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378个
华泰证券发布研报称,2023年4月份粗钢日产量环比基本持平,但生铁产量环比小幅提升,显示废钢使用量出现了下降。全国电炉产能利用率从4月初的43.6%下降到5月中的22.5%。同时,4月中旬以来全国铁水日产量从246.7万吨/天下滑至最近的239.2万吨/天,主要源于行业利润恶化下供给端的被动反应。即使考虑到供给有所下行,但行业即将迎来传统需求淡季,供需双弱下华泰证券预计行业未来2-3个月将低位平静运行。4月广谱性的经济指标走弱显示行业需求提振或仍需时间。 行业利润恶化下产量4月中起环比下降,传统淡季或平静度过 华泰证券表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4月份粗钢日产量环比3月基本持平于308.8万吨/天,但生铁产量环比3月251.8万吨小幅提升至259.5万吨,显示废钢使用量出现了下降。据Mysteel数据,全国电炉产能利用率从4月初的43.6%下降到5月中的22.5%。同时,4月中旬以来全国铁水日产量从246.7万吨/天下滑至最近的239.2万吨/天,主要源于行业利润恶化下供给端的被动反应。即使考虑到供给有所下行,但行业即将迎来传统需求淡季,供需双弱下华泰证券预计行业未来2-3个月将低位平静运行。4月广谱性的经济指标走弱显示行业需求提振或仍需时间。 被动减产或有帮助,主动限产才是核心 华泰证券认为,随着钢铁行业利润压力下的被动减产以及原材料价格的大幅调整,行业利润有一定程度的修复。但行业被动式的供给应对无法扭转失衡的供需关系从而推动利润的大幅度改善,主动的持续的产量调控才是钢铁行业能够平滑行业需求波动从而确保行业利润平稳的关键之举。然而,考虑到钢铁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CR10仅略超40%)以及钢铁生产停启的高成本,严格的生产纪律性的建立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2022年之前行业更多的是政策驱动国企主导的行业收购兼并,华泰证券预计2023年起会有更多市场驱动的兼并收购案例发生,这将为未来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促进钢材利润亏损有所缩减 华泰证券认为,钢铁行业供需失衡驱动的利润下降以及原材料供给端的变化,钢铁行业最主要的原材料成本,铁矿石和炼焦煤(含焦炭)从4月初以来出现大幅调整。澳洲PB粉矿价格从4月初的917元/吨下跌至5月中的764元/吨,山西主焦煤价格从4月初的2,150元/吨下跌至5月中的1,450元/吨。两项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跌部分缓解了钢铁行业的盈利压力,Mysteel测算的螺纹和热轧的即时利润从4月初的亏损100-150元/吨左右改善至最近的盈亏平衡水平。但原材料价格不是行业钢铁利润改善的决定因素,钢铁行业自身供需状态是钢铁行业利润的决定变量也同时很大程度上影响钢铁行业原材料价格。 地产销售仍是2H23钢铁行业复苏与否的核心变量 华泰证券表示,2023年4月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从3月份的0.1%进一步提升至5.5%,部分归因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数。然而,5月份以来,地产销售的高频数据显示销售动能进一步放缓;同时截至4月底,全国已竣工未销售的商品房面积同比增长15.7%至6.45亿平方米,地产的去库存压力逐步显现。考虑到地产销售到地产投资约2个季度的传导时滞,如果地产销售未能快速复苏,将对2H23的钢材消费产生压制。华泰证券认为地产销售仍然是2H23钢铁行业复苏与否以及复苏力度的最核心变量,即使潜在的产量平控或在下半年实施从而对供给端产生有利影响。 风险提示: 地产销售恢复强于预期;行业生产纪律性表现强于预期。
巨力索具日前公告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截至目前,公司全资子公司巨力索具(河南)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 10 万吨钢丝及钢丝绳项目”厂房等主体建设已完成,生产设备业已完成安装、调试,该项目已经具备试生产的条件且预计本年度末实现全面达产。河南公司亦于项目所在地于 2023 年 5 月 19 日举行了开园仪式。 公告显示,巨力索具于 2022 年 2 月 17 日召开的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投资年产 10 万吨钢丝及钢丝绳项目的议案》,同意公司以自有货币资金投资建设“年产 10 万吨钢丝及钢丝绳项目”,该项目预计总投资 47,893.30 万元人民币。 谈到对公司的影响,巨力索具表示:公司此次对外投资是基于公司战略规划和经营发展的需要所致;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进一步强化公司产业布局,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并为公司未来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项目重要用途钢丝绳主要用于工程机械、港口吊装、矿井提升、高炉卷扬、石油钻井、海洋工程、大型吊装(浇铸)、索道及地面缆车等产业配套领域;同时项目产品为消耗类产品,市场优势明显。 巨力索具此次对外投资充分兼顾原材料端及销售客户端综合因素;经统计,原材料端河南省范围目前拥有钢铁生产企业 23 家,公司钢丝绳销售客户端 77%的客户集中在河南省以南范围;加之孟州处于郑州、焦作、洛阳“金三角”核心位置,距新郑国际机场仅一小时车程,距洛阳北郊机场、龙门高铁站仅 40 分钟车程。二广高速、长济高速、国道 207 线和省道洛常路、获轵路、谷黄路纵贯全境;而公路运输作为公司优先选择物流模式,未来将极大缓解公司原材料端和销售客户端的物流压力,并降低运输成本。 综上,巨力索具本次对外投资符合国家政策和公司的战略发展需要,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并兼顾公司长远发展;同时,鉴于公司目前部分设备老化,本次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有效实现公司生产设备的迭代更新,从而降低生产过程成本。本次投资项目不会对公司的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亦不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的情形。 鉴于该项目自试生产到全面达产并产生经济效益尚需一定时间,预计短期内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巨力索具还进行了风险提示:本次项目投入运营后的经营业绩可能面临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市场环境及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排除有存在不达预期的风险。
据陕西钢铁消息,5月19日-20日,陕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海峰到汉钢公司围绕镁铁钒钛耦合发展战略落地进行调研。 19日下午,在听取了汉钢公司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推进情况专题汇报后,杨海峰指出,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是集团党政高度关注的战略转型项目,是落实集团镁铁钒钛耦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要加速推进项目的可研论证、审核审批等工作,争取早实施、早见效,支撑汉钢公司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正视提钒冶炼项目对生产组织、工艺技术等带来的挑战,要丰富相关专业知识储备,提升个人专业能力,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 他对推进钒钛磁铁矿冶炼项目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汉钢公司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担当作为、勇于攻坚克难,争当集团内部钒钛磁铁矿冶炼项目先锋队,为集团镁铁钒钛耦合发展战略转型贡献力量。二是供应系统要深入市场调研,掌握市场规律,做好钒钛磁铁矿资源保障工作。三是要围绕生产组织模式对项目投资科学决策,准确掌握项目关键点,把握对外合作的主动权。四是要围绕产品结构规划,做好成本和效益测算,科学指导后续生产组织。五是要统筹制定钒钛磁铁矿冶炼项目工作推进计划,加快项目推进步伐。六是要增强系统思维,在环保项目、投资项目和钢铁深加工项目引进方面提前谋篇布局。七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主动融入国家新能源战略,科学制定提钒技术开发长远规划,正确选择钒产品经营模式。八是要围绕钒钛磁铁矿冶炼副产品的处置,制定控制标准,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九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工艺部门职责,专业系统策划项目实施方案,确保项目经得起实践检验。十是要掌握事物发展的因果效应及逻辑关系,对项目进行全系统、全过程的投入产出效益测算,确保项目达到预期效果。十一是要做好项目实施过程的应急预案,明晰流程、明确责任,确保能及时响应、处置到位。十二是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始终保持对新领域的学习、探索和实践,在提钒产业、期货操作等具体实践锤炼能力。 在汉中双石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召开的座谈会上,杨海峰强调,在当前形势下,镁铁钒钛耦合发展战略是集团未来转型发展的破局思考。双石矿业公司要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将绿色矿山建设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打造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生态高效的现代化企业;要坚定新能源产业转型方向,聚焦镁铁钒钛耦合发展战略落地,及时对接集团及地方相关部门,严格按照计划推进各项工作; 要通盘考虑内部及周边能源介质条件,系统布局镁产业规划, 进一步完善健全新能源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整体价值,为汉中钢材制品产业集群提供坚实支撑。
》查看SMM锌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峰会直播中】大咖谈:2023年铅锌、储能市场前景 “双碳”下铅锌企业的思考 回收现状及污染控制对策 SMM5月18日讯:在 2023年第十八届SMM国际铅锌峰会暨铅锌技术创新大会-锌绿色循环及技术创新论坛 上 , 河钢集团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博士/教授金永龙介绍了钢铁企业含锌固废的来源及特点、含锌固废处置的主要工艺技术和特点分析等内容。 钢铁企业含锌固废的来源及特点 1.高炉中Zn元素均主要来源于烧结矿,其中带入的Zn占总量的67.5%; 2.此外,达丰焦炭、喷吹煤粉分别带入10.4%和13.7%的锌。(~30%) 烧结过程中的锌主要是由高炉布袋灰带入的,其次是重力灰,两者带入总量达0.783㎏/t烧结矿,占烧结过程中带入锌总量的约89%。 锌主要通过布袋灰排出高炉,占总排出量的62.9%,其次为炉渣,21.7%。 锌循环富集对高炉的危害 Zn熔点较低(907℃),在高炉下部高温区还原成气态,渗入风口区耐火砖中凝结后体积膨胀,造成耐火砖破裂,风口上翘,高炉煤气初始分布失常,炉缸不活,风口大量破损; 随高炉煤气上升到高炉中上部炉墙低温区凝结,形成炉身粘结物,破坏高炉正常操作炉型,导致高炉崩料悬料、产量大幅下降、焦比大幅上升。 钢铁生产过程“锌”含量的变化趋势 (1)原燃料更复杂多样,入炉锌负荷增加; (2)废钢比增加,尤其是社会废钢供应量增加,锌可控度下降。 处置工艺的适应性要求高 不同物料的锌含量变化很大;同种物料的锌含量也是变化的: (1)入炉原料的波动和变化; (2)有循环富集的叠加作用等。 粒度分布特点 OG泥、电炉灰、出铁场灰几乎都小于32μm,颗粒极细;而高炉二次灰小于32μm的仅有59%左右,但也都小于74μm;而作为补充燃料或还原剂的CDQ粉粒度比较粗,小于32μm的不到2%,小于74μm的也仅有10%左右。 粒度分布对后续预处理工艺选择至关重要,如造球对细颗粒要求就比较严;压球对粘结剂要求比较高。 物相特点 主要含锌固废(高炉重力灰、转炉除尘灰等)的锌元素以ZnO、Zn2SiO4、ZnFe2O4等物相形式存在。 在ΔG0<0条件下,CaO和硅酸锌、铁酸锌极易生成铁酸钙和硅酸钙,使ZnO游离出来。[ ZnO的还原] 热力学机理及特点 理论上, FeO直接还原开始只需978K,而ZnO的需要1218K,说明在低温下,FeO还原的可能性更大。ZnO和CO的间接还原反应开始温度是1595K,也是强吸热反应;而FeO的间接还原在913K以下ΔG0<0,大于913K以后只能借助碳的气化反应,同时要求CO的分压足够大。 锌的沸点温度约1206K。温度在1206K以上时,ZnO的直接还原和间接还原反应都能发生,且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Zn(g)分压越小,反应平衡所需的CO分压越小;温度升高,所需的CO平衡分压减小,在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其CO平衡分压比FeO的要低,如当Zn(g)的分压为1%、温度1150K时,为CO平衡分压的转折点,在此温度以后,ZnO 优先于FeO发生间接还原反应。同理,Zn(g)的分压为5%时,该转折温度大约在1245K。而且在1473K左右,不管Zn(g)的分压多少,CO的平衡分压只需要5%左右,而FeO还原需要60%以上的CO平衡分压。 非标态下ZnO和碳的直接还原过程,理论开始反应温度对CO平衡分压不敏感,从分压0.1%到99.9%,反应开始温度增加100K左右;而FeO的反应开始温度差异可以达到350K。从而可以推断,ZnO和碳的直接反应达到理论的反应开始温度后,反应即可进行;生成的CO能够促进间接还原反应的发生,因此,ZnO和固体碳直接还原要易于FeO。 动力学实验研究与分析 1423K以上,反应时间从15min~30min,脱锌率几乎都能达到或超过90%,能够满足大多数含锌固废的脱锌要求;而铁的金属化率在1573K时,才能勉强达到90%。在1423K以下,反应时间对脱锌率的影响比较敏感,尤其是15min和20min的差别比较大;1473K以上,脱锌率都可以达到95%以上。同时,从图中可知时间对铁的金属化率影响并不明显,但和传统的氧化铁固体碳直接还原工艺要求较长的反应时间才能达到高的金属化率相吻合。 含锌固废处置的主要工艺技术和特点分析 宝武等企业处置含锌固废的主要方法;料层薄(1.4~1.6米炉膛高度只有1层球,<30mm),面临热效率和生产效率低的困境;炉底上涨问题;出料螺旋;造球成本低,但还原后成球强度很低;压球还原后强度大幅增加,但粉化率仍可达近30%;造块后必须烘干入炉;金属化率偏低,影响后续使用;需要高热值燃气,确保炉膛温度。 传统回转窑: 无需造块,燃料要求低。处置社会各种含锌固废,目的是回收锌;为了提高脱锌率,要求温度高,配碳高,导致能耗提高,易结圈,同时提高亦可铁的金属化率,有利于磁选。存在磁选后二次固废污染问题,对环境保护和节能等方面的设计考虑不足。 改进型回转窑: 处置钢铁企业内部含锌固废,目的是回收铁元素,同时次氧化锌作为产品外售;脱锌率满足含铁固废回收利用要求即可,要求温度适当,低配碳,能耗降低,含铁物料回烧结、高炉、转炉,无二次固废污染问题。设计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节能等方面问题。 以脱锌、含铁物料全部回用为目的的回转窑总能耗可以和转底炉媲美。 转底炉: 设计总能耗在390~430 kgce/t之间,实际生产比设计值要高50kgce/t左右;其中由煤气或天然气带入的能耗在220~260 kgce/t之间,约占总能耗的59%;而固体碳是锌还原所必须的,配加量为配料总量的10%~12%,还原剂的碳素消耗折合约为150kgce/t,占总能源消耗的约37%;其余为风水电气等消耗。 烟气磁化熔融炉—烧结+熔融炉,烟气磁化分选ZnO,KCl, NaCl 回收,生产ZnSO4 ·7H2O。 DK: 烧结+高炉,粗ZnO和铸铁产品,原料来自欧盟各国的含锌固废和废电池。 其它方法: 湿法+磁选脱锌,回收部分铁;矿热电炉。 结论 钢铁企业对含锌固废的处置日益重视; 含锌固废处置的典型工艺包括转底炉、回转窑和熔态分离等技术,各有优缺点,未来发展存在竞争态势; 针对钢铁企业含锌固废处置的未来趋势是:能耗低&能效高、环保达标、工艺简洁、运行成本低,投资成本低。 》查看2023 SMM (第十八届) 国际铅锌峰会专题报道 》在线观看SMM (第十八届) 国际铅锌峰会视频直播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4月,全国生产粗钢9264.0万吨、同比下降1.50%,日产308.80万吨/日、环比持平;生产生铁7784.0 万吨、同比增长1.00%,日产259.47万吨/日、环比增长3.03%;生产钢材11995.0万吨、同比增长5.00%,日产399.83万吨/日、环比下降2.59%。 1-4月,全国累计生产粗钢3.54亿吨,累计日产295.33万吨、同比增长4.10%;生产生铁2.98亿吨,累计日产248.03 万吨、同比增长5.80%;生产钢材4.46亿吨、同比增长5.20 %,累计日产371.97 万吨。 2023年4月,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共生产粗钢7309.96 万吨、同比增长0.32%,日产243.67 万吨、按同口径相比增长1.68%(本月统计样本新增一家企业);生产生铁6497.83 万吨、同比增长2.19%,日产216.59 万吨、按同口径相比增长3.66%;生产钢材7223.63 万吨、同比增长3.63%,日产240.79 万吨、按同口径相比增长2.14%。 1-4月,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生产粗钢2.80亿吨、累计同比增长5.64%,粗钢累计日产232.94万吨;累计生产生铁2.48亿吨、累计同比增长7.44%,生铁累计日产207.04万吨;累计生产钢材2.73亿吨、累计同比增长6.3%,钢材累计日产227.41 万吨。
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要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引领带动我国产业体系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随着我国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对作为工业母机的机床的加工精度、效率、稳定性等精细化指标要求逐渐提升,中高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华创证券认为,2023年或将成为制造业新一轮景气周期起点,机床行业的自主可控、更新周期、制造业周期三因素共振,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国机重装 控股股东为国机集团,公司是国家级冶金装备、智能化锻压、挤压装备的核心制造商和集成服务商,研制的国内第一台5000mm宽厚板轧机被誉为“中国当代轧机之王”。 中航高科 控股股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我国机床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之一,也是国内摇臂铣床销量最大、出口最多的厂家之一。
淡水河谷与法国直接还原铁(DRI)生产商GravitHy已签署谅解备忘录,将通过使用淡水河谷创新铁矿石压块技术寻求专注于碳中和钢铁制造工艺的解决方案。根据谅解备忘录,淡水河谷与GravitHy将共同评估在后者位于法国滨海福斯市的运营区内建造一座工厂,以利用淡水河谷优质铁矿石原料生产直接还原型铁矿石压块。 GravitHy的首座DRI工厂预计将于2027年在滨海福斯市投产。该工厂将以氢气为还原剂生产DRI,这项工艺与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相比,将显著减少钢铁生产链中的碳排放。GravitHy将建造的这座DRI工厂预计年产能为200万吨,投资额为20亿欧元。GravitHy正在推进该工厂的工程和许可研究,预计将于2024年开工建设。 淡水河谷产品和业务发展总监郝杰礼(RogérioNogueira)先生表示:“淡水河谷致力于为全球钢铁行业提供低碳解决方案。钢铁市场瞬息万变,新的参与者接受挑战,用氢气生产低碳DRI,以期满足不断增长的电炉产能对于DRI的需求,GravitHy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很高兴可以与氢基DRI生产领域的领跑者合作,我们相信,我们的铁矿石压块具有适用于DRI生产的出色特性。” GravitHy首席执行官何塞·诺尔丁(JoseNoldin)先生在评论这项谅解备忘录时表示:“钢铁生产脱碳是一项重大挑战,需要创新解决方案,不仅需要在技术上创新,而且需要在产品和商业模式上创新。我们很高兴可以与淡水河谷开启合作,对淡水河谷单独特且先进的压块技术进行评估,在采矿业所提供的低碳解决方案中,这项技术有可能成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 此次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增强了淡水河谷对于通过采用直接还原路线和使用氢气实现低碳钢铁制造的信心。淡水河谷承诺到2035年前将“范围三”净排放量减少15%。自2021年起,淡水河谷已与30余家钢铁行业客户签署谅解备忘录,其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约占公司“范围三”排放量的50%。此外,淡水河谷还力求到2030年前将“范围一”和“范围二”的绝对排放量减少33%以及到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这些目标与《巴黎协定》“将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相一致。 今年5月3日,淡水河谷宣布,公司已成功测试了一种适用于直接还原路线的新型铁矿石压块,它有助于钢铁生产过程脱碳。新型压块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球团低80%,有助于公司减少“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 GravitHy简介 GravitHy于2022年由一个世界级财团创办,该财团的成员包括欧盟下属机构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学院(EIT)旗下的创新能源分院(EIT InnoEnergy)、Engie集团、Plug集团、佛瑞亚集团(FORVIA)、IDEC集团(Groupe IDEC)和普锐特冶金技术(Primetals Technologies)。 GravitHy是一家可持续发展的钢铁公司,其第一家工厂位于法国南部的滨海福斯市。随着钢铁行业脱碳进程的推进,GravitHy将通过制备和使用低碳氢生产DRI来满足对于绿铁不断增长的需求。DRI既可作为低碳炼钢的原料就地使用,也可以热压铁块(HBI)的形式面向全球销售。
SMM5月10日讯:在SMM主办的 第八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大会暨产业博览会-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三电 论坛 上,SMM高级分析师孙静对全球硅钢供需格局进行了分析与展望。SMM预计2024年全球硅钢供应将存在过剩,到2030年或将基本实现紧平衡状态。考虑到硅钢供需的格局,对于硅钢未来供应增量的使命,她总结到,硅钢应不只是为了满足“新”需求,而更需迎接“全球化”。 现阶段硅钢全球供需格局如何? 全球硅钢供需格局现状 ►中日韩贡献了全球无取向硅钢产能的80%,其中,中国占据了半壁江山 取向硅钢而言,全球范围内供应相对集中。中国取向硅钢产能占全球比例达56%,其次,日本、美国、韩国紧跟其后,分别占到11%,7%和7%左右。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取向硅钢钢厂相对单一,集中度极高。 无取向硅钢而言,中国供应产能占全球比例高达67%,主要受益于国内汽车、家电等使用无取向硅钢的高体量下游行业。相较于取向硅钢,无取向硅钢供应较为分散。除中国外,亚洲其他国家无取向硅钢产能供应占全球17%左右,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均有无取向供应能力。欧洲各国无取向硅钢供应占全球15%左右。 ►电力行业是取向硅钢的主要需求领域,而无取向硅钢的主要应用下游是家电行业 取向硅钢一般应用在电力行业,以变压器铁芯为主要需求。目前光伏领域用取向硅钢的比例超过60%以上水平,其次,风电领域使用取向硅钢占近21%。 无取向硅钢的应用领域相对分散,家电行业是无取向硅钢的主要应用领域,尤其空调、冰箱用无取向硅钢比例较高。 将驱动电机按照零部件价值量进行拆分,价值量较高的5个零部件分别是:定子19%,转子11%,绕组17%,轴承12%,接线盒11%。而转子和定子跟硅钢息息相关。 电机制造过程中,硅钢片的生产成本约占电机生产总成本的1/3。 ►硅钢的全球贸易流向:印度是最大的进口国,欧洲和亚洲区域基本可以实现供过于求 2022年数据为例,中国出口硅钢金额突破新高,达25.1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其次,日本和韩国出口紧随其后。通过出口金额可以看出,亚洲、欧洲两大区域硅钢输出现象最明显,整体呈现供应大于需求。 从进口端来看,印度成为全球第一大硅钢进口国。由于印度高端钢材供给不足,在印度进口的钢材中,汽车用钢和高端电工钢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虽然印度汽车工业正在快速发展,当地中高端用钢需求也正逐步放量,但是当地钢企的中高端产品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仍然很难满足当地制造企业的用钢需求。 中国是最大的硅钢出口国,海外硅钢市场空间巨大,“一带一路”加速我国电工钢出口 取向硅钢:中国取向硅钢出口量占当年总产量近20%。2022年,中国出口取向硅钢至50多个国家,其中,前三承接国分别占总出口比例达16%,13%和10%。前九个国家占中国总出口量的75%。其次,东南亚国家比如泰国、越南市场增长迅速,但自身能力不足,也对中国取向硅钢需求增长。 无取向硅钢:2022年中国无取向硅钢出口量同比2021年,增幅高达47%,远远超过国内无取向硅钢的产量增速和取向硅钢的增速。2022年,中国出口无取向硅钢至45个国家。其中,前9个国家占总出口量的84%。欧洲和东南亚均对我国无取向硅钢需求渐长。 另外,2022年以来,受俄乌冲突影响,俄罗斯新利佩茨克钢铁公司取向硅钢产品出口受到影响,导致全球市场供应出现缺口,从而带动我国硅钢出口量创近年新高水平。 硅钢产业发展历程 未来高牌号、高磁感无取向电工钢市场占比将大幅提升 双碳时代,硅钢全球供需增量几何? 全球硅钢供需格局展望 ►硅钢行业未来发展目标: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一、“新”能源发展为硅钢需求保驾护航,未来将带动硅钢需求增量 二、能效政策变革,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高牌号、高磁感硅钢需求增量 三、未来替代品的出现,或将挤压硅钢需求 ►全球汽车销量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其中新能源汽车将以29%增速发展,而传统燃油车预计保持年均3%速度下降。 2019年7月,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发布,明确力争到203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达到50%,全球汽车产业基本实现电动化转型,预计未来5-1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SMM预测,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突破40%,销量有望达到至4074万辆。其中,包括EV和PHEV在内的新能源乘用车仍是发展主力,到2030年,预计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中98%。不过,新能源商用车预计未来增速相对缓慢,比如未来全球EV客车相对饱和,年产量继续维持低位水平。2025年之前,PHEV实用性高,增幅稳定维持在30%左右,而后续随着电动化推广普及,PHEV增幅将放缓。并且,PHEV商用车后续将逐渐饱和,仅替换性需求存在。 ►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对无取向硅钢需求量预计高达273万吨。 低碳化、绿色能源快速发展,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驱动力将进一步加强,相应使用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市场空间广阔。 SMM测算,2030年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需求将增长至273万吨左右,年均增长率26%左右。同时在驱动电机性能提升下,新能源汽车用无取向硅钢向着高磁感、低铁损,高强度方向发展。 ►海外新能源汽车增量明显,纯电动乘用车将以32%年均复合增长,而插混式乘用车将以19%增速发展。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浪潮下,世界各国正在加快汽车电动化转型的步伐;由于有严苛的碳排放标准的约束,欧盟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较为激进,且发展较美国提前,但美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程虽然相对滞后但未来潜力巨大。 加上近年,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持续主导地位,带动电车产销量持续明显增长。而欧洲市场,虽受益于低碳经济,加上特斯拉的影响力,但经济低迷影响,补贴削减,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均有望下降。 SMM预测,2020-2030年间,美国EV乘用车将以年均复合增长率46%高速发展,且PHEV乘用车以26%增速发展。而欧洲PHEV发展速度预计较美国放缓,主要是欧洲历史偏爱PHEV,基数高。 ►到2030年,海外新能源汽车增长对无取向硅钢需求量预计达到133万吨,美国需求旺盛。 到2030年,预计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对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需求将突破80万吨,而美国本土的生产硅钢厂家有限,预计届时美国需进口大量硅钢资源。 而欧洲,由于前期发展快,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有望放缓,到2030年,仍有31万吨对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的需求。但欧洲钢厂多,目前仍有部分国家钢厂有扩建计划,预计欧洲地区的硅钢产品未来存在净出口局面。 ►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超2000万辆,带动无取向硅钢年度用量达141万吨。 一方面,未来中国新能源车仍主要以EV为主,但在新能源行业发展的过程中,PHEV渗透率仍有望继续提升,加上中国PHEV出口量大于进口量,PHEV出口需求支撑,未来PHEV仍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未来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继续保持增长,从2020年的133万辆到2030年的2025万辆,预计将以年均复合增长率32%左右的速度发展。而新能源商用车增速较慢,预计将以年均17%增速发展。从而,未来新能源乘用车对无取向硅钢需求比例高于商用车。 ►未来全球化石燃料发电比例下降,清洁能源比例提升,多国承诺零碳电力目标。 到2030年,全球电力结构将彻底改变:目前化石燃料发电在电力装机结构中占三分之二,而届时零排放电力来源将占一半左右。清洁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中将占超过一半以上的比例。到203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据主导地位,在新增装机容量和投资中将分别占五分之一。 短期来看,尽管新冠疫情态势趋于稳定,全球经济复苏导致能源需求增加,但俄乌冲突引发全球能源危机,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产品价格飙升,电价也随之大幅上涨,抑制了大多数地区的电力需求增长。不过,长期看,低碳背景下,风、光发电新增装机量仍有大幅提升空间,到2030年,IEA预计全球电力需求将会以2.5%的速率增长,到2030年世界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8亿kW。 ►2030年全球光伏平均新增装机量将达到650GW,带动全球电力行业对取向硅钢需求量有望达到836万吨。 在低碳背景下,未来全球电力行业对于无取向和取向硅钢需求均有提升,到2030年,全球电力行业对取向硅钢需求量将高达836万吨,对无取向硅钢需求量将达93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9%。 ►中国电力行业对取向硅钢和无取向硅钢需求预计分别保持年均复合增长率8%、14%。 “十四五”期间,中国清洁能源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将成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主要支撑: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规划,到2025年,风力发电量将翻一番。而且,中国也是风力发电塔的重要出口国。 据中国光伏协会预测,“十四五”期间,国内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70-90GW,“十四五”期间将保持近30%的复合增长率。与风力发电类似,中国也是光伏支架的重要出口国。 ►全球家电行业增量预测:减碳目标刺激电机、压缩机需求增长,带动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继续增长。 未来家电行业的发展,考虑到受俄乌冲突及疫情反复多个因素影响,全球通胀高企,消费支出将进一步收缩,全球家电行业需求较难延续历史高速发展。另外,前两年欧美等国冰箱冷柜市场需求旺盛,库存整体仍居高位,生产降幅更为明显。 不过,在家电智能化,节能政策等带动下,全球家电市场规模仍有增加空间。从而,全球压缩机的产量和需求都将有所增加,进而带动无取向硅钢需求仍有小幅增量。 并且,在减碳目标下,用电量高的制冷空调设备升级需求加快,高能效水平的制冷空调设备及系统需求都将有所释放。节能环保需求的提升不断驱动压缩机行业相关产品及技术发展升级,带动涡旋压缩机产品的增长。 ►随着欧美钢厂继续扩建,未来欧美区域无取向硅钢产能有望达到433万吨。 美国硅钢供应钢厂主要是AK和AlleghenyLud-lum钢铁。不过,2022年底,Cleveland-Cliffs宣布,将在北美市场推出可用于高频电机和发电机的无取向电工钢MOTORMAX产品线。该公司通过其MOTOR-MAX高频无取向电工钢品牌再次提高了钢铁性能标准,该品牌的电工钢专为高速电机、电动汽车动力电机、飞机发电机和其他旋转设备而设计。Cleveland-Cliffs公司目前是北美唯一的汽车级电工钢生产商。但未来随着美国新能源汽车发展,AK钢铁供应量或将继续提升,不过,考虑美国新能源汽车增量较大,预计美国或仍需要进口汽车用无取向硅钢。 俄罗斯硅钢钢厂主要是NLMK及旗下的VIZ钢铁,涉及取向和无取向硅钢。尤其高磁感高性能的硅钢产品均有覆盖。其次,Severstal 钢铁也可供应无取向硅钢。 由于安赛乐米塔尔和蒂森克虏伯两大钢企在欧洲均有布局取向硅钢和无取向硅钢基地,且根据现有的扩建规划,预计未来欧洲取向和无取向硅钢产量均有明显增长。比如,安赛乐米塔尔将在法国扩建硅钢产线,蒂森克虏伯将在德国扩建产能。 ►中日韩三国硅钢产能仍在扩张路上,未来亚洲无取向硅钢产能有望达到2635万吨。 亚洲的硅钢供应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韩国。除中国外,日本的JFE和新日铁,以及韩国的浦项三家供应的取向硅钢占全球产能17.4%,且无取向硅钢的供应占全球15%左右。并且,因看好未来新能源汽车对无取向需求,几家未来均有扩建计划。比如,因看好未来全球碳中和发展,汽车电动化加速,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需求将继续增长,JFE计划扩大其仓敷工厂的新能源汽车用硅钢产能,或将于2024年投产。 未来,到2030年,预计亚洲的取向硅钢供应量高达550万吨,无取向硅钢供应量高达2635万吨,分别较2025年增长16.8%、18.7%。随着未来其他国家无取向硅钢产能扩建,预计到2030年,中国供应将占全球59%左右。 ►未来中国硅钢供应将突破2000万吨,其中,取向和无取向预计分别占比23%、77%。 无取向硅钢: 由于新能源汽车对无取向高牌号的需求提升,无取向硅钢去年的产能利用率达80%,尤其高牌号的无取向硅钢产能利用率高达88%;中低牌号的无取向硅钢供应量远低于前几年,主要 是由于家用电器用电机的市场需求相对低迷。 未来预计无取向硅钢产量继续上涨。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无取向硅钢将增加,尤其是高牌号。此外,除了家电、工业等领域的国内需求外,未来海外对中低牌号无取向需求预计还会增加。 取向硅钢: 2022年至2025年的取向硅钢产量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20%,主要受变压器需求推动。随着国家低碳和变压器能效升级政策以及一系列促进绿色低碳电力设备的政策,对HiB硅钢需求预计将进一步增加。“十四五”结束后,预计取向硅钢的需求将略有放缓,供应将随着市场需求而调整。考虑到东南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会随着电力基础设施的发展而增加对取向硅钢的需求,这将促进未来中国取向硅钢的出口。 结论 全球硅钢供需结构变化:2024年全球硅钢供应将存在过剩,到2030年基本实现紧平衡状态 硅钢未来供应增量的使命,不只是为了满足“新”需求,而更需迎接“全球化”。 到2025年,全球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需求量有望分别达到387万吨和1851万吨,同时,取向和无取向硅钢的供应量有望分别达到459万吨和2059万吨。整体而言,预计2025年前后全球硅钢市场将出现产能过剩局面。不过高牌号高磁感硅钢仍有望保持紧平衡甚至阶段性短缺现象。 到2030年,全球无取向硅钢需求量有望达到836万吨和2588万吨,同时,取向和无取向硅钢的供应量有望分别达到837万吨和2603万吨。整体而言,“新”能源需求逐渐稳定且可预见的前提下,预计2030年前后全球硅钢市场有望实现供需平衡状态。高牌号高磁感薄规格的硅钢产品紧张局面也有望得到缓解。 由于欧洲、美洲、亚洲三大群体的供应增量,全球范围内其他区域将对这三大洲硅钢产品进口需求提升,未来硅钢产品“全球化”速度将加快。 》观看SMM 第八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大会视频直播 》SMM第八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大会专题报道
中钢协5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4月下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共生产粗钢2206.68万吨、生铁2029.03万吨、钢材2265.73万吨。其中粗钢日产220.67万吨,环比下降3.63%;生铁日产202.9万吨,环比增长0.41%;钢材日产226.57万吨,环比增长3.01%(受部分企业集中结算入库影响,本旬钢材日产环比增幅相比粗钢日产环比增幅较大。剔除相关影响因素,本旬钢材日产相比上期下降1%)。 据此估算,本旬全国日产粗钢287.60万吨、环比下降2.55%,日产生铁246.34万吨、环比增长0.24%,日产钢材377.78万吨、环比下降0.18%。 2023年4月下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1811.03万吨,比上一旬(即4月中旬)减少43.08万吨、下降2.32%;比上月同旬增加85.69万吨、增长4.97%;比去年底增加503.58万吨、增长38.52%;比去年同旬增加2.16万吨、增长0.12%。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中电联预计在正常气候情况下,今年夏季全国最高用电负荷约为13.7亿千瓦左右,比2022年增加8000万千瓦;极端天气情况下,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可能同比增加近1亿千瓦。 中金公司对此做了情景分析,预计在气候相对正常的情形下,夏季用电高峰期煤炭供给可能存在小幅缺口;若出现极端天气扰动,煤炭保供或仍面临较大压力。而即便在全国供需相对平衡的情形下,局部区域仍可能出现供给紧张,特别是沿海电力净调入地区。 以下为其核心观点: 国内供给保持高增长,但持续性需验证。 3月原煤产量数据反映整体保供力度不减,根据部分产地披露计划来看,我们预计全年原煤增量在1-1.5亿吨左右。不过,考虑近年来产能利用率持续高位运行,生产接续问题可能更加突出,我们认为全年国内供给侧仍存在一定的扰动。 一季度煤炭进口超预期,与市场和政策变化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一方面与煤炭进口关税政策有关,原定于今年3月末结束实施的进口煤零关税政策或促使下游在4月前进行积极采购。另一方面海内外煤价差阶段性收窄,性价比也在驱动下游增加进口煤采购。 煤炭进口成本端可能仍存在阶段性的压力。 我们认为海外供给增长存不确定性,印尼增量可能受天气及当地需求变化影响;蒙古、俄罗斯进口煤供给仍受运输条件约束;澳煤供给释放可能相对偏慢。而海外需求整体或维持刚性,欧洲需求仍有边际提升的可能,印度需求或存增量,日韩等地煤电需求可能相对平稳,但4月日本与澳洲签订的年度200美元/吨动力煤合同价也为后市煤价提供了一定支撑。 下游存煤天数并没有明显抬升。 在淡季保供力度不减和进口煤采购增长下,下游煤炭库存已恢复到正常至偏高水平。但库存恢复的同时,煤炭消费量也在同比提升,因而存煤天数并没有明显抬升。我们观察到二十五省终端用户存煤天数处于正常范围内,六大电厂存煤天数仍然相对偏低。 旺季用电高负荷或致煤炭供需阶段性收紧。 随着气温回升,传统淡旺季切换拐点临近,我们认为下游备库需求或逐步抬升,对煤价形成支撑。再往前看,考虑到今夏用电高峰期的调峰需求或进一步增强,叠加非电用煤需求有望恢复,我们预计 煤炭供需或阶段性收紧,对煤价形成刺激。 风险 需求恢复不及预期,供给超预期增加。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