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9个
船厂订单饱满,已基本排产至2028年,建造提速之外,提高产能也是船企当下主要的布局方向。 今日晚间,中国重工(601989.SH)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武昌造船拟以自有资金10.44亿元购买武船投资持有的武船航融100%股权;全资子公司大连造船之全资子公司中船天津拟40.44亿元购买天津港船重工临港厂区部分资产。 针对前述购买资产的原因,中国重工在其公告中表示,购买武船航融是为了优化调整能力布局,实现总装建造转型升级,提高产能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填平补齐生产能力短板。购买天津港船重工是为了优化环渤海地区造修船生产资源配置及生产能力布局,有效增加中船天津造船核心产能,满足中船天津向高附加值船型转型,全面提升效率效益。 根据公告,当前,中船天津、武昌造船手持订单均饱满,生产计划已排至2028年。 通过本次收购武船航融,可有效补齐武昌造船高技术产品和高端船舶分段建造产能短板。交易完成后,武昌造船土地厂房等生产设施有效扩大,相关产业全部集聚在双柳厂区实现集约化协同发展,能够提高资产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实现舰船总装建造转型升级,将对公司经营成果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本次交易完成后,武昌造船将减少租用武船航融相关资产,减少公司与武船航融之间的关联交易。 本次中船天津收购上述船舶建造重要生产资源后,将持续在该部分资产基础上开展转型升级能力建设,打造可满足高附加值船舶批量建造需求的现代化船厂,有效保障其手持订单的顺利交付和主建船型的未来市场需求。经测算,本次交易完成后中船天津造船年产能增加240万载重吨。此外,本次交易完成后,中船天津将无需租用港船重工相关资产,减少公司与港船重工之间的关联交易。 同日,公司还公告,其全资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拟将所持有的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以1.14亿元的价格协议转让给公司关联股东中国船舶集团渤海造船有限公司。 中国重工此举意在剥离亏损资产。中国重工在公告中表示,渤船重工持续多年亏损,自2016年以来累计亏损金额超过34亿元,严重拖累公司经营业绩。本次转让可有效终止渤船重工持续亏损给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次交易完成后,渤船重工将不再纳入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预计本次交易将给公司2024年业绩带来正面影响,初步测算,公司2024年将获得股权转让收益约3.06亿元(未考虑交割日与评估基准日之间的过渡期间损益) 今年以来,中国船企订单接单持续火爆。 从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三大船企经营情况来看,财联社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三大船企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沪东中华合计实现完工交船38艘、经营接单65艘,中高端船型占比达90%以上。三大船企均完成了全年生产经营指标的一半以上,完工与接单总量全面超越去年同期。目前,上海三大船企在建民用船舶近80艘,生产任务饱满。 中国重工方面,旗下大连造船今年上半年交工船海产品13艘,完成年度计划的50%;签约并生效船海产品24艘,超额完成全年承接任务,生产计划已经排到2028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8%。 近日,沪东中华还获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1+1艘186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加注船建造订单。此次生效的订单是沪东中华至今累计承接的第100艘LNG运输装备订单,同时,也使得今年以来沪东中华承接的新船订单量达到23+1艘。 此外,中集安瑞科(03899.HK)相关负责人也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今年2个船台及1个船坞生产均排满,与去年相比,产能和交付量都有提升,今年上半年交付3艘船,预计今年全年主力船型能交8艘。此外,今年上半年4万方的MGC船、LNG运输加注船等主力船型签了十多艘新造船订单。
今天(7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我国2024年上半年造船业最新数据,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继续稳步增长,全球领先。 最新数据显示: 2024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250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4%; 新接订单量54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9%; 截至6月底,手持订单量17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6%, 三大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5%、74.7%和58.9%。 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首位。 高端船型订单饱满 利润同比增长近2倍 在今天公布的中国造船业数据中还有一项非常亮眼的指标,就是利润额。今年前5个月,中国造船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近2倍。 最新数据显示: 1—5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32.4亿元,同比增长26.3%; 实现利润总额160亿元,同比增长187.5%。 中国造船业出口额持续增长 除了订单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高,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中,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外船东把订单投向了中国船厂,全球每10份造船新订单,就有超过七成流向中国。我国造船出口额持续增长。
中国海关总署今日公布了2024年上半年进出口数据。按美元计价,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98万亿美元,增长2.9%。其中,出口1.71万亿美元,增长3.6%;进口1.27万亿美元,增长2%;贸易顺差4350亿美元,扩大8.6%。 主要出口商品中, 6月船舶出口金额呈现同环比齐增态势,同比大增53.78% ,环比增长24.23%,上半年累计出口金额达111.59亿美元,同比激增85.20%。 集成电路6月出口金额增幅依旧明显,同比增长23.39%,环比增长9.72%,上半年累计出口金额达628.50亿美元,同比增长21.60%。 值得注意的是, 在出口数据方面一路“高歌猛进”的汽车行业,6月出口金额相较5月出现了下滑,环比下跌17.16%。 上半年累计出口金额为464.02亿美元,同比增长18.90%。
6月11日,浙江皓友造船有限公司签订一份4艘船舶建造合同,浙江皓友造船有限公司与阿利塔(上海)国际海运有限公司签订2+2艘13800吨双相不锈钢油化船。 据悉,该项目为无限航区的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载重吨为13,800DWT,可装载IMO规定的II、III类液体散装化学品。船总长132米,型宽21.50米,型深11.30米,设计吃水8.30米,航速13.4节,舱容量15200立方米,主机最大功率3400KW。首制船计划9月份开工,2025年7月份下水,11月份交船。
近期,我国船舶企业及科研院所相继推出多型新研发船型产品,并获多方认证。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五款精品船型获颁AIP证书 近日,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研发的五款精品船型获原则性认可(AiP)证书。 180000立方米级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动力液氢运输船获得BV颁发的AIP证书。其船总长为315米,船宽为54米,是该所专为液氢大批量跨境贸易而开发的新船型。采用双层真空球罐,两层之间为真空并进行绝缘填充,蒸发率控制为0.1%,单个球罐容积达到4.5万方。 12800车氨/燃油双燃料动力PCTC获得LR颁发的AIP证书。其装载达到12800辆标准车,采用先进的绿氨燃料动力系统,融合太阳能、电池等多种能量来源,较燃油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达到89%。相比上一代9000/10000车级PCTC,在载车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日油耗仅略有小幅增加,而且全船有效装载量、空间利用率等均有大幅提升。 150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烷运输船(ULEC)获得ABS颁发的AIP证书。该船总长274米,船宽42米,采用ME-GIE乙烷双燃料主机,单螺旋桨驱动,是目前世界上研发的具有最大货舱容积的液化乙烷运输船。船型方案兼容Type B货罐和Mark III薄膜舱两种货物维护系统,具有蒸发率(BOR)更小、卸货残留更少、舱容利用率更高,并兼容乙烯、丙烯和LPG装载能力等特点。 32万载重吨马六甲最大氨双燃料动力超大型原油运输船(VLCC),获得BV颁发的AIP证书。其船长339米,船宽62米,采用单机单桨推进,配备氨双燃料主机,满足无限航区要求。本船氨燃料舱为半冷半压式,主甲板设有2个材料为碳锰钢的C型独立液罐,每个舱容约6000立方米,续航可达18000海里,满足中国-中东航线往返航程。 36万载重吨超大型矿砂船(VLOC)获得LR颁发的AIP证书。该船为远洋航行矿砂船,采用液氨双燃料动力主机,载货能力强大。除铁矿石外,也可满载铝土矿,适用于巴西和西非航线。该型船设有两个C型氨燃料罐舱,对应区域的甲板上设燃料准备间。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三大主力船型获颁AiP证书 近日,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最新研发的三大主力船型获原则性认可(AiP)证书。 甲醇双燃料动力6.45万吨散货船获得了英国劳氏船级社(LR)颁发的原则性认可(AiP)证书。该型船是聚焦国际海事组织(IMO)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第三阶段、碳强度指标(CII)以及碳税等要求,围绕减碳和数字化开发设计理念,在第二代6.4万吨散货船船型基础上,精心研发的一款符合最新国际公约的绿色环保低碳散货船。 由上船院、地中海航运(MSC)公司、LR与MAN集团共同开发的氨双燃料动力8200箱集装箱船获颁LR AiP证书。该型船采用上船院研发设计的低波浪增阻“S-BOW”直艏线型,配合扭曲悬挂舵、节能导管和挡风罩等节能装置,兼顾不同营运状况的航速和油耗。配备氨燃料发动机和储罐,采取创新设计方式,尽可能降低氨气泄漏对船员的影响,同时确保氨燃料加注、储存和供给系统安全可靠,并已通过安全风险评估。 由上船院、希腊船东TMS Group、RINA与瓦锡兰公司共同开发的氢燃料动力预留阿芙拉型油船获颁意大利船级社(RINA)AiP证书。该型船配备2台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中速机,在燃油和燃气模式下均满足主机氮氧化物三阶段排放要求,且主机具备天然气和氢气混烧的能力;货泵采用电机驱动,配备高压岸电、废热回收和经济可靠的配电系统。 ►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发布碳捕集21万吨散货船、氨燃料 MR 化学品船 近日,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联合劳氏船级社(LR)推出了碳捕集21万吨散货船,并获得LR颁发AIP认可证书。该船具有出色的节能性能,并采用碳捕集技术,二氧化碳被储存在两个2000立方米的液态二氧化碳储罐中。其设计最大负荷的70%,理论最大捕集率为100%。根据船舶航线和减排要求,实际脱碳率范围为0%至100%。 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还与 BV 船级社携手推出了一款创新的氨燃料 MR 化学品船设计。该船的设计可根据不同的货物需求进行灵活配置,适应多种化学品的运输要求。 ►江南造船推出第二代B型舱围护系统 近日,江南造船重磅推出第二代“BrilliancE® II”B型舱围护系统。首个搭载第二代“BrilliancE® II”B型舱的船型是150000立方米极大型乙烷运输船(ULEC)并获得了美国船级社(ABS)颁发的原则性认可(AIP)证书。 该型船针对租约的时长和装卸货终端的处理能力设为三舱和四舱制两个构型,“BrilliancE® II”B型舱围护系统采用轻量化设计,可满足美国水域的吃水要求。 ►外高桥造船10400箱甲醇双燃料大型集装箱船获AIP认可 近日,外高桥造船自主研发设计的10400箱甲醇双燃料大型集装箱船获得劳氏船级社原则性(AIP)认可。 该船型在双岛设计的基础上,提供了甲醇燃料动力系统。采用绿色燃料甲醇作为主要燃料,可实现净零排放,也可以采用常规燃油推进,完全满足目前海上航行的环保排放标准。同时该船配置挡风罩、扭曲舵、导管等多个节能措施,优化了快速性,在大幅降低燃料消耗、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减少碳排放。 ►海油工程张力腿式浮式风电平台设计能力获认证 近日,海油工程张力腿式(TLP)浮式风电平台工程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中国船级社和法国船级社双重原则性批准(AIP)证书。 张力腿式浮式风电平台适用于水深大于60m的风电场,适用范围广、基础重量轻。设计团队所研发的船型由边浮筒、中心立柱、水平和倾斜撑杆组成,通过整体构造和局部结构的精细化设计,有效平衡了结构承载力需求和建造成本。 (来源:各企业新闻,中国船协整理)
近期,我国船舶企业多个首制项目实现重要节点。 ►威海金陵中日航线客滚船首航 近日,威海金陵建造的192客位中日航线客滚船第三代“鉴真号”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举行了隆重的首航仪式。 第三代“鉴真号”是招商工业与中日轮渡首次合作建造的中日航线客滚船,也是一艘集“安全、环保、减排、防控与智能”等新理念于一身的智能化、绿色化客滚船。其采用国际先进的环保设计理念,对船型尺度和船体线型进行优化,同时加装节能环保设备满足控“碳”要求,是国内自主研制的首艘提前满足EEDI第三阶段要求的客滚船,并成功获得中国船级社(CCS)的G-ECO绿色生态船舶船级符号。 ►武昌造船交付第四代13000吨甲板运输船首制船 近日,武昌造船为印尼PT SLM公司建造的13000吨甲板运输船首制船交付。 该船是公司是自主研制第四代系列船的开篇之作。该船延用了武昌造船自主研发的双尾鳍专利船型,具有阻力小,推进效率高,油耗低的特点。该船满足最新生效的EEDI第三阶段能效要求,在适当降低主机功率的基础上,利用CFD优化技术,开展船机桨匹配设计,同时完成螺旋桨与节能装置的匹配优化设计,实现系统能效最优化,EEDI能效指数降低7.3%。 ►马尾造船首制7500车位双燃料汽车滚装船完成试航 近日,马尾造船首制7500车位双燃料汽车滚装船完成试航任务,比原计划提前2天凯旋。 该船总长199.9米,垂线间距离195.6米,型宽38米,型深14.8米,设计吃水8.65米,最大吃水10米。该船推进系统设计成单机单桨,采用LNG双燃料主机、单艏侧推、电动RORO系统,货舱设13层车辆甲板。主要用于装运包括重型卡车在内的各型车辆及包装类危险品,并且能够在11、12和13层甲板上运输以氢气和天然气为燃料的新能源车,入级ABS船级社。 ►长宏国际首艘5万吨MR型油轮顺利下水 近日,长宏国际为Pro Tanker公司建造的首艘5万吨MR型化学品油船系列首制船下水。 该船入级LR船级社,总长约182.95米,型宽32.2米,型深19.10米。船舶配备节能装置,采用海水冷却泵和风机变频节能技术。主机和发电机采用 SCR 技术,可进一步降低油耗并满足最新生效的规则规范要求,并且满足EEDI第三阶段(phaseⅢ)要求。 ►山东海洋集团海上光伏打桩运维首制船交付 近日,由山东海洋集团蓝鲲海工自主研发投资、荣成造船工业有限公司建造的海上光伏打桩运维船“蓝鲲02”在交付。标志着具备DP动力定位能力的海上光伏打桩运维首制船正式诞生,将实现我国海上光伏在近海施工领域的全新突破。 该船总长65米,型宽28米,型深3.4米,集成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装备,国内首套专用于海上光伏作业的创新型装备。该船充分运用海工装备领域的动力定位系统、滑移系统、定位桩系统等先进技术,可在四级海况条件下灵便移动、精准定位、高效作业,实现海上光伏桩基的吊装、运输、供桩、打桩一体化高效作业,单日可完成30根桩基安装工作,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 (来源:各企业新闻,中国船协整理)
近期,我国船舶企业签订多份新船项目批量订单。 ►广船国际签署2型6艘油船订单 近日,广船国际与新加坡Eastern Pacific Shipping Pte. Ltd.(EPS)和越南Asia Pacific Shipping(ASP)在希腊分别签署了4艘11.1万吨LNG双燃料油船(LRⅡ)和2艘5万吨甲醇双燃料油船(MR)建造合同。 本项目两个船型是广船国际自主设计研发的新一代LNG双燃料LRⅡ型油船和甲醇双燃料MR型油船,以“绿色环保”为指引,遵循“高效、环保、安全”的设计生产建造理念,是广船国际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又一力作。至此,广船国际的甲醇双燃料及LNG双燃料船型订单总量已突破80艘。 ►外高桥造船获2型4艘集装箱船订单 近日,外高桥造船与台湾德翔海运公司(T.S. LINES)签署2艘甲醇燃料预留(READY)14000TEU集装箱船、2艘7000TEU集装箱船建造合同。 2艘14000TEU大型集装箱船,由公司自主研发设计。该船可装载14000个20英尺标准集装箱,在常规燃料动力双岛设计的基础上,新增预留了甲醇燃料动力系统,将显著降低船东后续进行绿色燃料改装的成本。该船配置脱硫塔,挡风墙等多个脱硫、降碳、节能和减阻装置,将极大优化快速性,大幅降低油耗,减少碳排放,降低运营成本。 ►福建船政与EPS签署2型16艘新船订单项目 近日,福建船政旗下马尾造船、厦船重工与新加坡Eastern Pacific Shipping Pte. Ltd.(EPS)签订一项重要合同,包括4艘+4艘可选择权的5500车双燃料汽车滚装船订单。此外,马尾造船和东南造船还与EPS签订了4艘+2艘+2艘可选择权的MR型成品油船订单。 5500车双燃料汽车滚装船采用电动RORO系统,共设11层甲板,其中4、6、8为活动甲板,用于无限航区(极地水域除外),能够运输乘用车、面包车、公共汽车、卡车、货运集装箱拖车和其他高与重型滚装货物,以及新能源汽车和IMDG规则范围内包装的危险货物。 MR型成品油船用于无限航区,适合运输满足IBC规范要求的适装闪点≤60℃的成品油、植物油和液态化学品(II类和III类)。 ►皓友船厂获2+2艘13800吨双相不锈钢油化船订单 近日,浙江皓友造船有限公司与阿利塔(上海)国际海运有限公司签订2+2艘13800吨双相不锈钢油化船订单。 该项目为无限航区的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可装载IMO规定的II、III类液体散装化学品。首制船计划9月份开工,2025年7月份下水,11月份交船。 (来源:各企业新闻,中国船协整理)
近日,交通运输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8年,船舶运力结构得到有效改善,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 《行动方案》提出,实施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老旧机车淘汰更新、邮政快递老旧设备替代、物流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标准提升七大行动,大力促进先进设备和北斗终端应用,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有序推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其中多处涉及船舶行业,相关内容整理如下,供行业参考: 《行动方案》提出,实施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行动。 一是加快高能耗高排放老旧运输船舶报废更新。支持内河客船10年、货船15年以及沿海客船15年、货船20年船龄以上老旧船舶加快报废更新。加强船舶燃油质量监管,健全船舶大气污染物监视监测体系,实施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监测监管示范工程。鼓励有条件地区建立现有燃油动力船舶退出机制。 二是大力支持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运输船舶发展。加快液化天然气(LNG)、醇、氢、氨等燃料动力船型研发,强化高性能LNG、大功率醇燃料发动机、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动力电池等关键共性、前沿引领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新能源船舶装备供给能力。支持新建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支持绿醇、绿氨等燃料动力国际航行船舶发展,推动LNG、生物柴油动力船舶在具备条件的沿海、内河航线应用,支持纯电池动力在中小型、短距离内河船舶试点应用,支持船舶探索开展箱式电源等可移动设备换装模式试点应用,逐步扩大绿电、LNG、生物柴油、绿醇等能源在船舶领域的应用。完善客运船舶重大改建政策,实施新能源船舶优先靠离泊等激励措施,保障电力、LNG、生物柴油、绿醇等能源供应能力。鼓励探索建立区域性船舶全面新能源化先行示范区。 三是完善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运输船舶配套基础设施。加强岸线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支持LNG、生物柴油、绿醇等加注及充(换)电供应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加油(气)网点、水上服务区更新提升配套设施综合服务水平,探索建设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加快构建便捷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新能源加注作业及动力系统、储运与加注系统等关键船舶配套系统设备的风险评估。 《行动方案》提出,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强化营运车船能耗、排放、技术标准升级。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提升营运货车、营运船舶等载运工具安全绿色发展水平。加快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量限值、碳排放强度等标准制修订,加快研究营运船舶充换电设施及生物柴油、甲醇燃料加注作业标准。加快构建绿色智能船舶规范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新能源船舶及关键设备和质量技术标准,实施绿色智能船舶标准化引领工程。 《行动方案》提出制定配套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健全金融保险支持、加强创新支撑,从四方面强化政策支持。 (来源:交通运输部,中国船协整理)
政策法规 5月各部门发布的涉及船海产业的政策法规文件如下: 发布文件: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发布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日期:2024年5月14日 关键词: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国际合作 月度数据 5月末,WTI原油期货价格77.91美元/桶,环比下跌4.72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81.86美元/桶,环比下跌6.54美元/桶;上海原油期货价格616.9元/桶,环比下跌35.6元/桶。 5月末,BDI(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为1815,环比上涨130点。 5月末,主要地区船用钢板价格均价(含税价):20mm:4296元/吨,环比增长15元/吨;6mm:47698元/吨,环比下跌39元/吨。 生产经营 ►广船国际获得6艘汽车运输船订单 5月中旬,广船国际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与韩国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再次签署生效6艘10800车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订单。该船型由广船国际与上海船舶设计院结合客户对新能源汽车海运和最新节能减排需求共同研发设计,是目前全球最大和最先进的双燃料汽车运输船。随着这批订单的签署和生效,广船国际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已累计承接了39艘汽车运输船订单,共计335800个运输车位,在该细分市场的接单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第五代大型LNG船“绿能瀛”号成功交付 5月15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全球首艘第五代“长恒系列”17.4万立方米大型运输船“绿能瀛”号,较合同期提前5个月在沪东中华长兴岛厂区命名交付。该船采用安装了最新智能控制废气再循环(iCER)系统技术的中国船舶WinGD 5X72DF2.1双燃料主机,是“中国海油中长期FOB资源配套LNG运输船项目”的首制船,对于保障我国能源运输安全,有效提升我国LNG运输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助力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扬子江船业手持订单量创新高 5月27日,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最新业绩更新公告。根据公告,扬子江船业今年以来新接船舶订单33.2亿美元,完成今年全年接单目标任务的约74%。其中,约54%新接订单为环保船舶,符合绿色转型趋势。截至今年5月24日,扬子江船业手持订单达193艘、745万修正总吨,价值160.8亿美元,交付期已排至2028年。这也继续创造了中国民营船企手持订单历史最高纪录。船型涵盖各型传统/双燃料集装箱船66艘,各型散货船47艘,LNG/LPG/LEG/VLEC船22艘,MR/LR1/LR2各型油船58艘。 ►大连造船首艘LNG船出坞 5月27日,大连造船为招商轮船建造的17.5万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首制船出坞。该船由大连造船自主研发设计,是大连造船史上承建的首制LNG运输船,标志着大连造船正式进入大型LNG运输船建造领域,迈出了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该船总长295米,型宽46.4米,型深26.2米,设计吃水11.5米,设计服务航速19.5节,货舱总舱容17.5万立方米,液货舱采用了GTT Mark III Flex型货物围护系统方案,日蒸发率低至0.085%,可以停靠全球绝大多数的大型LNG岸站,具有极佳的适港性和船岸兼容性。配备最新型LNG双燃料低速主机,集成ICER系统,燃油和燃气模式均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最严苛的排放标准。 ►招商工业建造的最新一代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交付 5月18日上午,由招商工业海门基地为中铁大桥局研发建造的2000吨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成功交付,并被命名为“大桥海风”。深水大功率风电安装平台是海上风电施工的重要利器。此次交付的“大桥海风”新一代风电安装平台完全由招商工业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船长138.3米,船宽53米,型深10米,桩腿总长131米,最大作业水深70米,主吊机最大吊重2000吨,副吊机吊重800吨,为国内最大。配置先进的推进器,提供8节以上航速,强悍的船体和DP-2的动力定位系统使其具有更强的定位能力和更高的耐波性,能减少定位时间、提升作业效率,最快48小时内可完成一台风机安装。 ►全球首套全流程船舶碳捕集系统首罐二氧化碳交付 5月10日,“全球首套全流程船舶碳捕集系统首罐液态二氧化碳接收仪式暨交流会”在上海举办,中国船舶集团所属上海齐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岸端卸载的首罐液态二氧化碳正式交付使用方,标志着船用碳捕集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完成“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存储-卸岸-转运-再利用”的全流程生态闭环,成为船用碳捕集产业里程碑式的案例。此次船用碳捕集技术全流程生态闭环的成功实施、正式交付,不仅为航运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更对推动碳中和行业发展、支撑国际海事组织(IMO)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