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44

  • 消费电子港股走低舜宇光学领跌近4% 一季度智能手机市场继续下滑

    5月3日港股消费电子产业链开盘后集体走低,截至发稿舜宇光学科技、TCL电子均跌近4%,丘钛科技、高伟电子双双跌超3%。 消息面上,来自群智咨询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2.6亿部,同比下降约12.0%。 其中国内大陆市场出货量约7040万部,同比下降约6.1%,同比降幅呈收窄趋势。 此前瑞银曾发布研究认为,舜宇光学作为智能手机的主要手机镜头供应商,将能代表手机需求的复苏。 但据舜禹此前发布的3月经营数据来看,3月其手机镜头出货量为8433.4万件,同比减少29.8%,但环比增长了4.5%;手机摄像模组出货量为3638.9万件,同比减少24.1%,但环比增长20.3%。 可以看到,当前智能手机市场需求下滑有所趋缓,但仍处于探底阶段。 此外,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曾表示,当前几乎所有安卓手机品牌均面临需求疲弱导致的高库存压力。以排名第一的三星为例,其全球手机库存预计到6月才有机会降到合理水位。 行情层面,当前市场对消费电子板块仍以等待需求回暖为主,更多的关注点则放在了苹果即将发布的MR设备上。 根据媒体报道,苹果首款MR或于23年6月WWDC大会上亮相。平安证券电子团队则在4月28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苹果MR新品发布或有望为行业带来新的需求增量。

  • 印度手机市场新变局:苹果杀入高端 中国手机品牌遭针对

    印度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正悄然变化。 日前,苹果在印度连续开业两家直营Apple Store,苹果CEO蒂姆·库克不仅出席了开幕式,还发布了在新德里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会谈的推文。 实际上,苹果于2008年进入印度直至今年才在当地开业第一家直营Apple Store,风头正盛时市占率仅有5%;后者小米于2014年进入印度,2017年当地第一家小米之家开业,用时3年即占领印度市场头部。 与之相比,此前蝉联印度市场销量榜首20个季度的小米跌出前三,并且此前被印度执法局指控违反《外汇管理法》,冻结了约555亿卢比。小米最近一次的申诉被驳回。 “不可否认的是,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更重要的是印度的中产阶级人数也急剧上升。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苹果在印度的市场份额还很低,不足以影响小米、vivo等中国手机在印度的市场份额。 ”方融科技高级工程师,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在接受新消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两者的市场客户不同,苹果面向高端客户,中国手机更多地面向中低端客户。目前中国手机品牌依旧是印度市场销量的中流砥柱。 低端机增长低迷 印度市场走向高端化 根据IDC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的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向高端化发展”趋势。 全年印度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达到了创纪录的224美元(约合人民币1540元),同比增长了18%。 而低于150美元(约合人民币1032元)的机型市场占有率从54%降低至46%,低于120美元(约合人民币825元)的机型市场占有率更是从两年前的41%降低至26%。 相反,500美元(约合人民币3438元)以上的高端机型出货量却大涨了55%。 “在印度的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中,三星和苹果几乎成了唯二的选择。”在接受新消费日报记者采访时印度手机行业从业者王小龙(化名)表示。 不到一个星期前,两家Apple Store在印度新德里和孟买相继开业,包括CEO蒂姆·库克在内的多名苹果高管们均出席了这两家Apple Store的开幕仪式。 据悉,苹果计划在印度开设更多的线下零售店以及和当地合作的授权零售店。 库克也曾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中承认:“苹果正在将多年前在中国开拓市场的经验”,用在如今的印度,将之打造成下一个中国。 摩根大通的一位分析师表示,到2025 年,印度制造的iPhone份额将达到25%,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甚至表示:苹果的长期目标是未来十年在印度生产40%-45%的 iPhone。 “受全球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苹果公司营收增速放缓、净利润出现下滑,”互联网专家、天使投资人郭涛在接受新消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而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空间巨大、增速明显,苹果在印度开设零售旗舰店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新兴市场,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 印度手机市场中国品牌被针对?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加码印度市场的同时,中国品牌仍深陷印度“本土市场保护主义”之中。最典型的就是小米。 2014年7月,小米在印度推出智能机小米3,正式进入印度市场,用时不到三年一跃成为印度手机市场的“头号玩家”,开启了常年霸榜印度市场模式。 为了抢占印度市场,小米联合富士康在印度安得拉邦的Sri City工业园区,投资建立了第一家工厂。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止到2022年底,小米在印度共投资建立了7座工厂。 即便如此,近年来印度政府仍坚持“本土市场保护主义”,对于小米的监管有过之而无不及:2020年,永久禁止小米浏览器;2021年,要求获取这些手机及其组件的有关数据和细节;2022年,要求小米补65.3亿卢比进口税。近期,印度高院更以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继续扣押小米555.127亿卢比。 新消费日报记者就此事询问小米集团,小米印度发言人表示,目前正在研究此事,等待书面处理结果,并且重申小米在当地经营业务的合法性。 根据Canalys报告显示,2023年Q1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3060万部,同比下降20%。其中,小米下滑到第四位,出货量为500万部,蝉联20个季度的销量榜首被三星夺走。 事实上,小米并非这些年里唯一一家在印受到针对的中国手机品牌。 2020年,印度国家电信和信息技术部发布的《印度大型电子制造业的生产挂钩奖励计划(PLI计划)》中,占据印度大半壁手机份额且在印度建厂的国内手机厂商,包括小米、OPPO、vivo等均未出现在名单之内。 OPPO、vivo也有过被指控涉嫌洗钱和逃税,在印度当地银行账户遭到过冻结:其中OPPO被印度税收情报局调查发现逃避关税近439亿卢比(约合5.51亿美元),要求补齐税款。 vivo此前被印度执法局指控涉嫌违反《防止洗钱法案》,封锁119个银行账户,涉及资金约46.5亿卢比(约合5672万美元)。后续解冻账户需要提供95亿印度卢比(约合1.19亿美元)担保。 OPPO旗下的子品牌realme在印度市场份额也呈下降趋势。2022年Q4和2023年Q1出货量大跌,从去年第三名一路跌至第五名。 不过,目前印度市场中排名前五的企业中,仅有三星一家非中国品牌,中国品牌在重压之下依旧保持着竞争力。 加速“印度制造” 苹果需投入高成本 不过,对于苹果而言,同样也需要解决印度政府的“本土市场保护主义”,目前加快了在印度建厂造iPhone的步伐。 据悉,当前大部分在印度销售的苹果设备都是从海外进口而来,印度当地生产的比例较小。 “整体来看,印度的基础配套,营商环境以及供应链体系的完善程度,对于外国企业深入产业链和扩大投资,都还有一定的阻碍。”产经观察家、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对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 据Financial Times报道,苹果过去一直从加州总部与中国派遣产品设计师与工程师到塔塔集团在印度南部城市霍苏尔的工厂中,以求尽快提升这条手机外壳零部件生产线的良率。 这条生产线并不负责最终组装 iPhone,但目前仅有 50%的生产良率,距离苹果严苛的生产要求相去甚远。据悉,目前在印度当地生产的iPhone占比仅有5%。 为此苹果投入了足够多的资金和耐心。有知情人士透露:“‘印度制造’计划是一项不断加速的产业链多元化战略,而在印度的制造业务又刚刚起步,所以,苹果对此事非常上心。” 周迪告诉新消费日报记者:“苹果宣布将在印度组装iPhone 14,并将部分AirPods和Beats耳机的生产转移到印度。富士康将投资7亿美元在印度建新厂,可能用于组装iPhone,也可能为苹果新兴的电动汽车业务生产零部件。这势必导致部分苹果供应链企业向印度转移。” 他也认为,印度由于历史惯性,文化传承和地缘格局等原因,工业化进程非常缓慢,其种姓制度也影响了印度的工业化,这也是印度供应链不利的因素。 “中国目前的供应链类别仍然最齐全,也是最高效的地区。” 研究机构Omdia Display分析师郭子骄认为,“零部件作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目前中国占苹果零部件的生产比重仍然相当大, 全球还没有地方可以在短期内承接大规模的转移。 ” 据郭子骄预估,京东方今年大约供应苹果约13%的iPhone屏幕,与日本持平,其余由韩国、越南供货商供应。而对于明年,日本的比重会大幅减少,很可能由中国供应商补齐。

  • 全球手机市场一季度同比萎缩12% 三星“惨胜”苹果重回市占率榜首

    当地时间周二(4月18日),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在其官网发布的最新市场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下滑12%,其中三星以微弱的优势超过苹果回到了市占率的第一位。 数据显示,一季度整体来看,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了12%,为连续第五个季度同比下滑。主要宏观不利因素改善有限,市场仍未复苏,全球性的高通胀、高利率环境依然存在,侵蚀了人们在消费电子上的支出。 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2月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去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12%,达12亿部,为2013以来的最差年度表现;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额下降9%至4090亿美元,也是自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Canalys分析师Sanyam Chaurasia在报告中写道,手机市场在这一季的下滑符合行业预期,宏观经济状况阻碍了供应商的投资和运营,消费者需求在降价和促销下仍然低迷,并且这一现象在较低端的市场上尤为突出。 虽然有消息称,经历了过去一年持续的终端去库存后,行业景气度逐步恢复。但Canalys认为,现在预测整体消费需求的复苏还为时过早。 三星重回榜首、苹果缩小同比差距 分品牌看,几乎所有供应商的出货量都录得了同比下降,其中仅三星实现了环比(较去年四季度)上升,并以22%的市占率回到了第一的位子。分析指出,三星此次重返榜首主要得益于其今年2月发售的旗舰手机Galaxy S23系列。 不过与去年一季度相比,三星的市占率仍下跌了2个百分点,从24%降到了22%。与之相比,苹果虽以21%的市场份额跌至第二位,但较去年同期上涨了3个百分点至21%,同比来看缩小了与三星之间的差距,报告将此归因于iPhone 14 Pro系列的强劲需求。 另外,小米以11%的市场份额保住了第三位置,OPPO和vivo分别占到10%和8%的市场份额。 展望年内,瑞银曾预估,iPhone今年的出货量料将同比下滑,这将是4年来首次落后于安卓手机:2023年的iPhone出货量将减少0.7%到2.29亿部,而安卓操作系统驱动的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则预计增长3.2%。 对于这一预测,瑞银给出了原因:苹果在美中等主要市场的市占率相对同行已经很高;此外,今年的亚洲市场相较北美市场更有成长空间,这将不利于以北美市场为主的苹果,预计今年亚洲市场将成为驱动安卓智能手机销售的主要动力。

  • 手机、汽车、XR,吉利生态“加持”下魅族能否打场翻身仗

    后黄章时代的魅族,正式走下了历史舞台。作为成立了二十年的硬件品牌,魅族MP3硬件早就退市,其手机的市场地位也不断下滑。 直到2022年6月,由吉利集团控股的星纪时代宣布收购珠海魅族79.09%的股权,并取得对魅族科技的单独控制权。 3月8日,星纪时代控股魅族科技9个月后,由星纪时代和魅族科技融合而来的星纪魅族集团正式宣布成立。据悉,星纪魅族总部设在武汉,集团创始人为李书福,沈子瑜出任星纪魅族集团董事长兼CEO。 沈子瑜在公司战略沟通会上表示:“目前新公司设有三大事业部,分别是XR事业部、智能手机事业部和前瞻技术事业部。” 据沈子瑜在透露,目前星纪魅族集团有魅族和星纪两大品牌品牌,而之前的星纪手机已经合并到魅族品牌,星纪品牌将聚焦XR领域。 同时,星纪魅族集团还组建了专注于研发Flyme Auto(车载人机交互软件)的团队,并在武汉建立了研发中心。据悉星纪魅族还计划推出一款折叠屏手机。 “三年之内回到国内中高端市场前五的位置”。此外,沈子瑜在发布会上还宣称汽车的售卖也会是核心的经营业务,并在3年内完成1000家线下门店的目标。 不过,大盘下滑的智能手机业务,尚且有2.7万亿的规模托底,但XR业务却是前途尚不明朗:前有失去腾讯青睐转型XR业务失败面临绝境的黑鲨科技,后有背靠字节跳动最近传出“大规模人员优化”的Pico。 如今当下手机出货量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有了吉利生态“加持”魅族能否打场翻身仗,成了业界最关心的话题。 星纪魅族上线 “黄章的魅族”正式落幕 2007年苹果发布首款iPhone后,黄章果断砍掉MP3业务,转型做智能手机。2009年,魅族推出魅族手机M8,这是国内第一款大屏幕全触屏智能机,仅5个月销售额就达到5亿。随后魅族又推出M9。 魅族M8、M9的大卖帮助魅族成为中国国产智能手机的先行者。 根据官方及CINNOResearch给出的数据显示,2015年魅族手机全球增长率第一,在2016年销量达惊人的2200万。 然而到了2017年,魅影销量开始下降为2000万。2018年,魅族手机仅售出948万台。到2020年,魅族单季度的销量已经下降至20-40万台之间,仅占市场份额的0.5%,2020年年底更是降到了0.1%的冰点。 期间,魅族也曾获得阿里的投资,并在2019年引入珠海国资委,但最终无济于事。 2021年9月,魅族发布了旗下至今还是最新款智能手机魅族18s Pro,接下来魅族手机像是下线了一般,接下来魅族的业务重心全都放在了配件上面,缺席了至少两代产品。 彼时的魅族,受制于出货量太小,几乎无缘智能手机旗舰芯片的首发。 委身于吉利,是后黄章时代魅族最后的出路。 2022年7月4日,在吉利旗下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与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战略投资签约仪式上,吉利控股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星纪时代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模式,消费电子行业和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生态融合势在必行。 2022年10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二司官网公示了星纪时代收购魅族科技股权案。据此次收购的公示文件显示,魅族在2021年智能手机市场所占份额被列为了0-5%。 据悉,新的星纪魅族由原湖北星纪时代科技副董事长沈子瑜出任董事长兼CEO。 沈子瑜表示,双方融合主要原因是打通供应链采购体系、质量体系、生产制造体系,能够把魅族在手机领域的积累发挥出来,同时把星纪时代的创新和高端人才能力整合到一起去。 “手机未来是我们营收的主要抓手,但我们不会做低端产品。我们会把魅族拉高,同时我们还规划了一款更高端的产品,但现在不方便透露,”沈子瑜表示,“未来星纪时代和魅族将会有各自的高端手机系列就像华为的Mate系列和P系列。未来我们将会用3年时间,让魅族拿下2%的市场份额,重回中国市场的Top5。”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魅族将会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大力建设线下门店,计划第一年建成400家服务中心,次年增至600家,后年达到1000家的规模。 据悉,为了进高端市场,魅族也打算进军折叠屏市场。据悉,魅族品牌 CEO 黄质潘透露,魅族将会在年底推出折叠屏产品。 但已经将近一年没发布新品的魅族,早已失去了高端旗舰品牌的形象。在砍单潮的大背景下,星纪魅族再次投身高端市场,背后还有什么深层次原因? 大厂撤退的XR,能帮魅族打一场翻身仗吗? 沈子瑜对外表示,去年7月,那时星纪时代有800名员工,魅族有1500名员工,之后双方员工、供应链体系、采购体系、质量体系、生产制造体系等都进行整合,形成了3月8日首次亮相的星纪魅族集团。 “没有前瞻技术不可能有未来,没有XR也不可能有未来,没有手机就没有当下。”沈子瑜将当前星纪魅族的业务如此归纳。以手机为当下营收的大头,沈子瑜还为合并后的“新魅族”规划好了更遥远的将来——进军XR业务。 但就目前而言,XR行业发展确实不容乐观。 根据陀螺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XR产业融资并购事件数量共335起,同比下降1.2%,融资金额为491.5亿元,同比下降11.4%。国内融资方面,2022年共完成132起融资并购事件,融资并购金额为137.3亿元,融资金额同比下降23.9%。 以To C端产品为主营业务的Pico在作价90亿元被字节跳动纳入囊中之后,确实有过半年的高速发展时期,但再次登上热搜却是因为“业务调整,人员优化”。据相关媒体报道,Pico团队规模约2000人,此次优化比例在15%左右,大概有300人左右受到影响。 另一大巨头腾讯于2022年6月在IEG(互动娱乐事业群)下成立XR业务线,负责XR业务战略规划和执行落地。同时,有消息传出,腾讯将以27亿元收购游戏手机厂商黑鲨科技。 然而不到半年,该XR业务负责人沈黎传出离职消息。今年1月,腾讯XR业务线传出暂停运营的消息。同时期黑鲨科技也传出大规模裁员,和拖欠员工赔偿金的消息。 XR行业短期内不可能出现盈利的迹象,引用2022年9月Pico创始人周宏伟此前在Pico4发布会上的观点:“现在的VR市场还处在很早期的阶段,大环境不是你死我活的问题,是你活我活的问题。” 以Pico 4为例,根据维深wellsenn XR的拆解以及基于当前时点的市场行情调研统计,在不考虑良率与运损的情况下,Pico4 VR一体机8+128G版的BOM成本约为348.255美元,综合硬件成本约为368.25美元,按美元汇率为7计算,Pico 4税后综合成本约为2913元。 国内行业头部品牌都在贴着硬件成本边缘销售产品,销量变增长却并不理想:根据IDC近期发布的AR/VR头戴设备全球出货量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AR/VR头戴设备出货量下降了20.9%。 有业内人士表示,此刻魅族高调宣布进入大厂纷纷退出的XR领域,并将之作为未来重点发力业务,确实不是一个好时机。 吉利整合魅族,图的是什么? 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目前智能手机大盘整体下滑,星纪魅族要想重回国内前五,实属不易。 艾媒咨询创始人CEO张毅此前表示,在手机领域吉利没有任何运作经验,而魅族目前也不是一个成功的手机运营商和生产商,所以这个“二加一”能不能等于二,甚至大于二,确实会有很多疑问在里面。 那么,吉利费劲心思控股魅族科技,并组建星纪魅族,是为了什么? 2021年9月,吉利集团武汉投资100亿元成立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吹响了进军智能手机行业的号角。 跨界造手机的企业,吉利并非第一个。早前,格力、TCL、海信、海尔等企业,均发布过自己品牌的手机。其中,格力最为执着,2016年至今,共推出5款手机产品,虽然销量惨淡,但说明造手机这件事其实不难。 难就难在,智能手机已经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市场。手机企业,如华为、小米、苹果等手机厂商都在以各种方式启动“造车”项目。一家车企为何逆风前行,进入到已经拼杀成“血海”的智能手机市场? 面对这样的问题,吉利控股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星纪时代董事长李书福如此回应:“汽车智能化前景广阔,不能只停留在汽车产业。通过布局手机业务,消费电子产业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可以实现超级协同。” 在李书福看来,电动化、智能化是汽车业转型的大方向,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接下来的重点将是抢占智能化高地。 用李书福的话说,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模式,消费电子行业和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生态融合势在必行。 实际上,华为、小米等智能手机品牌先后下场做汽车,已经逐步印证了消费电子产业与汽车产业的融合和协同的新趋势。 据悉,魅族科技在Flyme OS迭代超过10代的经验基础上,组建了专注于研发汽车软件交互体系的Flyme Auto团队,并在武汉建立研发中心。 “手机已经是不少汽车用户连接车的主要设备,车企不造手机,相当于家里的钥匙不在自己手中。”一名主流新能源车企负责人曾公开表示,目前有大量用户使用的是苹果手机,但苹果对汽车行业开放的接口有限,让车企有些被动。“要是现在不做手机,万一哪天苹果汽车出来了,我们就一点儿护城河都没有了。”

  • 国产手机厂商掀自研芯片潮 小米、一加和OPPO等新年连续推出新品

    一加Ace2于昨日发布,并全球首发OPPO的首颗电源管理芯片SUPERVOOC S。 这也是OPPO自研芯片计划实施以来的第三颗芯片。 自2021年以来,OPPO接连推出了马里亚纳X影像专用NPU和马里亚纳Y蓝牙音频SoC。 有知情人士透露,OPPO今年可能还计划推出一款AP芯片 。“OPPO已经投入超百亿了,在各大手机厂商中对自研芯片的决心是比较大的。”据悉,OPPO的芯片研发团队已有数千人,不少是来自于华为海思和紫光展锐。 去年,小米也在发布12S系列的同时,公布了澎湃G1电池管理芯片和澎湃P1快充芯片,实现了电池管理全链路的自研。 相较于小米用两颗芯片对电池充放电进行管理,OPPO SUPERVOOC S 自研电源管理芯片则在一颗芯片上实现了手机电池的充放电调控。 据一加方面介绍,这款芯片把双电芯电池的放电效率提升至99.5%,这让一加 Ace 2在功耗控制方面表现较好。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指出, 手机厂商自研芯片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产品的差异化 。“大家都想追随‘华为+海思’的成功路线,但是碍于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投入, 所以自研芯片只能从电源芯片、影像芯片入手,等到各方面成熟后,再研发主SoC芯片 。” 在谈及与OPPO在芯片层面上的研发合作时,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表示,一加聚焦于性能赛道,因此OPPO的相关资源都会向一加倾斜,这次电源管理芯片的定义设计都是由自己团队来完成。 “ 在性能赛道上,未来很多的投资包括芯片在内,主要就是由一加来承载 。电源管理芯片也是基于这个策略来做。我们希望在充放电的效率、续航支撑、长期充电的体验上,带来差异化的体验。 未来跟性能有关的领域,不管是散热还是网络,很多资源会倾斜到一加这边 。” 李杰透露。 去年12月,一加立下目标:未来三年要在2000元以上的线上市场做到份额第一。对于目前的销量表现,李杰表示在预期的范围之内。“比想象中还要再好一点,我相信按照的路径继续走下去,未来三年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IDC发布的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292万台,同比下降12.6%。 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 。时隔1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再次回落到3亿台以下市场大盘。 谈及未来手机市场的大盘走势,李杰认为, 受到宏观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需求确实相对疲软 。 “随着近期的疫情管控逐渐放开,整个经济会逐渐复苏。对于消费的刺激,肯定是会有。但这中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我判断,其需求上短期之内不会有特别大的波动 。” 不过,李杰也指出,手机属于刚需产品,每年消费者依然存在换机需求,因而在经历了大盘滑落后,未来市场会保持基本稳定。 “至于能不能让整个大盘提升,我觉得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做出更好的产品和技术,能够给用户更多的换机理由,这才是未来大家一起把市场做大的核心。” 李杰强调。

  • 芯片业寒流不断!高通发布疲弱财报指引 手机需求至少半年难转暖

    美东时间周四盘后,美国芯片巨头高通发布财报。财报显示,公司第一财季收入低于分析师预期,并发布了疲弱的季度指引,引发公司股价盘后下跌超2.8%。 高通财报不及预期 财报显示,在截至去年12月25日的第一财季,公司实现营收94.6亿美元,不及分析师预期的9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2%;净利润22.4亿美元,同比下降34%;经调整后每股盈利为2.37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的2.34美元。 高通表示,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和渠道库存增加因素影响了公司业绩。 在前瞻指引方面,高通预计,调整后的第二财季每股盈利为2.05美元至2.25美元,不及分析师预期的2.26美元;预计营收为87亿美元至95亿美元,这意味着其预期的营收区间中值将同比下降18.5%,不及分析师预期的95.5亿美元。 在过去一年里,高通股价已经累计下跌了28%,而同期标普500指数下跌了9%。 手机需求短期难以恢复 高通CDMA技术(QCT)部门的当季营收(包括智能手机芯片、射频前端组件、汽车芯片和物联网设备)为78.9亿美元,同比下降11%,也不及分析师预期的80.3亿美元。 在该部门中,手机芯片收入为57.5亿美元,同比下降18%,但高于分析师预期的52亿美元。此外,高通技术授权(QTL)部门的收入为15.2亿美元,下降16%,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15.4亿美元。QTL部门收入主要来源于高通蜂窝专利使用权。 高通业绩的下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手机市场的降温。据科技行业研究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估计,全球第四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了18%,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 高通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亚诺·阿蒙(Cristiano Amon)表示,鉴于经济和需求环境,公司正在进一步削减开支。 阿蒙在财报会上表示:“由于手机行业的需求继续减少, 我们现在预计渠道库存水平的上升至少会持续到2023年上半年 。” 他还提到,与高端手机市场相比,中低端手机市场的需求最弱。 阿蒙表示,由于全球经济前景风险扩大以及新冠疫情导致的停产问题, 高通高管们预计2023年3G、4G和5G手机出货量同比2022年可能进一步下滑 。 下半年或有望恢复订单 高通预计,有大量未使用零件库存的客户,将在今年年中左右结束库存削减工作,在下半年恢复更可预测的订单模式。 公司高管们在财报会上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市场,中国近期优化新冠防疫措施后,应该会开始推动该市场的消费者需求转暖。 阿蒙表示:“人们乐观地认为,下半年可能会更好…2023年以后,高通的许多增长计划都将扩大规模。” 他还透露,高通正在与PC制造商就消费者和商用设备的平台设计进行合作。

  • 美股龙头罕见跌倒!苹果一季度财报营收、利润均不及预期

    北京时间周五早晨,全球消费电子龙头、美股市值排名第一的苹果公司发布2023财年第一财季报告。由于众所周知的iPhone 14 Pro供应链问题,苹果在去年最后三个月的营收出现了2019年后首次同比下滑。截至发稿,公司股价盘后跌逾4%。 (来源:苹果公司) 根据统计, 今天也是苹果公司自2017年8月以来第二次出现营收不及预期,同时也是近7年来首度利润不及预期。 与大多数美股不同,苹果的财报相当简明易懂。在去年最后三个月里, 公司总共实现营收1171.5亿美元,同比下降5%;净利润下降12%至300亿美元,折合每股盈利1.88美元。 在硬件产品线中,除了同比上升29.66%的iPad营收94亿美元超过预期外,iPhone(657.8亿美元)、Mac(77.4亿美元)和其他产品(134.8亿美元)均同比下降且不及预期。包括应用商店和Apple TV+的服务营收207.7亿美元,同比上升6.4%。 作为对比,路孚特的分析师一致预期为营收1211.9亿美元,每股盈利1.94美元;分项方面,iPhone、iPad和Mac产品线的营收预期分别为682.9亿美元、77.6亿美元和96.3亿美元。其他产品和服务营收的预期分别为152.3亿美元和206.7亿美元。 对于这份财报,苹果CEO蒂姆·库克解读称, 公司估算如果没有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供应链的问题,iPhone的营收应当能同比上升。库克也强调目前iPhone的产能已经恢复到令公司满意的水平。 除了供应链的偶发事件外,消费电子市场的整体不景气也给公司带来了额外的压力。本季度iPhone、Mac,以及Apple Watch等可穿戴设备的销售额都出现同比下降。 在智能手机和PC市场均走入低谷期的背景下,虽然苹果的整体表现优于绝大多数竞争对手,但经济逆风毫无疑问会对定位中高端市场的苹果产品造成冲击。根据IDC的数据,去年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暴跌18%至3亿部,这也是有数据统计以来最大幅度的跳水。虽然苹果是头部厂商中受影响最小的,但出货量下降的幅度仍然有14.9%。 (2022年四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数据,来源:IDC) 当然这份财报中也不全都是坏消息, 苹果宣布到2022年底全球激活的苹果设备达到20亿部 ,较去年1月多出2亿部。库克解读称,这一现象展现出消费者从安卓阵营转投苹果,以及许多消费者首次尝试购买Apple Watch。 此外,作为超级科技权重中唯一一家没有宣布裁员的公司, 库克也表示公司正在削减支出和放缓招聘 。苹果CEO说道:“我们已经认识到所处的环境是艰难的,所以正在削减成本,对于招聘会采取非常谨慎和深思熟虑的态度。”

  • 十年新低!中国去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大降13%

    周日,市场研究公司IDC公布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报告显示,由于消费者支出谨慎,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3%,为近10年来国内该行业最大降幅。 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大跌 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2.86亿部,不仅低于2022年的3.29亿部,而且是自201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也是自那以后全年出货量首次跌破3亿部。 2021年Q4至2022年Q4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来源:IDC) 安卓手机品牌Vivo是去年在中国最畅销的品牌,其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18.6%,但总出货量同比下降25.1%。 荣耀是第二大畅销品牌,其基数较低,去年出货量增长了34%以上,是前五大品牌中唯一同比增长的。其所占市场份额也较前一年的11.7%大幅提高至18.1%。 苹果是2022年中国第三大最畅销的手机品牌,与OPPO并列,在国内市场份额为16.8%。苹果去年在中国销售额同比下降4.4%,表现总体好于市场整体趋势,在中国所占市场份额也较前一年有所提升。 事实上,智能手机销量暴跌的情况并不仅限于中国,去年全球的智能手机行业都不景气。 根据IDC的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2亿部,亦为201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比下降11.3%。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8.3%,至略高于3亿部。 苹果Q4出货量不及预期 单看去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292万台,同比下降12.6%。前五大手机厂商(苹果、vivo、荣耀、OPPO、小米)在当季度无一例外地遭遇出货量大跌,跌幅从9%-35.5%不等。 在这其中,由于新品的推出,iPhone是当季度最畅销的品牌。但由于上游制造商富士康郑州工厂一度停工,导致iPhone 14 Pro/Max在一段时间内供应不足,使得当季度iPhone出货量仍然同比下降12.7%,表现不及预期。 折叠屏市场方面,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折叠屏产品单季出货量再创新高,出货超过110万台。全年出货量近330万台,同比增长118%,增速高于预期。2022年全年,华为、三星、OPPO、vivo、荣耀、小米分列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份额前六位。

  • Strategy Analytics:2023年到2027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基数将增长11%

    1月12日,Strategy Analytics发文称,2023年到2027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基数将增长11%。全球智能手机渗透率将保持上升趋势。短期来看,该增长是由疫情居家办公/学习的需求推动。长远来看增长是由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推动,并受到功能机用户升级需求的推动。北美和西欧将保持渗透率领先地位,而非洲和中东将拥有最高的增长潜力。

  • 立讯精密澄清苹果砍单传闻 消息称其将获高端iPhone代工大单

    海外媒体一则苹果将砍单的消息,令国内苹果链大厂立讯精密(002475.SZ)周三当日跌停。不过,周四早间立讯精密在其最新公告中澄清了该则报道,而且还有消息称,苹果公司将与立讯精密签约,生产高端iPhone机型。 澄清减产传闻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由于需求低迷,苹果已要求其供应商在今年第一季度减少生产 AirPods、MacBook 和 Apple Watch系列的零部件。 1月5日早晨,立讯精密专门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近日关注到有中国台湾地区的媒体报道“苹果公司要求供应商减产,立讯精密受创最大”一事。目前公司与现有客户合作均正常开展,业务正有序依照工作计划正常推进,报道中提及的公司相关业务不存在特殊变化和影响。 有望收获苹果高端手机代工大单 据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苹果公司将与立讯精密签约,生产高端iPhone机型。 此前,立讯精密的昆山工厂一直在生产少量iPhone 14 Pro Max,以弥补富士康郑州工厂去年的产量损失。 外媒评价称,立讯精密一直在稳步赢得越来越多的苹果业务份额,而iPhone 14 Pro订单的转移代表着公司业务的成功扩张。 此前,苹果的绝大多数iPhone 14 Pro和Pro Max都是在富士康郑州工厂生产的。然而,由于富士康郑州工厂去年因疫情反复影响生产,导致苹果在中国的生产一度中断,iPhone Pro产量不及预期。 也正因此,苹果公司在11月的声明中曾写到:“我们继续看到对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机型的强劲需求。然而,我们现在预计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出货量将低于我们之前的预期,消费者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收到新产品。” 分析师们预计,苹果未来将使其上游供应商多样化。早在去年12月初,财联社就曾报道, 瑞银预计,为了满足高端款机型的代工需求,苹果未来可能会要求和硕和立讯精密等生产更多高端机型。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