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个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2023 SMM (第八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大会暨产业博览会 SMM 2月28日讯:2月27日晚间,长远锂科发布2022年业绩快报。据报告显示,公司2022年实现179.75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2.7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89亿元,同比增长112.59%。该结果在其此前预计的14亿元到16亿元之间的范围。 提及公司业绩增长的原因,公司表示,报告期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快速增长,下游客户对公司新型号、新技术产品需求量快速增长,公司产品产销两旺,产销量同比实现大幅增长,规模效应得以进一步显现,同时通过实施择时跟供应商签订长单等采购策略,保障了公司原材料供应稳定,有序推进生产,公司盈利进一步提升。 今年1月底,长远锂科曾接受投资者机构调研时提到,公司2022年总出货量在6.6~6.8万吨,其中主要是中高镍产品出货,合计占比80%以上。 提及公司的产能情况,长远锂科表示,公司现有及在建的三元正极产能约为12万吨,其中麓谷基地1万吨,铜官基地3万吨,高新基地8万吨。预计2023年一季度在建部分三元正极产能逐步爬坡。公司磷酸铁锂正极完成产品验证后,预计今年二季度开始批量出货。 长远锂科预计,公司2023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出货量约在2~3万吨左右。 据SMM此前调研显示, 2022年磷酸铁锂虽受到疫情封控、电力供应紧张、原料价格大幅抬升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部分时期产量受限,但在动力、储能需求均明显增长、材料产能密集投放市场的背景下,磷酸铁锂产能产量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而价格方面,由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除了受市场供需结构影响外,同时也受碳酸锂及磷酸铁等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因此,在2022年,锂盐价格飞速上涨的同时,磷酸铁锂价格也整体呈现上涨态势。 》查看SMM钴锂现货报价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以工业级碳酸锂和动力型磷酸铁锂的价格对比来看,在2022年11月中上旬,工业零级碳酸锂现货均价刷新历史高位之后, 动力型磷酸铁锂 现货均价也冲至17.3万元/吨的高位。之后随着下游需求走向疲软,磷酸铁锂现货报价开始回调,但整体来看,磷酸铁锂现货报价在2022年依旧维持较高的价位,表现可圈可点。 截止2022年12月30日, 动力型磷酸铁锂 现货均价报16.4万元/吨,较2021年年底的10.7万元/吨上涨5.7万元/吨,涨幅达53.27%。不过自进入2023年之后,随着下游需求表现持续疲软, 动力型磷酸铁锂 现货报价也开始震荡走低,截止2月27日,其现货报价降至13.3~13.7万元/吨,均价报13.5万元/吨。 SMM新能源大会来袭 看大咖们如何看后市! 伴随全球能源安全、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能源体系转型成为全球共识。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革命已经到来。为响应国家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双碳”战略,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动力电池产业发展。SMM将于2023年5月9-12日在湖南长沙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大会暨产业博览会”。 本次大会主题“创新驱动发展 低碳引领未来”。大会由SMM主办,采取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大会拟邀请政、产、学、研、融、介、媒等方面重要嘉宾出席大会,大会设立高质量开幕式、新能源企业家鸡尾酒会、融通高科之夜、商务考察活动、投资促进交流会、主论坛、12个分论坛、3大闭门会、5大理事会、展览会、CLNB友谊赛、健康乐跑等重大活动。 在此,SMM诚挚邀请您出席本次大会,与行业大咖一起,共同把2023第八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大会暨产业博览会打造成为产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平台、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全球共襄的世界级盛会,为抢占世界新能源产业竞争制高点、引领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实现“双碳”目标、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点击了解并在线报名: 》 2023年第八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大会暨产业博览会
骆驼股份(601311.SH)公布,为更好地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完善公司产业布局,公司拟在襄阳高新区内投资建设年产1200万套低压锂电池生产基地和10GWh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拟与襄阳高新区管委会就上述投资项目入驻襄阳高新区深圳工业园签署《项目进区协议》。 公司拟投资68亿元,征地530亩,在高新区投资建设年产1200万套低压锂电池生产基地和10GWh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滚动投资33亿元,征地280亩,建设年产400万套低压锂电池生产基地和2GWh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二期将根据未来新能源电池市场需求和产能计划决定投资金额,计划投资35亿元,征地250亩,建设年产800万套低压锂电池和8GWh储能锂电池项目。
光伏上游产业链: 上游硅料、硅片市场为资本技术双密集市场,市场集中度高。2022年多晶硅市场CR5市场份额达到76.56%,硅片市场CR2市场份额超过46%。代表企业为隆基股份、TCL中环、上机数控、通威股份等。 价格趋势上,2023年1月,随着多晶硅原料产能释放,硅料供应已不再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随着2月硅料和硅片同步扩产产能释放,多晶硅价格预计小幅下行但持稳。 长期价格趋势上,由于硅料扩产周期较长,新产能释放较慢,多晶硅仍然处于产业链利润高点。 在发展趋势上,硅料提纯环节聚焦降本,着重于降低占成本高达60%的能耗开销,同时开展智能化工厂提高生产效率;硅片的技术工艺路线则被下游电池片所引导,由主流P型硅片(掺硼氧,硼铁)生产逐渐转向N型硅片(掺磷),尺寸趋势往大和薄进行降本增效:代表企业中环、保利目前210mm的单晶硅片已进行量产,隆基股份厚度165纳米的光伏硅片已开始量产。随着下游电池片企业对薄片化同时大片化的趋势产生碎片风险的顾虑,因此虽然光伏硅片的薄/大片化目前技术瓶颈未现,2023年光伏硅片在大和薄之间的趋势间会进行制约和选择。 》点击查看SMM新能源产业链数据库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唐鹏 021-51666749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2023 SMM (第八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大会暨产业博览会 作为世界第一汽车市场大国,中国汽车产业在近年来持续高速发展。仅是在汽车出口方面, 2023年1月,我国汽车整车出口表现便可圈可点,中汽协数据显示,1月我国汽车整车出口量达30.1万辆,同比增长30.1%;新能源汽车出口8.3万辆,同比增长48.2%。 且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也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屡屡刷新月度历史新高。在8月份汽车整车出口量首度超过30万辆,之后月均出口量均在30万辆以上。如今来看,2023年1月份也算是延续了2022年8月之后的强势。本文SMM梳理了2020~2022年以来中国汽车出口情况,并搜集了市场对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的预测,以供翻阅了解。 2021汽车出口首破200万辆 2022一举跃至全球汽车出口第二 SMM整理了2020年~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的情况,具体如下: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量共计108.2万辆,同比下降13.2%;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仅7万辆左右,占汽车出口总量的7%。 待到2021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量猛增至201.5万辆,同比增长1倍。这也是我国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突破了此前一直徘徊在100万辆左右的状态。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也猛增至31万辆,同比增长近304.6%,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比例从此前的7%提升至15%。 而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持续发力,在8月份单月出口量超过30万辆之后,2022年汽车总计出口量为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总计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 放眼全球来看,日本、德国和美国作为世界前三的汽车强国,其全球汽车出口量长期霸占着全球前三的宝座。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来临,中国汽车出口量实现大爆发。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顺利超越原本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德国和美国,紧随日本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据悉,2022年日本汽车出口量超过320万辆,而我国汽车出口量为311.1万辆,若是按照2022年汽车出口56.7%的增长率来算,或许在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有望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量最多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出口正以极为夸张的速度增长着,出口已经成为当前中国车市的重要增长力。 2022年全年&2023年1月汽车出口TOP10 谁是“出海之王”? 此前中汽协发布了2022年我国整车出口前十的企业,各家企业出口量均较2021年同期录得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上汽以多达90.6万辆的成绩排名全国第一,奇瑞、特斯拉中国位列二、三位,分别达45.2万辆、27.1万辆。从其中可以看出,出口前十的企业除了特斯拉以外,全部是自主汽车企业。 其中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集团,已经凭借着毋庸置疑的实力,连续17年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数据显示,2022年上汽集团整车销量高达530.3万台,其中汽车出口量便高达90.6万台,已经连续七年蝉联国内车企出口量排行榜榜首。 这一强势的表现,持续到2023年依旧没有被动摇,据2023年1月数据显示,上汽集团1月出口量6.9万台,继续稳坐全国汽车整车出口第一名的宝座。而除了在国内的布局,上汽集团截止目前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四座整车生产基地,100余个零部件生产研发中心,以及1800多个营销服务网点,还开通了开通了东南亚、墨西哥、欧洲等7条自营国际航线,实力毋庸置疑。 而从2022年新能源汽车出口成绩也可以看出,我国汽车出口能一举超过德国和美国,夺下全球第二的位置,新能源汽车的表现绝对是功不可没,也正是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猛增助力我国汽车出口实现了弯道超车。 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2022年四季度,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屡破记录的同时,也是比亚迪连续多个月超过特斯拉,成为新能源车全球销售月冠军的时期。 数据显示,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总销量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超越特斯拉的131万辆,登顶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的宝座。 2023年出口能否继续"狂飙"?听听市场怎么说! 中汽协方面,此前保守预估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有望增长20%,即373万辆。 中信证券 此前发布报告称,中国车企已经形成优质的底层竞争实力,出口车型款式扩容、海外爆款车型增多累积竞争优势,有望推动中国车企在各大洲占比持续提升。2021年,中国海运汽车出口量占比迅速由2020年的3.8%提升至6.9%,对比2019年和2022年,中国车企在亚洲、欧洲及北美洲地区出口车型销量中新能源车占比分别增长872%、96%及445%。 展望 2023 年,中信证券研究部汽车及零部件组组预计中国汽车出口有望达到 360 万辆,同比继续保持双位数增长。 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教授杨轶清 则表示,近年来,国内车企在设计、制造、研发等关键环节持续投入,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出海”更有底气, 发展新能源乘用车也逐渐成为实现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的重要突破口。 而提及新能源汽车出口方面,不少业内人士也给予了十分看好的态度。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 便在此前提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稳定,且实力毋庸置疑,未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认可度持续提升、服务网络的完善,加之工信部等部委协调出口运力等瓶颈问题,其认为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仍有很大潜力。 此外,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 也大胆预测,2023年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和产业链“出海”风生水起的一年, 预计 2023 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有望接近 80 万辆。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备、供应链稳定,随着多样化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今年“出海”进程将按下“快进键”。而企业在深化布局的同时,也要注意市场风险,应当针对不同地区特点调整自身战略,巩固提升中国品牌全球影响力。 SMM新能源大会来袭 看大咖们如何看后市! 伴随全球能源安全、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能源体系转型成为全球共识。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革命已经到来。为响应国家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双碳”战略,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动力电池产业发展。SMM将于2023年5月9-12日在湖南长沙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大会暨产业博览会”。 本次大会主题“创新驱动发展 低碳引领未来”。大会由SMM主办,采取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大会拟邀请政、产、学、研、融、介、媒等方面重要嘉宾出席大会,大会设立高质量开幕式、新能源企业家鸡尾酒会、融通高科之夜、商务考察活动、投资促进交流会、主论坛、12个分论坛、3大闭门会、5大理事会、展览会、CLNB友谊赛、健康乐跑等重大活动。 在此,SMM诚挚邀请您出席本次大会,与行业大咖一起,共同把2023第八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大会暨产业博览会打造成为产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平台、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全球共襄的世界级盛会,为抢占世界新能源产业竞争制高点、引领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实现“双碳”目标、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点击了解并在线报名: 》 2023年第八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大会暨产业博览会
美国汽车通胀放缓之路坎坷崎岖,二手车价格的上涨削弱了市场关于通胀走低的希望。 周二,高盛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过去两个半月,二手车拍卖价格反弹了7.5%,这意味着早春的二手车和潜在新车的通胀面临上行压力,使得美国通胀前景更加复杂。 在报告中,高盛分析了二手车拍卖价格反弹的驱动因素,一个是暂时的汽车芯片供应限制,另一个是较为持久的租赁市场销量减少。 同时,高盛将2023年12月二手车通胀预测从同比下降15%上调至同比下降7.5%,同期核心PCE预测上调0.11个百分点,核心CPI通胀上调0.35个百分点。 汽车芯片供应限制+消费者需求反弹 就前者而言,冬季汽车芯片供应持续短缺,导致自10月份以来美国汽配市场产量出现10%的回落。 高盛指出: 1月份的汽车装配比生产计划落后了3.3万辆(年产量为40万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秋季全球汽车半导体出货量停滞导致的芯片供应限制(9月、10月和11月的平均值较趋势水平低3%)。 再加上强劲的需求,供应逆风很可能迫使一些消费者进入二手车市场,相应地也会抬高价格。但展望未来,全球汽车汽车芯片的产量将回升到平均水平之上,其他的供应链限制也有所缓解,高盛预计汽配市场的供应量将恢复到正常水平。 租赁市场出售量减少 推动价格上涨的第二个更持久的因素是,随着汽车制造商在疫情期间减少租赁(2020-21年租赁渗透率为26.5%,2019年为31.1%),到期的消费者租赁和租赁汽车销售带来的二手车供应减少。 据高盛预计: 这一缺口将导致今年二手车供应减少100—150万辆,预计2023年二手车供应短缺约占全年消费者净购买量的25%。 假设对二手车的需求弹性较大(ε=-2.5),这些供应逆风意味着二手车价格面临10%的上涨压力。 同时,高盛指出,二手车拍卖价格上涨不会对新车定价产生重大影响,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点原因:1)激励措施从极低的水平继续正常化;2)租赁汽车销量的减少与新车市场的相关性较小;3)主要汽车制造商已宣布电动汽车降价。 基于以上分析,高盛将2023年12月二手车通胀预测从同比下降15%上调至同比下降7.5%,同期核心PCE预测上调0.11个百分点,核心CPI通胀上调0.35个百分点。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2023 SMM (第八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大会暨产业博览会 牵手“宁王”、奔驰,回收龙头格林美再度“扩圈”。格林美(002340.SZ)证券部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产品已全面进入大规模的市场化与商用化阶段,2022年全年回收量同比增长超过100%。2023年,公司预计回收量争取达到3.5万吨,回收业务营收超过20亿元。 从行业来看,近期多家A股公司布局锂电池回收。具体如下: 格林美回收圈再添新成员 昨晚,格林美公告,与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宁德时代(300750.SZ)、邦普签署构建电池闭环回收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 根据备忘录,梅赛德斯-奔驰中国退役废旧动力电池将交由格林美与邦普处理后,由其回收再生的镍、钴、锰、锂等关键原材料将被重新供应至宁德时代的供应链并用于生产梅赛德斯-奔驰的新电池。同时,各方将围绕电池回收技术与回收商业模式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与合作。 据悉,格林美以资源回收业务起家,后切入锂电前驱体材料的公司,据Choice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新能源材料制造与“城市矿山”开采营收占比分别为75.57%、24.43%。 据悉,格林美回收业务已初现规模,动力电池回收量由2019年的1000吨提升至2021年的8400吨。格林美证券部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2022年全年回收量同比增长超过100%,占据中国动力电池报废总量的10%以上,公司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产品已全面进入大规模的市场化与商用化阶段。 此前格林美已通过上述“废料换原料”模式与多家企业签署了“定向循环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包括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容百科技等。上述格林美人士表示,公司目前主要以“B to B”的商业价值创造模式与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合作共生生态圈。 对于回收业务的发展,上述公司人士表示,2023年,公司预计回收量争取达到3.5万吨,回收业务营收超过20亿元。未来,格林美将按照“领先中国、领跑世界”与“签约合作50%、回收30%”的全球战略目标全速发展,力争2025年实现动力电池回收全价值链的布局。 格林美同日公告,此前下属子公司格林美(江苏)部分辅助车间失火,公司已于2月25日收到泰兴市应急管理局下发的《整改复查意见书》,目前,格林美(江苏)主导产品钴产品制造核心产线已全面恢复生产。 近期A股电池回收布局加速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布局锂电池回收业务,备受市场关注。 今年1月,宁德时代公告计划投资不超过238亿,拟由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在广东省佛山投资建设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此外,天奇股份(002009.SZ)、蜂巢能源、南都电源(300068.SZ),以及芳源股份(688148.SH)等公司,已陆续披露相关业务投资计划及进展。 对于多家公司踊跃布局锂电池回收,业内关心回收来源或会产生较激烈竞争。对此,王学雷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基于长期前景考虑,大量资本进入电池回收领域,目前产能处于加速扩张期,产能扩张的速度大于电池退役的增速,抢跑特征明显,短期市场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 上述行业人士继续表示,行业真正的拐点,可能要在2026年之后。 对于回收来源,上述格林美公司人士表示,公司动力电池回收来源渠道主要是整车厂、电池厂、运营商以及公司前期已经布局的报废汽车回收厂,这也将成为将来新能源汽车报废高峰期到来后,动力电池回收的主要来源。
牵手“宁王”、奔驰,回收龙头格林美再度“扩圈”。格林美(002340.SZ)证券部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产品已全面进入大规模的市场化与商用化阶段,2022年全年回收量同比增长超过100%。2023年,公司预计回收量争取达到3.5万吨,回收业务营收超过20亿元。 从行业来看,近期多家A股公司布局锂电池回收。具体如下: 格林美回收圈再添新成员 昨晚,格林美公告,与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宁德时代(300750.SZ)、邦普签署构建电池闭环回收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 根据备忘录,梅赛德斯-奔驰中国退役废旧动力电池将交由格林美与邦普处理后,由其回收再生的镍、钴、锰、锂等关键原材料将被重新供应至宁德时代的供应链并用于生产梅赛德斯-奔驰的新电池。同时,各方将围绕电池回收技术与回收商业模式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与合作。 据悉,格林美以资源回收业务起家,后切入锂电前驱体材料的公司,据Choice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新能源材料制造与“城市矿山”开采营收占比分别为75.57%、24.43%。 据悉,格林美回收业务已初现规模,动力电池回收量由2019年的1000吨提升至2021年的8400吨。格林美证券部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2022年全年回收量同比增长超过100%,占据中国动力电池报废总量的10%以上,公司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产品已全面进入大规模的市场化与商用化阶段。 此前格林美已通过上述“废料换原料”模式与多家企业签署了“定向循环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包括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容百科技等。上述格林美人士表示,公司目前主要以“B to B”的商业价值创造模式与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合作共生生态圈。 对于回收业务的发展,上述公司人士表示,2023年,公司预计回收量争取达到3.5万吨,回收业务营收超过20亿元。未来,格林美将按照“领先中国、领跑世界”与“签约合作50%、回收30%”的全球战略目标全速发展,力争2025年实现动力电池回收全价值链的布局。 格林美同日公告,此前下属子公司格林美(江苏)部分辅助车间失火,公司已于2月25日收到泰兴市应急管理局下发的《整改复查意见书》,目前,格林美(江苏)主导产品钴产品制造核心产线已全面恢复生产。 近期A股电池回收布局加速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布局锂电池回收业务,备受市场关注。 今年1月,宁德时代公告计划投资不超过238亿,拟由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在广东省佛山投资建设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此外,天奇股份(002009.SZ)、蜂巢能源、南都电源(300068.SZ),以及芳源股份(688148.SH)等公司,已陆续披露相关业务投资计划及进展。 对于多家公司踊跃布局锂电池回收,业内关心回收来源或会产生较激烈竞争。对此,王学雷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基于长期前景考虑,大量资本进入电池回收领域,目前产能处于加速扩张期,产能扩张的速度大于电池退役的增速,抢跑特征明显,短期市场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 上述行业人士继续表示,行业真正的拐点,可能要在2026年之后。 对于回收来源,上述格林美公司人士表示,公司动力电池回收来源渠道主要是整车厂、电池厂、运营商以及公司前期已经布局的报废汽车回收厂,这也将成为将来新能源汽车报废高峰期到来后,动力电池回收的主要来源。
德国已经要求欧盟提出规定,允许使用二氧化碳中和燃料的内燃机汽车在2035年后继续在欧洲销售,此前欧盟已决定在2035年前所有新车都应实现零排放。 欧盟在去年通过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定,要求到2035年车企必须将所售新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00%。届时,车企在欧盟国家将无法继续销售化石燃料新车。 这项法律旨在加快欧洲向电动汽车转型的速度,从而应对气候变化。但是德国当前正在为使用由电力生产的燃料或电子燃料(e-fuel)的内燃机汽车寻求回旋余地。 德国交通运输部国务秘书Michael Theurer在2月27日表示:“关于如何使用电子燃料,或者如何使用气候中立燃料的内燃机,欧盟委员会应该提出一个建议。” 在抵达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参加欧盟交通和能源部长会议时,Theurer表示德国相信纯电动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该国希望看到其他无二氧化碳的技术也能得到支持。他说道:“我们需要氢燃料电池技术,也需要电子燃料技术,特别是在重型车辆和卡车运输方面。” 电子燃料是由捕获的二氧化碳排放物制成的,以平衡二氧化碳排放,因此也可以实现“碳中和”。当前这种技术正在开发之中,该技术旨在让内燃机继续存在下去。 德国是多家汽车巨头的故乡,包括大众和宝马等。大众承诺从2033年起在欧洲只生产电动汽车,宝马则警告称不应设定禁售化石燃料汽车的日期。 欧盟交通委员Adina Valean表示,交通行业的许多人与德国持有一样的担忧。她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此前我们已经对此进行了投票,但我认为讨论并没有结束。”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2023 SMM (第八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大会暨产业博览会 2月27日晚间,吉利科技集团发布消息,常青新能源二期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福建龙岩顺利举行。该项目将加速吉利科技集团打造完整锂电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充分激发集团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协同创新发展。 据介绍,常青新能源二期占地216亩,建筑面积约8.6万平方米,计划于今年年底实现投产目标。项目投产运营后,可新增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利用4万吨/年和高镍三元前驱体产能3万吨/年的产能,为当地新增550个就业岗位。 资料显示,常青新能源是由吉利科技集团、巴斯夫杉杉、紫金矿业共同投资组建的一家集电池回收、前驱体制造为一体的电池综合利用企业,具备完整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链优势、先进的锂电池生产回收技术优势、强大稳定的供应链优势以及雄厚的人才优势。2021年,公司入选国家工信部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荣获“最佳绿色材料企业”,入选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福建省工业龙头企业名单”。 吉利科技集团副总裁、常青新能源董事长余卫表示:“中国是全球电动汽车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电池材料市场。吉利科技集团聚焦动力电池产业进行了全生态、全链条的布局,且依托吉利旗下10多个整车品牌能为常青新能源提供稳定的电池材料回收资源。未来,常青新能源将继续扎根龙岩,为龙岩上杭电池材料产业和绿色循环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吉利科技集团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围绕动力电池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广泛布局,不断拓展上下游产业,推进镍、钴、锂、磷等矿产资源及动力电池材料的开发,同时布局电池回收综合利用产业,为构建可持续发展未来作出贡献。
2月27日晚间,吉利科技集团发布消息,常青新能源二期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福建龙岩顺利举行。该项目将加速吉利科技集团打造完整锂电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充分激发集团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协同创新发展。 据介绍,常青新能源二期占地216亩,建筑面积约8.6万平方米,计划于今年年底实现投产目标。项目投产运营后,可新增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利用4万吨/年和高镍三元前驱体产能3万吨/年的产能,为当地新增550个就业岗位。 资料显示,常青新能源是由吉利科技集团、巴斯夫杉杉、紫金矿业共同投资组建的一家集电池回收、前驱体制造为一体的电池综合利用企业,具备完整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链优势、先进的锂电池生产回收技术优势、强大稳定的供应链优势以及雄厚的人才优势。2021年,公司入选国家工信部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荣获“最佳绿色材料企业”,入选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福建省工业龙头企业名单”。 吉利科技集团副总裁、常青新能源董事长余卫表示:“中国是全球电动汽车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电池材料市场。吉利科技集团聚焦动力电池产业进行了全生态、全链条的布局,且依托吉利旗下10多个整车品牌能为常青新能源提供稳定的电池材料回收资源。未来,常青新能源将继续扎根龙岩,为龙岩上杭电池材料产业和绿色循环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吉利科技集团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围绕动力电池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广泛布局,不断拓展上下游产业,推进镍、钴、锂、磷等矿产资源及动力电池材料的开发,同时布局电池回收综合利用产业,为构建可持续发展未来作出贡献。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