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5个
据商务部网站,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商务部将36家中国实体列入美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应询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 美东时间12月15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将25家中国实体从“未经验证清单”中移出,同时又将36家中国实体列入美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请问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答: 中方注意到,美国商务部发布了两个公告,一份公告将中国25家实体移出“未经验证清单”,中方对此表示欢迎,这表明,双方是可以在相互尊重基础上通过沟通解决具体关切的;另一份公告将36家中国实体列入美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近年来,美方无视中美两国企业开展正常商业交易和贸易往来的事实,不顾中美两国业界的强烈呼声,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等措施,动用国家力量扩大打击中国企业和机构,这是典型的市场扭曲和经济霸凌做法。 美方频繁将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的做法,干扰中美企业间的正常经贸往来合作,违背市场规律,破坏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损害全球和平发展利益。这不利于中国,不利于美国,也不利于整个世界。 中方主张,出口管制应当遵守公正、合理、非歧视原则,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平利用出口管制物项的正当权益,不应对合理利用科技进步成果促进发展、开展正常国际科技交流与经贸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顺畅运转设置障碍。 中方希望美方立即停止错误做法,回到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主的多边贸易体制规则的正确道路上来。同时,针对美方的行为,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和机构的合法正当权益。
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11月份原铝(电解铝)产量为341万吨,同比增长9.4%,11月原铝产量相当于日均产量113,667吨。1-11月原铝产量为3,677万吨,同比增长3.9%。过去九个月来,原铝产量每月均录得同比增长。 限电措施的放宽令一些地区得以加速生产,同时受益于新厂投产。11月份国内电解铝行业增减并存,增产主要体现在四川、广西地区,但复产进度较慢,新增减产来自受采暖季影响的河南、山西等部分企业。进入12月份,SMM表示四川、广西部分企业维持复产状态,另外内蒙古白音华及甘肃中瑞二期及贵州等新增产能少量释放,故12月份国内电解铝运行产能仍维持向上修复状态。 因此,河南省、云南省的减产影响被抵消。9月以来,“水电大省”云南电力吃紧,电解铝企业开启限电模式。 11月份,包括铜、铝、铅、锌、镍在内的10种有色金属的产量同比增长8.8%至588万吨。1-11月总产量增长4.2%至6,181万吨。其他有色金属包括锡、锑、汞、镁和钛。
美东时间周一,美国银行全球研究团队表示,在美联储货币政策温和转向和中国经济回升的背景下,全球原油基准布伦特原油可能反弹,并迅速升至每桶90美元以上。 原油价格有望回暖 最近,由于担心全球经济走弱将大幅削减燃料需求,国际油价一直在稳步下跌,并有望录得连续第二个季度下跌。 不过,美国银行仍然预测,布伦特原油价格在2023年平均为100美元/桶。截至发稿,布油交易价格为78.91美元/桶,这意味着美银预计布油明年有望上涨超26%。 美银团队在报告中写到,近期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拖累了油价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但美联储的转向可能会提振需求,并推高油价。 最近,2年期和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深度倒挂,构成经济衰退信号,对近期石油合约构成了压力。“随着收益率曲线现在完全倒挂,布伦特原油可能需要美联储的支点来扭转局面。”美银策略师们表示。 中国经济回升有望推高油价 此外,美银团队称,随着中国经济回升后石油需求恢复,有望推动油价升温。 美银表示,尽管近期原油现货价格大幅下跌,但中长期合约价格仍具备更强的韧性,这表明,随着中国逐步优化防疫政策、美国和欧洲走出衰退,未来12至36个月,原油市场前景将更加乐观。 美银策略师们表示, 布伦特原油可能需要美联储的政策转向和中国经济回升来扭转局面。只要这两个条件得到满足,布油价格可能会迅速反弹至90美元/桶以上 。 此外,美银还表示,OPEC+可能会全面实施每天200万桶的减产决策,从而进一步支撑原油价格。 然而,美国银行也补充道 :“我们对2023年的石油需求和价格预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和印度强劲的需求增长,因此,假如亚洲重新恢复常态的进展出现任何延迟,都可能影响我们预期的价格轨迹。”
中国正在快速进入新建液化天然气(LNG)油轮市场。由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韩国船厂已被订满,国内外船东纷纷向中国造船企业寻求这种特种船舶。 三家中国造船厂——其中只有一家有建造大型液化天然气油轮的经验——赢得了今年163艘新天然气运输船创纪录订单的近30%,在这个通常由韩国占据大部分业务的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俄乌冲突打乱了全球能源供应流,导致运费飙升至创纪录水平,中国天然气交易商和船队运营商寻求确保航运,中国船厂的液化天然气油轮订单增加了两倍。 随着韩国造船企业忙于为卡塔尔北部油田(North Field)的大规模扩建项目提供服务,中国造船厂也吸引了更多外国订单,包括一些最近才获得建造膜式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资格的造船企业的首批海外订单。 根据航运数据提供商Clarksons Research的数据,中国造船厂今年赢得了45艘液化天然气油轮订单,价值约98亿美元,约为2021年订单价值的5倍。 截至11月底,中国造船厂的液化天然气订单从21个增加到66个,占全球订单的21%,价值约600亿美元。 Clarksons的数据显示,相比之下,中国造船厂仅建造了全球现有液化天然气船队的9%。 美国天然气运输需求激增 大宗商品咨询公司ICIS分析师Robert Songer表示,中国对液化天然气油轮的需求,是由于每年需要从美国运送2000万吨天然气,这是未来五年全球液化天然气船队增长三分之一的热潮的一部分。 北京咨询公司SIA Energy表示,,中国需要大约80艘船来运输美国液化天然气。 研究公司Clarksons Research董事总经理Stephen Gordon表示,“除了满足中国需求之外……这些船只也可能被用于在其他航线上进行货物贸易,” 强大的本土造船能力有利于国有能源巨头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以及私营企业新奥天然气有限公司,有助于更好地确保实现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燃料关键。 中远海运能源副总裁秦炯在上个月的一次行业研讨会上表示,该公司“已准备好与船东和船厂携手合作”,并指出了使用当地船厂的另一个优势。 国外订单 新加坡液化天然气解决方案提供商C-LNG创始人Sunny Xu表示,虽然韩国造船厂的劳动力成本更高,但现代重工和大宇造船与海洋工程等韩国造船厂在设计和建造方面效率更高,而且拥有本地供应链。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韩国造船业消息人士表示,“船东似乎对韩国造船厂的看法更为积极”“这是为了实现船东想要的设计,能够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任务,并且没有问题。” 尽管如此,中国船厂今年还是收到了19份液化天然气油轮的外国订单,而且这个数字可能还会增长。 ICIS分析师Songer表示:“由于韩国的积压以及成本上升,中国船厂变得更具吸引力。” 他说,中国船厂与GTT的关系也有所帮助。“中国未来将开始建造更多船只,这是一个合理的假设。”
澳大利亚S&P/ASX200指数收涨0.53%,报7,213.2点。 有消息称,中国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房地产政策方面值得期待,大商所铁矿石期货涨超5%;澳大利亚总理宣布,澳大利亚将煤炭价格上限定为每吨125澳元,煤炭和天然气价格上限将适用12个月;澳大利亚国债收益率走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8基点至3.296%;西太平洋银行首席经济学家Bill Evans预测,澳大利亚经济将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放缓至1%和2%,减速是基于家庭消费预测将从2023年上半年的2%放缓至下半年的近零。 矿业股涨1.92%,澳大利亚三大铁矿商必和必拓、力拓、FMG均涨超2%,Mineral Resources涨3.1%。 科技和必需消费股涨1.04%,慧咨环球涨1.23%,Block涨3.84%,A2牛奶涨2.8%。 公用事业股跌0.84%,综合能源公司Origin能源和燃气公司APA集团均小幅下跌。 个股方面,锂勘探商Patriot Lithium上市首日大涨80%;投资管理公司Pinnacle Investment Management Group在对截至2022年11月30日的与绩效费用相关的投资业绩进行审查后,公司预计就该收入应缴税款后的绩效费用净份额可能低于100万澳元,去年同期为640万澳元,Pinnacle跌3.77%。
外汇局12月7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175亿美元,较10月末上升651亿美元,升幅为2.13%。综合来看,外汇储备规模在经历8、9月的“两连降”后,10、11月持续录得增加,回升至3.1万亿美元以上。 外汇局同时指出,今年11月,受全球宏观经济数据、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 具体从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来看,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对财联社记者表示,11月推动外储规模上行的因素在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欧元区10年期公债到期收益率以及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较前值下行,从而推升外汇储备中债券资产价格,利多11月我国外汇储备。 货币方面,11月美元指数开于111.55,但下跌5%收于105.97,且进入12月延续跌势,从而推升了非美资产的美元价格,其中,欧元上涨5.3%,英镑上涨5.1%,日元上涨7.7%,这也利多外汇储备。 与此同时,人民币在步入11月后开启震荡走强,并自3月后首次月线收阳,离岸、在岸人民币于11月期间相较美元分别升值4.12%、3%。 此外,市场人士表示,贸易顺差对我国外汇储备依然形成支撑。同日发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11月我国贸易顺差录得698.4亿美元,虽较10月有所收窄,但依旧位于较高位置。 展望下一阶段外储规模,外汇局指出,我国持续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生效,经济呈回稳向上态势,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 从更长期限来看,郑后成预计,在2023年美国宏观经济承压的背景下,2023年我国外汇储备大概率高于2022年,且下半年外汇储备大概率高于上半年。 郑后成进一步表示,在当前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3个月期国债收益率倒挂的背景下,美联储大概率在2023年3季度降息。美联储降息同时利空美元指数以及10年期美债收益率,进而对下半年我国外汇储备形成双重利多。 “当前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落地显效以及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我国经济将继续呈现回稳向好态势,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12月7日讯,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 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明年主基调仍是稳增长,消费和有效投资将会是推动经济复苏的主力。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明年将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经济向好发展,做好防风险工作。 稳增长仍是主基调,消费、投资担重任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会议指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有业内人士表示,市场信心低迷和预期偏弱是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意味着政策重点将会把发展放在更重要位置,不排除未来会推出一系列提振经济政策。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稳增长仍然位居“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之首。 “明年经济工作重心还是推动经济恢复,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和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国内经济工作的‘主线’是扩大有效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说。 关于内需方面,会议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称,在疫情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扰动趋势性缓解后,国内经济增速将出现反弹,其中疫情影响消退后的消费修复将成为主动力,进而改变2022年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明显增强。 “外需收缩,使得内需的重要性凸显,预计2023年宏观经济的拉动力主要来自基建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说。 周茂华表示,消费和有效投资是明年推动内需复苏的主力,国内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和受困群体帮扶力度有望加大,推动一揽子保供稳价、稳投资、稳楼市等政策红利释放。同时,稳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此外,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称,由于明年主要经济体可能陷入衰退,稳增长要更多依赖内需,在此基础上要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 王青判断,2023年在全球经济增速普遍下滑背景下,中国经济将逆势走强。 财政政策加力,货币政策有力 本次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宏观政策方面延续积极财政与稳健货币政策,加强政策间协调配合,在宏观调控方面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宏观政策支持经济恢复的力度不减。”周茂华表示。 财政政策方面,王青表示,明年财政政策“加力”的重点或将从今年的支持基建投资提速、实施大规模退税转向全面提振消费。2023年上半年各地财政部门促消费政策有望持续加码,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温彬告诉财联社记者,“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与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一致。在这一政策主导下,次年两会制定的财政赤字率由2.6%提升至2.8%,新增专项债规模由1.35万亿提升至2.15万亿。 温彬预计,明年的赤字率将会高于今年的2.8%左右,专项债规模也将在连续两年3.65万亿的基础上相应提升。 具体到货币政策,相较于去年同期会议,删掉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实”这一表述。 王青表示,在经济增速回升背景下,2023年出台新的降息降准措施的可能性不大。但在明年物价形势整体温和背景下,货币政策转向大幅收紧的概率也较低。 “2023年央行将继续引导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宽信用过程也将在上半年持续。这将为财政政策发力以及推动经济回升提供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王青说。 而郑后成预计2023年货币政策大概率维持“稳中偏松”主基调,人民银行大概率还将继续降准。 温彬也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与近些年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合理适度”“灵活适度”的提法截然不同,预计明年货币政策力度将会加大,降准、降息等总量政策将会择机推出,各种结构性政策工具也有望加量。 王青判断,宏观政策的重心有望从逆周期调控回归结构性改革。明年经济增长动能很可能前低后高。加之明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会明显减弱,2023年宏观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稳增长力度。 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发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连日来,全国多地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涉及核酸检测、出行、就医等诸多方面,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经济向好发展。 此次会议指出,明年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这意味着未来疫情防控政策的大方向已经确定。2023年宏观经济的主基调将是‘走出疫情’。尽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波折,但社会经济生活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的大局已定。”王青说。 此外,与去年同期会议相比,此次提到,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这表明2023年力争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同时,还要做好防风险工作。”温彬进一步表示,2023年的经济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出口企业风险、地产行业风险、部分区域城投风险以及债市风险等。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未提及房地产。对此,温彬预计会在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具体安排。郑后成认为房地产市场还将出台重磅政策。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可能与近期地产行业政策较为频繁有关。 王青判断,2023年政策面将重点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带动商品房销量、房地产投资以及土地市场先后企稳回暖。 “下一步政策支持空间依然较大,其中,引导5年期LPR报价下调,持续降低居民房贷利率是关键所在,最早有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1月落地。2023年年中前后,房地产市场有望出现趋势性回暖,这将结束行业约两年的下行周期。”王青说。
12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175亿美元,较10月末上升651亿美元,升幅为2.13%。 2022年11月,受全球宏观经济数据、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我国持续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生效,经济呈回稳向上态势,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
12月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媒体记者提问如何看待美国和欧盟正在考虑对中国钢铁和铝加征关税的报道。 毛宁表示,因为我不了解你说的具体是哪个方面的关税,或者是具体是什么情况。作为原则,中方一贯反对违反世贸规则,单方面非法加征关税,这不利于任何一方。中方也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和铝生产国,2021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销售量减至不到100万吨,仅占中国合金出口总量的1.3%。 美欧寻求利用关税手段来推进其气候议程 美彭博社12月6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美国和欧盟正在考虑对中国钢铁和铝征收新的气候关税。新的关税框架由拜登政府内部提出,将在去年美欧相关协议的基础上制定,主要针对中国以及其他排放大国。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最早要到明年年底才可能与欧盟达成协议,包括确定征收关税的门槛等细节。报道称,此举意味着美欧将寻求利用关税这种通常用于贸易争端的手段来推进其气候议程。 MBMG集团董事总经理Paul Gambles在接受彭博新闻电视采访时表示,美国的这项政策不仅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破坏全球贸易、当然也无助于改善中美关系,这是一个三重打击。 进一步加税或加大中国钢材出口的压力 对于中国的钢材出口,东吴期货分析师朱少楠表示,“2021年中国钢材出口共6689.5万吨,其中出口到欧洲和美国的钢材比例很低,出口到欧洲的比例是6.8%,出口到美国的不足2%,因此但从绝对量来看对我国钢材出口影响不大。但今年海外经济下滑比较明显,中国出口逐步回落的趋势比较明显,进一步加税或加大中国钢材出口的压力。“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