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997

  • 全球汽车贸易迎来黑暗时刻 特朗普官宣对进口汽车加征最高25%关税

    北京时间周四清晨5时许,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椭圆形办公室宣布,将 对所有不在美国本土制造的汽车,以及特定汽车零部件加征最高25%关税 。 他在直播活动中说:“我们从2.5%的基础税率开始,也就是我们目前的税率,然后提高到25%。” 白宫发布的文件显示,除了整车进口外,关键汽车零部件(发动机、变速箱、动力总成部件及电气组件)也会被征税。根据《美墨加贸易协定》进口汽车的企业将有机会证明其“美国本土含量”,并将实施相关机制,确保25%的关税仅适用于非美国原产部分的价值。 特朗普强调,这项政策旨在鼓励(强迫)更多汽车制造商将工厂设在美国本土。他还表示,正努力在国会通过法案,争取让美国消费者贷款购买美国生产的汽车时,能获得贷款利息的税收抵免。 美国总统还把这些关税称为“永久性”措施,且无意协商任何豁免。 他同时嘲讽美墨加边境的汽车产业链“荒唐可笑”,并断言他的政策将导致汽车在“单一地点”生产。 站在一边的白宫幕僚秘书威尔·沙夫补充称, 关税将于4月2日生效,并于次日开始征收 。新关税将在现有征税基础上加征,政府预计这些关税每年将为美国带来1000亿美元的新增收入。 即将受创的行业不只有汽车。特朗普在发言中还表示, 还将会对木材、药品进口征收关税 。不过这些行业关税可能要等到4月2日的“对等关税”出炉后才会落地。 新能源产业也遭到点名。特朗普表示, 美国正在重新开放煤矿,并将扩大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生产 。他特别强调“不喜欢风能”,声称这种发电方式“破坏景致”,价格昂贵,且在“海里看上去很可怕”。 可能令市场感到一丝宽慰的是, 特朗普强调4月2日实施的“对等关税”将会出人意料地宽松 ,但会对“所有国家”实施,这一点与本周的媒体爆料有所出入。 显著激化全球贸易冲突 受到特朗普政策宣言影响,美国福特汽车盘后下跌超4%,通用汽车跌超5%、特斯拉上涨超2%、Stellantis跌超4%,丰田、本田、法拉利等外国生产商也在盘后下跌。 特朗普表示,在宣布政策前已经与美国本土的“三大”汽车巨头进行过交流,并强调这些公司已经计划将零部件制造部门迁回美国。数据显示,通用汽车汽车产能有37%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Stellantis的风险更大,公司在美国销售的汽车至少有45%来自海外生产。 分析指出, 特斯拉受到关税的影响会小于多数竞争对手,因为公司在美国销售的汽车全部由加州和得州的工厂组装。 不过特斯拉仍将受到汽车零部件进口征税的影响。 同时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墨西哥和加拿大、欧盟和日本这些传统美国盟友,都将受到汽车关税的重击。 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协会主席弗拉维奥·沃尔佩对美国媒体表示, 如果特朗普执意把加拿大工人逼上绝路,那将拖累百万美国汽车工人一同坠入深渊。 在特朗普发布声明后,加拿大商会迅速发表声明怒斥特朗普“损人不利己”。声明指出,在(美加)边境两侧牺牲数万个工作岗位,意味着放弃北美在汽车行业的主导地位。特朗普的政策反而会促使企业在其他任何地方建厂。这次征税会使得工厂和工人面临“可能延续几代人的风险”,甚至是永远。 安大略省省长道格·福特也表示, 他已告知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他支持实施报复性关税,将确保给美国人民造成尽可能多的痛苦。 美国是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和斯巴鲁的最大市场,这些公司虽然在美国有生产网络,但仍依赖国际贸易。丰田去年在美国销售的230万辆汽车中,约有100万辆是在国外制造的。 除日本外,韩国也是向美国出口汽车的主要经济体。韩国汽车制造商在2024年向美国出口了143万辆汽车,占该国278万辆汽车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 就在发稿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声明,对特朗普的决定深表遗憾,并表示 欧盟将评估这一决定 ,同时也会一同评估美国未来几天考虑采取的其他措施。 (来源:欧盟) 欧洲汽车制造商2024年向美国出口价值384亿欧元的汽车,其中德国车企占据大头。

  • 全球铜价震荡走高深刻影响电池新能源产业链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3月21日,随着沪铜主力最新价格暴涨1020元/吨,最新价格已达到81670元/吨,再创历史新高。目前,美国Comex铜期货价格也接近2024年5月创下的历史新高,与LME伦铜溢价升至每吨1200美元以上,溢价率为12% ,接近2月中旬创下的历史新高。随着铜、镍、钴等市场需求爆发式增加,“资源争夺战”必将再次重塑全球经济格局。高盛预测,若不加速勘探与循环技术创新,铜价或突破2万美元/吨。 业内人士分析称,全球铜贸易和市场格局正在重塑,美国溢价走高导致价格扭曲,中国可能面临市场供应短缺,而这一切都源于特朗普政府可能实施的关税政策,这种混乱局面短期内支撑铜价上涨。有人粗算估计:未来20年全球铜市场需求可能突破历史峰值——自公元前1000年至2025年,人类累计开采铜约7.3亿吨,而未来20年(2025-2045年)的累计需求预计将达8-10亿吨,相当于此前3000年开采量的总和。 同时,绿色能源转型的加速进一步加剧了供需不平衡和供需市场错配。据数据分析,每吉瓦的太阳能或风能装机容量需要近5.5吨铜,这是化石燃料基础设施所需数量的三倍。新能源汽车(单车用铜80kg)、AI算力中心(单台服务器1.36吨铜缆)及特高压电网建设也在加速推动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锂电池用铜箔也占据了电池成本的8-10%左右,2024年进入TWH时代,铜箔需求更是大幅上升。《中国铜箔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电解铜箔的总产能161.8万吨,其中锂电铜箔产能99.7万吨,电子电路铜箔62.1万吨。综合行业分析,预计2030年新能源用铜占比超25%,这一趋势凸显了扩大生产规模的紧迫性。 2020年以来铜价从3万多元一吨震荡攀升到今天的8万多元一吨,其大涨背后的原因和逻辑究竟是什么?铜矿开采和回收产业链究竟如何?下一步对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深刻影响在哪里?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铜价大涨的核心驱动因素分析 全球经济复苏与需求增长 -全球经济回暖推动工业活动扩张,建筑业、电力、制造业等领域对铜的需求显著增加,尤其是中国电网投资(2024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1%)和全球新能源基建(如美国电网转型投资105亿美元)拉动铜消费。 -新兴产业市场需求爆发:新能源车(用铜量为燃油车4倍)、光伏(耗铜量是传统能源的2-5倍)、数据中心(算力与电力双重驱动)成为铜需求新增长点。 供应端受限与资源稀缺性 -铜矿开采面临矿石品位下降、环保政策收紧、地缘政治风险(如美国计划对进口铜加征关税)等问题,导致供应增速低于需求。 -全球高品质铜矿资源稀缺,新矿勘探周期长(10年以上),原生铜产能预计2025年达峰后增长趋缓。 货币政策与金融属性 -美联储宽松政策及通胀预期促使资金涌入大宗商品,铜的金融属性强化了价格波动。 库存与贸易因素 -全球铜库存处于历史低位,叠加美国关税政策前的套利行为,加剧了区域供应紧张。 铜矿开采与回收产业链现状 开采端 -原生铜:依赖铜矿资源,中国资源匮乏,主要依赖进口(如智利、秘鲁)。全球冶炼产能扩张可能加剧矿产品紧缺。 -回收铜:新能源车缩短铜回收周期(传统建筑领域需30年,新能源车仅5-8年),预计2030年再生铜产量达540万吨,占全球供应17.5%。 回收端 -中国已建立动力电池回收体系(156家白名单企业),但技术深度不足,湿法冶金工艺存在环保隐患,且锂电池铜箔回收率需提升。 -电池回收政策加码:国务院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 对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的影响在哪里 成本压力与技术革新 -电池行业:铜箔占动力电池成本约8%,铜价上涨倒逼企业采用更薄铜箔(如4.5μm)或复合集流体技术,但短期可能推高成本。 -光伏与风电:高耗铜特性(每GW光伏需5000吨铜)将抬高项目成本,加速技术替代(如电镀铜技术)。 需求结构重塑 -新能源领域用铜占比预计从2015年的3%增至2030年的25%,对冲传统建筑用铜下滑的影响。 供应链安全挑战 -铜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中国铜矿自给率不足30%),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加剧供应不确定性。 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强化供应链管理 -与矿业公司签订长期供应协议,参股海外铜矿项目(如紫金矿业布局刚果铜矿),确保原料稳定。 技术创新与降本增效 -推动铜加工技术升级(如极薄铜箔)、材料替代(复合铜箔),减少单位产品用铜量。 -利用期货工具套期保值,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布局回收产业 -整车企业主导电池回收(如比亚迪梯次利用),发展短流程湿法冶金技术,提升锂、钴回收率至95%以上。 政策协同与国际合作 -响应国家政策(如动力电池回收法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技术出海(如宁德时代与欧洲电池回收企业合作)。 总结与展望 铜价长期受市场供需紧平衡支撑,新能源市场需求增长与资源稀缺性将延续铜价高位震荡。中国企业需未雨绸缪,通过技术创新、供应链整合和回收体系完善,化解成本压力并抢占产业制高点。未来,铜产业链的绿色转型(如低碳冶炼)和国际化布局将成为竞争关键。

  • 长安汽车:共同探讨东南亚本土化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路径!

    SMM会议信息 会议名称:2025 SMM第二届东南亚汽车供应链大会 会议时间:6月16日~6月17日 会议地点:泰国·曼谷·素万那普机场凯悦酒店 扫码查看会议详情 嘉宾介绍 关鑫,男,1984年2月生,2007年8月参加工作,湖南大学工学学士。现任 长安汽车东南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 关鑫从事汽车行业近17年,作为长安汽车 首个 集研、产、供、销运于一体的国际化组织东南亚事业部的管理者,其体系化的制造管理能力全面,海外市场开拓及国际化团队管理经验丰富,是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坚力量。 赵立铭先生很高兴能参与上海有色网在2025年6月16日~6月17日于泰国召开的汽车供应链大会,他将参与到 圆桌论坛:东南亚本土化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路径,与 大家共同探讨并推动东南亚电动汽车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扫码查看会议详情 参会群体 整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加工企业(铝加工、汽车钢等); 供应商/电池及再生金属回收企业; 贸易/技术/设备/金融/物流/其他第三方服务商; 政府、国际组织、协会、院校、媒体等; 参与者分类 会议日程 DAY 1 ·08:00-08:50 签到早茶 ·08:50-09:00 开幕式,有色网领导欢迎致辞 ·09:00-09:20 东南亚汽车产业最新政策 ·09:20-09:50 东南亚市场汽车品牌建设与差异化策略 ·09:50-10:15 茶歇 ·10:15-11:15 圆桌论坛: 东南亚本土化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路径 发言嘉宾: ·Martin Knoss-罗伯特博世汽车技术(泰国)有限公司-动力解决方案部-东盟市场细分乘用车、商用车和越野车区域总裁 ·HarendraSaksenaAther Energy-首席采购官 ·Peter Klöpfer-儒卓力公司-高级经理 ·马鸣-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泰国)-总经理 ·江川善信-SIIX-中华区负责人 ·关鑫-长安汽车东南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11:15-12:00 圆桌论坛: 东南亚汽车供应链——进口那些事儿(服务、价格、落地配套可能性) 发言嘉宾: 易彦婷 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 VP 拟邀企业: 宝钢泰国、首钢泰国、立中集团、大正铝业、安徽鑫铂 ·12:00-13:30 午餐+交流会 ·13:30-14:15 圆桌论坛: 泰国电气化电子化加速与核心部件本土化进展研究 发言嘉宾: ·徐小龙-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泰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Ross-某oem芯片负责人 拟邀企业: 上海电驱动、蜂巢能源、国轩高科、BOI、泰国汽车协会 ·14:15-14:45 新能源电机用硅钢 发言嘉宾: 湖南宏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4:45-15:10 茶歇 ·15:00-15:55 圆桌论坛: 充电桩基建:解锁东南亚新能源革命的最后一公里 发言嘉宾: ·赵立铭 特来电东南亚区域 海外销售总监 ·Soravis Sithicharoe Gentry风险投资主管 (充电桩业务) ·15:55-16:25 待定发言 发言嘉宾: 广州期货交易所 ·16:25-17:10 圆桌论坛: 东南亚投资建厂模式选择:合资与独资的利弊分析 拟邀企业: Thairung、正大集团、丰田、本田、上汽MG、福田、中资独资建厂企业 ·17:10-17:40 待定发言 ·19:00-21:00 鸡尾酒晚宴 DAY 2 ·09:00-09:30 待定发言 ·09:30-10:20 圆桌论坛: 东南亚本土供应链的全球市场配套订单逻辑 拟邀企业: 采埃孚亚太、宝马亚太、佛吉亚亚太、奔驰亚太 ·10:20-10:45 茶歇 ·10:45-11:35 圆桌论坛: 电池材料供应链-电芯化学材料 东南亚联动可能性 发言嘉宾: ·Tony-欣旺达动力科技(泰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瑞-英诺威(马来西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金昌锡-天赐材料-电解液事业部日韩东南亚区销售总监 拟邀企业:负极企业、正极材料、电池厂 ·11:35-13:00 午餐+交流会 ·13:30-17:30 车企零部件需求对接会 扫码查看会议详情 【会议推介】 2025 SMM第二届东南亚汽车供应链大会 【时间】6月16日-17日 【地点】泰国·曼谷

  • 【3.26锂电快讯】力拓集团CEO称全球锂年需求量未来或增至400万-500万吨

    【商务部:各地正加紧编制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3月25日表示,目前正指导各地商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有序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申报工作,加紧编制试点工作方案。后续将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原则,确定试点城市名单。 【商务部:截至3月24日 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合计超过150万份】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表示,今年以来,商务部会同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资金由去年1500亿元大幅加力至3000亿元,支持品类及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围,政策成效逐步显现。截至3月24日,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合计超过150万份;消费者购买12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过2800万台,4500多万名消费者申请了5600多万件手机等数码产品的购新补贴,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已经超过220万辆。我们将抓好政策落地实施,密切跟踪督导、优化便民服务,畅通回收链条,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真金白银”更高效更便捷直达消费者。 【力拓集团CEO石道成:全球锂年需求量未来或增至400万-500万吨】 力拓集团CEO石道成表示,全球锂年需求量未来或增至400万-500万吨。尽管当前锂价低,但力拓仍加大锂业布局。今年3月7日,力拓正式宣布已完成以67亿美元收购阿卡迪姆锂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交易。阿卡迪姆锂业将更名为力拓锂业,并将整合力拓旗下Rincon锂项目。 【丰田汽车推迟在日本福冈县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厂】 丰田汽车推迟了正在日本福冈县推进的建设纯电动汽车电池厂的计划。项目原本定于2025年开工,但目前尚未敲定。此外,丰田还协调延后启动下一代电动汽车生产。虽然在电动汽车领域起步较晚的丰田接连发布新的投资计划,但因全球需求减少而做了调整。 【特朗普考虑在4月2日出台两步走的关税制度】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着眼于4月2日出台两步走的关税计划,其中包括立即征收高达50%的关税。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律师和知情人士的话称,特朗普可能立即出台汽车关税。特朗普团队还在讨论对贸易伙伴启动所谓的301调查。正在讨论的另一个选项与1974年贸易法第122条挂钩,允许不超15%的临时关税。 【2月欧洲新车注册量同比下降3.1% 特斯拉新车注册量大降40%】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周二表示,新车注册量较上年同期下降3.1%至963540辆,为5个月来最大降幅。西班牙是该地区唯一销量上升的主要市场,其中电动汽车注册量增长了61%。2月,特斯拉在欧洲的新车注册量下降了40%。 相关阅读: 磷酸铁锂市场周度概况-3月增幅预计下修【SMM分析】 【SMM分析】中能建6GWh储能电芯框采结果:0.5C及0.25C最低价0.27元/Wh!1C最低价0.285元/Wh! 【SMM分析】2月中国人造石墨进口量及有所增加 【SMM分析】物流不畅 1月人造石墨出口量级有所下滑 钴系产品报价涨跌不一 四氧化三钴上涨1万元 多数冶炼厂仍暂停报价【周度观察】 【SMM分析】三元前驱体2月出口情况解析 【SMM数据】2025年1-2月六氟磷酸锂进出口数据 【SMM分析】磷酸铁成本驱动提涨预期 供需博弈下市场暂稳僵持 【SMM分析】3.17-3.21海外锂要闻 雅化集团:今年年内将建成一条3万吨氢氧化锂产线 锂盐综合产能将达近13万吨 【SMM分析】2025年2月中国未锻轧钴进口量环比减少4.7% 【SMM分析】2月中国钴湿法冶炼中间品进口量环比下行 【SMM分析】锂矿3.17--3.21周度行情 【SMM分析】氢氧化锂3.17-3.21 周度行情 【SMM分析】”跌跌不休“ 碳酸锂过剩格局难改下价格持续下跌 【SMM分析】钴酸锂价格依然上行但涨幅减缓,市场呈现“有价无市”状态 【SMM分析】本周 氯化钴价格出现轻微下滑 【SMM分析】本周三元材料市场行情速览 【SMM分析】本周部分隔膜价格出现上涨趋势 【SMM分析】成本出现回落 本周负极材料价格较为僵持 【SMM分析】近期电解液价格(2025.3.17-2025.3.20) 【SMM分析】三元前驱体价格本周增幅放缓,下周或持续震荡调整

  • 小米/理想/蔚来/小鹏/零跑/极氪2024年财报速览 谁将下一个扭亏?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迈上千万辆级台阶,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 与此同时,2024年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一年。随着价格战、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的推进,头部新势力车企的财务表现呈现出显著分化。近日,理想、蔚来、小鹏、零跑、极氪、小米等造车新势力纷纷公布了其2024年度财报。本文将通过财报数据,速览上述造车新势力的营收密码、盈利困局与2025年销量目标。 注:小米汽车数据统计口径为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下同) 横向对比各造车新势力2024年财务指标可以发现,从营业收入来看,理想汽车成为国内唯一连续两年营收过千亿元的新势力车企。 从净利润来看来看,理想汽车是唯一盈利的新势力车企,其他五家均处于亏损状态。 从现金储备来看,理想汽车储备超千亿,其他造车新势力压力加剧。 从毛利率来看,理想汽车毛利率下降,蔚来、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均实现毛利率提升。 详情如下: 2024年, 理想汽车 营收1445.6亿元,同比增长16.6%;净利润80.32亿元,同比下跌31.9%;毛利率下降至20.5%,车辆毛利率下降至19.8%;研发费用111亿元,同比增长4.6%;交付量500,508辆,同比增长近33%;截至2024年末,拥有1128亿元现金储备,同比增长8.8%,为行业最高水平之一。2025年,理想的全年销量目标是70万辆。 2024年, 蔚来 营收657.3亿元,同比增长18.2%;净亏损224.017亿元,同比增长8.1%,创历史新高;总体毛利率提升至9.9%,整车毛利率提升至12.3%;研发总投入为130.37亿元;共交付221,970辆,同比增长38.7%;截至2024年末,现金储备419亿元。蔚来定下2025年目标实现销量翻倍,达到44万辆。 2024年, 小鹏汽车 营收408.7亿元,同比增长33.2%;净亏损已经大幅收窄至57.9亿元;毛利率达到14.3%,同比增长12.8%,汽车毛利率从-1.6%转正为8.3%;研发投入64.57亿元,同比增长22.4%;全年交付量190,068辆,同比增长34.2%;截至2024年末,现金储备规模419.6亿元。2025年,小鹏汽车的总销量目标比2024年实现翻倍以上的增长。 2024年, 零跑汽车 营收321.6亿元,同比大涨92%;净亏损收窄至28.2亿元,同比减亏33%,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零跑汽车实现了净利润转正,达0.8亿元,提前一年达成单季度盈利目标,这标志着零跑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盈利的新势力;毛利率较2023年的0.5%提升7.9个百分点,达到了8.4%;研发开支29亿元,同比增长51.0%;全年交付达293,724辆新车,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截至2024年底,零跑汽车在手资金达到204.2亿元,同比增长5.3%。零跑汽车对2025年的销量目标设定为50万辆至60万辆。 此外,自2024年4月才开始新车交付的 小米汽车 表现超预期,公司2024年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收入328亿元,交付新车136,854辆,连续5个月单月交付超20,000辆。 同时,2024年,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为18.5%,经调整净亏损人民币62亿元,相比2023年亏损额在逐渐收窄。2025年,小米汽车交付目标提升至350,000辆。 吉利培育的新能源品牌 极氪 近日也对外公布了2024年财报:总营收759.1亿元,同比增长46.9%,其中汽车销售收入553.2亿元,同比增长63.1%。全年净亏损57.9亿元,同比减亏30%。扣除基于股票的薪酬费用后,极氪全年仅亏损47.1亿元,同比减亏42%。 从销量来看,2024年,极氪全年销量222,123辆,同比增长87%,此前极氪将2024年的销量目标定为23万辆,最终目标完成率为96.5%。据了解,2025年极氪将挑战32万辆销量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资本方面,上述造车新势力亦是表现亮眼: 3月25日早间,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公告称,拟配售8亿股现有股份,配售价为每股53.25港元,本次认购预计筹资净额约425亿港元,将用于业务扩张、研发投资及其他一般用途。 蔚来日前宣布,宁德时代正在推进对蔚来能源不超过25亿元的战略投资。 小鹏汽车生态企业小鹏汇天在2024年10月宣布完成超过5亿美元的A轮融资。 零跑在2024年向武义县金投、金华市产业基金、杭州禾合及湖州信创发行约7021.3万股新内资股,集资26亿元。 美国时间2024年5月10日,极氪汽车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第四家赴美上市的中国新能源车企,刷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史上最快上市纪录,从2021年4月15日品牌发布到成功IPO仅37个月。 结语 :从业绩表现可以看到,理想、零跑已实现单季度盈利;小鹏、蔚来计划2025年四季度扭亏,通过技术合作与降本增效逐步脱困;小米汽车凭借生态优势后来居上,随着新车型的推出和产能的提升,其销量和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极氪依托吉利集团的强大支持,随着极氪品牌、领克品牌业务的深度整合,有望在2025年实现单季度扭亏为盈。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已从“政策红利驱动”转向“技术+市场双驱动”,2025年,随着智驾竞速与全球化战略等的落地,造车新势力行业竞争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重构。

  • 重新“发明”汽车、锚定下一个二十年 梅赛德斯-奔驰康林松:将保持在华投资

    3月23日,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ällenius)再次站上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的讲台。这是康林松当选欧洲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后的第一次访华,也是梅赛德斯-奔驰第八次成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合作伙伴。 “在全球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政府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政策尤为重要。”康林松表示,中国市场是梅赛德斯-奔驰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柱,也是梅赛德斯-奔驰驾驭变革的关键驱动力。“我们相信,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将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为充分捕捉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梅赛德斯-奔驰将保持在华投资。” 这里的创新速度令人惊叹 “在中国生活的50天,我见识到了这个市场的活力,天天都有新车发布。”刚刚履新50天的梅赛德斯-奔驰大中华区业务负责人佟欧福(Oliver Thöne),在与康林松一起接受采访时道出了自己的感受。 这种紧迫感,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了梅赛德斯-奔驰的战略之中。2024年,奔驰宣布与中国合作伙伴追加投资140亿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将用于“史上最强产品攻势”——从今年4月即将在上海车展全球首秀的纯电长轴距CLA,到2027年规划的7款中国专属车型,油电并行成为关键词。“无论油电,都很奔驰,”康林松强调,“同样的智能化的水平也会体现在高科技的燃油车型上。燃油车的客户也能够享受到同样的技术。” 这场转型的核心是“中国研发领跑全球”。上海研发中心主导开发的L2++高阶智驾系统已适配中国复杂路况,即将搭载于全新CLA车型;北京团队设计的后排信息娱乐系统则瞄准中国用户对“第三空间”的需求,未来将反向输出至全球市场。 “‘以中国创新,领全球风潮’——我们在这方面没有限制。中国研发中心和德国的研发总部、中国研发中心和梅赛德斯-奔驰在世界各地的研发中心之间的交互都是随时进行的。”康林松表示,中国汽车市场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竞争激烈,创新的速度非常快。这样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客户需求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上。“对于我们任何一款产品,如果能够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那么在世界其他市场肯定也是很有竞争力的。” “安全不是传统守旧,而是造车的根本” 面对中国车市“价格战”与跨界而来的造车新品牌的崛起,奔驰选择了以“不可替代性”破局。 “安全、质量、豪华感是奔驰的‘传统优势项目’,但如今必须新增电动化与智能化两大赛道。”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品牌传统优势与创新压力,进而体现“不可替代性”时,康林松用“奥运十项全能”作比,“除了这两个新的项目之外,在10项全能中经典的10个项目上,我们要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安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如果你问父母愿意让孩子坐什么车,答案一定是一个在安全方面已经做了75年研究的公司所生产的车。” 在康林松看来,奔驰在保有原10个项目优势的同时,必须在两个新项目上具备实力。“因为一旦做不到,就可能会被市场淘汰。而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新项目与经典的10项全能相结合,我们就能脱颖而出。”在对“新旧”项目进行辩证阐述后,康林松再次强调,“安全不是传统守旧,而是造车的根本,这是我们拥抱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 ” 市场数据印证了梅赛德斯-奔驰的战略成效。尽管2024年中国豪华车市场增速放缓,奔驰仍交付超71万辆新车,在百万级轿车细分市场保持领先。 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是必选项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在这一时间节点上,康林松多次强调奔驰“与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是非常广泛和深入的”。 “梅赛德斯-奔驰和全球多地的科技企业都进行合作,包括欧洲和美国。我个人觉得中国企业是最容易合作的。因为中国的科技企业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很善于倾听对方的需求,而不是只要求对方去适应。他们是真正以高水平互利合作的作为出发点,使双方能够共同地向前推进工作。”康林松高度评价了奔驰与中国科技企业间的合作。 面对产业转型,康林松认为,中国市场有自己的数字技术生态,在中国发展就必须要与本土科技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比如地图导航,在欧美市场有谷歌地图,在中国有高德地图。我们在中国的科技生态系统发展当中已经获取了很多的灵感,而且也把很多中国的想法,通过与中国合作伙伴或者是世界其他地方科技合作伙伴一起合作的方式,拓展到世界各地。”康林松表示,与中国科技圈合作是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必选项,在战略上也具有高度的必要性,是接下来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进一步发展业务的重要方向之一。 写在后面: 从“本土化生产”到“本土化创新”,梅赛德斯-奔驰在华二十年,既是跨国企业与中国市场共成长的缩影,也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先行实验。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奔驰以140亿投资为支点,以中国研发为引擎,正在书写“新汽车时代”的豪华定义。正如康林松所言:“我们正在重新发明汽车,而中国是这一征程的核心。” 未来,能否将“中国方案”转化为“全球标准”,将决定奔驰在下一个二十年的行业地位。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家百年车企已在中国市场找到了“第二故乡”的归属感,并以此为起点,驶向更广阔的全球化未来。

  • 比亚迪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34% 激烈价格战下毛利率不降反增

    SMM 3月25日讯:近日,比亚迪披露了其2024年年度报告,其中提到, 公司2024年共实现7771.02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29.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00%。 其中,汽车及汽车相关产品和其他产品的业务收入在6173.82亿元,同比增长27.7%,在其总营收中占比高达79.45%。 且值得一提的是,虽然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依旧激烈,但是比亚迪汽车的毛利率不降反增,其2024年毛利率达21.02%,同比增长0.63个百分点,不仅仅高于另一大电动车巨头特斯拉的17.9%,同时也高于造车新势力中的理想的19.8%和小米汽车的18.5%。 比亚迪方面表示,2024年,其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同比增长超40%,蝉联中国汽车市场车企销量冠军、中国汽车市场品牌销量冠军和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冠军,十一月更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里程碑的车企。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在高基数的基础上同比增长超40%,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至33.2%,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 而当下,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进程逐步加快,比亚迪也一直认为核心的技术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比亚迪也在持续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在电动化领域及智能化领域布局。其2024年仅是在研发方面投入的费用便高达达542亿元,同比增长35.68%,研发费用率达6.97%,在国内车企中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可谓是遥遥领先。据悉,比亚迪研发投入的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电池技术——如刀片电池迭代、电动平台——e平台4.0开发和智能驾驶——天神之眼系统。 其中后两个,在2025年发布之后,屡屡引发市场热议,2月10日,比亚迪提出了“全民智驾”的口号,发布“天神之眼”技术矩阵,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按照芯片选型分为搭载在不同价位等级车型上的三类版本——天神之眼A-高阶智驾三激光版、天神之眼B-高阶智驾激光版,以及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三目版。其中C版本首批覆盖21款车型,价格从7万元到20万元不等。就连价格最亲民的海鸥车型也同步有搭载,将高阶智驾的门槛下压至7万元的档位,真正实现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全面普及。 3月17日,比亚迪再出“王炸”,推出了超级e平台和“兆瓦闪充”技术,可实现1兆瓦充电功率和10C充电倍率,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比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超充技术还多除了100公里的续航。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这一技术的诞生是为了彻底解决用户的充电焦虑,在充电速度上实现真正的“油电同速”。而未来,比亚迪也将规划在全国各地建设4000多座“兆瓦闪充站”。 彼时受此消息刺激,比亚迪股价盘中最高一度上冲至403.4元/股,刷新其股票上市以来的历史新高。 此外,比亚迪还拥有锂电池业务,作为全球领先的二次充电电池制造商之一,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开发了高度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更好解决市场安全痛点,加速磷酸铁锂电池重回动力电池主流赛道,助力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行稳致远。据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在2024年全年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排名中,比亚迪以总计135.02GWh的装车量,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中市场占比达24.74%,排名仅次于第一名的宁德时代。 不仅仅是动力电池,比亚迪在消费类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均有涉猎,其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各类消费类电子产品及新型智能产品领域,储能电池领域,比亚迪在电源侧储能、电网储能、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等应用领域发力,为客户提供更加清洁可持续的储能解决方案。 展望2025年,比亚迪王传福表示,在全球汽车行业的智能化浪潮中,中国汽车品牌已经不再是跟随者,而比亚迪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站在这股潮流的最前线,携手更多中国汽车品牌“走出去,走上去”。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方面,比亚迪将持续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及高端制造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垂直整合优势,全方位深化大客户战略合作。此外,AI 数据中心、AI 服务器等新兴业务有望快速推进,开启新的成长曲线。

  • 余承东李斌“互试”旗舰车、岚图CEO亲测AEB 网友:智能化时代太费“老板”

    在汽车智能化转型进程愈发深入、汽车品牌“技术互搏”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车企高管们开始陆续亲自下场,以至于有网友戏称,“智能化时代的比拼,太费‘老板’了”。 3月24日,岚图汽车CEO卢放在封闭场地蒙眼实测130km/h AEB功能,亲自展示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全新岚图梦想家成为首个达到130km/h时速下AEB刹停能力量产MPV的成绩。根据规划,全新岚图梦想家将于3月31日推送乾崑智驾OTA 2.0,泊车代驾VPD、eAES自动紧急避让功能将全量推送上车。 两日前的3月22日,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发布一条视频,同时出镜的还有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我)和华为余承东总一起参加徽商大会,之前我们已经线上隔空互动相互邀请评测尊界S800和蔚来ET9,今天当面正式约好了。”李斌表示。更早些时候,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在杭州晚高峰的路况下完成了智驾直播首秀。 董事长、CEO亲自“下场”实测智驾功能的案例在过去一年比比皆是,“卷”进直播间开始成为常规动作。在直播热潮之下,短视频亦成为“车企大佬”的新阵地,且更新更为频繁。 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九成以上自主车企负责人均直接或间接参与过直播、短视频营销,并逐渐成为常态化运营模式,传统外资品牌在此领域的声量则相对偏小。以余承东为例,其在某单一平台的账号粉丝已突破800万,在进入2025年后发布超50条短视频,其中超半数为智能出行相关内容,直播场次达到5场。 “汽车品牌需要流量,没有关注度、高流量就很难在当下这个时代获取好的终端销量。”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车企高管纷纷亲自出马,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打造个人IP提升所属品牌曝光度,另一方面则是意图借此打造品牌、产品公信力。“车企大佬在直播中做极限测试、智驾测试等,主要是希望以真实场景打破用户对技术可靠性的疑虑。同时,这样的现象也从侧面揭示了车市内卷持续加剧的本质。”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L3级自动驾驶落地进入“倒计时”,车企负责人亲自下场直播的频率会越来越高。 今年以来,多家车企密集宣布L3级自动驾驶量产及“智驾平权”计划,奇瑞、广汽、极氪三家车企于3月18日集中发布智驾方案并披露L3级自动驾驶量产时间表。随后问界M9 2025款、享界S9增程版在智驾系统方面的硬件升级,亦被视为华为ADS 4.0即将全面上车的重要信号。“问界M9将于今年三季度全系升级ADS 4.0。”余承东透露。

  • 小米大跌6%险守配售价 与比亚迪前后脚巨额融资 造车仍是后续投资重点

    3月25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公告,拟通过“先旧后新”方式配售8亿股现有股份,配售价53.25港元/股,较前收盘价折让6.6%,预计募资净额425亿港元。这一动作不仅创下小米上市以来最大规模融资纪录,更与此前比亚迪435亿港元的“闪电配售”形成呼应。 受此影响,小米集团-W(01810.HK)在今日早盘股价低开5.53%后持续承压。截至收盘,跌6.32%,报53.4港元,已接近配售价格。当日成交额718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 小米集团表示,此次配售及认购事项旨在进一步扩大股东基础,优化资本结构,并为公司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所得款项净额预计约为425亿港元,将主要用于加速业务扩张、研发投资以进一步提升科技实力,以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数据显示,小米2024年营收突破3659亿元、净利润增长34.9%,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人民币337亿元。小米2024年研发投入241亿元,同比增长25.9%,预计2025年将投入300亿元。 小米此次融资说不上是因为 “差钱”,或许是主动选择 “用明天的钱,打今天的仗”。长期来看,其智能电动车、智能手机和AIoT高端化多线战略长期发展,同样也需要高资金的投入。 目前智能电动车业务尚未盈利,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全年净亏损62亿元,单台亏损4.5万元。若按2025年35万辆交付目标计算,仅汽车业务年亏损可能扩大至157.5亿元。 此外,小米SU7虽在高端市场实现突破(订单用户中BBA换购比例超60%),但2025年3月销量仅6540辆,排名第二十,需加速产能爬坡以提升市场份额。目前小米汽车交付周期已经拉长至三个月,资金短缺可能导致订单流失。 据悉,小米汽车北京亦庄工厂二期扩建提速,目标2025年产能提升至35万辆。此外亦有消息称,今年1月小米在武汉启动汽车工厂项目经理等岗位招聘,计划在武汉建设小米汽车第三座工厂。 此前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小米集团总裁、合伙人卢伟冰也表示,小米汽车业务内部暂无盈利时间要求,但会努力改善盈利情况,并且2027年将会是汽车业务出海的元年。 作为海外市场筹备工作的一部分,小米已经从包括德国宝马集团在内的公司聘请了至少五名高管,包括宝马工作了15年的Rudolf Dittrich,宝马前经理Dusan Sarac,前者于去年,后者于今年加入了小米汽车欧洲研究中心。 有汽车行业分析师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行业经验显示,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50万辆后,规模效应方可显著摊薄成本,小米2025年35万辆目标虽未达盈亏平衡线,但较2024年13.6万辆交付量已有质的飞跃。 该名分析师补充称,新能源汽车从量产到盈利平均需5-7年,蔚来、小鹏等新势力仍处亏损状态。小米通过配售股份提前储备“过冬粮草”,避免重蹈威马、高合等品牌因资金链断裂出局的覆辙。“海外市场开拓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小米汽车的海外扩张已进入筹备阶段,因此除了扩张产能之外,此次配售股份所得资金也有可能用作建设汽车业务经销渠道。” 小米集团高管在业绩会上明确,小米计划国内2025年新增5000家门店,未来建成2万家小米之家;在海外,从已建的500家门店起步,逐步拓展至1万家。 值得注意的是,与小米类似,近期比亚迪也完成了一次 “闪电配售”,并且明确435亿港元融资,将 用于自动驾驶算法训练和智能座舱研发,用于在匈牙利建设年产15万辆的工厂。 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血海竞争”,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通过价格战和产能扩张挤压生存空间。 比亚迪通过 "技术自研 + 规模效应" 实现单车成本控制,加速将智驾技术下放到各个价位的车型中,随着特斯拉柏林工厂产能释放,华为ADS 3.0系统的量产落地,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窗口期正在收窄。 小米则需在研发投入与产能扩张间寻找平衡点。小米计划将研发投入中的大部分,用于训练自动驾驶算法、优化智能座舱体验,以应对华为鸿蒙智行、特斯拉FSD、小鹏XNGP等竞品的技术冲击。

  • “油电同速”概念带动需求增加 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渐成市场主角

    动力电池正向高能量密度+快充迭代演化,高压实磷酸铁锂(LFP)产品渐渐成为市场主流。龙蟠科技(603906.SH)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近日推出的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压实密度大于2.6g/cm3,采用了一次烧结工艺,将更好的满足下游电池厂家需求,并降低了成本。 宁德时代(300750.SZ)于2023年-2024年推出神行4C/神行Plus电池,续航里程700/1000公里,欣旺达(300207.SZ)314Ah 电芯较280Ah 提升12%,比亚迪(002594.SZ)更是刚刚发布“油电同速”技术。高性能 LFP 电池要求更高的LFP压实密度, 动力用LFP压实密度从2.4-2.55g向2.6g/cm3以上迭代,储能用压实密度要求同样提升。 龙蟠科技史莹飞博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刚刚推出的第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正极材料S526的压实密度大于2.6g/cm3,拥有大小颗粒极配、充放电容量高、平台容量占比高等特性。 他进一步表示,“当前,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材料往往采用二次烧结工艺,公司S526采用一次烧结工艺,可以将高压实磷酸铁锂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并有效降低制造成本,预计将成为公司今年全新的销量与利润增长点。” 富临精工(300432.SZ) 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介绍,目前公司高压实产品具备差异性,性能、寿命方面比较优质,产品价格会体现一定的溢价,比较受高端客户认可。 湖南裕能(301358.SZ)相关负责人同样表示, 公司2024年高压实产品产量占比22%,今年,该类产品需求旺盛,公司正在持续研发迭代,提升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2.55-2.65g/cm3压实对应的加工费可上涨1000-3000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四代高压实LFP产品相比三代具有显著的性能提升,尤其在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等方面,较二代和一代产品的进步更加明显。由于技术壁垒不断提高,高压实磷酸铁锂市场的竞争格局正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其中,富临精工采用草酸亚铁工艺,量产压实密度2.6g/ cm3,为宁德时代主力供应商。湖南裕能二烧工艺领先,产品压实密度2.6-2.65g/ cm3,龙蟠科技(常州锂源)四代高压实产品S501也已在市场实现批量供货。 除此之外,德方纳米等企业大多数已进入量产阶段。该人士表示,尽管市场上有30多家LFP企业,但预计具备量产能力的企业将集中在6-7家头部企业中,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