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9

  • 宏观新闻 1、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10月13日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称,近日有媒体报道,巴基斯坦利用中国设备和技术向美国出口稀土,触发了中国出台严格管控稀土相关技术出口的新规。林剑强调,中方日前发布的关于稀土等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措施,与巴基斯坦没有任何关联,这是中国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完善自身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当做法。 2、交通运输部发布《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办法》共十条,自今日起施行,主要包括制定依据、收取范围、收取标准、收取主体、缴费航次、缴费要求、信息核实、违规处理、动态调整、解释部门和施行时间等内容,进一步明确了由中国建造的船舶、仅进入中国船厂修理的空载船舶,以及其他经认定予以豁免的船舶免予缴纳的具体规定。 3、荷兰政府将会对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采取限制措施。林剑对此表示,中方一贯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针对特定国家企业采取歧视性做法,有关国家应切实遵守市场原则,不要将经贸问题政治化,中方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的决心坚定不移。 4、美方扬言再加关税报复中方稀土管制,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中方对此坚决反对,美方不仅没有反躬自省,反而以高关税相威胁,这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 5、10月13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5年度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 6、当地时间10月13日获悉,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以色列访问时说,“加沙战争已结束”。 7、美联储安娜·鲍尔森表示,支持今年再降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如果通胀出现飙升,美联储将不得不采取行动,实现2%通胀率非常重要。 行业新闻 1、从10月13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每吨分别下调70元和75元,全国平均来看,92号汽油、95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均下调0.06元。用92号汽油加满50升的油箱将少花3元。 2、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公开征求《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准入审查要求》《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意见。拟全面提高车企智能化、网联化相关能力要求和生产准入门槛。 3、美国银行上调明年金、银价格预测,目标金价至5000美元/盎司,目标银价至65美元/盎司。 4、苹果正式宣布中国大陆用户于10月17日(星期五)早9点起可预购iPhone Air机型,10月22日(星期三)起正式发售。 5、在昨日举办的上海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展上获悉,创新药海外授权方面,2025年1至8月间,实现了37起交易和188亿美元交易金额,同比均实现了大幅增长。 6、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办公室(省科技厅)日前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诸葛空间”建设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提出,到2027年,打造“AI+制造”“AI+交通”“AI+文创”“AI+医疗”等领域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50个以上。 公司新闻 1、北方稀土公告,因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未披露被内蒙古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2、复旦张江公告,奥贝胆酸片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药品上市申请未获批准。 3、新华保险公告,前三季度净利同比预增45%-65%。 4、依依股份公告,筹划购买宠物食品公司,股票停牌。 5、广东明珠公告,近期股东减持公司总股本的1.17%。 6、炬芯科技公告,前三季度净利同比预增113%,端侧AI处理器芯片相关销售收入数倍增长。 7、浦发银行公告,中国移动通过可转债转股增持公司股份,持股比例增至18.18%。 9、璞泰来在互动平台表示,对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事项,公司初步评估认为对公司业务的影响较小。 10、飞荣达公告,前三季度净利同比预增111%-130%,AI服务器散热相关业务营收有所增长。 11、亚太药业公告,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星浩控股,股票今起复牌。 12、天际股份公告,汕头天际等已减持2.9996%公司股份,提前终止减持计划。 13、楚江新材发布业绩预告,前三季度净利同比预增2058%-2243%。 14、光大银行公告,拟为中信金融资产核定290亿元综合授信额度。 15、禾盛新材公告,董事吴海峰因涉嫌违法发放贷款被采取强制措施。 环球市场 1、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道指涨1.29%,纳指涨2.21%,标普500指数涨1.56%。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3.21%,热门中概股普涨。 2、COMEX黄金期货收涨3.24%,报4130美元/盎司;COMEX白银期货收涨7.47%,报50.775美元/盎司。 3、WTI原油期货收涨1%,报59.49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收涨0.94%,报63.32美元/桶。 投资机会参考 1、环比提升37%!两大稀土巨头上调价格 据媒体报道,北方稀土与包钢股份于10月10日晚间分别发布公告称,根据稀土精矿定价方法及2025年第三季度稀土氧化物价格,拟将2025年第四季度稀土精矿交易价格调整为不含税2.62万元/吨(干量,REO=50%),REO每增减1%、不含税价格增减524.1元/吨。此次上调后,2025年第四季度稀土精矿交易价格相较于第三季度价格环比上涨约37%,创下自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高值。 德邦证券认为,稀土作为高端制造与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资源,正呈现供需两端共振格局。一方面,我国通过配额管理与出口管制强化了产业链的战略主动权,确保资源向高端应用环节倾斜;另一方面,全球绿色转型与“双碳”目标持续推升镨、钕等关键元素需求,带动永磁材料等新兴应用快速扩容。在供给集中度提升与需求结构升级的背景下,稀土产业链的战略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为高端制造发展注入长期驱动力。 2、这一锂电材料价格较6月底张近30% 中信建投报告称,继续重点推荐储能板块,看好锂电行业基本面和当前时刻催化多。锂电行业当前时刻催化多,排产旺季材料和储能电池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提升 ,26年需求越发明朗,锂电Q3基本同环比明显增长;继续看好材料尤其是6F、铁锂和电池环节的机会。 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2025年10月10日,六氟磷酸锂价格、价差分别为6.45、2.27万元/吨,分别较2025年6月底+29%、+56%;而10月10日,原材料电池级碳酸锂、氢氟酸价格分别为7.35、1.17万元/吨,分别较2025年6月底+20%、+15%。目前行业库存位于较低水平,截至10月10日,六氟磷酸锂库存为1,500吨,位于2019年以来35%的分位数。 开源证券研报认为,因而六氟磷酸锂价格、价差上涨主要是由于其供需基本面发生实质性改善,并非完全由成本上涨推动。10月锂电池行业排产数据再度超预期,旺季叠加储能爆发共振下的供需拐点确立。同时因前期价格跌至成本线以下,中小厂商普遍亏损停产,头部企业虽满产运行但新增产能有限,导致整体供应偏紧。预计短期内六氟磷酸锂市场将维持供应紧平衡格局,价格有望继续小幅上行。

  • 机械行业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 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的通知,2025—2026年,机械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态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重点细分行业规模稳中有升,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通知提出,落实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相关政策,组织开展“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机器人+”应用行动,加快创新成果规模化应用。编制工业母机、机器人、仪器仪表等应用推广目录,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在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轨道交通、清洁能源、农业、建筑、采掘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其中提出,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谋划“十五五”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持续拉动农机装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医疗装备等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停车设施等惠民工程,提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民用机械、物流装备等发展需求。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工业母机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力度,形成对机械装备的需求带动。 《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解读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六部门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工信部联通装﹝2025﹞205号,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为更好理解和落实《工作方案》,现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进促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机械行业是为国民经济、国防军工和民生事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行业,是工业经济“压舱石”,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 当前,机械行业面临着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国内需求不足、非理性竞争加剧等问题,行业稳定运行面临着挑战。亟需总结上一轮稳增长工作经验,启动实施新一轮稳增长工作,推动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工业经济稳定运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新一轮的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综合施策,同向发力,全力实现预期增长目标。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激发行业发展活力,推动机械行业稳定增长,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025—2026年,机械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态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重点细分行业规模稳中有升,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主要工作举措和保障措施 《工作方案》提出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多方协同激发行业增长活力,提出3方面14项重点任务和3项保障措施。 (一)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针对机械行业70%的需求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各行业新上或更新改造设备投资,是稳出口主战场的特点,从国内国外两方面,提出深挖国内存量市场潜力、培育壮大新需求、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深化开放合作等5项任务,不断增强机械行业稳增长牵引力。 (二)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针对当前机械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够、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上升、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慢、高端装备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提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系统、强化标准引领作用、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等5项任务,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 (三)激发行业增长活力。针对当前机械行业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行业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助企惠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生态等4项任务,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四)关于3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央地联动、同向发力,鼓励地方研究出台配套支持政策。鼓励行业组织、智库机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企业服务支撑工作。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加大金融等支持力度,鼓励装备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设备更新。三是强化运行监测。建立机械行业运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地区运行监测,及时协调解决影响行业稳定运行的问题。 一图读懂《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 市场昨日震荡调整,创业板指领跌,沪指3700点得而复失,终结8连阳。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2.28万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283亿。板块方面,保险、脑机接口、数字货币、电机等板块涨幅居前,军工、CPO、铜箔、锂矿等板块跌幅居前。截至昨日收盘,沪指跌0.46%,深成指跌0.87%,创业板指跌1.08%。 在今天的券商晨会上,华泰证券表示,免示教机器人由钢结构走向船舶,产业链相关公司有望充分受益;国金证券指出,传统燃油向新能源过渡,关注品牌溢价&设计溢价两大主线;中信建投认为,整个固态电池产业链上游设备环节最先受益。 华泰证券:免示教机器人由钢结构走向船舶 产业链相关公司有望充分受益 华泰证券指出,由于焊工工作强度高、环境差,行业面临招工难的窘境。免示教机器人通过视觉系统与焊接软件实现工件与焊缝定位,自主规划焊接路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钢结构角焊缝工件,未来将加速突破厚板多层多道焊等技术难点。而在整体技术难度更高的船舶领域,免示教机器人正初步切入小组立结构件,并探索具身智能路线以攻克中/大组立场景。华泰证券认为,随着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免示教焊接有望加速渗透,产业链相关公司将充分受益,建议关注具备全栈自研能力/布局具身智能路线的厂商。 国金证券:传统燃油向新能源过渡,关注品牌溢价&设计溢价两大主线 国金证券指出,复盘燃油豪华车,具备追求溢价的市场,具备品牌溢价、设计溢价、技术溢价三大属性。新能源时代豪华车竞争的变化体现在技术属性削弱、部分品牌仍在确立期,核心仍是品牌和设计。高端市场的国产替代不易受市场价格战影响,品牌力要求下竞争格局注定优良,目前系增量需求与国产替代共存,新能源时代的高端市场豪华车主要看品牌溢价&设计溢价两大主线。 中信建投:整个固态电池产业链上游设备环节最先受益 中信建投表示,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加快,随着电池厂和整车企业中试线逐步跑通,产业链各环节降本持续推进,有望带动下游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整个固态电池产业链上游设备环节必将最先受益。从设备投资角度来看,全固态电池生产工艺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生产工艺的核心差异是驱动设备价值量重构的关键,这主要体现在整个工艺流程的前段和中段。全固态电池从电极制备和电解质制备都更适配干法技术,因此前段环节增加了干法混合、干法涂布等工序,价值量占比有较大提高;中段固态电池采用“叠片+极片胶框印刷+等静压”技术路线替代传统卷绕工艺,并删减了注液工序,价值量占比也有小幅提升;后段因化成环节高压化改造、设备对工艺环境要求提升,单机价值量也有显著提高。

  • 在手订单饱满 中国船舶H1归母净利预计翻倍|财报解读

    民品船舶在手订单饱满,船价高位,中国船舶(600150.SH)H1归母净利润预计翻倍。 今晚,中国船舶公告,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8亿元至31亿元之间,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3.88亿元至16.88亿元之间,同比增加98.25%至119.49%。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6.35亿元至29.35亿元之间,同比增加119.89%至144.93%。 中国船舶在公告中表示,报告期内,船舶行业整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公司手持订单结构升级优化;报告期内交付的民品船舶价格同比提升,建造成本管控得当,营业毛利同比增加;联营企业的经营业绩持续改善。 有船厂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尽管今年以来中国船厂受海外政策影响,新接订单量确有下滑,但在手订单仍饱满,主流船厂订单基本排至2028年。短期内海外政策因素会影响投资人决策,但长远来看,船龄的老化叠加市场燃料供应的逐渐成熟,会推动船东下单投资,市场发展前景向好。 财联社记者还于近期走访中国船舶旗下中船澄西,了解到,目前美国301调查对该船厂在手订单无显性影响。截至6月中旬,中船澄西各业务板块接单、利润情况,皆已超过了年度目标的一半,在手订单量创新高。对于中高风险项目,比如具有收款风险、项目船型流动性不强的情况,船厂会提前购买出口信用保险。 克拉克森研究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至今,全球新船订单总量同比下降54%。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同比下滑1%。其中,集装箱船(新船订单量达到190万标准箱)、邮轮和渡轮新造船市场依然保持活跃;气体船和油轮新造船投资放缓。新船交付保持稳定,交付量来看,中国船厂占比达到48%、韩国占31%、日本占13%;不过,中国船厂新船订单份额有所下滑,从2024年的70%降至52%。

  • 4月出海主力更迭:船舶出口金额环比激增近8成

    中国海关总署今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1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8.39万亿元,同比增长7.5%。重点商品出口方面,前4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5.04万亿元,增长9.5%,占我出口总值的60.1%。 从月度数据来看,4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84万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 出口2.27万亿元,同比增长9.3%。 财联社整理今年4月重点商品出口金额变化情况发现: 以美元计价,4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延续高增长态势,但细分品类增长主力更迭。3月出口表现突出的家电、汽配,4月均环比下降。而 集成电路、船舶则再次扛起出海领跑大旗。 具体来看, 集成电路 4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长20.22%,远超3月的7.88%。 船舶 4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长36.06%,较3月的1.93%大幅提速,且4月环比增幅近八成。

  • 出口规模首破25万亿!2024年哪些重点商品出口迎大爆发?

    中国海关总署今日公布12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我国外贸总量、增量、质量均实现增长。 另据海关统计,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 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元,达到25.45万亿元,同比增长7.1%,连续8年保持增长,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单月角度来看,以美元计价,中国2024年12月出口 同比增长10.7%, 进口同比增长1%,贸易顺差为1048.4亿美元。 2024年哪些重点商品出口迎来大爆发? 财联社整理国内2024全年及12月重点商品出口金额变化情况发现: 2024全年来看 ,船舶出口显著提速,成为中国重点出口商品之一。 2024年1至12月,船舶出口数量同比增长25.1%,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7.3%,两项增幅均领跑全商品。 另外,未锻轧铝及铝材、通用机械设备、家用电器、集成电路、汽车(包括底盘)出口金额同比增长超10%。 2024年12月单月来看 ,通用机械设备出口金额同比提升明显,增速达29.00%,同比增幅位居首位。另外,钢材、家用电器、汽车等出口金额同比增速也均超过了10%。 从环比来看,鞋靴、陶瓷产品、灯具、照明装置及其零件12月出口金额环比增幅超20%。

  • 新船签约量达2007年以来最高 订单最远排至2030年!船厂产能为定价关键

    新造船市场持续火热,船价格高位上行,国内船厂订单饱满最远已排至2030年。业内担忧未来船厂过度扩产,以及上游主机厂配套设备供应难跟上船厂交船节奏。 根据克拉克森最新数据,2024年12月27日,13000TEU/13500TEU型的新造集装箱船的价格为1.83亿美元,较1月5日的1.725亿美元增长6%,船价达到了2010年以来的最高点。 有船厂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当前船厂数量相比上一波新造船周期时少,产能缩减,造船需求大,使得船价高企。但目前不少船厂为应对需求,扩船坞增产能,产能的投入叠加当前各船厂效率的提升,需谨防未来产能过多的风险。 克拉克森13000/13500TEU新造集装箱船价格变化(来源:克拉克森) 需求旺盛 新船签约量大 克拉克森报告显示,2024年市场共订购了2342艘船,总吨位为64.3m CGT,总吨重为163.3m DWT。到目前为止,2024年的签约量(以CGT计)达到了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尽管仍比2007年创纪录的总数(75.4m CGT)低15%。 从克拉克森新造船订单数据来看,截至12月,沪东中华在手订单为91艘(7.6m CGT),江南造船99艘(4.2m CGT),外高桥造船83艘(3.5 m CGT)。 以造船集团计,中国船舶集团共810艘(30.3m CGT)在手订单,其次为韩国HD现代(原现代重工)445艘(19.5 m CGT)。 财联社记者从中国船舶集团获悉,其旗下上海三大船企,中国船舶(600150.SH)旗下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沪东中华2024年累计交船69艘,新接订单128艘,同比增长19%和70%,中高端船型达到98%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江南造船自主设计、建造的中国首艘大型Mark III Flex型薄膜式17.5万立方米大型LNG船“AL SHELILA”于今年11月底,提前2个月命名签字交付,实现突破,成为继沪东中华之后,我国第二家成功交付大型LNG运输船的船企。 此外,外高桥造船建造的第二艘国产大邮轮“爱达·花城号” 主船体搭载已完成91%,预计于2025年1月中旬实现整船贯通。 前述船厂人士表示,本轮造船周期,基于船东对未来预期的看好,叠加未来航运业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促使了其在船舶领域的重新投资。“不少船东在经历一定时期,综合考虑利用老旧船舶争取市场份额的性价比后,可能会选择集中拆除旧船,重新造船填补运力。” 订单排至2030年 业内称需谨防过度扩产 从克拉克森的新造船订单预订信息来看,地中海航运MSC下单由松发股份(603268.SH) 收购的恒力重工承接的24000TEU型集装箱船,以及马士基下单由扬子江船业(股票交易代码:新加坡交易所BS6)建造的集装箱船订单,已排至2030年。 新造船价格,也已达到近年的最高水平。而造船主要原材料钢材的价格,尽管较年内低点有所回升,整体来看仍处于低位。 此前江南造船相关负责人就透露,2024年下半年交付的船已经可以盈利,预计2025年船厂整体将保持盈利,所接2026年起交付的新船订单价格为高价订单。 需求旺盛,船坞有限,是当前船价高企的主要原因。 克拉克森研究认为,船位紧张的背后是全球造船产能的下降。上一轮周期中,造船产能在2011年达到峰值。2011年之后,航运业造船市场经历了漫长的淘汰过剩产能过程,至2020年产能下降40%。当前造船产能逐渐增加,但对比上一轮周期,克拉克森认为全球除中国以外不具备大量的产能重启和扩张潜力。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恒力集团在大连签署《恒力重工(大连长兴岛)配套产业园产业发展协议书》。根据协议,在《恒力重工(大连长兴岛)产业园产业发展协议书》基础上,恒力集团将再增投资20亿元,同步建设恒力重工(大连长兴岛)配套产业园。 同月,扬子江船业集团的扬子泓远绿色高技术清洁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靖江。项目将利用岸线长度约为1320米,占地面积约1300亩,建设30万吨级造船坞一座,20万吨级舾装码头一座,10万吨级港池一座,年生产能力约80万载重吨,预计2026年底完工投产,项目达产后年产值不低于100亿元。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船厂扩大产能的举措产生担忧。“停工的船厂复产、大型船厂又扩大产能,且当前船厂造船效率远高于上一轮周期,并在不断提速建造,这意味着产能很可能过度扩张,进而影响船价。”前述船厂人士如是说。 该船厂人士进一步表示,当前上游主机厂商已忙得停不下来,很难预测2026年-2027年交船高峰期时,主机厂的供应能否跟上船舶建造的节奏。因此船厂后续接单时,也会将比如主机厂商的配套设备的供应问题纳入考量。

  • 10月出口数据超预期增长!稀土行业释放积极信号

    中国海关总署今日公布10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数据。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6.02万亿元,同比增长5.2%,外贸实现平稳增长。 据统计, 10月我国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12.7%,预估为增长5%。 10月以美元计价进口同比下降2.3%。10月份贸易顺差957.2亿美元,预估为顺差750.0亿美元。 经财联社整理数据发现,10月,重点出口商品中,钢材、未锻轧铝及铝材、通用机械设备、家用电器出口金额同比增速均超过20%。 10月,粮食出口金额环比提升明显,增速超60%,稀土、手机出口金额环比增速均超过20%。船舶出口降速,环比下跌超三成。 值得注意的是, 稀土出口金额出现止跌企稳信号 ,10月同环比增速均明显回升。数据显示,10月稀土出口金额同比增长7.09%,而8月、9月该数据分别为-36.95%、-42.34%。同时,环比增速为31.3%,终结了此前的2连跌。

  • 两家千亿市值船舶股将实施重组!中国船舶拟吸并中国重工

    中国船舶拟吸并中国重工,船舶领域重组大幕正式拉开。 今日晚间,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公告称,为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兴装强军主责主业、加快船舶总装业务高质量发展、规范同业竞争、提升上市公司经营质量,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划由 中国船舶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公告称,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预计构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本次交易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 两家公司在公告中还提到, 股票自2024年9月3日(星期二)开市起开始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根据两家公司公告,2024年9月2日,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签署了《吸收合并意向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1.中国船舶拟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2.本次交易的具体交易方案、换股价格、债权债务处理、员工安置、异议股东保护机制等安排将由双方沟通、论证、协商后,在正式签署的交易协议中进行约定。双方应积极给予另一方以必要的配合,全力推进本次合并,并完成正式交易协议的签署; 3.本协议仅为双方的初步意向协议,双方在本次吸收合并中的具体权利义务以及各项安排以双方最终签署的正式交易协议为准; 4.本次交易的前提是双方正式签署的交易协议依据双方的公司章程等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程序审议通过,以及取得相关有权监管机构批准后方可正式实施; 5.双方协商一致可终止/解除本协议。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都是市值超过千亿的大型船舶企业,截至今日收盘,中国船舶总市值为1561亿元,中国重工总市值为1136亿元。 两家公司的实控人都是国务院国资委。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公司股价今日均遭遇大跌,截至今日收盘,中国船舶股价大跌9.04%,报收34.90元/股。中国重工股价大跌6.39%,报收4.98元/股。 今日稍早前,中国船舶相关人士对股价大跌回应称,不太清楚股价下跌的原因,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情况一切正常。同时,公司上半年业绩良好,主要财务指标同比均有增长。

  • 一、市场加速回暖,上半年订单已超去年全年 如果用两个字形容上半年的海工市场,“惊喜”二字最适合不过了。1-4月份,全球海工市场成交表现总体平稳,并未出现多大波澜。5月末,随着巴西国家石油公司2艘81.5亿美元的FPSO超级大单的落地,仅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全球海工市场成交金额就提前“预订”增长的一年。6月份的12艘订单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增长趋势。克拉克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球海工市场共成交订单72座/艘,约157亿美元,尽管以数量计同比下降31%,但以金额计同比增长59%,比2023年全年订单成交金额还要多22%。 从产品结构来看,海洋油气相关装备是绝对主力。FPSO、FLNG等浮式生产装备订单活跃,除了巴西国油的2艘FPSO之外,韩国三星重工获得了CEDAR FLNG项目,合同金额约15亿美元,惠生清洁能源获得了1艘近10亿美元的FLNG合同。仅仅这三艘浮式生产装备大单,成交金额就超过了百亿美元。此外,海工支持船也迎来订单潮,马尾造船获得希腊船东4+2+2艘94.76米平台供应船订单,距离该公司上一次承接海工支持船订单,已经近10年时间。 除此之外,海上风电船舶的成交仍然活跃,铺缆船、起重船、运维母船等各类船舶订单屡见不鲜。比利时Jan De Nul集团与招商工业签订一艘“全球最大”铺缆船,载缆量高达28000吨。中远海运重工获得了丹麦船东Cadeler的一艘风电安装船订单,价值4亿美元。此外,欧洲海上风电运维需求带动了海上风电运维母船(SOV)、调试服务运维船(CSOV)等装备需求,相关船舶共成交13艘。 海工装备价格继续增长,已接近2008年高峰时期的价格水平。移动钻井装备和海工支持船的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均超过10%,和历史高峰水平已经十分接近。价格增长主要受船厂供给侧紧张的影响,由于常规运输船舶市场订单依然十分火热,多数海工企业将产能留给了汽车运输船、LNG船、集装箱等市场“明星”船型,部分船厂在建船舶的交付时间已经排至2028年。有能力、有意愿承接海工订单的船厂数量十分有限。 二、超级大单背后,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变化带来的机遇 今年以来,几艘超高价值量的FPSO、FLNG订单陆续落地,成为了支撑海工市场复苏的中流砥柱。分析其背后原因,可以发现,由于过去几年地缘政治事件频发,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出现了明显变化,受益于部分新兴国家油气增产和出口多元化的需求,海工装备市场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长期以来,欧洲天然气供应主要依赖俄罗斯供应,数据显示,在俄乌冲突以前,欧洲超过40%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2022年9月,俄国向欧洲出口的“北溪”天然气管道发生爆炸,欧洲转而向西非、北美、拉丁美洲等其他区域寻求替代供应来填补能源供应的缺口,全球能源供应格局也因此发生了变化,由此带动了相关海工装备的需求。 巴西2艘FPSO订单:新总统周期开启的增长之路 过去几年,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一直是海工市场关注的焦点,2022年以来成交的12艘FPSO订单中,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订造了其中的5艘。此前,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深陷腐败丑闻,总统卢拉也曾因贪腐指控入狱,后卢拉成功推翻判决并在2022年当选总统。2023年初,卢拉开启了对巴西石油公司的改革,不断加大巴西盐下油田投资开发力度,推动了石油产量的大幅增长。数据显示,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计划在2024-2028年投资1020亿美元,比前一时期增加了31%,以持续提升其产量。疫情和俄乌冲突后,巴西对欧盟石油出口明显增加,巴西对欧洲的原油销售量占比从6.9%上升到23%。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5月,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和新加坡Seatrium签订2艘FPSO总包合同,合同价值约为110亿新元(约合人民币590.37亿元),进一步支撑了巴西增产的雄心。 加拿大Cedar LNG项目:抢装能源危机机遇,推动出口多元化 加拿大石油和天然气产量丰富,此前主要通过管道出口美国为主,美国页岩气革命后,加拿大对美国天然气出口逐渐减少,因此不得不寻求开拓其他市场。此前尽管加拿大规划了多个LNG出口设施,但受环保因素影响项目推进一直比较缓慢。2022年,俄乌冲突能源短缺且价格大涨,加拿大也抓住机会,加大了LNG出口设施投资建设力度,以推动其LNG出口多元化,抢抓全球天然气贸易格局变化带来的机遇。 今年6月,加拿大油气公司Pembina Pipeline就Cedar LNG项目一艘年产330万吨的浮式液化天然气船(FLNG)做出了最终投资决定,该船由三星重工与Black & Veatch共同建造,订单金额约15亿美元。该项目位于加拿大西海岸,建成后将成为该国第三个LNG出口设施,项目方已与 ARC 资源有限公司签署了20 年的照付不议协议,未来预计主要满足亚洲国家天然气需求。 云顶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印尼FLNG项目:印尼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国内天然气需求 印尼天然气资源丰富,历史上曾是天然气出口大国,出口份额曾占到全球的40%,其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海上。过去十多年,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疫情影响年份,其经济增速大多数时间保持在5%左右。得益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印尼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外溢需求,制造业快速发展,国内天然气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2023年,印尼提出从2036年开始将停止天然气出口,100%天然气用于满足国内需求。 今年6月,惠生与云顶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签订了年产量120万吨的FLNG合同,采用惠生标准化设计(高效液化工艺及船体),计划部署在印度尼西亚西巴布亚省,也是印尼首个FLNG设施。通过采用FLNG的方式,印尼将能够快速、低成本的实现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并优先满足本国天然气需求。 三、船东盈利右侧拐点加速确立,下游乐观情绪上涨 (一)租金利用率保持高位 海工装备供需关系矛盾加剧。在海洋钻井平台领域,库存的钻井平台陆续交付殆尽,2013年以来,全球共交付海洋钻井平台287艘,截至2024年6月,全球船厂手持钻井平台订单仅剩34艘。与此同时,全球钻井平台船队数量反而持续下降,目前服役数量仅为823艘,较2013年高峰减少了20%,供应侧的过剩产能基本出清,全球平均利用率持续在88%左右高位运行。海工装备租金也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6月,自升式钻井平台、浮式钻井平台租金指数分别同比增长16%、14%。 (二)产业整合进入新阶段 过去几年,海工船东的整合重组一直在进行,尤其是在海洋钻井装备领域。今年上半年,美国海上钻井承包商Noble Corporation宣布收购Diamond Offshore,合并后的船东拥有41座钻井平台、手持合同价值达65亿美元。数据显示,两家船东的盈利情况都呈现向好趋势,Noble Corporation 2021年实现了扭亏为赢,2023年净利润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85%。Diamond Offshore 2023年尽管亏损4471万美元,但较2022年亏损幅度减少57%,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1.58亿美元,同比增长350%。合并前两家船东排名分别为全球第7和第17,合并后海洋钻井平台船队数量跻身全球第4。此外,DOF集团近期宣布支付约11亿美元收购马士基供应服务公司(Maersk Supply Service),交易将创造奥斯陆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最大油服公司之一,预计市值达23亿美元。 如果说前些年的行业整合更多是“报团取暖”,当前海工行业的整合更像是重回正轨后的强强联合。从最近两年的整合并购案例来看,海工超级船东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船东通过整合增强整体实力,发挥协同作用,降低运营成本,进而更好的开拓市场,扩张规模。 四、未来展望 (一)海上风电船舶的需求仍在增长 近期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了《2024全球海上风电报告》,报告指出,预计2024年到2033年,全球将新增410 GW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这一数据是当前全球累计装机容量的5.5倍。中国和欧洲地区仍然是最值得关注的区域,除中国外的亚太其他国家也占据重要地位。 国内方面,随着抢装潮的结束,加上风电安装船的批量交付,安装船租赁需求有所回落,新造风电安装船的订单在减少。但与此同时,铺缆船、起重船等订单需求仍在增加。 国际市场方面,韩国、越南、日本等海上风电新兴国家从“0”到“1”的需求增长将带来更多机遇。这些国家目前的海上风电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但均设定了较宏大的发展目标,随着海上风电项目的落地推进,船舶供应明显不足,未来市场潜力值得期待。例如,上半年商船三井干散货运输株式会社与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模块运输船的建造合同,该船是日本第一艘用于运输海上风力涡轮机基础部件的近海模块运输船。此外,这些国家也在通过租赁船舶的形式满足短期需求。例如,今年上半年韩国大宇建设与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签署了“港航平5”号风电安装船在韩国境内独家使用的业务协议;中天科技也授予韩国海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KOSECO)独家使用或租赁其5艘风电安装船的权利。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海上风机大型化的发展节奏太快,一些厂商已经推出20MW以上的风机,这导致了一些刚交付不久的船舶就面临技术性淘汰,船东对这一问题也表示了担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风电安装船的订造节奏。 (二)油气资本支出预期乐观,更多订单有望释放 稳定的国际油价为海工装备下游市场注入了信心。自从2020年负油价事件以来,国际油价总体呈稳步上涨的趋势,此后受地缘政治事件影响,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叠加OPEC+持续减产的影响,国际油价一度攀升至120美元/桶的高位。近几年由于国际地缘冲突事件频发,尽管全球原油总需求并未出现明显增长,但对供应端的担忧支撑了油价在80美元/桶左右的水平高位运行,油公司盈利状况保持良好,继续保持了较高的资本开支水平,下游海工装备的需求十分活跃。 从资本支出的角度来看,2023年,全球海洋油气开发资本支出1235亿美元,这一数据创下了近十年的新高。过去几年,尽管油公司在宣传上大力标榜能源转型,但从实际投资来看,海洋新能源投资的占比仍然有限,海洋油气的投资不减反增。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尽管石油和天然气公司自2018年以来平均年收入为3.5万亿美元,但其在清洁能源上的投资仅占其总投资的2.5%,约占全球清洁能源支出的1%,其中60%来自数千家生产商中的四家公司。此外,得益于地缘政治事件带来的外溢需求,为了持续提升油气产量,西非地区、拉丁美洲、亚太地区的FPSO、FLNG等高价质量海工装备需求十分可观。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预计2024-2026年,潜在的FPSO、FLNG订单需求超过100艘。 小结: 从订单成交来看,全球海工市场的加速增长仿佛是在今年一瞬间完成。但追溯其根源,我们可以发现,前两年地缘政治事件无疑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向好的迹象早在2023年就已经出现,比如船舶租金的持续增长、持续高位运行的装备利用率。但由于海洋油气项目投资决策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海工市场的变化并不像常规运输船舶市场反应的那样迅速,而是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此外,在日益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突发事件进一步支撑了油气价格的上涨,凸显了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尽管世界能源供应总体充足,但在寻求能源供应多样化的情况下,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压倒了效率,海工市场的平衡必然被打破,进而也将促进更多订单的落地。 数据来源:除单独注明来源,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国船协、克拉克森、VesselsValue、相关公司官方发布等统计与信息渠道。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