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5

  • 力拓一季度皮尔巴拉铁矿产量同比降2% 铝土矿、原铝、矿产铜同比均增

    力拓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生产业绩。 力拓集团首席执行官石道成(Jakob Stausholm)表示:“今年1月,我们四位戴维克(Diavik)矿山的同事和两名航空公司机组人员在一次飞机失事中不幸丧生,这让我们深感痛心。这一悲剧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决心,应始终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第一季度,我们的全球业务在应对季节性挑战的同时实现了稳健的运营业绩,其中铝土矿和原铝业务都有所提升。我们针对所有产品的全年指导目标均保持不变。我们持续专注于能源转型材料的增长,奥尤陶勒盖(Oyu Tolgoi)地下矿进一步增产,Matalco首次实现再生铝的完整季度生产,在几内亚的西芒杜高品位铁矿石项目也在不断推进。 “我们继续采取行动来减少运营业务的碳排放,已签署的购电协议标志着我们在为格拉斯顿(Gladstone)业务寻求有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是我们实现2030年碳排放目标最重要的推动力。我们还与必和必拓(BHP)和博思格(BlueScope)合作,共同研究建设澳大利亚首个电熔炉(ESF)试点工厂,来推进我们的钢铁碳减排工作。我们持续致力于推进力拓的长期战略,并通过明确的路径来实现卓越发展,在投资于盈利性增长的同时为股东带来有吸引力的回报。” 2024年第一季度运营亮点及其他重要公告 • 第一季度我们的所有工伤事故频率为0.36,与上一季度持平,略高于2023年第一季度(0.34)。今年1月发生的令人心痛的飞机坠毁事故提醒我们,安全应当始终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将继续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支持他们对事故进行全面调查。 • 皮尔巴拉铁矿第一季度的产量为7,790万吨(力拓份额为6,610万吨),较2023年同期下降2%。 与2023年第一季度相比,矿石开采量受到了预期内矿山枯竭的影响(尤其是杨迪库吉那(Yandicoogina)矿),但是其它地区生产率的提升抵消了部分减量。我们将持续专注于资产管理和矿坑健康状况的改善,预计年内将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一季度皮尔巴拉铁矿发运量为7,800万吨(力拓份额为6,610万吨),较2023年第一季度下降5%。 发运量减少主要是由于港口受到不利天气的影响,导致与去年相比库存的缩减幅度较小,同时矿山的产量也有所减少。 • 铝土矿产量为1,340万吨,较2023年第一季度上升11%,我们在韦帕(Weipa)和戈夫(Gove)矿区运营稳定性持续提升。 • 原铝产量为82.6万吨,较2023年第一季度上升5%。基蒂马特(Kitimat)电解铝厂现已恢复满负荷生产。 • 矿产铜的产量为15.6万吨(合并基础),较2023年第一季度上升7%。 ◦ 科力托(Kennecott)矿产铜的产量较2023年第一季度上升7%,但较上一季度下降32%,主要是由于传送带出现了预料之外的停机。目前,受影响的传送带已恢复正常运行。 ◦ 埃斯康迪达(Escondida)的铜产量比2023年第一季度增加7%,这是由于选矿厂进料品位的提高(2024年第一季度为0.92%,2023年同期为0.78%)。 ◦ 奥尤陶勒盖矿产铜的产量较2023年第一季度上升8%,主要由于地下矿按照我们的长期计划继续增产,地下矿的铜品位为1.67%(2023年第一季度为1.36%),整体铜品位为0.55%(2023年第一季度为0.49%) • 高钛渣产量较2023年第一季度下降11%。 2024年以来,我们在力拓铁钛(RTIT)魁北克工厂的9座熔炉中有6座正在运行,理查兹湾矿业公司(Richards Bay Minerals)的4座熔炉中有3座在运行。第一季度,我们开始按计划重建魁北克3座未使用熔炉中的一座。 • 加拿大铁矿公司产量较2023年第一季度上升3%。由于可用铁路和港口及其利用率的提升,发运量比2023年第一季度上升25%。 • 第一季度,我们继续部署力拓安全生产系统(SPS),目前部署单位总数达24个,我们依据项目价值优先部署了这些站点。今年,我们的重点是在已经部署安全生产系统的矿区更深入地推广该系统。 • 1月16日,我们宣布丹皮尔盐业公司(Dampier Salt Limited)与私营盐业公司莱卡特工业公司(Leichhardt Industrials Group)签订一项销售协议,以2.51亿美元(3.75亿澳元)的价格出售西澳大利亚卡纳封(Carnarvon)的麦克劳德湖(Lake MacLeod)盐和石膏业务。在满足相关商业和监管条件的情况下,该交易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完成交割。 • 2月21日,我们宣布Simon McKeon将在2024年5月2日力拓有限公司年度股东大会结束后,卸任非执行董事一职。 • 3月28日,我们发布了2023年已付税收和特许权使用费报告,其中详细列出了去年力拓在全球范围内支付的85亿美元税收和特许权使用费,包括在澳大利亚支付的66亿美元。 • 根据一项新的管理服务协议,我们宣布将在本季度结束后,代表澳大利亚能源资源公司(ERA)管理位于澳大利亚北领地的Ranger复垦项目。该协议将在澳大利亚能源资源公司现有修复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力拓在设计、规划和执行闭矿项目方面的技术专长。 • 4月8日,我们宣布任命Bold Baatar为首席商务官,负责领导集团在全球的商务和业务发展。 本报告中的所有数字均未经审计。除另有声明,本报告中所有币种均为美元,产量均为力拓权益产量。 • 2024年产量指导目标保持不变。 • 2024年皮尔巴拉铁矿发运量预计仍为3.23-3.38亿吨。 在替代项目交付前,SP10的产量预计将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一指导目标取决于规划矿区的审批时间和遗产清查。 • 铁矿发运量和铝土矿产量指导目标仍然受天气条件的影响。 运营成本 • 根据澳元兑美元0.66的平均汇率,2024年皮尔巴拉铁矿石单位成本的指导目标保持不变,即21.75-23.5美元/吨。 • 2024年铜的C1单位成本指导目标保持不变,为140-160美分/磅。 推荐阅读: 》力拓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生产业绩

  • 力拓:一季度皮尔巴拉铁矿发运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矿产铜产量14.5万吨

    力拓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生产业绩。 力拓集团首席执行官石道成(Jakob Stausholm)表示:“2023年第一季度我们继续稳步发展,皮尔巴拉铁矿发运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通过持续部署力拓安全生产系统,我们期待看到全球资产组合的运营业绩在未来持续提升,这也与我们已经实现的改善目标相一致。 “我们仍然专注于世界能源转型所需材料的有序增长,在本季度实现了奥尤陶勒盖(Oyu Tolgoi)地下矿的首次可持续生产;阿根廷Rincon锂矿项目的早期工作也取得进展。我们还与合作伙伴推进了几内亚西芒杜高品位铁矿石项目;并达成协议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开发秘鲁La Granja铜矿项目,该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铜矿之一。 “我们继续以实际行动加强公司文化建设并为建立真诚的伙伴关系持续投入,我们践行《日常相互尊重报告》中的建议,与加拿大Kawawachikamach的纳斯卡皮(Naskapi)民族达成了新协议。在推进四大目标和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规划出了一条明确的长期路径以实现盈利增长并持续为股东带来有吸引力的回报。” 铁矿 第一季度皮尔巴拉铁矿产量为7930万吨(100%权益基础),较2022年第一季度上升11%。皮尔巴拉铁矿发运量为8250万吨(100%权益基础),较2022年同期上升16%,并创一季度发运量新纪录,矿山产量增加且库存减少。 铝 铝土矿产量为1210万吨,较2022年第一季度下降11%,其原因是韦帕(Weipa)矿区受到雨季降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影响,而韦帕和戈夫(Gove)矿区的设备停工也进一步影响了产量。随着我们在年内推进恢复两个矿区损失产量的计划,今年铝土矿的产量指导目标仍维持在5400-5700万吨之间。 原铝产量为78.5万吨,较2022年第一季度上升7%,这得益于基蒂马特(Kitimat)电解铝厂的持续增产。博因(Boyne)和基蒂马特电解铝厂的生产恢复工作正按计划推进,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实现全面达产。我们所有其他的电解铝厂均在本季度保持业绩稳定。 铜 矿产铜的产量为14.5万吨(合并基础),与2022年第一季度持平。2023年矿产铜的产量指导目标下调至59-64万吨(此前为65-71万吨),其主要原因为科力托铜矿传送带中断带来的影响,以及埃斯康迪达铜矿露天矿面临的岩土工程挑战。 高钛渣 高钛渣产量为28.5万吨,较2022年第一季度上升4%,主要得益于加拿大力拓钛铁魁北克业务和南非理查兹湾矿业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改善。 加拿大铁矿公司 球团和精粉产量较2022年第一季度上升5%,与上一季度持平,期间运营受到了天气带来的影响。发运量较2022年第一季度上升6%,但由于铁路和港口的装载限制,较上一季度下降4%。 锂 由于当地通货膨胀和设备成本上升,我们正在对阿根廷Rincon锂矿项目中用于开发预备工厂的1.4亿美元资金和时间表进行评估。 安全表现   我们的所有工伤事故频率为0.32,较 2022年第一季度(0.34)略有改善,并优于上一季度(0.45)。我们将继续把员工和业务所在社区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 在第一季度,我们开始在另外两个生产运营单位部署力拓安全生产系统,目前部署单位总数达到18个。该系统专注于持续提高安全性、加强员工参与度,并可持续地提升力拓全球资产组合的运营业绩。2023年,我们计划在4到8个新的单位部署力拓安全生产系统。 点击查看详情: 》力拓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生产业绩

  • 2022年12月对标企业冶金焦、铁矿石和废钢采购成本回升明显

    2022年12月,对标企业原燃料采购成本升降不一,冶金焦、铁矿石和废钢采购成本回升明显。 2022年,炼焦煤累计采购成本同比增长24.91%;冶金焦同比增长2.19%;国产铁精矿同比下降26.06%,进口粉矿同比下降24.16%;废钢同比下降4.67%。 1、炼焦煤 对标企业炼焦煤12月份加权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2282.61元/吨,环比升高40.83元/吨,升幅为1.82%。1—12月累计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2374.19元/吨,同比升高473.43元/吨,升幅为24.91%。 1—12月对标企业炼焦煤平均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折算成干基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809.07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565.12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23.80%;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609.41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235.22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9.91%。 2、喷吹煤 喷吹煤12月份加权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1808.31元/吨,环比下降54.28元/吨,降幅为2.91%。1—12月累计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1675.91元/吨,同比升高327.72元/吨,升幅为24.31%。 1—12月对标企业喷吹煤平均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折算成干基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221.74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454.18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27.10%;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058.93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383.02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22.85%。 3、冶金焦 冶金焦12月份加权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2644.73元/吨,环比升高107.58元/吨,升幅为4.24%。1—12月累计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2924.57元/吨,同比升高62.60元/吨,升幅为2.19%。 1—12月对标企业冶金焦平均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478.22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446.35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15.26%;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3299.53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374.96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12.82%。 4、国产铁精矿 国产铁精矿(干基)12月份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725.42元/吨,环比下降8.82元/吨,降幅为1.20%。1—12月累计平均采购成本为822.84元/吨,同比下降290.02元/吨,降幅为26.06%。 1—12月对标企业国产铁精矿折算成62%品位的平均采购成本为808.15元/吨,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666.79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141.36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17.49%;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016.07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207.92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25.73%。 5、进口粉矿 进口粉矿12月份加权平均采购成本776.55元/吨,环比升高29.40元/吨,升幅为3.94%。1—12月累计平均采购成本为841.30元/吨,同比下降268.07元/吨,降幅为24.16%。 1—12月对标企业进口粉矿折算成62%品位的平均采购成本为856.31元/吨,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764.24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92.07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10.75%;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001.27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144.96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16.93%。 1—12月对标企业进口铁矿的采购总量为51890.44万吨,折算成62%品位的平均采购成本为884.55元/吨。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794.96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89.59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10.13%;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033.70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149.15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16.86%。 6、废钢 废钢12月份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694.17元/吨,环比升高110.88元/吨,升幅为4.29%。1—12月累计平均采购成本为3088.50元/吨,同比下降151.21元/吨,降幅为4.67%。 1—12月对标企业废钢平均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813.22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275.28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8.91%;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3399.61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311.11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10.07%。 对标企业采购成本对标中,先进水平和落后水平相差巨大,虽然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地域差异、自产矿依存度差异、规模差异等,但市场经济不管差异,只认准成本高低,在产能过剩情况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在产品结构相同的情况下,谁的成本低,谁就有竞争力,谁就有利润,谁就能发展和壮大,反之就会亏损并被市场所淘汰。因此钢铁企业应高度重视原燃料采购战略,从降低原燃料采购成本入手,认真研究原燃料采购的方式、结构、途径和时点,这是钢铁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最有效的手段。

  • 2022年全球芯片销售额创新高 中国仍是最大市场

    虽然疫情导致的芯片短缺在去年年中左右转为供应过剩,使销售大幅放缓,但全球芯片销售额在2022年全年仍然小幅上升,达到了创纪录的高点。 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SIA)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芯片销售额从2021年的5559亿美元增长了3.2%,达到创纪录的5735亿美元。 然而,芯片行业在下半年遇到了明显逆风,2022年第四季度芯片销售额同比下降14.7%至1302亿美元,比2022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低7.7%。该协会还表示,2022年12月的销售额比11月减少4.4%,至434亿美元。 分析认为,行业黯淡的原因有三:其一,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需求下降;其二,芯片产能过剩,过高库存需要消化;其三,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创新力不足,导致人们更换设备的间隔拉长。 从地区来看,2022年美洲市场的销售额增幅最大,达到了16.0%;而中国仍然是最大的芯片市场,销售额为1803亿美元,但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6.3%,欧洲和日本的年销售额也有所增长,分别为12.7%和10.0%。 与2022年11月相比,12月所有地区的销售额均有所下降:欧洲下降了0.7%、日本下降0.8%,中国下降5.7%,美洲下降了6.5%。 从芯片类型来看,模拟芯片(最常用于汽车、消费品和计算机的芯片)销售额增幅最大,同比增长了7.5%,达到890亿美元;而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的销售额占比最大,全球销售额分别为1760亿美元和1300亿美元。 SIA首席执行官John Neuffer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尽管市场周期性和宏观经济状况导致了销售的短期波动,但由于芯片在使世界更智能、更高效和连接更紧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半导体市场的长期前景仍然非常强劲。” 在这个美股财报季中,许多芯片制造商都提到,渠道库存水平上升已经成为最大阻力。从英特尔、AMD和高通的财报中可以看出,在2022年,新冠疫情导致的两年芯片短缺局面已经迅速转变为芯片过剩。 以高通本周发布的财报为例,公司第一财季收入低于分析师预期,并发布了疲弱的季度指引。高通表示,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和渠道库存增加因素影响了公司业绩。不过高通预计,中国近期优化新冠防疫措施后,应该会推动消费者需求转暖,下半年形势可能会更好。

  • 高预增难掩四季度业绩“失色”正极材料行业年初遇冷 新一轮洗牌或已开始

    电池产业链减产在3个月前尚是争议,但正极材料厂的业绩表现已侧面印证。据不完全统计国内A股正极材料厂2022年业绩预告获悉, 去年四季度,正极材料厂净利润环比多呈下降,碳酸锂库存跌价、产品销量下降是部分公司解释原因的共同点。 对于正极材料厂而言,挑战或才刚刚开始,业内反映1-2月锂电产业链恢复节奏不及预期。另一方面,在正极材料行业激进的产能扩张之下,“产能过剩”已兵临城下,竞争格局恶化或促使产业开始新一轮洗牌。 去年四季度净利润环比多呈下降 统计A股7家正极材料厂业绩预告获悉,尽管2022年净利润高预增,但四季度净利润实现确定性环比增长的企业仅2家,分别为当升科技(300073.SZ)及容百科技(688005.SH),其他公司均环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容百科技分析业绩增长得益于2022年四季度高镍正极销量环比增速约30%。当升科技则分析,公司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客户需求快速增长,销售规模大幅增加,新一代产品快速实现规模化销售,产品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但并非所有公司都表现得如此强劲,去年四季度行业整体显得暗淡。厦钨新能(688778.SH)2022年计提减值准备合计对公司2022年度合并利润总额影响2.52亿元。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其中资产减值损失的1.5亿元,主要是碳酸锂部分存货跌价。 同样受资产减值准备影响的还有龙蟠科技(603906.SH),公司2022年计提(含转回)未经审计的各项减值准备9337万元,影响致2022年度净利润减少8081万元。但这并非全部原因,即使抛开资产减值准备,公司净利润环比仍下降。 有业内人士表示, 主要原因还是销量下降,去年四季度末各方处于去库存的阶段,下游整车厂预期降低,“整个行业都是这样子”。 另外,了解到,由于正极材料采购碳酸锂的计价方式是 M-1模式,采购策略对公司净利润亦有所影响。 其实当时就有电池厂表示,电池企业排产放缓,一方面既有产能的更新迭代,另一方面是消费端受经济大环境及疫情影响,新能源汽车销售压力较大。 富临精工(300432.SZ)相关人士则就2022年四季度净利润分析称,主要是公司加快了高端产能投建,对江西基地老旧产线及房屋进行了拆除重建,及股权激励股份支付费用一次性计入。 一季度悲观与乐观情绪交织 今年1月份,受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结束后的需求减弱担忧,碳酸锂上下游订单签订遇阻。 从两家正极材料厂相关人士处获悉, 1月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低,主要是终端需求没有起来。且期间恰逢春节,正常也会停产检修,可能会有些压力,但2月需求已有所好转。 后续锂价企稳后,也会进一步促使正极材料企业增加补库。 产业或将开始新一轮洗牌 头部动力电池用招标的形式采购,各家为了开工率让渡毛利率,竞争环境在供大于求的状况下持续恶化,张金惠称,供过于求的情况,行业利润持续下降,有些没有开工的规划,势必会延迟,或是取消。 另外注意到,即使产能过剩已成业内共识,但2023年以来同样有如当升科技般的企业继续加码,该公司拟在攀枝花计划建成年产12万吨磷酸(锰)铁锂生产线及配套设施,首期项目总投资26亿元。2022年正极材料主流企业的拟建产能更是高达150万吨以上。 对此,有正极材料厂高管表示, 高端正极材料供应还是比较紧张,因为今年中高端的车放量是重点,高压实密度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有效产能不足。 德方纳米持同样态度,其在互动平台上表示,随着大量企业跨界入局磷酸铁锂行业,“我们认为行业未来会形成结构性的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中低端产能过剩。” 事实上,国内锂电产业链已至少出现两次“产能过剩”的节点,但动力市场和储能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短期的波动或未影响企业家对新能源行业的长期看好。

  • 2022年亏钱房企数量增多:逾6成A股上市房企预亏、7家预亏超100亿

    随着房企密集披露2022年业绩预告,房企预亏损的比例较去年有所扩大。 据统计,截至2月1日,A股已有超60家房企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或业绩快报,其中预计净利同比出现下滑的房企超56家,亏损房企达40家,占比近67%。 值得关注的是,陷入亏损的房企中,不仅蓝光发展、泰禾、阳光城等出险房企均在其列,还不乏华侨城、格力地产、华远地产、首开股份等央国企。 其中,截至2月1日,A股上市房企2022年业绩首亏的房企超过12家,其中8家属于央国企。 根据业绩预告,最大亏损额度预计超过100亿的房企有7家,分别为蓝光发展、中天金融、阳光城、荣盛发展、华侨城A、泛海控股以及金科股份。 受疫情反复、宏观经济环境、房地产行业政策等因素影响,2022年房企结算收入大幅减少,毛利率持续承压,是房企预亏的原因之一。 根据上述房企的公告,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受宏观调控、结算周期变化的影响,房企结转面积下降,结转项目毛利率水平偏低。同时,受市场环境影响,部分房地产项目存在减值迹象,房企预计对部分房地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由此导致利润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万通发展、金科股份、荣盛发展等房企均在业绩预告中提及受到疫情和市场下行因素导致项目销售、项目交付量和交付项目的毛利率均大幅下降,进而导致整体结转收入规模和毛利润同比出现大幅下降。 “房企利润普遍下降,是前几年高价地结转的影响仍在持续传导,低利润项目结算较为集中;其次,近年来房企承受较大去化压力,营销端口普遍采取打折促销的方式加速去化,降低了利润;第三,重点一二线城市的限价监管依旧严格,较高的地价房价比进一步压缩项目的利润空间。”克而瑞分析师称。 其次,市场下行所带来投资物业、存货等账面价值缩水,也都在冲击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导致一些企业深陷亏损“泥潭”。 据了解,就2022年业绩预损的原因,大部分房企均提到了计提资产减值,包括荣盛发展、世茂股份、金科股份、阳光城、泛海控股等。 例如蓝光发展2022年计提了约160亿元的减值损失,主要为存货跌价准备;格力地产预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5.80-18.96亿元;美好置业对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约6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部分房企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导致净利亏损,相关分析人士表示,根据相关规定,房企在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后,应对相关存货及固定资产减值计提是否准确及时,是否存在过度计提等情况予以详细披露。 事实上,在荣盛发展、金科股份、中南建设、美好置业发布预亏公告后,这四家公司都收到了来自深交所的关注函,关注函中均要求其对计提减值的合理性予以说明。 在针对荣盛发展的关注函中,深交所要求说明其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涉及的具体资产及项目情况,主要减值测试过程,包括主要假设及重要参数选取等情况, 是否与以前年度存在较大差异,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是否充分合理, 是否存在集中在报告期计提大额资产减值的情形。 此外,外汇波动也造成了部分房企的亏损。蓝光发展、泰禾集团等房企在其业绩预告中提到汇兑损失也是利润下降和亏损的原因之一。例如泰禾业绩预告表示,受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影响,公司持有的以美元计价的外币借款及利息等产生较大汇兑损失,导致公司亏损。 业内人士认为,2023年内到期偿还美元债务的房企也将受到外汇波动的影响。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房企待偿海外债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偿债压力较大,这些房企或将承担更多的汇兑风险。 “尽管汇兑损失占净利润的比例比较小,但考虑到当前房企流动性比较紧张,但也增加了房企的财务压力。”中银证券分析师曾表示。 “整体来看,房地产行业盈利下行,叠加市场仍在筑底,房企投资信心不足,拿地仍将较为谨慎。同时,行业的优胜劣汰将持续,企业长期亏损或将影响其后续发展潜力。”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负责人刘水表示。 对于2023年房企盈利环境的预估,刘水认为,2022年下半年监管部门密集出台利好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稳定市场预期,今年房地产市场将筑底回稳,房企盈利情况将较去年有所好转,但压力犹存。 “目前市场正在筑底盘整,未来资产减值损失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将逐步减弱,部分计提减值的资产日后也将有机会可以转回,有望增强行业盈利增长预期。”上述克而瑞分析师称。

  • 工信部:2022年光伏压延玻璃累计产量1606.2万吨 同比增加53.6%

    2月2日,工信部发布2022年光伏压延玻璃行业运行情况。2022年,全国光伏压延玻璃行业总体呈现“产能产量大幅增长、价格低位运行”的运行态势。 产能产量方面, 全国光伏压延玻璃在产企业40家,共计128窑442条生产线,产能8.4万吨/日。 全年光伏压延玻璃累计产量1606.2万吨,同比增加53.6% ; 价格方面, 2毫米、3.2毫米光伏压延玻璃平均价格为20.8元/平方米、27元/平方米,同比下降11.9%、6.1%。

  • 协鑫集成2022年扭亏为盈 今年持续提升电池组件产能适配

    光伏产业在2022年景气度高企,头部企业纷纷实现业绩高增。从协鑫集成人士获悉,合肥基地自2022年四季度实现全面达产,组件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全年产出预计超7GW。 最新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去年实现营收76.5亿元至86.5亿元,同比增长62.7%-84%;归母净利润3680万元至5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86%-102.77%,扭亏为盈。 据此前财报披露,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7.67亿元。以此计算,公司在四季度单季营收超过28亿元。 对于业绩预增原因,公告显示,在组件市场及EPC业务方面,2022年均实现了大幅增长。公司通过加大欧洲、拉美、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及地区的销售支持力度,以及国内市场的持续深耕,海内外市场营业收入同比去年有根本性大幅提升。 此外,通过加强与央企、国企的战略合作,以产业投资、项目开发带动EPC业务,重点加强分布式市场项目开发,EPC项目中标规模同比翻番。 协鑫集成主营业务为光伏电池组件。2022年,产业链利润分配呈现“头重脚轻”的格局,上游多晶硅厂商业绩高增,下游组件等环节成本压力高企,大尺寸和高效电池组件成为市场竞争的发力点之一。 据悉,2022年,公司合肥组件大基地高效大尺寸组件15GW产能实现全面达产及原有生产基地技改产能全面释放,公司大尺寸组件产能及产量同比大幅提升。 同时,协鑫集成也在持续提升电池组件产能适配程度,TOPcon高效电池片大基地一期10GW项目预计将于今年7月份实现投产,建成后填补电池环节的产能敞口,与公司合肥组件大基地项目形成上下游产业协同。 目前,光伏产业链价格博弈激烈。据硅业分会数据,硅料价格自2022年11月起步入下行通道,春节前成交均价降至16万元/吨。 不过,据第三方咨询机构最新报价中,在下游需求支撑下,节后硅料止跌反弹,目前均价在18万元/吨。 不过,产业链价格总体下行已是共识,在成本压力减轻后,光伏新增装机被一致看好。多家券商研报预计称,后续产业链排产、终端装机都会有不错的表现。 上述公司人士表示,合肥工厂在四季度实现全面达产后,产销两旺,对营收贡献显著。协鑫集成经过近两年的产能迭代调整,恢复了高效组件的市场竞争力。

  • 光伏市场需求旺盛 晶科能源2022年净利润同比预增133.05%到159.33%

    1月21日,晶科能源在新年之际发布了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晶科能源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预计达到26.6亿元至29.6亿元,同比增长133.05%到159.33%。扣除非经常行损益净利润为25亿元到28亿元,同比增加371.17%到427.71%。 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市场需求旺盛,公司持续发挥全球化布局、本土化经营的战略优势,不断优化一体化产能结构,持续推进产品降本增效,并克服了新建产能爬坡及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短期挑战,在光伏组件出货量上升的同时N型产品红利逐渐释放,实现收入和盈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东吴证券认为晶科能源单瓦盈利持续提升、新技术超额收益兑现。近日,晶科能源公众号宣布,2022年度组件出货规模超过44GW。其中,N型组件出货超过10GW,2022年末已投产N型产能35GW(2021年末尾900MW)。预计2023年N型出货占比将超过60%。 作为组件龙头企业,晶科能源的TOPCon 持续领跑、新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根据东吴证券发布研报数据显示,晶科能源现已满产 24GW TOPCon 电池,量产效率超 25%;尖山二期 11GW 电池将在 2023年一季度满产,采用HOT2.0+技术(正面 SE 结构)。同时,布局云南楚雄 6.5GW TOPCon, 预计将于 2023年三季度投产,海宁袁花基地 6.5GW 电池改造预计 2023 年底 N型产能达 40GW+。提效上,晶科能源2024 年将推出 HOT3.0(全域钝化),2025 年将 TOPCon 与其他技术结合。降本上,现已实现新技术组件 P/N 成本同价,后续随效率提升进一步摊低单瓦成本。提效降本贡献超额收益,新技术持续领跑, TOPCon 龙头地位稳固。 值得注意的是,晶科能源春节期间不停工,全力冲刺开门红。为了鼓励节日期间持续生产,晶科能源制定节后车票补贴、慰问金、伙食补贴等激励方案,并鼓励员工错峰、轮流返乡。春节期间,基本保障全员在岗率达到95%。晶科能源计划物控部总监表示,目前2023年的订单可见度非常高,达到了(饱和度)50%以上,春节期间的生产安排,主要是为整个一季度的订单交付提供有力的保障。

  • 光伏发电业务大增 芯能科技2022年净利润预增54.53%到72.71%

    芯能科技此前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增公告,数据显示2022年预计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7亿元至1.9亿元,较去年同比增加54.53%到72.71%。扣除非经常行损益净利润为1.67亿元到1.87亿元,同比增加79.72%到101.24%。 作为光伏运营龙头企业,芯能科技的福利储能业务具有先发优势,其表示2022年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光伏发电业务收入及毛利大幅提高带来的。 此前,新能科技光伏发电度电收入紧跟大工业电价同步而动。受“分时电价”、“电力市场化”政策驱动,自2021年下半年起,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陆续上调大工业电价,电价上调的积极影响得以体现,光伏发电业务综合收入及利润进一步增强。 此外,芯能科技贯彻“聚焦自持分布式电站”的发展战略,自持“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工商业屋顶分布式电站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前度自持电站实现光伏发电量较上年同期实现稳步增长,光伏发电业务收入和毛利随着发电量的增加而同步提高。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