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73个
从4月初开始,中国进入了繁忙的“外交季”。4月1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抵达重庆,开启访华之旅。 这是朔尔茨自就任总理以来第二次访华,也是今年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随同访华的,除了环境、农业、交通3名内阁部长,还有由西门子、宝马、奔驰等重量级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组成的经济代表团,阵容堪称豪华。 朔尔茨此次率领“豪华代表团”访华,传递出哪些信息? 01 见信心 据外媒报道,为进入此次访华随行的经济代表团,德国企业界的报名非常踊跃。 最终拿到“登机牌”的都是各行业巨头企业的高管,包括西门子公司首席执行官博乐仁、梅赛德斯-奔驰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宝马公司董事长齐普策等。 出发前,齐普策表示,对中国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坚定持续投资中国、为深化德中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而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也表示,未来数年在华有大量投资计划。 就在前两天,4月11日,大众汽车集团刚刚宣布,计划在中国投资25亿欧元(约合194亿元人民币),以扩大其在安徽省合肥市的生产基地和创新中心。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基地 这些都延续了德企对华投资的一贯积极态度。 此前,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2023/24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91%的受访德国企业表示将继续扎根中国市场,没有离开中国的计划;超过半数的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 2023年德国对华投资的“成绩单”也格外亮眼——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19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4.3%,继此前两年的高值后,再创历史新高。 要知道,2023年,德国经济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衰退,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大幅下降,从2022年的约1700亿欧元降至2023年的1160亿欧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对华投资却从115亿欧元升至119亿欧元。这也使得2023年德国对华投资占德国海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10.3%,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样的逆势上扬,更加凸显德企对华投资的信心。 去年,大众、奔驰、宝马、巴斯夫、西门子等大型德国企业纷纷顶住压力,争相继续增加在华投资。其中就包括,西门子公司宣布将投资1.4亿欧元用于扩建中国成都的工厂,大型化工企业巴斯夫公司计划到2030年在华投资高达100亿欧元,等等。 可以说,在中德经贸合作中,大企业一直发挥重要作用,它们深耕中国市场多年,致力于挖掘合作潜力和动力。此次企业界随访,不仅利于维持中德经贸关系的稳定性,也展现出朔尔茨和德国企业界希望抓住中国扩大开放的机遇,与中国长期保持合作的意愿。 02 见创新 朔尔茨此行首站抵达重庆,在重庆,他的第一个参观点是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这是德国博世集团与庆铃汽车集团合资成立的公司。 朔尔茨参观了该公司研发生产的多款氢动力产品以及氢燃料电池解决方案,在工作人员的解说下,他还饶有兴趣地现场体验了氢动力模块装配这一环节。 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新工厂于2023年11月2日正式投入使用,集氢动力产品研发测试、生产制造、销售管理为一体。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未来选项。近年来,重庆立足氢能资源与汽车产业优势,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同时积极布局制氢、加氢设施,持续拓展氢能应用,与四川共同打造“成渝氢走廊”。 第一个参观点与氢动力和新能源汽车有关,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 正在面临转型压力的德国,更加重视巩固和扩大与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合作。 这从随访名单中也可以看出,其中不乏汽车行业巨头,梅赛德斯-奔驰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宝马公司董事长齐普策都在其中。 当下,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新形势下,德国车企正在寻求转型,而中国通过长时间努力,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聚集地和智能汽车产业创新高地,吸引着德国车企在华投资和建设进一步扩大。 《2023/24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51%的受访德企认为,当下中国企业在其所在行业中是创新领导者,或预计在未来5年内会成为领导者。而在汽车行业,高达69%的受访者持上述看法。 就在今年2月,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新设合营企业案获得批准,宝马和奔驰两家公司联手布局中国电动汽车市场。 此前,宝马集团也宣布,将于2026年起在沈阳投产纯电动新世代车型。同时,与之配套的BMW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全面动工,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此外,宝马沈阳研发中心二期扩建项目也正式启用,进一步强化了宝马本地化新能源车全流程开发和验证能力。 今年4月刚刚追加25亿欧元投资的大众汽车集团,也瞄准与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 据介绍,大众汽车集团将在合肥生产两款与小鹏汽车共同开发的大众汽车品牌车型,其中首款车型计划于2026年投产。按照规划,至2030年,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品牌将在中国市场提供超过30款纯电动车型。 去年起,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发起所谓的“反补贴”调查,中德电动汽车合作却“逆势而上”。 此次随访的交通和数字化部长维辛,去年就明确表示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惩罚性关税,并警告说,德国经济将因此受到损害。 德方提供技术,中方提供生产,是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中德合作的模式,然而,伴随着中国发展越来越快,科技越来越发达,中德合作也在寻找新的平衡点。 而中德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合作,就是再生动不过的案例——中德双方的合作,并没有陷入零和博弈,而是在充分考虑彼此发展阶段的同时,以建设性的态度追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03 见合作 今年是中德建交52周年,也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 在中德关系中,双边经贸合作一直发挥着“压舱石”作用。自2016年起,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德国也一直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 尽管中德务实合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一段时间以来,“去风险”一词仍频频出现在德媒的报道以及德国的官方文件中。 去年7月,德国联邦政府通过首个“中国战略”,将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文件指出,德国在一些领域对中国存在“严重的依赖关系”,并具体提出了德国减少风险和加强多样化的措施。 文件明确,德国无意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寻求与中国经济脱钩,但同时德国也急需“去风险”。 今年2月,朔尔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也再次表示,德方反对保护主义,反对脱钩断链,乐见中国发展振兴,愿为其他国家在德企业提供优质营商环境。 尽管德国多次强调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但“去风险”政策释放出的负面信号,还是对中德经贸合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有国际问题专家分析,此次朔尔茨访华,一位政府总理加上三位部长,规格很高,而且随行的这三位部长此前对华言行十分友好。朔尔茨此行要向中国传递出一个信号,即德国始终希望中国了解德国所谓的“去风险”不等于脱钩,希望在经贸领域深化合作,在全球治理领域能与中国一起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 此前,外交部发言人也表示,中方愿同德方以此访为契机,增进理解信任,深化务实合作,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原则,推动中德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事实上,这两年,中德两国的高层交往十分密切。 2022年11月和2023年6月,中德两国领导人成功互访。 2023年6月,中德举行第七轮政府磋商,多达22个部门的负责人分别举行了对口磋商。 2023年10月,第三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在德国召开,双方在财金领域达成了25项合作共识。 就在前两天,2024年4月11日,中德财政合作对话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德同为制造业大国的代表,一直以来为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相处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启示意义的互动之路。 两个东西方大国在互动过程中,难免有些小插曲,但“去风险”“降依赖”不应该变成“去合作”“降水平”。 在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朔尔茨此访无疑释放出中德合作的积极信号。而中方的态度一以贯之,始终视德方为合作共赢的重要伙伴。 从新起点出发,拆墙、筑路,多多走动,相向而行,中德关系一定能在健康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据外媒报道,周四,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公布一项计划,将借鉴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吸引可再生能源投资的经验,制定《澳大利亚未来制造法案》(Future Made in Australia Act)。 该法案旨在对抗美国总统拜登支持并于2022年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 根据IRA,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公司可获得3700亿美元的补贴,这引起了国际恐慌,尤其是在欧洲,因为欧洲的可再生能源公司计划在本土而不是在美国建设新的设施。 去年,针对IRA,欧盟委员会提出了自己的《绿色协议产业计划》(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但许多细节和具体规定仍需成员国政府制定或通过。 阿尔巴尼斯表示,即使不能“货币互换”(Dollar for dollar),在吸引可再生能源投资政策方面,澳大利亚也要同美国“针锋相对”。 周四,阿尔巴尼斯在昆士兰州发表讲话时表示,他将向澳大利亚“净零经济管理局提供所需的一切工具,以支持资源社区,特别是在即将到来的经济改革时期”。 他重申,澳大利亚不能与美国“一美元对一美元”,但强调“这不是拍卖,而是竞争”。 “在生产力、政策水平和激励措施力度来看,澳大利亚绝对可以同国际投资展开竞争”。 “一项措施就是澳大利亚将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他说。 阿尔巴尼斯指出,除了美国和欧盟外,日本、韩国和加拿大同样在“投资工业基础、制造能力和经济主权”。 “这不是老式的保护主义或孤立主义——这是新的竞争”。 “这些国家不会退出全球贸易或放弃世界市场亦或基于规则的秩序,我要重申的是,澳大利亚也不会”。 他表示,澳大利亚将“继续奉行全球市场和自由贸易政策”,但必须认识到,“我们追随的伙伴正在打破新的经济规则”。 “我们必须认识到,为了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经济干预层出不穷”。 “而且至关重要的是,这一切都不能完全由市场力量决定,也不能交到看不见的手上”。 他说,这项政策的具体内容将在下个月的预算中列出。 虽然阿尔巴尼斯没有透露具体额度,但媒体猜测至少达到180亿澳元,支持对象包括可再生氢能、太阳能等。
合成氨是成熟的生产工艺,国际上先进的合成氨技术均采用低压合成工艺,常用的大型氨合成有凯洛格(Kellogg)、托普索(Topsøe)、卡萨利(Casale)、布朗(Braun)等公司所开发的工艺,国内早期所应用的工艺多数从国外引进,各种工艺均从不同角度力争提高氨净值和热量回收效率、降低触媒层高度及整个塔的阻力降。 自2015年起,我国合成氨行业出现过产能过剩现象,但现如今该行业又迈入转型升级的快速发展阶段。大型合成氨工业中,大型空分技术国内已十分成熟,低压合成氨技术我国已步入国际先进水平,已建成诸多大型合成氨基地,同时涌现了云天化、湖北宜化、华鲁恒升等一大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大生产规模的企业。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开始研发设计合成效果更佳的氨合成系统,最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南京国昌、南京聚拓与湖南安淳等等。现如今所设计的合成塔,塔径为600~3200mm,合成塔的合成能力相比之前有较大提升,提升最为明显的就是合成氨联产甲醇的流程所设计的醇烃化工艺搭配醇烃化产生的气体进行精制时应用的工艺所结合的新型氨合成工艺,此工艺目前设计领先,运行成熟。总体来看,国内合成氨研究基本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综合考虑从可再生能源制氢到合成氨一体化技术,基本上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合成氨工艺发展趋势是大型化、低压化、节能化、安全环保化。 除了低温低压合成氨,还有直接电催化合成氨、低温常压合成氨、等离子体法合成氨等新技术。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的设计与运行存在诸多挑战,需要在合成氨工艺柔性优化与调控、大规模电解水制氢平稳运行、制氢负荷参与电网调控和全系统技术经济性等方面展开研究。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负荷的调控策略和动态控制技术是当前正全力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具体包括:高效低温低压合成氨技术;可再生能源波动条件下的合成氨工艺流程优化和柔性调控技术;考虑“电-热-质”耦合的大规模电解水制氢系统的模块化集成和集群动态控制技术。 绿氢制备绿氨下一步需要进行的突破,主要是需考虑可再生能源供给和绿氨市场消费需求的波动,同时充分考虑操作安全性和过程经济性,研究复杂变工况条件下的催化剂动力学机制、适应柔性生产的合成氨工艺流程技术等,主要是:波动性可再生能源与氨合成塔、压缩机、气体分离、换热网络等适配方案与协同控制,实现冷热电互济,提升系统灵活性,提高综合转换效率。
新能源作为近几年全球备受关注的领域,全球各国纷纷加码相关产业布局和投资。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氢能产业已成为全球能源领域投资增速最快的行业之一。从国内来看,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增加,为氢能产业的放量提速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内氢能产业正步入加速期,相关项目陆续落地,氢能汽车也逐渐放量中。 氢能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地方规划陆续出台 作为终极能源之一的氢能愈发受到市场关注,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且有超过20个省份将氢能源发展列为当地首要发展任务之一。 ► 3月底 ,吕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勇表示,吕梁市正聚焦于建设“ 千亿元级吕梁氢都,北方氢能产业高地 ”的目标。他们计划到2025年,全市制氢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建成加氢站50座,氢能汽车保有量突破5000辆,氢能重卡生产能力达到5000台,预计产业链总产值将超过200亿元。 ► 3月21日 ,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泾河新城氢能产业)工作推进会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举行。会议介绍了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泾河新城氢能产业)建设行动方案和支持政策体系,发布了“伯肯TX40燃料电池空压机”新技术。推进会现场还举行了签约仪式,1GW梯次电池综合利用项目、压缩机产业研究院(90兆帕压缩机研发)及生产线、绿氢及高性能催化剂国产替代项目、车载供氢系统暨超四代高压储氢瓶项目、氢晨能源西北区域研发运营中心及燃料电池电堆生产制造项目、空气悬浮鼓风机项目、氢能膜电极项目(云腾氢芯)、阻隔材质超四代储氢瓶项目、单晶硅电池片辅助材料项目、核孔膜项目、新型硅碳负极项目、低温液氢透平膨胀机等12个项目;氢气变色胶带产线项目,大功率氢燃料电池智能控制系统项目,150KW氢燃料电池堆开发设计项目,氢燃料电池空压机项目,燃料电池膜电极、双极板、催化剂项目等5个校企项目;1个氢能研究院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泾河新城。据了解,氢能产业创新聚集区作为西咸新区首个谋篇布局的聚集区,基本形成了制、储、运、用的全产业链条,构建了创新驱动引领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查看详情 ► 3月20日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印发《成都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明确,鼓励光伏、氢能、浅层地温能、生物质能等应用,推动制氢母站、液氢站、加氢站网点建设,加快构建半小时加氢网络。到2025年,原煤消费量力争控制在500万吨以下,绿氢生产能力达到6000吨以上。 ► 3月19日 ,中国石化联合国内数十家氢能头部企业发布了中国首个《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指南》团体标准。目前,中国石化已涵盖了所有分布式制氢主流路线,累计发展加氢站128座,成为全球建设和运营加氢站数量最多的企业。 ► 3月18日 ,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加快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跟踪评价,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业进步。编制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序推进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稳步开展氢能试点示范,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拓展氢能应用场景。稳步推进绿色清洁液体燃料发展,有序推动纤维素等非粮燃料乙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抓好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推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实施低碳零碳改造,推广综合能源站、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绿色高效供用能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实施新能源微电网、微能网、发供用高比例新能源应用等示范工程。 》查看详情 ► 3月1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 《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到,要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聚焦“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聚焦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电力系统各类应用场景,开发新型储能多元技术,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所需的储能技术产品矩阵,实现多时间尺度储能规模化应用。发挥生物制造选择性强、生产效率高、废弃物少等环境友好优势,聚焦轻工发酵、医药、化工、农业与食品等领域,建立生物制造核心菌种与关键酶创制技术体系。聚焦CCUS技术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开展CCUS与工业流程耦合、二氧化碳生物转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及示范。 ► 2月底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和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征集推广实施方案》。其中,氢能开发利用技术是重点方向之一,包括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离网、可中断负荷)大规模制氢技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工业副产氢高效提纯技术,经济安全高效的氢能储运技术,氢燃料电池开发及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技术等。 ► 2月20日 ,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开展重卡换电站建设组网与运营示范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开发百千瓦级大功率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和氢能船舶使用的燃料电池系统,探索先进氢能技术在中重型牵引车、自卸车、船舶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打造多个氢能交通运营平台,投入各类氢能车辆进行市场化模式运营等。 ► 2 月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发展改革委共同编制印发了《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锚定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全面谋划了京津冀区域能源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改革举措。北京市大兴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队长李哲介绍,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是目前京津冀地区最大的氢能产业聚集地,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南区一期、二期目前已正式投用,聚集了190余家氢能行业企业,建成了全球最大气氢加氢站海珀尔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突破900辆。 》查看详情 ► 1月24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冰在发布会上表示, 要围绕储能、氢能、核能、虚拟电厂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完善能源保供长效机制。 》查看详情 ► 1月12日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2024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 ,提出加强电解水制氢装备、氢气压缩机、氢膨胀机、高压储氢容器、液氢装备、输氢管道、氢应用、氢电融合和氢安全等标准研制,制定氢品质检测、电解水制氢系统测试、临氢材料测试、氢储运装备测试、燃料电池和零部件测试等标准。 ►1月9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 《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 提出,创建广州南沙粤港融合绿色低碳示范区,研究绿色低碳园区建设运营新模式,探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欧盟碳排放相关标准互认机制,助力“零碳”产品全球范围自由流通。推进氢能等清洁能源利用,适当超前布局建设和运营换电站、高压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新型基础设施。扩大绿证绿电交易,支持各类企业购买和使用绿证,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实现高比例绿电消费。 ► 1月 ,由我国牵头修订的国际标准ISO/TR11954:2024 《使用压缩氢气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性试验方法》 正式发布。 》查看详情 氢能项目不断落地 ►3月30日 , 国内首条规模化应用的氢能重卡高速运输线路 —— 湖北高速氢能源生态示范线启动 ,共30辆49吨东风氢能重卡投入使用。未来还将购买170辆东风氢能重卡,抢占氢能车路协同新赛道。 ►3月30日 , 海马氢燃料电池汽车7X-H开始首批示范运营 ,首批示范运营共投入车辆25台,其中,20台率先在海口市内提供网约出行服务,另有5台将应用于公务租赁、会务接待、预约体验和公众科普等场景。 ► 3月26日 ,亿纬氢能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推介论坛上发布全球首台100kW AEM(阴离子交换膜)制氢电解槽。亿纬氢能总经理汪瀛博士表示,该100kW AEM制氢电解槽尺寸为380*480*1200mm,重量为490kg,重量和体积仅为相同功率下碱性电解槽的四分之一。汪瀛还表示,公司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推出全球首台兆瓦级AEM电解槽产品。 ►3月 ,在河北石家庄桥东区举办的氢能产业招商大会上,萱柯氢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项目、全国首家氢能汽车体验中心项目、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研发生产项目以及氢能制储加用一体化项目等项目分别签约。目前,桥东区的目标是打造“全国氢能第一区”,近年来,一共引进了19个氢能产业项目,产值达到10.8亿元,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制氢、储运、加氢、氢能装备制造和氢能运用产业链条。 ► 3月 ,中国石化燕山石化氢气提纯设施完善项目全面启动,这是2024年北京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中国石化2024年新能源板块的重点投资项目。该项目利用燕山石化乙烯装置工业副产氢,采用PSA提纯技术,将工业副产氢提纯至99.999%以上,符合氢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标准。项目设计提纯能力1万标准立方米/小时,预计2024年底竣工投产。 ► 3月27日 ,氢璞创能项目签约仪式在长沙举行。该项目拟在宁乡高新区投资建设氢燃料发动机系统及电堆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投资总额约10亿元。此次签约的氢璞创能项目,将着力研发生产 全国最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电堆,可满足重卡汽车长途行驶需求。 项目第一期投资建设年产1000套的240KW燃料电堆以及200KW发动机系统生产线,第二期新增年产4000套的氢燃料电堆及发动机产线,第三期新增年产1万套的氢燃料电堆及发动机产线。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30亿元。 ► 国内首个生活垃圾制氢项目落地: 近日,佛山市南海区垃圾资源化项目在狮山镇开工,这是南海首个“新环保+绿色能源”的新模式项目,也是全国首个生活垃圾制氢项目,为破解氢源短缺问题再探新路。项目由中鹏未来(广东南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建设,预计于今年12月完工投产运行。该项目总投资约5.87亿元,采用“城市生活垃圾碳化气化制氢工艺技术”的垃圾处理方式,日处理生活垃圾500吨,年产氢气7300万标方,副产液体二氧化碳8万吨、硫磺0.01333万吨。 ► 内蒙古“风光氢储车”产业生态链启动: 近日,北奔重汽、华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明阳集团在北奔重汽联合举办了自治区“风光氢储车”产业生态链启动暨氢能源车辆交车和氢能储运工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北奔重汽、华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明阳集团携手产业链合作伙伴,依托包头风光氢储车开发建设项目,共同打造风光制氢、氢能技术创新平台、氢能重卡制造、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数字储能装备制造和煤炭绿色运输等产、储、运、加、用全产业生态链。仪式上,北奔重汽与华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内蒙古融和九州物流有限公司签订了145台氢能重卡续购协议,同时交接了首批15台北奔氢能源车辆。 ► 近日,由上海电气旗下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碱性电解槽产品(QQSD-Z系列)顺利完成性能及稳定性测试 ,并获得德国莱茵TÜV颁发的第三方认证。据悉,氢器时代深耕绿氢技术自主研发,此次新品引入了颠覆性技术改革,大幅降低了内部电阻,在延用传统低成本非贵金属催化剂和隔膜材料时,仍可实现性能的大幅跃升。这标志着氢器时代碱性电解水制氢直流电耗已正式迈入3.0时代,有助于推动绿氢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 3月21日,全国首个建在化工园区的SOEC电解水制氢项目--百千瓦级SOEC电解水制氢项目在濮阳工业园区顺利开工 。该项目将以高纯氢气安全和高效生产为目标,针对百千瓦级SOEC制氢系统在高温、高湿、涉氢、富氧及微正压环境等苛刻条件下的稳定运行、健康管控和低能耗等难点进行攻关,进而助力该项技术在我国实现规模化推广。 ► 3月19日 , 国家发改委向社会公开征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一批)》意见 , 本批次发改委共公示了47个项目,其中氢能产业项目共计8个 ,源头减碳类项目6个,分别为:皖能燃煤锅炉掺氨清洁高效燃烧成套技术示范项目、国创氢能张家口风氢一体化源网荷储综合示范工程项目(一期)、国电投基于纯氢燃气轮机创新的“电-氢-电”新模式实证示范项目、中船50万千瓦风电制氢制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中能建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示范项目、航天晨光高参数化液氢储运装备项目;过程降碳类项目2个,分别为:河钢面向长流程的全氧富氢低碳炼铁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示范项目、宝钢2500m3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HyCROF)商业化示范项目。 》查看详情 此外,中石油还成功中标了内蒙古西部天然气固阳-白云鄂博输气管道工程勘察设计项目,这是继包头-临河输气管道工程后,再次承揽掺氢管道项目。 》查看详情 ► 3月16日 , 中国石油第一个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制氢装置在玉门油田投产 ,所制氢气纯度达99.99%,通过输氢管道、管式槽车等送至中国石油玉门油田炼化总厂等企业,实现从生产到利用的全流程贯通。由此,玉门油田“油气电氢”综合能源公司版图基本形成。玉门油田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于2023年8月8日正式开工,建成了包含3套1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碱性电解槽和1套质子交换膜的制氢站,年产氢能力达2100吨。 》查看详情 ► 2月23日 ,内蒙古能源局发布了题为《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文件显示,已批复实施风光一体化制氢项目33个、绿氢规模68万吨/年,成为全国风光制氢示范项目主要建设地区。 ► 1月,中石化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10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制氢厂部分)获备案 ,该项目总投资59.4亿元,建设25个制氢厂房,每个厂房各配置8套电解槽,共计200套1000Nm3/h碱液电解槽电解水制氢装置。 氢燃料汽车逐步放量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氢能源车产销量分别约5600辆、5800辆,同比分别增长55%、72%左右。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近两年增幅明显加大。 今年以来,氢能产业的活跃度明显提升,燃料电池技术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突破,使得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应用得到了推广。 宇通等氢能商用车头部企业持续批量交付,山东青岛一家氢能源车生产厂负责人也表示,今年一季度,他们一共销售了270辆氢能源车,较去年同期销售的45辆大幅增加。 此外,开年以来,全国多地也均发布了氢能车招标信息,涵盖氢燃料电池公交、重卡等多种车型。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年内氢能汽车的招标量已达到2744辆,超过去年全年2040辆燃料电池车的总采购量。 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表示:“之前受制于成本问题,氢能汽车规模化落地进程较慢。但近两年在政策推动和技术突破等因素的加持下,氢能汽车商用进程正在加速。” 行业人士认为,随着各种政策支持,氢能源车将进入放量提速期。 ► 3月21日 ,由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位于长春的中车长客试验线进行了运行试验,标志着氢能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试验数据显示,这款列车每公里实际运行平均能耗为5千瓦时,满足车辆设计的各项指标要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3月19日 ,宇通向河南济源市交付50台氢燃料牵引车。 ► 从3月1日起 ,山东对氢能源车免征高速公路通行费,成为全国首个实行对氢能源车高速免费的省份。东潍坊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炎表示:加氢站从2022年年底运营以来,从以前每天的加氢量60多公斤,到现在的日加注量达到600公斤。山东高速免费之后,现在加氢的车辆每天都在增加,包括外省的氢能源车辆。 ► 2 月 ,宇通向上海交付了79辆新能源重卡,其中49辆为氢燃料重卡。 ► 2月27日 ,现代商用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完成100台氢燃料电池轻卡的交付。 行业前景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发布的《国际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预计,未来10年是我国氢能产业的“黄金发展期”,预计到203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新建投资规模将达到3750亿元。 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测,在2030年“碳达峰”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需求量中占比约为5%;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1.3亿吨,在终端能源消费需求量中占比约为20%。 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国氢能产业设定了阶段性发展目标:到2025年,氢燃料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此外,2023年我国氢能源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约55%、72%。 中国氢能联盟理事长、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表示,“ 氢能作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他表示,各级政府均在研究支持氢能产业高质量的指导意见,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进入了关键阶段。可再生能源制氢大基地建设、氢能高速、海洋氢能等创新应用工程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及装备自主化持续深入,氢能企业融资及上市步伐加快。中外双边多边氢能合作日趋频繁,氢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能将日益强劲。 万联证券西安部分析师屈放表示,氢能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有望超过锂电。氢能原料广阔,取材成本低,而锂的储量分布不均匀且提取成本较高。尤其我国缺乏高质量锂矿,制约了锂电池的发展空间。氢电池密度高,充电时间短,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如现在已经市场化的氢能重卡,之前就是由于锂电池密度低而无法市场化。氢能与光伏,储能结合的空间更大,适合建立完整制氢,储氢的新能源体系。 相关阅读: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氢能 相关政策不断推出 》张天任建议: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进程 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 两会 》继丰田后 本田发布新款氢动力汽车 氢赛道抢跑进行时 中国车企也需引起注意! 》丰田抢跑氢燃料汽车赛道? 全球推广Mirai 购车享“大补” !
北京发布《加氢站运营管理规范》,围绕加氢站基本要求、制度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氢气品质管理、现场运行管理、风险管理、档案管理与数据记录等八个方面进行规范,明确加氢站投运前须完成安全评价报告、消防审验、防雷检测、特种设备等方面的安全验收,取得相关资质证明后方可运行。标准发布实施后,将助力夯实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助力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力争建成并投运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74座的目标实现,服务北京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仅三个月的时间,氢能汽车的招标量就已达2744辆,招标车辆涵盖氢燃料电池公交、重卡等多种车型。而根据氢云链数据库,2023年氢燃料电池车的招标量为2040辆。这意味着,今年仅前三个月的招标量,就已超过去年全年。 中银国际分析称,氢能产业周期开启,绿电制氢成本预计逐步具备竞争力,绿氢应用场景有望扩大。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的重要应用场景,在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零部件逐步国产化、规模化、绿氢价格逐步下降背景下,氢燃料电池汽车需求有望提升。我们预计到2025年中国氢燃料汽车保有量有望超过5万辆,预计2030年全球氢燃料汽车保有量有望超过165万辆,2022-2030年复合增速48%。燃料电池商业化有望提速,具备成本优势及技术优势的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生产企业与氢储运、加注装置企业有望受益。推荐兰石重装、华电重工,建议关注亿华通、雄韬股份、潍柴动力、美锦能源、石化机械、厚普股份、开山股份、雪人股份。 东方财富证券研报显示,燃料电池尚在商业化早期,核心部件与材料壁垒较高,建议关注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出货量排名靠前、布局核心部件与材料的企业。燃料电池系统/电堆方面:建议关注亿华通、国鸿氢能(未上市)、捷氢科技(未上市)、潍柴动力;质子交换膜和气体扩散层方面,建议关注华电重工(通用氢能);催化剂方面,建议关注贵研铂业;双极板方面,建议关注治臻股份。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将氢能作为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选择。我国《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在“新”、“质”、“生产力”三个方面正全力推进,逐步打造成为助推我国经济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据智通财经获悉,中国旭阳集团(01907)积极响应时代需求,秉持“承接能源战略落地,助力碳中和,打造新的业务增长极”总体定位,依托自身氢气资源、成本、地域、质量、工艺、低碳等六大优势,2020年开始整体规划布局氢能产业发展,同年7月1吨/天高纯氢一期项目顺利投产,同年12月注册成立旭阳氢能母公司——定州旭阳氢能有限公司(简称“旭阳氢能”),并随后于2021年注册成立邢台、呼和浩特、郓城三家旭阳氢能子公司及组建旭阳氢能研究所,2022年1月获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取得危险货物运输资质成立氢气运输车队,2022年3月注册成立保定旭阳氢能有限公司承载落实与保定市人民政府氢能战略合作协议,从而基本完成旭阳氢能板块市场主体设置及相应组织架构设计与布局。 2020年至今经过三年的发展,旭阳集团脚踏实地推进氢能项目建设和场景应用,已经形成有效益、有效果、有效应的旭阳氢能生态,建成投产3条共计14吨/天高纯氢产线成为全国第五、京津冀最大高纯氢生产商及供应商,建成投运3座加氢站成为河北省独资建站最多的企业,形成稳定的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盈利模式,氢气产品通过国家清洁氢认证,全生产周期综合碳排仅为0.49 kg CO2e/kg H2,远低于清洁氢认证标准值4.90 kg CO2e/kg H2,年可实现减碳5.8万吨。 从财务表现来看,2021年以来旭阳氢能板块高速发展,氢气销量及氢能业务收入呈指数级增长。2023年,氢气销量930万方,同比增长2.36倍;氢能业务收入由2021年2110万元增加至去年6400万元,综合盈利能力不断加强。 应用场景方面,旭阳氢能目前已搭建定州到辛集、定州到天津、保定容易线等多条氢能重卡运输线路,以氢能重卡替代传统燃油车运输焦炭、煤炭等产品,运力近5000吨/天。2023年新增燃料电池车辆60余辆,助力旭阳园区完成绿色运输指标,同时园区内部氢能重卡短倒、装载、自卸车等应用也在逐步拓展。 研发创新方面,旭阳氢能加快完善科研平台体系,在定州园区搭建完成氢能实验室,配备了电化学工作站、真空管式电炉等20余台核心设备,并开展析氢催化剂、液氢催化剂等关键材料研发;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编写《焦炉煤气制高纯氢转化工艺安全技术要求》和《加氢站运行管理规范》两项国家氢能标准,不仅填补了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相关领域标准化的空白,也标志着行业内体系建设工作有标可依、有据可考、有章可循,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扎实迈进。 面向未来,旭阳氢能将进一步深化落实《旭阳集团氢能发展规划》,继续按照“一线、一网、两翼、四个阶段”发展思路,完善制-储-运-加-用+研氢能生态模式,形成氢能生产、储运、分销网络布局,加快建立一体化闭环氢能产业圈,分阶段打造清洁低碳能源供应商、能源生态系统集成商、先进能源技术开发商,最终成为能源转型卓越服务商。 市场开拓方面,计划在定州、邢台、唐山、呼和浩特建立四个氢气保障基地,实现氢气销量持续增长;以“副产氢开拓市场,绿氢逐步替代”为原则,分期规划建设绿氢项目,逐步形成5000吨/年绿氢产能规模;联动集团化工板块,生产绿色甲醇、绿色合成氨等产品。 储运提升方面,谋液化、立管道,形成集约化、一体化氢能供应管网。2023年12月25日,线路全长164km、设计总供应量10万吨/年的旭阳氢能定州-高碑店纯氢管道项目获河北省发改委审批,后续将按计划稳步推进实施;同时,随着国产氢液化装置的突破,计划投资3亿元建设5TPD液氢项目。 发展保障方面,将跟进国家产业布局进程加大氢能板块投资,近期到2026年力争制氢能力超过10万吨/年,形成业务端5家以上制氢工厂;远期将持续致力氢能业务总量提升,规划形成20万吨/年多品位氢气产能规模,内外部氢车达到千辆以上,全国布局百座加氢站,实现228万吨/年二氧化碳减排。 总之,旭阳氢能将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建设氢能产业基地、拓展京津冀氢能市场、打造旭阳氢能品牌为出发点,大力强化全员创新、全面创新、系统创新、协同创新、原创性、独创性创新体系,大力开拓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局面,大力推进新型功能材料和氢能利用项目建设,大力提升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一以贯之,一如既往,为了旭阳的“两个转型”(大规模制造业转向服务型制造业,市场拉动、投资推动转向创新驱动),为了旭阳的焦化和化工两大支柱产业不断巩固并同时以研发创新方式向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转型升级打造第三增长极,为了旭阳事业的全国布局、全球开拓,为了旭阳“世界领先的能源化工公司——创新引领未来”的企业愿景,艰苦奋斗、持续奋斗、长期奋斗、共同奋斗。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氢矿,结合海上风光发电技术,通过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直接制氢,将为绿氢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新路径。 按照是否需要提前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海水制氢分为直接电解制氢和间接电解制氢两类路线。相比于间接制氢,海水直接制氢路线简化了工艺流程,因此更容易实现降本目标。 近年来,来自全球各地的科研团队先后在海水电解制氢方面实现突破,海水制氢技术快速发展。此外,国内外企业正在积极推进海水制氢产业化发展,多个海水制氢项目陆续启动。 深圳大学、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 2022年11月30日,深圳大学、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在Nature期刊上发表了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相关研究成果。该研究采用物理力学与电化学相结合的全新思路,建立了相变迁移驱动的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与技术,彻底隔绝海水离子,实现了无淡化过程、无副反应、无额外能耗的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原理与技术重大突破。 2022年12月16日,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深圳大学、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共同签署了“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原创技术中试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四方合作协议。 2023年6月,经中国工程院专家组现场考察后确认,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在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获得成功。 2023年10月,东福院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将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应用于长庆油田。这是该技术在海上中试成功后,首次应用于工业废水制氢领域。项目未来探索将海水制氢技术拓展到节能环保领域,为石化废水、炼钢废水等工业废水制氢提供路线参考。 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李朝升课题组 近日,在海水制氢技术方面,南京大学取得了重大突破。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李朝升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基于层状双氢氧化合物(CoFe-LDHs)电催化剂来应对海水中高浓度的Cl?为电解海水制氢带来的挑战。 据了解,相关成果已经以“Ultrastable electrocatalytic seawater splitting at ampere-level current density”为题,于2024年2月9日在Nature Sustainability(2024, 7, 158?167)上发表。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研究还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和南京大学卓越计划等项目资助。 天津大学凌涛教授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乔世璋教授团队 2023年1月30日,天津大学凌涛教授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乔世璋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 Energy期刊上发表了海水制氢研究成果。该成果通过在常见的催化剂表面引入硬路易斯酸材料,在催化剂表面构建了局部碱性的反应微环境,在不经过净化、脱盐处理和不添加强碱的条件下,在近中性的天然海水中实现了高效稳定的电解制氢。 大连洁净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2023年1月28日,大连市普兰店区海水制氢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投产后,将形成年发电量1.37亿千瓦时和年产2000吨的新能源绿氢产能,并在未来三年计划累计投资约30亿元,逐步形成500兆瓦新能源发电、10000吨绿氢的产业规模。 海水制氢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将充分利用普兰店区滩涂光伏资源优势及大连市技术研发、储能设备、制氢设备、加氢设备、氢燃料电池、整车、氢能消纳等可实现完整产业链本地化的优势,打造国内首例,集滩涂光伏、储能、海水淡化、电解制氢为一体,尝试风光耦合及大规模不受上网指标限制的孤网运行模式的氢能源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2023年10月消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围绕近岸/离岸海上风电制氢的需求,研发出一条以海水为原料制备氢气联产淡水的新技术,并依托该技术完成了25千瓦级装置的测试验证。 团队利用电解水产生的废热作为海水低温制淡水的热源,建立了废热回收系统,并与海水低温淡化技术进行集成耦合,研发出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相比传统淡水电解水制氢,该技术省去了废热移除所必需的换热器单元,以及与之配套的冷却介质,减少了设备成本与能耗。 在此基础上,团队研制出了25千瓦级海水制氢联产淡水装置。运行结果显示,以海水为原料可实现高效电解水制氢联产淡水,氢气产能可达3吨/年,产生的淡水在满足自身电解需求的基础上,可额外联产淡水6吨/年,证明了海水制氢联产淡水新技术的可行性与先进性,有望为近岸/离岸海上风电规模化制氢提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支撑。 牛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2024年1月4日,英国牛津大学Edman Tsang团队与华东理工大学吴新平团队合作,在Nature Catalysis期刊上发表了其研究成果。该成果报道了一种太阳光驱动下海水高温分解产氢的新策略,取得了高达15.9%的能量转化效率,超过了目前已报道的同类体系。 该成果清晰地揭示了海水中电解质离子在该催化体系中促进光生载流子分离的作用机制,对该体系在纳米甚至原子尺度有了新的认识,创新地提出了电解质辅助极化效应,并初步探究了其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可行性。 中国科学院理化所 2024年2月消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提出了一种海水制氢的新策略——利用电化学重整废弃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从海水中提取出氢气。该研究为废弃塑料和海洋资源的利用以及绿色氢能生产提供了新思路,有望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作出贡献。 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名为“钯-四氧化二钴铜”的复合电催化剂,成功破解了电解水制氢降本增效的难题。这种催化剂不仅可以高选择性地将废弃PET塑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乙醇酸,还能有效提升海水制氢效率并降低成本。在模拟海水环境中,该体系在1.6安培的电流下,稳定运行时长超100小时,显示出较高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3月25日,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cippe2024)在北京顺义举行,在中国石油装备展区,中国石油集团昆仑制造有限公司首次携中国石油宝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宝石机械”)等所属企业集中参展亮相,现场展示领先全球的先进装备与技术。 其中,重塑能源与宝石机械子公司宝石电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宝石电气”)合作开发的1.5MW橇装式氢能电站,首次正式对外发布。该产品最大净输出功率超过1500kW,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体撬装式氢燃料热电联供装置。 目前,该产品在宝石电气已完成整体装配及电气设备调试,后续将助推该公司相关炼化板块工业副产氢高效清洁利用,并有序推进油气勘探场景中钻井、压裂生产的能源清洁替代和绿色转型。 产品性能亮点满满 此次亮相的1.5MW橇装式氢能电站,采用了重塑能源基于发电应用场景正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系统。该产品工作环境温度可达-30~50℃,并支持2000m高海拔工况运行,工作过程中只产生电能、热能和水,真正实现零碳无污染。 此外,在设计、性能上,该产品还具备以下亮点: 高安全性 - 产品从“三防安全、防爆安全、氢安全、结构安全、主被动安全”多方面结合,打造了成体系的氢能电站安全整体设计方案,能够高效识别相关安全风险。 节能高效 - 产品装配的燃料电池发电效率超过54%,基础发电单元发电效率超过18kWh/kg,远高于传统的燃油燃气发电机组;可以提供380VAC的生活供电和600VAC的作业供电,并配置尾排回收系统,具有副产水高效回收功能,可帮助用户提高整体收益。 长寿命高可靠 - 核心设备及电站整机均采用高标准测试验收,符合可靠性要求,基础发电单元设计寿命超过40000h,进一步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高兼容性 - 构建了以燃料电池为主储能电池为辅的离网式电站混合动力系统构型,可实现与网电、传统燃油(燃气)发电机组同步并网和功率最优分配。 高集成设计 - 发电设备、电气设备和散热设备高度集成,内部基础发电单元模块化装载,有效利用舱内空间。 应用区域宽泛 - 产品开发了风冷、水冷和相变三段式冷却解决方案,开创性地对燃料电池尾排水进行收集,通过喷淋系统相变降温拓宽风扇散热边界,提高工作环境温度上限;应用电站低温无损快速启动技术,提高电站低温环境适应性。 在应用场景上,该产品不仅可以替代传统的燃油燃气发电机组,为油气勘探开发、野外路桥工程、重大文体活动、通讯工程等提供离网动力支持,也可以为工厂、社区、医院、商业区等提供热电联供服务,是未来氢能产业应用端的重要装备。 发电业务稳步增长 重塑能源一直在积极探索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发电领域的应用,自2022年开始布局氢能固定式发电市场,结合多年来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积累的先进技术及丰富经验,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精准定义用户需求,自主开发了包括200kW以上燃料电池发电解决方案、兆瓦级用户侧电力供应/氢储能解决方案、电动汽车氢能离网超充解决方案等,并均实现了商业应用落地。 2022年底,重塑能源联合正泰集团打造的兆瓦级氢能分布式发电站在嘉兴港区嘉化能源厂区投入应用,目前已成功运营超过1年,利用园区内氯碱工业的副产氢气,就地转化成安全、经济的清洁能源,为园区满足高峰时期生产用电需求提供了有力补充,并有效降低了用电成本,实现了更佳的经济效益。 随着该项目的顺利落地,重塑能源在可应用氢-电转换技术的固定式发电市场,逐步积累起优质口碑和日益丰富的经验。 2023年,重塑能源首次采用正向开发机制,成功交付终端用户200kW并离网氢能电站;此外,重塑能源携手氢积电开发的离网超充设备,已应用于新型综合能源站点和高速公路服务区,为站内电动汽车超快速充换电基础设施提供离网供能解决方案,并作为全国首例进入社区场景的应用,为社区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解决电容不足的痛点。 目前,重塑能源在海内外市场已成功交付多个发电项目,在包括产品设计、研发、装配、调试、运维等全流程上,实现了综合能力的持续优化升级。未来,重塑能源将发挥在燃料电池与制氢装备领域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布局优势,持续深耕相关市场,构建“电-氢-电”商业模式,为更多领域的用户创造价值。
日本最大的电力公司JERA周一表示,已与埃克森美孚(XOM.US)达成协议,将共同探索在美国开发一个低碳氢和氨生产项目。 埃克森美孚正在德克萨斯州休斯顿以东的Baytown综合工厂开发预计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低碳氢气生产工厂,年产能约为90万吨氢气和100多万吨氨。该项目计划于2028年投产。 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根据协议,JERA可能会投资该项目,并每年从该项目购买约50万吨低碳氨,以满足日本的需求。 氨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未来能源。它燃烧时不排放二氧化碳,但如果用化石燃料制造,它的生产会排放二氧化碳。 JERA高级管理执行官Steven Winn表示:“领先公司之间的合作对于建立氨、氢和其他产品的供应链至关重要,这些产品是零排放火力发电的关键。” 埃克森美孚低碳解决方案总裁Dan Ammann在同一份声明中表示:“为新市场建设世界规模的项目需要供应、需求和配套监管同步进行。” 作为全球第五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日本一直在推广将氨作为替代燃料,以帮助燃煤电厂和其他工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日本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氨作为燃料的需求增加到300万吨,并努力实现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JERA将于本周在其位于日本中部的Hekinan热电厂开始试验,将20%的氨气与煤共烧。该公司表示,这将是全球首个在大型商业电厂使用大量氨气的试验。 然而,环保人士批评此举是延长污染严重的燃煤发电寿命的一种方式。
国际发展史 1783年,法国物理学家夏尔锂提出用硫酸和铁作用制取氢气。同年,拉瓦锡设计了成本低廉的水蒸气通过灼红的枪桶制取氢气。 1800年,Nichoson和Carlisle首先以电解法提取了氢气和氧气。 Paets van Troostwijk和Deimann已经演示了用静电发生器分解水。然而,只有在1800年Volta创造的第一个强大的电池,也就是伏打柱,才有可能以一种有针对性的方式使用电解。 1820年,法拉第在他1834年才发表的科学著作中,首次提到了电解水的原理。 1888年,俄国的拉奇诺夫取得第一台单极性电解槽的专利。 二十世纪开始,德国的Garuti和Schuc Kert提出第一台实用性的单极性电解槽的设计,德国的Schmidt-Oerikon 提出第一台双极性电解槽设计。 1900年,施密特发明了第一台工业电解槽。仅仅两年后,就有400台电解设备投入使用,主要用于氨生产。由于对氨的高需求,电解在1920年至1930年间蓬勃发展。在加拿大和挪威建立了装机容量为100兆瓦的工厂,主要使用水力发电作为动力源。 1924年,Noeggenrath获得了第一台压力电解槽的专利,其压力电解槽可达100 bar。 1925年,雷尼的发现对电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检测了电极中催化剂的活性,并使用了细粒镍。通过将金属镍和金属硅结合起来,然后用氢氧化钠浸出硅,它能够创造一个巨大的活性催化剂表面。 1927年,世界第一台大型压滤式电解槽装置在挪威的诺托登(Notodden)安装,由海德鲁公司(Norsk Hydro)制造,当时的产氢量规模是10000m3/h,生产的纯氢用于化肥生产试验,这是NEL Hydrogen的前身。这一技术到1965年发展到90000m3/h。 1927年,一项专利描述了铝作为硅的替代品。镍基电极仍然是碱性电解(AEL)的基本催化剂。 1939年,世界第一台大型箱式电解槽在加拿大安装,产量规模为17000m3/h; 1948年,E.A. Zdansky推出了第一台高压工业电解槽,他把电解槽的操作压力提高到30kg/m3,并由Lurgi公司进行制造。。由于系统的效率受工作温度的强烈影响,抗腐蚀材料被开发出来,并于1950年在120°C的AEL环境中成功地进行了测试。 1951年,Lurgi使用了Lonza的技术,并首次设计了30 bar的压力电解槽(StatOilHydro)。 在Winsel和Justi于1954年提交了他们的Raney镍专利后,Raney镍在1957年被认可用于碱性电解槽(AEL)。 雷尼镍被一种据说可以提高导电性和机械稳定性的金属基体包围着。新的Raney镍催化剂降低了过电压,并将工作温度降低到80°C。 1958年,产氢量为5000Nm3/h的压力电解槽在秘鲁的库斯科安装。 1960年和1977年,埃及分别安装了41000m3/h和21600m3/h压滤式电解槽生产装置。 1967年,Costa和Grimes提出了电极排列的零间隙几何结构,目的是通过减小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来降低电池电阻。 1962年,杜邦公司改良了质子膜,于20世纪80年代推出民用PEM氢气发生器。 1988年,NEL在全球最早推出非石棉隔膜电解槽。 1996年以来,美国的Proton OnSite公司开始与联合技术航空航天系统合作,为航空航天和海军开发和制造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成为全球PEM电解槽行业的龙头。 2001年,NHEL(NEL前身)的第一个加压电解槽推出市场。 2017年,挪威Nel收购美国Proton OnSite获取领先的PEM电解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解槽公司;同年,康明斯完成收购Hydrogenics水吉能。 国内发展史 我国电解槽最早的生产技术也是50年代初期从前苏联引进到北京电子管厂的常压电解槽,当时承接这一基础制造的是东北地区的企业——哈尔滨联合机械厂(行业内简称“哈机联”),哈机联推出的常压电解槽DY-24、DY-75、DY-125等型号一度应用于我国工业生产特别是电子、化工厂。当时,广州重型机械厂和上海重型机械厂参与了电解槽的技术“会战”。 第二次技术引进的浪潮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冶金行业和电子行业也在这一时期采购了一些进口的电解水设备,分别从德国和美国进口了一部分产品。 196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燃料化学工学专业的许俊明开始从事水电解制氧工艺研究及设备设计研制工作,任水电解制氧装置课题组长,1976年-1978年,因为我国核潜艇员需要呼吸氧气,许俊明的课题组开发出中压电解槽,并获中国船舶工业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加压水电解制氢(氧)系列产品已列入1990年国家级火炬项目计划。 90年代初期,各阶层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出现了较大的分歧,身处军工企业的718所也不例外,所里电解槽业务的红火同样遭遇了分歧,有人质疑科研院所的定位,此时,正值邓小平南巡,718副总工程师许俊明坚定走市场化路线,就在1992年的7月18日带领18个中国电解槽工程师南下苏州,在当时的地方官员张碧航(现在竞立的董事长)支持下成立了苏州苏氢设备公司,后来改为苏州竞立。 1994年,因为从北方到苏州的一些工程师不适应苏州的气候环境和文化环境,苏氢一分为二,一部分人留在了苏州,而另一部分人则跟随许俊明返回北方,落地天津——成立天津市大陆制氢设备有限公司。 至此,由718所在1992年的7月18日18个工程师南下的“718大裂变“就形成了我国加压碱性电解槽行业三足鼎立的格局。 进入90年代,加压电解槽已经做到单槽100Nm3以上,电解槽规格覆盖80Nm3,100Nm3、120Nm3、125Nm3、200Nm3,至此,第一批苏联引进的常压电解槽企业基本上已经退出市场,进口设备也基本上被国产设备所替代。 1984年,由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院编著的《氢气生产与纯化》一书中提到了多种制氢方法,其中电解水重点介绍了碱性电解槽,也提到了与PEM燃料电池逆反应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电解槽(SPE)。 济南市化工院的刘青蓝教授自1988年开始研究PEM电解水技术,并在济南设立了公司探索产业化,不过,直到刘教授夫妇到退休年龄他们经营的PEM电解设备也没有盈利。 1992年,我国制造的加压电解槽开始通过包钢、杭氧等企业在苏州推出成套出口,我国加压电解槽设备走向了国际市场。 2007年,在地方政府的推荐下,当地医药器械公司赛克赛斯接手该项技术,并已经开发了四代该技术的氢气发生器产品,公司产品在行业中获得了BCEIA金奖,欧洲CE认证,出口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目前PEM电解槽已经升级到MW级能源产品。 2018年12月,赛克赛斯首台兆瓦级50m3/h大型纯水电解制氢设备中标佛山市蓝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进入半导体行业;2020年9月,公司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MW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电解水制氢技术”项目完成中期验收,2021年6月首台套兆瓦级PEM制氢系统开机运行。 2021年,大连物化所与阳光电源合作联合开发250kW(50标方)PEM电解槽,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始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展开示范应用。 2021年12月9日,由中国石化资本公司发起设立的恩泽基金与康明斯按50:50比例共同出资并于中国境内设立合资公司——康明斯恩泽(广东)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将康明斯领先的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技术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