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个
8月9日,广东佛山市工信局发布《佛山市促进新型储能应用扶持办法(征求意见稿)》。 拟对新建成并网运营且装机规模1兆瓦以上的工商业侧电化学储能项目,按照储能装机容量给予项目业主最高100元/kWh的事后奖补,单个项目奖补金额不超过50万元。 其中还提到,聚焦多元化技术路线,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示范;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以及压缩空气、飞轮储能、氢储能等新型储能电站试点示范;多种储能技术联合应用复合型储能试点示范以及共享储能、云储能等商业模式创新试点示范。 每年评选不多于3个新型储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示范应用项目, 按照储能设施实际投入金额给予项目业主最高10%的事后奖补,单个项目奖补金额不超过300万元。 点击跳转原文链接: 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征求《佛山市促进新型储能应用扶持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8月9日,山东省滨州市投资促进中心及滨州市沾化区政府领导、山东高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相关领导一行到访捷威动力, 就加速推进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大型储能项目的落地进行座谈并达成一致意见。 今年4月,捷威动力与中核汇能(山东)能源有限公司、山东高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三方合作框架协议,由捷威动力为鲁北基地储能项目提供储能设备供应。鲁北基地项目规模容量为3GW风电、光伏项目和1.5GWh储能项目。目前, 该项目已获得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能源局的审批 。 近日,捷威动力和山东高速投资到滨州市沾化区实地考察3个地块,并就项目投资强度、产值等和沾化区领导座谈交流,双方达成合作意向。本次到访,双方就项目选址、建设概况、政策支持等落地事宜展开进一步洽谈。 捷威动力早在2018年便开始布局储能业务。 近几年,捷威动力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致力于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提供电力储能解决方案,包含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产品等。 捷威动力研发了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储能Cell、储能BMS、储能BESS等核心技术和系列化产品, 涵盖功率型、容量型、能量型等,可广泛应用于备用电源、新能源发电、电网调频/调峰、用户侧峰谷调节、“光-储-充”微网等多种场景。 凭借在动力电池多年的技术积淀和大规模智能制造经验,捷威动力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专心研发储能专有电芯,已正向开发LFP-280Ah储能电芯产品,其具有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和高能效等优点,循环寿命8000+cycles,能量效率95%,发热功耗降低10%,并支持风冷和液冷储能系统。 除该款电芯外,捷威动力还有305Ah、400Ah等储能专有电芯产品,可满足储能市场的不同需求。 在储能系统方面,捷威动力推出了 一系列 创新性的储能系统。 基于自主研发的400Ah储能专有电芯,采用本征安全+高精度BMS+消防智能联动、超高集成提升空间利用、长循环电极体系设计保证系统寿命>15年、一体化热管理仿真技术为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实现了极致安全、超高集成、极长寿命、降本增效的系统需求。捷威动力高能量、标准化储能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储能解决方案。 此次与中核汇能、山东高速投资就鲁北基地储能项目的合作,捷威动力将充分发挥先进电池技术与系统化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的专业优势,携手合作伙伴,加快推进项目进程。同时,还将以推动滨州市绿色低碳转型为开端,深化与各方的合作,促进更多储能项目落地,助推国家“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据东风股份消息,8月8日,公司控股子公司深圳市博盛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博盛新材)旗下子公司盐城博盛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盐城博盛)隔膜一期在江苏盐城全面投产。 据悉,博盛新材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金1.3亿元,2022年,博盛新材与东风股份进行并购重组,现隶属于东风股份新能源新材料板块,是一家专业从事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盐城博盛作为博盛新材战略规划的重要生产研发基地之一,注册资金3亿元,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征地76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两期项目全面投产达效后,年产隔膜可达15亿平米。 此次投产的盐城博盛一期生产基地,从安装再到正式投产历时仅仅1年半的时间;同时,二期项目已于2023年5月份开工建设,预计在2024年5月份实现全面达产。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月,东风股份还公告,博盛新材全资子公司湖南博盛拟投资20亿元,在湖南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投资建设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综合材料生产研发项目。湖南博盛在现有干法隔膜生产线的基础上,拟再投资建设不少于10条干法隔膜生产线,项目计划2024年全面达产达效。
据东风股份消息,8月8日,公司控股子公司深圳市博盛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博盛新材)旗下子公司盐城博盛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盐城博盛)隔膜一期在江苏盐城全面投产。 据悉,博盛新材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金1.3亿元,2022年,博盛新材与东风股份进行并购重组,现隶属于东风股份新能源新材料板块,是一家专业从事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盐城博盛作为博盛新材战略规划的重要生产研发基地之一,注册资金3亿元,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征地76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两期项目全面投产达效后,年产隔膜可达15亿平米。 此次投产的盐城博盛一期生产基地,从安装再到正式投产历时仅仅1年半的时间;同时,二期项目已于2023年5月份开工建设,预计在2024年5月份实现全面达产。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月,东风股份还公告,博盛新材全资子公司湖南博盛拟投资20亿元,在湖南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投资建设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综合材料生产研发项目。湖南博盛在现有干法隔膜生产线的基础上,拟再投资建设不少于10条干法隔膜生产线,项目计划2024年全面达产达效。
“在业内都在做PERC和TOPCon的当下,华晟走了一条很少有人走的路。异质结虽然工艺步骤很短,但很多技术需要不断去摸索。”在成立三周年的庆典结束后,华晟新能源董事长徐晓华接受财联社专访。交流中,徐晓华毫不掩饰将异质结称为“完美”的技术: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长的技术寿命,更有对现有技术路线的颠覆。 在巨头林立的光伏产业,徐晓华强调,“华晟不是唯一做异质结的企业,但目标一定是引领行业。”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光伏发电要实现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对转换效率有更高的要求。光伏发电转换效率的“天花板”在哪里?对于这一业内持续探索的问题,徐晓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PERC电池会被加速替代 在徐晓华看来,光伏产业发展至今,技术迭代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8年之前,以铝背场多晶硅电池为主,让太阳能发电从理论走向产业化,光伏发电真正进入了电力市场;第二阶段,是从2019年开始,PERC(发射极钝化和背面接触)单晶电池迅速占领市场,让光伏发电实现了平价上网。 目前,行业正处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迭代的过程,以异质结、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和IBC(交指式背接触)等N型电池技术为主要支柱,光伏发电加快从辅助能源成为主力能源,并进一步实现光储平价。目前,N型电池的量产效率达到25%,极限效率可以达到26.5%,较初代铝背板电池不足20%的转换效率而言,提升显著。未来,效率进一步提升则需要通过异质结/钙钛矿叠层来实现,这也是第四阶段的主要技术路线。 2022年被认为是N型电池产业化元年。在最先的预测中,到2025年,光伏电池技术将大致形成PERC电池、TOPCon电池,以及异质结电池“三分天下”的格局,同时IBC电池等也有一定占比;到2030年,N型电池基本占据主流市场,但PERC仍然有超过10%的占比。 不过,光伏技术的迭代速度显然超出了预期。由于TOPCon电池的急速扩张和大规模替代,PERC电池的退场速度或将大大提前。根据机构统计,目前TOPCon电池在建/规划产能达到1000GW,且将从今年三季度开始陆续投产。 在光伏产业,降本和增效一体两面,相辅相成。根据测算,电池效率绝对值提升1%,度电成本可下降5%。据徐晓华介绍,由于TOPCon的大量投产,明年央国企和海外客户的采购基准一定会调整。TOPCon在每个版型上都比PERC提升10到15W的基准,所以PERC的市场份额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会快速流失。 在业内最新的预测中,2024年PERC电池市场占比预计降低在40%,悲观预期下甚至仅有20%。到2025年,PERC将不再有市场需求。 “这是TOPCon大规模扩张之前,没有人能预想到的。”徐晓华判断,到2025年之后,TOPCon的市场占比会达到三分之二,异质结能占到三分之一左右,PERC电池将完全被淘汰,存量的400GW产能不得不面临减值处理。 不过,在替代的过程中,TOPCon电池自身面临的挑战也不小。据徐晓华透露,TOPCon电池虽然是当下主流,但是技术也并没有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一些跨界企业真实的效率、良率等水平控制并不会特别好,未来生存的压力会非常大。这也是为什么为说会有一半的光伏企业可能在未来两年内被“洗牌”的原因。 在异质结方面,根据徐晓华预测,明年的行业总产能预计在50到80GW,2025年以后异质结有效产能将达到150到200GW。在TOPCon高度同质化的背景下,异质结开始被龙头企业愈发重视。随着入局企业增多,在徐晓华看来,异质结行业已经来到凭借先发优势抢占渠道的竞争阶段。 异质结即将进入规模复制阶段 高效硅异质结是以N型单晶硅为基底,在前后表面分别沉积不同特性的硅基薄膜叠层形成异质结结构,是用准半导体设备进行纳米量级精度的镀膜技术应用的半导体化的太阳能电池技术。1990年,该技术由日本公司发明,并在1997年实现少量量产。 但异质结真正开始启动产业化推广,则是到2019年由国内团队开始推动。财联社记者注意到,目前几乎所有国内光伏龙头制造企业均保持对异质结电池的技术储备和研发,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路线和市场需求变化。 根据华晟新能源展示的企业发展史,公司在2020年7月注册成立,2021年一季度就实现投产,自公司成立8个月内转化出产品;公司建成了国内首条GW级异质结国产设备量产线,到2022年二季度,公司异质结产能领先同行。 据徐晓华介绍,目前公司已投产8.1GW的异质结电池和组件。随着大理、无锡、肥西项目陆续投产,预计今年将实现20GW电池/组件产能。 订单方面,公司有充分的订单储备,有若干个以1GW,5GW,10GW规模签署框架协议与订单的客户。公司在去年实现1GW出货,今年出货目标是4GW,明年计划达到16GW,公司在异质结行业的市占率在40%左右。 在徐晓华看来,异质结正在经历从0到1的发展过程,并将马上进入从1到100的复制阶段。更具体来说,异质结在2019年之前主要是试错阶段,实现了从0到0.5的发展;华晟从2020年创业至今一直在推动行业从0.5发展到1,即实现了大规模的量产。 徐晓华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产业发展到“1”的标志,就是在成本上和PERC打平,今年华晟会做到。 对于市场最关心的成本问题,徐晓华提出了90微米超薄硅片、银包铜、无铟化等降本措施。据了解,异质结因采用低温工艺,目前产线采用双面银包铜技术,铜占比50%到60%,极限下可以达到70%,最终可以实现铜电镀技术。 根据徐晓华透露的规划,今年要把金属化成本降到4分钱/W。目前PERC是5分钱,TOPCon是7分到8分,异质结金属化成本第一次实现低于PERC,成本优势开始显现。设备成本方面,单GW投资成本在2022年是3.5亿元,到今年大约在3亿元,接下来会降低到2.5亿元。 在交流中,徐晓华也表达了对异质结需求的乐观。“如果异质结是一项新的技术,华晟又是初创公司,是不会拿到十几GW的订单的。正是因为日本已经进行了20年的市场培育,现在只要能够实现规模量产,就可以出货。”徐晓华表示。 叠层电池是唯一实现转换效率超30%的技术 在光伏技术发展中,钙钛矿是不可忽视的潜力技术。从理论效率上看,其单层理论效率可达33%,远超晶硅光伏电池。但冷峻的现实是,物理性能不稳定,大面积制备工艺不成熟,钙钛矿的产业化落地还有多道难题。 异质结/钙钛矿叠层电池开始走入视野,其双节叠层转换效率可达43%的理论极限,将效率“天花板”大幅提升。从实际可量产角度看,在目前多种技术路线比拼中,异质结/钙钛矿叠层是唯一实现转换效率超过30%的技术。 凭借该项优势,异质结的技术寿命也将明显长于其他技术路线。据徐晓华介绍,异质结从量产初期24%的效率发展提升到27%的效率,技术升级已经发生三次,与钙钛矿叠层后,量产的转换效率目标是35%。 徐晓华谈到,光伏是重资产投入,最害怕的就是选错技术路线被“挖坑埋掉”,异质结是风险最小的技术路线。在其看来,异质结(叠层)转换效率从24%提升到35%,以光伏行业过去每年0.2%到0.3%的速度提升来看,有20到30年的进步空间。此外异质结还可以升级背接触电池,同样具备快速产业化的潜力。 因此,异质结的优点在于,叠加钙钛矿后其生产寿命可以达到20年之久。在未来进行叠层工艺升级时,异质结设备完全不用更换,只需要注意提前预留钙钛矿厂房备用场地。 在徐晓华的预测中,2027年或将是光伏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一年,钙钛矿叠层有望开始规模化应用。由于PERC和TOPCon的叠层涉及到对既有工艺路线的大幅变更,因此新增产能都是异质结/钙钛矿叠层。 华晟新能源方面,宣城5期项目已经开工,其中会有一条100MW的异质结/钙钛矿叠层实验线,今年公司的目标也是将叠层电池研发效率做到29%,到2025年叠层电池中试线投入使用。“一旦百兆瓦级的异质结/钙钛矿成功跑通,未来行业新增产能就是这个。”徐晓华表示。
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已逐渐演变为着眼于未来的能源转型。氢能,被视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8月8日,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官网消息,国家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指南》指出,到2025年,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制修订30项以上氢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重点加快制修订氢品质检测、氢安全、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高压储氢容器、车载储氢气瓶、氢液化装备、液氢容器、氢能管道、加氢站、加注协议、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的标准,打通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鼓励产学研用各方参与标准制定,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订发布团体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同时,深度参与ISO、IEC国际标准化工作,积极提出氢能领域国际标准提案,逐步提高我国氢能国际标准化影响力。 业界普遍认为,随着国家层面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引发,氢能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已箭在弦上。在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直言,燃料电池汽车需要氢能产业的协同发展,氢燃料电池绝不是汽车行业的问题,它是能源的转型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的能源转型课题,需要国家层面加快培育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与此同时,各地方也将氢燃料电池汽车看作是氢能产业的引领项目,近期相关鼓励政策频频落地。 8月7日,上海印发《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计划》提出,加快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鼓励私有乘用车电动化,持续推进纯电动、氢燃料电池重型货运车辆的示范试点及推广应用。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力争突破1万辆,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车辆占比超过50%;8月4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提出,拓展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场景,推动氢燃料电池、替代燃料等技术及产品商业化,争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试行车辆统一设计运营服务标准;更早些时候,深圳、杭州等地亦提出相关目标、补贴政策,内容无一不将“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商业化”列为重要发展方向。 面对商业化落地的长远目标,“示范运营”成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当下必经的重要过程。8月2日,“南沙氢跑”项目网约车发车仪式在广州南沙广汽科技馆举行,丰田氢燃料电池车第二代Mirai正式在如祺出行平台上线。此次在如祺出行平台投入运营的第二代Mirai车共有20辆,运营区域为广州南沙区。 在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零碳交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王贺武看来,氢能燃料电池已开始进入到规范化示范阶段,汽车作为一个先导性的产品,对于氢产业以及战略的引领作用已经体现出来了。“很多企业都在做与氢相关的内容,这体现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先导性带动作用。”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6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完成1000辆,产量同比增长27.1%,销量同比增长109.9%;1-6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为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8.4%和73.5%。
8月16日15点宁德时代将召开新品发布会,全球同步直播。业内人士预测有望发布4C快充、麒麟电池、M3P电池或者与凝聚态电池有关的产品及技术。 相比前两代CTP技术,宁德时代发布的第三代CTP电池(麒麟电池)完全取消了模组形态设计,并通过冷却结构上的优化,使得电池安全性、寿命、快充性能以及比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据宁德时代介绍,麒麟电池的体积利用率突破了72%,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轻松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机构在研报中表示,麒麟电池结构改变,水冷板、导热球铝、LIFSI、聚氨酯、气凝胶、绝缘材料等存在投资机会。水冷板从电芯底部调整至电芯侧面,单车水冷板使用量和价值量有望增加。液冷板是电池热管理系统水冷功能模块的核心部件。国内液冷板市场规模4年CAGR将超35%,预计25年市场规模接近70亿元。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银轮股份 表示,宁德系公司战略客户,公司为其配套系列电池液冷产品。公司获得宁德时代新能源水冷板产品订单,该产品配套通用BEV3项目,该项目于2022年11月开始批产。 银邦股份 与宁德时代签订《合作备忘录》,承诺于2022年-2026年向宁德时代直接供应或间接供应电池水冷板材料(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等),最低供货量合计为36.18万吨。
澳大利亚锂矿巨头Mineral Resources limited (MinRes)计划与澳大利亚电池技术公司lithium Australia组建合资企业,通过资助后者450万澳元以开发运营一座试验工厂来推进新型锂辉石提锂技术。MinRes还将提供矿石原料以支持研究进程。 Lithium Australia将贡献其拥有专利的LieNA提锂技术。该技术使用化学浓缩进程从锂辉石中提锂,而非传统的焙烧工艺。该公司将负责管理试验工厂的全部生产工作,并表示新型技术支持从低品位锂辉石以及废渣中提锂,大幅增加了提锂效率、可持续性以及潜在的盈利能力。 Lithium Austrlia表示,LieNA技术有望将提锂收得率提高到目前市场平均的150%。矿业巨头MinRes的资助意愿也为该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验证。 在试验工厂的工程研究以及建造完成后,Lithium Australia将和MinRes组建一个股权平分的合资企业,共同拥有与商业化LieNA提锂技术。该合资企业的首要目的将为MinRes建造一个使用新型技术的大型示范工厂。该工厂可由MinRes独立资助、开发和运营,旨在以更商业化的规模来提取锂盐。该合资企业还计划向第三方授权LieNA技术,早期目标地区包括西澳大利亚以及北美,后续还有扩展到欧洲和非洲的潜力。 这是继Pilbara Minerals和澳大利亚技术公司Calix上周宣布计划在Pilgangoora项目建立试验工厂后,第二家澳大利亚锂矿企业试图增加自身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份额,目的为撼动中国在锂盐生产中的绝对领导地位。
SMM8月9日讯: 2023年7月, 中国负极材料产量152,450吨,环比上涨8%,同比上涨19% 。因动力端年中冲量、储能集中并网结束以及数码淡季,本月负极下游需求增速明显放缓。虽整体需求小幅增长但负极市场头部效应愈发明显,新增订单更多分配于头部或部分已进入头部电池客户的新玩家,中小企业整体开工无明显好转,市场整体供应仅跟随需求端情况小幅增长。 8月,需求端暂无明显提振趋势增速或仍仅小幅增长,带动市场供应量延续小幅增长,预计 8月中国负极材料产量161,397吨,环比上涨9%,同比上涨34%。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于小丹021-20707870 孙贤珏 021-51666757
格隆汇8月9日丨有投资者向安车检测(300572.SZ)提问,“公司在机动车连锁检测站运营的道路上持续开疆拓土;我国新能源机动车智电化发展迅猛,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保有量迅速增加,势必带来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回收、拆解及再利用及环保处理等一系列衍生问题。期望公司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与主流电池厂商联合进行技术探索,并转化为有效的、市场化的电池检测、回收、拆解、再利用产业链。希望贵司可以布局新能源汽车电池后市场服务综合运营商,从而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空间,回报股东。” 安车检测回复称,公司持续关注新能源汽车相关后市场动态,正积极参与动力电池检测、回收业务等在内的汽车后市场领域,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期以良好的经营业绩回报广大投资者。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