移族创新、风帆、天盈新能源、首通新能源、普兰能源、科纽普新能源、伟创源、魔电熊、金威澎、广东米奇、智赋新能源、厦门三圈等企业均携带便携储能产品亮相。 据华安证券研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2万多家便携式储能相关企业,53.7%的企业成立于最近5年内,其中2019年至2021年,新增便携式储能注册企业平均增速达16.3%。 根据贝哲斯咨询数据,2022年全球便携式移动电源市场规模达875.52亿元,中国便携式移动电源市场规模约为280.25亿元,占比约为32.01%。 在应用方面,便携储能产品已经显现出巨大潜力。全球最大应用市场在美国,主要场景为户外出行;第二大市场在日本,主要场景为应急用电;中国虽然坐实全球便携储能设备第一大生产国,但便携储能产品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格局尚未集中。 国内移动储能产品出货量占全球出货量九成以上,华宝新能、安克创新、德兰明海、正浩科技等占据全球较大市场规模。 华宝新能2022年营收32.03亿元,同比增长38.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7亿元,同比增长2.64%。其中,公司全年北美地区营收为14.92亿元,同比增长26.74%,是其第一大市场。截至2022年末,公司便携储能及光伏产品累计销量已近300万台,近三年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73.02%。 安克创新2022年营收142.51亿,同比增长13.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43亿,同比增长16.43%。其中,公司全年北美地区营收72.53亿,同比增长14.39%;欧洲地区营收29.28亿,增长11.27%;日本和中东两大主要市场则分别贡献了17.95亿和7.62亿;中国大陆地区5.21亿营收,同比增长24.21%。 德兰明海2022年销售业务同比增长了300%,便携式储能产品实现销售收入超20亿元,预计2023年的营收达到50亿元。公司旗下储能品牌“BLUETTI铂陆帝”的产品已销往全球超70个国家和地区。 正浩科技产品服务目前覆盖了六大洲、超两百万用户,已销售至105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以及未来两年,公司会努力开拓亚非拉等市场。 从上述企业表现来看,可以看出便携储能在北美市场销量占比较高。目前便携储能产品的出货量已较为可观,但在应用端,户外场景和家庭应急场景中的渗透率才分别为2.3%和3%,作为高成长赛道,新入局者正逐渐变多,在迎来市场机遇下,也将面临激烈竞争。 便携储能赛道越来越拥挤,Third Bridge高临咨询的专家认为,行业目前的技术壁垒有限。而想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得突破,就需要打造自己的技术护城河。便携式储能在产品研发部分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综合考虑工业设计、热管理、电源管理、锂电池模组等方面。 在便携储能之外,家庭储能也正迎来机会。主流便携储能企业已紧抓机遇进入家庭储能市场,稳步推进相关技术储备和产品研发等相关工作,甚至有新品已在海外市场推出。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家庭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白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家庭储能新增装机量达到15.6GWh,同比增长136.4%。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各国政府对家庭储能的政策支持和补贴,以欧美为主要市场的全球家庭储能装机量将会继续保持上升的趋势。EVTank预计,到2025年,全球家庭储能新增装机量达到52.6GWh,到2030年新增装机量达到172.7GWh,届时全球家庭储能累计装机量将达到748.9GWh。 从家庭储能电池供应商来看,宁德时代、鹏辉能源、派能科技和比亚迪四家中国企业包揽2022年全球家庭储能电池出货量前四。EVTank分析,中国企业依托电池材料供应链、电池规模成本以及产品总体性价比等方面的优势占据全球主要市场份额,长期以来对海外出货不断增长。 “目前全球家庭储能渗透率可能不到1%,未来数十亿家庭都需要一个简单易用、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的家庭绿色能源系统,而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储能”,华宝新能董事长孙中伟近日表示,分布式家庭储能是未来趋势,即从原来的集中式发电到分布式应用,向分布式发电到分布式应用转变,家庭能源也将更加独立、绿色环保、高效可靠,公司将先发展好便携式储能,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进军家庭储能市场。 此外,电池网还注意到,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普及,便携储能与电动汽车配套的解决方案也在加速推进。 近日,华宝新能表示,公司便携储能产品可为电动汽车充电。目前,公司户外电源2000Pro产品可为电动汽车增加12-15公里的续航里程(不同车型续航里程稍有差异)。 疆海科技推出的征拓超级电站2000能给新能源汽车补充电量,而且提供的应急电量能够让新能源汽车行驶12公里左右。 正方科技推出的千乘动力QX3600,除了可以露营旅行的时候用来煮各种旅途美食、为各类电子产品充电、带动大功率野外使用的电器外,还可以为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 铭普光磁推出的便携式储能电源产品DN2000带电量为2073.6Wh,也可以给电动汽车充电。

  • TOPCon电池出货占比或翻倍增长 银浆市场空间迎大幅度提升

    TOPCon电池具有更高理论转换效率,目前头部企业量产效率已经达到25%,已经超过PERC电池理论转换效率。机构指出,由于TOPCon电池经济性更强,一体化组件龙头企业及专业化电池企业纷纷快速扩产,并有望于2023年实现出货量快速增长。据CPIA预测,2023年TOPCon出货占比将实现翻倍增长。 当前TOPCon以经济性与性价比优势率先占据扩产高峰,晶科、天合、晶澳、通威、一道、钧达等光伏新老玩家率先布局,2023年TOPCon产能有望突破400GW,产量有望达到100-150GW。太平洋证券指出,TOPCon正反面都需要使用TOPCon银浆,相较于Perc正面使用正面银浆,市场空间迎来较大幅度提升。国联证券测算,2022-2024年全球银浆需求量有望分别达4789/6151/7443吨,对应市场空间分别为221/264/323亿元,CAGR达19.35%。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聚和材料 作为光伏银浆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公司的产品布局主要有P型单晶PERC正面银浆、TOPCon电池用银浆、HJT电池细栅银浆、HJT电池主栅银浆等。 苏州固锝 子公司苏州晶银早在2017年就开始研发异质结浆料,目前主栅、细栅、银包铜产品已实现量产,产品技术和规模在国内均达行业前列。

  • 锂盐价格近日趋稳 终端领域走势分化 【SMM钴锂晨会纪要】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锂: 近期云母价格持续上涨 。由于供应端的持续受限,部分锂盐厂在进行云母采购时仍面临难处。在碳酸锂价格稳定后,矿企的惜售等涨的情况有所减少,长单的签单量有所增长。由于来自锂盐厂的原料需求量在后续逐步增加,云母在产量不稳定的情况下价格或有小幅持续上涨的趋势。 近期碳酸锂价格趋稳。 由于前期盐端挺价情绪重,现货低价货源难寻,下游材料厂则以刚需补货为主,锂盐库存转移明显。此前短期涨价多受情绪指引,待市场情绪冷静后,现货价格逐渐回归基本面运行。近期上下游力量较为均衡,短期仍处在博弈之中。 近期氢氧化锂价格随碳酸锂趋稳。 由于碳酸锂市场趋于理性,氢氧化锂市场也多关注需求实际恢复,现货零售市场观望情绪加重。短期内上下游仍在博弈。 钴: 近期电钴价格稍有下行。 目前国内电钴头部大厂价格较稳。虽然近期电钴市场供需情况相较于之前现货供应宽松的情况来说稍微有所收紧,生产商的现货有所减少。但电钴整体市场仍是现货偏多,下游消化缓慢。预计下周电钴价格持稳。 近期钴中间品价格小幅上涨。 海外电钴虽持续下跌,部分矿企已停止出售船货,下降的原料成本较难传导。供需端来看,市场上可流通现货有限,钴矿企业报价维持高位,部分钴盐企业存在原料补库需求,接货意愿走强,钴中间品市场询单增加。后市预期,钴中间品价格或随现货成交而小幅上行。 近期硫酸钴价格小幅上行。 原料端,钴中间品现货价格近期走高,成本面支撑走强。供给端,由于前期大量成交,钴盐企业库存处于低位,欲延续上涨行情挺价意愿走强。需求端,部分三元前驱企业虽有月末补库需求但面对上涨价格短期持观望态度。此外,贸易商由于前期囤货较多,目前接货意愿较弱。后市预期,硫酸钴价格或将暂时维稳。 近期四钴价格持平。 原料端钴盐价格较之前稍有抬高,导致四钴成本小幅上涨。需求端,钴酸锂厂近期补库需求减少,且四钴厂商前期出货量较大,目前库存在低位,近期四钴成交量也较前期有所减少。在供需博弈下四钴价格维稳。预期下周四钴价格或有小幅上行。 三元材料: 近期三元前驱价格小幅回升。 供需面来看,数码及动力端需求本月均有小幅回暖,部分垂直一体化大厂前驱开工率有所上升。成本端,钴价上涨,镍价维稳,低端前驱产品价格由于竞争激烈成本难以传导,但中高镍前驱价格随成本小幅上行。后市预期,镍钴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前驱市场总体供过于求,三元前驱价格或将维稳。   近期三元材料价格持平。 锂价小涨下,带动制造成本小幅上行。供需面来看,动力需求小幅恢复,但受锂价上行影响,部分小动数码电池厂存在恐慌情绪备采,三元材料采购订单增量明显,推动本月三元材料开工小幅上行。市场表现来看,因锂价重回高位,下游成本传导压力日显,叠加近期锂价有所稳定后,市场恐慌氛围消退,备采趋于谨慎。后市预期受成本带动,价格或将持稳。 磷酸铁锂: 近期磷酸铁锂价格继续上行。 在主要原料碳酸锂小幅上涨带动下,磷酸铁锂制造成本上行。市场方面,电芯厂前期在锂价上涨带动下的备库需求接近尾声,备采趋于谨慎。磷酸铁锂头部企业开工率较高,订单情况较好。小型企业,订单表现一般。磷酸铁锂材料近期成交价和报价继续上涨。后市预期受成本影响,磷酸铁锂价格或将持稳。 钴酸锂: 近期钴酸锂价格上行。 原料端,电碳价格前期的上涨传导至钴酸锂,导致钴酸锂的价格上行。需求端,“618购物节”备货阶段已过,电芯厂需求量近期暂未盲目增加,虽3C数码需求确有一定起色,但后续需求恢复情况仍有待理智观望。预计下周钴酸锂价格涨速放缓。 负极: 近期负极材料价格小幅下跌。 原料端:低硫焦价格暂时持平;针状焦虽下游需求小幅回暖但市场供应较为充足,价格仍有小幅下降。石墨化订单目前无明显好转下游厂家以优先消耗半成品物料库存为主,市场石墨化低幅价格有小幅下跌。近期负极下游补库需求小幅回暖但订单多集中在头部企业,整体市场增量无明显变化。 隔膜: 近期隔膜价格逐步企稳, 下游部分电池厂商前期库存持续去库,对上游补库备采,当前多数隔膜大厂订单增量明显,推动排产、开工走高,多数隔膜企业按长单稳定生产,市场供需走势平稳,价格亦有所企稳。 电解液: 电解液价格有小幅度上涨。 主因在于,电解液价格和原料价格高度联动,核心原料六氟磷酸锂价格上涨,电解液成本上升,成本压力向下游传导,电解液价格上调。溶剂、添加剂价格大体持稳。预计电解液价格仍将小幅上调。            钠电: 受锂价回升影响,钠电经济性重现。 厂家报价多为送样报价,且基于成交量给到一定价格优惠。其中,层状氧化物路线报价在5-6.5万元/吨,且具有较大的议价空间,整体报价趋稳。后续预期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钠电正极价格仍具较大下降空间。 下游与终端: 终端方面,近期终端几大领域走势逐渐分化,储能市场持续回暖,多数厂家订单订单增量明显,而动力市场亦有小幅回暖,推动动、储电芯企业排产持续走高。而另一方面,受618备货周期接近尾声且锂盐价格持续回暖,已逐步接近部分电芯企业心理预期底线之时,部分厂商接单逐渐谨慎,下调排产预期以规避潜在毁单风险。   》点击查看SMM 新能源 产业链数据库 新闻: 【天赐材料:子公司投资设立中外合资企业】天赐材料公告,全资子公司九江天赐与中央硝子株式会社共同投资设立中外合资企业天赐中硝(九江)新材料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4.5亿元,合资企业经营规模规划六氟磷酸锂(LiPF6)浓缩液年产能150,000吨、溶剂年产能70,000吨。 【天奇股份:年处理5万吨磷酸铁锂回收项目预计下月初将尽快产出电池级碳酸锂产品】天奇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年处理5万吨磷酸铁锂回收项目目前处于联机调试阶段,已产出合格电池级磷酸铁及工业级碳酸锂,预计下月初将尽快产出电池级碳酸锂产品。 【腾远钴业:公司产品应用于三元锂电池及钴酸锂电池正极材料】腾远钴业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属于产业链中上游,产品应用于三元锂电池及钴酸锂电池正极材料。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辛鑫 021-51595829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孙贤珏 021-51666757 袁野 021-51595792 林辰思 021-51666836 王一帆 021-20707914

  • 遭长城汽车举报 比亚迪火速回应:相关产品及检测符合国家标准!【突发】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SMM 5月25日讯:今日,一则关于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部分车型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消息引发市场热议。SMM了解到,5月25日10:40分,长城汽车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发布声明称, 长城汽车在2023年4月11日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就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 消息发酵后,在5月25日午时前后,比亚迪汽车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声明中提到, “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留法务诉讼的权利。我们的产品及相关检测符合国家标准,在国家权威机构通过认证。” 此外,比亚迪还指出,测试车辆严格来说,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即应由第三方抽样、保管及送检,并要求完成3000公里磨合后测试,而长城送检的车辆在检测时,里程仅为450-670公里。因此,比亚迪鉴于以上原因,认为其检测报告无效,长城不能以此作为依据。 许是受该消息发酵影响,比亚迪股价临近午间收盘由涨转跌,午后一度跳水跌超2%,截止收盘,比亚迪以2.41%的跌幅报255.6元/股。而长城汽车则在比亚迪声明回应发布后,开盘一度跳水跌超6%,盘中最低一度触及24.5元/股,刷新2022年5月13日以来新低,随后略有回升,截止收盘,长城汽车以6.17%的跌幅报24.8元/股。 值得一提的是,在比亚迪声明发布后,有媒体以投资者身份致电长城汽车, 长城汽车方面表示,证券部正在就此事的前因后果以及整体的过程了解情况。目前市场对于此事的理解,可能仅仅是对于声明内容的解读,后续长城汽车会对于整体的事件做出解释。 据悉,此次长城汽车提到的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均为混动车型,此前长江证券曾预计,国内混动车型市场前景巨大,到2025年,销量或将超过635万辆。而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此前也提到,在油价上涨的情况下,消费者既想体验燃油车的驾驶感受和补能便利性,又对节能和智能化有需求。同时,得益于插电式混动技术的突破,车企也看到了市场增量点。 惠誉评级亚太区企业研究董事杨菁也在此前提到,在“油电同价”提前实现政策,惠誉预期主流合资燃油车面临空前压力, 短期内插电混动及增程混动为新能源车渗透率上升主要推动力 。 而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方面,公开资料显示,1~4月,比亚迪汽车累计销量约同比增长94.3%,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累计销售38.84万辆,同比增长104.85%。其中,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来看,比亚迪秦是国内新能源轿车前四个月零售销量冠军,销量达13.1万辆,市场份额为14.0%,其中秦PLUS合计销量达到11.92万辆;而比亚迪宋则是前四个月新能源SUV零售销量冠军,累计销售17.4万辆,市场份额约为20.5%,其中宋PLUS前4月合计销量更是达到12.75万辆。比亚迪秦PLUS和宋PLUS作为比亚迪最为畅销的车型,两款车型合计占到比亚迪销量近1/3。 长城汽车方面,在今年1~4月份,共计实现约31.31万辆的总销量,同比减少7.18%,其中新能源车销量为42671辆。在前四个月,长城汽车旗下相关车型销量暂未进入对应细分市场前十。 目前,事件走向依旧不甚明朗,SMM后续将持续关注!

  • 锂电产业一周要点速览【SMM现货评论】

    SMM5月25日讯: 电池、汽车环节: 【日本首例L4级自动驾驶服务启动试运行 28日起面向公众推出】 5月22日,福井县永平寺町21日启动日本首例采用“L4级”高度自动驾驶车辆的移动服务,以在远程监控下沿特定路线运行等为条件,完全由系统操控,将于28日起面向公众提供服务。据永平寺町等介绍,3辆7人座车辆以最高时速12公里,在行人和自行车通行的公共道路上行驶约2公里。车辆具有识别障碍物和自动停止功能,能在车内或远程监控室无人操控的情况下行驶。 【比亚迪:目前正在评估在欧洲建设乘用车工厂的可行性 并在寻找合适地点】 5月22日,有消息称比亚迪正考虑在法国建厂。对此,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回应记者称,目前比亚迪正在评估在欧洲建设乘用车工厂的可行性,并在寻找合适的地点。 (中证报) 企业、行业动态: 【亿纬储能:2030年左右全球储能年新增需求将达TWh】 5月24日,在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武汉亿纬储能有限公司总裁陈翔表示,“储能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22-2027年全球储能总需求累计约2300GWh,预计2030年前后年新增需求将达到TWh。2023年起,平均3小时以上新增储能需求占比预计将超过60%。” 【海辰储能:Q1出货量同比增长10倍以上 今年年底发布降本技术路径】 5月24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今日召开。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庞文杰表示,公司今年一季度出货量相比去年增长10倍以上。在未来的2-3年,海辰已经落实把储能集成的成本降低30%以上、度电成本降低到目前的50%以上的技术路径,该技术路径将于今年年底发布。 【鹏辉能源:拟约130亿元投建年产36GWh储能电池项目】 5月22日,鹏辉能源公告,公司拟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投资建设储能1号项目,项目建设年产36GWh储能电池,项目分三期建设,其中本项目一期建设年产12GWh储能电池项目;项目二期建设年产12GWh储能电池项目,三期建设年产12GWh储能电池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30亿元。 【海南拟对7个新能源汽车换电项目给予奖励 奖金总计1800万元】 5月23日,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近日联合发出公示,拟对7个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示范应用项目发放奖励资金,共计人民币1800万元。这7个项目总计可为1300余辆出租车和150辆重型卡车提供换电服务,其中有5个位于三亚市,均为以换电模式运营的巡游出租车项目,每个项目将获200万元奖励;另两个项目分别位于儋州市洋浦和澄迈县老城,为换电重卡项目,每个项目将获得400万元奖励。 【协鑫集团朱共山:储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未来三年新型储能每年将新增80吉瓦左右】 5月23日,在今日进行的SNEC全球光伏大会上,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SNEC大会执行主席、协鑫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朱共山表示,在风光储氢技术齐头并进的过程中,储能作为能量的“搬运工”,新能源的“稳定器”,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背景下,储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未来三年,新型储能每年将新增80GW左右,到2025年累计规模有望达到230GW左右。朱共山同时提到,随着电解槽单线产能持续增加和电耗的逐步降低,绿氢的市场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预计到2025年后,绿氢有望实现与天然气制氢平价,2030年左右有望与煤制氢平价,并且在未来十年保持5%左右的产量复合增长。 【珠海冠宇:拟投建动力电池生产项目 一期总投资额不超过103亿】 《科创板日报》22日讯,珠海冠宇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浙江冠宇拟在四川省德阳市设立项目公司投资建设动力电池生产项目,一期总投资额不超过人民币103亿元,达产后产能达25GWh。 【雅化集团:计划到2025年锂资源自给率达到50%以上】 5月22日,雅化集团近期在接受调研时表示,公司还在持续跟进国内外其他锂矿、盐湖项目,计划到2025年锂资源自给率达到50%以上,为公司未来锂盐产能扩充建立稳定的锂资源保障体系。 【云图控股:国内松滋基地在建复合肥产能95万吨 肇东基地正在筹备30万吨复合肥项目】 5月22日,云图控股近期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目前松滋基地一期5万吨磷酸铁已建成投产并实现销售,配套的磷酸、硫酸等项目也将陆续建成投产;宜城基地5万吨磷酸铁正在筹备中,预计将在年内动工。 【龙蟠科技:4月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6911.15吨 同比增8.43%】 5月21日,龙蟠科技公告,2023年4月,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为6911.15吨,环比增长71.53%,同比增长8.43%。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唐鹏 021-51666749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 尊敬的用户: 您好!   随锂电负极行业快速发展,企业对于细分领域如动力EV、数码、储能   领域所用负极价格关注度越来越高,市场需要更有代表性的参考价格。为适应市场需求,向市场传递更全面、更多样的现货价格信息,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可供结算参考标准选择,SMM经与市场沟通讨论已于 2022年8月30日上新优化后的人造石墨价格点: 人造石墨低端、人造石墨中端、人造石墨高端。并决定于 2023年6月9日起停更原有价格点: 人造石墨(低端)、人造石墨(中端)、人造石墨(高端)价格点。 新版SMM人造石墨相关价格点介绍 SMM人造石墨相关价格点分为以下三个,分别为:人造石墨低端、人造石墨中端、人造石墨高端。 SMM综合考虑终端对续航里程及补能时效的需求特点,基于电池厂对负极材料的选型情况,衡量电池能量密度及充放电倍率性能要求,并对各价格点首次库伦效率及压实密度两大技术指标进行框定,具体规格如下: 人造石墨低端:符合容量340-349mAh/g,首次库伦效率≥90%,压实密度1.5-1.6g/m3,主要应用在EV、数码、储能领域。 人造石墨中端:符合容量350-355mAh/g,首次库伦效率≥92%,压实密度1.6-1.65g/m3,主要应用在EV、数码、储能领域。 人造石墨高端:符合容量≥355mAh/g,首次库伦效率≥92%,压实密度≥1.65g/m3,主要应用在数码领域。 此报价更适用于动力EV、数码、储能领域,以期向市场传递更全面,更多样的现货价格信息,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可供结算参考标准选择。 欢迎产业链更多相关企业参与、支持SMM更好服务新能源产业链相关企业。如有任何问题,欢迎反馈至王聪021-5166 6838或柳育君 021-2070 7895。  

  • 【SMM分析】隔膜龙头再拿海外25.90 亿大单!

    SMM5月25日讯,近期,全球隔膜龙头企业云南恩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珠海恩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了)收到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Inc.(以下简称“PPES”)的供应商提名信,珠海恩捷已确定成为 PPES 的锂电池隔膜供应商。 据SMM了解,PPES为丰田汽车公司与松下电器设立的合资公司,其中丰田持股51%,松下持股49%。该公司主要从事方形锂离子电池、新一代技术的研发到采购、生产和预售的所有业务。 据悉,近年来PPES也在逐步的扩大车用动力电池的产能。在2021年时,PPES大连基地便增加了相当于约40万辆混动汽车的电池产能,同时其位于日本德岛与兵库也分别增加了相当于50万辆混动车与8万辆纯电动汽车的电池产能。此外,在今年年初时,有外媒曝出PPES大连基地正在建设第三栋厂房,疑似将再度扩产。 而据恩捷股份公告显示,根据规划,预测珠海恩捷 2024 年至 2028 年拟向 PPES 供应不含税总金额约为人民币 25.90 亿元的锂电池隔离膜产品,产品的实际供货价格、供货数量以客户后续正式供货协议或签发的订单为准。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于小丹021-20707870 孙贤珏 021-51666757 周致丞021-51666711

  • 动力电池回收+储能市场空间大 长久物流拟“增兵”新能源业务

    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也带动了动力电池回收需求。在昨日长久物流(603569.SH)举行的2022年度业绩、现金分红说明会暨2023年度战略发布会上,公司去年开始布局的新能源业务吸引最多关注。 对此,长久物流独立董事迟玉荣表示,未来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将继续拉动动力电池需求量,新能源动力电池退役规模呈不断增长之势,电池回收产业空间大。 (受访者供图) “单单储能市场规模,2030年就能达到万亿。叠加不断增长的动力电池回收需求,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也将有较大幅度增长,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后仍有较高的容量,可以应用于储能产品中,业内称之为梯次利用,能够有效地降低储能产品的成本,因此在长久物流聚焦的弱电网地区的性价比优势非常明显。”长久物流相关负责人告诉财联社记者,公司将继续扩张新能源业务。 据前述相关负责人介绍,长久物流目前主要有面向弱电网地区的梯次储能产品、面向欧洲二线国家的户用储能产品,以及今年新增拓展的工商业储能产品。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测算,2030年全球户储市场规模达到6800亿元;主要市场在欧美日澳等国,尤其是非洲等弱电网地区对户储的需求增长迅速。工商业储能主要满足工商业场景的储能需求,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到5500亿元,并进入存量替换阶段。 该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与消费者连接最紧密的汽车销售终端,将成为回收的重要渠道。长久物流的控股股东长久集团拥有的4S店资源,也将成为长久物流重要的退役动力电池来源。 除了新能源业务以外,长久物流副总经理兼董秘闫超还透露,长久物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深入的业务布局,除已有多年成熟运营经验的中欧班列外,国际滚装航线也已覆盖欧洲、美洲、南非、东南亚及远东地区。 根据长久物流2022年财报及2023年一季报,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约39.58亿元,同比减少12.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797万元,同比减少79.14%。去年,公司新能源业务收入为1100.29万元,在总收入中占比0.28%。2023年第一季度营收约8.83亿元,同比减少5.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296万元,同比增加3220.26%。

  • 美华新材年处理7万吨废旧锂电池材料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开工!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2023年5月22日,湖北省荆门化工产业循环产业园彩旗飘飘,美华新材料(湖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华新材料”)年处理7万吨废旧锂电池材料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开工仪式在此隆重举行。荆门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家伟,荆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掇刀区委书记周俊杰,格林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开华教授,格林美联合实际控制人、董事王敏女士等作为受邀嘉宾出席仪式。 仪式上,美华新材料董事长、总裁代新凯先生在致辞中对许开华董事长与格林美给予的全方位支持与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美华新材料与荆门市从“双向奔赴”到“喜结连理”,皆源于许开华董事长的牵线搭桥。 美华董事长:代新凯 随后,许开华董事长发表致辞,对美华新材料项目开工致以热烈祝贺。许开华董事长表示,回收行业犹如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传奇,而美华新材料的诞生,将会成为回收行业又一伟大传奇。为此,许开华董事长激情洋溢地道出三点理由。一是美华新材料选择了荆门:荆门是创造传奇、创造财富、创造伟大事业的风水宝地;二是美华新材料拥有高起点:美华新材料诞生于新时代,拥有更高的起点,势必创造更成功、更辉煌的未来;三是回收频道的变革:20余年来,回收行业与循环产业从废物回收起步,逐步发展至再生资源、城市矿产、循环经济,再到如今的双碳赛道与新能源产业,回收之路与循环大道越走越宽。未来,格林美将继续携手美华新材料展开深度合作,共走绿色循环之路,积极应对行业竞争与全球内卷,卷出国际竞争力! 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 周俊杰副市长在致辞中表示,当年许开华董事长带着一包专利与一腔热血来到荆门,奋斗创业,将格林美打造成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与百亿级企业,书写锂电传奇;如今,美华新材料落户荆门,为荆门动力电池产业链再添重要一环! 荆门市副市长:周俊杰 最后,陈家伟市长宣布项目正式开工,并与许开华董事长、王敏董事等共同为项目培土奠基。 荆州市市长:陈家伟 项目介绍: 美华新材料(湖北)有限公司是基于国家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战略,由荆门市政府于2022年8月招商引资入驻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公司于2022年11月注册成立,占地200亩,计划投资10亿元,主要经营新能源汽车回收与拆解,新材料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及综合利用。 项目计划于2023年12月建成投产,设电池拆解、破碎、浸出、萃取、合成、检验、研发等多个车间和部门,预计定员300余人,年综合回收利用废旧锂电池材料7万吨,产出碳酸锂、硫酸镍、硫酸钴等锂电池材料6万余吨,年产值30亿元以上。公司在南京、武汉、成都、合肥、厦门、常州、芜湖、赣州、九江等地设分支机构和前端回收工厂,长期服务于国内外知名锂电池制造企业,本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空间,诚邀您与我们一起见证企业未来发展!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