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06

  • 锂电池头部公司海外建厂厉兵秣马 材料领域千亿投资跟进

    在国内市场内卷加剧之下,凭借产能、产品、成本和技术研发等方面优势,国内锂电池企业纷纷开始强化全球化战略布局,以推动整体竞争力和经营业绩的提升。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锂电池等“新三样”出口额首破万亿大关。今年一季度,“新三样”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大增66.9%。 海外建厂:头部公司厉兵秣马 除了出口,锂电池产业链公司海外建厂也有所加快。近两年来,头部电池企业海外扩产项目也逐渐进入实质性阶段:宁德时代德国图林根州电池工厂迎来投产,正式供应欧洲周边客户;国轩高科德国哥廷根工厂、美国弗里蒙特工厂、泰国合资工厂一期逐渐投产下线;上汽正大泰国动力电池工厂投产;蜂巢能源泰国工厂也迎来投产…… 据晚点LatePost报道,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发出了2024年总裁办1号文件,其在信中表示:国内市场越来越卷,宁德时代的海外市场份额去年追平了LG,仍有较多空间;2024年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但新能源大势是国际共识,暂时的不确定性反而给有能力的人更多机会。 报道称,曾毓群将亲自掌舵出海布局,谭立斌、黄思应、冯春艳和曾嵘三位联席总裁分别挑梁海外销售、基地运作及海外供应链搭建、采购重任,直接向曾毓群汇报,构建了高效响应链路的决策体系。 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2023年也曾表态称,如果想要在全球化过程中有所作为的话,国轩高科必须在欧洲、美国、南亚等地市场布局。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从国内锂电池企业海外建厂整体情况来看,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锂电池企业海外建厂数量已超35个(包含电芯、模组PACK工厂),其中,23个工厂公布了规划产能,总计超过553.5GWh。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表所列海外基地,业内流传的消息更多,但因详情不明,故未作统计。例如,有媒体称,加上德国、匈牙利、印尼工厂,宁德时代在海外已建成及筹备、在建的工厂总数已达8个,其余5个分别为美国密歇根工厂(与福特合作)、美国内华达工厂(与特斯拉合作)、泰国工厂、西班牙工厂、摩洛哥工厂。 一季度全球(不含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 中国电池企业加速海外布局的背后,是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自今年1月以来,在海外动力电池市场,宁德时代市场份额已赶超LGES,位居首位。 电池网注意到,2023年,宁德时代海外收入高达1309.92亿元,同比增长70.29%,占整体营收比例上升至32.67%。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已获得BMW、Daimler、Stellantis、VW、Hyundai、Honda等多家海外主流车企新定点,并与Stellantis签署战略谅解备忘录,在欧洲市场向其供应磷酸铁锂电池,助力欧洲电动化转型;与Daimler、Volvo等头部重卡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数据来源:SNE,Bloomberg,东吴证券研究所 另据东吴证券发布的研报,2024年一季度,宁德时代/LGES/三星 SDI/SK On/松下欧洲市场份额为34.2%/33.2%/10.9%/8.7%/0.9%,其中宁德时代份额稳步提升,LGES份额逐步下降。 图片来源:蜂巢能源 此外,就在6月4日,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杨红新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今年1-5月,蜂巢能源海外客户共出货37,457台车用电池,合计出货1.83GWh,海外出货占比升至25%。 为就近配套客户,紧跟电池企业步伐,电池材料及设备等领域公司也积极筹划出海。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仅在中游锂电池材料领域(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四大主材及铜箔铝箔两大辅材)领域,海外生产基地布局就超过41个,其中正极材料及上游前驱体生产基地占比过半。41个项目中,22个工厂公布了投资额,总投资约1387亿元。 欧美逆风 :重新审视海外战略 出海寻找机遇,同样也面临风险。其中,地缘政治风险是中国电池企业选择出海目的地的重要考量因素。 在今年1月19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曾提到,“新三样”为中国制造业又增添了亮色,但在充分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外部形势上,还面临消费需求不够旺盛,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主义行径等不利因素。 2023年8月,《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于2024年2月18日起实施。根据新电池法案,自2024年7月起,动力电池以及工业电池必须申报产品碳足迹,需要提供电池厂家信息、电池型号、原料(包括可再生部分)、电池碳足迹总量、电池不同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碳足迹等信息。 2023年10月,欧盟启动对进口中国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调查的理由是中国的政府补贴导致电动汽车“产能过剩”,并向欧洲倾销。 2023年12月,美国政府发布《<通胀削减法案>外国敏感实体指南》,明确从2024年开始,含有由外国敏感实体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的车辆将失去《通胀削减法案》税收抵免资格。所有在中国注册成立或中国政府持有其25%及以上股份的公司,都将被视为外国敏感实体,被排除在补贴之外。 今年5月,美国发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等产品的加征关税。其中,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从2024年起,将从目前的25%提升至100%;针对电池、电池零部件和关键矿物,2024年锂离子EV电池关税税率将从7.5%提高到25%。 近年来,美国一直是中国锂电池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其次为欧洲的德国。 欧美等海外市场的“逆风”,让我国锂电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海外战略。 相比于海外独立建厂,一些企业开始侧重与当地企业合资建厂和技术授权。 2023年2月,福特汽车正式宣布投资35亿美元,在美国密歇根州Marshall建设一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宁德时代将为该工厂的生产提供技术与服务支持。 曾毓群在2024年总裁办1号文件中也特别提到,宁德时代推出技术授权模式后,更多国际车企开始积极与宁德时代探讨合作,他希望这些项目在近几年落地,这对宁德时代未来5到10年的海外拓展至关重要。 除了宁德时代,其他电池企业也在尝试通过技术授权实现海外布局。 2023年9月,亿纬锂能公告,其旗下公司亿纬美国与Electrified Power、Daimler Truck、PACCAR三家公司设立合资公司,在美国合作建设动力电池工厂,该合资公司将使用亿纬锂能的技术。 今年2月,博格华纳宣布与比亚迪公司旗下的弗迪电池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博格华纳将在欧洲、美洲及亚太部分地区拥有使用弗迪刀片电芯为商用车本地化生产LFP电池包的权利。该协议有效期为8年。 除了贸易规则和壁垒等,中国电池产业链企业出海建厂也面临着土地、用工、用能、供应链等成本高,项目建设推进慢,产品认证门槛高,海外融资困难等挑战。 宁德时代十三大生产基地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仅从单GWh投资额来看,宁德时代德国工厂的计划总投资额达到了18亿欧元,单GWh投资额高达1.29亿欧元,匈牙利工厂单GWh投资额也达到约0.734亿欧元,而宁德时代国内基地的单GWh投资额基本在2.5亿元-5亿元之间,远低于国外基地。 同时,海外市场需求的放缓,也在影响着相关电池项目的推进。 6月5日,有消息称,欧洲车企Stellantis和梅赛德斯-奔驰集团暂停了两家电动汽车电池厂的建设,考虑转向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 5月22日,日本松下公司社长楠见雄规宣布,公司正在考虑推迟电池业务的扩充计划,这一决定与美国电动车市场销售放缓有关。 结语 :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曾指出:“做难而正确的事,才是最有竞争力的。” 从长期来看,尽管海外市场云诡波谲,但出海依旧是大势所趋。不过,从短期来看,随着海外市场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加大,部分电池产业链企业或将量力而行,适度调整节奏。

  • 锂电回收势在必行 上市公司拟在安徽宁国追加项目投资至近25亿

    5月31日,博世科(300422)公告,公司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拟签订《投资框架协议》,双方将在“12万吨/年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开展合作,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4.9亿元。根据协议,本次对外投资由安徽宁国市市属国有公司先行投资建设,后期再由公司设立的项目公司回购。 公告显示,项目占地约240亩,项目总处理规模为12万吨/年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生产线,其中原料包括废旧锂电池电芯/卷芯及正极片废料、镍钴中间体(MHP)等。 博世科表示,本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以安徽省为核心,辐射长三角地区,加快公司在新能源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领域的布局,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 电池网注意到,此次项目为博世科拟将原“3万吨/年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的对外投资计划调整为“12万吨/年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据悉,2023年7月13,博世科拟在安徽省宁国市投资建设“绿色环保及环卫装备生产线项目”和“3万吨/年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其中“绿色环保及环卫装备生产线项目”初步计划投资不超过6.21亿元;“3万吨/年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初步计划投资不超过4.17亿元,计划投资金额合计不超过10.38亿元。 据博世科分析,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废旧锂电池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方面,未来2-3年内动力电池退役期高峰即将来临,同时镍钴锂等资源安全约束和环保风险等问题也益发凸显,锂电回收势在必行。 从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数据来看,随着正规企业间“联盟”的逐步建立,废旧电池也逐渐落回正规渠道,2023年实际回收量为62.3万吨。根据各企业的规划目标,到2028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产能将达到1024.2万吨/年。 博世科称,本次签订《投资框架协议》暨对外投资进展事项是公司在新能源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产业上的重要布局,有利于公司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有助于提升公司在环保领域的行业地位和综合竞争力,符合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

  • 总投资超10亿!钰盛科技3GWh特种聚合物锂电池项目迎新动态

    据“湘潭日报”消息,近日,湖南韶山钰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钰盛科技”)年产3GWh特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线项目加快建设,钰盛科技现场代表刘伟介绍,“项目预计9月扫尾,投产后产值将达10亿元。” 据悉,钰盛科技于2020年入驻湖南韶山高新区,致力于特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研制、生产和服务,公司建有“超高功率软包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和“超大容量凝胶固态聚合物锂离子电池”2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超过10GWh。 为顺应市场和发展需要,钰盛科技于2023年启动“三改一扩”,新增一条年产3GWh特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线。项目于2023年11月8日开工建设,总投资10.1亿元。

  • IEA:锂等电动汽车关键矿物未来有供应短缺风险(附报告全文)

    5月17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Global Critical Minerals Outlook 2024》显示,一些对绿色能源转型至关重要的矿物生产价格暴跌可能导致投资不足,未来或有供应短缺风险。 报告显示,由于产能过剩,制造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等清洁能源技术产品的关键矿物价格已跌回新冠疫情暴发前水平,其中电池相关矿物的波动最大。 IEA认为,虽然价格回落对消费者是好事,但可能会劝退投资者。在2023年,相关矿业开采项目投资增长了10%、勘探项目支出增长了15%,增速“健康”但低于2022年。 据IEA测算,按照各国设定的减排目标,到2035年,目前已公布的矿产开采项目产能将仅能满足70%的铜需求和50%的锂需求,这两种矿物是制造电动汽车的必要原材料。 IEA预测,到2040年,铜、锂、镍、钴、石墨、稀土等能源转型关键矿物的市场总额将比现在翻一番有余,达到7700亿美元。 此外,4月25日,IEA发布《电池和能源安全转型》报告称,在不到15年时间里,电池成本下降了90%以上。最常见的电池类型是锂离子电池,通常与消费电子产品相关。而如今,来自能源行业的需求占电池总需求的九成以上。2023年,电力行业的电池部署量同比增长超过130%,为全球电力系统增加了42吉瓦的电力。在交通运输领域,电池技术推动电动汽车销量从2020年的300万辆猛增至去年的近1400万辆,预计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强劲增长。 IEA预计,从现在到2030年,电池部署规模需要大幅扩大,以使世界能够走上实现能源和气候目标的正轨。在这种情况下,到2030年,全球总体储能容量将增加6倍,这其中增量的九成来自电池储能容量。 附件: Global Critical Minerals Outlook 2024.pdf

  • 年产5万吨!铂威新能源锂离子电池负极项目即将投产

    “醴陵发布”消息显示,位于湖南省醴陵市的铂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负极产业化项目建设接近尾声,预计6月底可以投产,每年产量可达5万吨。 据悉,该项目已建成生产厂房4栋、生产线8条,自动化生产效能可达80%以上。届时,量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将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包括动力电池、高端3C锂电池和储能电池等,投产后预计可安置劳动力约350人,年产值预计可达20亿元。

  • “雷霆手段”?国家着手控制锂电池产能扩张 低端重复、落后产能有望加速出清!【SMM专题】

    5月8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及公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其中提出, 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其还提到,锂电池企业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3%。 该《征求意见稿》一出,引发行业巨震,电池板块也借此在5月9日一度涨逾5%,包括天力锂能在内的多只个股一同封死涨停板。而该意见稿中提到的,关于“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的相关建议更是引发行业深思。对此,有锂电产业链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评论称,锂电池产业要重质量不过分注重数量,要限制产能扩张。 实际上,回溯以往的《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最早在2015年发布的初版,便早已明确“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技术水平低的锂电池行业项目”,与如今“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异曲同工。而如今,该意见也是基于当前的锂电池行业情况所作。 据韩国调研机构SNE 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车量达到705.5GWh。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数据,2023年仅国内电池产能就已达1860GWh,行业产能过剩明显。而浙商证券等多家市场机构此前也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车所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1200GWh,但动力电池目前的产能规划已经超过了4000GWh,规划产能远超所需产能。 且从当前的锂电市场发展期情况来看,近年来,国内锂电行业高速扩张,产能规模不断增长,但利用率却逐年下滑。产能方面,根据国内锂电池企业的投扩产项目情况,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曾预计,到2025年,我国锂电池产能很可能超3000GWh。 据SMM数据显示,按照当前4月份已经实际落地的产能来算,2024年国内锂电池年化产能在1976GWh左右,而考虑到4月中国锂电池产量94.88GWh的情况,SMM预计2024年国内锂电池年化产量在1138.56GWh,年化产能利用率在57.62%左右。 有媒体甚至预计,到2025年我国锂电池产能利用率很可能降至35%左右。两厢对比,足以看出“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必要性。 举例特定环节来看, 以2023年负极市场为例,据SMM调研显示,2023年负极材料产量在160万吨左右,而同年负极材料产能已经高达340万吨上下,印证着2023年负极材料行业产能过剩以及产能利用率低的事实,也因此,2023年负极材料价格也一路下行。 2024,负极材料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仍然存在,但发展的契机其实就藏在低迷的行情、藏在一道道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中:对更低价原料的应用、对石墨化技术的改进、对生产流程的规范、对一体化产线的建设;对排产及库存的调控、对资金流的把控;对产品结构、上下游结构的构建;对产品性能的提升、对新型负极如硅基负极、硬碳负极的研发;对海外客户的开拓、对出海计划的部署与落实……2024将是新老玩家竞争激烈的一年,也将是负极行业整体水平进一步攀升的一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如何在行业洗牌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是每一家负极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锂电隔膜行业同样面临价格战的问题,为此,企业不得已通过让利来抢占市场份额,加之国内隔膜企业的生产竞争力提升带来的市场份额增加,高价隔膜产品的价格被拉动下行,带动国内锂电隔膜价格呈现下行趋势。且自2024年春节后,头部隔膜企业间因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战持续,企业间为抢夺电芯头部企业的大订单而纷纷让利压价,低价抢单使得头部电芯企业获益。锂电隔膜的生产企业以高开工率提高产量和良品率以降低成本,并以低价出货以缓解较高的库存压力。生产方面,当前头部锂电隔膜厂商与二三线企业的开工分化较为严重,部分排名靠后的厂商订单依旧较为缺乏,排产回复迟缓。 展望2024年全年,SMM预计锂电隔膜价格尚在内卷期间,依旧维持下行态势,隔膜企业的利润收窄。随着竞争的加剧,或将有企业处理亏损状态,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 国家着手控制产能扩张 业内人士认为将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加快落后产能出清 而放眼当前的锂电池市场,仍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优质产能仍供不应求。低端产能集中扩张,高端产能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在锂电行业尤为凸显。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肖成伟便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目前我国动力电池更多呈现高端和优质产能不足、低端和劣质产能过剩的情况。其预计,一些全球化和低碳化做得比较好的动力电池企业,会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常务理事张建红也预计未来头部电池企业将占据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二线以下的动力电池企业将加速出清。 而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作为国内两大知名动力电池巨头企业,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此前还曾表示,对于当前的锂电池企业而言,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相比,其他企业卷价格“没有资格”,卷不过这两大龙头,其余企业只能同生共死。 而一二三线电池企业之间的差距,也可以从其各自的业绩报告中窥见一二。宁德时代作为全球毋庸置疑的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其2023年营收高达4009.1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高达441.21亿元;而反观孚能科技,2023年却净亏损17.74亿元,瑞浦兰钧亏损也高达19.43亿元,与宁德时代超百亿的净利润相比有着云泥之别,足以可见市场竞争之激烈。 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计,2024年价格战还会继续,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行业基本整顿完成,届时电池供应商数量将从目前的50家精简到10家左右。 提及此次的《征求意见稿》,据SMM初步了解,此次的意见稿在年度实际产量和产能门槛方面,虽然其规定上一年度的实际产量应不低于当年实际产能的50%这一点与2021年的规定保持一致,但是由于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实质上这一标准变得更加严格。 此外,工信部在此次意见稿中也重申了研发费用率不低于3%的规定,叠加产能利用率不低于50%的规定,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加快落后产能出清。 科创板日报方面也在此次访多家电池企业高管时提到其对该意见稿的相关看法,不少高管也坦言,这将有助于电池行业健康发展,结合自身情况增强竞争力。华盛锂电董事长沈锦良评价称,工信部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利于引导锂电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不再单纯扩大产能,要以提高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等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质量,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将加快落后产能出清,防止低价无序竞争。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原秘书长刘彦龙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也表示,新规范条件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要求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对企业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做出了最低要求,体现了政府部门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他表示,新规范条件将有助于防止企业盲目追求扩大产能的行为,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位来自国内头部锂电池生产商标准部门的知情人士也表示,新规范条件将会促进锂电池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长期来看,头部企业有望迎来效益,而技术储备较浅的企业则有可能面临淘汰。 湖南长沙望城区先进储能产业链链长李卫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征求意见稿》优化了锂电池及主材的技术标准,引导行业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避免无序竞争,将助推行业健康发展。其认为,该意见稿一方面有助于锂电池行业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企业为了达到新的技术标准,将增加研发投入,推动锂电池技术的创新,下游企业也将选择更高质量的原材料供应商,从而提升中国锂电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还有利于实现行业绿色发展,产能的合理控制和技术创新,有助于推动锂电池行业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 东莞证券分析师黄秀瑜也在近日评价称,在当前锂电池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工信部对行业规范条件进行修订,引导技术创新、转型升级,推动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利好头部企业。黄秀瑜表示,加快落后产能出清,防止低价无序竞争,有利于拥有技术优势和优质产能的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和盈利修复。征求意见稿注重产品质量和低碳环保,为企业"出海"做积极铺垫,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但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锂电池环节虽然产能过剩明显,但终端新能源汽车领域并未存在产能明显过剩现象,具体请查看《 从末端到榜首 中国汽车产业巨变下产能过剩论是谬论! 》一文。 推荐阅读: 》万亿大市场开启! 汽车、电池回收、拆解行业迎来风口

  • 坐标安徽蚌埠 林洋能源计划投建年产1.5GWh锂电池PACK生产线

    5月9日,林洋能源与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人民政府举行深度会谈,并就具体项目签署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林洋能源计划在安徽蚌埠五河县投资新建年产1.5GWh的锂电池PACK生产线,预计于2024年8月底前建成并投入生产。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将给五河县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力推动当地新能源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 工信部重磅利好刺激电池及能源金属板块领涨 天力锂能等多股涨停!【SMM快讯】

    SMM 5月9日讯:在工信部重磅政策利好的催化下,5月9日电池及能源金属板块开盘便迅速走高并强势领涨,电池板块涨幅一度高达5.34%,而能源金属板块盘中涨幅也超过5%。个股方面,电池板块天力锂能、金杨股份、领湃科技3股盘中20CM涨停,天宏锂电、翔丰华、星云股份等多股涨逾10%,当升科技、芳源股份等多股纷纷跟涨。能源金属个股方面,寒锐钴业涨逾11%、天华新能、华友钴业、腾远钴业等多股也一同跟涨。 消息面上,5月8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及公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其中提出, 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其还提到,锂电池企业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3%。 》点击查看详情 从当前的锂电市场发展情况来看,近年来,国内锂电行业高速扩张,产能规模不断增长,但利用率却逐年下滑。根据国内锂电池企业的投扩产项目情况,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曾预计,到2025年,我国锂电池产能很可能超3000GWh。但与此同时,产能利用率方面,截至2023年6月,我国锂电池行业产能利用率已降至40%左右,到2025年产能利用率很可能降至35%左右。因此,工信部此番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也是出于此番考虑。 据SMM初步了解,最新意见稿与2021年相比,有以下几点变化不容忽视: 1. 年度实际产量与产能比较的门槛:标准规定上一年度的实际产量应不低于当年实际产能的50%。此项要求虽然与2021年的规定保持一致,但是由于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实质上这一标准变得更加严格。 2. 能量密度等技术参数:与2021年相比,能量密度等核心技术参数的标准有了显著提升。根据当前情况,大多数企业能够满足这些新标准,因此这些参数不太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3. 产品的综合能耗:这是此次意见稿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相比于2021年,新增了四种主要材料的能耗指标,这对于那些能源消耗较大的行业将产生较大影响。这表明监管部门正在加强对行业能效和环境影响的控制。 此外,工信部的《征求意见稿》中还对消费型锂电池和动力型锂电池等性能参数进行了相应的修订,性能指标整体有所提升;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以及隔膜材料的性能要求也有所提升,有电池专家评论称,《征求意见稿》中对各类电池的性能要求均有提升,进一步彰显出我国锂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 机构评论 国联证券评价称,目前处于锂电主产业链磨底阶段,经历过此轮行业调整后,市场先进产能仍不足,终端需求持续增长背景下,国内锂电池头部企业为巩固市场份额,或将重启扩产。看好锂电设备行业前景,给予“强于大市”评级。 方正证券研报也指出,2023年底以来产业链磨底信号频传,海外主要澳矿Core Lithium、Pilbara Minerals、Albemarle Corp 等停减产并削减资本开支,考虑到中游制造环节大多处于头部盈利,二三线亏损状态,锂链底部区间或现。 光大证券也评论称,2024年一季度锂电材料盈利见底企稳,有望复苏。受碳酸锂等上游资源价格下降、竞争加剧和去库,上游资源、中游材料环节盈利能力下滑,周期性强的环节尤为明显。电池环节受益于锂价回落,毛利率逆势提升。格局好的结构件、三元前驱体环节盈利能力稳定。另外,从2024年一季度盈利能力的边际变化来看,多数中游环节盈利能力波动收窄、企稳回升,磷酸铁锂、电解液、负极等环节环比拐点回升,板块整体呈现出盈利见底企稳的趋势。 自2023年锂价持续下行 电池环节利润转好 而众所周知,自2023年以来,持续下行的锂价,也令中下游企业利润有所转好,中信证券便在近日发布研报时提到,2023年电池环节整体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94亿元,同比增加36.6%;2024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加13.7%。至于电池环节利润增速亮眼,中信证券也表示,主要是上游原材料降本以及产业链公司自身降本幅度大于销售价格降幅所致。 据SMM历史价格显示,自进入2023年以来,电池级碳酸锂现货报价整体呈现下行趋势,截至2023年12月29日,国产 电池级碳酸锂 均价报9.69万元/吨,相较2022年年底的51.2万元/吨下跌41.51万元/吨,跌幅达81.07%。同比来看,2022年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在48.24万元/吨左右,而2023年该均价跌至25.88万元/吨,跌幅达46.35%。 》点击查看SMM新能源产品现货报价 进入2024年之后,在前两个月,以碳酸锂为首的锂盐依旧因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而呈现下行态势,不过自3月初以来,碳酸锂方面因现货市场阶段性错位的情况引导价格反弹,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格在3月最高回暖至112550元/吨。进入5月份以来,碳酸锂现货报价也继续维持在11万吨左右的价位,截至5月9日,国产 电池级碳酸锂 现货报价单日下跌350元/吨之后,报11~11.3万元/吨,均价报11.15万元/吨。 现货市场方面,据SMM最新调研显示,今日碳酸理行情延续本周成交清淡的态势。部分锂盐企业的散单报价跟随市场情绪小幅下调。下游正极企业仍反馈因锂盐库存较高、长单覆盖率高等因素,在本周暂无散单采购计划。且由于碳酸锂价格在今日有所下探,买方观望情绪依旧较强。

  • 海内外多因素共振 锂电池板块上演涨停潮 行业盈利有望见底企稳

    今日,锂电池等新能源赛道股集体反弹,截至收盘,天力锂能、金杨股份、合纵科技20CM涨停,天宏锂电、翔丰华、当升科技涨超11%,万里股份、丰元股份、科力远、湘潭电化、时代万恒涨停,星云股份、芳源股份、容百科技等跟涨。 消息面上,工信部5月8日公开征求对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及公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其中提出, 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 东莞证券今日报告指出,本次修订稿注重企业技术创新,对锂电及四大主材的产品性能要求全面提升。在当前锂电池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 有助于加快落后产能出清,防止低价无序竞争,有利于拥有技术优势和优质产能的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和盈利修复;且修订稿注重产品质量和低碳环保,为企业出海做积极铺垫,有利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 海外政策端,当地时间5月3日, 美国财政部和国税局发布《减少通货膨胀法案》(IRA)中清洁能源汽车条款的最终规则 ,其中新增“不可追溯的电池材料”定义并针对其设置缓冲期,并进一步明确FEOC限制范围。 华泰证券指出,更新后法案对电池的产地要求有所放宽,给锂电产业链本土化提供了更长的缓冲时间和更多的途径。 相比此前市场的最悲观预期,中国产业链出海的路径好于预期,且获得了一定的北美市场本土化建设窗口期,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预期有所升温 。 在过去的2023年内,锂电领域整体处于下行周期,行业竞争加剧、盈利承压,板块个股股价与业绩均有不同程度下滑。而近日A股财报披露期落下帷幕,锂电行业厂商已尽数交出答卷。 光大证券5月8日报告认为,今年一季度锂电产业链格局好的环节盈利稳定,锂电材料盈利见底企稳,有望复苏。受碳酸锂等上游资源价格下降、竞争加剧和去库,上游资源、中游材料环节盈利能力下滑,周期性强的环节尤为明显。电池环节受益于锂价回落,毛利率逆势提升。格局好的结构件、三元前驱体环节盈利能力稳定。另外,从一季度盈利能力的边际变化来看,多数中游环节盈利能力波动收窄、企稳回升,磷酸铁锂、电解液、负极等环节环比拐点回升, 板块整体呈现出盈利见底企稳的趋势 。 展望2024年,甬兴证券5月9日表示,看好锂电板块的投资机会,建议关注: 1)各环节龙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德方纳米、湖南裕能、容百科技、当升科技、中伟股份、璞泰来、贝特瑞、尚太科技、恩捷股份、星源材质、天赐材料、新宙邦、科达利、震裕科技; 2)新技术新材料:信德新材、天奈科技、黑猫股份、壹石通; 3)固态电池相关:冠盛股份、上海洗霸、金龙羽。

  • 减少单纯扩大产能!锂电“供给侧改革”来了 下一个是谁?

    工业和信息化部8日发布《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和《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关于“减少单纯扩大产能”与高能量密度指标引发产业链关注。有锂电产业链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锂电池产业要重质量不过分注重数量,要限制产能扩张。 《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明确,锂电池企业产业布局和项目设立中,锂电池企业及项目应符合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节能管理、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产业规划及布局要求;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事实上,《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最早于2015年发布,此后在2018年及2021年经过两次修订,初版亦早已明确“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技术水平低的锂离子电池行业项目”,“企业申报时上一年度实际产量不低于同年实际产能的50%”。此外,对锂电池以及四大主材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的性能亦有相关要求,如对消费型、动力型能量型、储能型单体电池能量密度要求≥150Wh/kg、≥120Wh/kg、≥110Wh/kg。 但在最新的《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中,对电池产品的性能则有更详细的指标要求,对电池分类更加细致,其中动力型锂电池细分为小动力型锂电池和大动力型锂电池,电池能量密度要求明显提升。 其中,使用三元材料(镍钴锰酸锂)的能量型单体电池能量密度≥230Wh/kg,电池组能量密度≥165Wh/kg;使用磷酸铁锂等其他材料的能量型单体电池能量密度≥165Wh/kg,电池组能量密度≥120Wh/kg。功率型单体电池功率密度≥1500W/kg,电池组功率密度≥1200W/kg。单体电池循环寿命≥15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电池组循环寿命≥10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 有电池企业分析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减少业内低端产能是有必要的,但是低端的界定需要讨论,譬如现在新能源车消费市场已经从续航焦虑变成补能焦虑,确实不能单以能量密度作为限制的标准,从HEV和PHEV需求来看,增加循环次数确实更符合市场需求。 从终端需求来看,全球电动化支撑动力电池需求强劲。中汽协数据,2023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渗透率创下35.7%的历史新高。叠加储能迎来大发展,带动锂电池行业快速增长,国内企业纷纷扩产。 但在“大刀阔斧”扩产中,此前多位行业人士公开表示,尽管锂电池呈现阶段性供需错位,高端产能仍然不够。中国银河证券研报援引SMM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2025年全球锂电池产能有望达到3100GWh、4300GWh、5700GWh,约是需求倍数的3.1倍、3.2倍、3.3倍。 事实上,关于控制产能盲目扩张此前已有相关通知。2022年11月18日,工信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指出,部分环节产能盲目扩张,低质低价竞争时有发生,要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及时了解本地锂电制造及原材料产业发展情况,因时因需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建立创新引领、技术优先、公平竞争、有序扩张的发展格局。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