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995

  • 亿纬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图  硫化物+卤化物复合体系领跑2026量产【SMM分析】

    SMM8月12日讯: 核心内容:亿纬锂能全固态电池产品软包电池可实现-20℃~60℃宽温工作,20MPa压力下稳定运行。循环性能上,可以实现45℃@1C,2000圈以上的循环;存储性能上,60℃满电存储28天,容量恢复率>93%,高温存储性能与液态电池相当;功率性能上,可以实现8C放电;安全性上,可以通过挤压和200℃热箱测试。 2025年6月,亿纬表示,公司将在2025年完成固态电池中试产线的建设,实际上产线已接近量产。在2026年实现生产工艺突破,推出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和800Wh/L的全固态电池1.0;在2028年推出1000Wh/L以上的高比能全固态电池2.0产品。 亿纬固态电池路线图 一、技术路线选择:硫化物+卤化物复合体系 亿纬锂能在全固态电池研发中选定硫化物+卤化物复合电解质路线,核心考量包括多项内容。 高离子电导率:硫化物(如Li₁₀GeP₂S₁₂)的室温电导率可达10⁻²S/cm,接近液态电解质水平,且卤化物(如LiCl)掺杂可进一步优化离子通道连续性,提升界面稳定性。 加工兼容性:硫化物可冷压成型(无需高温烧结),适合大规模量产;卤化物的引入降低了对极端干燥环境的依赖,提升工艺可行性。 界面适配性:复合电解质可缓冲电极充放电时的体积变化(呼吸效应),减少固-固界面开裂风险,同时抑制金属锂枝晶穿透。 技术突破:开发出硫化物微米级包裹技术,通过原子层沉积(ALD)在硫化物颗粒表面包覆LiNbO₃,将界面阻抗降低至传统硫化物体系的1/3。 优化卤化物掺杂比例(如Li₉.₅₄Si₁.₇₇P₁.₄₉S₁₁.₇Cl₀.₃),使电解质在20MPa压力下仍能稳定运行,满足动力电池的机械强度需求。 二、时间节点与性能目标 亿纬锂能的全固态电池研发分两阶段推进,时间节点与性能指标明确领先行业: 1.第一阶段(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1.0 能量密度:350Wh/kg(质量)、800Wh/L(体积),超越当前主流三元锂电池(约260Wh/kg)。 应用场景:混合动力汽车(HEV/PHEV),满足高功率输出需求(支持8C放电),同时适配-20℃~60℃宽温环境。 工艺突破:建成百MWh级中试线(2025年投入运行),实现硫化物电解质膜的卷对卷连续化生产,良率提升至90%以上。 安全验证:通过挤压测试(130MPa压力无短路)、200℃热箱测试(无热失控),满足车规级安全标准。 2.第二阶段(2028年):量产全固态电池2.0 能量密度:突破1000Wh/L(体积),支持纯电动车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 技术升级:引入拓扑聚能结构设计,通过三维多孔电极与电解质的一体化成型,提升体积利用率至85%以上。 应用拓展:覆盖高端纯电车型、飞行汽车(eVTOL)等场景,匹配金属锂负极实现高比能目标。 三、核心工艺与产业化进展 1.中试产线建设 2025年建成百MWh级中试线,采用惰性气氛(Ar)密封式连续生产线,解决硫化物对水/氧敏感的痛点。 开发固态电池专用涂布设备,实现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纳米级混合,降低界面电阻至<50Ω・cm²。 2.材料体系优化 正极材料:与当升科技合作开发高镍三元(NCM811)+硫复合正极,通过Li₃PO₃包覆抑制硫的穿梭效应,循环寿命提升至1500次以上。 负极材料:采用预锂化硅碳负极,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在硅颗粒表面形成Li₂O保护层,首效提升至92%。 3.界面工程创新 专利技术“全固态电池”(CN202421848597.0)通过增大封装平铺面积、减小厚度(C=A/B=5000~20000mm),均衡内部压力分布,延长电池寿命至2000次循环以上。 四、产业链协同与全球化布局 1.上游材料合作 与恩捷股份联合开发超纯硫化锂(纯度>99.99%),通过百吨级中试线实现规模化供应,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40%。 与璞泰来合作开发固态电池专用粘结剂,提升电极与电解质的界面结合力,界面阻抗降低至<30Ω・cm²。 2.下游应用落地 与宝马合作开发4695大圆柱全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搭载于新世代车型iX3,支持800V高压平台与10分钟快充。 针对eVTOL市场,推出能量密度320Wh/kg的半固态电池,满足10C高倍率放电与7000次循环寿命需求。 3.回收体系构建 发起全球锂电回收平台,联合华友钴业、格林美等企业,构建覆盖30余国的“回收-再生”闭环,锂资源回收率超85%。 五、挑战与应对策略 硫化物稳定性瓶颈解决方案:开发双层包覆技术(内层LiNbO₃抑制水解,外层LiF钝化表面),使硫化物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延长至2小时以上。 规模化成本控制替代策略:用Si替代部分Ge(如LSPS体系),电解质成本从LGPS的$200/kg降至$40/kg,同时优化加工工艺降低能耗30%。 车规级认证周期加速路径:与中汽研合作开展“固态电池安全认证”专项,推动2026年前完成ISO12405-4等国际标准认证。 六、行业竞争格局与差异化优势 技术进度领先:较宁德时代(2027年小批量)、比亚迪(2027年示范装车)提前1年量产,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中国企业。 全场景覆盖能力:同时布局混合动力、纯电动、eVTOL等多领域,形成“高功率+高比能”产品矩阵,适配不同市场需求。 全球化产能布局:马来西亚工厂(38GWh)与匈牙利基地(30GWh)2026年投产后,可实现欧美市场本地化供应,规避贸易壁垒。 【固态电池:亿纬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00Wh/kg 】 2025年9月2日,亿纬锂能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正式揭牌,“龙泉二号”10Ah全固态电池完成下线。一期计划2025年12月建成,具备60Ah电池制造能力;二期预计2026年12月实现年产能100MWh。“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00Wh/kg。   说明:对本文中提及细节有任何补充或关注固态电池的发展时,随时联系沟通,联系方式如下 : 电话021-20707860(或加微信13585549799)杨朝兴,谢谢!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王子涵021-51666914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

  • 》点击查看SMM金属产业链数据库

  •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材料体系解析与企业布局【SMM固态电池科普】

    SMM8月12日讯: 固态电池的聚合物电解质路线是当前固态电池三大技术路径之一(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其核心是采用高分子材料作为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液,以实现更高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核心特征是通过聚合物分子链中的离子传导实现电荷迁移,兼具良好的柔韧性、加工性和界面兼容性。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PE),又称为离子导电聚合物(Ion-conducting polymer),代表产品PEO(聚氧乙烯)、PAN(聚丙烯腈)、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一、基础信息对比表              二、核心差异深度解析 1、聚合物电解质路线核心特点与原理 电解质材料: 以聚合物为基体(如聚环氧乙烷PEO、聚环氧丙烷PP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通过添加锂盐(如LiTFSI、LiPF6等)形成聚合物电解质。锂盐在聚合物中解离出锂离子,锂离子通过聚合物分子链的运动(如链段旋转、跳跃)在电解质中迁移,实现导电。 物理特性: 聚合物电解质常温下多为固态(或凝胶态),具有柔韧性和可塑性,可与电极材料紧密贴合,解决了部分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界面接触不良的问题。 工作温度 :传统聚合物电解质(如PEO)在常温下离子电导率较低(通常低于10⁻⁵S/cm),需在60-80℃环境下才能发挥较好性能;改进型聚合物电解质(如通过共聚、交联或添加纳米填料改性)可将常温电导率提升至10⁻⁴S/cm以上,更适应实际应用场景。 2、聚合物电解质路线优缺点 优点1工艺兼容性强: 聚合物电解质可通过溶液浇筑、涂覆、注塑等低成本工艺制备,与现有锂离子电池的卷绕、叠片等生产工艺兼容性高,无需大规模改造产线,利于降低商业化成本。 优点2界面接触良好 :聚合物的柔韧性使其能与电极表面紧密贴合,减少界面阻抗,尤其适合与高容量、高比表面积的电极材料(如硅基负极)匹配,提升电池循环性能。 优点3安全性较高: 完全不含或仅含极少量液态电解液,避免了传统液态电池漏液、燃烧的风险;同时,聚合物材料本身燃点较高,高温稳定性优于液态电解液。 优点4设计灵活性强 :可制成薄膜、涂层等多种形态,适应不同尺寸、形状的电池设计(如柔性电池、超薄电池),拓展应用场景(如可穿戴设备、柔性电子)。 缺点1离子电导率待提升 :常温下离子电导率仍低于液态电解液(10⁻³S/cm级别),限制了电池的充放电速率和低温性能,需通过材料改性(如引入陶瓷填料、设计新型聚合物结构)进一步优化。 缺点2机械强度低与稳定性平衡弱 :部分高电导率的聚合物电解质机械强度较低,可能导致锂枝晶穿透;需通过交联、复合等方式在电导率与机械性能间找到平衡。 缺点3高温稳定性不强 :长期高温使用可能导致聚合物电解质结晶或与电极发生副反应,影响电池寿命,需优化材料配方和界面修饰技术。 三、商业化进展与代表企业 1、卫蓝新能源: 掌握 “原位固态化” 核心技术,通过在液态电解液中添加可聚合单体,在电池组装后引发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能有效改善电极-电解质界面接触,提升电池稳定性。 产品应用:为蔚来ET7提供的150kWh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助力车辆实现超1000公里续航。 中科院化学所等科研机构:通过分子设计合成新型聚合物基体,显著提升了电解质的常温电导率和稳定性,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2、法国Bolloré集团(Blue Solutions) :较早将聚合物固态电池应用于电动公交车和储能领域,其技术以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为核心,侧重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固态电池路线主要采用聚环氧乙烷(PEO)基聚合物电解质技术,并开发了第四代固态电池(GEN4)。该技术路线具有以下特点: ‌合作1 :2025年4月与上海璞泰来签署协议,共同探索第四代固态电池材料与装备解决方案,计划升级现有设备或开发新设备以提升制造水平。 ‌合作2乘用车领域‌ :已与宝马签署开发协议,推进固态电池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正与大众谈判联合开发乘用车固态电池技术。‌ 合作3两轮车市场 ‌:2023年11月与富士康合作开发电动两轮车固态电池生态系统,针对印尼市场。 ‌产能规划‌:在法国和加拿大拥有两座工厂,总年产能1.5GWh,主要生产全固态锂金属聚合物电池(LMP®),应用于电动巴士及储能领域。投资22亿欧元(约173亿元人民币)在法国阿尔萨斯建设年产能25GWh的超级工厂,预计2030年投产,以满足25万辆电动汽车需求,并配套布列塔尼试验线加速技术验证。 说明:对本文中提及细节有任何补充或关注固态电池的发展时,随时联系沟通,联系方式如下 : 电话021-20707860(或加微信13585549799)杨朝兴,谢谢!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王子涵021-51666914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

  • 雷军发起小米YU7版本更名投票

    8月11日晚间,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社交平台接连发文,围绕小米YU7标准版的命名展开讨论。 雷军在其个人微博先是发文提到,小米YU7标准版配置强劲,仅续航就达835公里,超越竞品的Pro版或Max版,绝非 “丐版”,并向网友征求意见是否将其改名为Pro或Max版。 随后,他进一步解释,该标准版虽常被误认为入门版或丐版,但实际配置实力雄厚,除835公里续航外,还搭载700 Tops 算力的Thor芯片和激光雷达等,性能不逊色于竞品的Pro版和Max版。并发起了“你支持改版本名吗?”投票征集意见。 截至发稿,多数人赞成“低调一些,继续叫标准版”,而少数人则赞成:“对齐竞品,直接叫Pro或Max版”。

  • 7月新能源车企销量TOP10:多家品牌同比翻番

    在“两新”政策协同多地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叠加厂补加码等举措赋能下,7月乘用车厂商零售、出口、批发和生产均创当月历史新高,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升至53.7%。 同时,伴随车市价格战因反内卷深入稍显平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持续重塑。7月新能源车企零售销量TOP10中,比亚迪蝉联榜首但同比、环比双降,吉利跃居第二且同比大增,小鹏成“黑马”同比飙升,特斯拉排名下滑且销量双降,本土车企展现强劲发展势能,市场分化明显。 整体市场来看, 据乘联分会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98.6万辆,同比增长12.0%,环比下降11.3%;今年1至7月累计销量645.5万辆,同比增长29.5%。乘联分会分析指出, 今年总体车市预计朝着“前低中高后平”的走势发展。 具体品牌方面, 对比6月,7月新能源车企TOP10榜单中多家车企名次调整。此外,小鹏汽车成功跻身前十,理想汽车则遗憾掉出榜单。 从榜单整体表现来看,除比亚迪、特斯拉中国外,其余8家上榜车企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小鹏、吉利、零跑等车企的同比增幅尤为突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而从环比维度观察,有6家上榜车企销量出现承压,增速呈现阶段性调整态势。 以下是7月新能源车企零售销量TOP10: 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继续占据榜单前三。 比亚迪 以274664辆的7月零售销量蝉联榜首,尽管同比(-11.9%)、环比(-22.0%)双降,但庞大的销量基数仍巩固了其龙头地位。 吉利汽车 以121385辆的零售销量跃居第二,同比大增112.1%、环比微增5.7%,持续向头部阵营发力。 长安汽车 7月零售销量55659辆,虽同比增长27.6%,但环比大幅下滑27.1%。 7月, 鸿蒙智行 零售销量达47375辆,同比增长7.5%,在榜单中位列第五;其年内累计零售销量为251381辆,同比增幅5.5%。目前,鸿蒙智行已构建起涵盖五大品牌的布局,包括与赛力斯合作的AITO问界、与奇瑞合作的LUXEED智界、与北汽合作的STELATO享界、与江淮合作的MAEXTRO尊界,以及与上汽集团合作的SAIC尚界。与此同时,7月 赛力斯汽车 以40753辆的零售销量位居榜单第七,同比增长3.0%。 小鹏汽车 成为7月“黑马”,33717辆的零售销量带动同比飙升263.0%、环比增长9.4%,在新势力竞争中成功突围,登榜榜单第十。 吉利汽车、零跑汽车 零售销量同比翻番,分别增长112.1%、106.1%。 特斯拉中国 7月零售销量为40617辆,排名从6月的第四位滑落至第八位。同比下滑12.1%,环比大跌33.9%,市场表现明显遇冷,与小鹏等新势力的增长态势形成鲜明对比。本土车企在此期间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能,两者的市场表现分化进一步凸显。

  • 【8.12锂电快讯】机构预计锂矿供给收缩 锂盐价格或进一步走高

    【国轩高科:宜春项目正常开采中 采矿许可证仍在有效期内】 对于宜春采矿经营情况,国轩高科在回复财联社记者时表示,目前公司在宜春项目正常开采中,采矿许可证仍在有效期内。同时,公司正在配合相关部门积极开展自查,确保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小财注:今日,宁德时代宜春枧下窝矿区因采矿证到期后停产。据财联社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8家涉锂矿山企业需在9月30日前向宜春市自然资源局提交编制矿种变更储量核实报告,科学合理确定开采主矿种。(财联社) 【中汽协:7月新能源汽车销售126.2万辆 同比增长27.4%】 中汽协发布数据,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3万辆和12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3%和27.4%,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8.7%。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23.2万辆和8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2%和38.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7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同比增长44.3%】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11日发布的7月动力电池月度信息显示,7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为133.8GWh,环比增长3.6%,同比增长44.3%。7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销量为127.2GWh,环比下降3.2%,同比增长47.8%。其中,动力电池销量为91.1GWh,占总销量71.6%,环比下降3.1%,同比增长45.8%;其他电池销量为36.1GWh,占总销量28.4%,环比下降3.4%,同比增长52.9%。 【小米汽车公布碰撞检测专利】 天眼查显示,近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申请的“碰撞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专利公布。摘要显示,该方法包括:在确定终端处于交通工具搭乘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终端的速度变化信息和交通工具的运行状态;响应于所述运行状态包括发生碰撞状态,触发报警操作。通过以上方法,不仅能够确定终端是否处于交通工具搭乘状态,还能够在确定终端处于交通工具搭乘状态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终端的速度变化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所在交通工具的运行状态是否为发生碰撞状态,能够及时有效地检测到交通工具是否发生碰撞,从而为及时有效救援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保障终端用户乘坐交通工具时的人身安全。(财联社) 【银河证券:锂矿供应收缩 锂盐价格有进一步走高的可能】 银河证券研报认为,宁德时代枧下窝陶瓷土(含锂)矿采矿证于8月9日到期,按照7月1日续办采矿证涉及矿种变更储量核实的情况下,预计枧下窝矿或将停产较长时间。枧下窝陶瓷土矿碳酸锂月产量1万吨LCE左右,枧下窝矿的停产将影响国内碳酸锂产量近12%,锂盐行业供应过剩的格局将得到改善。而宜春市自然资源局发布通知要求8家涉锂矿山企业于9月30日前完成矿种变更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在枧下窝陶瓷土矿停产后,市场对于其他7家锂云母矿的停产预期或将提升,带来更强烈的锂供应收缩预期。锂矿供应端的扰动,叠加行业高质量发展与“反内卷”政策的催化,锂盐价格有进一步走高的可能。 【中信证券:宁德时代宜春锂矿停产 锂价有望大幅上涨】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宁德时代枧下窝锂矿停产,停产时间至少三个月。测算该事件将导致国内锂供应量减少8300吨/月,占国内锂月度供应的8%,导致月度供需平衡转为短缺,因此推动锂价大幅上涨。宜春部分锂矿仍存合规性风险,产能合计为18.5万吨LCE/年,占全球锂供应的12.5%,全部停产或导致全球锂供应短缺。国内锂电需求维持旺盛,海外锂盐进口量减少,预计锂价仍会维持涨势。(财联社) 相关阅读: 【SMM分析】江西锂矿风暴升级:宁德时代矿山停产引爆碳酸锂供应担忧,9月30日或成下一多空生死线 全合约涨停!宁德宜春锂云母矿停产引爆市场 碳酸锂供需结构能否转变?【SMM热点】 【SMM分析】2025年1-7月中国钴市场回顾:出口禁令下,中国钴冶炼企业如何决策? 7月车市多项指标再创新高 乘联分会上调2025年零售及出口预测【SMM专题】 【SMM分析】旧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观察:锂电回收产业链上游、中游与下游技术透视 【SMM分析】近期回收事件新进展:7.28-8.1 【SMM分析】近期回收事件新进展:8.4-8.7 【SMM分析】锂矿巨头逆势扩张:Pilbara Minerals创纪录业绩背后的战略定力 【SMM分析】8月磷酸铁锂周度小结 受新能源需求影响磷矿产能扩大 但供需紧平衡或将持续【SMM分析】 最高涨超37%!7月碳酸锂期货价格“狂飙” 8月市场或转向紧平衡?【SMM热点】 【SMM分析】2025H1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回顾:两新政策+购置税减免+车企价格战 三元前驱体2025年1-7月回顾与下半年展望:市场重构下的挑战与机遇【SMM分析】 【SMM分析】7月磷酸铁锂材料产量增长较为缓慢 【SMM分析】7月低硫石油焦价格在需求拉动下呈上行走势 【SMM分析】多因素拉扯 7月负极材料价格陷入僵持 【SMM分析】供应量级缩减 7月油系针状焦生焦价格持稳 【SMM分析】市占率持续提升!2025年H1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回顾与展望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