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96个
1月25日周三, 美国石油公司雪佛龙(CVX.US)宣布,预计2022年四季度的利润将创历史新高,在此情形下,公司将实施750亿美元股票回购,并将连续第36个季度提高股息。 雪佛龙表示,3月10日,将向股东分红每股1.51美元,季环比增幅为6.3%。 雪佛龙拟于1月27日本周五发布四季报。消息发布后,雪佛龙盘后涨近3%。 去年欧洲的地缘冲突爆发后,由于石油、天然气和原油精炼利润飙升,石油巨头获得了创纪录的利润。 美国总统拜登多次批评美国石油巨头在地缘冲突和美国通胀高企之际把利润拿来回购股票或分红。他认为,石油公司应该把钱拿来提高产量,以帮助降低消费者的燃料价格。 拜登去年10月曾喊话油企:“降低加油站的收费,以反映你们为产品支付的价格。你们仍然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股东仍然会很好,”这些公司是时候停止从战争中牟取暴利了,履行它们在这个国家的责任,让美国人民得以有喘息之机。如果它们不这样做,它们获得的超额利润就要面对更高的税率,并面临其他限制。 白宫团队将与国会合作,研究应对之策。 雪佛龙并非唯一“打脸”拜登的美国石油巨头。 12月8日,埃克森美孚宣布,它将在2024年之前将其股票回购计划扩大到500亿美元。这意味着,该公司把此前制定的到2023年的300亿美元回购计划又增加了200亿美元。根据媒体披露下信息,该计划现在将包括今年150亿美元的回购,这将是自2013年以来的最高年度回购计划。 埃克森美孚还将明年的资本预算定为约240亿美元,市场此前的估计为200亿至250亿美元范围之间。这一计划将帮助公司在2027年之前将收益和现金流潜力和2019年相比翻一番。 此外,这笔预算将帮助公司实现如下目标:到2027年将低排放投资增加到大约170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底向股东分配约300亿美元;预计在2023年的投资将在230亿至250亿美元之间,以帮助增加石油供应以满足全球需求;到2023年年底与2019年相比,实现总计约90亿美元的结构性成本削减;预计到2027年,上游盈利潜力将比2019年翻一番;并进一步整合供应链。
近日,广发证券发布研报表示,汽车新四化趋势下,产业链垂直整合成为车企必由之路。广发证券分析称,此次汽车行业变革促使车企加快部署产业链垂直整合,其中,比亚迪(01211)(002594.SZ)作为行业先锋,已实现三电一芯全栈自研,并积极推动子公司市场化进程,助力企业稳供控本;传统车企如广汽集团、吉利控股、长城汽车陆续实现从锂矿、半导体芯片到三电系统与核心零部件的垂直整合,整合优势未来有望显现。 因此,广发证券推荐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中国品牌车企:广汽集团(02238)(601238.SH)、吉利汽车(00175)、长城汽车(02333)(601633.SH)、长安汽车(000625.SZ)、上汽集团(600104.SH)。零部件企业方面,广发证券推荐:银轮股份(002126.SZ)、耐世特(01316)、郑煤机(00564)(601717.SH)、华域汽车(600741.SH)、伯特利(603596.SH)、敏实集团(00425)、旭升集团(603305.SH)、拓普集团(601689.SH)、科博达(603786.SH)、福耀玻璃(03606)(600660.SH)。 广发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技术+成本+价值增长多维推动垂直整合,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积极布局。 新能源产业链上游,动力电池成本约占整车成本的40-50%,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影响电池成本价格;同时,IGBT产需差距逐年拉大,作为除电池外成本第二高的元件,其决定着整车的能源效率,未来国产替代重要性不言而喻。产业链中游,整车厂布局关键零部件意愿强烈,未来技术趋势包括(1)车企不再以追逐能量密度为主要诉求,转向多元理性考量电池选择;(2)电驱动集成化、系统和部件二维度实现优化升级以及(3)智能驾驶利好政策频出,智能座舱或将成为竞争新亮点。产业链下游,新能源乘用车在纯电动和中高端汽车市场前景广阔,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单车价值量不断提升。 行业先锋比亚迪:长线布局,垂直整合模式走向开放。 产业链层面,比亚迪作为产业垂直整合的领先者,实现从锂矿布局、半导体芯片研发到三电系统与核心零部件自研自产,积极部署 SiC 材料,促成原材料与零部件供应稳定,利于成本控制与创新集成。同时,推进子公司独立运营与产业链市场化,内供+外供推动弗迪电池装车量与市占率跃升,公司功率半导体模块实现外供小康汽车、宇通汽车等车企,市占率位居国内第一。技术层面,DM 4.0混动技术推动公司PHEV市占率一路攀升并稳定于60+%水平;e平台3.0采用刀片电池、CTB车身一体化技术和八合一电驱动总成,持续赋能纯电车型销量冲高;易四方平台技术聚焦提升汽车安全,有望带动高端车型销量增长。品牌战略层面,公司坚定新能源路线,20 年 3 月宣布停售燃油车规划投放车型;发布全新高端品牌腾势与仰望,未来规划投放车型以3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为主,助力品牌力提升。 整车厂上下游延拓意愿强烈,多家车企着力布局全产业链。 (1)广汽集团1615战略推动新四化转型,自研+合作加强补链强链。产业链上游,积极部署动力电池与IGBT,有望降低单车成本;中游,领先三电技术赋能埃安销量多次获得销冠,孵化合资公司+启动自主公司巩固供应链安全性;下游,精准卡位中高端纯电市场,品牌建设完善。(2)长城汽车2025战略推动产业链共创,打造共赢森林式生态。上游,锂资源布局广泛,碳化硅部署匹配 2025 战略;中游,公司三大技术品牌定位鲜明,掌握新能源核心部件自研自产;下游,四大品牌定位清晰,新能源与高端化趋势凸显。(3)智能吉利2025战略加速技术布局、开放合作体系。上游,锂矿与半导体2022年集中部署,推动提升半导体自给率;中游,四大模块化架构覆盖多动力,自研+合作布局电动与智能技术;下游,四大品牌战略明确,极氪品牌有望开拓高端化。 风险提示: 上游原材料价格风险;乘用车行业需求增长低于预期;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智能驾驶发展进度不及预期。
近日,国家标准《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规程》发布,该标准将于2023年7月1日起实施。此项国家标准适用于锂离子电池、铅酸(炭)电池、液流电池、水电解制氢/燃料电池储能电站。该标准 规定了电化学储能电站设备设施安全技术要求、运行、维护、检修、试验等方面的安全要求 。 据国泰君安证券研报梳理,近年来 国务院、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发改委等密集发布储能消防安全政策 ,消防标准逐渐由站级向更加精细的模块收紧。 储能电站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能源技术之一,可以有效满足电力系统的新能源大规模接入需求,有灵活调节的优势,电化学储能电站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储能电站。 但随着储能电站项目的建设和应用,其火灾危险性也逐渐显现。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徐乔威2022年7月发布的研报指出, 储能电站火灾事故频发,冲击电化学储能行业发展 。据世纪新能源网不完全统计,2011-2022年1月期间全球共发生37起储能电站爆炸事故,其中4起发生在中国。 储能消防站上风口,作为刚性需求市场规模翻倍增长。民生证券分析师邓永康等2022年2月24日发布的研报指出,目前消防投入占储能电站总投资的比例小于2%,价值量约为3000万/GWh,随着储能电站消防政策趋严, 消防投入占储能电站总投资比例有望提高到5% 。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我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在2026年有望达到141GW;同时,青鸟消防预计2025年储能消防单GW价值量将由2021年的1.2亿元上涨至2亿元。基于此,我们估计储能消防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10.37亿元 扩张至2025年的46.75亿元 ,2021-2025年CAGR达45.7%,总体实现近4倍增长。 徐乔威指出,储能消防产品下游应用广泛,包括储能电站、新能源汽车等。随着储能市场需求的兴起, 储能消防价值量增长有望超过储能市场的增长 。建议关注青鸟消防,受益标的国安达。其中, 青鸟消防 作为国内消防报警龙头不断拓宽下游产业链; 国安达 储能消防产品竞争优势突出、 已实现小批量供货。 邓永康指出,温控设备将储能电池设备温度保持在合理区间, 是储能系统安全性保障的关键一环 。液冷将成为储能温控主要方案。相关上市公司方面,国内温控领域劲旅 英维克 进军储能领域,工业温控行业龙头 同飞股份 乘储能温控之风而起。 此外,据不完全梳理, 辰安科技、许继电气、易事特、鼎信通讯、大华股份和中金环境 等上市公司在互动平台回应布局储能消防相关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民生证券提示,若储能需求量不及预期,将影响行业出货及市场规模。
近日,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加快智能光伏创新突破,发展高纯硅料、大尺寸硅片技术,支持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生产,推动N型高效电池、柔性薄膜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 作为具有商业化应用前景的下一代技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凭借高效率、低成本、能耗低、应用场景丰富等特点,在光伏降本革命中受到关注。 回看2022年,钙钛矿领域融资热度持续升温,赛道中涌现出不少新入局者。展望2023年,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钙钛矿电池产业化有望提速,行业竞争或将加剧。 回顾2022年:钙钛矿领域融资热度升温 2022年,协鑫光电、纤纳光电、仁烁光能等纷纷完成新一轮融资。另据中信建投统计显示,2022年,协鑫光电、纤纳光电等钙钛矿企业完成了千万级至上亿级融资。 图|2022年钙钛矿领域融资事件(部分) 具体来看,仅在2022年,协鑫光电便完成两轮融资。其中,2022年12月,协鑫光电宣布完成5亿元B+轮融资,由淡马锡投资、红杉中国、IDG资本三家联合领投,川流投资等机构跟投,大股东协鑫科技持续加码。据悉,该轮融资将用于完善协鑫光电100MW大尺寸钙钛矿组件产线的工艺和设备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钙钛矿领域涌现出不少新入局者。 根据IT桔子统计, 2022年成立的新经济公司中与钙钛矿有关的公司共有三家,分别为:无限光能、光晶能源、脉络能源,且这三家企业均在2022年里完成了天使轮融资。 对此, 有钙钛矿领域资深从业人士表示,“钙钛矿产业正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行业属性具有较强先发技术优势,谁的技术在产线上率先得到验证,谁就在产业化先行一步,这一优势对于其后续发展和参与竞争无疑是十分有利的。钙钛矿技术门槛高,后来者不容易突破先行者设置的技术门槛。” “未来,随着参与者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成熟,业内的竞争必将加剧。”上述钙钛矿领域资深从业人士如是说。 展望2023年:钙钛矿电池产业化有望提速 尽管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尚处于产业化早期,其配方、设备、工艺等仍处不断迭代阶段。但自2022年以来,钙钛矿电池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三条百兆瓦级别的钙钛矿光伏组件产线建成,多条百兆瓦产线、GW级产线计划中。 产线进展方面, 其中, 协鑫光电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9月,该公司建成全球首条100MW量产线,组件尺寸1m×2m。“目前协鑫光电的100MW产线处于工艺开发和设备改造阶段,下线组件效率已实现稳步提升,预计2023年底可实现超18%的转换效率。” 极电光能联合创始人、总裁于振瑞表示,该公司150MW的钙钛矿光伏组件生产线已建成投产。“2023年,我们800平方厘米的大尺寸钙钛矿组件效率有望突破20%。” 在扩产方面,据于振瑞透露,该公司将于2023年启动首条GW级产线的建设,这一产线将于2024年建成投产。 中金公司研究预计,2023年钙钛矿行业中试线扩产规模或达1000-1200MW,同比2022年的350MW增长接近两倍;2023年上半年三家企业或率先启动行业首批GW级产能的建设和招标活动;且2023年至2024年,预计各家一级市场钙钛矿公司融资轮次有望继续向前推进。 图|钙钛矿头部公司产线进展(截至2022年12月,来源:中金公司) 从钙钛矿产业链来看,相关方热情升温、产业链打造或将提速。 极电光能联合创始人、总裁于振瑞分析表示,在钙钛矿产业链上,装备、导电玻璃成为重要环节。 “2022年,由于几条百兆瓦级产线的建设,使一些设备厂商获得钙钛矿设备的订单。预计2023年,钙钛矿装备行业将越来越受到关注,更多企业将加入进来;同时,一些钙钛矿光伏组件企业也未雨绸缪,结合自身工艺技术路线开始在装备方面进行布局。未来在钙钛矿装备研发上将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景象。”于振瑞进一步解释道。 他还表示,“导电玻璃在钙钛矿产品的成本中占比很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能提供这一产品的企业还不多,预计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进来。” 上市公司布局方面,其中,金晶科技的产品TCO玻璃具有对可见光高透过率和高导电率,是光伏薄膜电池组件及钙钛矿电池组件的主要配件;京山轻机已有部分钙钛矿电池设备出货,并在布局其他钙钛矿电池设备并已有相应技术储备。 需要注意的是,一直以来,钙钛矿量产稳定性痛点问题难以被破解,这也阻碍了钙钛矿产业化发展。 “目前钙钛矿组件产品还没有得到野外实际应用下的检验,这也是大家对它的稳定性仍然关注的原因所在。2023年,业内将有些实际应用项目落地;未来1-2年,钙钛矿的稳定性将在真实环境下得到验证。”有钙钛矿领域资深从业人士表示。 随着产业链各方参与者共同推动,钙钛矿电池产业化有望提速。 展望未来,在极电光能联合创始人、总裁于振瑞看来,“2023年,钙钛矿光伏产品将在各种场景下得到应用,预计各类BIPV、分布式光伏等项目上都能看到钙钛矿光伏产品的身影。”
“随着春节假期临近,焦炭市场活跃度逐步降低,物流周转效率也相应下降,钢厂原料到货缓慢,短期补库积极性尚可,对继续打压焦价意愿减弱。另外,供应端开工略有收紧,而厂内出货有好转迹象,库存压力暂不明显。整体来看,焦炭供需结构逐步向好,加之煤矿放假,原料成本企稳,主流多看稳节前市场,后期仍需关注焦炭社会库存变化。”汾渭能源价格中心主任刘燕君说。 在成本压制下焦企再次陷入亏损,生产积极性一般,部分有减产行为,上周焦企整体开工率有所回落。 截至目前,焦炭现货共下跌了两轮,累计降幅200—220元/吨。 “由于之前焦煤价格偏强,因此现在部分焦化企业亏损,生产积极性较低,个别存在一定减产行为。从现在上下游情况来看,部分煤矿放假,但焦化厂生产基本正常。需求方面,下游钢厂高炉开工低位,冬储后补库需求一般,下游钢厂按需补库为主,因此焦化厂累库。”东证期货黑色研究员王心彤说。 广发期货黑色研究员王凌翔介绍,一般而言,春节对焦化厂的生产影响相对有限,但是上游煤矿已经开始逐步放假,影响焦煤供给有所回落。整体来看,节前焦炭供需有过剩但是矛盾不大,随着第二轮提降落地,焦化厂利润承压,维持小幅减产,预计节前供需相对平稳。 “上周焦化厂和钢厂同时累库,主要原因是钢厂上周在途的焦炭到货影响,焦化厂被动累库还是反映出补库接近尾声,下游钢厂已经开始控制到货情况。”王凌翔说。 刘燕君也表示,在产地焦企及贸易商的积极发货下,厂内焦炭库存继续增加,不过考虑到钢厂利润稍有修复,叠加原料煤价格支撑,部分参与者节前看跌情绪有所缓解,后期需重点关注焦炭库存转移及焦企开工率变化情况。 “焦炭基本面偏弱,供应稳定但需求下降,同时补库需求较弱,对焦炭现货价格形成一定压力。但目前部分焦化厂已经负利润,因此再继续打压焦炭现货价格较难,同时焦化厂抵触情绪较大,预计春节前焦炭稳定为主。”王心彤说,从盘面来看,目前盘面上涨主要是由于近期宏观政策发力,对地产方面政策频出,因此在宏观情绪偏强情况下,带动黑色系整体上涨,市场情绪发酵期间预期仍然较强。 焦煤方面,近日产地库存开始累积,汾渭监测上周样本煤矿精煤库存周环比增加11.27万吨至214.48万吨,但年底煤矿整体产量不高,原煤累库幅度较小。“随着下游需求不断走弱,上周竞拍市场继续回落,其中山西主流大矿竞拍多底价或降价成交,产地煤矿受放假停产支撑,报价稳定为主,整体市场维持弱稳运行。”刘燕君说。 据悉,进口海运煤方面,国内远期少量成交,其中上周俄罗斯k10主流成交价为CFR 263美元/吨,成交价较去年12月底回落7美元/吨;澳煤个别终端开始少量接货;港口现货方面,上周港口到货增加,随之报盘也逐渐增多,因下游谨慎采购,部分资源报价继续下调,其中京唐港俄罗斯煤低灰k4部分现货报价2150—2250元/吨,部分报价下跌50—70元/吨。另外,甘其毛都口岸通关振荡运行,17日通关回升至856车,春节期间中蒙口岸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闭关三天,初四恢复正常通关。近两日贸易商多放假离市,口岸市场交投氛围较为冷清,目前蒙5原煤价格在1430—1530元/吨。 对于后市,上述受访人士认为,焦企利润不佳,生产小幅回落,焦炭第二轮提降落地,预计后市盈利将进一步承压。下游钢厂补库接近尾声,按需采购为主,部分钢厂开始控制到货情况。节前供需矛盾暂时不明显,但在情绪影响下,节前节后波动较大。短期来看,节前市场基本平静,以振荡走势为主。
汽车电动智能化背景下,线控制动市场有望迎来高增长:电动化背景下,行车线控制动以电子助力器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缺少真空动力源的问题,并通过电机对车轮实现制动能量回收,提升续航里程。智能化背景下,线控制动系统作为“感知、决策、执行”环节中执行的核心模块,是实现高阶智能驾驶的基础。综上,展望2025年我们认为在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背景下,线控制动市场有望迎来高增长,其中2025年电子驻车制动EPB市场规模有望达230亿元,CAGR达9.76%,渗透率有望达到90%;行车线控制动市场空间有望达168亿元,CAGR达49.7%,其中EHB路线的渗透率有望达到30.9%。 电子驻车制动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230亿元,国产替代有望率先实现:我们认为国内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PB)市场增速有望高于全球市场平均增速(约4.6%),2022-2025年国内电子驻车制动EPB系统市场CAGR有望达到9.76%,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230亿元。EPB市场格局看,目前博世、大陆、采埃孚等外资占据较大份额,本土厂商凭借高性价比、快速响应等优势也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我们认为随着国内厂商技术成熟度逐渐提高,国产EPB厂商市占率有望不断提升,有望率先实现行业国产替代进程。 行车线控制动2025年市场空间有望达168亿元,CAGR达49.7%:随着电动智能化车型占比逐步提升,我们认为行车线控制动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2025年市场空间将达168.1亿元,CAGR达到49.7%。目前线控制动格局层面外资领先,本土线控制动汽零厂商在技术领域亦在积极布局,我们认为自主厂商在成本和响应速度方面具备优势,目前赛道中存在如汽车制动汽零上市公司伯特利、拓普集团、亚太股份,头部强势自主整车厂子公司弗迪动力、精工菲格等优质自主厂商,以及部分未上市公司如同驭科技等。 投资建议:汽车电动智能化趋势下,叠加成本下降带来渗透率提升,我们认为线控制动市场规模到2025年有望持续提升。随着国内零部件厂商技术逐渐发展,以及自主厂商具有成本低、快速响应等优势,国产替代可期。建议关注制动行业布局领先且技术路径覆盖全面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伯特利、拓普集团。 风险提示:行业波动导致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事件描述: 2023年1月18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2022年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全年新增装机87.41GW,同比增长60.3%,约占全国新增装机的46%。 事件点评: 光伏年新增装机创新高。2017-2021年,光伏年新增装机规模分别为53.06GW、44.26GW、30.10GW、48.20GW及54.88GW,2022年的87.41GW同比高增且创新高。12月单月,光伏新增装机21.7GW,环比增长190%。截至2022年底,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约3.9亿千瓦,同比增长28.1%。 N型电池是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当前主要的电池技术为PERC电池,2021年PERC电池的市占率为91.2%,2022年市占率约90%。由于PERC电池的平均转化效率接近理论极限,未来主流的发展方向为TOPCon、HJT和XBC电池,三种电池的理论效率分别为28.7%、28.5%及29.1%。TOPCon电池与PERC产线具备兼容性,短期内升级成本最低,非硅成本有望在今年追平PERC,且有产品溢价;HJT电池工艺生产环节少转化效率高,但短期受制于银浆耗量高,如银包铜或者电镀铜技术突破,非硅成本有望大幅下降。 TOPCon在2023年率先放量,XBC有望超市场预期。2022年全球光伏装机约260-280GW。2023年全球装机量有望达350GW,对应组件需求量约400-420GW;其中,TOPCon、HJT、XBC预计分别为100-140GW、20-30GW及25GW,按中性预期计算,占比分别为29.3%、6.1%及6.1%。我们预计2024年全球装机量约442GW,对应组件需求量约530GW;其中,TOPCon、HJT和XBC预计分别为200-250GW、35-60GW及45-60GW,按中性预期计算,占比分别为42.5%、9.0%及9.9%。关注N型电池技术龙头,以及该技术放量后带来的辅材等材料的需求增长。 投资建议:2022年光伏新增装机高增;展望2023年,随着组件价格持续下降,我们预计春节后终端需求将快速释放。重点推荐:爱旭股份、海优新材、福斯特、鑫铂股份、金博股份、通威股份、隆基绿能,积极关注:鼎际得、奥联电子、林洋能源、大全能源、美畅股份、石英股份、东方日升、晶盛机电、锦浪科技。 风险提示:光伏新增装机量不及预期;N型电池扩产不及预期;产业链价格波动风险;海外地区政策风险
整车端:电动智能化革命持续,竞争格局演变 乘用车:优质供给支撑增长。1)供给端:激烈竞争下电动车、智能车优质供给涌现;2)政策端: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延续至23年底,且有望出台其他汽车消费支持政策;3)市场端:电动车企加速出海,开拓海外新市场。预计2023年我国乘用车销量2430万辆,同比+1%;新能源乘用车销量851万辆,同比+31%,渗透率提升至35%。 商用车:有望走出低迷,迎来反弹。2022年,替换需求透支与运输需求滞后导致货车销量低迷。2023年,基建投入加大有望拉动运输需求,加快国四淘汰有望使替换需求提前,货车销量有望反弹。预计2023年我国商用车销量410万辆,同比+20%;新能源商用车销量41万辆,同比+42%。其中,重卡销量有望达90万辆,同比+29%。 零部件端:追寻智能化、国产化高β赛道 智能化、国产化将带来高β细分赛道机会。基于高β赛道,筛选具备高α机会个股:1)绑定优质车企或热门车型公司将享有高于行业的增速。2)盈利修复将为厂商带来量利齐升。 一)连接器:汽车连接器行业将持续受益于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新增高压、高速连接器单车价值有望达2000元以上。此外,充电桩的普及以及大功率充电技术的发展也将贡献增量市场空间。2025年,我国高压、高速连接器及充电桩市场空间有望达341亿元,22~25年CAGR为22%。国内连接器厂商产品技术积累成熟,倚靠高压、高速新需求契机,迅速切入整车厂供应链。 二)线控制动:线控底盘是自动驾驶的基石,线控制动为线控底盘中技术较成熟且渗透率较低环节。中短期内,One-Box解决方案因其高集成度带来的性能、成本优势将成为主流。2025年,我国线控制动市场空间有望达200亿元,22~25年CAGR为43%。伯特利、亚太股份已完成产品研发与量产,线控制动国产化进程提速。 三)空气悬架:空气悬架可为消费者提供优良驾驶体验,在配置竞赛与国产化降本的驱使下,配置空悬车型价格有望进一步下探。商用车出于政策要求与司机舒适性要求也有望加装空气悬架。2025年,我国空气悬架市场空间有望达331亿元,22~25年CAGR为69%。空悬系统各零部件技术壁垒高,以保隆科技、中鼎股份为代表的国内厂商通过自研或收购实现产品技术突破,且较外资具备成本优势,收获整车厂定点。 投资建议 1)整车端:持续关注竞争格局演变,胜出公司将享有高于行业的增速。建议关注:长城汽车 2)零部件端:在连接器、线控制动、空气悬架等高β赛道优选可能具备高α的公司。重点推荐:沪光股份、永贵电器、保隆科技。建议关注:徕木股份、合兴股份、瑞可达、中航光电、伯特利、亚太股份、中鼎股份、天润工业 风险提示 新车型上市不及预期、产业政策不及预期、供应链配套不及预期、零部件市场竞争激烈化
本周多晶硅致密料160-170元/kg,均价165上涨35元/kg;硅片电池价格也纷纷跟随有所上升。海通证券认为,此次价格上涨,证明了硅片电池的开工率已见底,并且随着春节临近,年前备货以防止过年期间物流中断,提前备货是历年惯例,因此对于硅料的采购热情即将复苏。 政策方面,1月17日,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加快智能光伏创新突破,发展高纯硅料、大尺寸硅片技术,支持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生产,推动N型高效电池、柔性薄膜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 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1月16日多晶硅致密料均价回升至165元/kg,环比上涨35元/kg。另据了解,国内某龙头硅片价格再次出现大幅跳涨,182mm硅片跳涨至4.45元/片,较昨日上涨0.55元/片。210mm尺寸硅片跳涨至5.8元/片,较前一日上涨0.7元/片。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的最后两个月,硅料价格出现了大幅松动。2022年10月底,国内硅料价格还位于约33万元/吨高点。今年1月11日,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公布数据显示,本周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12.5万元/吨至18.0万元/吨,周环比跌幅为9.32%;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12.3万元/吨至17.8万元/吨,周环比跌幅为9.65%。与去年10月份的高位相比,硅料价格跌幅近半。 财通证券研报指出,此轮价格反弹主要原因有:硅片企业库存减少,降价压力逐渐释放;电池片企业保持高稼动率率,对硅片需求增强;同时前期降价带来的经济性提升,下游需求有望提振,从调研来看,目前多数企业反馈春节工厂保持正常运转,放假较少,23年Q1有望淡季不淡,基于此硅料企业惜售,硅片寻求涨价。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此次硅料价格反弹属于短期波动, 长期看上游降价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今年硅料价格水平在120元/kg到150元/kg之间,乐观预计下可能到180元/kg,具体取决于上游控价措施。 事实上,市场一直留有硅料过剩的声音。硅业分会指出,仅去年底国内硅料已投产产能118.7万吨,已经完全满足全年全球组件交流侧350GW装机总需求,实际上自去年四季度开始已出现硅料明显供大于求, 今年一季度开始硅料将出现严重过剩 。 SMM预计,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约350 GW,同比增长40%左右,国内硅料产能为244万吨、同比增长125%。据供需关系看,考虑容配比及各环节损耗,2023年光伏行业对硅料需求量约115万吨;由此计算,硅料的产能利用率仅超47%。 而天风证券研报指出,此前随着硅料价格的一路走跌,市场预期23年硅料价格中枢可能降至10万以下。 随着需求的回升,硅料价格短期形成支撑。 在23年硅料产业链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看好头部硅料企业随着硅料价格短期超跌反弹带来的投资机会,看好 通威股份 23年220亿,对应PE 9X; 大全能源 23年127亿,对应PE 8X。 另外, 硅料价格止跌回升反映需求端的复苏已完成在整个主产业链上的传导 ,硅片、电池、组件环节再价格企稳下①减值风险减小同时②在需求支撑下盈利均有望企稳甚至向上,推荐硅片企业 TCL中环 ,电池片企业 爱旭股份、钧达股份 ,组件一体化企业 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 ,硅片组件一体化企业 隆基绿能 。 相关概念股: 大全能源(688303.SH):当前公司硅料产能已经达到11.5万吨/年,公司是一线硅料企业。后续公司规划了包头基地20万吨硅料产能,其中1期10万吨已经开始建设,预计2023年终投产,届时公司硅料产能将达到21.5万吨/年。 通威股份(600438.SH):2022年至今公司与美科硅能源、双良硅材料、云南宇泽、青海高景、隆基绿能共计签约硅料采购长单5份,合计105.9万吨,锁单时间持续至2027年,公司2022-2023年产能已经100%被锁定。 晶澳科技002459.SZ):公司为全球光伏组件头部企业,主营业务为太阳能硅片、电池及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运营等业务垂直一体化发展,营收主要来源于子公司晶澳太阳能,光伏组件出货量连续三年稳居全球前三名。 隆基绿能(601012.SH):公司与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达成年产46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3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及5GW高效光伏组件的一体化产能投资合作意向。此大手笔的扩产,不仅极大弥补了电池产能,还将令隆基成为横跨硅片、电池、组件三环节龙头。 TCL中环(002129.SZ):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单晶总产能提升至128GW;晶片环节,公司在天津年产25GW高效太阳能超薄硅单晶片智慧工厂项目和宜兴年产 30GW 高纯太阳能超薄硅单晶材料智慧工厂项目的加速投建、投产,有效保障了G12战略产品产销规模提升,在供应链波动下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昨日,国内外铁矿石期货价格自高位开始回落,新加坡铁矿石掉期主力合约早盘下跌4.34%,随后国内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跳空低开,收盘报832.5元/吨,跌幅4.31%。 下游补库接近尾声 本轮铁矿石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钢材需求预期好转和钢厂春节前补库。从历史数据看,钢厂春节前补库铁矿石一般会持续5—7周,其间库存增幅在1000万—1400万吨之间。本轮钢厂补库自去年11月下旬开始已经持续8周,库存累计增幅1174.11万吨,故以时间和幅度来衡量的话,本轮钢厂的春节前补库大概率已经接近尾声。 2022年11月之后,随着国内经济政策重心开始转向扩内需、稳增长,钢材需求预期持续向好,从而成为支撑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不过,当下螺纹钢2305合约已经小幅升水现货,热卷2305合约与现货也接近平水,表明盘面价格已经充分反映钢材需求向好预期。同时,钢材的现实需求还是比较弱的,且2月下旬至3月初,将进入钢材需求预期的验证阶段,一旦旺季钢材需求恢复不及预期,钢材盘面价格可能有阶段性回调,并对铁矿石价格形成进一步压制。 另外,上周铁矿石港口库存环比回升228.39万吨,也预示着铁矿石的供需形势有所逆转。 铁矿石估值水平偏高 对于铁矿石的估值水平,我们主要从钢厂利润和铁矿石成本两个角度进行衡量。鉴于钢材市场弱需求的现状,在本轮黑色板块反弹过程中,铁矿石价格反弹幅度明显强于成材,钢厂利润持续收窄,目前我们估算的长流程螺纹钢利润在80元/吨,热卷则亏损约15元/吨。低利润抑制钢厂生产积极性,全国247家钢厂高炉日均铁水产量在2022年10月中旬达到240万吨高位之后开始回落,近几周一直在220万吨附近徘徊。若后期铁矿石价格继续上涨,则铁水产量不排除会下降,进而从需求端对铁矿石价格形成负反馈。 铁矿石的成本曲线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最高的国产矿在100—120美元/吨,其次是海外非主流矿,在60—80美元/吨,最低的是海外四大矿山,在40—60美元/吨,也就是说目前127美元/吨的铁矿石价格已经超过大部分高成本矿的成本,未来也可能会刺激铁矿供应,特别是非主流矿和国产矿供应的回升。 政策及替代品影响 在目前基本面转弱以及铁矿石估值水平偏高的情况下,政策调控预期的增强对铁矿石价格形成了进一步压制。 另外,之前我们在年度报告中提到,由于2022年废钢供应受限,粗钢产量的下降大部分由废钢所贡献。而2023年之后,制约废钢供应的因素正在逐渐消除,且相较铁水来说,目前废钢有较好的性价比。所以从原料替代的角度来说,后期铁矿石需求也不具备大幅增长的可能。 综合以上分析,经过2022年11—12月大幅反弹之后,支撑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基本面因素已经开始弱化,加之估值水平偏高以及政策预期和原料替代因素影响,130美元/吨附近或为铁矿石阶段性顶部。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