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16

  • 业务比动力电池“大十倍”!曾毓群盯上“零碳电网” 目标打造大型独立能源系统

    曾毓群盯上了“零碳电网”业务。 宁德时代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毓群日前媒体受访时, 宁德时代的目标是将自己重塑为绿色能源供应商,公司将打造大型独立能源系统,足够为一个大型数据中心甚至一座城市供电 。 他预计, 开发和管理“零碳电网”的业务可能比供应电动汽车电池大“十倍”。 “零碳电网”是什么? 从曾毓群的表述来看,这也可以称为“绿色电网”,这一电网系统包括太阳能、风能、储能以及电动汽车向电网送电(V2G)系统。 去年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增长33%,增速已经甩开动力电池业务。但曾毓群的野心不止于储能,他表示, 宁德时代的目标是进入发电领域 ,公司将与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供应商展开合作。“与电动汽车相比,这是个巨大的领域(指发电)。” 2023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营收达2853亿元,同比增长20.57%——如果曾毓群能实现自己的“十倍”设想,宁德时代的“零碳电网”业务规模或超过3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访中曾毓群还提到,特斯拉的确在自动驾驶技术上颇具潜力。但至于电池,曾毓群表示,自己之前对马斯克直言, 4680圆柱电池“会失败,永远不会成功”。 “我们进行了一场非常激烈的辩论,我给他展示了一番,结果他沉默了。他就不懂怎么造电池。这是电化学的事,他擅长的是芯片、软件、硬件和机械的东西。” ▌瞄准能源电力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 实际上,曾毓群如今已经开始向能源电力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展开布局。 9月28日,海南省政府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新型储能建设应用、交通领域电动化及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在能源创新平台项目、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业务、重点企业互动合作、新能源产业基金等领域积极探索合作,合力打造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碳达峰碳中和的示范样板。 并且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曾毓群提交的四份提案中, 有一份便涉及到电池与电网双向融合互动 。 他在提案中表示,前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上量,大规模无序充电将进一步加剧电网负荷的峰谷特性,给电网安全造成冲击,而在电源侧随着具有波动性、间歇性特点的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为维持系统实时平衡,电网面临大量灵活性调节能力缺口,故建议为一箭双雕解决交通和能源领域存在的两大难题,可以抓住车网互动(V2G)的本质,研究探索电池与电网双向融合互动(B2G,Battery to Grid)。 而在能源电力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方面,近期国内也有多项政策出炉。 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 8月发改委发布《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行动方案》,从两个方面解决新能源供需在时空上无法有效匹配的限制,1)提升电力系统本身的灵活性,2)推动新能源技术要求越来越接近传统电源。 华泰证券指出,从投资层面,单纯从新能源产业链寻找瓶颈点的策略或难再获得超额回报,但从更大的新型电力系统研究如何突破瓶颈点,仍存在超额投资机遇。分析师认为机遇有三:第一,风电需求有望加速,预计明年国内风电有望继续受益量价齐升;第二,电网灵活性带来配网升级,智能电表和配网变压器将受益;第三,储能需求受益于海内外需求共振。

  • 历史新高!蜂巢能源10月装车量1.9GWh 跃居国内第5名

    11月12日,盖世汽车注意到,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10月蜂巢能源在国内市场装车量1.9GWh,创历史新高,环比增长47.28%,同比增长36.69%,跃居国内第5名。其中蜂巢能源三元动力电池10月装车量为0.44GWh,环比增长41.93%,稳居国内前三。 图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对此,蜂巢能源方面表示,装车量快速增长得益于第四季度订单量的爆发式增长和市场对短刀电池的认可度。 数据显示,蜂巢能源第四季度整车订单达到22万辆,环比增长83%,总订单量达12.66GWh。 蜂巢能源称,该公司已经实现了第20万套短刀电池包下线,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并且得到了吉利、长城和Stellantis等客户的青睐。 另外,蜂巢能源还表示,为了确保不断上涨订单量的保质保交付,蜂巢能源各生产基地产线均开足马力,全力投入生产。 据悉,目前蜂巢能源成都和盐城基地产线全部满产,全力保证四季度订单的交付,并有多个项目在研,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产线升级,不断提升交付效率,以满足客户更大的需求。 11月5日,有报道称,蜂巢能源常州一仓库出现火情。彼时蜂巢能源回应道:“常州四期原材料仓库发生起火,目前火情已控制住了。起火原因正在调查中,四期工厂只有小部分产线投产,影响轻微。” 盖世汽车了解到,蜂巢能源在全球布局5大制造基地,国内三大基地分别位于江苏常州(总部)、西部城市成都/重庆、南部城市广州/中山。目前南京、泰州、盐城、上饶、马鞍山、湖州、遂宁、成都等制造基地陆续投入使用。

  • 近600GWh!9家增长!1-9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出炉

    11月6日,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公布2024年1-9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最新数据。数据显示,1-9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逼近600GWh,达599GWh,同比增长23.4%。 从市场份额来看,1-9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公司中,6家中国电池公司悉数实现增长,日韩电池公司LGES、SK On、松下、三星SDI则出现下滑。 从企业排名来看,与今年1-8月相比,1-9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公司出现了明显变化:中创新航超越SK On排名第四位,国轩高科超越亿纬锂能排名第8位。 从装车量同比变化来看,1-9月,除了松下以外,其他9家电池公司均实现了正增长。 中国公司方面 ,1-9月,上榜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的公司依旧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6家公司装车量总计388.9GWh,市场份额达64.9%。 其中,宁德时代以219.6GWh的装车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同比增长26.5%,市场份额为36.7%。 比亚迪装车量排名全球第二,达98.5GWh,同比增长28%,市场份额为16.4%。比亚迪正在走出中国国内市场,进入亚洲和欧洲市场,迅速扩大市场份额。 可以看到,仅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就达53.1%,占据了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TOP10公司中,除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其他8家公司装车量总计221.3GWh,而宁德时代装车量高达219.6GWh,基本实现了“以一敌八”。 其余上榜的四家中国公司中,1-9月,中创新航排名全球第四,装车量达29.3GWh,同比增长27.0%,市场份额为4.9%;国轩高科排名全球第八,装车量达15.3GWh,同比增长37.8%,市场份额为2.5%;亿纬锂能排名全球第九,装车量达13.5GWh,同比增长25.7%,市场份额为2.3%;欣旺达排名全球第十,装车量达12.7GWh,同比增长69.6%,市场份额为2.1%。 韩国公司方面 ,1-9月,LGES、SK On、三星SDI装车量均实现了增长,总计装车量达124.8GWh,但市场份额为20.8%,较去年同期下降3.4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LGES继续保持全球第三位,装车量为72.4GWh,同比增长4.3%,市场份额为12.1%。 SK On排名第五,装车量为28.5GWh,同比增长12.4%,市场份额为4.8%。 三星SDI排名第七,装车量为23.9GWh,同比增长5.4%,市场份额为4.0%。 日本公司方面 ,松下以25.7GWh的电池装车量排名第六,但在1-9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公司中,松下是唯一一家装车量负增长的公司,同比下滑20.2%,市场份额为4.3%。 另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1-9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346.6GWh,累计同比增长35.6%。1-9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公司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能源、瑞浦兰钧、正力新能、爱尔集新能源(LGES)。 电池网还注意到,近期,多家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公司公布了三季报业绩。 中企方面,除了港股上市公司中创新航之外,其他5家上市公司均已发布三季报:三季度,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922.78亿元,同比减少超12%;净利润131.36亿元,同比增长25.97%。比亚迪营收2011.25亿元,同比增长24.04%;归母净利润116.07亿元,同比增长11.47%。国轩高科实现营业收入83.81亿元,同比增长28.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1亿元,同比增长69.82%。亿纬锂能实现营业收入为123.9亿元,同比下降1.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51亿元,同比下降17.44%。欣旺达实现营业收入143.60亿元,同比增长18.85%;实现净利润3.88亿元,同比增长6.35%。 韩企方面,三季度,LGES第三季度整体营收为68,778亿韩元,同比下降16.4%;营业利润为4,483亿韩元,同比下降38.7%。三星SDI营业额为3.9356万亿韩元,利润1299亿韩元,同比分别减少30%、72%。SK On营业额为1.4308万亿韩元,利润240亿韩元,营业额同比减少54.9%,但利润扭亏为盈。 此外,松下能源为松下控股的电池业务主体,据外媒报道,三季度,尽管汽车电池业务的利润有所下降,但松下能源的营业利润上升至327亿日元,同比增长42%。

  • 我国现存2.5万家锂电池相关企业 动力电池出货量全球占比约65%

    11月7日,企查查发布数据显示,我国锂电池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现存的2.5万家锂电池相关企业中,成立年限在5年-10年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比高达53.6%,其次是成立年限在3年-5年的企业,占比23.1%。 此外,我国锂电池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区间分布相对均匀。公示注册资本的企业中,注册资本在200万元以内的企业,合计占比44.3%;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合计占比29.6%。 行业分布上,目前我国现存的锂电池相关企业中,归属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最多,有9426家,占比37.1%,归属制造业的企业有6878家,占比27.1%,此后是归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有6261家,占比24.7%。 值得一提的是,11月6日,“全世界超70%的锂电池在中国生产”词条冲上热搜。据相关媒体报道,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相关配套的产业也在不断进步,比如锂电池,如今全世界有70%的锂电池在中国生产,做到了绝对的遥遥领先,全球第一。 同日,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公布2024年1-9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最新数据。数据显示,1-9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逼近600GWh,达599GWh,同比增长23.4%。 其中,1-9月,上榜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的中国公司依旧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6家公司装车量总计388.9GWh,市场份额达64.9%。不仅如此,仅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就达53.1%,占据了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

  • 宁德时代曾毓群:储能行业如何在快速增长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为世界储能大会发布致辞,以下是致辞具体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行业同仁: 大家早上好!欢迎来到 “ 中国新能源电池之都”宁德,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世界储能大会。我代表宁德时代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诚挚地欢迎! 去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达成的“阿联酋共识”,首次强调要“转型脱离化石能源”,提出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提高到目前三倍,将能源效率提高到目前两倍的目标。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计算,要实现“阿联酋共识”所设定的目标,全球的储能容量需要增加六倍。 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蓄水池、“双碳”目标的压舱石。“十四五”以来,我国储能行业迅速发展,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过1000亿元。但在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把储能行业当做是一个低门槛的金矿,抱着短期淘金的心态进入,以至于行业现在野蛮生长,乱象频出。 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储能行业不能“乱”。但能源转型的需求也要求我们绝不能“慢”,行业必须在快速增长中同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高可靠是行业发展的根基 根基正不正、深不深、牢不牢,决定了整个行业的命运。 作为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储能一个环节的故障,不仅牵扯到生命财产的安全,还会连锁引发一系列公共设施的停摆。一次事故,将带来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储能行业有门槛,门槛非常高,就是高可靠。 我们的电芯单体失效率达到了十亿分之一级,为什么要做到这个级别?储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电芯、电箱、再到集成电池舱系统、最后到电站,每一层都是层层累加的,电芯的小问题到最后会富集成巨大的隐患。 高可靠不是“拍胸脯”的乱承诺,需要扎实的理论模型和真实的数据支撑和全面的测试验证。 今年,我们推出的天恒储能系统,实现首五年容量零衰减,功率零衰减。我们让锂电池寿命不再跳水,做到15000次经过实证的循环测试。我们研发了行业最先进的可靠性评价体系,避免纸上数据好,落地性能差的情况。我们开发的“加速测试”方法,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出产品寿命的科学测试数据;就在10月,我们的UL9540A实验室成为行业内首家获得UL授权的目击测试实验室。我们这些行动,都是在践行宁德时代的可靠性承诺。 其次,高价值,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内驱力 行业要发展,就要为社会创造价值。 我们应该有共识,以低质、减配实现的“低价”,不具备经济效益,更没有可持续性。我们不拼价格,要拼价值。能源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一旦整个行业被打上“低质低价”的标签,那就是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作为一个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只有聚焦价值竞争,创造“高价值”产品,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不仅要创造高价值,储能行业还要探索新价值,在未来电力市场开放的大环境下,让电池成为优质投资品。 最后,全场景,让能源转型无死角 储能行业的未来,不能只局限在某个场景下卖产品,而要提供全场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赋能千行百业,为自己、为客户、为全球的能源转型布好局。 宁德时代正打造以储能为基础,以零碳排放为核心的 “零碳新基建”。我们认为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可以在储能的基础上,实现零碳再造。只有一体化、全场景,才能对储能全流程进行智能管理,对能源系统实现整体调度,实现能源管理效率最优,能源系统抗风险能力最强。 中国有句古话,“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储能行业要发展,产品的根就要向下扎得深、扩得广,本根不摇,才能枝叶繁荣。整个行业要帮社会兜好底、算好账、布好局,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样才能更好支撑我们的能源绿色转型、赋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最后,祝愿本次储能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 程里对话张小聪:动力电池+储能多轮驱动 瑞浦兰钧如何在欧洲走得更快?

    2024巴黎车展期间,瑞浦兰钧带来了磷酸锰铁锂(LMFP)电芯技术、GREEN CTP电池包以及GREEN BANK插混车型专用电池包,集中展示了从电芯化学体系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技术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产品矩阵。瑞浦兰钧营销副总裁、动力市场总经理张小聪表示:无论市场怎么卷,好产品还是缺的,瑞浦兰钧将坚持技术创新驱动的理念,为新能源汽车动力及智慧储能提供解决方案。

  • 5.88亿!中嶒能源年产1GWh钛锂高能动力电池项目签约新疆霍城

    据霍城经济开发区清水河镇官微消息,10月12日,新疆霍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湖南中嶒能源有限公司(简称:中嶒能源)举行年产1GWh钛锂高能动力电池生产项目签约仪式。 据介绍,中嶒能源是一家集矿产开采与深加工、环保新材料研发与生产、新能源设备开发与制造、储能系统方案的定制与应用、分布式能源的应用及新能源交易管理平台运营于一体的新能源全产业链高科技企业。该项目投资总额5.88亿元,新增一条年产1GWh的钛锂高能动力电池自动化生产线,项目满产后产值约6.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嶒能源产品之一“中嶒一号”钛锂高能动力电池是一款新型三元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高达350wh/kg,该产品可在-40℃的极端环境下持续放电,装载于纯电动乘用车的续航里程可超过1,200公里,在重型卡车、无人机、工程车等领域拥有广阔应用前景。

  • 央企专业化整合再提速!我国现存动力电池相关企业1.5万家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推进会,12组26家单位专业化整合项目进行集中签约,涉及动力电池、矿产资源和动力电池等多个关键领域。 其中,中国诚通与中国一汽、东风汽车、中国兵装在动力电池板块开展股权合作。本次整合中,中国诚通战略性出让控股权,将力神电池核心资产、产能及主力研发队伍全面融入央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链。 据相关媒体报道,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三大汽车央企,一汽集团、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此前已经联手打造了T3出行。此次联手打造国资动力电池头部企业,更是被外界称为“央企电池资产整合首例”。 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在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弱复苏态势下,电池新能源本轮洗牌与博弈的深度与广度均超预期。 近日,据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8月全球登记的电动汽车(EV、PHEV、HEV)电池总装机量约为510.1GWh,较去年同期增长21.7% 。 从1-8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TOP10来看,中国企业依然占据6家,两家企业位置微调,一家装机量追平SK On。 中企方面,进入1-8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阵营的依旧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6家公司装车量总计332.3GWh,市场份额达65.1%,持续占据较大比重。 10月8日,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从企业存量来看,我国现存1.5万家动力电池相关企业。 区域分布上, 广东最多,有4849家,在全国总存量中占比高达32.1%,其次是湖南,现存2980家动力电池相关企业,占比19.8%,江苏凭借现存1206家动力电池相关企业,排名前三。 城市分布上, 深圳现存2796家动力电池相关企业,领跑全国,长沙现存2158家相关企业,排名前二,东莞现存1001家动力电池相关企业,排名前三,此后依次为广州、苏州、惠州等地,相关企业存量均在400家以内。 从市场表现来看,动力电池领域,已形成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家巨头为首的格局,龙头地位稳固,现存大量相关企业竞争压力加剧,电池新能源行业内卷蔓延全产业链。

  • 被通威50亿“预定”的电池厂 国内重要基地已停摆

    在即将“卖身”给光伏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的关键时刻,江苏润阳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润阳股份”)国内主要的电池生产基地陷入停摆。 从7月开始,以PERC产能为主的润阳盐城电池工厂逐渐减产,并在9月初宣布放假。作为最后一批员工,张华和其他同事们面临两难:要么接受公司放假安排,等候复工消息,要么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另谋出路。 张华和同事们其实没有选择,管理层隐晦表示已经没有订单可以开工,也没有人可以保证以后能复工,放假下去,员工们只能拿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而协商离职也很难,员工与企业在赔偿金额上迟迟未达成一致,由于工厂效益不佳,这次给到的赔偿方案也与此前批次的相差甚远。 令人唏嘘的是,润阳股份也曾连续3年电池出货排名全球前三,2022年净利润超过20亿元,其p型电池产线忙到过年也不放假。然而,到如今因没订单“放长假”,也仅时隔两年时间。 润阳近两年的跌宕,来自周期性行业价值下跌和新旧产能更迭的共同作用。2023年,光伏行业发起n型技术对前代p型技术的迭代,机构预计2024年n型产品占比达到七成。n型电池不是光伏的终点,但润阳在国内的电池工厂或许已经追不上技术革新的大潮了。 相较于国内的“落后产能”,润阳位于泰国的海外产能以及美国的海外渠道,对于收购方通威股份来说,可能更具有吸引力。与其他一体化龙头相比,通威的海外布局一直处于相对弱势,在行业周期谷底“买下”海外产能,是更为快速的追赶方式。 据财联社记者梳理公开资料,2022年,润阳股份三块优质海外资产——子公司润阳泰国、润阳国际和美国海博瑞合计净资产为15亿元,而彼时正是光伏上升周期。 “骨干员工”的赔偿却降低了 9月5日下午,润阳股份位于盐城经济开发区的电池生产工厂门口,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员工进出。其中多数都是来与公司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赔偿的员工,但是谈判结果并不理想。 他们提供的一份放假告知书显示,此次放假时间为2024年9月2日-2024年10月8日,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若提前或延后复工以公司通知为准。 放假告知书,受访者提供 上述告知书的落款为江苏润阳世纪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润阳世纪”),即润阳股份电池业务经营主体。 文件通知显示放假一个月,为何大家会要求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上个月开始,厂里放假的时间越来越久,开始只是通知休息,但是员工的意见越来越大,公司才做出这个正式的说明告知。”现场的员工张华告诉财联社记者, 工厂里面的电池生产线基本停了,有的设备已经用保护膜包裹起来 ,但不清楚下一步会如何处置。 “我们认为公司已经不能为我们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所以应该给我们赔偿。”另一位员工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据员工介绍,这个工厂目前有600多名工人,副经理和主管以下级别全部放假。已经签下离职协议的大约有一两百人。还有超过300名员工正在与公司协商谈判,没有在协议上签字。 据了解,润阳世纪给员工提供了三个选择,除了接受放假安排等候复工通知之外,还有两个方案:一是接受一次性N(工作年限)*月均收入的50%赔偿金额,可以一次性发放;另一方案是,赔偿金额为N*月均收入,但是将分为三期,在离职后第一/三/六个月分别发放20%/30%/50%。 “这个我不能接受的。”张华告诉财联社记者,不仅最后一笔赔偿要到半年后,这次的方案和此前员工离职补偿相比有差距。去年12月这个厂区还有1600人左右。后来第一批员工放长假,如果不接受,离职赔偿可以给到N+1,且是一次性发放。 “再后来又有了第二批优化,也是这样处理。我们是第三批还是第四批(不清楚了),但我们是最后一批员工了。”张华称,当时第一批员工走的时候,大家心态都会有疑惑。但公司给的说法是,留下来的都是骨干员工,公司克服困难后可以发展更好。 对于基地生产计划,以及员工离职赔偿协商等问题,财联社记者向润阳股份公开邮箱发送采访函,不过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没订单,国内产能再复工难 据现场多位员工反馈,厂里给出的协议签字的最后期限是周五(9月6日)下午5点截止,不签字就默认接受厂里放假通知安排,不再进行补偿方案的协商。 既然离职补偿难说,为何不接受放假安排?现场员工直接道出彼此心照不宣的理由:之后要想复工,非常困难。现场一位设备条线的员工直言,这里关停的可能性不是十有八九,是百分之百。 不止一位员工对财联社记者称,在与公司协商中,管理层隐晦表示已经没有订单可以开工,也没有人可以保证以后能复工。因此,他们另谋出路已是必然。 事实上,厂里效益不好接单困难,员工们早已有感受。张华和她的同事们透露,今年7月份开始,工厂的订单明显减少,8月份工作时间更加不稳定,排班大幅减少,有的同事甚至放了十几天假。 这与从前截然不同。张华说,这个电池厂是2021年6月开始招工,她在9月份入职电池检测线。厂里实行12小时轮班倒,月休两天,转班的时候会更辛苦。在行情好的那两年,过年都不放假,请一天假想回家都很难。 在眼下,厂区的工人不得不面对巨大的落差。2023年以来,光伏行业发起n型技术对前代p型技术的迭代。根据机构统计,到2024年,市场上n型产品占比已经达到七成。 这也导致,润阳的p型电池片销售开始遇困。从公开信息看,润阳股份也曾有过高光经历:根据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发布报告,2020年至2022年,润阳连续3年电池出货排名全球前三。截至2023年底,润阳在全球拥有高效电池产能63GW,组件规划产能23GW。 但这些往日荣光已经和润阳世纪的最后几百名员工无关。在润阳股份的招股书中提到,报告期末(2022年度)公司机器设备账面价值占固定资产的比例达到62.07%,如果在主流技术路线快速更迭的背景下,前述机器设备不能通过实现技术升级等方式得到有效利用,则可能因闲置或淘汰而计提大幅减值。 也有p型厂商选择对规模庞大的老旧PERC产能进行技改。今年3月,通威股份TOPCon技改项目首片电池片顺利下线;随后不久,爱旭股份宣布计划将义乌基地现有25GW PERC电池产能升级改造为TOPCon电池产能。 但代价是巨大的。根据爱旭股份公告,该项目预计总投资27.15亿元,计算下来其单GW投资成本约在1.08亿元。技改升级更多是头部厂家才具备的实力。 面对技术迭代趋势,润阳世纪也曾尝试过自救。有员工对财联社记者称,这里之前有传出要技改的计划,升级成n型技术的产线,后来由于资金问题,改造费用太高,最后不了了之。 在技改无法推进之下,润阳股份国内的p型电池厂或已走到生命周期的尽头。 通威豪掷50亿是为扩海外产能? 周期谷底,伴随产能出清的,往往是行业的兼并收购。 8月,通威股份以“白衣骑士”之势宣布,拟斥资不超过50亿元并购上市失利的润阳股份。这一规模,是近年来光伏行业,乃至新能源领域最大的一起并购计划。 与陷入停摆的国内产能相比,润阳的海外产能对通威来说更具有吸引力。有多位消息人士对财联社记者称,通威股份收购润阳,只为看好其海外产能,最核心的资产,即位于泰国的电池片工厂。 这一观点,也得到现场多位润阳世纪员工的认同。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通威的电池和润阳的电池产品是重合的,对方看重的是润阳的泰国和美国的销售渠道。无论通威最后接不接手润阳,(润阳世纪)这个厂肯定都是关掉。 根据润阳股份官网,2022年5月,润阳泰国三期投产。招股书披露,润阳在海外的大尺寸电池产能已超过5GW,并已建成2GW大尺寸组件产能。而公司PERC电池片总产能规模在25GW(截至2022年),由此计算海外占比不到十分之一。 通威股份作为多晶硅、电池,以及组件等多个环节的头部企业,是光伏板块名副其实的一体化龙头。但较为尴尬的是,与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相比,其出海进度明显不及其他四家,在境外并未设立光伏产品生产工厂。 但是,豪掷50亿并购润阳究竟值不值?润阳股份招股书披露,其重要子公司包括润阳悦达、润阳建湖、润阳国际、润阳世纪、润阳泰国和润阳硅材料,除润阳硅材料从事高纯多晶硅料业务以外,其余均从事高效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业务。 其中,润阳泰国和润阳国际分别是电池片海外业务的生产和销售主体。润阳泰国单晶 PERC电池片、组件建设项目于2022年建成投产。当年,润阳泰国净资产为11.77亿元,实现营收15.98亿元,净利润1.68亿元;润阳国际净资产4.35亿元,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8.29亿元和2.68亿元。 此外美国海博瑞成立于2021年6月,是润阳股份海外组件业务板块主要销售主体,2022年度其净资产为-4340万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3374万元和-4542万元。公开资料显示,“RUNERGY”已成为美国光伏组件前五的品牌。公司还在布局其他重点海外市场。预计公司2024年全年海外组件出货目标为6.5GW左右。 2022年度,上述三块资产被认为是润阳股份资产结构中的优质部分,净资产仅有15亿元。 谁是收购获益方? 除了高度重合的业务条线,经过上一轮产能扩张后,润阳股份负债率高企。根据润阳股份在2023年更新的IPO招股书,在2020年到2022年,公司负债总额分别达到51.42亿元、95.39亿元和171.32亿元,其中流动负债是公司负债主要组成部分,分别为40.43亿元、79.36亿元和125.07亿元,占各期末负债总额的比例分别为78.61%、83.20%和73.01%。 目前,收购计划尚未最终敲定。在通威股份本月初进行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公司管理层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关于公司拟取得润阳股份不低于51%的股权事项尚处于相关方形成初步原则性意向阶段,关于交易标的的具体情况尚在进一步审计、评估中,公司后续将根据交易事项进展情况,及时履行相应决策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 公司及管理层还进一步表示,目前公司与江苏润阳还未就本次交易签署最终正式协议,交易细则仍有待进一步磋商。公司将积极履行尽调程序,考虑必要风控措施,及时披露交易相关进展,维护全体股东利益。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双方意向性协议中提到,在通威股份确定增资方案前,江苏悦达集团将先期增资10亿元获取润阳股份对应股权,待增资方案确定后将由通威股份收购悦达集团的增资投入。 润阳股份于2017年落户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2020年5月将其总部由昆山迁至盐城。根据最新披露,创始人陶龙忠对润阳股份持股40.28%。第二大股东悦达新实业持股19.48%,与此次交易中先行向润阳股份增资的悦达集团均属江苏盐城市政府控股。 同时,第三大股东盐城元润直接持有公司 11.13%的股份,建湖宏创直接持有公司 1.68%的股份。盐城元润与建湖宏创同为江苏悦达金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并管理的私募基金,二者构成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 12.81%的股份。 在收购方案披露之初,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悦达集团资金将用于解决润阳股份现阶段主要压力,以此促进通威股份和润阳股份实现“联姻”。 对于通威来说,盐城是其下游组件重要制造基地。2022年9月,通威股份宣布在盐城投资年产 25GW 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项目,预计固定资产投资约40亿元。该项目于2023年投产,项目累计投资金额56.83亿元,是通威组件端最大的单体基地。 2023年财报显示,项目因处于调试爬坡阶段叠加产品价格下跌因素导致亏损,盐城组件基地当年实现收益-4.87亿元。 对于收购最新进展,以及标的公司出现停产是否会影响交易决策等问题,通威方面未作回应,仅对财联社记者称,尚在进行前期尽职调查、审计、评估事项等工作。 有接近通威公司人士对财联社记者称,(上述情况)对收购造成影响的可能性较小。另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润阳几乎是最后一批关停的p型电池厂之一,已经属于比较“长寿”的产能,在通威计划并购之前,应该早有预期。在电池环节,本就存在结构性供需错配,p型电池加快淘汰是市场趋势。 在润阳股份盐城电池厂彻底关停之前,几百名员工还在等待最后的赔偿方案。一位外来务工的员工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也不知道能坚持(协商)多久,获得多少赔偿。如果周围的同事都接受最低补偿的话,她可能也会动摇,因为找下一份工作要紧。 (文中张华为化名)

  • 比亚迪:巴基斯坦2030年电动汽车份额将达50%

    据路透社9月6日报道,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和巴基斯坦汽车集团Mega Motors组成的合资企业比亚迪巴基斯坦公司(BYD Pakistan)表示,到2030年,在巴基斯坦售出的所有汽车中,多达50%将实现某种形式的电气化,以与全球目标相符。 比亚迪已于上月宣布进入巴基斯坦市场。比亚迪巴基斯坦公司已于8月推出三款车型开启销售,并计划在2026年初在当地开设一家组装厂。 9月5日,Mega Motors的母公司巴基斯坦电力公用事业公司Hub Power(HUBCO)首席执行官兼比亚迪巴基斯坦公司的发言人Kamran Kamal在其办公室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道:“我认为届时新能源汽车(NEV)的转换率将高达50%。” 比亚迪巴基斯坦公司是该国第一个大型新能源汽车制造商。Arif Habib Limited汽车行业分析师Muhammad Abrar Polani表示,到2030年,巴基斯坦的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达到30%是可以实现的,但由于基础设施方面的障碍,要实现50%的目标可能更具挑战性。 Kamran Kamal表示,巴基斯坦政府计划采取激励措施,以解决充电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今年8月,当地媒体报道称,由于巴基斯坦政府正在考虑为电动车充电站提供平价电力,该国电力部已起草电动汽车充电站标准。 Kamran Kamal表示,比亚迪巴基斯坦公司正在与两家石油销售公司合作建立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并计划在其汽车推出初期同时建立20至30个充电站。 比亚迪巴基斯坦公司最初将销售完全组装好的进口汽车,这些汽车的进口关税比进口汽车零部件并在当地组装的汽车更高。当提及在巴基斯坦当前的关税结构下进口和销售完全组装汽车所遇到的困难时,Kamran Kamal说道:“我们的主要目标还是让本地组装的汽车尽快上路。” Kamran Kamal还表示,比亚迪巴基斯坦公司正在考虑新工厂的规模,但有关投资以及与HUBCO的合作细节将在稍后公布。 对于巴基斯坦汽车行业而言,50%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该国汽车行业一直由丰田汽车、本田汽车和铃木等日本汽车制造商占据主导地位,而在截至今年6月的财年中,巴基斯坦的汽车销量创下了15年来的最低水平。 最近,韩国汽车制造商起亚汽车开始与中国汽车制造商长安汽车和名爵汽车一同争夺市场份额,这三家公司都提供混合动力汽车。去年,巴基斯坦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翻了一番多。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