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个
SMM 8月14日讯:8月14日,碳酸锂期货价格在午后开盘一路走低,盘中最低一度跌破20万元/吨整数关口,最低下探至196750元/吨。截止收盘,碳酸锂主连以5.54%的跌幅报196750元/吨,2402合约收跌5.33%报191050元/吨,2403合约以5.44%的跌幅报18500元/吨。2404、2405、2406合约跌幅在4%左右,2407合约跌幅在3%左右。8月至今主力合约已跌超14%! 对于碳酸锂期货今日盘中走低的原因,SMM认为主要是近期新能源汽车掀起“降价潮”导致市场情绪偏弱拖累。 据SMM不完全统计,进入8月以来,已有极氪、蔚来、零跑、哪吒、特斯拉等10个品牌官宣了促销活动。 SMM认为车市促销现象仍将持续存在,并且不排除部分车企出现旺季加码促销现象。车企降价向上传导,倒逼电池和正极材料企业加强成本管控。与此同时,碳酸锂价格也在近期呈现多空博弈加剧趋势,目前部分锂盐企业已出现成本倒挂现象。终端车企新一轮降价将压制产业链各环节利润,市场短期情绪偏弱。 现货方面,据SMM现货报价显示,国产 电池级碳酸锂 现货报价自7月11日以来便接连走低,截止8月14日期现货报价已经跌至22.9~25万元/吨,均价报23.95万元/吨。 》查看SMM钴锂现货报价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而碳酸锂价格此前持续下行,与其基本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SMM调研显示,7月碳酸锂供应持续上行,但下游电芯端因前期备库正极较多,叠加终端需求小幅回撤下,加大对正极压价力度。下游正极端备采锂盐积极性较低,加之后市需求预期仍不明朗,观望情绪浓厚,仅刚需补库为主。上游挺价意愿较弱,叠加贸易积极出货,市场现货流通量较大,拉动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行。 因此,整体来看,当前碳酸锂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已经确定,且本周周初,受新能源汽车“降价潮”的影响,现货市场偏弱情绪加剧。此外,由于目前现货货源充足,部分业者受库存压力以及看跌后市的影响,出现降价促成交的现象,带动碳酸锂价格继续下滑。后市仍需关注下游采购的具体情况。 消息面上,对于近期的新能源汽车“降价潮”,具体来看,8月1日,上汽大众宣布对旗下多款SUV和轿车限时降价,燃油车型和新能源车型均有涉猎,最高优惠6万元,另外还有至高5年零利率、老车主增换购福利加持;同日,零跑汽车也宣布对旗下C系列部分车型进行降价,最高下调2万元;蔚来也在8月1日推出限时购车优惠政策,自8月1日起至8月31日期间支付定金购买蔚来新车的用户,提车后可获赠30张换电体验券。同时对家充桩价格进行调整,最高降幅为2700元。 8月2日,奇瑞新能源推出购车补贴活动,用户购买小蚂蚁、QQ冰淇淋或无界Pro三款小车可享至高1万元现金优惠;8月3日,上汽MG对旗下包括MG5天蝎座等在内的三款热销车型提供限时现金补贴,至高优惠2.6万元,并赠送终身免费基础保养;8月4日,长城欧拉又表示,本月下订单且开具机动车发票的用户,可享一年免费交强险。此外,2023款欧拉好猫给予2.2万元现金优惠,欧拉闪电猫给予3万元现金优惠;8月11日,吉利汽车旗下的极氪汽车也发布了最新的限时价格权益政策,即日起至年底,新下定用户可享受最高3.7万元的限时立减优惠;造车新势力极氪汽车官方宣布对极氪001车型直接降价3万-3.7万元,起售价降至26.9万元,这一售价将持续至今年年末;8月14日特斯拉也宣布Model Y长续航版起售价从31.39万元调整为29.99万元,Model Y高性能版从36.39万元调整为34.99万元....... 而众所周知,8月处于消费淡季,但在上半年多数车企都未能完成上半年销量目标的前提下,于“金九银十”消费旺季之前便开启价格战,对于车企而言,也是在争夺下半年抢占市场的先机。 且从以往的情况来看,碳酸锂作为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其价格的飞速上涨对终端车企而言负担甚重,而在2023年上半年,随着碳酸锂价格的持续下行,不少新能源车企纷纷发布降价通知,并且将“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跌”的因素写入降价原因之中。因此,如今碳酸锂处于下行通道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降价潮的出现,也会反过来对碳酸锂市场情绪带来一定影响。 对于碳酸锂市场后市预期,SMM预计,供应方面,8月碳酸锂供应或将持续上行,需求端8月正极材料排产走低,供增需减背景下,碳酸锂市场将呈现小幅过剩的局面。不过自9月开始,随着终端排产增加显著,在锂盐供应稳定增长的形势下,碳酸锂市场或整体供需呈现紧平衡的状态。
快科技8月14日消息,据乘联会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今年1-7月份,国内汽车累计销量1129.9万辆,同比增长1.9%。 其中,新能源车累计零售372.5万辆,同比增长36.3%。新能源车占比已经高达33%,意味着每卖出3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 随着新能源车的爆卖,一轮新能源电池“退役潮”也正在到来。据统计,我国已进入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期,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可达59万吨。到2028年起,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超过每年260万吨。 按照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动力电池剩余80%容量即可“退役”。下降的电池容量将降低续航里程,影响用户使用感受。 退役的电池去哪里了呢?自然不可能随意丢弃,动力电池里有电解液、重金属,如果随意丢弃,几十年都很难让水土修复。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设备区块链平台,能够精准地记录电池的生命周期。动力电池退役后可以用在储能、电动自行车等对电池性能要求低的场景,实现“梯次利用”。
中国储能网讯:研究机构SNE Research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新登记动力电池装车量304.3GWh,同比增长50.1%。装车量前十名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装机量共计190.4GWh,市场份额达62.6%,而韩国三家电池企业合计市场份额则跌至23.9%。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的市场竞争力和认可度正不断提升,但同时,电池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也在增加,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呈进一步加剧态势。 中企市场表现亮眼 上榜装车量前十名的中国企业有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和欣旺达。其中,宁德时代上半年电池装车量为112.0GWh,同比增长56.2%,是全球唯一一家市场份额超30%的电池供应商,保持全球第一地位。同期,比亚迪装车量达47.7GWh,同比增长102.4%,在国内市场呈现近一倍的增速,以15.7%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二。SNE Research指出,在中国市场,比亚迪凭借价格竞争力获得高人气,取得与去年同期相比近两倍的显著增长。近期,比亚迪Atto 3在欧洲和除中国以外的亚洲地区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上半年,虽然韩国三大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的电池装车量全线增长,但市占率总和为23.9%,同比下滑2.2个百分点。而作为特斯拉在北美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松下是唯一上榜前十名的日本企业,装机量为22.8GWh,同比增39.2%,特斯拉Model Y的热销成为松下装车量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除中国市场外的海外市场方面,SNE Research指出,在进入海外市场的强烈意愿推动下,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持续保持高增长。特别是,宁德时代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增长率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两倍,市占率大幅上升,对LG新能源海外市场装车量第一的地位构成威胁。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认为:“在动力电池领域,中日韩企业占据全球动力电池主要的市场份额。随着近几年中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主机厂竞争力日益增强,产销量节节攀升,二者的配套关系决定了我国电池企业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 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SNE Research提到,通过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韩国供应电动汽车电池材料,并将其出口给美国公司,即可满足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条件。因此,中国公司目前正在推动与韩国公司合作,以规避美国IRA法规。 例如,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已获批在韩国投资建设年产8万吨三元前驱体及配套硫酸盐的生产基地。另有数据显示,近4个月中国电池企业在韩国的投资金额达40亿美元。 美国政府2022年8月颁布的《通胀削减法案》提出,所用动力电池原材料需满足一定比例产自美国或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或在北美境内回收的电动汽车可享受税收减免。此外,动力电池零部件在北美生产或组装比例符合规定的电动汽车可再享额外税收减免。 “由于在电池领域基础相对薄弱,IRA实际上是美国为了加强本国以及其合作伙伴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竞争力而出台的利益保护举措。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合作方式打破条款限制,尽可能争取进行公平贸易的机会。”纪雪洪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锂电企业在电动汽车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试图摆脱对我国企业的依赖将使全球供应链面临新的难题。近日,SNE Research副总裁James Oh表示,美国不能将中国企业排除在电动汽车供应链之外,如果禁止中韩合作,美国将永远无法生产电动汽车。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目前受整个国际竞争局势等因素影响,未来我国电池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还可能受政策变化影响,并面对未知风险。从长期全球竞争格局看,为减小国外政策影响等,我国电池企业还要提速海外建厂进程,同时要做好风险评估,在短期利益和长期稳定发展中实现平衡。”纪雪洪认为,电池企业在海外市场长期发展必须积极应对不利政策限制,更要有长远布局,加大与当地企业合作,硬实力和软实力都要进行更深的融合。 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建议,电池企业要持续关注整车动力形势变化,除主要市场外,也要密切关注东南亚等具有巨大市场增量的地区。 纵观国内市场,目前头部电池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专利之争正在上演。2021年7月,宁德时代首次起诉中创新航专利侵权,先后起诉中创新航侵犯其5项专利。8月3日,中创新航公告称,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就宁德时代拥有的“锂离子电池”和“正极极片及电池”两项发明专利作出无效决定。 “随着主机厂市场集中度提高,电池企业间的竞争和摩擦在所难免,而专利竞争已成为竞争手段之一。”纪雪洪认为,未来动力电池领域主导技术线将逐步显现,同时随着市场进一步集中,竞争激烈程度将不断升级。”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国内装机量66.03GWh,稳居行业第一,但其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47.67%降至43.4%。在曹鹤看来,未来动力电池市场格局会持续变化,就国内市场而言,二线动力电池企业正在崛起,“一家独大”不可持续,企业间竞争要避免形成恶性循环。
SMM8月14日讯: 据SMM调研,国内2023年7月废旧锂电回收共51,960吨(包含电池、极片和黑粉形态的回收废料),回收量环比增加3%。 其中三元废料中电池类4,440吨,极片类3,030吨,黑粉类12,980吨(包含电池粉与极片粉);铁锂废料中电池类9,020吨,极片类8,950吨,黑粉类12,880吨(包含电池粉与极片粉);钴酸锂废料中电池类100吨,极片类100吨,黑粉类460吨(包含电池粉与极片粉)。 价格行情回顾: 7月上旬碳酸锂价格受多方博弈价格难以继续下行,贸易商嗅到信号,趁此抬高电池价格,在三元废料方面尤为明显。因电芯厂对于三元的排产在减少,因此产生的三元废料相对较少。并且头部电芯厂已经与旗下回收企业深度绑定,三元废料难以流通到市面上来。叠加上旬硫酸钴价格上行,市场上下游对于三元废料的预期看好,三元保值一直优于铁锂。 7月中下旬,碳酸锂下行趋势逐渐明朗。回收市场整体价格趋于下行,铁锂废料最先出现跌势,三元废料的价格跟随小幅回落。7月碳酸锂期货上市后便出现了跌停,叠加镍钴价格同时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对三元回收价格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上游出货意愿渐强,减少库存风险成为许多行业参与者的共识。面临着产品降价难以顺利出货的困境,湿法厂采购相对谨慎。 SMM按回收电池种类统计回收量数据,2023年7月废旧三元共回收20,450吨,废旧磷酸铁锂回收30,850吨,废旧钴酸锂660吨。三元废料占比39%,磷酸铁锂废料占比59%,钴酸锂废料仅占比1%。 7月三元废料供应紧张的局面仍在加剧。头部企业的社会渠道的回收量仍保持较高,小厂需要控制成本与风险,以维持正常开工生产为主。7月也有三元的回收企业在进行扩产,对于废料的需求有明显增量,但社会渠道的供应量有限,三元回收采购的内卷程度在逐渐增加。 因上半年铁锂回收企业的队伍在逐渐扩大,并且近期也进入了稳定生产的阶段,综合考虑SMM需对回收企业样本进行适时调整,且新增绝大部分为铁锂回收企业。新增项目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于铁锂废料的需求与日俱增。因铁锂电芯排产逐步高于三元,产间铁锂废料的供应相对充裕,部分铁锂回收企业或多或少都有参与加工订单,目前铁锂废料供应相对宽松,紧缺程度不及三元。 SMM认为,7月的回收市场上下游对于未来碳酸锂走势存在分歧,下游出于工厂实际生产与销售考虑,对于碳酸锂价格的预期一再看跌,所以尽可能将三元系数,铁锂锂点压下来,保证利润;但对于上游电池贸易商,经历了上半年碳酸锂价格涨涨跌跌,认为后市碳酸锂仍有反弹的机会,对于废电池价格相对乐观,且市场优质废料的渠道相对集中,对于废料挺价捂货情绪较重。 据SMM调研,部分头部回收回收企业对于8月的采购量保持,小厂多选择以观望为主,按需采购。综合考虑,8月预计回收51,730吨,其中废旧三元预计回收29,930吨,废旧铁锂回收23,000吨,钴酸锂回收660吨,回收总量环比持平。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孙贤珏 021-51666757 袁野 021-51595792 林辰思 021-51666836 韩欣桐 021-51666908
【四川省马尔康市加达锂矿探矿权限时竞价落锤42亿元 较起拍价升值1317倍】 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实时竞价监控显示,马尔康市加达锂矿探矿权竞拍已结束,最高报价为420579万元,报价次数11307次,较319万元起拍价升值1317倍。大中矿业发布公告称,四川省马尔康市加达锂矿探矿权限时竞价落锤42亿元 较起拍价升值1317倍。加达锂矿勘查探矿权于8月10日上午10点开启限时竞价,出让区块面积为21.2247平方千米,首次出让期限为5年,出让收益率为1.4%。此前,8月11日,李家沟北锂矿探矿权最终由四川能投竞得,成交价101017万元,出让区块面积7.551平方千米。 【四川能投以 10.1 亿元竞得李家沟北锂矿探矿权】 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的出让结果公示,四川省金川县李家沟北锂矿勘查区块探矿权由四川能投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竞得,成交价格为101017万元,缴纳方式为一次性缴清。公示时间为2023年8月12日至25日。小财注:8月11日上午,李家沟北锂矿勘查权的限时竞价落锤于10.1亿元,出让区块面积7.551平方千米,首次出让期限为5年,出让收益率为1.4%。据此前的出让公告,成交结果公示期间无异议的,竞得人在公示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到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接受合同签订指导并与自然资源部签订《探矿权出让合同》。 【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监管趋严 强制性国标计划于2023年底发布】 工信部电子标准院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储能电源部部长王晓冬指出,改装车辆、电池质量问题、改装电池、使用不匹配的充电器充电是导致电动自行车发生火灾爆炸的四大原因。据王晓冬透露,《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计划于2023年底发布,这意味着对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的监管将进一步趋严。 【容百科技:公司海外客户二预计2024年下半年开始千吨级出货】 容百科技披露调研纪要显示,在海外客户开发方面,公司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包括两位重要海外客户的开发,客户一已实现月出货几百吨级,年底出货将达千吨级;客户二预计2024年下半年开始千吨级出货,目前开发进展顺利。公司规划下周在韩国举行新一期产能为4万吨/年高镍正极和2万吨/年磷酸锰铁锂正极的开工仪式,预计于2024年底建成。 【又一波新能源车降价潮来袭?至少10家汽车品牌官宣降价促销】 近日,造车新势力极氪汽车官方宣布对极氪001车型直接降价3万-3.7万元,起售价降至26.9万元,这一售价将持续至今年年末。今年3月,一场以燃油车为主的价格大战席卷车市,为汽车行业带来不小压力。经历短暂休整后,近期,新能源车降价潮又有苗头。据不完全统计,进入8月以来,已有极氪、蔚来、零跑、哪吒等10个品牌官宣了促销活动。乘联会判断,车市促销现象仍将持续存在,并且不排除部分车企出现逆周期的加码促销现象。 【今年以来国际能源紧缺 我国锂电池出口迎来爆发式增长】 今年以来,国际能源紧缺,电价上涨,市场对储能产品的需求大增,我国锂电池出口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从福州海关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福建省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表现强劲,其中锂电池出口最为抢眼,同比增长达110.7%。福建省锂电池的出口涵盖了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在欧盟、东盟等地区实现了两位数以上增长。在福建宁德,上半年锂电池出口达334.3亿元,占同期福建省同类产品出口总值的58.6%。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企业宁德时代表示,今年上半年,他们的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了近2倍。 相关阅读: 锂价大跌锂矿仍被哄抢! 两大锂矿勘查权竞拍 最高升值超1600倍【SMM热点分析】 7月新能源车产销双增 8月多家车企降价 下半年车市有何预期?【SMM专题】 需求疲软 电解钴连跌5日 硫酸钴连跌4日 短期钴价难抬头!【SMM周度观察】 【SMM分析】磷酸铁下游备货意向减弱 7月产量小幅下降 【SMM分析】7月石墨化价格止跌维稳 一体化产能仍在释放中 【SMM分析】7月终端需求无明显提振 负极价格偏弱运行 【SMM分析】2023H1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降7% 数码市场消费仍不乐观 【SMM分析】动力消费需求表现分化 7月三元材料产出小增3% 【SMM分析】7月电解液产销匹配 六氟经历近半年去库后7月小幅累库 【SMM分析】嘉能可半年报发布 对于钴过剩或将减产 【SMM分析】湖南裕能拟定增募资不超65亿元 扩充锂电正极材料产能 【SMM分析】7月三元前驱体量价均上行 【SMM分析】磷酸铁锂受锂盐价格走弱影响 7月产量不及预期 【SMM分析】7月电芯产量小幅回落 市场进入产销平稳阶段 【SMM分析】日本企业废旧锂电池回收动态浅析 碳酸锂期货四日最大跌幅高达7.5% 现货价格因何重归下行?【SMM快讯】 【SMM分析】收得率提高50%!澳洲锂矿巨头携手电池厂商开发新型矿石提锂技术
8月11日,晶澳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截止今年三季度末约有46GW的n型电池产能在陆续投产爬坡,同时还有10GW的n型电池项目在建,预计2023年末n型电池产能将超50GW。 据此前晶澳科技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有20GW的n型电池产能从7月份开始陆续投产,TOPCon产能达到满产要到三季度末或四季度。 排产情况上,晶澳科技7月份排产环比有所提升,一方面原材料价格趋稳后,项目需求陆续启动,恢复到一个正常的出货状态,另一方面公司的产能陆续释放,更好的满足市场客户需求。 公司表示,从海外市场看,TOPCon的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相比p型产品有一定的溢价,公司下半年会持续加大n型产品的推广。
两年前,宁德时代发布旗下第一代钠离子电池,钠电池产业化大门开启;两年后,钠电池迎来高光时刻,产品正逐步导入储能、两轮车、乘用车等市场。 产业应用按下了加速键背后离不开政策催化,资本加持,研发突破,以及产业布局等。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7月,73家公司在钠电池制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相关领域均脚踏实地布局,且多家产品预计2023年实现量产;同时,资本市场对产业链企业追逐更甚,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23家企业进行70轮融资。产业布局方面,2023年上半年,据电池网梳理电池新能源产业链项目开工奠基、试产投产及订单情况发现,上半年钠电池领域项目建设大干快上“掀热浪”,多个项目及订单接连更新动态。 近日,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安伟峰在与电池网交流时表示,当前,中国虽为锂离子电池生产制造大国,但由于锂资源短缺的问题限制中国成为新能源强国。考虑到钠资源在全球以及中国储量非常丰富,近年来钠电池产业布局渐热,其中,比克电池在2021年就已开始了钠电的初步研究。 抢先布局 比克电池成立于2001年,历经二十余年沉淀,致力于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研发,已率先布局钠电池赛道。 据安伟峰介绍,在材料布局方面,考虑到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偏低的问题,比克电池在钠电研究初期就选择了能量密度稍高且供应链相对完善的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和硬碳负极材料作为主要技术路线。 历经大量钠电电解液研究发现,在以层状氧化物钠电正极和硬碳负极为主的情况下,正负极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导致电池存在长期产气问题,尤其是电池高温循环时产气现象愈发严重,这将导致电池鼓胀以及循环性能下降。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电池的热安全问题。 安伟峰指出,而新型成膜添加剂成膜阻抗低,则有效隔绝了正负极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使得高温和低温性能双双提高。尤其是半固态电解质的出现,在改善正负极界面稳定性的同时,抑制了电池的产气现象,更好的改善了电池高温循环性能以及高温产气问题。 无独有偶,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赵井文博士在2023钠电池产业生态圈会议暨企业家峰会上也曾表示,固态化是提升钠离子电池综合性能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钠离子电池的理想形态,从安全角的度看,必然需要将溶剂最少化,抑制副反应及热致气体串扰。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并尽早将钠离子产品推向市场,比克电池采用新型正负极材料将圆柱型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至150Wh/Kg,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安伟峰透露,比克电池将探索更多产品型号、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寿命、更好安全性能,满足市场持续增长的钠电需求。 产品规划方面, 比克电池未来将致力于低成本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开发,根据钠电的性能优势以及成本优势进一步优化钠电应用的细分领域,为客户提供具有性价比的产品。 产品应用方面, 考虑到钠电当前的产品性能,比克电池目前研发的产品主要面向于两轮车以、低速车以及储能等领域。 难题待解 业内普遍预计,钠离子电池实现产业化发展也将在2025年之后。安伟峰同样认为,由于材料厂家的扩产周期普遍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再加上电池厂家的研发以及终端市场的测试,因此钠离子电池产业化会在2025年之后。 安伟峰指出,钠离子电池在规模化应用过程中,除了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不完善,成本偏高以外,还存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循环性能、系统设计困难、产业链及回收等问题: 1.安全性: 相比金属锂而言,金属钠的活泼性更高,但目前普遍认为钠离子电池更安全,其中的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能量密度: 因为钠元素的原子序数较大,材料克容量发挥偏低;相比金属锂的电位,钠的电位更高,这导致钠离子电池的输出电压偏低,两个因素叠加导致电池的能量密度偏低; 3.倍率性能: 由于钠离子的离子半径比锂离子更大,在固相中扩散时更加困难,相同电流下,钠离子电池倍率性能偏差; 4.循环性能: 钠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持续产气,尤其是电池高温循环时产气量大的问题导致循环性能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5.系统设计困难: 目前钠离子电池在高温老化后,容量损失普遍在1~2%,这就导致电池的实际容量和设计容量无法完全匹配,导致系统设计困难; 6.产业链及回收: 由于金属钠盐普遍是溶于水的,未来钠元素的回收事宜需要提前考虑; 虽然钠电产业化还面临诸多挑战,但未来整个产业发展的速度或将超预期。近日,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表示,按照规划,到今年年底规划产能达40GWh的,到2025年全行业规划达到了300GWh。 支招盈利 截至2022年底,钠电供应链依旧很不完善,制备工艺仍不成熟,生产设备还不完善,导致钠电池生产环节不尽人意。且近期,碳酸锂期货、期权上市,碳酸锂降价带动锂电池性价比回归,钠电在成本上相对磷酸铁锂电池仍不具备优势。 “产能布局方面,目前锂离子电池的规模已经达到将近1000GWh,同期钠电材料供应商的产能仅能支撑2GWh钠离子电池的生产”,安伟峰分析,虽然部分材料厂家正在扩产,但仍无法支撑市场需求,成本问题也导致下游客户或市场不愿意去尝试钠电新技术。 种种压力下,导致目前钠电池仍未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大规模量产。 未来,为保障钠电的发展优势甚至现实盈利,安伟峰建议,从上游材料供应商、中游电池生产厂家以及国家政策等角度进行考虑: 上游材料供应商方面, 建议扩大材料生产规模降低材料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需要向下游电池厂提供批次稳定优良的原材料; 中游电池生产厂家方面, 建议通过优选低成本材料,降低电池的成本;通过优化匀浆工艺实现产品合格率的提升,从而降低电池成本; 国家政策方面, 由于当前钠离子电池供应链处于完善期间,短期内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依旧无法实现大规模下降,需要政府从更高的层面出台一些补贴政策,甚至是一些强制性规范,来加快钠离子电池的市场应用。 在上述产业链企业共同努力下,供应链将得到培育,产能也将开始爬坡,出货量方面,预计今年钠离子电池实际出货量约3GWh,未来,随着技术突破、产能释放、产业完善,预计到2030年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出货量将达到347GWh,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97%。 结语: 日前,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今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52.6万辆,同比增长41.7%,市场占有率达到29%,其中,出口达63.6万辆,同比增长1.5倍;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84.4GWh,累计同比增长37.3%,其中,出口达67.1GWh。 经过多年培育,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跑出加速度,锂电池产业发展已相对成熟,当下,钠电池的研发在某种程度上看是站在锂电池的肩膀上进行,在生产及工艺等方面均可得到借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新一轮电池风口已来,抢先布局且坚持不断创新者,在钠电池的“春天”来临之际才能成为主角,比克电池能否御风而上,值得期待。
中汽协数据显示,出口方面, 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0.1万辆,环比增长29.5%,同比增长87%, 其中,纯电动汽车出口9.2万辆,环比增长37.3%,同比增长90.9%;插混汽车出口0.9万辆,环比下降18.2%,同比增长54.9%。 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3.6万辆,同比增长1.5倍, 其中,纯电动汽车出口58.1万辆,同比增长1.6倍;插混汽车出口5.5万辆,同比增长87.9%。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总体汽车出口延续去年年末强势增长特征。乘联会统计口径下的7月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31万辆,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4%。1-7月乘用车出口199万辆,同比增长81%。7月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的28%。随着出口运力的提升,7月自主品牌出口达到24.8万辆,同比增长56%,环比基本持平;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6万辆,同比增90%。 7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8.8万辆,同比增长80%,环比6月增长26%,占乘用车出口27%; 其中纯电动占比新能源出口的92%,A0+A00级纯电动出口占新能源出口的50%。 伴随着中国新能源的规模优势和市场扩张需求,中国制造新能源产品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以及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加之欧洲双反风险尚未体现,由此新能源出口市场仍然持续向好。7月厂商出口方面,特斯拉中国32,862辆、比亚迪18,169辆、上汽乘用车17,724辆、上汽通用五菱6,674辆、东风易捷特6,119辆、长城汽车2,391辆、吉利汽车2,280辆、创维汽车974辆、奇瑞汽车285辆、东风渝安282辆、上汽大通171辆、长安福特146辆、神龙汽车127辆。从自主出口的海外市场零售数据监控看,A0级电动车占比很高,是出口绝对主力,上汽等自主品牌在欧洲表现较强,比亚迪等在东南亚崛起。除了传统出口车企的靓丽表现,近期新势力出口也逐步启动,海外市场也有数据开始显现。 从日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超强,这也是中国产业链强大,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出口的双增长。2023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世界新能源份额达60%。 崔东树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有较大的空间,由于欧洲目前对车的需求相对比较大,而且还有一些政策的支持,为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带来巨大的良好机会。目前我国新能源自主品牌出口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出口的市场波动比较大,目前欧洲对新能源车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也是中国出口的良好机会。 崔东树指出,未来中国自主品牌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在技术方面做到有效的提升,确保自己的产品技术和标准达到欧洲的标准,尤其在测试、环保等各方面都要按照欧洲的标准去做,新能源车产品要按照欧洲人的当地需求去做,针对性的改进。新能源车产品方面要做本土化适应改进的大量工作,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满意度。与此同时,在销售维护方面也要做相应的一些努力,在海外要建立好良好的使用环境,不管是充电设施还是售后维护等都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确保用车满意度提升,防止出现前期出口发展中国家的服务烂尾现象,前期出口的承包式的维修比较差,口碑相对比较差,改变汽车出口打游击战的汽车出口被动的情况。目前中国新能源车出口要建设好欧洲市场的口碑和信誉,减少内耗。 近日,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燃油车时代,汽车强国主导的产业格局正在成为历史。现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是当之无愧的新能源汽车强国,在产业规模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全球有超过60%的新能源汽车由中国生产销售;在核心技术及产业链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的70%,全球有超过63%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供应。 王传福分享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以340万辆的汽车出口,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214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与此同时,上汽、奇瑞、长安、长城、吉利、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在出海过程中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向世界递出了中国制造的闪亮名片。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正面临全球电动化的重要节点,“中国汽车”品牌迎来发展机遇期。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前7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7.83万亿元,增长4.4%,占出口总值的58.1%。其中,汽车3837.3亿元,增长118.5%。 从7月单月来看,在主要出口商品中,汽车(包括底盘)出口金额同比增长83.26%,船舶同比增长82.38%。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7月汽车出口额同比增长83.3%,出口量同比增长59.3%,延续年初以来量价齐升的势头。“这主要源于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包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在内,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大幅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从其他省份表现来看,“新三样”出口保持强劲。 据海关统计, 今年1-7月,辽宁“新三样”产品出口108.87亿元,同比增长75.96%, 带动辽宁外贸出口取得新突破。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出口78.10亿元,同比增长86.92%;锂电池出口24.58亿元,同比增长66.40%;太阳能电池出口6.19亿元,同比增长16.42%。 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 1-7月,广东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分别增长570.8%、23.9%、44%。 另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出口方面, 7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出口共计11.2GWh。 其中三元电池出口7.2GWh,占总出口64.7%;磷酸铁锂电池出口3.9GWh,占总出口34.8%。 1-7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67.1GWh。 其中三元电池累计出口46.6GWh,占总出口69.5%;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20.2GWh,占总出口30.1%。 储能方面, 7月,我国储能电池出口共计1.0GWh, 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出口1.0GWh; 1-7月,我国储能电池累计出口达7.3GWh, 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7.3GWh。
来自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消息显示,8月11日,天津经开区管委会与河北亨旺投资集团就新能源板块总部项目签署投资合作协议。 据悉,河北亨旺投资集团总部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集团下设矿业、冶金、新能源、房地产等板块,总资产超1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板块是河北亨旺集团近年来最重要的主营板块之一,此次合作,河北亨旺集团计划总投资90亿元,在天津经开区布局新能源板块总部,并建设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基地。该基地建成后,新能源板块可年产30万吨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未来,河北亨旺集团还将在天津筹建集团总部和电池正极生产基地。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