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

  • 合计盈利超800亿!TOP动力电池上市公司竞争力在哪?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消息,今年1-4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20.6GWh,累计同比增长32.6%。 企业方面,1-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47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增加5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93.1GWh、102.7GWh和115.8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77.2%、85.2%和96.0%。 可以看出,动力电池领域龙头效应凸显,前4月,TOP10装车量占比达96.0%,在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态势下,其中的5家A股上市公司(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近年来除个别名次变化外,上榜企业并无变化,那么其产业发展有怎样的竞争优势?电池网从最新业绩、全球服务能力、供应链韧性、新兴市场增长点等方面展开分析。 合计盈利超800亿 营收方面, 2023年,5家A股上市公司总营收11,314.84亿元,平均营收2262.97亿元,其中,比亚迪营收高达6023.15亿元,宁德时代营收达4009.17亿元;除欣旺达外,其余4家营收实现同比正增长,比亚迪增长高达4成。 2024年一季度,5家A股上市公司总营收2325.15亿元,平均营收465.03亿元,其中比亚迪营收超千亿,达1249.44亿元;除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外,其余3家营收实现同比正增长。 净利润方面, 2023年,5家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802.27亿元,平均净利润160.45亿元,其中,宁德时代净利最高,达441.21亿元;5家净利润均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国轩高科增长超2倍。 2024年一季度,5家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165.32亿元,平均净利润33.06亿元,其中,宁德时代净利高达105.10亿元;除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外,其余3家净利润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欣旺达增长近3倍。 研发投入方面, 2023年,5家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666.23亿元,平均研发投入133.25亿元,其中,比亚迪研发投入399.18亿元,超同期净利润近百亿;除欣旺达外,其余4家研发投入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比亚迪增长近一倍。 2024年一季度,5家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168.16亿元,平均研发投入33.63亿元,其中,比亚迪研发投入超百亿;除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外,其余3家研发投入实现同比正增长。 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方面, 2023年,5家A股上市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净额2772.64亿元,平均净利润554.53亿元;其中,欣旺达同比增长超5倍,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同比增长超2倍。 2024年一季度,5家A股上市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净额376.13亿元,平均净利润75.23亿元,其中,亿纬锂能经营现金流量净额-17.51亿元;亿纬锂能、比亚迪同比增长为负。 全球服务能力凸显 近年来,随着全球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国内外企业电池产能快速扩张,而国内龙头电池企业凭借完善的全球服务能力,竞争优势凸显。 根据SNE Research统计,动力电池领域,2023年,宁德时代国内动力电池使用量171.9GWh,同比增长28.7%,以44.5%的市场份额连续7年位列第一。同时,得益于前期海外客户定点陆续交付,公司海外出货量持续提升。根据SNE Research统计,2023年公司海外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为27.5%,比去年同期提升4.7个百分点。储能电池领域,根据SNE Research统计,2023年公司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为40%,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一。全球化方面,公司不断推进全球化体系建设,包括海外产能建设运营、海外供应链布局、海外资源及回收布局等。 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累计装机总量约为150.909GWh。据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榜单中,比亚迪装车量111.4GWh,市场份额均为15.8%,超越LG新能源,位列第二。 亿纬锂能当前已实现锂原电池连续8年销售额和出口额国内第一,储能电池2023年出货量排名位居全球第三,动力电池2023年国内出货位居全国前五。公司已经形成具有亿纬锂能特色的全产业链国际化模式,如公司在马来西亚新建圆柱三元电池生产基地,以配套支持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地区电动两轮车及电动工具制造企业;匈牙利工厂的建设有利于快速响应客户对新能源汽车配套动力电池的需求。 2023年,国轩高科全年产品交付突破40GWh,同比增长超过40%,在电池价格持续下降的形势下,含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0%以上,海外业务及储能业务营收实现翻番。目前公司已经形成150GWh全球产能规模。公司注重国际市场的拓展,聚焦美洲、欧非、亚太三大板块,积极寻求国际化合作,产品已出口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战略下,公司持续加大对海外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的投入,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实现了本土化生产和研发。 2023年,欣旺达加快“出海”步伐,进一步完善全球化布局,在匈牙利、摩洛哥、越南新增海外工厂。在立足深圳、服务全球的愿景下,公司目前已在中国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江西、四川、湖北等省份以及印度、越南、匈牙利、摩洛哥等国家布局多个生产制造基地,在美国、法国、德国、以色列、韩国、日本等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供应链体系韧性强 随着电池厂业务规模的扩大,供应链竞争优势越发重要。 宁德时代积极打造高效敏捷、技术创新、持续降本和绿色低碳的韧性供应链。公司已通过技术授权、长期协议、合资合作等方式,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材料及设备等上游重要环节与优质供应商进行深度合作,在确保重要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安全、成本可控的同时,与供应商共同推进新技术研发,共同打造具有持续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同时,公司进一步完善锂、镍、钴、磷等优质电池矿产资源的布局,其中印尼镍铁项目、江西宜春项目、湖北江家墩项目已投入运营。 比亚迪在核心零部件资源平台建设上,从垂直整合的战略起点出发,逐渐步入市场化战略布局发展新阶段,始终掌控着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新能源车全产业链的核心产品部件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未来将继续牢牢掌握关键技术研发能力,推动公司供应链持续自主创新发展;同时,自2018年以来,公司也在项目开发阶段引入国内外市场领先的零部件供应商,和在市场上形成竞争力的自主供应零部件产品形成内外竞争的开放生态,促进产品技术创新升级,从而最终提升公司整车的产品竞争力,从质量、成本、交付、风险等多维度订制完善的供应商准入制度,高标准、严要求建设汽车供应链管控制度。 亿纬锂能积极布局镍钴锂资源-电池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铜箔、铝箔等)-电芯及PACK上下游资源,不断拓展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打造韧性供应链;同时布局锂电池回收再生业务,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品循环再利用,为原材料供应提供了保障,目前已构建“镍钴锂矿-电池材料-电池回收-电池再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与绿色供应链。 国轩高科是较早涉足上游布局的国内电池企业,先后布局了前驱体、正极、负极、铜箔、隔膜等上游原材料及电池循环回收,形成较为完整的四大材料及电池循环生态体系。在上游资源端,公司加快推进宜春、印尼、阿根廷等地的矿产资源开发,稳步提升庐江、乌海、肥东等材料基地产能,并通过战略投资等方式,与多家上下游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电池制造端,公司已在合肥、南京、唐山、青岛、宜春、桐城等国内多个地区建立了生产基地,同时在亚太、欧非、美洲等海外区域进行相应的产能布局。此外,公司还加大了对低碳零碳工厂、电池回收和再利用的投入,致力于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在下游应用端,国轩高科与多家整车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其提供动力电池解决方案。 欣旺达已成功进入国内外众多知名厂商的供应链,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原材料方面,公司通过合资建厂、投资参股等方式积极完善资源布局,并通过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等方式优化自身采购成本,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此外,公司还与终端客户形成价格联动机制,以应对不稳定的原材料价格。 新兴市场成增长点 市场方面,面对当前严峻的安全、成本、续航等挑战,电池厂开始积极探索新的电池技术,其中,固态电池、钠电池作为新兴的储能技术,受到市场的青睐。 固态电池领域,宁德时代非常重视固态电池,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布局,最近加大了很多投入,在固态电池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拥有大量技术储备。公司目标到2027年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 钠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已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正在研发第二代钠离子电池,在成本、寿命和低温性能等方面预计将有更好的表现。今年一季度公司钠离子电池装车量0.7MWh。 比亚迪已开始布局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曾提到将在2025年试装全固态锂电池。 今年,比亚迪总投资100亿元的徐州钠离子电池项目已动工;近日,淮海弗迪钠电池科技(徐州)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刘金明,注册资本5亿人民币。 亿纬锂能大方型钠离子电池基于聚阴离子正极和硬碳负极,比能量110Wh/Kg,10C下容量保持率高达90%,-40℃下仍能正常工作,材料数据实测已超过10,000次循环,未来将围绕“0”碳指标,进行超大容量绿色钠离子电池开发。 亿纬锂能半固态电池基于50Ah的软包电池,可实现400Wh/Kg,超过1,000次的循环寿命,使用温度可拓展到-20℃-80℃,目前已完成设计定型。固态电池领域,公司已开展聚合物类固态电池的研究,目前已初步实现了室温下的稳定运行。 国轩高科已有能量密度可达360Wh/kg软包半固态电池,已具备产业化能力。目前公司正在对接包括整车、低空飞行等不同领域的客户。 欣旺达固态电池公司从2015年就已经开始研发布局,规划了第一代400Wh/kg和第二代500Wh/kg全固态电池。其中第一代全固态电池最新安时级样品可实现大于1000周稳定循环;第二代实验室样品已达到500Wh/kg能量密度目标。 欣旺达创始人王明旺此前公开表示,其钠离子电池将于2024年第三季度量产,能量密度为160Wh/kg,能满足A级车需求,具有超低温放电和超高安全的优势。 电池网注意到,为了进一步提升动力电池行业的集中度,以及行业的技术水平,工信部于5月8日发布了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和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发布,旨在引导企业减少单纯追求产能扩张的制造项目,转而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这对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同时也将加剧小企业、产能利用率低的企业淘汰。 综合来看,内卷时代,电池厂唯有以科技创新、市场开拓、供应链协同等核心竞争要素打造自身新质生产力,以推动产业更高质量的发展。

  • 【5.22锂电快讯】4月电池材料进口数据出炉 | 苏州目标到2027年新车销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50%

    【SMM专题:4月电池材料进口数据出炉 智利出口中国碳酸锂量创历史新高 5月有何预期?】 近期,2024年4月钴以及锂电产业链相关锂产品进出口数据集中出炉,其中碳酸锂方面,4月碳酸锂进口同比增长87.44%,且智利出口至中国碳酸锂环比及同比均大超预期,并创历史新高。考虑到通关及船运周期因素,预计5月及以后中国进口碳酸锂的量级将持续处于高位状态......SMM整合了电池材料的进出口情况,具体如下:...... 》点击查看详情 【何小鹏:四季度将交付全新B级纯电轿车 作为达成25%技术降本目标首发车型】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2024年Q1财报电话会上表示,今年四季度,公司将交付一款小鹏品牌的全新B级纯电轿车,作为达成25%技术降本目标的首发车型。何小鹏预计,该B级新车加上MONA车型贡献的增量,将使小鹏汽车在今年四季度会实现月交付量同比大幅度增长。 【苏州:到2027年新能源车桩比达到1.9:1,新车销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50%以上】 《苏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近日正式发布实施,提出到2027年,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科教、能源、环境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0%左右。苏州提出实施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在省级财政对制造业相关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项目给予贴息1个百分点基础上,研究苏州市再给予1个百分点贴息。此外,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涉及汽车、电动自行车、家电产品、家装消费品等领域。汽车以旧换新提出将把充(换)电设施用地纳入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范围,鼓励对充(换)电设施给予建设运营补助,到2027年新能源车桩比达到1.9:1,新车销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50%以上。 【丰田考虑向得克萨斯州工厂投资超5亿美元】 丰田汽车北美分公司正在为其在得克萨斯州的工厂可能投资的5.317亿美元寻求税收减免。消息称,丰田汽车计划在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建造一座新设施,增加411个工作岗位,并可能扩建其现有工厂,该工厂生产丰田Tundra皮卡和红杉SUV。 (圣安东尼奥新闻快报) 【新宙邦:拟3.5亿美元投建路易斯安那州电池化学品项目】 新宙邦公告,公司拟以全资公司Capchem Technology USA Inc.(简称“美国新宙邦”)或其他新设控股公司为实施主体,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建设电池化学品项目,项目投资总额约3.5亿美元。 【中国一汽与蔚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据中国一汽消息,5月21日,中国一汽与蔚来在吉林·安徽合作发展交流座谈会上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一汽与蔚来将进一步发挥双方优势,围绕电池技术标准、可充可换电池车型研发、电池资产管理及运营、充换电补能生态服务网络建设及运营、电池产业采购与配套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战略合作。 【蔚蓝锂芯:子公司获得政府补助1500万元】 蔚蓝锂芯公告,公司子公司淮安光电于近日收到淮安市清江浦区财政支付中心拨付的区级企业补助资金1500.00万元。该笔补助资金系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淮安光电已实际收到款项并确认为递延收益。 相关阅读: 4月电池材料进口数据出炉 智利出口中国碳酸锂量创历史新高 5月有何预期?【SMM专题】 【SMM分析】2024年4月锂精矿海关进口量出炉 预计5月仍将维持高位 2024年4月磷酸铁锂出口总量63.6吨 当月铁锂无进口【SMM分析】 【SMM分析】动储终端需求增速放缓,带动电池端口产量环比增速下滑 【SMM分析】4月钴中间品进口量延续增量 进口均价波动不大 【SMM分析】2024年4月碳酸锂进口量出炉 预计5月进口量仍将大幅增长 【SMM分析】内外价差仍存 电钴以出口为主 【SMM分析】2024年4月三元前驱体出口数据解析 【SMM分析】LGES印尼工厂量产?4月三元正极出口印尼环增167% 正极进口量环增13% 电解钴价格止跌反弹 2022-2027全球钴原料供应复合年均增长率或达14%左右?【SMM周度观察】 本周电解钴价格止跌反弹 | 五部门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 4月汽车产销数据出炉【新能源产业一周要闻】 【SMM分析】跌宕起伏!2024年中国锂市场全解析(上) 【SMM分析】动储终端需求增速放缓,带动电池端口产量环比增速下滑 【SMM分析】美国再度发现大型锂资源,是昙花一现还是指日可待? 【SMM分析】国内以旧换地方性政策推进情况之补贴现状 【SMM分析】新能源汽车电池一关键原材料获“身份证”后首次进口 【SMM分析】Call2 Recycle 与 Ascend Elements达成合作 【SMM分析】成本虽增承压依旧 4月负极价格有所下行 【SMM分析】废料价格持续倒挂下,湿法厂后续该何去何从? 【SMM分析】电芯最高限价0.33元/Wh!储能系统价格还能“卷“? 【SMM分析】4月中国储能中标规模再创新高 工商业需求持续增长 【SMM分析】开发商Nofar和Sungrow部署230MWh德国BESS项目 【SMM分析】原料价格下滑 四钴成本下降 【SMM分析】三元材料工艺分享,低镍、中镍、高镍材料有什么不同? 【SMM分析】订单上行产能集中 石墨化价格小幅增长 【SMM分析】工铵突然涨疯了 原因几何? 【SMM分析】低空经济+固态电池,三元材料新的增量? 【SMM分析】原料价格下行导致硫酸钴成本倒挂 5月需求弱势下利润恐难修复 【SMM分析】4月储能电芯产量环增48% 预计5月行业景气度持续 2024美国锂电峰会圆满落幕!揭秘全球锂业发展前景、把握投资命脉!【SMM美国锂电峰会】 “雷霆手段”?国家着手控制锂电池产能扩张 低端重复、落后产能有望加速出清!【SMM专题】 4月汽车产销同比续增 以旧换新带动下 5月成绩有望更佳【SMM专题】 节后首周钴系产品价格集体下跌 电解钴供大于求局面维持 5月或仍有增量?【SMM周度观察】 【SMM分析】五一后六氟磷酸锂价格变化分析 【SMM分析】自供比例增加 硫酸钴产量维持增量 【SMM分析】四月锂电回收市场行情一揽 【SMM分析】订单交付维持 四钴产量维持增量 【SMM分析】进入传统旺季 锰酸锂产量涨幅明显 【SMM分析】EcoNiLi Battery即将启动东南亚回收规划 【SMM分析】三元产业链企业年报点评 2023年三元材料企业过得怎么样? 【SMM数据】2024年4月六氟磷酸锂开工率过半 5月或继续上涨

  • 新宙邦拟投资25亿元赴美建厂 当地政府提供十年部分税收减免

    当地政府提供长达10年的部分税收减免,电解液龙头新宙邦(300037.SZ)拟投资约25亿元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建设电池化学品项目。 新宙邦5月21日晚间公告,公司拟以全资公司Capchem Technology USA Inc.(简称“美国新宙邦”)或其他新设控股公司为实施主体,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建设电池化学品项目,项目建设内容为年产20万吨碳酸酯溶剂及1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投资总额约3.5亿美元(约人民币25.32亿元)。 公告显示,该项目旨在满足北美市场对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等电池化学品的需求。当地政府为本项目提供长达10年的部分税收减免,估计总价值为7130万美元(约人民币5.16亿元)。 新宙邦在公告中表示,项目需经项目实施地环保、安全、建设及运营等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查或许可,项目实施进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去年来新宙邦海外产能布局加速。年报显示,公司2023年境外销售营业收入为18.87亿元,同比增长29.28%。据悉,2023年上半年,波兰基地4万吨/年锂电池电解液产能投产;23年11月,波兰新宙邦与德国客户签下约11亿欧元长单,约定2025年至2034年向客户提供锂电池电解液。公司去年还在互动平台表示,美国项目和欧洲荷兰项目处于前期筹建中。 不过,新宙邦此次在公告中指出,公司前期就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电池化学品项目与Indorama Ventures Oxides LLC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已终止合作洽谈。彼时《合作备忘录》计划在美国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碳酸酯溶剂以及5万吨电解液,联产5万吨乙二醇项目。 年报显示,新宙邦主营产品为电池化学品(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和有机氟化学品,去年营收占比分别为67.52%和19.05%。 从行业来看,产能方面,2023年电解液行业大量产能集中释放,已进入产能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阶段,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价格方面,去年电解液价格受碳酸锂价格下跌的影响而“跌跌不休”。

  • 【SMM钠电】2024年中国钠电项目进展情况(不断更新)

    SMM5月21讯, 截止到5月21日,中国钠电项目有20多个,金额有300多亿。正极材料和电池系统数量占比55%。在金额方面,比亚迪在徐州的100亿钠电池项目为最大金额的项目,占比30%。分地区看,湖南和江苏是钠电项目数量前两名的省份。 说明:对本文中提及细节有任何补充或修正随时联系沟通,联系方式如下 : 电话021-20707860(或加微信13585549799)杨朝兴,谢谢!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袁野 021-51595792 林辰思 021-51666836 周致丞021-51666711  

  • 十亿投资锁定北京 小米汽车与宁德时代合资公司成立

    近日,“宁王”落户北京再进一程。 根据天眼查显示,北京时代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于5月17日正式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孟祥峰,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为电池制造。 图片来源:天眼查 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汽海蓝芯能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京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持股。据此前报道,该公司将在北京投资建设电芯智能制造工厂。 宁德时代入京,众望所归 事实上,关于宁德时代落户北京投建电芯工厂的消息早已不是新闻。 早在今年1月,北京市发改委官网发布文章《北京将要推出1.0版产业地图》,其中提到“开建宁德时代北京工厂”。彼时,宁德时代方面对此消息却保持缄默,仅回应称:“暂无消息可披露。” 到2月,“开工建设宁德时代电芯工厂项目一期”出现在北京《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直至3月8日晚间,北汽蓝谷发布公告称,宁德时代将与北汽海蓝芯、京能科技、小米汽车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北京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京时代”),其中宁德时代出资5.1亿元,占比51%,才正式将这一消息落定。 有意思的是,直至稿件发布当日,关于此次合资项目的总投资、选址、产能规划、量产时间依旧没有松口。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北京对于宁德时代的渴求已久。 早在1958年6月20日,中国首辆独立自主研制的“井冈山”轿车驶入了中南hai,正式拉开了北京汽车生产的帷幕。随后,在1983年,北京汽车工程公司与美国汽车公司(AMC)签署了合资合同,创建了北京吉普,正式开启中外合资办厂的先例。可以说,北京汽车工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汽车工业众多历史性突破的壮丽史诗。 2009年,更是凭借扎实的汽车工业“家底”,借助“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城市之一。 然而,当我们站在2024年这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审视国内一线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时,却不难发现,北京早已退出了新能源产业领军城市的行列。 2023年9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正式颁布《北京市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其中明确提出到了2025年,新能源汽车贡献显著提升,在京 产量 超30万辆。 然而,与其他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城市相比,北京的目标显然显得保守。比如,合肥、柳州、深圳、广州、西安、上海及重庆等城市,都设定了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百万辆的宏大目标,累计产量更是惊人的超过了1300万辆。而武汉经开区,这个传统汽车制造重镇,在2024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就已经设定为突破40万辆,并计划在2025年冲击百万辆大关。 正因如此,面对上海引入特斯拉、合肥力捧蔚来、小鹏落户广州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态势,北京急需寻找新的突破口,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上实现突围。于是,我们看到,在2021年10月,理想汽车北京绿色智能制造基地在顺义区正式开工建设;一个月后,小米汽车总部也成功落地北京。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 进入2024年,随着理想汽车的首款纯电动车型MEGA和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SU7相继发布并交付用户,北京对于上游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特别是这两款车型,均搭载了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宁德时代在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中的核心地位。 紧抓流量密码,北京或迎黄金时代 相较于3月及之前,众人对于此次合资项目因北汽、理想、小米销量前景的不确定性而持保留态度不同,现如今,这一合作已广泛获得市场的认可,并普遍认为是宁德时代在新能源领域内又一项重大的战略联盟。 若问起2024年汽车圈的流量巅峰,我想答案非小米汽车莫属。自去年底小米汽车品牌正式发布以来,无论是首款车型的亮相、上市还是交付,乃至本该是百花齐放的北京车展,也都变成了雷军展现小米汽车魅力的舞台。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 在这样高涨的关注度下,小米汽车于5月15日宣布其第10,000辆小米SU7正式交付。然而,其锁单量已突破10万辆,这一庞大的订单规模无疑对小米汽车的交付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从5月15日当天官网显示的交付时间看,小米SU7交付时间为29-32周、SU7 PRO为30-33周,而SU7 MAX则长达33-36周。交付时间过长让不少对这款车青睐有加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鉴于此,为了提高产能、缩短交付时间,小米汽车北京工厂计划于6月启动“双班模式”,即日生产时间从原先的8小时延长至16小时。据此推算,实施双班生产后,小米汽车的月产能有望大幅提升至接近2万辆的水平。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 在5月13日小米汽车官方微博发布的《小米SU7答网友问(第四十集)》中亦有提到,“为了提拉本年产能,我们的工程师利用五一假期,进行了一轮设备维护改造,为接下来继续快速提升交付能力做好了准备。近期,我们会有一些好消息跟大家陆续汇报。” 与此同时,小米汽车正积极与上游供应商紧密合作,寻求大幅提高零部件供应量,以应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小米SU7加单约80%。”供应链人士表示,“其中一类零部件从每个月约1万套增加至最近的1.8万套+。” “我们还在持续努力提升产能,保证完成今年10万台交付目标。”雷军再次强调了小米汽车今年的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汽车的产品线也在逐步扩展中。按照规划,继小米SU7之后,小米汽车的第二款、第三款车型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为了保障新车型的顺利推出和生产,小米汽车一期工厂正全力以赴进行生产,而二期工厂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据了解,小米汽车二期工程位于亦庄新城的房辛店村和小张湾村,年规划产能达到15万辆。按照既定计划,二期工厂将于2024年动工建设,并预计在2025年完工投产。这意味着到2025年,仅小米汽车一家新能源车企就需要至少25万辆新能源车的动力电池需求。 与此同时,理想汽车亦对纯电市场怀有雄心壮志,与北汽新能源的发展需求相叠加,均显示出这一领域发展趋势,或远超北京所设定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 博弈车企巨头,锁定未来市场 宁德时代通过与车企合资建厂,已成为其深度绑定下游客户的一种典型策略。 回首过去的数年,特别是在新势力企业刚刚崭露头角的那些岁月里,无论是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李斌,还是小鹏汽车的领军人物何小鹏都曾多次亲临宁德时代,旨在确保能顺利获得稳定的电池供应。而在疫情肆虐的三年间,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高速发展,动力电池供不应求的情况愈发凸显,这样的现象在产业内更是变得司空见惯。 彼时,宁德时代可谓风光无两,极为强势。为稳定电池供应,越来越多车企不得不加入共建产线的项目中来。 迄今为止,宁德时代已成功携手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广汽以及吉利等众多国内头部汽车集团,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共同承担风险,并共享利益,以此构建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也由此打破传统燃油车时代,车企在整个供应链关系中的绝对话语权。 也由此,招来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年的动力电池大会上直言:“电池厂商把所有利润拿走了,广汽一直在给宁德时代打工。” 于是,车企开始加速自主造电池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十家国产车企开始自研电池。其中,除了零跑、岚图等少数车企在自研之余选择外采电芯外,比亚迪、广汽、上汽、吉利、长城、蔚来等大部分车企均选择了从0到1的全产业链布局。一些巨头如比亚迪、广汽甚至还将触手伸向了上游原材料领域。 同时,为了提升话语权和议价能力,那些原本依赖宁德时代独家供应动力电池的新能源车企也开始积极培育第二供应商,以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 在这一背景下,随着去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的逐渐放缓,曾经激进的动力电池扩产后遗症开始显现。即便是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巨头,也不得不面临产能空转的尴尬局面。根据业绩数据显示,宁德时代2022年全年电池系统的产能利用率为83.4%,但在2023年这一数据已降至70.47%。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2023年年报 但与此同时,细看宁德时代在国内的产能布局,其位于北方的基地仅有三座,分别位于山东济宁、河南洛阳、青海西宁,若按照小米汽车位于北京大兴的总部注册地为起点,无论是济宁还是洛阳基地,车程均超过6个小时,远不足以满足最优的4小时供应链圈所需,更遑论位于北京顺义的理想绿色智能制造基地。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结合前文所提及北京市对于宁德时代的需求,与其争论宁德时代是主动进京还是受邀进京,不如相信这是一次双赢的局面。而至于这场合作最终能否给宁德时代带来突破性的业务增量,答案只能交给未来的市场。

  • 晶科能源获1GWh大型储能系统订单 覆盖江苏省内多个储能项目

    晶科能源消息显示,近日,晶科能源与江苏新霖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1GWh大型储能订单。该订单将覆盖江苏省范围内的多个储能项目,这些项目将利用具备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简便安装和智能运维等特点的全新一代大型液冷储能系统蓝鲸,优化提升供电质量,为江苏地区提供稳定、可靠、高效、安全的电力支持,进一步推动当地清洁能源的发展。 晶科能源的大型液冷储能系统蓝鲸,以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简便安装和智能运维等特点,已在全球数百个储能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此次签约的晶科全新一代蓝鲸源网侧5MWh液冷储能系统SunTera G2更是凭借其“三高两低一长”的突出优势,成为市场上的翘楚。高能量密度、高能量效率、高安全性,以及低运维、低辅助功耗和长寿命等特点,使得该系统在储能领域具有极高的竞争力。同时,该系统采用标准20尺集装箱结构,噪音控制在75dB以内,为环境保护和社区和谐贡献了一份力量。

  • 热度升级 引领变革 这一固态电池会议或将引燃行业新浪潮

    近年来,锂电池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成为便携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主要动力源,但其性能提升已逐渐逼近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极限。与此同时,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锂电池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内卷”现象凸显。而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等方面较传统液态电解质锂电池均现出显著优势,被业内广泛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最佳路线。 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在整体锂电池中的渗透率预计在10%左右,其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 不过,EVTank也表示,全固态电池目前仍然面临着尚未完全解决的离子电导率问题、固固界面问题和循环性能问题等,预计其市场产业化时间节点将在2030年左右。 虽然量产时间尚远,但当下,半固态电池作为固态电池的先行者,在技术成熟度上已开始商业化,可以更快地应用于市场,满足当前消费者对于更安全、更高性能电池的需求。 华鑫证券指出,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技术,目前已在蔚来、东风岚图、上汽智己等品牌批量上车。此外,eVTOL行业高速发展,其对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倍率性能等提出更高要求,现有电池技术无法满足其要求,固态电池有望在eVTOL迎批量应用,产业发展有望受益。 产业化进度方面,5月11日,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1-4月,我国半固态电池实现装车,装车量达1138.8MWh,其中,4月单月新增369MWh,配套电池企业为卫蓝新能源等。 固态电池带来的技术革新与市场前景正吸引越来越多参赛者进场,据不完全统计,除了部分企业处于实验室阶段,已有多家企业抢先布局固态电池领域产品并实现成果转化。 其中, 电池制造领域: 宁德时代、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太蓝新能源、孚能科技、赣锋锂电、国轩高科、辉能科技、比克电池、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欣旺达、亿纬锂能、领新新能源、安瓦新能源、豪鹏科技、鹏辉能源、恩力动力、多氟多、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等企业已有布局,部分已实现装车应用; 正极材料领域 :容百科技、当升科技、长远锂科、中伟股份、天力锂能、巴莫科技、贝特瑞、振华新材、湖南裕能、丰元股份、格林美、湘潭电化等企业启动固态正极材料建设,部分已实现企业供货; 负极材料领域 :贝特瑞、中科电气、杉杉科技、翔丰华、硅宝科技等企业自主研发并积极布局固态电池负极材料,实现材料适配应用; 固态电解质 领域 :厦钨新能、贝特瑞、多氟多、金龙羽、新宙邦、瑞智新能源、上海洗霸、奥克股份、三祥新材、天赐材料等企业启动固态电池材料建设,部分已实现企业供货; 资本层面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内已有13家固态电池制造领域相关企业获得近50次融资。可以看到,在资本市场,固态电池领域公司已成为热门投资标的和关注对象。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