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993

  • 电动化转型遭遇困境 福特将裁减14%的欧洲员工

    当地时间周三,福特汽车宣布,计划在欧洲裁员约4000人,进一步缩减该地区的人员,此次裁员约占福特欧洲员工总数的14%。美股盘中,福特股价震荡走低,最新跌逾2.4%。 继日产、Stellantis和通用汽车之后,福特成为了最新一家削减成本的汽车制造商。福特指出,近年来电动汽车需求疲软、政府缺乏对电动汽车转型的支持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一系列因素,给公司造成了重大损失。 据悉,裁员将在2027年底前实施,影响德国约3000个工作岗位和英国约800个工作岗位。但这些举措有待与工会协商。 福特欧洲副总裁彼得·戈德塞尔声称,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需求弱于此前的预期,公司在运营成本方面继续面临挑战。 戈德塞尔表示,这意味着福特需要“采取果断行动重组我们的业务”。他补充称,尽管公司希望裁员能够解决问题,但如果市场情况恶化,他不排除采取进一步措施的可能性。 福特的最新举措对德国而言又是一个打击,为了维持竞争力,该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减成本,包括裁员、降薪以及关闭工厂等。 与此同时,德国日益加深的政治危机给那些正在应对贸易紧张关系的公司带来了额外的不确定性,此外,特朗普的胜选带来了难以预测的市场走向和政策变化,从而影响到了企业的商业决策和运营。 福特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在面对重大的竞争力和经济挑战的同时,还要应对碳排放法规与消费者对电动车辆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 实际上,福特一直在欧洲进行痛苦的重组,并于2023年2月宣布裁员3800人。福特还将于明年关闭其在德国萨尔路易斯的工厂,并进一步裁员。 截至今年9月,福特在欧洲的销量同比下降了17.9%,远远超过了整个行业6.1%的降幅。福特还特别呼吁德国政府提供更多的激励措施和更好的充电基础设施,以帮助消费者转向电动汽车。 福特首席财务官约翰·劳勒在写给德国政府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在德国缺乏一个明确的政策议程来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比如对充电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有意义的激励措施……希望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福特德国分公司董事总经理Marcus Wassenberg表示,此举反映了正在发生的变化,他特别指出,德国的劳动力和能源成本太高了。所有在德国的裁员将集中在福特位于科隆的工厂,占该工厂员工总数的24%。 与此同时,德国工会回应称,他们不会接受裁员计划,因为还有其他选择,并要求福特欧洲管理层就该计划的未来展开谈判。

  • 近日,大正金属(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肇庆市大正铝业有限公司与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下称“CHAM”)铝液直供项目举行了量产仪式。 为贯彻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理念,降低企业生产制造成本,大正铝业与CHAM从2022年确认合作,经过多次的条件验证和品质确认,最终达成了铝液直供的深度合作。 CHAM是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在中国设立的首家独资公司,主营生产销售汽车变速箱及其零部件、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直接为广汽本田、东风本田等系统内公司提供产品。 大正铝业致力于高品质绿色低碳铝合金的制造与研发,拥有成熟的生产设备与工艺技术,技术中心配套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以“规范管理、品质第一,最高信誉、持续改进”作为质量方针,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 大正铝业与CHAM铝液直供项目的顺利量产,是大正金属集团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战略,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实现双方共赢,同时提升了公司铝液直供的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 宜安科技:半固态压铸适用于需要高致密性和高力学性能的复杂零部件

    请问公司的半固态压铸技术能否降级生产成本?比例大约多少?同时目前半固态压铸结构件的市场运用方向前景和市场规模有多大?宜安科技11月19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 半固态压铸适用于需要高致密性和高力学性能的复杂零部件,能够减少产品内部缺陷、提高性能、延长模具寿命,降低成本。 请问公司和大陆集团有什么合作项目?6100T压铸机是否和大陆集团有相关合同?在美国上市的戒指用的我们宜安科技的液态金属吗?宜安科技11月19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公司与大陆集团的合作主要为汽车零部件产品,6100T压铸机的相关项目正在与客户洽谈中。 被问及“请问公司是否是小鹏飞行汽车的供应商?努比亚新款游戏手机中,应用了液态金属,该液态金属是否为公司提供?”宜安科技11月19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目前与努比亚暂未有业务合作。 请问公司是否有在同步准备申请加入医保支付?或者计划什么时候准备申请加入?宜安科技11月19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公司生物可降解医用镁骨钉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取得各临床医院的临床报告,并尽快完成产品注册。 宜安科技11月15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汤铁装先生持有公司股份约18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611%),计划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十五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其所持公司股份不超过4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不超过0.0652%,未超过其所持公司股份总数的25%。公司董事杨洁丹女士持有公司股份约18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611%),计划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十五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其所持公司股份不超过4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不超过0.0652%,未超过其所持公司股份总数的25%。 宜安科技此前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为1184620918.68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52628.73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2.31%。 此前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贵公司多年来专精于镁铝等金属制品包括折叠屏铰链及新能源车精密部件压铸领域,且在高端医疗金属制品方面也有布局,请问现阶段火热的低空经济相关产业可否应用贵公司的材料、技术或研发成果?贵公司是否计划与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发展,为新型行业提供高品质金属制品原料,从而助力新型产业发展?”宜安科技10月22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 公司的轻质镁铝合金材料可以应用于低空经济相关产品。公司也将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适时推出符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产品。 宜安科技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新材料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内领先的新材 料公司,具备材料研发、精密模具开发、精密压铸、数控精加工、表面处理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通 过技术创新赋能产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和最优质解决方案。材料涵盖液态金属、镁合金、铝合金、 医疗材料、高分子材料,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医疗产品、5G 通讯、智能制造等。产品基本 为中间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液态金属产品、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结构件、高端 LED 幕墙及工业配件、精密模具等,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产品。公司产品主要采用新材料配方和高效、环保的压 铸及后处理工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主要产品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液态金属、生物可降 解医用镁合金、新能源汽车产品为公司主要发展方向。 回顾宜安科技2023年的营业收入构成可以看到:铝合金和镁合金等轻合金精密压铸件占比91.79%,有机硅胶占比5.9%,其他业务占比2.31%。 宜安科技股价11月20日出现上涨,截至13:45分,宜安科技涨0.87%,报8.12元/股。

  • 【11.20锂电快讯】天华新能拟参与四川省甘孜州麦基坦锂矿勘查探矿权投标

    【天华新能:公司拟参与四川省甘孜州麦基坦锂矿勘查探矿权投标】 天华新能公告,为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自然资源部组织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实施四川省甘孜州麦基坦锂矿勘查探矿权招标出让,公司拟参与本次麦基坦锂矿勘查探矿权的投标。同日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拟向广州期货交易所申请碳酸锂指定交割厂库的资质,授权公司管理层提交申请材料,并办理其他相关事宜。 【兴业证券:磷酸铁锂供需拐点即将出现 高压密产品有望提升利润弹性】 兴业证券指出,2024年以来,虽然磷酸铁锂正极需求持续增长,但是行业整体仍然供大于求。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正极需求旺盛,部分产品存在一定溢价,看好高压实密度产品产业化领先的公司获得超额收益。 【芳源股份:子公司签订8.2亿元销售合同及11.07亿-13.53亿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芳源股份公告,全资子公司芳源循环与中拓新能源签订销售合同,约定向其提供不低于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合同金额约8.20亿元(以1万吨测算)。同时,芳源循环与象屿新能源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约定向其提供1.5万吨(上下浮动10%)电池级碳酸锂,预计合同金额约11.07亿元至13.53亿元。两份合同履行期限均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若合同顺利履行,预计将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融捷股份:拟投资1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兰州融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融捷股份公告,根据战略规划和经营发展需要,公司拟投资1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兰州融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暂定名),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相关业务。本次投资事项已经公司第八届董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批。出资方式为现金,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新进入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公司投资进入高性能负极材料领域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和公司战略发展需要。本次投资旨在依托公司资源产业基础,推进锂产业链的深化发展,完善公司锂电材料上下游产业链规划,持续打造链条化的新能源产业格局,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宁德时代首次实现动力锂电池铁路运输】 宁德时代动力型锂电池铁路试运首发仪式19日在贵阳、宜宾两地同时举行。据介绍,宁德时代首次实现动力锂电池铁路运输,对构建高效率、低成本动力运输体系意义重大。 【Canalys:预计下半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将达到250万辆】 据Canalys预测, 2024年下半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将达到250万辆,2024年全年出口总量将达到450万辆,增长率为29%。中国纯电动汽车(BEV)出口增速放缓至9%,因此BEV出口占比将从2023年的22.5%降至2024年的19.0%。插电式混合动力和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HEV)出口占比将三年来首次超过10%,分别达到31万辆和24万辆。拉美和欧洲是推动中国品牌PHEV和HEV出口增长的关键地区。 相关阅读: 【SMM分析】价格大幅抬升 电氢市场有反转? 【SMM分析】下调出口退税率对锂电行业是好是坏? 市场情绪刺激电解钴价继续上涨 钴盐同迎久违反弹 此轮涨价能持续多久? 【SMM分析】 大幅回弹过后 碳酸锂价格上涨能否延续 【SMM分析】新能源汽车持续冲量 乘用车市场表现如何 【SMM分析】继续延期还是有所进展?欧洲锂矿再次进入视野 【SMM分析】马斯克对4680电池的押注真的将会失败吗? 【SMM分析】一文回顾本周废旧现货价格走势(2024.11.11-2024.11.15) 【SMM分析】利润缩窄陷入僵局 10月石墨化价格弱势运行 【SMM分析】10月低硫石油焦、针状焦价格盘点及后续走势预测 【SMM分析】Lake Resources 900 万美元出售阿根廷非核心资产专注开发核心项Kachi 【SMM科普】低共熔溶剂绿色可持续回收锂离子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SMM分析】Vulcan Energy 正式启用其下游中央锂电解优化厂(CLEOP)生产氢氧化锂,并获德国政府 1.06 亿美元资金 【SMM分析】海外磷酸铁锂材料市场关注--Integrals Power开始全球分销LFP电池正极材料 【SMM分析】本轮锂价强势来袭,背后原因竟是? 【SMM分析】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 动力电芯产量环增11%

  • SMM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泰国考察—第二站泰国BOI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电气化、轻量化趋势的推进,电动汽车已成为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泰国,作为东南亚重要的汽车生产和出口国,近年来在汽车产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泰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泰国汽车供应链配套等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汽车电动化、轻量化趋势下,材料、三电等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使得泰国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区域。 基于以上背景,SMM组织了 2024SMM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泰国考察团 ,带领国内优质汽车产业链配套企业前往泰国进行汽车产业考察。此次考察旨在深入了解泰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市场需求以及竞争格局,探寻中国汽车配套生产企业在泰国市场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为中国汽车配套生产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和合作建议,推动企业拓展泰国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11月18日,SMM营销副总监吕君磊带领考察团来到 泰国BOI 进行走访交流。 企业发声 今日,SMM与考察团成员来到泰国BOI,公司领导对考察团一行热情接待,并详细介绍了公司的业务发展情况。 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是直属于泰国国务院的政府招商引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投资鼓励优惠政策并为投资者提供协助服务,其职能包括招商引资以及对外投资,可提供信息咨询与顾问(在泰投资运营)、协调沟通支持(外商群体与各单位部门之间)、业务支持服务(投资优惠、寻找供应商、提升竞争力)。 交流洽谈 BOI投资激励方案 标准激励政策: 按行业类别分类包括农产品、食品及生物技术、医疗产业、机器与汽车产业、电器与电子产业、金属与材料产业、化工与石化产业、公共事业、数字产业、创意产业、高价值服务业等行业可获得长达13年企业所得税豁免。 额外激励政策方面: 按项目价值分类:提高竞争力措施措施——包括技术与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经营者潜力开发; 按区域分类:东部经济走廊地区的三个府、特别经济区的十个府、经济走廊、南部边境区域、二十个低收入府、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医疗创新区; 按发展议程分类:建立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机构、保留和扩展计划、搬迁计划、经济复苏的投资刺激措施、智能与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计划、社会和地方发展投资计划。 广泛的投资促进范围:400多项活动可以享受投资优惠 农产品、食品及生物技术、医疗产业、机器与汽车产业、电器与电子产业、金属与材料产业、化工与石化产业、公共事业、数字产业、创意产业、高增值服务业等超400个产业类别。 BOl总部的中国事务组会将中文的工作人员在整个投资过程中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CSU客户服务单位::在线和现场咨询服务 https://booking.boi.go.th/indexen.php ;安排实地考察行程;与相关的机构和政府部门协调以提高投资便利性。 BOI拥有7个BOI地区办事处,战略性地分布在全国各地,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服务以便投资者在获得BOI投资促进后进行投资;此外,还拥有3个BOI海外办事处,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并即将在成都建立另一家办事处。这些办事处是中国投资者的主要联系点,为您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并作为协调与泰国投资促进相关事宜的代表。 考察合影留念 参观工厂结束后,SMM及考察团成员与泰国BOI一起合影留念,增加彼此间更深厚的合作友谊,相信在接下来还将有更深层次的交流跟合作! 经过此次走访调研,SMM及考察团成员对泰国BOI的发展情况等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泰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市场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继续与各大企业深化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 车市新一轮整合 正悄然酝酿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汽车行业,这一规律同样适用。 在国内市场,自主车企历经过去数年的品牌大扩张,从低端到高端,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扎堆推出新品牌,有力推动了近年来中国车市的爆发与繁荣。 然而如今,伴随着汽车行业内卷持续加剧,车市价格战愈演愈烈,使得自主品牌们倚仗的多品牌战略越来越难以持续,大型汽车集团品牌内耗开始成为业界常态。 针对这一现状,头部车企们纷纷开启新一轮战略收缩。过去一段时间,吉利、上汽、长城等多家车企就相继宣布整合旗下部分品牌及相关资源,目标实现更好的提质增效。在头部车企的带动下,汽车行业新一轮品牌整合正悄然酝酿。 品牌整合,整车厂开始做“减法” 11月14日,吉利控股宣布对极氪、领克股权结构进行优化。其中,吉利控股将向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转让其所持有的11.3%极氪股份。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车对极氪的持股比例将增至约62.8%。 同时,吉利控股还对领克进行了股权结构优化。优化后,极氪将持有领克51%股份,领克其余49%的股份,则继续由吉利汽车旗下全资子公司持有。 图片来源:吉利汽车 在极氪对领克的控股交易中,极氪将以36亿元收购吉利控股持有的领克20%股份,以54亿元收购沃尔沃持有的30%领克股份,另外极氪还将认购领克新增注册资本,代价为3.67亿元,从而达到51%控股目标。 “吉利汽车的母公司是吉利集团,吉利集团一直强调吉利汽车是吉利集团最重要的。多年来,公司都在需要的时候,把优质的核心资产注入吉利汽车。这次领克与极氪的整合,以及吉利汽车收购母公司所持有的极氪股份,也是这种做法的延续。”谈及此次整合,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表示。 具体来看,本次整合完成后,吉利汽车不仅是极氪的绝对控股股东,同时也透过极氪所持有的领克权益,将持股比例从原来的50%提升到了81%。“所以说,吉利汽车永远是吉利集团的上市旗舰公司,通过此次整合吉利汽车的地位更清晰了。”桂生悦表示。 事实上,自今年9月吉利控股发表《台州宣言》,宣布将通过“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举措,启动全新战略转型以来,吉利在内部已经先后实施了两次调整。 10月9日,吉利旗下纯电A0级小车吉利星愿正式上市,在此次发布会上,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宣布,几何品牌正式并入银河品牌,未来几何品牌(GEOME)将作为银河的智能精品小车系列存在。 桂生悦指出,几何并入银河品牌,是落实《台州宣言》的第一步。10月21日,吉利汽车发布收购宁波乘用车公告,以大幅减少吉利汽车关联交易,是第二步。此次对极氪、领克的股权结构优化,则是第三步与第四步。 值得关注的是,吉利并非近期首家宣布品牌整合的车企。 10月28日晚,上汽乘用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名为《上汽乘用车荣威飞凡,梦想融合,承诺加乘》的文章,并附带视频称,“荣威与飞凡不再独自奔跑,而是选择并肩前行”。正式对外宣告,脱胎于荣威三年之久的飞凡品牌,重新回归到上汽荣威旗下。 据悉,目前上汽乘用车已经正式启动对荣威与飞凡品牌的深度整合计划,在研发、营销及客户服务等多个维度加速协同,以实现品牌承诺的加倍兑现。未来,飞凡汽车的“R标”将承担荣威品牌高端系列的角色,并且“R标”将不再局限于纯电技术路线,而是将推出插混或增程车型,但是这个系列不会覆盖纯燃油车型。 同样在10月底,长城汽车旗下欧拉品牌发布了一则“欧拉App迁移公告”,宣布欧拉APP预计12月初从各大应用市场下架,并于12月底正式停运,后续其相关服务功能将迁移到长城APP。 据了解,此次APP迁移背后,长城汽车有意整合旗下哈弗、坦克、欧拉等五个品牌的购车用车、养车以及车生活等内容,作为践行长城汽车“ONE GWM”品牌战略的重要举措。 换言之,除了共享App,欧拉还将与长城旗下其他品牌共用销售和售后渠道。甚至还有消息称,欧拉与哈弗两个品牌将进行整合,而渠道层面的整合就是一个信号。 更早一些时候,上汽大众也宣布对旗下销售渠道进行整合,确认将在上汽大众4S店销售斯柯达品牌车型,以提升斯柯达品牌的市场覆盖率。 这种种现象均表明,经过前几年的战略扩张,当前整车厂们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即究竟是进一步深化战略扩张,还是在已有品牌中间做“减法”。目前来看,“家大业大”的传统车企们纷纷选择了后者,反倒是自主新势力品牌选择了前者,今年不约而同推出了第二品牌。 多品牌战略,不灵了? 回顾过去数年自主车企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两轮密集的新品牌发布期。 第一轮在2016年左右,主要以自主高端化为核心,标志性事件包括吉利与沃尔沃合资成立领克,长城汽车推出高端豪华SUV品牌魏派WEY。 第二次浪潮大约始于2018年,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转型,比如长城欧拉、长安蔚来、广汽合创、吉利几何、东风岚图等新品牌,都是这一时期发布的。 从结果看,基于上述品牌扩张,无论在自主高端突围还是电气化转型方面,过去几年中国汽车产业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如今,伴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多品牌协同发展背后所潜藏的同业竞争、资源浪费等问题,均开始逐步显现。 桂生悦就坦言,尽管极氪和领克定位不同,但两个品牌相关车型的售价毕竟有交叉之处,如果不整合必然会带来同业竞争问题,同时在运营中也会不断出现内部矛盾。 “不仅如此,在许多原本可共享的领域,如研发、架构、销售等方面,也会出现重复投资和叠加花费。而在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形势下,尤其需要高效的共享资源,用规模来推动成本降低,提升竞争力。如果不整合,无论对于领克还是极氪,综合竞争力都无法提升。”桂生悦进一步补充道。 因此他认为此次极氪与领克的整合,将带来五大显著利好:第一,消除同业竞争;第二,品牌定位互补,助力产品组合提升;第三,产品架构统一,实现研发能力互补;第四,销售网络互补,扩大用户触及范围;第五,提升规模经济效益,持续推动降本增效。 具体来看,在品牌方面,极氪CEO安聪慧指出,未来极氪和领克将保持双品牌战略,在市场上相对独立。其中极氪定位豪华科技品牌,覆盖高端豪华市场;领克定位全球新能源中高端品牌,覆盖中高端的市场,二者相互区隔,以实现市场覆盖的最大化。 产品方面,从车型大小和能源形式等维度,避免二者冲突。其中极氪聚焦于中大型车型,中型车聚焦纯电,大型车聚焦混动;领克则主打中小型车型,小型车聚焦纯电,中型车聚焦混合动力。 技术方面也将深度协同,力争通过2-3年的时间,聚焦整车架构、电子架构、三电、座舱、智驾等进行资源整合,逐步实现统一。不过安聪慧同时也强调,在应用层方面,领克将依然保持Flyme应用,极氪则保持极氪OS。 通过这些整合,安聪慧预计,未来研发投入方面两个品牌有望降低10%-20%;供应链层面,在规模化协同作用下,整车BOM成本有望降低5%-8%;制造方面,产能利用率预计可以提升3%-5%;支持和服务部门,预计也可以降低10%-20%的费用。 不过,桂生悦同时也指出,在领克股东层面尽管沃尔沃已经退出,但对领克在海外的发展,特别欧洲的发展,沃尔沃依然会提供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而随着极氪和领克合并,进一步推进业务协同,预计两个品牌今年合计交付量将达到50万辆。 事实上,不仅是极氪和领克,对于银河与几何,荣威和飞凡,通过此次品牌整合也有望带来显著的协同效应。 比如对于几何品牌而言,借助此次整合,吉利计划将银河11合1智能电驱、FlymeAuto等技术下沉到几何体系,构成一个大的银河品牌。另外,几何所有的经销商网络也将全部纳入银河的B网,并对整个几何在银河B网的建设进行全面升级。 而荣威与飞凡,目前也在加速推进资源整合。其中在销售渠道方面,上汽荣威飞凡已有近80家双授权店开业,预计在年底即可落成百家。 但另一方面,这种深度整合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意味着弱势品牌的战略收缩,甚至可能被进一步被边缘化。尤其对于那些本身市场定位模糊、技术实力不突出、产品竞争力较低的品牌,在当前车市激烈内卷的大背景下,被整合的风险更加突出。 不难预见,接下来在头部车企的带动下,与此同时,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竞争进一步白热化,汽车行业或将迎来更深层次的整合,甚至引发新一轮的车市淘汰赛。

  • 9月全球车市:中国稳居第一 美欧印销量齐跌

    俗话说,“金九银十”,九月和十月本是汽车销售旺季。 但是,今年的“金九”成色不足,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汽车销量都有所下滑。 相关机构预计,9月份,全球轻型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其中,中国汽车销量同比下降5%,政府提供的报废更新补贴仍待持续发力;受销售天数减少的影响,美国汽车市场销量预计下滑13%;由于经济疲软和车价高昂,欧洲汽车注册量依然不如人意,连续两月下滑。 不过,1至9月份,全球轻型汽车市场保持了同比增长的态势,但仅略有增长0.2%。 全球车市:中国、美国、欧洲和印度销量均下滑 从具体的市场来看,9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9.6万辆和280.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9%和1.7%,环比分别增长12.2%和14.5%,仍然稳居全球第一。1-9月,中国汽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2147万辆和2157.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和2.4%,增速较前8个月有所收窄。 中汽协指出,三季度,随着国家层面汽车报废更新补贴力度加强,地方置换更新政策陆续生效,加之车企纷纷推出秋季新品,乘用车市场逐渐回暖,特别是终端零售市场持续走强,“金九”效应继续显现。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出口延续良好态势、贡献显著。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今年以来包括广西、重庆、河南、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海南、内蒙等地区,均宣布发放汽车消费券/消费补贴,结合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实现更大的优惠力度,叠加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开展,均有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消费热潮。 美国轻型汽车市场处于疲软的状态,“底特律造车三巨头”的销量表现平平,其他汽车制造商的业绩也好坏参半,研究机构GlobalData预计9月美国轻型汽车销量达到117万辆,同比下滑13%。 考克斯汽车指出,美国汽车市场9月和第三季度的表现继续低于预期,“消费者的负担能力仍然是目前市场的主要障碍。”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dam Jonas也指出,对美国消费者来说,全新的轻型汽车仍然过于昂贵,导致许多人持观望态度或转而购买二手车。 分析人士预计,由于美国总统大选的不确定性以及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港口码头工人的长期罢工可能会扰乱第四季度进口轻型汽车的交付,美国汽车市场预计将在第四季度继续波动。S&P Global Mobility已将2024年美国汽车销量预期从之前的1,600万辆下调至1,590万辆。 由于经济持续疲软,消费者削减支出,欧洲9月新车注册量达到112万辆,同比下降4.2%,连续两个月下降,系两年多来首次连续下降。在当前的欧洲市场,电动汽车销量的增长不足以抵消内燃机汽车销量的下滑,再叠加多种逆风因素,市场承受较大增长压力。 安永西欧移动出行业务主管Constantin Gall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欧洲汽车行业仍处于危机的状态。年底前,市场没有出现(解决危机)的积极推动力——各国经济正在走弱,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没有缓解,这给私人和商业客户带来了不确定性。” 9月份,印度轻型汽车销量为41.1万辆,同比下降2%,环比增长2%。其中,乘用车批发量为35.2万辆,同比下降1%;轻型商用车销量为5.9万辆,同比下降4%。 受需求低迷和汽车制造商为减少经销商的高库存而进行的库存调整的影响,印度乘用车批发量已连续第三个月同比下降。与此同时,轻型商用车销量也已连续五个月同比下降,主要受到季风期延长、信贷紧张、汽车价格上涨以及政府支出减少的影响。 在众多主流车市销量下跌之际,日本汽车市场却扭转了跌势,恢复了增长(0.3%)。 日本9月新车销量从去年同期的437,493辆略增至438,733辆。自去年年底以来,日本汽车市场仍在努力从一系列安全测试操纵丑闻中恢复过来。去年底,大发被勒令停产多款关键车型数月,丰田、马自达和斯巴鲁等品牌也受到了影响。 在大发于5月获准全面恢复生产后,丰田又于6月被禁止交付另外三款车型Corolla Fielder、Corolla Axio和Yaris Cross,原因是日本国土交通省发现了新的安全测试违规行为。不过,这些车型已于9月初恢复生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车市恢复了增长。 总的来看,9月份,全球轻型汽车市场年销售速率约为9,000万辆,与8月份保持一致。多家分析机构预计,2024年全球汽车市场将保持增长,但增速会有所放缓。在经历几年的艰难时期后,汽车行业将在2025年全面复苏。 其中,市场研究机构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24年全球新车销量增长微乎其微,但2025年市场将同比增长2.3%,这主要归功于电动汽车市场的扩张。不过,不断加剧的贸易紧张局势、来自中国的激烈竞争以及有关去碳化目标的争议都将给汽车制造商带来风险。” 尽管面临上述挑战,但是EIU仍然预计,全球60大市场的新车销量将在2025年达到9,720万辆,超过2017年的纪录。 新能源车市:中国产销创新高,欧洲恢复增长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Rho Motion发布的数据,受益于中国市场表现强劲和欧洲市场恢复增长,9月份全球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达到169万辆,同比增长30.5%。 从具体的市场来看,9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0.7万辆和12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8%和42.3%,市占率高达45.8%,月度产销创历史新高。1-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831.6万辆和83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1.7%和32.5%,市占率为38.6%。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7月份的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他预计2024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150万辆。盖世汽车研究院也预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148万辆,同比增长26.5%,渗透率达42.9%;销量有望达1,150万辆,同比增长28.1%。 与此同时,欧洲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也显示出良好的迹象。在去年各国政府取消补贴后,欧洲电动汽车的需求有所下降,但市场在9月份出现了反弹。 9月份,欧洲电动汽车注册量约为29.5万辆,同比增长6%,是自4月份以来首次恢复增长。其中,欧洲纯电动汽车注册量同比增长14%至21.2万辆,是推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增长的因素;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注册量下降9%至8.3万辆。 在市场渗透率方面,欧洲电动汽车市场也迎来了良好的表现。9月份,电动汽车在整个欧洲汽车市场的份额上升至26%,其中纯电动汽车市占率为19%。此外,欧洲混合动力汽车(市占率34%)的销量首次超过汽油车(市占率29%),柴油汽车的市场渗透率(8%)也日益下降,未来这一趋势肯定会持续下去。 截至9月底,欧洲电动汽车渗透率为22%(纯电动汽车占15%),仅比一年前23%的水平低1%。 作为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英国和德国的电动汽车市场喜忧参半。 德国9月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销量分别同比增长5%和8.7%,成功扭转了8月分别下滑59.9%和68.8%的跌势。不过,虽然德国9月电动汽车渗透率从去年同期的21.0%增长至23.7%,但低于两年前的水平。 经济下行、补贴取消以及纯电动汽车定价过高是笼罩在德国电动汽车市场上的“巨大阴霾”。面对欧盟更严格的排放要求和市场压力,德国政府正在讨论推出新激励措施的可能性,这对“补贴敏感”的德国电动汽车市场来说是一大利好消息。 英国2024年的零排放汽车规定要求纯电动汽车在各品牌的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22%,否则就需要购买积分或缴纳罚款。因此,汽车制造商正在大幅提供折扣,试图满足政府的零排放汽车销售要求,英国9月纯电动汽车交付量也创下56,387辆的新高,同比增长24%。 到今年年底,受零排放汽车规定的影响,英国市场显然会接近纯电动汽车渗透率达22%的目标,但鉴于1-9月纯电动汽车渗透率仅为17.8%,因此一些品牌可能在12月底前为纯电动汽车提供更多折扣以改善销量占比。 作为欧洲电动化转型最快的市场,挪威电动化转型再次刷新了纪录,有望在2025年实现零排放。 9月份,挪威电动汽车渗透率达到创纪录的97.5%,高于去年同期的93.0%。其中,挪威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也从去年同期的87%增长至96.4%,也创下了新高;相比之下,纯汽油车的市占率跌至0.37%,其他类型汽车的市占率也降至1%左右。 自7月初欧洲实施新的GSR2安全法规以来,许多旧款汽车设计(主要是化石燃料汽车)被淘汰出挪威市场,纯电动汽车几乎成了市场上唯一的选择。目前,挪威市场售出的新车95%以上都是纯电动汽车,随着纯电动汽车的价格和每公里行驶成本的降低,内燃机汽车的“淘汰”速度会加快,并被更经济的纯电动汽车取而代之,挪威有望在2025年成为首个实现零排放汽车的国家。 总而言之,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仍然聚焦于各国政府的政策措施、更多平价车型的推出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等。一方面,德国政府正考虑重新推出激励措施,英国政府也凭借零排放规定提振纯电动汽车销量。 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高购车成本望而却步,欧洲汽车制造商已开始推出低成本车型。Stellantis于9月中旬开始交付售价2.33万欧元的Citroën ë-C3城市车,而雷诺也在10月推出了售价2.5万欧元的R5车型。 从全球市场来看,由于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慷慨的补贴支持,电动汽车在全球新车销量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3.4%(210万辆)飙升至2023年的21.8%(1,360万辆)。但是,在经历初期的“爆炸式”增长后,由于需求放缓,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也有所放缓。 不过,随着许多政府仍为消费者提供税收减免,并收紧零排放和电动汽车目标,以及汽车制造商推出平价车型和折扣激励措施,EIU预计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同比增长16.3%,超过1,940万辆。

  • 中方:中欧电动车关税谈判达成技术性共识

    中国央视(CCTV)旗下新媒体报道,中欧双方在谈判中达成了“技术性共识”。该谈判旨在削减或撤销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的关税。 中欧双方一直在寻求就所谓的价格承诺达成协议,这是一种控制汽车出口价格和数量的复杂机制,旨在取代反补贴关税。 11月2日至7日,中欧技术团队在北京进行了五轮磋商,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方案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会后,中欧双方均表示取得了“技术性进展”,尤其在价格承诺框架和协议执行机制方面取得了共识。同时,中欧双方还表示将继续谈判。 消息人士称:“关于价格承诺框架的共识是指中欧双方在本轮谈判中就总体框架所达成的协议,这也表明中欧双方愿意将资源集中在谈判核心利益上,并朝着共同目标进行努力。” 此前有报道称,在与中国就电动汽车关税替代方案进行的谈判中,欧盟认为当前进展非常有限且能够迅速达成协议的前景渺茫。但CCTV驳斥了有关“中国未向欧盟提出令人满意的提议,以及中欧达成电动车关税替代协议的可能性很小”的报道,并称这些报道“有意误导公众舆论,干扰中欧谈判进程”。 10月末,欧盟委员会为保护其汽车行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了最高45.3%的关税。然而,针对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进口关税的提议,欧盟成员国的意见不太一致。

  • 加拿大汽车行业或将规避美国进口关税

    据外媒报道,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Martinrea International Inc.(简称为“Martinrea”)和利纳马(Linamar Corp.)表示,由于美国下一任总统特朗普准备加大对北美汽车供应链的支持力度,加拿大汽车行业可能会规避美国对进口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征收的关税。 Martinrea执行主席Rob Wildeboer表示,特朗普在其此前的总统任期内实施的政策对加拿大汽车行业是有利的。同时Rob Wildeboer预计,《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中建立的自由贸易体系将保持不变。他还补充道,由USMCA审查条款触发的新一轮贸易谈判甚至可能对加拿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有利。 据悉,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必须在2026年7月1日之前以书面形式确认是否希望继续执行USMCA。 利纳马董事会执行主席Linda Hasenfratz表示,尽管特朗普需要意识到加拿大的重要性,但汽车行业领袖仍有义务向美国政府阐明,加拿大地区的集成供应链是一项优势。“我们所有人都有责任向美国新政府说明,北美三国(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通过合作、优化自身资产及加强彼此联系,将更具全球竞争力。” Linda Hasenfratz补充道,汽车零部件在最终装配到汽车上之前,平均要跨越国境七次,因此任何进口税都会迅速累积。“如果我们打算每次过境都征收进口关税,那将产生大量成本。” Linda Hasenfratz表示,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表明,美国人关注的是经济、通货膨胀和就业问题。“加征进口关税或许能在就业方面有所帮助,但将对通货膨胀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而美国人已经负担不起比现在更高的成本了。” 维持美加协定并不是保持北美汽车供应链完整和零关税的唯一要素。与美国和加拿大不同,墨西哥尚未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铝和钢铁征收附加税。 特朗普曾在竞选美国总统期间表示,若他当选,美国政府要对所有进口产品征收10%的关税。但Rob Wildeboer曾在其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向分析师说道:“我们认为美国进口关税和贸易政策将主要针对中国。” 利纳马首席执行官Jim Jarrell也曾在其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告诉分析师,该公司预计加拿大不会成为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重点。“美国进口关税的重点将放在亚洲,特别是中国上。”

  • 外围利好提振新能源车 蔚来涨近4%

    受益于多重消息提振,港股汽车股多数走强。截至发稿,蔚来-SW(09866.HK)、小鹏汽车-W(09896.HK)、理想汽车-W(02015.HK)、长城汽车(02333.HK)分别上涨3.98%、3.48%、1.81%、1.78%。 注:汽车股的表现 消息方面,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的团队计划将“构建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联邦框架”作为美国运输部的优先事项之一。 如果新的法规能让完全无人驾驶汽车成为可能,那么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特朗普的巨额捐赠者埃隆·马斯克将直接受益。他把特斯拉的未来押在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 受此消息提振,在美股上市的新能源汽车股上涨。截至收盘,Lucid Group(LCID.US)涨超6%,特斯拉(TSLA.US)涨近6%,蔚来(NIO.US)涨超3.4%。 碳酸锂期货近日重回8万元 此外,近日碳酸锂期货持续走强,该期货从10月18日的6.86万元升至如今的8.13万元,期间累计涨幅达到18.59%。 注:碳酸锂期货的近日走势 从汽车销售情况来看,今年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46.3万辆和14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9.6%;今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9.6%。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