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426个
》拓展阅读:国家统计局解读:11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延续降势 附注: 1.调查范围:各城市的市辖区,不包括县。 2.调查方法: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调查为全面调查,基础数据直接采用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的网签数据;二手住宅销售价格调查为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基础数据来源于房地产经纪机构上报、相关部门提供和调查员实地采价。 3.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详见《房地产价格统计报表制度》。 4.如当月无成交,则视为价格总体水平无变动。
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2022年无疑是政策转向的一年。 2022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商品房销售规模大幅下降、房企频现债务危机等。为稳定楼市,中央频繁释放积极信号,从支持需求端到支持企业端,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各地全面落实因城施策,前11月地方出台优化政策近千条,创历史同期新高。 从需求端来看,5年期LPR接连下调三次,地方政府“因城施策”引导合理住房需求,包括优化“认房认贷”标准,下调首付比例等。从供给端来看,多部委相继表态,通过信贷、债券、股权多种方式改善房企流动性,有力提振了房地产行业信心。 “虽然监管部门接连释放利好稳定市场预期,短期政策传导至市场端尚需时间,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仍在。”中指院分析师指出。 在政策全面放松的环境下,2023年房地产市场将走向何方,引发各方热议。 天风证券分析师表示,2023年房地产政策会有两个底线,分别为“保交楼”的民生底线,以及“不走老路”的风险底线。在两个底线的约束下,明年房地产政策的重心,会落在供给端的存量项目建设以及保障优质主体之上,而对需求端的刺激更多会是温和、精准的因城施策,房地产销售有望企稳,但难见反弹。 多维度“维稳”楼市 2022年年初,三四线城市率先出台楼市扶持政策,其中四川自贡打响公积金“认贷不认房”第一枪,山东菏泽打响降低商贷首付第一枪,随后多个三四线城市开始调整房地产政策,如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发放购房补贴等。不过,上述举措对于提振楼市需求力度相对偏弱,刺激效应不强。 4月29日,政治局会议强调,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受此影响,地方楼市政策松绑频率明显加快、力度明显加大,政策进入实质性宽松期,热点二线城市也加入楼市松绑行列。 在政策持续助力下,5、6月市场加速修复,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单月环比止跌,6月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7月受“停贷”事件及季节因素等影响,市场信心受挫,商品房销售再度转冷。 由于部分项目停工停贷打击市场信心,2022年三季度多地继续出台楼市支持政策,政策集中于保交楼等方面。 虽然各地稳楼市政策频出,但对楼市销售促进作用有限,三季度商品房销售处于近几年较低水平。 随后在国庆前夕,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税务总局四部门,针对房地产需求端祭出全国性政策组合拳,这是时隔6年半中央层面首次出台稳楼市一揽子措施,向市场释放出明确信号。 其中,央行和银保监会决定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共涉及23个大中城市及众多低能级城市;财政部通知减免换购住房个人所得税;央行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此外,从年初以来,需求端政策持续调整优化,央行三次降息,5年期以上LPR共下调35个基点。 进入11月,房地产政策由需求端转向供给端,金融部门针对地产金融端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 央行、银保监会及证监会等部门,从信贷、债券、股权三方面“三箭齐发”全面支持房企融资,支持民企融资“第二支箭”、“金融16条”、预售资金监管新政、支持房企股权融资等陆续出台,帮助优质房企恢复经营“造血”功能,供给端支持政策框架基本形成。 多位业内专家认为,房地产政策已从保需求、保项目进入保主体阶段,而目前保主体成为政策发力点,楼市销售有望缓慢筑底,房企或将呈现出清与修复并存的局面。 明年政策仍有优化空间 据中指院统计,截至目前,2022年已有超300省市出台政策近千条,达到近年峰值。各地政策主要涉及优化限购政策、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发放购房补贴、降低限售年限、降低交易税费等方面,多地房贷利率已降至历史低点。 无论是金融端亦或需求端的政策放松,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市场信心。然而,进入12月,政策效应尚未明显显现,房地产市场仍在筑底。 中指院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求面积均为2015年来同期最低水平,房企推盘积极性不足。 2023年房地产市场能否筑底回稳,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考虑到2022年销售成交面积和销售金额大幅下滑,我们认为2023年一季度销售面积预计会筑底企稳,考虑到2022年土地成交面积的大幅下滑, 二手房对新房市场亦有部分挤压作用,预计2023上半年销售面积将会维持较低的增速。”浙商证券分析师杨凡指出。 其进一步表示,在全国市场分化的情况下,核心一二线城市预计会率先回暖,有望带动2023年下半年全国销售市场回暖。 在政策方面,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企金融端政策已处于较为宽松的阶段,对房企修复信贷债券市场信用有积极的作用,但需求侧信心很难仅通过房企金融端政策的宽松而有所恢复,更需要需求侧打出政策配合。 “预计2023年供需两端政策均有继续优化空间,政策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强,核心一二线城市特别是核心二线城市,政策优化空间较大,如限购、认房又认贷等方面继续调整。”中指院分析师表示。 “目前二线城市中仍有厦门、西安、成都等城市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七成,苏州、宁波等城市不低于六成,合肥、南昌、海口、福州等城市不低于五成,这些城市二套房首付比例仍有下调空间。”东北证券分析师指出。 业内人士认为,政策密集落地给楼市吃下一颗定心丸。地产行业已出现复苏的必要因素,后续行业景气度将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如市场信心仍然不足,政策仍有继续调整的可能。
上海0#锌主流成交于25130~25260元/吨,对01合约升水350~400元/吨;双燕成交于25180~25300元/吨,1#锌主流成交于25060~25190元/吨。今日锌价震荡,市场成交较差,持货商继续下调升水,市场对2301合约报至升水360~400元/吨左右,对均价贴水0~10左右。进入第二时段,持货商普通锌锭对2301合约报价至升水350~370元/吨左右。今日锌价高位震荡,下游仍然不买单,成交较差,随后持货商下调升水,并未明显好转。而目前临近年末,持货商部分出现清库压力,预计升水将继续回落。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南京传出再度放松限购政策的消息。 近日有市场消息称,南京市限购区(建邺区、秦淮区、玄武区、鼓楼区)内有2套房产的家庭,可在江心洲、秦淮区南部新城、玄武区红山新城、鼓楼区幕府创新城四地范围内购买第3套房。 可新增购房名额的人群包括:家中有60岁以上老人能提供南京居住证明的家庭,可在南京限购四区内购买第三套房;工作地点在限购四区内的南京户籍家庭,可在限购区再购一套二手住房;南京户籍的A、B、C、D类人才及博士人才,亦可在上述四区新增一个购房名额。 “近日南京不少房产中介向购房者传递了这一消息,可能是担心被叫停,该措施并未正式发布,我们现在了解下来的情况是,目前部分南京户籍人群可以操作,非南京户籍难度较大。”南京一家房产机构人士说。 南京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已有购房者开出购房证明。 南京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发给记者一份购房资格书截图,这份抬头显示为南京市产业集聚区购房资格的截图,时间标注为2022年12月8日,“特别提示”的第4项显示,该证明仅限于购买产业集聚区(建邺区江心洲生态科技岛、秦淮区南部新城、玄武区红山新城、鼓楼区幕府创新城)商品住房和二手房。 对于南京四区部分人群可购三套房,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相关人士向记者回应,并未传达过该通知。 南京市房地产市场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暂未收到相关书面或口头通知,不过其进一步介绍,具体情况可向各辖区交易大厅进行查验。 “我们未得到政策改变的明确通知。每户情况各不相同,是否能开出购房证明,向办事窗口提交相关审核资料后便可得知结果。”上述交易中心工作人员补充道。 中指院南京分析师赵芊告诉记者,今年部分地方楼市政策调整,会采取窗口操作,在线下先行试点的方式展开,近日南京四区调整限购可能也借鉴了此类思路。 “南京今年政策频出,但总体来看综合效果不及预期,楼市交易并不活跃,地方进一步放宽限购的动力很强。另一方面,今年市场风向多变,掌握好政策变动尺度并非易事,如果出现差池,操作层面的调整很容易收回来,也不会留下太大痕迹。”赵芊表示。 南京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从政策及市场走势来看,激活改善型需求是各地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南京限购四区部分人群可购三套房,意在激发此类需求活力。 “南京11月新房成交略有好转,但楼市仍在低谷徘徊,交易量有所提升,市场才能够真正企稳。改善型需求对于稳定市场交易,将起到很重要的支撑作用。”张辉补充道。 据克而瑞数据,南京11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51万平方米,环比增长44%,同比下降21%;1-11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67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4%。 传出限购区政策做出调整前一周,南京部分银行对二套房商业按揭贷款政策做出调整,未结清首套房贷款的,购买二套房首付比例降至四成,利率4.9%。南京多家房产机构人士告诉记者,部分银行已开始执行。 在此之前,南京已对楼市政策展开多轮调整,放宽限购尤为引人关注。 今年4月底,非南京户籍居民家庭申请购房条件由3年内在南京累计缴纳2年社保或个税,调整为1年内累计缴纳6个月社保或个税(补缴不算)。6月13日,南京再次松绑限购政策:非南京户籍居民补缴6个月社保即可直接开出购房证明。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外地居民补缴6个月社保的门槛已很低,相当于变相放开限购。 “南京城市能级较高,经济实力也不弱,可南京楼市当前的低迷是近几年以来较为少见的,地方仍有必要逐步、适度放松楼市政策。虽然目前市场仍存在观望情绪,但随着经济逐步好转、市场信心恢复,在地方政策的扶持之下,楼市回暖的步伐有望加速。”张辉说。
上海0#锌主流成交于25330~25450元/吨,对01合约升水380~420元/吨;双燕成交于25390~25470元/吨,1#锌主流成交于25260~25380元/吨。今日锌价走高,市场成交仍然清淡,持货商继续下调升水,市场对2301合约报至升水380~420远/吨左右,对均价升水0~10左右。进入第二时段,持货商普通锌锭对2301合约报价至升水380~410元/吨左右。今日锌价上涨后,下游企业买货意愿极度走弱,几无采买意愿,持货商相继下调升水出货,并未转好。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浙商银行分别与保利置业、首开股份、信达地产、绿城中国、滨江集团等多家房地产企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意向性融资合计1600亿元。 房企融资环境有望进一步好转,促进已销售房屋竣工交付提速,对行业需求端、居民预期提振产生积极意义。机构认为,供给侧“三箭齐发”托底房企融资,需求侧政策想象空间也已打开,预计经营稳定但由于行业资金趋紧而短期流动性紧张的房企,将率先脱困,迎来信用修复。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深物业A 已形成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物业管理、租赁、出租汽车营运、餐饮服务、物流仓储等为辅的跨行业、多元化的经营格局。 新城控股 主营房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管理,公司采用住宅+商业地产双轮驱动的运营模式,以上海为中枢,长三角为核心,已基本完成全国重点城市群、重点城市的全面布局。
近日,多个热点二线城市相继出台需求端放松政策,与供给端“三箭齐发”形成政策组合拳。 12月以来,南京、武汉、厦门等二线城市加入放松需求端政策的队伍,这是继11月杭州、成都、西安等城市优化购房政策后,热点城市再次对需求端政策进行调整。 “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筑底阶段,南京、武汉等城市对需求侧的调整,对全国楼市稳定发展具有标志意义,未来核心城市在降低首付比例、优化限购政策方面仍有空间。”浙商证券分析师杨凡表示。 其中,厦门与武汉是对限购政策进行了调整。12月6日,厦门岛外限购政策调整为,在厦门市实际工作和生活的非本市户籍无住房家庭和个人可在岛外限购1套住房,岛内限购政策不变。在房交会期间(12月8日-12月31日),武汉限时调整购房政策,明确住房限购范围为二环线以内区域,二环以外解除限购,限购区域首套房和二套房首付比例和利率执行标准不变。 而南京则是降低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实质性取消认房又认贷政策。12月8日,南京部分银行对二套房商业按揭贷款政策做出调整,购房者结清首套房贷款的,二套房首付比例降至三成;未结算首套房贷款的,购买二套房首付比例降至四成。 热点二线城市纷纷调整需求端政策的主因,是房地产市场销售压力较大。 中指院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各线代表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均下降,其中二线城市受重庆、武汉等大体量城市市场低迷影响,同比下降38.8%,降幅最大。 “目前二线城市中仍有厦门、西安、成都等城市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七成,苏州、宁波等城市不低于六成,合肥、南昌、海口、福州等城市不低于五成,这些城市二套房首付比例仍有下调空间。”东北证券分析师指出。 2022年以来,房地产政策进入全面宽松周期,监管部门多次出台利好政策,从支持需求端到支持企业端,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也为地方因城施策释放空间。 据中指院统计,截至目前,2022年已有超300省市出台政策近千条,达到近年峰值。 各地政策主要涉及优化限购政策、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发放购房补贴、降低限售年限、降低交易税费等方面,多地房贷利率已降至历史低点。二手房交易流程亦在不断简化,如深圳、南京等地推进“带押过户”模式、北京试行存量房交易“连环单”业务,有利于打通交易链条,降低置换成本。 11月以来,央行、银保监会及证监会等多部门,从信贷、债券、股权三方面“三箭齐发”全面支持房企融资,帮助优质房企恢复经营“造血”功能,供给端支持政策框架基本形成。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房企金融端政策已处于较为宽松的阶段,对房企修复信贷债券市场信用有积极的作用,但需求侧信心很难仅通过房企金融端政策的宽松而有所恢复,更需要需求侧打出政策配合。 “预计2023年,供需两端政策均有继续优化空间,政策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强,核心一二线城市特别是核心二线城市,政策优化空间较大,如限购、认房又认贷等方面继续调整;保交楼仍然是侧重点,专项借款及配套资金加快落地,有望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共同促进购房者预期好转。”中指院分析师表示。
多地对楼市政策展开调整,放宽限购尤为引人关注:佛山全面放开住房限购;武汉调整限购,解除二环外楼市限购;厦门市实际工作和生活的非本市户籍无住房家庭和个人可在岛外限购1套住房。 房地产行业“三箭连珠”供给端融资支持框架基本形成,预期随着国内疫情管控优化,经济活动复苏,居民收入预期修复,行业供需回暖可期。机构认为,股权融资放开将推动行业格局进一步优化,但销售修复尚需时日,政策放松预期仍在。短期内,再融资放开带来的机会包含两条主线。第一条是大股东拥有较多房地产或土地资产的上市国有房企;第二条是估值较低的绩优房企。中长期来看,坚定看好“三高房企”、信用修复和政策放松下的销售复苏。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大悦城 开发、管理、经营的以大悦城为品牌的城市综合体商业地产在中国商业地产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公司是中粮集团旗下唯一的地产业务平台。 南国置业 主营房地产的开发与运营,涵盖多种物业类型的开发,以武汉为核心区域,布局于成都、南京、重庆等城市,实控人为中国电建集团。
本周SMM调研了国内主要大中型铜杆企业的生产及销售情况,综合看企业开工率约为 66.63% ,较上周回升 3.34个百分点 。(调研企业:21家,产能:747万吨) 本周(12.3-12.9)精铜杆开工率反弹3.34个百分点,回升至66.63%。主因华南地区的铜杆企业不再受原料紧张制约,生产恢复正常,且某铜杆企业检修结束,于本周恢复正常生产,拉动开工率回升。另外,周中铜价回落后,精废杆价差有所收窄,下游刚需采购有所增量,一定程度上利好精铜杆消费。 从调研来看,虽然疫情防控逐步放开,但下游线缆行业订单并未出现明显的升温,这主要还是受临近年末需求转淡影响,且当下企业多以回笼资金为核心工作,生产积极性持续下降,对于铜杆的需求也难见增量。而漆包线端口对于铜杆的需求稍有转好,但增量也极为有限,整体仍呈现旺季不旺的行情。整体来看,年末需求清淡,铜杆开工率也将保持较低水平。 附部分精铜杆企业调研详情 》点击查看SMM铜产业链数据库
合肥日前推出了二手住房互换服务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联合有关部门,通过搭建线上服务平台来实现的。 合肥房产局方面解释,房屋互换是指两所房屋的所有权人将房屋等价或差价交换的双向交易活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房屋买卖。用户在合肥市存量住房置换服务平台注册、填写置换意向后,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匹配,精准推送意向房源信息。 据悉,合肥市区范围内已取得不动产权证书(含房屋所有权证书)并可上市交易的存量住房,可进行产权互换。房屋互换交易后的学位,按现行“市区学区内成套住房入学年限政策”执行。 合肥市房产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合肥推出该项业务,主要是为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办理住房互换。 上述人士向记者介绍,平台目前主要提供房源核验、房源发布、线下门店协助几方面服务。线上发布的房源,首先需核实房源基本情况,并审查房屋抵押、是否被查封等情况,以保证房源真实有效,核验完成并通过之后方可在平台发布、签订协议。 “有需求的业主可根据平台信息,自主洽谈房屋互换事宜,业主在缴纳契税、个税等相应税费后,无需缴纳中介费即可完成房屋互换。此外,我们线下有8家门店提供一定范围的辅助服务,如房屋估价咨询、互换协议签署、产权转移登记等。”合肥市房产局相关人士表示。 据合肥房产局公布的信息,合肥市住房租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房公司”)是致力于住房租赁、房屋交易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国有企业,本次协助办理住房置换业务的8家门店,合房公司将免费提供房屋互换服务。 合房公司青羊路店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合肥房屋互换是业主之间借助平台展开的自主行为,合房公司可根据业主需求展开辅助服务。今年12月至明年年底为试点期,在此期间,合房公司几家线下门店所提供的房屋置换相关服务是免费的。 “房屋互换看似简单,但其中牵涉到不少环节,还会遇到诸如双方房屋有价差、按揭贷款、跨区交易、产权办理等问题,全部流程走完并非易事。由于现在还没有成交案例,我们目前提供的主要是咨询服务,无法展开更多细节方面的解析。”上述合房公司人士说。 就互换房屋仍在偿还贷款,互换能否实现“带押过户”的问题,合肥市房产局相关人士向记者回应,两个房屋如在同一家银行办理个贷,或可实现“带押过户”,但互换房屋如分别在两家不同银行做的贷款,很难实现“带押过户”。 “此类情况往往需要业主结清贷款,办理好相应手续之后,才能完成互换。”上述合肥市房产局人士说。 就合肥推出二手房互换,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指出,这一概念并不新鲜,合肥此次也并非首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便提出过房屋‘置换’的模式,当时还有专门进行房屋置换的‘上房置换’公司,但那时置换的主要是公房而非商品房。”张波表示。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表示,除合肥,像北京等其它城市也有房屋互换的现象,但相较于二手房交易市场庞大的交易量,此类互换一年之中成交的案例较少。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熟悉业主之间,不需要通过中介可完成互换,但更大的市场是陌生人之间产生的交易。目前来看,此类交易不太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市场,其只是一种小众、细分领域的市场。”许小乐说。 中原地产高级研究经理卢文曦也认为,二手房互换很难形成较大市场规模,只能在较小范围内完成点对点的互换。 “合肥的房屋互换,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为市场交易增加了一种选择,是值得肯定的。但应当注意,房屋互换能满足的仅为存量市场中极少一部分需求。对于有互换需求的业主,因房屋地段、楼层、价格等方面存在差异,能真正实现互换的数量较为有限。”卢文曦表示。 张波指出,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部分业主出让房屋是为了置换新房,未必会买另一套二手房,有的则是将二手房卖掉后,直接变现。这些需求,仅通过房屋互换是无法实现的。 “若平台能够形成较大规模的房源库,形成聚合效应,再通过政府大数据对互换需求进行智能化精准匹配,将加大互换的选择空间。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增加二手房互换以外的其它交易类型,将对市场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张波补充道。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