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个
当前,公募基金三季报披露完成。据多家券商机构统计,今年三季度,科创板仓位有所回落,这是继2021年一季度以来公募基金对科创板持仓的首次减仓。 据华鑫证券统计,Q3主板大幅加仓,仓位同比上升2.42%(70.61%升至73.03%),科创板Q3首次回落,下降0.81%(由9.47%降至8.65%),创业板降幅扩大,下降1.61%(19.92%降至18.32%),降幅超过Q1。 三季度有329家科创板个股跑赢科创50,其中123家股价实现上涨 国信证券统计显示,基金板块配置方面,2023年三季报中披露的主板配置权重为65.21%、创业板配置权重为16.53%、科创板配置权重为8.27%,其中科创板配置权重较上一季度大幅回落。 分行业来看,天风证券报告称,据三季度基金季报的披露数据,目前公募有定价权且超配比例处于历史低位的各行业中,医药板块保持了去年底以来底部加仓的势头,电子板块在华为和苹果新品发布、半导体周期见底等利好驱动下获得机构持续加仓;AI人工智能相关赛道,如计算机、传媒、通信等,本季度仓位有明显回落,电力设备板块本季度仓位出现大幅调降;在政策、出口等利好催化下,汽车板块Q3仓位继续大幅抬升。 今年第三季度,科创50指数处于下行区间,期内跌幅约11.96%,截至最新一个交易日下降近17%。剔除Q3发行上市新股,第三季度共有329家科创板个股跑赢科创50,其中有123家公司股价实现上涨。 今年以来科创50走势 其中,精智达(涨93.03%)、中巨芯(88.61%)、信宇人(48.18%)、艾力斯(44.94%)、财富趋势(42.77%)五家公司Q3股价涨幅居前,而鼎通科技、星环科技、东威科技、新益昌、海优新材公司跌幅则排在前五。 科创板指数型基金战略性配置机会仍受看好。截至最新一个交易日,科创50指数滚动市盈率为28.43倍。 华鑫证券吕思江团队观点认为,科创50指数PE处于历史极低位,安全边际高,估值优势显著。与此同时,科创50指数第一大重仓行业为电子,占据指数半壁江山,因此科创50走势和半导体销量增速走势高度一致。随着半导体销售周期见底,叠加信息安全下国内自主可控逻辑明确,科创50有望迎来主升浪。 个股方面,三季度哪些科创板公司成为公募基金“宠儿”? 财联社星矿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金山办公、中微公司、传音控股、晶合集成、浩辰软件、中芯国际、拓荆科技、中科飞测、石头科技、澜起科技、阿特斯、航材股份等12家公司,背后持股基金数超过百家。 其中,AIGC金山办公以多达448家的持股基金数量,居于科创板公司首位。 金山办公今年上半年持续增强其AI协同战略,宣布开发AIGC、Copilot和Insight三大产品方向。据了解,上述相关产品功能已开展内测,产品和技术路线已经走通,并正在与合作伙伴一同解决合规问题,预计不久后有望开启公测。海外版WPS接通了OpenAI的大模型,国内基于大语言模型打造的智能办公助手WPS AI已接入全线产品,目前处于免费测试阶段。 金山办公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0.98亿元,同比增长9.40%;归母净利润2.94亿元,同比增加0.18%;主要产品月活设备数为5.89亿元,同比增加1.90%。 不过二级市场方面,金山办公股价在今年6月达到529.64元/股的历史高点后,至今经历较大幅度回调,第三季度期间跌幅为21.35%;最新一个交易日股价收报293.12元/股,较高点跌逾44.65%。第三季度机构对该公司净增持35.78万股。 从持股基金数量来看,半导体产业多环节个股获机构“重仓”。中微公司、晶合集成、中芯国际、拓荆科技、中科飞测、澜起科技分涉半导体产业设备、制造、测试、存储等产业环节,今年第三季度持股基金数过百。 中原证券观点认为,半导体周期底部信号显现,消费类需求在逐步复苏中,存储器价格拐点渐显,行业周期复苏或将至。与此同时,国内政策大力扶持产业发展,国内晶圆厂有望加大国产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的使用规模,且主要设备商订单充足,也为后续成长做好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三季度公募机构悄然在半导体周期底部,提前对多只半导体个股进行较大规模增配。 从Q3基金持仓变动来看,中微公司获增持2300万股,晶和集成获基金增持1072万股,中芯国际获增持8478万股,澜起科技获增持4975万股。另外,三季度获机构持仓增配超千万股的19家公司中,还有华润微获增6684万股,海光信息获增1809万股,睿创微纳获增持1259万股,东芯股份获增持1067万股。 此外新能源领域公司Q3亦被基金大笔买入。 其中大全能源获基金增持12314万股,杭可科技获增持2635万股,天合光能获增1952万股,阿特斯获增持1282万股,金盘科技获增1148万股。 在A股市场中,除境内公募基金、险资、社保等机构外,QFII等境外投资者参与市场配置。 从QFII对科创板公司的最新持仓情况来看,今年第三季度,持股数量前10的个股分别为珠海冠宇、东威科技、迪哲医药-U、生益电子、中控技术、大全能源、纳微科技、盟升电子、艾力斯、容百科技,所属申万二级行业有电池、专用设备、化学制药、光伏设备等。 值得关注的是,第三季度QFII对电池、化学制药或生物制品、电子元件或半导体等申万二级行业多只个股首次或重新建仓,或者进行了较大规模增持。 其中,珠海冠宇三季度获QFII增持超2246万股、容百科技获增持332万股、骄成超声获增115万股、迪哲医药-U获增持超1140万股、纳微科技获增735万股,另外在电子元器件领域,盟升电子、迅捷兴、必易微、耐科装备获不同规模增持。 珠海冠宇是华为手机电池供应商。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营收实现85.4亿元,同比增长2.43%;归母净利润2.9亿元,同增241.35%。 珠海冠宇今年消费类项目扩产顺利,动力、储能电池多头并进,消费类软包聚合物锂电池新青南扩项目主体建设完工,项目规划建设十条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线,达产后产能达25GWh;储能方面预计今年陆续完成305Ah、320Ah、320+Ah容量电芯及1小时系统的开发和认证工作,2024年起逐步量产。 另外,三季度QFII对观典防务、三生国健、汇成股份、浩瀚深度、中科星图、天德钰、金盘科技、金山办公、优利德等54只科创板个股清仓,对中控技术减持近5200万股。
SMM10月29日讯, 2023年的金九银十在磷酸铁锂产业里像一个传说一样,没有在预期里出现,随着金秋的结束,行业由凉转冷。顺其“自然”,即表达了对这个市场季节性疲软的无奈,又表露出在一个产能严重过剩的时期,转冷是谁也逃避不了的规律。与其抱怨这个行业的拥挤、内卷严重、利润低, 不如内部加强管理优化降低成本和加快技术迭代提升,外部以更积极和开放的心态、加强合作,抱团取暖 。 磷酸铁是为磷酸铁锂而存在的,一体化的企业会把两个产品打通,自产磷酸铁直接用于磷酸铁锂的生产,在产线投资、技术提升和成本控制需要花更大的代价,从而才有较好的产出。 专以外售经营的磷酸铁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成本上升、售价内卷、下游客户粘性不足、产品升级迭代快等等,通过2023年 一季度至四季度磷酸铁月度价格变动情况了解一下市场的变化:上半年市场火苗变小,下半年磷酸铁企业艰难地维系着经营。 2023H1: 2023年上半年,随着2022年底 新投产能的逐渐释放 ,磷酸铁的供应量增加。磷酸铁锂对磷酸铁的性能和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磷酸铁前驱体在磷酸铁锂产品上的验证需要6个月左右时间。 新投放产能的磷酸铁企业为了快速导入下游客户产品体系中,以低价作为优惠条件,供给下游磷酸铁锂企业作产品验证。下游铁锂企业开始用招标的方式季度或年度锁定前驱体磷酸铁的价格, 同时老势力的企业也开始被迫降价以保市场份额,磷酸铁价格一路走低,磷酸铁企业利润收窄。 2023H2: 进入7月,磷酸铁生产的原料磷源、铁源及辅料价格陆续上涨,导致磷酸铁生产成本走高。 但由于产能过剩,供需结构失衡,成本较难向下游传导,磷酸铁企业的利润开始由正转负 。四季度,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难以改观;叠加终端需求偏弱,磷酸铁锂企业生产减量,磷酸铁价格受到极大的压制。 生产成本在四季度稳中下行,但销售价格下行速度更快,导致整个行业亏损严重,行业洗牌加剧。 预测: 2024年磷酸铁因供需极度失衡,在新增产能继续释放的情况下,价格持续走跌,许多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在所难免。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孙贤珏 021-51666757 袁野 021-51595792 林辰思 021-51666836
》氢能政策与实践专场视频直播 》氢能制加储运专场视频直播 》点击查看年会现场图片直播 开幕致辞 致辞嘉宾: SMM-CEO-范昕 》点击观看现场致辞视频 SMM氢能研究院成立仪式 在本次峰会上,上海有色网(SMM) CEO范昕 、 氢能研究院院长刘小磊 、 VP姜小波 正式宣布成立氢能研究院! 当前正处于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逐渐受到了各国的青睐。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电力、工业等领域,氢能的应用潜力巨大。 上海有色网以成立氢能研究院为契机,利用自身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优势、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以及数据采集、分析、研究等方面的深厚积累,积极投身氢能产业的发展浪潮中,为氢能研究院提供有力的支持,提高氢能产业的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中国的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SMM成立氢能研究院 助力中国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 嘉宾发言 发言主题:国内氢能产业链痛点解析 发言嘉宾:SMM氢能研究院-院长-刘小磊 炼化工业锦上添花 吸附提纯技术成熟 我国是炼化大国,炼油、炼焦等产能均居世界第一,为副产制氢上量奠定基础。 工业副产制氢回收炼化过程中的富氢气体,通过变压吸附法(PSA)纯化氢气,该技术成熟,设备国产化程度高,成本低,无直接碳排放。 分技术路线制氢成本回顾及降本突破点 ►化石能源制氢成本基本定型,碳排放成本的上行,及CCUS技术的推广都将使得化石能源制氢(灰氢+蓝氢)成本上行。 ►化工副产制氢成本中等,直接碳排少,短期规模快速扩张,但化工过程本身排碳,成长天花板由化工产品产能限制。 ►绿氢(电解水)路线将是中长期的必然选择: 碱性电解槽规模化效应及PEM电解槽部件国产化替代;绿电价格仍有下降空间;长期国内碳排放费用达发达国家水平。 》SMM:中国特色煤制氢道路成熟 碳排放费用上行加速绿氢渗透 未来可再生氢行业规模如何? 发言主题:中国光储氢市场分析 中东地区氢能与CCUS协同发展机遇 发言嘉宾:SMM咨询顾问-郭一宽、丁若宇 SMM咨询顾问郭一宽、丁若宇分别对中国光储氢市场、中东氢能与CCUS协同发展机遇进行了解读。其中,郭一宽主要对中国光伏发展、光储能氢发展、光储氢未来市场展望等进行了解析;丁若宇分析了中东及北非地区的政策,介绍了中东及北非地区布局氢能优势、目前氢能的工艺技术发展等内容。 SMM咨询顾问-郭一宽 全球未来光伏市场规模预测 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约251.1GW,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369.9GW,同比增长47.3%。 基于政府的目标,光伏市场在2027年前都将继续保持强势增长。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场。欧洲和美国市场的装机需求也将继续维持高景气度。巴西、中东和南非地区掌握着优渥的太阳资源,政策的优化和可再生能源加速转型的推动下,同时南非市场严重缺电的背景下,预计该地区国家新增装机将有大幅增长。 中国光储氢当前挑战与未来发展-氢能 随着光伏发电规模化建设,持续激励制氢价格下降,预计2050年制氢价格为1.3元/Nm³,较2022年下降52%;成本结构电费将下降至45%,度电成本将不再成为电解水制氢制约因素。 SMM咨询顾问-丁若宇 中东及北非地区布局氢能优势 (1)土地资源丰富:广阔的沙漠、大量无人居住的土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可以发展可再生资源。 (2)可再生资源丰富:强烈日照、风力强劲,可再生资源的电费较低,以沙特为例,其电费仅为$0.0104/kwh。 (3)储存成本较低:具有储存潜力,25Gt的CO 2 。 (4)当地需求高:中东地区用于汽车行业、冶金行业等能源需求高。 (5)靠近亚洲和欧洲主要需要能源市场。 中东地区CCUS的潜在盈利模式:CCUS+碳资产开发或将成为可能 ►“碳抵消”是指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或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用来实现补偿或抵消其他排放源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通过碳抵消项目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经过核证后成为碳减排量,可自由交易。控排企业或有志于实现碳减排/碳中和的企业或组织的碳排放通过购买这些碳减排量来抵消自身碳排放,满足自身企业社会责任。 ►根据碳抵消产生方式以及机制的管理方法,可将碳抵消机制分为三类: 国际性碳抵消机制:由国际气候条约制约的机制,由国际机构管理,如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约机制(JI)等; 独立性碳抵消机制:不受任何国家法规或国际条约约束的机制,由独立第三方组织,通常是非政府组织管理,如黄金标准(GS)、核证碳标准(VCS)、全球碳委员会(GCC)等; 区域地方碳抵消机制:由各自辖区内立法机构管辖,各级政府进行管理的机制,如我国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碳普惠(PHCER)、FFCER、CQCER等。 》SMM:中国光储氢市场分析 中东地区氢能与CCUS协同发展机遇 发言主题:煤化工工业副产蓝氢产品到绿氢产品的转型之路 发言嘉宾:旭阳集团氢能研究所-氢能研究所副所长-陈昊 在“双碳” 背景下,氢能作为二次能源,是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是实现动力燃料、工业、建筑和储能等领域大规模深度脱碳的最佳选择之一,也将是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汽油、柴油、LNG等能源燃烧系数核算,每公斤氢气折代柴油,能减碳9.38公斤;折代汽油,能减碳9公斤;折代LNG,能减碳6.65公斤。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发展氢能产业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积极有序发展氢能源,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氢能。 氢能发展规划战略定位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绿氨示范项目 | 制氢耦合/集成技术创新示范暨未来氢能供给“局域网” 降低绿氢成本:当前绿氢制备普遍存在能耗高、成本高的问题。拟采用电解水耦合氧化技术,制取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同时,降低绿氢能耗和成本。 降低储运难度:常规氢能储运加用较为困难。拟采用技术集成:绿氢与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甲醇/液氨/甲烷作为氢能介质与载体,降低储运加用难度。 优秀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在分布式、移动型和微型化应用场景下,解决、缓解常规氢能储运加用等环节难题的一种碳中和型解决方案。 推动商业化:形成可复制的商业化氢能供给模式,推动建设集绿氢制备、耦合和集成技术工艺于一体的样板工程。 》氢能发展背景及产业布局、未来展望 发言主题:中国华能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发与示范 发言嘉宾:华能清洁技术研究院-氢能技术部副总工-张畅 “双碳”战略目标下的氢能产业 氢能是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能源生产端和消费端助力深度脱碳。 氢能兼具能源属性与工业属性,是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氢国,已初步掌握产业链的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 产业政策 氢能逐步成为全球新的战略竞争焦点,全球氢能产业政策加速落地。 氢能开发与利用被视为新一轮世界能源技术变革的重要方向。 发达国家积极在氢能产业进行布局,并相继制定了国家氢能发展规划,开始快速实施。 》绿氢市场需求巨大 国内目前需求总量超过2500万吨 发言主题:第三次氢能浪潮 发言嘉宾:中集集团-总裁战略顾问-郑贤玲 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消纳 •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2.13亿kW,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其中风、光装机7.58亿kW,占全部装机量的29.56%。 •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1.19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 •2060年碳达峰光伏是现在的70倍,风电是现在的12倍。 •储能有很多种,但氢是唯一可以跨地区长时储能的解决方案。 趋势:氢能应用端与氢能供给端实现对接 2021年全球出货量458MW,2022年开始国内外电解槽订单爆发性增长,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电解槽产量130GW;从2021年马士基宣布甲醇船,到目前全球甲醇船订单超过200艘;燃料电池汽车生态链建设越加成熟,超过7万辆,氢气储运、加氢站标准、及燃料电池核心配套趋于成熟。 》第三次氢能浪潮的运行逻辑 发言主题: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及应用 发言嘉宾:氢枫(中国)-首席技术官-宣锋 镁基固态储氢技术原理 镁基固态储运技术在解决氢气储存和运输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颠覆了传统高压气态的储运状态,转为常压状态,排除氢气储存过程中的高压爆炸风险,极大提升了安全性能。同时,与其他储氢技术相比,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储氢密度高,大幅提升了氢气的储存效率。 镁基固态储氢通过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与氢气的可逆反应实现,正向吸氢,逆向放氢,反应过程简单,无副产物。 创新性镁基固态储运氢解决方案 •凭借业界创新的的镁基固态储氢技术,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经济、高效且安全的氢气储运解决方索。 •公司创新的镁基固态储氢罐装载公司独特的镁合金材料,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通过加氢和脱氢过程有效地吸收和释放氢气,进而可以将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氢气存储起来,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转移。 •公司创新的镁基固态储氢罐单个容量可达1吨或1.5吨,可根据场景需求组合达到更高的储氢容量,同时,能完美兼容公路、铁路或水路的大容量、高效率、高经济性运输,增强了其实用性和易用性。 》镁基固态储运氢解决方案优点及商业化应用 发言主题:AEM电解水制氢技术 助推行业绿色发展 发言嘉宾:卧龙电气驱动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氢能技术总监-周祖平 绿氢背景和产业现状 1.目前阶段电解水制氢占比仅有1%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氢气产能约4000万吨/年,产量3300万吨,各制氢技术占比分别为:煤制氢63.6%,天然气制氢13.8%,工业副产制氢21.2%,电解水1%(不都是绿电)。目前制氢业每年共排放约3.6亿吨二氧化碳。 2.大力发展零排放的绿氢,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到2060年,我国氢能需求预计达1.3亿吨,其中工业需求占主导地位,占比约60%,交通运输领域将逐年扩大规模达到31%。在制氢端,2060年绿氢能源占比达70%。 3.发展绿氢,障国家能源安全。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氢能可以促进更高份额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有效减少我国对油气的进口依存度。 氢能储能和其他储能特性对比 氢储能的优点:功率范围跨度大,从kW级一直到GW级都可以实现;存储周期长,适合于从小时到数周的存储时间尺度。 》预计2060年我国氢能需求达1.3亿吨 绿氢能源占比为70% 发言主题:电解水制氢设备在制加氢一体站的应用 发言嘉宾:北京氢氢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米万良 氢能将是我国能源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氢能在能源供给和消费终端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言主题:面向碳中和的吉利氢动力开发 发言嘉宾:浙江吉利动力总成研究院新技术开发部-前瞻技术负责人-马俊杰 碳中和背景 改善环境是全球各国的诉求;各国已提出了明确的碳中和目标。 绿色能源碳排放 交通行业是碳排放的重头;在改善交通行业碳排放方案中,合成燃料是行业共同关注的主要方向之一;在众多的合成燃料方案里,氢的改善效果是最引人注目的。 全球氢能政策趋势 全球主要国家均出台了氢能发展政策,2020年基本确立了氢能的战略地位。 中国也于2022年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明确了国家发展氢能的决心。 氢内燃机的机遇 国家发展氢的决心给氢内燃机带来了机遇。 2023年8月国家把氢内燃机纳入了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为氢内燃机应用出台了基础标准。 》技术分析:氢内燃机成本相比燃料电池有巨大竞争优势 发言主题:中石化氢能战略和实践 发言嘉宾: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荣峻峰 国内新能源年度产值有望从2020年的0.77万亿元成长到2060年的10万亿元水平。终端能源消费中电气化率须从当前27%提升至2030的40%,到2060达到80%。 石油炼化是目前氢气的最大应用,该领域全球每年消耗超过4,000万吨氢,约占总需求的42%。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灰氢存在被绿氢逐渐取代的需求。可再生能源制氢是实现“工业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是氢能的“龙脉”。 发言主题: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实践与技术展望 发言嘉宾: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监-姜峻岭 2023年1-9月,合计电解槽招标量达到1280MW,超过去年全年项目总和。随着绿氢产能和需求的增加,氢气供应量有望大幅提升,倒逼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进一步加速。 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建成加氢站379座,在营加氢站约200座,累计建成加氢站数量、在营加氢站数量、新建成加氢站数量均居全球首位。 2022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销量5009辆,同比增长166.3%。2023年1-9月,燃料电池汽车主销城市为上海市、北京市和唐山市,销量分别为977辆、924辆和276辆,目前,燃料电池销量TOP10城市仍以城市群城市为主,同时武汉和成都等非示范城市也在积极发力推广。 发言主题:燃料电池无油涡电空压机的开发与应用 发言嘉宾:势加透博(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陶林 氢能与燃料电池 清洁能源–反应产物仅为水; 来源广泛–生物质能、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电解等; 燃料电池–高效率、低噪声。 进入电堆空气的流量、压力对电堆输出功率有重要影响 •提高进气压力 – 电堆效率提高,电堆输出功增大; •提高进气压力 – 空压机耗功增大。 》燃料电池无油涡电空压机的开发与应用 发言主题:氢能关键材料标准化探索 发言嘉宾:深圳市通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通用氢能销售部长-肖鹏永 》氢能关键材料标准化探索 发言主题:西门子能源大型高效PEM电解水系统的优势与power-to-X案例分享 发言嘉宾:西门子能源有限公司-可持续能源事业部市场及销售总监-胡大麟 Silyzer 300 production concept Silyzer 300 产品理念 ►标准制氢厂: •基础设计基于前期工程开发 •整体解决方案 •交钥匙工程 ►电解整机系统: •简化现场安装工作 •标准接口 •标准安装 》西门子能源大型高效PEM制氢系统与power-to-X案例分享 发言主题:用于碱性水电解制氢的迪诺拉电极 发言嘉宾:迪诺拉电极(苏州)有限公司-氢能业务经理-伍则霖 公司在电极和电池领域拥有100年的经验,在全球拥有大型项目。 公司产品的作用:以更紧凑的装置和更低的氢气成本,实现更高的氢气产量和更低的单位能耗。 氢能产业链供需交流会 会议签到 》点击查看更多现场花絮 至此,10月25-26日举办的 CHFC 2023(第三届)SMM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年会 圆满结束,感谢大家对本次大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明年再聚!
营收翻倍,净利润翻两倍,现金流增至9亿多元,前三季度走完,协鑫集成体验了一把“腰包鼓鼓”的感觉,而随着芜湖一期10GW TOPCon电池的全线达产,业内人士称公司业绩表现有望进一步延续。 10月27日晚间,协鑫集成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4.12亿元,同比增长97.43%;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240.78%。 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8.06亿元,同比增长93.40%,归母净利润3093万元,同比增长122.30%。其中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9.15亿元,同比增长1597.92%。 对于业绩增长和现金流情况大幅改善,协鑫集成公告表示,主要系报告期内销量增长和收款情况良好所致。 协鑫集成相关负责人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前三季度公司充分把握市场机遇,连续中标入围国央企组件采购项目,实现了组件出货量的大幅增长。 协鑫集成此前发布半年报显示,公司加强与国内“五大六小”发电集团以及多家海外大型国家电力集团、分销商、新能源开发投资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国央企光伏组件集采项目投标,连续中标入围国央企组件采购项目,上半年公司中标体量行业领先,储备订单充足。 同时,公司此前披露的芜湖高效TOPCon电池产能的建设迎来新进展,该负责人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芜湖一期10GW电池已全线达产,并实现了对合肥、阜宁组件基地的批量供货,有效保障了大规模N型TOPCon订单的交付能力。 据了解,目前协鑫集成芜湖电池量产平均效率突破25.6%,处于行业TOPCon电池效率第一梯队。 业内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随着芜湖基地的全面达产,协鑫集成电池、组件一体化配套能力大幅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谈及后续发展规划,协鑫集成负责人进一步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协鑫集成将持续着力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把握住N型发展机遇,推进储备TOPCon4.0以及HJT、XBC等技术应用,在管理降本、技术研发、销售布局、供应链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应对行业波动。
锂电行业需求增速放缓,锂盐价格下滑,锂盐厂盛新锂能前三季度营收净利均同比下滑,但受非经常性损益影响,Q3公司归母净利环比大幅增长。盛新锂能萨比星矿山的锂精矿已经在陆续发往国内,印尼6万吨锂盐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 盛新锂能27日公告,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6.28亿元,同比下降18.55%;净利润10.95亿元,同比下降74.83%。 具体至第三季度的业绩情况,盛新锂能Q3实现营业收入18.7亿元,同比下降37.77%;净利润4.83亿元,同比下降63.68%,环比增长226.95%;扣非净利润1175万元,同比下降99.13%,环比下滑92.2%。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公司第三季度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4.72亿元,盛新锂能Q3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取得的投资收益为5.38亿元,为公司持有的成都兴能公司债权得到清偿的投资收益,而半年报中该项收益仅为2769万元。 对于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减少,公司表示主要原因是公司所处的锂电行业需求增速放缓,锂盐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回调所致。同时,原材料价格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成本55.9亿元,同比增加110.22%,综合导致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等财务指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公开资料显示,盛新锂能业务主要侧重于上游锂矿开发及锂盐和金属锂产品的生产,但目前公司锂精矿自给率低。而此前,成本倒挂后锂盐厂大面积检修减产上演,盛新锂能也宣布,结合锂盐价格的下行形势,10月将对致远工厂生产线进行正常检修。 据悉,盛新锂能目前已建成锂盐年产能7万吨,其中致远锂业4万吨/年、遂宁盛新3万吨/年,规划的印尼氢氧化锂产能5万吨/年和碳酸锂产能1万吨/年,以及盛新金属一期5000吨锂盐产能,预计今年投产。 在此基础上,盛新锂能9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盛景锂业2万吨碳酸锂项目可作为遂宁盛新3万吨锂盐生产基地的柔性生产安排;公司可灵活调节遂宁盛新锂盐生产线中间段硫酸锂溶液,将其加工为氢氧化锂或碳酸锂。 有关锂资源供应进展,盛新锂能此前表示,萨比星矿山的锂精矿(预计生产规模20万吨/年)已经在陆续发往国内,印尼6万吨锂盐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
受锂电材料价格大幅下行影响,今年永太科技(002326.SZ)颓势难掩,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持续下降,Q3净利亏损进一步扩大。 今晚,永太科技发布2023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1.12亿元,同比减少36.25%;归母净利润亏损9936.46万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5.52亿元,同比由盈转亏。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6460.33万元,上年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5.33亿元。 进入第三季度,公司的亏损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公告显示,Q3永太科技营收同比减少32.34%,归母净利润亏损1.38亿元,上年同期净利为5814.23万元。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永太科技归结为锂电材料业务、贸易业务的销售收入下降较多所致。 永太科技表示,今年1-3季度,公司锂电材料主要产品六氟磷酸锂虽然出货量同比有所增加,但受短期内上下游供需关系变化的影响,该产品的市场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较多,导致产品销售收入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碳酸锂在上年末和本年初的市场价格处于较高水平,期初原材料库存备货量相对较多,导致前三季度锂电材料产品总体成本也相对较高。在销售价格下降、成本上升的双重影响下,公司锂电材料板块上半年的产品毛利率、毛利额较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 同时,前三季度公司医药类产品的终端市场需求有所减少,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的销售价格以及销售收入同比有所下降。 根据财报,今年前三季度永太科技整体毛利率为15.3%,较上一年度同期的30.27%接近“腰斩”。分季度看,公司1-3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24.81%、14.66%、6.89%,呈下降趋势。 在营业收入、毛利率均下降的影响下,2023年1-3季度永太科技实现毛利额同比减少10.01亿元。与此同时,公司期间费用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0.75亿元,主要系财务费用大幅增长。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财务费用为8278.03万元,同比增长208.38%。 不过,公司主业层面也有亮点。据悉,目前永太科技年产15万吨电解液项目已通过了下游客户审计,申请的IATF16949认证也已经获得符合性声明(LOC)。永太科技表示,基于下游新能源汽车持续向前的发展趋势,随着未来相关产品产能的陆续投产和产业链布局的进一步完善,公司在锂电材料板块的核心竞争力将不断提升。
动力电池行业已披露三季报的A股公司,整体Q3营收实现环比增长,但国轩高科(002074.SZ)却环比下降约19%。其与行业背道而驰的业绩表现,让股民直呼“出乎意料”。 10月27日晚间,国轩高科披露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17.78亿元,同比增长50.96%;实现归母净利润2.92亿元,同比增长94.65%。 其中,国轩高科Q3实现营收65.4亿元,同比增长12.98%;实现归母净利润0.83亿元,同比下降2.82%,若以公司Q2实现归母净利润1.33亿元计算,公司Q3归母净利润环比下降近38%。 单就国轩高科的经营情况而言,一方面公司在Q3获得近0.68亿元的非经损益,若扣除则表现更为不乐观;另一方面,公司Q3扣非净利润0.15亿元,相对去年同期的亏损1.86亿元扭亏为盈。 由于今年各电池厂均不同程度有高价库存,三季度毛利率得以修复是电池行业的常态。 毛利率修复,但扣非归母净利润环比下降,主要原因或是营收环比失速。三季报显示,国轩高科Q3实现营收65.4亿元,环比下降19%,甚至比传统淡季Q1的71.77亿元还低。 财联社记者统计已披露三季报的国内主要电池厂获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孚能科技Q3营收均不同程度环比增长,其中孚能科技环比增速最高,超30%。 与此同时,国轩高科颇为重视国际化布局,从2023年半年报显示,其海外收入提升较快,海外业务从占营业收入比重从 2022 年度的 12.93% 提升至2023年半年报的 20.09%。 而在10月25日,国轩高科计划总投资额达23.64亿美元(约173亿元)在美国密歇根州建设电池正负极材料项目。本月稍早前,国轩高科发布公告称,为抓住北美新能源市场发展机遇,公司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投资建设锂电池生产线项目。
10月27日讯:据市场消息显示,非洲锂资源开发进程又有了进的进展。近期,加纳矿业部与澳大利亚大西洋锂业有限公司加纳子公司-伯拉利加纳有限公司的矿权租赁协议正式敲定。 据了解,本次协议涉及的锂矿为加纳东海岸Ewoyaa项目,而这也将是西非国家第一个商业化的锂矿项目,租赁协议有效期15年。 而另一方面,协议规定,在税收方面,澳大利亚大西洋锂业有限公司加纳子公司需向加纳政府缴纳10%的资源使用税以及13%的政府附带权益税,同时通过矿产收入投资基金会的方式,加纳政府将获取该公司6%和其在澳大利亚和伦敦上市的母公司3.05%的收益。此外,协议显示伯拉利加纳有限公司还将提供1%的收益用于当地的基础建设,包括在当地进行社区开发,建立选矿厂或将所采锂矿优先供应给加纳本土加工厂等。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于小丹021-20707870 孙贤珏 021-51666757 周致丞021-51666711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10月27日讯:近日,丰田汽车公司与日出光兴产株式会社近期联合发布公告,将致力于合作开发生产全固态电池,并计划于2027年至2028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生产。 日出光兴产株式会社的主营业务包括石油化学工业、化学药品制造、医药品等。本次合作开发的固态电池采用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正是精炼石油时产生的副产物硫化氢,硫化氢与其他化学物经过反应得到硫化锂,硫化锂是硫化物电解质的重要原材料之一,而常见的硫化物电解质有钙钛矿型、NASICON型、石榴石型、LISICON型及LiPON型。 固态电池由固态正电极材料、固态电解质、固态负电极材料构成,通过依靠锂离子在正负电极之间移动来实现充电、放电的过程。相比易燃烧、易挥发的电解液,固态锂电池安全性、热稳定性更高,不易发生燃烧、爆炸问题。同时,固态电池单体能达成的电压与能量密度较高,可以匹配高电压材料。但目前,相比液态锂电池成熟的制作工艺,固态电池因严苛的生产工艺及质量要求、高昂的成本难以实现量产,循环寿命差、离子电导率低也是制约它商业化的原因之一。 相比目前难以实现量产的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相比液态电池技术更迭体系较小,是液态电池向固态电池转化的中间阶段。它将电解液的含量占比降低至5%-10%,并保留了隔膜结构。而在固态电池中,电解液将被完全替代,隔膜则根据技术路线决定是否保留。 目前,我国在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21-2035)》中,首次提出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并于2023年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再次提出加强固态电池标准体系的研究。虽目前未出台相关补贴政策,但市场响应强烈。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于小丹021-20707870 孙贤珏 021-51666757 周致丞021-51666711 林子雅 021-51666902
SMM 10月27日讯:10月27日早间,随着大盘三大指数系数翻红,锂电产业链也迅速爆发,电池指数盘中最高一度涨近4%,能源金属指数也一度涨至4.6%上下,而汽车整车板块也紧随其后,指数盘中涨超3%。 个股方面,电池板块力王股份、科达利、恩捷股份、圣阳股份等多股盘中涨停;能源金属板块西藏矿业拉升涨停,天华新能、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等多股跟涨;汽车整车八块,江淮汽车、一汽解放、江铃汽车、安凯汽车等多股盘中一同涨停,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德国多股跟涨。 消息面上,据中国有色金属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冯猛在2023中国(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上表示, 我国锂产业发展存在资源供给保障压力大、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高端电池材料性能有待提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不足等问题。 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做好3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锂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序参与海外锂资源开发,避免无序竞争;鼓励企业加大找矿勘查力度,进一步优化盐湖及矿石提锂工艺;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制定锂等再生原料标准。 二是促进上下游协调有序发展。 引导锂资源、锂盐企业于下游电池材料、电池企业建立利益长期共享的战略合作关系;鼓励上下游企业共同投资、合作研发,提升产业链竞争优势。 三是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巩固提升技术优势;加快开发锂电新材料;加强全固态电解质、锂离子导体复合隔膜等新型电池材料研发与工程化;引导企业完善新体系电池材料制备技术专利布局,促进我国锂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汽车方面,10月26日晚间, 乘联会发布10月车市预测,其预计,10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预计202.0万辆,环比0.1%,同比9.5%,其中新能源零售75.0万辆左右,环比0.9%,同比增长34.6%,渗透率约37.1%。 众所周知,今年的车市“金九银十”表现较为亮眼,9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预计202.0万辆,环比0.1%,同比9.5%,其中新能源零售75.0万辆左右,环比0.9%,同比增长34.6%,渗透率约37.1%。而10月作为车市消费传统旺季,终端及促销政策力度延续,“十一”叠加中秋超长假期,各地方车展及促销活动较多,促进双节期间终端热度增长。 而虽然十一假期后终端恢复正常销售节奏,市场热度回落明显,但紧随各大电商平台造势,各车企“双十一”促销活动将逐渐提上日程,乘联会10月车市预计整体延续9月水平。 银行证券评论称,“银十”开端市场表现良好,预计年末冲量阶段行业价格战将继续延续,但消费者情绪逐渐适应行业价格变化趋势,在较大力度促销下,年末车市销量有望继续环比向上,我国汽车工业运行有望保持稳健态势。 锂方面,近期,不少锂产业链企业陆续发布其2023年前三季度及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其中,尤以此次拉升涨停的西藏矿业表现最为抢眼。据西藏矿业报告显示,公司2023年第三季度共实现约2.76亿元的营收,同比上涨162.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777.6万元,同比增长3259.51%。不过从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公司前三季度累计表现稍显逊色,共实现约5.59亿元的营收,同比下降57.85%;净利润约1.13亿元,同比减少76.35%,符合其此前同比下降72.81% - 81.17%的预期。 对于公司前三季度业绩下滑的原因,西藏矿业表示,报告期内,锂盐市场供应充足,终端动力市场需求维持低迷,电池材料厂按需采购为主,为促成交易,碳酸锂报价SMM 均价折 90%,使得下游观望情绪加重。此外,锂盐产量稳定供应进一步加剧了锂盐市场供大于求局面,造成碳酸锂市场价格继续下跌,上下游去库存速度低于预期,加之动力电池需求继续低位,市场价格仍处下行通道中。 综上, 西藏矿业主要产品锂精矿销售量、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导致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及利润大幅下降。 据SMM现货报价显示,进入2023年以来,国内碳酸锂价格因下游需求疲软而一直整体处于下跌通道,虽然4月末起因碳酸锂价格非理性上涨带来需求端提前消费,“虚假繁荣”下行业整体开工率提高,补库需求增加致使碳酸锂价格进一步拉涨,但是随后汽车制造商的降价打压了电池制造商的利润,减缓了碳酸锂价格的上涨。 进入三季度,在季末财报压力环节之后,上下游进入博弈阶段,因中游电池制造商面临成本控制压力,锂盐生产商处于不利地位,碳酸锂再度进入下行通道。进入9月份,随着碳酸锂价格跌破不少外采矿石冶炼企业的实际当期生产成本,上游部分锂盐厂在主动和被动原因下选择减产,碳酸锂价格短暂回暖。 但是近期,碳酸锂价格再度进入下跌通道,据SMM最新调研显示,近期碳酸锂市场整体较为清淡,因终端需求依旧低迷,下游正极、六氟等环节对锂盐采买需求未见明显起色,市场零单成交寥寥。 此外,近期市场某盐湖大厂即将再次放货的消息传出,且据悉本次该企业放货的对象或将集中在下游正极生产企业,致下游采买需求有所后移。部分贸易商在库存压力之下,欲低价换量,致使碳酸锂报价大幅走低,但对需求端的提振依旧不甚明显,部分盐厂挺价心态亦有所动摇,部分厂家报价下行,碳酸锂市场成交重心下滑。 截至10月27日,国产 电池级碳酸锂 现货报价跌至16.1~17.3万元/吨,均价报16.7万元/吨。 》查看SMM钴锂现货报价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不过从前三季度同比来看,据SMM现货报价显示,2023年1-9月,国产 电池级碳酸锂 现货均价月29.78万元/吨左右,而2022年1-9月,国产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约45.95万元/吨,同比跌幅高达35.19%。 对于汽车板块,国信证券评论称,虽然原材料价格走势短期难以预测,但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升级趋势不改,仍然是未来5-10维度的主线逻辑,部分零部件下跌到合理估值水平,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推荐自主品牌崛起和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升级两条主线。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