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44个
过去的一周堪称安卓阵营的新机“盛宴”,VIVO、OPPO、荣耀先后发布新款旗舰,加上小米此前发布的17系列,头部厂商新一轮的角逐正式拉开序幕。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大容量电池在旗舰机型的渗透正在加速,7000mAh的档位基本成为标配。 AI、影像、游戏等场景,对手机性能和续航提出了更高要求,并由此驱动电池厂商与终端厂商加速适配用户需求,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得单块电池的价值量得到提升,随之而来的是电池厂商的盈利空间也更具想象力。但受访的多位行业人士同时也指出,电池厂商的实际利润空间仍会受材料成本、生产良率、技术难度以及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与此同时,从近年来市调机构给出的数据来看,手机市场容量和竞争格局基本趋于稳定,因而这一赛道更多地被视作电池厂商的“基本盘”,并不具备长期想象空间。而低空、机器人以及AI等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厂商的技术和产品突破能力,因而成为厂商竞相布局的新风口。 大容量手机电池加速渗透,电池价值量提升但并非“利润盛宴” 随着下半年新机密集发布,手机电池“容量战”悄然升级。综合梳理上周的新品发布信息来看,VIVO于10月13日发布的新机X300 Pro,电池容量达到了6510mAh; OPPO于10月16日发布的Find X9 Pro的电池容量则达到7500mAh;荣耀新一代旗舰Magic 8 Pro也配备了7200mAh的电池;小米此前发布的17系列,电池容量也在7000mAh以上。 财联社记者此前8月走访多家线下门店、多方采访时获悉,6000mAh甚至8000mAh以上的电池多见于中低端手机。不过从新近上市的新机来看,这一趋势或已开始逐渐向旗舰机型转移,7000mAh的档位基本成为标配。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郑成渠告诉财联社记者,根据市场调研,当前6000mAh及以上容量机型的市场渗透率已达50%以上,尤其是在2000元-4000元价位的手机中,渗透率高达70%以上。 技术突破是容量扩大的底层支撑。一方面,固态电池领域频现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硅碳负极等技术也在加速落地,硅碳负极电池热度不减。除了上述因素外,“技术溢出”也是推动大容量手机电池加速渗透的重要因素。 一位电池厂商的核心业务负责人告诉财联社记者,“从更高的维度来看,目前电池技术是在更新和往上走的,相较于手机而言,无人机等产品对电池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电池的需求也更为严苛。” 他进一步表示,当某类产品对电池要求更高时,具备该技术的电池厂商会尝试将其产品推广至其他领域,从而实现技术溢出。“因为市场有竞争,那么为了拿到更多的订单,电池厂商会把这个相应的技术卖给手机厂商,价格也不会很高。” 一般来说,电池容量越大,单颗电池的价值越高。不过,由于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价值不同,电池容量的提升所对应的价格提升幅度也存在差异。郑成渠分析表示,根据对德赛电池(000049.SZ)、欣旺达(300207.SZ)等国内手机电池头部供应商不同容量电池价格的监测,电池容量每增加1000mAH,其对应的电池价格增长幅度界于10%-15%。 但电池厂商的利润空间是否提高,并不完全取决于电池价值量的增加,还与材料成本、生产良率、技术难度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有关,不同技术路径的成本存在较大差异。 郑成渠介绍,传统的锂电池成本约0.4元/瓦时;半固态电池成本相对较高,约为0.8元/瓦时;硅碳负极电池成本则界于0.5-0.6元/瓦时。相比较而言,当前半固态电池对应的成本最高,也将是手机电池价值量提升最大的领域。 同时,市场竞争格局同样影响着电池厂商们的利润空间。不过欣旺达证券部人士提到,目前手机电池的客户相对比较稳定,不会存在特别激烈的竞争。目前,德赛电池、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002594.SZ)、欣旺达等凭借技术与产能优势占据重要地位,产品覆盖高端到中低端机型。 前述电池厂商的核心业务负责人告诉财联社记者,在对接科技巨头等大客户时,部分电池厂商前期毛利率可能较低。从商业逻辑来看,新业务或新客户合作初期,抢占市场、进入供应链往往比短期盈利更重要,因此不少企业会在利润上做出一定让步以换取长期合作机会。 这一情况不仅存在于规模较小的电池厂商,部分规模较大的电池厂商在订单量足够大时也会让利。而成功进入科技巨头供应链的电池厂商,也可以借助前者的市场认可度拓展合作范围,吸引腰部企业合作。 厂商正卡位机器人、低空等新风口 在当前大容量电池趋势下,手机电池市场发展空间几何? 郑成渠认为,手机续航提升将促进市场对大容量电池的需求,这将对大容量电池产业链前端硅碳负极材料生产供应商、电池BMS芯片生产供应厂商,以及中游大容量电池生产企业有利。 记者梳理发现,硅碳负极材料供应商如贝特瑞(920185.BJ)、杉杉股份(600884.SH)等企业今年上半年产品销量提升;欣旺达、珠海冠宇(688772.SH)、豪鹏科技(001283.SZ)等电池上市公司业绩均同比增长。 谈及未来手机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郑成渠认为,一是超快充技术将逐步下放至中端机型;二是在政策要求和消费者关注的双重作用下,厂商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三是随着折叠屏手机等新兴形态的普及,对异形电池、双电芯堆叠及柔性封装技术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四是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有望实现小规模商用,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不过,在大容量手机电池加速渗透的背景下,尽管大容量电池普及程度在提升,但对电池厂商而言,想象空间比较有限。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分别约为3.43亿部、2.64亿部、2.76亿部和2.94亿部。IDC数据亦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1.4亿台,同比下降0.6%,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财联社记者获悉,相较于手机存量市场,电池更大的想象空间则在于高增长与高需求领域,这些领域也有更多的技术痛点需要突破,留给电池厂商的机会更多。 目前,已有多家电池厂商在无人机、具身智能领域持续发力。珠海冠宇近年来除了持续发力手机电池外,2024年其消费级无人机电池收入增速接近60%,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参与多个项目和方案的技术对接,并且已陆续给多家头部厂商送样,部分厂商在汽车低压锂电池方面和公司已有深度合作。 孚能科技(688567.SH)此前曾表示,公司 eVTOL半固态电池已进入产业化阶段。欣旺达的第一代半固态电池也已经完成开发,能量密度>300Wh/kg;第二代半固态电池的电芯样品已经开始进行中试试验;第三代全固态电池已完成400Wh/kg产品方案和工艺验证。 此外,亿纬锂能(300014.SZ)在2025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上展出了低空经济与机器人两大版块的多款新产品。据悉,在低空经济领域,亿纬锂能已向国内外多家头部客户批量交付电芯产品,并取得pack项目定点;在机器人领域,该公司聚焦人形机器人、轮式机器人、机器狗等场景,展出模块化电池解决方案。 尽管如此,当前电池技术发展的痛点不容忽视。“新技术的诞生,初期应用场景会相对简单,随着研发和调整过程中的不断优化,技术逐渐成熟后才能应用于复杂的环境。例如固态电池不可能一开始就适应多元应用场景,它的发展路径应符合从简单应用到复杂应用的逻辑。”上述电池厂商人士表示。
美东时间周二,全球领先的技术研究与咨询公司Omdia的最新研究显示,2025 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增长3%,这表明在本季度内重大产品发布所推动的强劲产品更新换代需求的带动下,手机市场重新恢复了增长势头。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强劲增长 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换机需求表现强劲,多家供应商也在第四季度繁忙销售期之前,在各渠道提前准备库存。在这些因素推动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增长强劲。 三星连续第三个季度保持领先地位,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达到19%,这得益于其Galaxy A系列持续的销量优势以及升级后的第七代可折叠产品阵容。 苹果公司iPhone的出货量则同比增长了4%,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强劲的第三季度销售业绩。由于 iPhone 17系列上市后初期需求强劲,苹果成功占据了全球18%的市场份额。 小米又迎来了一个平稳的季度,市场份额达到14%,而传音控股和vivo各自占据了9%的市场份额,这五家公司共同构成了该季度的前五大供应商。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分布情况 手机消费需求正在回升 Omdia公司的研究经理Le Xuan Chiew表示:“随着今年年初市场的不稳定局面逐渐过去,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升级和更换需求正在回升,从而推动了市场的发展。从排名前五的供应商的数据来看,与去年第三季度相比,它们的业务都有所增长。” “行业最大规模的发布活动所获得的反响是积极的,因为领先的供应商在硬件和软件之间进行了合理的平衡。本季的硬件亮点——折叠屏手机、超薄手机、鲜艳色彩和后盖显示屏——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与前几个季度相比,一些供应商提高了生产目标,因为最初的需求超出了预期。” Le Xuan Chiew指出,消费者的回归需求也凸显了有效进行产品分类的重要性,而iPhone 17系列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具体来看,今年第三季度,iPhone 17基础款在保持原价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存储容量的升级,超出了一线市场的预期,而iPhone 17 Pro和Pro Max也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消费者。iPhone Air的出货量仍然较少,但其营销效果表现强劲,是苹果公司进行核心技术测试的重要平台,可能为苹果未来的设备形态创新奠定基础。 “许多供应商利用了2025年上半年的淡季来调整库存、优化运营并战略性地优化上市周期,现在他们正受益于重新激发的消费者需求,”Le Xuan Chiew补充道, “传音控股公司在这方面表现特别突出,与去年第三季度相比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第三季度销量。这种增长得益于年初谨慎的库存管理、中东和非洲地区需求的恢复以及诸如 Hot 60和Smart 10系列等更新型号系列的推出。” 不过,全球经济方面的担忧和不确定性仍对供应商的战略规划造成了影响,许多供应商不得不谨慎地平衡规模、盈利能力和营收目标。 “在即将到来的不利因素面前,供应商们仍保持谨慎态度,但短期内能否取得成功将取决于能否明确识别出具有有效市场推广和营销策略的明确机会。” 竞争压力和成本压力仍然巨大 Omdia的高级分析师鲁纳·比约霍夫德(Runar Bjørhovde)表示:“当前市场的竞争压力十分激烈,许多供应商的盈利能力正面临巨大挑战。” “例如,物料成本的不断上涨正在加剧竞争定价与利润之间的平衡问题。包括存储和内存在内的半导体产品正承受着巨大(上涨)压力,因为在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投资的高速增长背景下,智能手机厂商们正在争夺产能。” 事实是,竞争压力和品牌管理成本短期内都无法得到缓解,因此各大手机供应商必须抓住更多机会来增加收入并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订阅服务、配件、捆绑产品以及生态系统内的附加销售都已成为强化消费者主张、规划盈利路径的关键重点领域。 Omdia指出,目前在新兴市场实施上述策略的难度将尤为突出,因为在这些市场,入门级设备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提供融资方案来避免价格战,可以使运营模式更具可持续性,同时也能让设备保持对消费者的可及性。
雷军10月7日午后发文宣布:小米17系列首销成绩远超预期。 雷军在其个人微博发文表示:“小米17系列首销成绩远超预期,为感谢大家的选择与支持,首销购机权益将延续至10月31日。 欢迎大家到小米之家体验。 ”
9月29日,小米集团(01810.HK)午后一度跌超3%,最终收跌2.01%。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发文称,据其最新的产业调查, 小米17系列总出货量显著下修20%(原定目标约1000万台) ,若后续无更积极的价格策略或营销活动, 17系列总出货量可能会低于15系列的约800万部 。 下调主因是17标准版需求低于预期。原先预估标准版需求最强劲,可占整体17系列约50-55%,但实际开卖后仅占约15-20%。虽Pro Max与Pro有增加订单,但仍无法抵销17标准版的砍单。 另外,郭明錤表示,小米17系列还面临来自iPhone、华为手机的竞争压力: 1) iPhone在中国市场最坏的时段已过,iPhone 17标准版在中国市场销量超出预期,小米17需面对来自2026新款iPhone的竞争压力(1H26新款iPhone SE、2H26有新款高阶iPhone系列); 2) 华为的高阶机型需求因纯血鸿蒙兼容性而低于预期,预期此问题将在2026年改善,或官方提供更普遍的刷机(回至兼容版鸿蒙)服务。 郭明錤发布下调出货量报告的同日,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发文称,小米17系列首销虽才过2天,但销量已经非常不错,“ 小米17系列有信心销量会比上代小米15系列更多 。”他透露,三杯中,小米17 Pro Max卖得最好,Pro其次,轻松跨过6K+门槛,产品结构得到历史性的改善。今天小米也增加了Pro的订单。上代标准版1TB版本销量比例比较低,所以这一代没有上1TB,但早期已经完成了技术验证。产品发布后,用户对小米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小米马上决策增加1TB版本的量产,并会在10月5号开始交付。这也对标准版首销产生了一些影响。 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转发此文并称,目前没有任何削减订单的计划,因为新增了小米17标准版的16GB+1TB版本,加之17Pro系列加单,产品的结构配比会发生改变, 整体的产品订单会较上一代增加 。 全新小米17系列于9月25日晚上正式发布,同时雷军进行了年度演讲。小米新款手机起售价4499元;小米17Pro系列手机起售价4999元;小米17Pro Max系列手机起售价5999元,采用全新“超级像素”低功耗屏,其中Pro系列首次与iPhone全面对标。 发布会前,小米股价曾因预期推动上涨超4%。不过小米在发布会后出现回调,9月26日跌超8%。 9月27日上午10点,小米17系列正式开售。据小米手机官方微博消息,小米17全系开售5分钟,刷新了2025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新机系列首销全天销量、销额纪录。
昨日上午10点,小米17系列正式开售。据小米手机官方微博消息, 小米17全系开售5分钟,刷新了2025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新机系列首销全天销量、销额纪录。 9月25日晚,在小米新品发布会上,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进行了第六次年度演讲,小米发布了小米17系列、小米平板8系列以及电视、冰箱、洗衣机、路由器、音箱等家电新品,并推出小米汽车定制服务。 价格方面,小米17起售价4499元,17Pro起售价4999元,小米17Pro Max起售价5999元。
9月4日下午,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宣布,华为新款三折叠屏手机Mate XTs非凡大师17999元起售。据了解,Mate XTs非凡大师搭载麒麟9020芯片和鸿蒙5.0系统。 折叠屏手机作为消费电子创新的重要方向,正逐步从高端市场向主流消费群体渗透。据TrendForce数据,2024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为1780万台,预计2027年有望增长至7000万台,2024-27年CAGR为57.8%。财信证券分析师何晨发布研报称,三星旗下三折叠手机量产在即,苹果折叠屏手机研发积极推进。随着头部厂商持续布局,折叠屏技术有望成为驱动智能手机市场增长的新引擎,建议关注折叠屏产业链。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精研科技 折叠屏业务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公司的动力板块(铰链组装业务),另外一个是金属制造板块(铰链MIM件业务)。 维信诺 2020年3月起便向华为供应手机屏幕。作为AMOLED面板厂商在折叠领域深耕多年,搭载Hybrid-TFT 技术、COE(无偏光片技术)等高端技术的屏幕已供货品牌手机的多款折叠产品。
华为三折叠屏手机Mate XTs非凡大师正式发布,售价17999元起,将于9月12日正式开售。相较上一代三折叠屏19999元的起售价,降低了2000元。 此次发布会上,余承东首次公开了华为三折叠屏手机Mate XTs非凡大师所搭载的芯片信息,为麒麟9020芯片。这也是时隔4年之后,麒麟芯片首次在发布会公开展示。 在影像方面,华为把超光变主摄、超广角镜头、长焦摄像头升级为RYYB传感器,同时将超广角镜头分辨率提升至4000万像素,新增红枫原色摄像头。 一名消费电子分析师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这一代三折叠屏手机属于小迭代。“硬件产品本身变化不大, 主要是芯片、影像有所升级,并支持手写笔 。” 《科创板日报》记者在发布会上注意到, 此次华为更为强调三折叠手机在软件生态方面的拓展 。余承东还透露,搭载鸿蒙5的终端设备数量已突破1400万。 据IDC的最新数据,2025上半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到498万台,同比增长12.6%。华为以374万台的出货量占据75%的市场份额。 荣耀虽上半年无新品上市,仍以8.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OPPO推出搭载旗舰芯片的折叠屏机型,以6.1%的份额位列第三。小米和vivo的新品于年中亮相,暂居第四、第五位。 在具体出货量方面,上一代三折叠手机华为Mate XT截至今年上半年出货量逼近50万台。自2019年发布首款折叠屏手机以来,华为成为首个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台的中国品牌。 当安卓阵营在折叠屏市场激战正酣时,苹果也已蓄势待发,准备加入战局。 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此前透露,苹果计划于2026年推出其首款可折叠iPhone,并计划于2028年跟进发布可折叠iPad。 华西证券认为,苹果加速入局折叠屏,有望带动折叠屏手机实现加速放量,并有望引领折叠屏产业链实现创新升级。看好折叠屏UTG盖板、铰链等核心增量环节以及液态金属、3D打印等新工艺。 在供应链方面,《科创板日报》了解到, 蓝思科技参与了华为三折叠手机的精密结构件供货 。 另外,东睦股份旗下子公司东莞华晶粉末公司于2018年成功进入为华为供应链体系,成为了华为柔性屏手机转轴MIM精密结构件、智能手表产品MIM精密结构件产品的主力供应商。 大富科技公司子公司大富方圆深耕金属材料的研发和工艺,是华为折叠屏手机转轴核心部件的主要供应商。 此外,华为屏幕供应商包括京东方、维信诺等。
当地时间周二(8月26日),苹果公司宣布,将于太平洋时间9月9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10日凌晨1点)在总部举办一年一度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主题为 “Awe dropping”(令人惊叹),并将推出iPhone17系列手机。 美东时间周二,摩根大通分析师萨米克·查特吉(Samik Chatterjee)在最新报告中重申了对苹果的增持评级,并表示,苹果的秋季发布会可能会给该公司股价带来小幅上涨。 他特别提到,新款iPhone对公司业绩的提振表现,将很大程度取决于新款iPhone在中国市场的定价策略和销售表现。 不会有太大惊喜 查特吉表示,通常来说,苹果的秋季iPhone发布会不会给市场带来大惊喜,因为大多数硬件细节早已从供应链泄露并为外界所知。不过,今年的发布会可能会带来一些积极因素,比如苹果公司预计将推出带有“人工智能功能”的新iPhone系列,这可能会吸引买家的兴趣。 查特吉提到的重点之一将是iPhone Air,这是一款更轻薄的机型,旨在吸引更广泛的用户。查特吉指出,虽然它的功能可能更接近基本版,而不是Pro版,但它的设计可能会对买家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小摩报告引述供应链消息称,iPhone 17 Air主打极致轻薄。其机身厚度仅为5.5毫米,比Pro版薄了至少2.0毫米,将是迄今为止最薄的iPhone;重量约145克,几乎与多年前的iPhone 13 Mini(141克)相当。 根据供应链的反馈,苹果计划在今年下半年生产1000万至1500万部iPhone Air。查特吉认为,如果消费者的反应强于预期,那么市场将有上涨空间。 尽管如此,这位分析师警告说,苹果股价的任何提振都可能是温和的,不像过去iPhone主要升级周期中出现的更大涨幅。 总体而言, 查特吉预计此次发布会不会有什么大惊喜,但他认为iPhone Air的发布和中国市场的定价可能是未来增长的推动力。 关键是中国市场 查特吉特别提到的另一大重点,就是中国市场。 他指出,iPhone Air和其他机型的定价——尤其是在中国的定价——将是推动iPhone需求的关键。 他特别提到了国内的手机购新补贴政策:售价低于人民币6000元的手机可以享受15%的国补优惠。 他补充说,苹果有能力在这个价格范围内保持足够多的机型,这可能会至少在年底前提振iPhone在中国的销售,而中国市场对于iPhone的总体销售业绩来说至关重要。 目前在华尔街,分析师们对苹果股票的普遍评级为“中等买入”,给出的平均年内目标价为每股239.60美元,这意味着相较于周二收盘时的229.72美元,该股有约4.3%的上涨潜力。
如往常一样,距离新一代iPhone 17系列发布只有几天之际,由于即将亮相的新手机被“剧透”了个底朝天,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张望明年新iPhone的消息。 最新传闻的主角,是 2026年新iPhone阵营中最受资本市场期待的苹果首款折叠屏手机iPhone Fold 。知名产业分析师郭明?在周二发布的最新研究中提及,苹果公司近期显著上调折叠屏iPhone的出货量预期,显示出科技巨头对这款新品潜在热度的殷切期望。 郭明?写道: 苹果近期已上修折叠屏iPhone出货量, 2026与2027年分别提升至800-1000万,以及2000-2500万 。此前预估分别为600-800万以及1000-1500万。 郭明?也同时提及, 折叠屏iPad预估将在2028年出货 ,苹果目前预估首年的出货量为50-100万台。苹果的头显家族也将在2027年迎来Vision Air,主要解决Vision Pro的两大核心痛点——太重、太贵。Vision Air的重量将减少40%、售价将降低逾50%。产业调查预估Vision Air有望在上市首年出货有望达到“百万台”级别,远好于销售惨淡的Vision Pro。 在三款备受产业期待的苹果新品中,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折叠屏iPhone。对于这一(目前)定价高昂、定位特殊的机型,苹果敢给出一年出货千万台的预期,显示公司相信折叠屏手机已经成为主流消费产品。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折叠屏手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国际数据公司(IDC)上周发布的中国折叠屏手机报告显示: 2025上半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到498万台,其中华为以374万台的出货量占据75%的市场份额。 自2019年发布首款折叠屏手机以来,华为的累计出货量已经突破1000万台。 与此同时,苹果的美国大本营也正在感受冲击。Canalys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三星手机在美国的出货量激增,其市场份额从此前的23%上升至31%,而苹果则从56%调到49%。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三星能提供不同形态、不同价位的手机产品线,以及苹果手机用户更新换代的间隔越来越长等。 关于首款折叠屏iPhone 现在有这些爆料 外形设计:据知名爆料人马克·古尔曼爆料,折叠屏iPhone采用书本式折叠,类似于三星的Galaxy Z Fold。郭明?表示这款手机折叠时的厚度为9至9.5毫米,展开时约为4.5至4.8毫米。 屏幕: 折叠时用户将使用5.5英寸的外屏,展开后的尺寸能达到7.8英寸 ,接近iPad mini的大小。据悉, 苹果折叠屏的核心卖点是“内屏几乎没有折痕” ,这可能与苹果使用一块金属板分散屏幕弯曲时的应力有关。郭明?也指出,苹果会在铰链中使用液态金属以提高耐用性并帮助消除屏幕折痕。 相机:多个信源均表示,折叠屏iPhone会有4个摄像头,包括背部的双摄,并在折叠和展开两种状态下都有前置摄像头。郭明?也指出,苹果会在折叠屏手机上放弃Face ID,改用侧边Touch ID按钮以节省内部空间。 发布时间和定价:行业分析师Jeff Pu表示,苹果折叠屏手机已经在今年3月进入富士康的新品导入(NPI)阶段,预计9月末或10月初开始量产。多名爆料人均预期,这款手机将在明年的秋季发布会上亮相。 定价方面则相对模糊,但这肯定会是 史上最贵的iPhone 。瑞银分析师认为这款手机的售价将在1800至2000美元,另有多份报告显示,折叠屏iPhone在美国的售价将介于2000至2500美元。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