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9个
SMM4月11日讯:由SMM主办的 2023 SMM(第十八届)国际铝业峰会 ,会议将于 4月18-21日 在郑州富力万达文华酒店举行。 签到时间: 4月19日08:00-17:00 签到地点: 郑州富力万达文华酒店1F 请各位代表准时出席。请携带本人名片或者报名确认短信在签到处领取代表证和会议资料袋。 与会期间可拨打: ① 大会主论坛——俞进 15601639371; ② 铝熔铸技术论坛——陈彪 17621920228; ③ 电解铝及原料论坛——杨渊浩 17680472528; ④ 工业铝挤压材应用论坛——潘如洗 17701842898; ⑤ 铝板带箔行业发展论坛——潘高鹏 17321252154; ⑥ 再生铝-压铸论坛——钟云飞 13109367300;吕君磊 17616019596 交通信息 住宿预订指南 郑州富力万达文华酒店 如果您不需要预订郑州富力万达文华酒店。以下是周边酒店推荐供您选择参考: 会场在会议开始前30分钟对参会代表开放,请各位准时入场。 扫描下图二维码查看参会嘉宾名片 并在线报名参会:
国际能源署在2月8日发布《2023年电力市场报告》,报告总结了2022年度世界电力发展的情况,并对未来三年全球电力供需变化做出预测。报告表示,2023年至2025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将加速至年均3%,其中70%以上需求增长将来自部分亚洲地区。可再生能源将主导全球电力供应增长,与核能一起满足绝大部分电力需求增量。 报告指出:“尽管2022年俄乌之间的争端引发了能源危机,但与此前2015-2019年期间2.4%的平均增长率相比,只低了0.4%,说明全球电力需求增长仅略有放缓。究其原因是经济放缓和高电价抑制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电力需求增长。” 对于未来全球电力结构的变化,报告做出预测:“到2025年,亚洲将占世界电力消耗的一半,中国将消耗全球电力的三分之一。全球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发电组合中的份额预计将从2022年的29%上升到2025年的35%。” “此外,核能在亚洲正在加速发展,到2025年,全球核能发电量增长的超过一半仅来自四个国家:中国 、印度、日本和韩国。在这些国家中,中国在2022年至2025年的绝对增长方面领先,预计中国核电发电量将新增约58太瓦时,印度则成为核电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其最大增幅可能达到81%。” 未来三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将达3% 报告总结了2022年全球电力需求的情况,并分析了电力需求增长放缓的原因,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电力需求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中国是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报告指出:“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该国2022年的经济活动,其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目前估计,2022年将为2.6%,大大低于2015-2019年期间大流行前超过5%的平均水平 。” 而欧洲的电力需求下滑除了新冠疫情影响外,只直接的原因是能源价格上涨。报告指出:“2022年,欧盟的电力消费同比急剧下降3.5%,因为该地区受到能源价格高企的打击尤其严重,导致工业消费者的需求遭到严重破坏。” 与中国和欧盟相反,美国和印度的电力消费则出现了增长的情况。报告指出:“2022年,印度的电力需求强劲增长了8.4%,原因是印度在流感大流行后的强劲经济复苏和夏季气温异常高。2022年,美国需求同比增长2.6%,主要是由于经济活动和夏季炎热和冬季寒冷时的供暖和制冷需求。 ” 虽然2022年全球电力需求平均增幅放缓,但IEA对于未来三年全球电力需求的增长依然充满信心,报告认为:“预计未来三年世界电力需求增长将加速至平均 3%,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是这一加快步伐背后的推动力,这比大流行前几年的平均增长率2.4%有所提高。” 新能源+核能成电力增长的支柱 国际能源署执行董事法提赫比罗尔说:“世界对电力的需求增长势必会加速,在未来三年内使日本目前的电力消耗量增加一倍以上。” “好消息是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增长速度足以满足几乎所有这些额外需求,这表明我们已接近电力部门排放的临界点。各国政府现在需要使低排放源的增长速度更快并降低排放量,以便世界能够在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确保安全的电力供应。” 由于全球电力需求量在未来三年肯定要增长,但世界各国对于发电产生的碳排放却不能再增加,因此低碳甚至是零碳的核电和新能源发电将成为电力增量的主体。 报告认为:“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发电组合中的份额预计将从2022年的29%上升到2025年的35%,而燃煤和燃气发电的份额将下降。” 欧洲的核电因为关停导致2022年整体核电发电量下滑,2022年欧盟的核能发电量比2021年下降了17%。尽管如此,IEA对核电的未来发展有更乐观的预期,报告认为:“全球核能发电将在2023-2025年平均增长近4%,明显高于2015-2019年2%的增长率。这意味着,到2025年,每年将产生大约100太瓦时的核能发电量,相当于目前美国核能发电量的八分之一。” 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至关重要 全球电力需求量在增长,这些增长需要可再生能源与核电作为新增的主体,对于电力系统来说,核电的灵活性比较低,而风电、光伏的波动性比较大,因此需要各国强化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 报告认为:全球电力需求和供应越来越依赖于天气,极端条件是2022年反复出现的主题。除了欧洲的干旱外,印度还出现热浪,导致该国的电力需求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值。同样,中国中东部地区也受到热浪和干旱的袭击,导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减少,空调需求激增。美国在12月也遭遇了严重的冬季风暴,引发了大规模停电。 随着清洁能源转型的步伐加快,由于供暖电气化程度的提高,天气事件对电力需求的影响将加剧,而依赖天气的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组合中的份额将继续增长。在这样的世界中,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同时确保供应安全和网络弹性至关重要。
多位参与价格谈判的消息人士1月31日称,日本买家同意第一季度铝升水为每吨85-86美元,较2022年第四季度水平下降13-14%,因为需求低迷且库存处于高位。 2022年第四季度运抵日本的西方优质铝升水为每吨99美元,且为连续第五个季度下降,并为自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日本是亚洲地区最大的铝进口国,该国进口商接受的季度铝升水通常被视为区域铝升水的基准。 消息人士称,海外铝供应商最初对第一季度运抵日本的铝升水报价为每吨95-105美元,随着供需双方的谈判推进,海外供应商被迫下调报价。 消息人士称,日本汽车行业产出回升步伐乏力,需求也相对低迷,同时日本国内铝库存充裕。 Marubeni Corp本月稍早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末,日本三个主要港口的铝库存为381,830吨,而上年同期为296,500吨 供需双方这对第一季度的铝升水谈判自2022年11月开始就已经启动,这些海外铝供应商包括力拓和South32等。 有消息人士称,有部分日本买家在2022年晚期已经敲定第一季度的铝升水为每吨86美元,但其他买家则坚持卖家进一步下调报价,并在1月中旬接受了每吨85美元的铝升水报价。
要点: 焦煤:供需紧张局面将逐步缓解,价格重心或将下移 受保供政策影响,2022年保供力度较去年有所增强,部分边界煤种转产动力煤销售。2023年国内动力煤产能预计有所释放,动力煤供需压力缓解后,部分边界煤种将回流至焦煤端,增加焦煤供应量。预计2023年炼焦煤产量达到5.07亿吨,同比2022年增长2.4%。进口方面,蒙煤通车将进一步好转, 2023年从蒙古国进口的煤炭数量或将达到4200万吨左右。俄罗斯2023年进口量变化不大,预计全年进口量在1600万吨左右。市场目前普遍对澳洲焦煤进口表现出较高预期,但确定性不高。预计2023年焦煤进口总量在7326万吨附近。需求端,目前焦化产能整体宽松,焦企开工更多的追随产业链利润做自我调节。焦煤需求大概率持稳为主,难以看到有效增长。预计2023年焦煤价格重心较2022年将有所回落。 焦炭:焦炭产能继续增加,价格及利润整体承压 2023年预计焦炭新增产能约3800万吨,淘汰落后产能约2700万吨,年内净增约1100万吨,多数落后产能淘汰将集中于年底执行,焦化产能过剩局面预计难改。但是产能调整对产量释放的影响逐步变弱,而在产能充分的条件下,影响焦炭产量释放的更多是阶段性的政策以及来自于自身利润状况的驱动,焦企有充分的空间通过调整开工率来使得焦炭产量匹配与高炉的产能需求。预计全年焦炭产量(不含兰炭)4.25亿吨同比去年增长2%。预计明年焦炭产能仍相对于铁水需求过剩,因此焦炭产量的调节和今年一样仍主要来自于利润对于边际供应的影响。需求方面,2023年铁水有下行预期,焦炭需求随之减弱,而焦煤供给增加,成本支撑松动,焦炭供需过剩压力会进一步加大。总体来看,明年焦化产能依旧处于相对过剩的状态,焦化开工和利润将维持低位震荡焦炭自身很难走出独立行情,大概率跟随成材价格波动。 一、2022年行情回顾 2022年煤焦表现整体呈现冲高回落,价格反复震荡走势,可以大致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初—4月中旬)上涨 1月中下旬由于年初煤矿维持安全生产以及临近春节的原因,部分煤矿产量供应有所收紧,矿方开工率出现季节性回落,导致煤炭整体供应短缺。同时,蒙古国疫情散发严重,口岸通关效率大幅降低,蒙煤进口量大幅缩减。2月春节期间,冬奥会在北京召开,期间焦企和钢厂面临着限产和主动消耗厂内库存的氛围,在冬奥会结束后,市场整体对下游复工有一致预期,叠加下游企业的原料库存偏低,市场存一定原料补库预期,同时俄乌冲突加剧供应紧张问题,带动盘面上涨。3月份,疫情在全国各地多点散发,部分煤炭主产地交运受阻严重,致使下游企业库存可用天数下降,部分焦企被动减产,原料煤供应短缺。随着疫情持续扩散,各地管控升级,黑色终端需求承压,但市场对未来普遍较为乐观,处在一个“弱现实,强预期”的情况之下,盘面随之上涨,在4月中旬盘面达到今年最高点。 第二阶段:(4月下旬—5中旬)下跌 在该阶段,交运逐步恢复,煤矿自身库存得到去化,煤矿开工率有所上升。同时蒙古国疫情得到缓解,口岸通关得到缓解,整体通关量有所提升。焦煤国内外供给均有所回升,但自4月19日起,国家发改委表示将继续开展全国粗钢产量压减工作,确保实现2022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铁水产量也因此出现了年度高位。钢材消费承压,市场对于原料焦煤的需求预期并不乐观,引发负反馈波动,悲观情绪外溢,引发焦煤期货率先大幅下跌。 第三阶段:(5月下旬—6月上旬)回升 5月末,全国疫情有所好转,在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提出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合理增长。6月1日,上海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全面解封。市场对于后市信心充足,对未来消费端的需求较乐观,相信在疫情得以控制后,终端需求会迅速回升,带动这一阶段盘面回升。 第四阶段:(6月中旬—7月下旬)下跌 6月15日美联储大幅加息75bp超市场预期,黑色商品全线大跌,焦煤期货再度大幅下挫,仅8个交易日,焦煤09合约下跌近700元/吨。市场期待的解封后“需求回补”的预期逐渐被持续多点散发的疫情以及终端需求数据始终较差等现实证伪,成材库存累积,销售不畅,钢厂利润持续恶化。6月底发改委再度下发压产政策,7月高炉检修增多,铁水产量持续下降,直接打压炉料需求。焦炭现货连续提降,焦企陷入亏损,被迫减产。双焦期货盘面自高位回落,主力合约跌幅超过30%。 第五阶段:(7月下旬—10月下旬)震荡 8月随着铁水产量见底,铁水产量开始回升,市场悲观情绪修复,钢厂逐步启动复产,带动原料需求增加。同时为对冲地产下行压力,政府启动“保交楼”政策。十一前后以及重要会议期间,煤矿安全生产检查加强,国内供应收紧,10月下旬煤矿方开工有所回升。综合来看,供需面来看或有阶段性扰动,但无大的矛盾累积,更多的表现为跟随板块走势以及宏观预期波动震荡运行。 第六阶段:(11月上旬-12月)上涨 进入 11 月,政策端利好频现,如地产融资宽松政策不断出台,央行降准、降息,以及国内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政策的出台。盘面价格从底部开始拉涨,市场出现修复性上涨。 二、2023年焦煤市场形势分析 1、焦煤供应 原煤产量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1-11月,我国累计原煤产量40.9亿吨,同比增长9.7%,比去年同期增加3.6亿吨,创历史新高。其中,晋陕蒙新四省区1-11月煤炭产量达33.2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81%,充分发挥了增产增供“主力军”作用。其中11月份我国原煤产量为3.9亿吨,同比增长3.1%。2022年1-10月,我国累计炼焦煤产量为4.11亿吨,同比增长1.7%。其中10月份我国炼焦煤产量4021万吨,同比减少5%。预计2022年我国原煤产量约为44.2亿吨,炼焦煤产量约为4.95亿吨,原煤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3.5亿吨,炼焦煤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500万吨。 受保供政策影响,2022年保供力度较去年有所增强,部分边界煤种转产动力煤销售。2023年国内动力煤产能预计有所释放,动力煤供需压力缓解后,部分边界煤种将回流至焦煤端,增加焦煤供应量。预计国内煤矿产量释放整体持稳为主,焦煤产能增长空间有限,预计2023年炼焦煤产量达到5.07亿吨,同比2022年达到2.4%的增幅。 从洗煤厂数据来看,2022年至今,洗煤厂产能利用率平均为72.9%,洗煤厂日均产量为60.3万吨左右。总体来看,2022年上半年由于煤矿事故频发以及安全检查等原因洗煤厂产能利用率较低,在8月中下旬铁水产量见底后,洗煤厂产能利用率开始回升至十一前后。预计2023年小幅回升,洗煤厂产能利用率达到73.5%,日均产量为62.5万吨左右。 2、焦煤进口 据海关数据,1-10月我国累计进口炼焦煤5164万吨,同比增加1217万吨,同比增幅达30.84%。其中,10月份我国进口炼焦煤620.8万吨,同比增加182.4万吨,同比增幅达41.6%。 分国别来看,我国炼焦煤的主要进口国为蒙古,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截止2022年9月,今年我国从以上几个进口国进口的炼焦煤分别占总炼焦煤进口的36%,33%,13%,9%,5%。可以看出,自2020年进口澳煤受限后,进口炼焦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蒙古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炼焦煤进口来源国。 中国自2020年10月暂停澳煤进口后,蒙煤成了中国进口煤主要来源之一。从品质上来看,与其他进口煤种相比,蒙古#5精煤是最接近当前大商所焦煤交割指标的品种,同时也最具有交割经济性。今年2月以来,我国蒙煤进口量呈直线回升状态,虽然相比于不受疫情影响的2019年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同比2021年来看,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2022年7月,我国自蒙古进口炼焦煤276.8万吨,约占进口总量的45%。虽然今年以来蒙煤口岸通关时常受到疫情影响,以致通关量恢复相比预期缓慢,但是近期已经有明显好转,甘其毛都口岸日通车数已基本稳定在800余车,策克与满都拉口岸也在沉寂较长时间后,通关量出现明显提升。 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之后加大了对中国煤炭的出口量,2022年1-9月,中国累计进口俄罗斯焦煤同比增长达到90.9%。今年4月,欧盟决定对俄罗斯实施煤炭禁运,120天过渡期后,禁运从8月11日开始正式生效,导俄罗斯煤炭出口更加倾向中国,预计接下来俄罗斯进口仍有增量。加拿大焦煤进口表现稳中有降,加拿大1-10月累计进口687万吨,累计同比减少2.6%;美国焦煤进口表现大幅下降,1-10月累计进口407万吨,累计同比减少49.21%。自2020年以来,澳煤进口量呈现环比递减趋势。早前压港澳煤从去年10月份开始通关至今年三月份结束,累计通关澳煤817万吨,其中200万吨于今年1-3月份完成通关。随后陆续通关17万吨,1-10月累计进口澳煤217万吨。 展望2023年,预计国内焦煤进口量仍有一定上升空间。蒙煤仍将是国内进口煤的主要提供国,且预计蒙煤通车将进一步好转,预计甘其毛都口岸日均通车能力将提升至700-800车左右,2023年从蒙古国进口的煤炭数量或将达到4200万吨左右。对于俄罗斯方面,预计2023年进口量变化不大,预计全年进口量在1600万吨左右。加拿大煤关注长协采购情况,预计数量相对稳定。另外,市场目前普遍对澳洲焦煤进口表现出较高预期,但确定性不高,可暂时观望。预计2023年焦煤进口总量在7326万吨附近。 2023 年焦煤进口量增量依然在蒙煤,若蒙煤按预期回升,则进口日均可增加3万吨以上,对应铁水需求4-5万吨铁水。若澳煤进口放开,进口量预计可增加5-10万吨,对应铁水需求7-15万吨。 3、库存方面 从库存来看,焦企的焦煤库存持续下降,由年初最高1396.04万吨一路下降至7月末的735.27万吨,截止12月9日已经回升至904.23万吨;钢厂焦煤库存自1月末由1089.84万吨下降至12月9日的792.66万吨,处于历史最低位置;港口库存自年初由457万吨开始一路下降至5月末低点达到137万吨,后小幅回升至8月末又连续下降,截止12月9日港口库存为113.63万吨。今年消费淡季双焦库存累库幅度均低于往年同期,双焦库存得到快速去化,均处于低库存状态,焦煤总库存创历史最低库存。 展望2023年,在澳煤禁运政策不变的前提下,美国、加拿大资源由于运距较长、运费较高等问题,进口量相对较低,海运煤进口增量看向俄罗斯,预计港口库存仍将维持在低位窄幅波动。预计2023年焦煤供增需减,综合来看焦煤总库存将较2022年稍有累库。 三、2023年焦炭市场形势分析 1、焦炭供给 产能方面,从2020年到2022年,焦炭行业去产能进入高潮,这是自2016年供给侧改革以来的延续。2016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层面均相继出台了较多的焦炭行业去产能政策,各省的去产能政策基本上是围绕在4.3米及以下的焦炉产能进行的,产能淘汰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河北及河南地区,基本都是省内置换。今年国内各省虽仍积极开展焦化产能的淘汰和置换工作,使得国内的焦化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和优化,但节奏同比去年有所放缓,焦化实际产量受疫情防控、焦化利润以及双碳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上半年,疫情影响开工,部分新增产能上线延迟,从时间点上来看,新产能从装煤到出焦到满产通常有3-6个月的周期,因此2022年焦化产能整体表现宽松。 对于去产能任务较重的山西省,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动焦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要求4.3米焦炉在2023年底前全部关停,全省焦化总产能控制在14372.4万吨以内,不再新增焦化产能。从山西省部分市的产能调整计划来看,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关小上大”,产能淘汰与产能释放并举,去产能压力不大,预计对整体供应格局影响较小。 预计未来两年仍有8000万吨左右产能建成投产,同时有6000万吨左右产能淘汰。2023 年预计净增焦化产能 1100 万吨左右,2024 年预计国内焦化产能净增 2000 万吨 左右,2025 年后国内焦化产能有望转降。 从焦炭产量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份,全国焦炭产量(含兰炭产量)3739万吨,同比增长9.5%。2022年1-11月份,全国焦炭产量(含兰炭产量)43438万吨,同比增长0.7%。 2022年因利润、疫情原料焦煤库存限制,焦企开工全年保持低位,1-10月独立焦企产能利用率均值为74%,较去年同期下降10%。回望2022年,焦企由于诸多例如春节、冬奥会、疫情、等等因素导致焦企大部分时间处在非饱和状态,无法满负荷生产。生产时常伴随着主动与被动的减产行为全年产量与去年同期相较基本持平。 2022年保持低利润运行,今年焦炭整体价格虽然高于去年,但因今年原料焦煤价格较高,焦企盈利反而不如去年。2022年1-10月Mysteel独立焦化厂吨焦平均盈利35元/吨,较去年同期减少610元/吨;10月底Mysteel独立焦化厂吨焦盈利情况,全国平均吨焦盈利-80元/吨;山西准一级焦平均盈利-97元/吨,山东准一级焦平均盈利-22元/吨,内蒙古二级焦平均盈利-80元/吨,河北准一级焦平均盈利-12元/吨。 展望2023年,产能调整对产量释放的影响逐步变弱,而在产能充分的条件下,影响焦炭产量释放的更多是阶段性的政策以及来自于自身利润状况的驱动,焦企有充分的空间通过调整开工率来使得焦炭产量匹配与高炉的产能需求。预计全年焦炭产量(不含兰炭)4.25亿吨同比去年增长2%。预计明年焦炭产能仍相对于铁水需求过剩,因此焦炭产量的调节和今年一样仍主要来自于利润对于边际供应的影响。 2、焦炭进出口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地缘政治影响下,国际煤炭价格暴涨,导致我国焦炭出口明显增加。今年5-9月份由于国外焦煤成本相对较高,而国内焦炭处于下行周期中,国内焦炭价格优势更加明显,贸易商主动寻求海外市场订单。印度铁水产量稳中有增,取消焦炭进口关税,焦炭需求量增加。2022年1-10月国内焦炭出口总量为880万吨左右,较去年同期高230万吨左右,预计全年焦炭出口量在910万吨左右。2022年焦炭出口量前3国家依次为印度、印尼、巴西,出口结构与去年基本类似。 2022年1-10月国内焦炭进口总量为36.5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84.5万吨,预计全年焦炭进口量在45万吨左右,焦炭进口量回升预期未兑现。海外煤价格大多数时间倒挂国内,导致海外焦炭价格优势不足,回流国内存在阻力。 2023年国内焦炭出口总量预计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国内方面,2023年铁水有下行预期,焦炭需求随之减弱,而焦煤供给增加,成本支撑松动,焦炭供需过剩压力会进一步加大。2023年预计焦炭出口总量在812万吨左右,较2022年下降78万吨,出口结构仍以传统的日本、印度及东南亚地区为主。但需要关注海外焦炉新增产能情况,印尼新建焦炉预计2023年继续投产,若海外焦煤价格优势重新显现,或将分流部分海外焦炭市场需求。 3、焦炭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我国粗钢、生铁和钢材产量分别为93511万吨、79506万吨和122553万吨,分别同比下降1.4%、下降0.4%和下降0.7%。其中11月粗钢、生铁和钢材产量分别为7454万吨、6799万吨和10919万吨,分别同比增长7.3%、增长9.7%和增长7.1%。11月粗钢、生铁和钢材日均产量分别为248.47万吨、226.63万吨和339.70万吨,环比10月分别下降3.43%、下降0.81%和下降8.31%。据Mysteel数据显示,今年全国247家样本钢厂日均铁水产量、高炉开工率、高炉产能利用率均从年初上升至6月中旬达到峰值开始回落至7月末,然后再度开始回升至10月份然后回落至今,截止12月9日,全国247家样本钢厂日均铁水产量下降至221.16万吨,高炉开工率回落至75.89%,高炉产能利用率82%处于年内相对低位。预计2022年全年生铁产量约8.65亿吨,同比减少350万吨,2023年生铁产量8.6亿吨,同比减少500万吨。 4、焦炭库存 目前可以看到焦炭总库存处于一个历史较低位水平,焦企焦炭库存相较2021年库存水平小幅下降,但是钢厂库存今年较前几年下降幅度较大,今年钢厂焦炭库存始终处在低位,春节结束后的复产进程遭遇了疫情冲击,影响到下游补库进程,从6月末开始,整个黑色产业由于终端需求疲弱引发的负反馈导致多数钢厂进行高炉检修停产,厂内库存下降,并一直保持低库存水平运行。港口方面,库存变化主要反应的则是贸易商情绪,短期的价格变动引发的集港与疏港行为带来港口焦炭库存的增减。2022年,焦炭港口库存未出现明显累积和去化,基本维持在合理区间波动,目前处在一个历年同期偏低的位置,仅高于2021年。 四、结论 焦煤:受保供政策影响,2022年保供力度较去年有所增强,部分边界煤种转产动力煤销售。2023年国内动力煤产能预计有所释放,动力煤供需压力缓解后,部分边界煤种将回流至焦煤端,增加焦煤供应量。预计2023年炼焦煤产量达到5.07亿吨,同比2022年增长2.4%。进口方面,蒙煤通车将进一步好转, 2023年从蒙古国进口的煤炭数量或将达到4200万吨左右。俄罗斯2023年进口量变化不大,预计全年进口量在1600万吨左右。市场目前普遍对澳洲焦煤进口表现出较高预期,但确定性不高。预计2023年焦煤进口总量在7326万吨附近。需求端,目前焦化产能整体宽松,焦企开工更多的追随产业链利润做自我调节。焦煤需求大概率持稳为主,难以看到有效增长。预计2023年焦煤价格重心较2022年将有所回落。 焦炭:2023年预计焦炭新增产能约3800万吨,淘汰落后产能约2700万吨,年内净增约1100万吨,多数落后产能淘汰将集中于年底执行,焦化产能过剩局面预计难改。但是产能调整对产量释放的影响逐步变弱,而在产能充分的条件下,影响焦炭产量释放的更多是阶段性的政策以及来自于自身利润状况的驱动,焦企有充分的空间通过调整开工率来使得焦炭产量匹配与高炉的产能需求。预计全年焦炭产量(不含兰炭)4.25亿吨同比去年增长2%。预计明年焦炭产能仍相对于铁水需求过剩,因此焦炭产量的调节和今年一样仍主要来自于利润对于边际供应的影响。需求方面,2023年铁水有下行预期,焦炭需求随之减弱,而焦煤供给增加,成本支撑松动,焦炭供需过剩压力会进一步加大。总体来看,明年焦化产能依旧处于相对过剩的状态,焦化开工和利润将维持低位震荡焦炭自身很难走出独立行情,大概率跟随成材价格波动。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期货有限公司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尽管本订阅号所包含的信息是我们于发布之时从我们认为可靠的渠道获得,但我公司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其中的资料、意见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期货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期货有限公司已发布的完整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光大期货有限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期货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期货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期货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2022年国内钢材市场回顾 从交易逻辑看,2022年钢价走势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月至4月初,在货币政策转向、宏观强预期的影响下,叠加钢厂行政限产导致钢材库存较低,支撑价格走强,螺纹钢价格从年初的4300点震荡上行,4月初一度达到5181元/吨的年内价格高位。 第二阶段:如果说1月至4月初交易的主要逻辑是需求的强预期,那么4月初至7月中下旬这一阶段的下行,交易的核心逻辑就是预期的落空和弱现实的压制。3月底,随着全国疫情逐渐加重、蔓延,传统的“金三银四”需求落空,在宏观预期提振效果减弱后,弱现实对盘面压制作用逐渐明显,盘面开始下行。5月底至6月初,由于疫情明显好转,稳增长再出新政,盘面曾短期重拾信心。但复工后需求持续疲弱使得预期再一次落空,叠加高温淡季将要到来,市场悲观情绪开始蔓廷,钢厂也在库存压力明显的情况下降价减产,螺纹钢盘面在6月中旬开始再次承压下行,且下行速度远快于5月。市场对未来需求充满担忧。从6月至7月中旬,螺纹钢盘面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从4800迅速跌至3600左右。 第三阶段:7月下旬至10月底,在前期螺纹钢价格快速走弱后,钢厂在库存压力和亏损影响下,开始大规模主动减产,螺纹钢供应端收缩明显,市场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再叠加“金九银十”旺季需求预期,7月下旬开始,钢价开始低位反弹。但房地产持续走差,“金九银十”旺季需求并未如期兑现,盘面在预期与现实之间反复博弈,震荡走弱。 第四阶段: 11月开始,在国内防疫政策放松、房地产融资政策频发、美联储加息放缓等利多因素影响下,悲观预期被逐步扭转,螺纹钢盘面也逐步走强。 供给端 我们在《2023年铁矿石供需情况展望》文章中对2023年钢材供给端进行过分析,2023年预计呈现产能淘汰为主,利润主导供给的格局。2023年全国钢铁行业计划新增高炉26座,计划淘汰高炉63座,全年计划净淘汰产能约500万吨。利润方面,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自去年7月开始便处于连续亏损状态,全国247家钢厂全年盈利率不超过84%,最低仅9.96%,创历史新低。考虑到2023年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减弱,宏观面利好政策不断,房地产行业将呈现逐步修复态势,市场信心提振利好成材终端需求,钢厂利润或将得到一定修复。 需求端 ① 地产行业 用钢需求主要看新开工面积,其次参考施工面积和施工强度,竣工阶段的用钢量最小。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2,895.00亿元,同比下降10.0%;土地购置面积10,052.0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4%;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6.8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3%;房屋新开工面积120,587.0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9.4%。从数据上看,目前房地产需求依然疲弱,而拿地作为地产新开工的先行指标,土地购置面积的大幅减少也意味着2023年房地产新开工难有明显回升,对用钢需求形成一定拖累。但考虑到2022年二季度以来房地产政策端利好频出,2023年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放宽,投资和销售面积有望稳步回升,施工和竣工数据也有改善预期,地产端整体用钢需求或将出现一定改善,且需求增量预计集中在下半年。 ② 基建行业 基建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方式。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撑基建全年保持较高增速,对钢材消费的托底作也用毋庸置疑,尤其在下半年地产表现持续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基建投资维持高位使得用钢需求明显回升。但基建作为稳经济的重要手段,与地产增速此消彼长。考虑到2023年地产数据有望在震荡筑底后逐步企稳回升,基建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或将在2023年后期逐步减弱,相应的基建对于钢材消费的带动作用也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格局。 ③ 制造业 机械制造行业:传统工程机械行业由于周期属性较强,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其消费需求也呈回落态势,但受益于国内工程机械产业链的日益成熟,近几年国内工程机械的出口保持了较高的韧性,叠加国内基建仍有望在2023年继续托底,预计工程机械产量有望保持平稳;机床行业受疫情影响,进口量大幅减少,加速了我国机床国产替代的进程,使得国产机床在近几年迎来快速发展期;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新能源、光伏、锂电等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相关的机械行业发展迅猛,整体机械行业对钢材消费需求预期平稳向好。 汽车行业:2022年初受疫情冲击乘用车行业整体销售承压,6月以来乘用车购置税减免政策落地,政策刺激下乘用车销量强势反弹。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在供给端放量的带动下,销售占比逐步增长。考虑到政策层面重视扶持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较为广阔。展望2023年,汽车行业总体销量或保持平稳,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或继续提升。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在耗钢量较低,因此汽车行业整体钢材需求或有所减少。 家电行业:疫情以来,受海外通胀高企、经济下行影响,国内家电出口持续下滑。考虑到海外家电龙头及渠道库存仍在去化阶段,预计2023年国内家电出口仍将承压。国内方面,随着地产政策发力,作为地产后周期板块的家电行业可能受到一定的提振,国内家电终端消费有望小幅改善。总体来看,2023年家电行业对用钢需求改善不大。 造船行业:从国内主要造船指标来看,当前中国手持船舶订单量仍处于历史高位,虽然2022年我国新接船舶订单量较2021年有所下滑,但仍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在手持订单量及新接订单量均处于高位的情况下,预计2023年国内造船业对钢材的消费需求仍将保持强劲。 ④ 钢材出口 22年前11月钢材累计出口6194万吨,同比增长0.4%。钢材出口主要取决于出口利润,而出口利润由海内外需求的相对强弱决定。2023年预期海外经济进入衰退,而国内经济是触底回暖的一年,预计钢厂出口或呈现同比下降的状态。 总结 从国内钢材消费的供需总量来看,2023年国内钢材仍将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考虑到2023年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叠加2022年以来各项经济政策有望在2023年进一步落地实施,预计2023年钢材消费或将呈现前低后高、逐渐回升的态势,但在钢材供应弹性足够大的情况下,钢价走势可能依然表现为震荡偏弱运行。
2023年春节假日各地二手房及新房交易呈现冷热不均的局面。 今年春节期间(1月21日-27日),多城二手房市场带看、买房数量较去年同期出现明显提升。 58安居客研究院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70城中有56城二手房日均需求热度出现明显上涨,其中仅9个二线城市和5个三线城市需求热度出现下跌。二线城市中,长春、沈阳、哈尔滨三个省会城市及大连二手房需求热度大幅上升,昆明、厦门、贵阳、成都等城市需求热度则有所下降。 另据贝壳研究院数据,全国50城二手房带看量较2022年春节期间提升28%。其中,成都、重庆二手房带看活跃度较去年春节分别提升1.5倍和1倍,惠州、东莞、佛山春节期间带看量较去年同期翻倍,深圳增幅高达86%。成交量方面,今年贝壳重点50城二手房成交量较去年春节增加57%。 与二手房市场交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春节期间新房市场成交并未走出低谷。 据中指院调研报告,2023年春节期间代表城市新房成交规模保持低位,较去年春节假期下降约21%,恢复至2019年春节成交量的75%,仅部分城市在去年同期低基数下同比出现增长。 克而瑞数据显示,全国40个重点城市今年春节期间成交量仅为35.7万平方米,环比下降75%,同比下降14%。分能级来看,一线城市购房需求相对坚挺,虽然春节周成交量同比下降72%,但仍显著好于2021年、2019年同期。 贝壳分析师认为,春节期间楼市表现反映出城市及人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刚需群体对楼市预期较弱,但改善型群体对楼市预期较强。 克而瑞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杨科伟表示,结合17个典型城市重点监测项目案场认购面积情况来看,武汉、南京、重庆等城市新房市场尚无明显起色。 以武汉为例,克而瑞在武汉统计的77个在售项目春节期间认购量明显缩减,其中38%的项目仅有来访无认购,47%的项目认购5套以下,10%的项目认购5-10套,5%的项目认购10-15套。在南京,受春节返乡因素影响,项目客户来访量约为节前周度来访量50-60%,多数项目实际认购数量偏少。 受需求端低迷影响,今年春节假期房企推盘积极性普遍不高,仅少数二三线城市房企仍保持较高推盘热情。 “除青岛、长沙、梅州等少数城市今年春节期间新房供应量超过2万平方米外,大多数城市供应量未出现明显增加。”杨科伟称。 虽然新房交易整体情况不佳,不过徐州、遂宁、达州、泸州、绵阳、宜宾、淮安、宿迁等三四线城市部分楼盘,今年春节期间出现“逆势翻红”,28个三四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上涨13%,温州、东莞、中山、珠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同比涨幅均超过50%。 此外,克而瑞对35个城市春节期间热销项目进行调研后发现,96个热销项目中有63个位于三四线城市,占比高达66%,一二线城市项目去化表现明显不及三四线城市。 在58安居客研究院研究总监陆骑麟看来,这与返乡置业潮及房企展开的优惠力度大小,均有一定关系。一方面今年春节返乡人群较前几年明显增加,带动一部分返乡置业需求的落地;另一方面,房企在此期间展开的各种促销活动,对吸引买家入市也起到积极作用。 “川渝地区促销力度不小,位于泸州、资阳等地的项目以低首付等方式吸引了不少购房者,其它折扣力度小的项目,到访量和认购量则没有出现明显提升。”杨科伟表示。 其进一步指出,从春节楼市情况来看,2023年开局依旧很难。各种利好政策叠加之下,目前并未使成交得以显著提升,后续市场走势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 中指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经过较长时间调整,2023年将是房地产重启的一年,在政策的支持下楼市将重回正常运行轨道。 “短期来看,供需两端政策将继续加快落实,一二线城市住房需求旺盛,有望率先迎来市场复苏。今年楼市‘小阳春’或将在少数城市出现,但对大部分城市而言,经济环境以及房价预期仍较弱,市场修复需要更长时间。”陈文静称。
RBC Capital发表研报表示,欧洲汽车制造商在2023年将迎来艰难的一年,而其中,法拉利(RACE.US)是其在该行业的首选。 RBC的团队表示,法拉利预计将在今年推出Daytona和Purosangue车型,从而大幅提升销量。因此,随着高端品牌能够捍卫利润率,在价格上涨13%的支撑下,这家意大利汽车制造商的销售额将较2022年增长14%。 RBC补充道,其他汽车制造商的定价能力不太可能像法拉利如此强大。 该行分析师表示,欧洲大陆的经济恶化和随之而来的消费者疲软可能会促使价格下降,就如北美和中国市场已经出现的降价现象。价格下降可能会冲击许多汽车制造商的利润,加剧供应链瓶颈的现有阻力。 “我们预计,尤其是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欧洲可能会出现降价潮。在我们覆盖的个股中,受影响最大的将是梅赛德斯-奔驰和Stellantis(STLA.US)。不过,尽管我们下调了预期,使其低于普遍预期,并下调了目标价,但我们仍然认为奔驰和大众的股价较当前水平有上涨潜力,并维持‘跑赢大盘’评级。” 在RBC覆盖的个股中,唯一未被下调预期的汽车制造商只有法拉利和戴姆勒卡车公司(Daimler Truck)。 “我们继续看好戴姆勒卡车公司,主要是因为它与同行的估值明显脱节,”RBC的分析师解释道,“诚然,考虑到卡车行业的高周期性,投资者通常会在经济衰退期间避开该行业,但我们预计2023年的经济衰退不会像以往那么严重。”
晶科能源1月20日盘后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6.6亿元-29.6亿元, 同比增长133.05%-159.33% 。 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6.76亿元,若以此计算,则Q4单季度有望实现归母净利润9.84亿元-12.84亿元, 同比增长134.17%-205.57%,环比增长27.64%-66.56% 。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几家券商给出的晶科能源2022年全年预测,该公司 净利润预告中值(28.1亿元)已超出预期 。 本次公告中,晶科能源谈及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时表示,全球市场需求旺盛,公司不断优化一体化产能结构,持续推进产品降本增效。 在光伏组件出货量上升的同时N型产品红利逐渐释放,实现收入和盈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 在晶科能源2022年12月30日披露的调研纪要中,其表示有信心完成 四季度13GW-15GW组件出货目标,全年组件出货41.5GW-43.5GW。2023年N型组件将成为主力产品 。 另外, 公司已锁定2023年组件订单总量的50%左右 。在当前硅料快速跌价背景下,近期新签订单组件价格有一定松动,但总体签单价格仍较为坚挺。 产能方面,2022年年底,晶科能源硅片、电池、组件各环节已投产产能分别为65GW、55GW、70GW,2023年将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保持合理扩产节奏。 产品方面,就在今年1月10日,晶科能源刚刚发布第二代Tiger Neo系列组件,包括54片445瓦、72片615瓦及78片635瓦三个系列,最高效率分别达22.27%、23.23%和22.72%,采用N型TOPCon技术。 至于效率数据方面,截至2022年12月,晶科能源实验室效率已突破26.4%,量产效率达25%以上。 放眼整个光伏产业链,如今光伏景气加速向上,多家券商分析师预计,光伏装机或持续超预期。国内大基地规划支撑电站需求中长期增长,经济性推动分布式装机持续高增, 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350GW。 而随着硅料供需拐点来临,价格进入下行周期,产业链利润有望向组件等下游制造端转移。组件环节中,东方财富证券指出, N型迭代加速,TOPCon组件较P型组件溢价约0.1元/w,预计2023年超额盈利有望持续 。
投资公司KeyBanc Capital Markets周四发布了对半导体市场的2023年展望,指出该行业不包括内存的收入可能会下降4%,今年上半年将大幅下降,随后下半年会复苏。 分析师John Vinh表示,“尽管2022年费城半导体指数(SOX)大幅回落,但我们仍然认为半导体行业将出现软着陆。” 他指出了四个原因:1)费城半导体指数和该指数的远期市盈率已经从峰值到低谷分别下跌了55%和46%,这表明“股价已被消化”;2)由于客户的长期协议,积压订单有了更好的可见性;3)这些公司拥有有利的定价杠杆,预计今年价格将会上涨;4)最后,该行业还有长期增长动力,包括物联网、电动汽车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云和数据中心、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 对于面向消费者的市场,Vinh表示,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其他市场应该会下降,但这可能会被云数据中心和汽车的增长“部分”抵消。 今年预计将是半导体资本设备行业的低谷年,整体支出可能达到700亿美元,2024年将反弹10%至15%。 虽然这一路上会有一些颠簸和意想不到的转变,但Vinh表示,像AMD(AMD.US)、科磊(KLAC.US)、MKS仪器(MKSI.US)、英伟达(NVDA.US)和高通(QCOM.US)这样的公司是今年的首选。 AMD 被视为云计算领域“杠杆最大的公司之一”,它的市场份额超过了英特尔,“应该会保持超大规模的服务器增长”。 科磊是过程控制领域的领导者,在代工和逻辑领域的敞口比同行更有利。 MKS仪器在收购Atotech后进入了极具吸引力的PCB市场,其长期盈利能力"远高于目前的预期"。 英伟达可能会受益于新产品的推出,包括分别针对数据中心和游戏的Hopper和RTX40系列显卡,以及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超大敞口”。 最后,高通应该会受益于智能手机市场的触底,而中国重新开放应该会“带来多重利好”。 Vinh还指出,由于估值低迷和债务融资成本上升,今年不太可能有太多大规模并购,但可能会有“打包”收购。Vinh认为英特尔、英伟达和高通最有可能成为收购者,而Ambarella (AMBA.US)、Silicon Laboratories (SLAB.US)和Synaptics (SYNA.US)最有可能被收购。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1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中电联秘书长郝英杰表示,2023年预计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拉动电力消费需求增速比2022年有所提高。正常气候情况下,预计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15万亿千瓦时,比2022年增长6%左右。 据中电联预测,预计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部分区域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迎峰度夏期间,华东、华中、南方区域电力供需形势偏紧;华北、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迎峰度冬期间,华东、华中、南方、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偏紧;华北区域电力供需紧平衡;东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关于电力企业如何应对。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蒋德斌表示指出,电力供需涉及到供给侧的发电端、输电端等主要环节,也涉及到需求侧,也就是用电负荷端。实现电力供需平衡,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将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发电端将努力克服燃料供应中面临的价格、质量等问题,积极采购电煤,努力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另外,充分利用前期检修窗口期,加强机组及相关电力设备检修,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减少用电高峰期的非计划停运;大力推进保供重点发电项目建设投产,能尽早在迎峰度夏等用电高峰期发挥作用。总之,将全面挖掘发电潜力,推动各类电源应并尽并、应发尽发。 电网端科学安排运行方式,加强电网运行监控。充分发挥大电网资源配置作用,加大跨省跨区电网错峰支援、余缺调剂力度。通过省间现货市场、应急调度等手段,对电力供需形势紧张的地区进行紧急支援减少电力缺口。此外,加强和各地方政府沟通,严格落实跨省区优先发电计划,加强省间交易中长期合同电量签订和履约。 用电端坚持“需求响应优先、有序用电保底、节约用电助力”导向,充分挖掘电力需求响应潜力,精细化落实需求侧负荷控制措施,持续强化负荷管理。各地区提前制定需求响应及有序用电实施方案并提前演练。大力宣传节能节电知识,引导社会持续提高节能节电意识,同时不断完善价格补偿机制,以市场化方式降低高峰用电负荷需求。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