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378个
复星国际(00656.HK)周二(3月14日)晚间披露了其资产的最新变化。 复星卖掉南钢股份的计划再进一步,复星国际公告:落实向独立第三方沙钢集团悉数出售南京南钢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南京钢联)60%持股,代价135.8亿元人民币。为顺利推进出售事项,复星将向南京钢联旗下的南钢股份(600282.SH)收购万盛(603010.SH)29.5645%股权,现金代价为26.5亿元,将以自有资金及/或融资组合方式支付。 出售事项完成后,复星将不再持有南京南钢的任何股权。预计于出售事项完成后,复星将获得税前收益约8.3亿元,而该等收益的计算,参照了出售代价135.8亿元与复星在2022年12月末南京南钢帐面价值约人民币127.5亿元两者之差。复星由此获得的实际收益须经审计,并将在出售事项完成后重新评估。 复星称,拟将出售事项所得款项用作集团的一般资金用途。 公告还称,为顺利推进出售事项,复星国际旗下的复星高科将根据股份收购协议收购万盛29.5645%的股权及衍生的所有权益。出售事项有利于复星集团把更多资源聚焦于重点发展战略及重点项目,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 万盛股份主业是功能性精细化学品的生产、研发和销售,为全球最主要的磷系阻燃剂生产、供应商。 对于沙钢集团而言,这是借机壮大自己实力的大好机会。本次交易完成后,南钢股份将成为沙钢集团旗下企业,沙钢集团有望通过本次并购跃升为中国第二大钢铁巨头。 去年开启清仓南钢之路 2022年10月19日晚间,复星国际公告称,拟将持有的南京钢联股权以160亿元清仓出售。 公开信息显示,2003年4月,南钢集团公司进行三联动改革,以资产出资与复星集团合资成立南京钢联,南钢股份控股股东变更为南京钢联,而复星集团也借此取得了南钢股份60%的股权。 除南京钢联,2022年下半年,复星系还减持了多家上市公司的股份,据不完全统计,复星累计回笼资金达数百亿。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点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以及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等。报告中明确提到了制造业、基建、房地产,这些行业都与钢材需求联系紧密。 制造业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要把制造业作为重点,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效果显著,各地积极推动制造业投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多地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大项目陆续开工,同时装备和高技术产业的市场需求扩大,制造业投资加快。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2022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到33.2%。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若2023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保持上升,GDP占比也将小幅提升。从目前来看,进入2023年,我国经济向好预期增强,2月制造业PMI提升至52.6%,连续两月上升,进入扩张期,企业信心继续增强,企业对行业恢复发展较为乐观。 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可通过设备需求间接带动钢材消费,制造业投资对于设备的需求包括通用设备和各个行业生产所需的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包括工业机器人、机床等产品,专业设备则应用于某一行业或特定产品,品类繁多。由于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细分领域和产品品类众多,行业空间大,生产中涉及的钢材品种也较多,包括中厚板、棒材、型材、热轧薄板等,制造业投资的增长将带动这些钢材品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粗钢的分配,从而影响螺纹和热卷的供应。 房地产:政策托底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建立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推进长租房市场建设,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要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就业、财税收入、居民财富、金融稳定都具有重大影响,相关数据显示,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左右,加上建筑业则占到14%,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占地方综合财力接近50%,占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的6成,房地产贷款加上以房地产作押品的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9%。因此在2023年“稳增长”目标下,要实现宏观经济5.0%左右的增长,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更加重要,市场回暖对消费、投资的稳步增长均有积极带动作用。 房地产用钢方面,新开工阶段用钢量占比达70%左右,远高于施工和竣工阶段。数据显示,2月份重点城市新房、二手房成交规模连续4周环比增长,但仍处在2016年以来同期较低水平;企业拿地虽出现边际改善,但整体依然延续低迷态势。考虑房企目前已有大量在建项目,销售好转,资金改善后大概率将优先用于解决在建项目的竣工问题,并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土地购置面积大幅下降,拿地到新开工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所以预计今年上半年地产开工数据将延续疲弱,下半年有望好转。 基建:专项债提升至3.8万亿元 近些年为应对经济下行,新增专项债额度总体快速攀升,从2015年约1000亿元增至2021年36500亿元,2022年与2021年持平。从今年专项债规模看,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500亿元,规模上升,有利于一大批重大工程从节奏上尽快落地,短期内有利于扩大基建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稳定总需求;中长期看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2022年11月财政部提前下达了2.19万亿元的2023年新增专项债额度,且监管要求提前批专项债于2023年上半年使用完毕。政策指引下,2023年1月新增专项债发行明显放量,合计发行4911.84亿元,从新增专项债的投向来看,基建类投向占比超70%,预计今年上半年基建项目依旧是螺纹钢需求的重要支撑。 整体来看,随着稳增长政策的逐步落地,企业现金流有望迎来改善,预计2023年制造业投资全年增速将高于去年,制造业代表的汽车、船舶、家电、工程机械用钢同比出现增长;基建有望进一步扩大,且或将在上半年集中发力,支撑今年的钢铁需求;地产端则上半年继续释放风险,下半年有望出现好转。
“工业行业中有一部分行业规模比较大,占GDP比重在1%以上,比如电子、汽车、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这些行业对稳增长十分重要,我们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稳住这些行业。”3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 金壮龙介绍了2022年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他表示,2022年,我国工业经济总体回稳向好。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了40万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3.6%,工业在宏观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在整个GDP中占27.7%,我国制造业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今年1月份、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都在50%以上,说明制造业处于景气区间。从企业的用电、用工、物流这些指标分析,我国工业处于回升向好态势。”金壮龙强调,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有不少有利因素,对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充满信心。 为此,工信部将重点抓好以下4项工作。第一,促进重点行业的增长。即上边提到的电子、汽车、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第二,加大投资。推进产融结合,鼓励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同时鼓励外资扩大在华投资。第三,扩大消费。首先要稳住新能源汽车大宗消费,同时继续开展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推动制造业“三品”行动,就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第四,发挥地方积极性。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巩固提升出口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新的增长极;支持东北地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协同效应。 “今年有个好现象,各个地方对制造业投资进一步加大。我们要鼓励工业大省勇挑大梁,支持各地加大制造业发展,为稳增长多做贡献。”金壮龙表示。 原标题:《金壮龙:将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稳住钢铁等行业》
“工业行业中有一部分行业规模比较大,占GDP比重在1%以上,比如电子、汽车、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这些行业对稳增长十分重要,我们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稳住这些行业。”3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 金壮龙介绍了2022年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他表示,2022年,我国工业经济总体回稳向好。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了40万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3.6%,工业在宏观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在整个GDP中占27.7%,我国制造业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今年1月份、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都在50%以上,说明制造业处于景气区间。从企业的用电、用工、物流这些指标分析,我国工业处于回升向好态势。”金壮龙强调,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有不少有利因素,对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充满信心。 为此,工信部将重点抓好以下4项工作。第一,促进重点行业的增长。即上边提到的电子、汽车、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第二,加大投资。推进产融结合,鼓励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同时鼓励外资扩大在华投资。第三,扩大消费。首先要稳住新能源汽车大宗消费,同时继续开展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推动制造业“三品”行动,就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第四,发挥地方积极性。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巩固提升出口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新的增长极;支持东北地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协同效应。 “今年有个好现象,各个地方对制造业投资进一步加大。我们要鼓励工业大省勇挑大梁,支持各地加大制造业发展,为稳增长多做贡献。”金壮龙表示。 原标题:《金壮龙:将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稳住钢铁等行业》
核心观点 钢企目前已经连续六周实现增产,但增速有所放缓。库存方面,2月下旬迎来拐点,库存数据开始转降。下游开工也在继续回暖,其中建筑钢材消费出现大幅回升。短期基本面上,当前市政项目、基建复工进度超出预期,相关数据好于房地产。整体看,钢材需求季节性回暖正在有序推进,逆周期调节政策效应效果明显。 伴随近期经济回暖,市场情绪开始转好。2月份,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46.6%,显示经济复苏节奏加速。基建在2月下旬数据明显变好,汽车、房地产等相关的大宗消费正在逐步复苏,市政相关投入持续增加,大力支持消费。此外,两会前各项促经济政策持续发力,市场需求也在进一步好转。供应方面,钢材产出释放增速受制于上游材料成本,供应增速正在逐步放缓,钢材基本面正延续边际向好态势,钢价呈现上升趋势。此外,随着煤电核准加速,超(超)临界机组使用增加,高端锅炉管需求大幅提升。当前钢铁板块估值、价格低位,一方面,建议关注传统周期板块,如华菱钢铁、宝钢股份、鄂尔多斯;另一方面,建议关注弹性大,成长性好的管材标的,如友发集团、新兴铸管。 本周市场表现 2023年2月27日至2023年3月3日,钢铁指数上涨4.55%,上证指数上涨1.87%,沪深300上涨1.71%。本周涨幅居前三位收益率为正的行业为SW通信、SW建筑装饰、SW传媒。涨幅居后三位的行业依次为SW电力设备、SW汽车和SW有色金属。 2023年2月27日至2023年3月3日,本周涨幅前五的个股为柳钢股份、本钢板材、凌钢股份、华菱钢铁和友发集团,涨幅分别为11.08%、10.45%、6.38%、5.14%和3.78%。跌幅前五的个股为甬金股份、盛德鑫泰、大中矿业、翔楼新材和钒钛股份,跌幅分别为-12.31%、-6.79%、-3.22%、-3.20%和-2.67%。 风险提示 稳增长政策不及预期。
国内双碳政策预期再升温,将制约远期钢、铝等高碳行业的供应。近半年来,各地密集出台双碳相关政策,高碳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预期再度升温,相关商品远期的供给可能因此受到抑制。2月份欧洲正式通过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协议,将于2026年正式开始逐步削减免费配额直至2034年全部取消免费配额,截至2月28日,欧洲碳价为96.33欧元/吨,而中国仅为55元/吨,这意味着未来中国高碳行业的出口也会受到抑制,且中长期角度来看我国碳价中枢将逐步向发达国家靠拢,也会推动国内高碳行业的供给减少。 房屋新开工的中长期底部已经探明,这意味着钢煤铝需求将底部回升。若全国房地产新开工今年下滑21.28%至9.49亿平米,这意味着:(1)今年新开工面积的月均值和去年单月最低值(11月的0.79亿平方米)相当;(2)全国新开工面积较2019年的峰值已下降58.21%,而美国、日本在新开工面积达峰后的十年内最大降幅分别为54.93%、37.62%。因此我们认为新开工的中长期底部已经探明,而地产链条分别至少贡献钢铁、煤炭、电解铝需求的38%、21%、32%,系钢煤铝这些高碳商品的最大下游领域,我们有理由判断,钢煤铝需求将底部回升。 多重安全问题持续干扰钢煤铝短期供给:(1)全国铁矿石2022年进口额达到1280.97亿美元、进口依赖度高达80%,进口铁矿中65.87%来自澳大利亚、20.51%来自巴西。近期铁矿价格再次大幅回升,截至2月28日,普氏价格指数再次回升至124美元/吨,通过近几年的经验来看,当铁矿价格超过150美元/吨后,可能会引发钢铁行业减产的政策安排,对行业供给形成短期扰动;(2)2月22日,内蒙煤炭安全事故引发了主要产煤省份山西、内蒙等多地安全大检查,预计将对短期煤炭供给产生影响;(3)云南省历年水电发电量占比均在80%以上,截至2021年电解铝产能指标合计达到840万吨/年,2月云南再次进行限电减产,预计本轮减产约70-80万吨/年,叠加2022年9月减产合计约160万吨/年(占2022年中国电解铝产量4%)。 投资建议:截至2月28日,普钢、煤炭、铝等板块PB估值分别处于2013年以来的9.24%、36.90%、30.34%分位值;板块PB估值相对于沪深两市的估值分别处于2013年以来的25.80%、59.55%、57.53%分位值,综合考虑供需趋势、估值位置,我们从中期的角度看好钢、铝、煤的投资机会,重点推荐竞争力强的华菱钢铁、行业龙头宝钢股份,以及吨钢市值较低的柳钢股份、绿色电解铝企业云铝股份和神火股份以及山西地区焦煤龙头的山西焦煤,建议关注潞安环能。 风险提示:(1)地产新开工大幅超预期回落,竣工表现不及预期;(2)粗钢供应超预期增长;(3)焦煤进口量大幅增长。
国盛证券研报指出,上周钢材供应回升,库存环比回落,需求持续好转,当前钢铁板块正在经历2022年业绩回落的消纳阶段,钢企股价经历长达一年的跌势后,估值水平位于阶段性底部水平,多数龙头企业pb不足0.8倍,悲观预期已经得到充分释放,年后需求形势转暖有望带来吨钢盈利的持续修复,同时焦煤供给端的扰动也为冶炼环节提供利润扩张空间,行业估值向上修复空间打开。 继续推荐受益于复苏周期和镀镍钢壳业务的甬金股份,显著受益于煤电新建及改造周期的盛德鑫泰,受益于油气、核电景气周期的久立特材(002318);建议关注受益于煤电景气周期的武进不锈(603878),显著受益于产业升级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中信特钢、华菱钢铁(000932),盈利能力突出、高分红的方大特钢(600507),电工钢行业标的望变电气。
3月5日讯:全国人大代表,太钢集团董事长盛更红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就强化钢铁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加大以不锈钢为代表的钢铁产品供给与推广应用力度等方面形成三份建议,以反映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诉求与愿望。 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盛更红:强化钢铁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3月5日讯:全国人大代表,太钢集团董事长盛更红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就强化钢铁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加大以不锈钢为代表的钢铁产品供给与推广应用力度等方面形成三份建议,以反映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诉求与愿望。 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盛更红:强化钢铁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安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自去年12月以来,地产、防疫政策质变导致市场对后续经济预期有所改善,带动钢材销售价格逆势上涨,但地产投资修复仍较慢以及原材料高成本仍在挤压利润,当前毛利率水平虽较去年年中已有明显好转,但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随着钢材消费旺季来临,钢厂开工率已经明显改善,从前两轮长期亏损来看,春季消费旺季会加快盈利修复,后续仍需持续关注钢厂盈利改善进程。 安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如何测算钢材利润空间: 首先需要估算成本,长流程中炼铁成本包括1.6吨铁精粉、0.5吨冶金焦等,炼钢成本包括0.96吨铁水、0.15吨废钢等;短流程成本按照废钢、铁水配比确定,制造费用通常在1000元/吨上下,还需对税率、运费作出调整。2012年以来,铁水生产成本保持在1000-4000元/吨之间,长短流程粗钢成本走势基本一致但短流程炼钢成本通常高于长流程,成本差最高可达450元/吨,仅在2015至2017年间铁矿石价格大跌下短长流程成本倒挂。粗钢仍需进一步加工,螺纹钢、线材、热轧板卷、中厚板加工费用通常在200元/吨-400元/吨,冷轧一般较热轧高出600-700元/吨,加工费用占比不高,主要钢材生产成本差异不大。考虑钢厂提前2-4周原材料采购的时滞,测算后的毛利率与统计局披露的黑色加工冶炼行业毛利率走势基本一致,且高频跟踪的毛利率拐点通常先于统计局数据出现。 哪些因素影响钢材利润: 2012年以来钢厂共经历三轮长期亏损,分别为2013年2月-2014年3月、2015年2月-2016年2月、2022年5月至今,平均毛利率为-2.3%、-5%、-5.8%。三轮长期亏损均处于行业下行周期,前两轮更多是供给端拖累,生产过剩、库存较高的背景下供大于求拖累利润持续亏损;本轮亏损则主要是需求端拖累,下游需求不足而钢厂作为中游缺乏定价话语权无法将销售端压力向成本端转移。在行业上行周期中,尽管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也会拖累短期生产亏损,但下游旺盛的需求能够使得钢厂较快将成本端的上涨压力向销售端转移,带来盈利快速修复,如2021年经济整体呈复苏态势,铁矿石、焦炭价格快速上涨导致螺纹钢短暂亏损,但成本端压力很快向销售端转移,螺纹钢销售价格快速由2020年末的3800元/吨突破5000元/吨,盈利迅速修复。从产品来看,生产成本差异不大,五大钢材盈利主要受市场价格影响,冷轧板卷利润空间通常较小,螺纹钢亏损幅度相对较小。 当前钢材利润修复了吗: 2022年5月以来钢厂持续亏损,当前亏损幅度已经明显大于前两轮。自去年12月以来,地产、防疫政策质变导致市场对后续经济预期有所改善,带动钢材销售价格逆势上涨,但地产投资修复仍较慢以及原材料高成本仍在挤压利润,当前毛利率水平虽较去年年中已有明显好转,但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随着钢材消费旺季来临,钢厂开工率已经明显改善,从前两轮长期亏损来看,春季消费旺季会加快盈利修复,后续仍需持续关注钢厂盈利改善进程。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上涨超预期等。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