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06个
当前,欧洲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2030气候目标,能源转型已进入攻坚突破的关键阶段,而战略合作无疑是这场变革中领导者决胜未来的核心密钥。在此背景下,11月3日, 由SMM主办、加泰罗尼亚贸易与投资协会(ACCIÓ)(加泰罗尼亚政府)支持 的 2025欧洲零碳之路——光伏&储能峰会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希尔顿酒店盛大开幕! 本次峰会聚焦光伏储能与电网现代化,旨在为行业精英搭建了高效对接的交流平台,凝聚共识、整合资源,与产业链一起共探技术创新方向,共寻产业合作良机,共享零碳转型的前瞻洞察,携手为欧洲能源变革注入更强动力! SMM正全程对此次峰会进行文字、图片直播,敬请关注! 》点击查看现场图片直播 》点击查看峰会专题报道 11月3日 开幕致辞 SMM CEO 范昕 主题演讲: 从科学视角看下一代光伏 演讲嘉宾: Fraunhofer Institute 三五族光伏及聚光技术部门负责人 Dr. Frank Dimroth 主题演讲: 从中国到欧洲:解码全球光伏基本面的新篇章 演讲嘉宾: SMM 全球太阳能商业化总监 Viola Jin/金柰燕 领导力论坛:吉瓦级光储项目:如何打造可融资的优质项目 主持人: Greenvolt Power 储能总监 Antonio Jose Montoto Rojo 访谈嘉宾: Ampyr Solar Europe 首席财务官 Dhruv Menon AXO Energy 联合创始人 Jens Gobel NTR 结构金融总监 Nick Forster Wärtsilä Energy Storage 拉美地区市场拓展高级经理 Henrik Tuveson 嘉宾们围绕西班牙拍卖与风险管理经验,当购电协议不足,商业风险实践,如何规避限电陷阱、资本开支成本与质量的平衡、护航项目融资可行性等话题展开交流分享。 主题演讲: 工商业储能的核心驱动力:通过主动均衡实现可靠性与盈利水平 演讲嘉宾: (钻石赞助)协能科技 海外经理 Illion Wu 领导力论坛:西班牙光伏+储能成功密码:政策、执行与未来前沿 主持人: beBartlet 生态转型总监 Alejandro Labanda 访谈嘉宾: BayWa r.e. 董事总经理 Daniel Roca JLL 能源与基础设施咨询部高级总监 Tomás García Matrix Renewables 欧洲和拉丁美洲地区董事总经理 Sergio Arbeláez Lightsource bp 西班牙地区总监 Juan Luis Cantón Blacksalt 管理合伙人 Manuel de Castro Zurita 嘉宾们针对现有光伏电站面临的电力市场挑战、促进光伏项目开发的解决方案、储能:新市场信号与流程简化、自消费法令改革中的缺失环节等方面展开探讨。 小组讨论:太阳能时代的电网拥堵挑战与解决方案 主持人: 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 副总监 Josefin Berg 访谈嘉宾: ENERSIDE ENERGY 全球发展总监 Alvaro Sanz European Solar 首席执行官 Gerard Scheper Octopus Energy Group 电力柔性管理总监 Anna Casas Llopart Qair 总经理 Iñigo Viani 现场嘉宾们针对电网拥堵悖论:太阳能过剩,产能不足 、技术修复:疏通电网的五种途径、拥堵热点:欧洲电网瓶颈区域 、电网支持项目:储能与逆变器能否加速项目获批?配电运营商与开发商:超越文书工作的新型协作模式构建、商业模式:拥堵成本由谁承担? 未来电网:集中式还是蜂窝式?等热点话题展开详细分享。 主题演讲: 如何为您的项目寻找可靠的储能合作伙伴(商业与工业) 演讲嘉宾: (茶歇赞助)Pylon Technologies 首席产品官-欧洲 Ralf Betkerowitz 小组讨论:组件创新:提升项目盈利水平 主持人: DNV 伊比利亚市场区域经理 Carlos Albero 访谈嘉宾: 苏州中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中来股份欧洲(意大利)总经理 Cathy Huang Jinko Solar Co., Ltd. 技术服务总监 Carlos Magistris Fraunhofer Institute 三五族光伏及聚光技术部门负责人 Dr. Frank Dimroth Sungreenenergy 项目开发和工程负责人 Kirill Trokhin 嘉宾们就最佳组合:双面组件+跟踪支架、大型项目中的组件失配:如何避免代价高昂的超配或性能不足、组件采购策略:平衡可融资性、质保与供应稳定性等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交流与分享。 主题演讲: 电池储能系统项目从理论到实践 演讲嘉宾: (协理赞助)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欧洲商务总监Michael Strobel 小组讨论:欧洲太阳能分销商面临的市场挑战:库存管理与定价策略 主持人: Deloitte 经理 Alfonso Pontes Jiménez 访谈嘉宾: BayWa r.e. 董事总经理 Daniel Roca EDP 董事会成员 Carlos Moreira 嘉宾们围绕欧洲太阳能分销商面临的市场挑战:库存管理与定价策略、从供应短缺到库存压力:欧洲太阳能市场现状 、降价还是维稳?分销商的战略抉择、2025年欧洲太阳能分销前景展望等方面交流了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主题演讲: 从欧洲电网到圭亚那矿山:走向绿色,实现零排放 演讲嘉宾: (银牌赞助)量道储能 销售总监 Alex Day 小组讨论:电力采购协议与市场风险:动荡市场中的新策略 主持人:Vattenfall 高级资源开发经理 Tresi Kacadej 访谈嘉宾: Xlinks 项目总监 Richard Hardy Zelestra 首席产品官 Stefano Breda Sonnedix 全球能源管理副总裁 Jorge Arenillas Gay Centrica Energy 北欧区总监 Bhavuk Chugh EnBW Energy SA 南欧地区资源开发 Erik Landström 嘉宾们围绕“金融对冲工具:从上限合约到虚拟电力采购协议”“企业电力采购协议陷入危机?如何应对每兆瓦时40至55欧元的价格陷阱”“政策保障机制:差价合约如何重塑风险偏好”“差价合约、竞价与政策底价:政府会成为新的风险管理方吗?”“转向市场化交易?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过山车式市场的经验教训”等话题进行探讨。 至此, 2025欧洲零碳之路——光伏&储能峰会 首日活动结束,11月4日精彩继续! 》点击查看 2025欧洲零碳之路——光伏&储能峰会 专题报道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安徽巡鹰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年处理7.5万吨锂电池材料循环利用项目》的受理公示。 资料显示,安徽巡鹰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隶属于安徽巡鹰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巡鹰集团)。巡鹰集团创建于2011年,专注于新能源动力蓄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生态链搭建,是安徽省内规模较大的专业从事新能源动力蓄电池循环利用的企业,是集新能源领域制造、运营、服务、投资整合为一体的集团化公司。 基于市场需求以及集团布局要求,安徽巡鹰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拟投资30,500万元,新建年处理7.5万吨锂电池材料循环利用项目。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区经济发展局于2025年3月对本项目进行备案。
近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从海外进口的47吨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在天津新港海关通关。 资料显示,作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成立于2025年4月,其业务涵盖新能源汽车废旧蓄电池回收、梯次利用、电池租赁及零配件生产。 再生黑粉原料,是由锂离子电池废料经多道工序处理而成,富含锂、镍、钴等有价金属,且含量远高于原矿。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他们已经与众多海外货源企业、国内需求企业达成再生黑粉原料进口和供给意向,再生黑粉原料经由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加工生产,成为再生锂电材料后,重新进入电池生产环节,形成产业闭环,使电池资源循环利用链条更加畅通。 市场方面,为推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规范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等原料的进口管理,国家生态环境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于2025年6月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简称“公告”),该公告自2025年8月1日起实施。 该公告明确提出,“符合相关要求的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不属于固体废物,可自由进口。”这也标志着我国对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进口解封。 在此背景下,进口再生黑粉原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我国对原矿的依赖程度和开采体量,有利于促进减排降碳和生态保护。 据业内测算,每进口1万吨再生黑粉原料,能够减少约3万吨原生矿的开采,降低2.5万吨的碳排放。 从锂电供应链角度来看,再生黑粉进口业务具有较高战略价值,并将带来一定行业影响。 首先,由于原矿开采,受资源分布不均、地缘风险、环保要求等限制,而再生黑粉原料的规模化进口,将有效对冲原矿供应风险。通过“电池回收-再生”的供应链,将降低我国对矿源的依赖,从而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第二,再生黑粉中锂、镍、钴等金属含量高,再生料相较原生料,可降低冶炼、提纯等环节的能耗,有利于节能减排。 第三,此次再生黑粉进口,该供应链通道得以打通和验证。此单业务量虽规模有限,但为锂电供应链开辟了新路径,其示范效应或将加速行业向多元化供应体系跃迁。
在由SMM主办、由加泰罗尼亚贸易与投资协会(ACCIÓ)(加泰罗尼亚政府)支持的 2025欧洲锂电池峰会 上,德国矿产资源机构(DERA) 资深地质学家/高级分析师 Michael Gerald Schmidt围绕“CRMA与国家资助计划:欧洲的前进之路?”的话题展开分享。 中国出口管制的影响 痛苦的真相 关键原材料法案 (CRMA) "确保欧盟关键原材料的安全与可持续供应"。 联合国化石能源分类框架是欧盟原材料供应战略的组成部分 《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 愿景与目标 -原材料供应对欧盟经济至关重要。 -关键与“战略性”原材料发挥核心作用。 -关键原材料与战略性原材料是“绿色”与数字化转型的必备要素。 - 同样为国防工业及航天航空产业所必需。 - 欧盟高度依赖第三方国家的进口。 - 部分情况下对个别第三国(如我国)存在极高依赖度。 - 《关键原材料法案》(欧盟于2024年5月通过)为欧洲原材料安全且(更)可持续的供应奠定新战略基础。 - 法规旨在:加强欧盟关键与战略性原材料的长期供应;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 包括建设欧洲本土产能(采矿、精炼、加工、回收)。 2030年基准 34种原料被定义为关键原料*,17种被定义为战略原料* 该战略项目致力于保障欧盟在关键原材料供应方面的安全。这些项目不仅在合理的时间框架内具备或即将具备技术可行性,而且能够展示出预期的生产量,并以高度可信的方式持续实施。 项目概览:首批截止日期:共170个项目;采矿项目:77个;加工项目:58个;回收项目:30个;替代项目:5个。 战略项目CRMA(第一轮征集) 首轮征集(已截止;170个项目) - 截至2025年3月,欧盟境内已选定47个战略项目。 - 法国(8个)、西班牙(7个)、芬兰(6个)、葡萄牙(4个)、意大利(4个)、罗马尼亚(3个)、瑞典(3个)、德国(3个)及其他国家 - 截至2025年6月,欧盟境外已选定13个战略项目。 第二轮征集(截止日期:2026年1月15日) 国家勘探计划 根据《关键原材料法案》,所有欧盟成员国都必须制定勘探计划。该国家勘探计划旨在识别和评估德国关键与战略性原材料的潜力信息,以促进其开发、深加工和回收利用。 国家勘探计划将在可用资源和产能范围内持续发展和扩展。 德国国家勘探计划 引述:根据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国家计划”被定义为“由国家或地区主管当局制定并通过,覆盖其全部领土的一项或一系列计划”(参见CRMA第2条第20款)。 在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BMWi)负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CRMA。而隶属于该部门的联邦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BGR),则承担着以下职责:在联邦层面收集、标准化、协调并提供地球科学及原材料相关数据,并与德国各州级地质服务机构展开必要的协作工作。这样既确保了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也促进了跨区域的合作与交流。 2025年10月25日欧盟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2025年柏林全球对话”上的讲话: 目标:确保欧洲工业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内获得关键原材料的替代供应来源。 - 这始于循环经济。并非出于生态原因,而是为了利用欧洲已有的循环关键原材料。 - 利用所有可能性——从联合采购到战略储备。 - 加大对欧洲战略项目(关键原材料生产与加工)的投资力度。 - 促进关键原材料开采和加工新技术的研发。 - 推进与乌克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智利和格陵兰等国家在关键原材料领域的伙伴关系。 - 通过“全球门户”计划投资于全球范围内将使欧洲及其伙伴受益的项目。 国家资助计划(德国) 原材料基金旨在促进德国境内外的项目,这些项目有助于保障原材料供应安全,并服务于关键原材料(CRMs)的开采、加工和回收。同时,该基金旨在降低德国的进口依赖度。该基金将由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与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BMWE)合作管理。 资助资格(需同时满足) - 项目涉及采矿、加工和/或回收,但不资助勘探风险。 - 相关原材料列入欧盟关键原材料清单。 - 项目不位于受制裁国家或可能增加供应依赖度的国家。 德国原材料基金 -只有在预可行性研究接近完成且经独立专家评估认为前景良好时,才可能获得融资支持。 -融资需求不低于5,000万欧元且不超过1.5亿欧元(若涉及股权融资,联邦政府仅持有少数股权)。 -在德国或欧盟的生产基地需持有至少五年的有效承购意向书/合约。 -采购公司须注册于欧盟境内,在德国至少设有一家子公司、分支机构、运营设施或附属机构,并主要向德国/欧盟工业提供(经加工的)关键原材料。 -项目筹备需符合相关国家法规及国际环境与社会标准。 总结 欧盟已确认并最终承认某些原材料的依赖性和瓶颈问题。2030年设定了非常宏大的目标。没有宏伟目标就没有进步。《关键原材料法案》(单独)并不能解决原材料项目潜在的资金缺口,且其初衷也非为此。 根据《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国家勘探计划将有助于识别欧盟境内的原材料潜力。 欧盟成员国各自制定的国家资助计划和方案现正付诸实施。 国家资助计划难以充分支持《关键原材料法案》目标所需项目的资金需求,且这些计划原本并非为此目的设立。 全球范围内,关键与战略原材料的竞争依然十分激烈。欧洲由于高昂的生产成本(如能源和劳动力),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较高的生产成本挑战。实现战略独立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而这部分成本将由谁来承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欧洲本土生产关键与战略原材料不仅能增强供应链的安全性,还有望带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方面的正面影响。 为了加速这一进程,基于事实的利益相关方对话、“快速通道”审批机制以及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时间与资金(投资)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点击查看 2025欧洲锂电池峰会 专题报道
当前,我国锂电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供需大变局。 从始于2024年的库存去化,到2025年下半年的供不应求,锂电行业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逆袭。 这场反转,不仅正在重塑产业链的竞争格局,更预示着全球能源革命进入新一轮加速期。 动储双轮驱动 锂电产业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市场方面,当前头部电池企业受益于动力与储能的双轮驱动,产能供不应求。 其中,动力电池装机保持高景气度。数据显示,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119.60万辆,同比增长34.55%。受此带动影响,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也实现快速增长。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1-9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超500GWh,同比增长43.5%。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第四季度都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旺季,这将有利于动力电池装机量保持快速增长。 此外,欧洲市场汽车电动化形势持续向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众集团、雷诺和宝马在欧洲的纯电车型交付量,同比分别增长89%、57%和35%。 不仅如此,欧洲多家车企还公布了其新能源新车型未来规划。雷诺、Stellantis、大众、奔驰、宝马等车企2026-2027年系列新能源车型或将放量。 与此同时,全球储能市场爆发,并已成为锂电池市场需求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达252GWh,同比高增109%,在全球储能电池总出货量中的占比超过了90%。 机构预计,2025年全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将突破500GWh,且2026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在此背景下,近几个月来,锂电行业库存压力显著缓解,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尤其在储能领域,“缺芯潮”仍在延续。值得关注的是,业界人士表示,2026年,电芯需求增速或远快于电芯材料的供给增速。这也意味着,电芯及核心材料的阶段性短缺,或将推动锂电产业链价值的重新分配。 扩产、涨价趋势显现 电池中国观察到,当前电芯及核心材料环节的头部企业,一方面积极扩产,以备2026年抢占市场制高点,并巩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凭借前沿技术壁垒与产能结构性紧缺所形成的双重优势,正逐渐重构锂电供应链的议价体系。 供给端,电芯产能呈现“结构性紧平衡”的特征。 数据显示,电芯端10月排产环比再增10%,同比增长超35%,头部电池企业普遍满产,部分订单排期已至明年年底。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储能、电动航空、具身智能等行业高速增长,推动了电池企业的扩产潮,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远景动力、瑞浦兰钧、欣旺达、海辰储能等头部电池企业,均披露了扩产计划或进展。 核心材料价格的集体上涨,成为供需反转的直接信号。材料企业近期纷纷透露相关扩产规划与涨价趋势。 10月28日,富临精工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江西升华拟与德阳—阿坝生态经济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协议书》,拟投建年产35万吨新型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项目,预计总投资金额达40亿元。 高压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方面,今年早些时候就有消息称,部分主流电池企业主动给材料企业提高高压密磷酸铁锂采购价,相关技术壁垒在重构产业链价值分配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受此影响,相关材料企业扩产或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不仅如此,电解液主要材料——六氟磷酸锂,近段时间的涨价则更加明显。数据显示,六氟磷酸锂价格10月31日已突破11万元/吨,一周内涨幅超22%,较10月初更是暴涨超60%。据市场消息,部分企业已拒绝长单,转为月度报价模式。 此外,锂电负极、隔膜等核心材料环节,也已出现涨价,铜箔环节满产前提下,虽尚未涨价,但已开始挑单供应。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涨价已向电芯端传导。业内人士表示,电芯端或将开启一轮涨价潮。储能电芯已率先调价,高端产品价格在第三季度已有小幅上涨,预计动力电芯将紧随其后,头部电池企业已在酝酿调价方案。预计电芯结构性短缺态势,将持续至2026年年中,即使明年第一季度传统淡季,电芯价格仍有望同比保持上涨态势。 从行业周期看,当前锂电产业链的供需反转,具备较为坚实的基础,需求端储能、电动汽车、新兴场景三重支撑,市场需求将在此轮周期内保持持续的高景气度;供给端经历了市场出清后,行业集中度提升,电芯及材料头部企业定价权增强。 对于锂电行业而言,供需反转不仅有望使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修复,而且意味着当前产业的发展态势,正在从“价格内卷”向“质量提升”转型。而当价格拐点成为行业分水岭时,锂电产业链企业已踏上技术引领新征程。
据Choice数据统计,沪深京三市 10月(10.1-10.31)共有957家上市公司接受机构调研 。具体来看, 接待机构调研次数最多的上市公司是欧科亿,达8次 ;大族数控和芳源股份位列第二,接待次数为6次;博实结紧随其后,接待次数为5次。具体详见下图: 按机构来访接待量统计, 联影医疗、兆易创新、容百科技、蓝思科技、金盘科技、华测检测、恺英网络、华明装备、新强联和九号公司机构来访接待量位列前十。 前三名联影医疗、兆易创新和容百科技机构来访接待量分别达318家、277家和262家。具体详见下图: 根据财联社(10.19-11.2)期间每周整理的图解牛熊股数据观察发现,当月跑出的多只牛股中, 天际股份、瑞尔特、利通科技和海峡股份10.1-10.31期间机构来访接待量分别为133家、57家、45家、20家和17家。 锂电池概念股天际股份周五收盘录得两连板,公司股价自4月9日低点迄今累计最大涨幅达466%。 天际股份10月31日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公司2025年三季度六氟磷酸锂的销售均价比较低,导致亏损,但趋势来看, 销售均价一直在提升 ,没有签长协合同的价格有明显的上涨, 经营层面满产满销 ,目前库存降至极低位置。产能方面,现在一个月三千多吨,预计今年出货量在3.5-3.8万,明 年25%的市场增长对应明年出货量超过5万吨 ,募投项目1.5万吨产能预计今年年底做设备定制和安装,明年大概率可以做到很满的状态。 天际股份在机构调研纪要中还表示,新业务方面,固态做了几个产品布局。其中 硫化锂进展很快,最近已给核心客户送样 ,按照规划年底前会做公斤级的放大, 中试线明年上半年落地 。同时,公司打算开发 锂硫磷氯,准备工作正在进行 ,还有正极补锂剂在做小试的送样。体外孵化了一个硅碳负极的企业,投了百吨级的中试线,今年年底明年Q1安装完成。 智能家居概念股瑞尔特周五收盘斩获4连板,自4月9日迄今股价累计最大涨幅达98%。 公司10月29日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公司已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互补、全面多元的渠道体系,致力于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市场份额。其中线下渠道积极铺设经销网点,未来还将持续拓展门店数量、提升门店坪效、加强线下品牌推广力度和门店形象管理;此外,公司全力拥抱京东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变革,进驻全国各大城市京东MALL、京东电器城市旗舰店等,借助家电家居连锁卖场的高流量,提升品牌形象,增加消费者体验机会,促进产品销售。 利通科技同时具备深海科技和核电概念,公司自2024年8月迄今股价累计最大涨幅为535%。 公司10月29日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目前正在 按计划进行海洋石油软管生产线的设备安装 ,初步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产线建设和试产工作。公司在产线建设的同时积极与相关意向客户对接,为客户提供相关产品具体设计方案。 核电方面,利通科技在机构调研纪要中表示, 公司目前正在为相关方生产核电机组试用产品 ,待相关产品正式上机试用通过后将积极与客户洽谈后续商业合作事宜。此外,公司 数据中心液冷软管目前已经基本定型 ,正在通过送样、参加展会等方式进行市场开拓,但目前还没有大批量订单。相关产品毛利由产品最终销售价格、订单量等综合因素决定,具体无法预计。 海南自贸概念股 海峡股份主要经营以海南省为中心的南海客滚运输业务,自4月9日迄今股价累计最大涨幅达183% 。海峡股份10月30日发布机构调研纪要表示,海南自贸港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包括企业所得税优惠等, 直接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 。海南封关运作后,将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政策,这意味着境内外货物进出海南将更加自由便利;实施“非禁即入”原则,投资自由化,这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进入海南市场, 有利于公司车客流量的确定性增长 。随着海南省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如环岛旅游公路的建成,也将大幅吸引自驾人群,对公司的主营业务起到带动作用。
日前,南都电源海外AIDC市场再传捷报,公司成功中标美国某超大规模AIDC园区锂电设备采购项目,中标金额为4.78亿元人民币。 此次中标不仅是继今年斩获多个海外AIDC项目订单后的又一突破,更标志着公司在北美等海外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实现持续跃升。 该项目位于得克萨斯州,是美国当前最受关注的算力基础设施项目之一,规划总投资超250亿美元,可容纳10座数据中心,建成后总供电容量将达1.4GW。 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需求的猛增,直接带动了美国超大规模AIDC项目建设热潮。各头部软件公司为维持技术竞争力,算力基建投资支出规模屡创新高。这类AIDC项目不仅需要最先进的芯片、服务器,更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提出严苛要求。 本次中标的核心产品,为南都电源自主研发的高压高功率锂电后备电源系统。 该系统依托成熟的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在安全性、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及智能化管控等关键维度,具有显著优势,为算力密集型AIDC提供“零中断”的电力保障。 区别于常规AIDC站房式后备电源机柜系统,该项目采用预装集装箱式部署方案,箱体本身构成一个独立、坚固的物理安全边界,极大增强了热失控等风险的主动隔离与防控能力。集装箱内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灵活扩容与快速部署。 此外,项目采用超高倍率电芯,显著提升单机柜的功率密度与放电能力,在供电架构层面逐步向未来高压直流(HVDC)供电方案演进。 凭借三十年深耕积淀,南都电源在AIDC备用电池领域,具备技术引领与全球市场领先的双龙头地位。 尤其在北美市场,高压高功率磷酸铁锂产品成功与国际头部品牌同台竞技,使南都成为美国头部互联网企业的数据中心备用电池核心供应商。 基于该项目总体体量及客户合作延续性,此次中标将为公司北美AIDC后备电源业务的可持续拓展,奠定基础。 面向未来,南都电源凭借在高压高功率锂电领域的差异化竞争力、覆盖全球的本地化服务网络,以及与北美头部客户形成的深度合作生态,有望在AIDC后备电源这一高增长赛道中持续深耕突破,为全球能源转型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具价值的中国方案。
近年来,固态电池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在二级市场,固态电池被多次热炒,部分上市公司为迎合资本市场需要,不时释放全固态电池量产“烟雾弹”,全固态电池技术虚火越烧越旺。 然而,相较资本市场的高涨热情,电池企业却较为谨慎、理性、冷静。 近期,网络流传“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量产续航2000公里、能量密度450Wh/kg的全固态电池”。对此传闻,宁德时代不得不出面回应:相关内容不属实。宁德时代曾多次明确回应全固态电池的发展时间线:2027年将实现小规模试生产,大规模量产与商业应用计划于2030年左右推进。 无独有偶,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在近期举行的行业活动上指出,全固态电池潜力巨大,但目前成本仍为液态电池的5-10倍,量产仍面临材料、工艺、产业链等多重挑战,“全固态电池领域相关工艺和设备目前远未成熟,距离真正量产仍有很大差距。” 全固态电池的材料机理、工艺和界面,都与现有液态电池体系存在本质差异,如界面应力应变、压力系统设计、制备工艺和成本等面临诸多挑战,有待持续攻关探索,需时间沉淀发展。 与全固态电池不同,半固态电池(也称“固液电池”)已迎来量产关键节点,包括蜂巢能源、孚能科技、国轩高科等头部电池企业,正密集推进客户端产品验证和量产交付。 最新消息显示,蜂巢能源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经获得欧洲豪华车企的验证,2026年将被搭载在该国际车企新车型上,面向全球销售;同时,蜂巢能源第二代半固态电池也已于今年8月交付给国内某央企eVTOL客户,即将在今年开展首航试飞。 据知情人士透露,得益于国际主流车企、eVTOL客户的验证和订单预期,蜂巢能源内部正加紧半固态电池项目的量产推进。产能方面,蜂巢能源将于11月启动2.5GWh半固态电池量产线,开始批量生产。 量产可交付 BOM成本只增加1%的半固态电池 新能源汽车正全面向智能化阶段推进,同时以eVTOL为核心的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等市场的爆发,都对电池能量密度、电池电量、安全性和功率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资本与市场的热切期待下,全固态电池被寄予厚望。短期来看,全固态电池仍然需要克服材料、工艺、成本和供应链等重重壁垒。 一边是高端新能源汽车、eVTOL和机器人等应用场景,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机遇;一边是全固态电池短期难以产业化。行业企业面临艰难的战略选择。 与资本和市场将目光聚焦全固态电池不同,蜂巢能源选择了一条可量产、能满足新型场景需求,可快速落地的务实路线——半固态电池。 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选择当下将半固态电池及时落地,蜂巢能源这样的选择有着坚实的底层逻辑。一方面,在液态电池领域,中国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基于在液态锂电池方面积累的深厚技术与产业基础,可以为半固态电池量产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半固态电池在安全性能、能量密度、功率性能等多个维度,较现有液态电池有明显提升,且成本适中,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当前,实验室里的全固态电池成本,要比市场上的主流液态电池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据杨红新介绍,蜂巢能源的半固态电池的BOM成本,相比现阶段主流的液态电池只增加了1%。也就是说,其半固态电池与现有主流液态电池在成本方面的差异,可以忽略。 据电池中国了解,蜂巢能源半固态电池在制造成本上,可以做到与现有液态电池几乎持平,究其原因,得益于其全球首创的隔膜转移涂覆工艺。据悉,该技术核心是让固态电解质涂层从隔膜完整转移至正极表面且不回流。 为实现上述工艺目标,蜂巢能源通过智能胶液配方和仿形梯度热压两大关键技术创新,实现了电解质层从隔膜到极片的高效、均匀转印,转移率从早期的约20%大幅提升至95%以上。 具体而言,智能胶液配方技术通过精准调控温度等条件,实现胶液“亲隔膜→亲正极”的状态切换;蜂巢能源基于AI大量验证,开发了仿形梯度热压,适配正极表面微观厚度不均的特性,实现电解质均匀、完整转移。 隔膜转移涂覆工艺在成本方面的优势,体现在其可以完全兼容现有产线,直接在现有的产线上就可以生产半固态电池,无需额外设备投资。这就使得蜂巢能源的半固态电池,有着行业领先的低成本制造优势,BOM(物料清单)成本相比液态电池只增加了1%。 半固态电池 技术比拼的内核依然是安全 传统的液态电池,因含有易燃的电解液,是引发电池热失控的主要诱因。半固态电池降低了因液态电解质易燃带来的热失控风险,从而提升了电池安全性,被业界认为更安全。 但如果仅限于此,仍不能保证电池的绝对安全。如何从材料、设计、工艺和制造等多个维度创新,考验着各企业的功力。 据悉,蜂巢能源半固态电池的极致安全性能,也是其俘获豪华车企和低空飞行器客户的关键所在。 在材料技术层面,“通过隔膜转移涂覆技术,使半固态电池因析锂和异物导致的内短路引发的热失控降低了20%以上,可极大改善电池安全性能。”据介绍,蜂巢能源开发了一种快离子导体材料的固态电解质,功率性能提升超10%。该电解质负极不易产生锂堆积,从而使得锂枝晶产生的风险明显降低。 在工艺层面,蜂巢能源的固态电解质涂层转移正极表面后,会形成一个高堆积的纳米涂层,该涂层具有非常高的机械强度,即使电芯被隔膜刺穿,也能有效防止正负极搭接,从而避免热失控产生。 依托特殊材料与工艺设计,蜂巢能源实现了将固态电解质全方位深入嵌进正极颗粒表面,从而在结构上也可提升电池安全性能。 目前,蜂巢能源半固态电池经过挤压、针刺、热冲击后,都没有发生热失控,且内部结构依然稳定;震动试验模拟汽车行驶30万公里,烟雾试验模拟沿海地区电池包腐蚀,以及48小时泡水测试,其半固态电池包都轻松通过各项安全测试。 电池技术创新“三步走” 目前蜂巢能源第一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70Wh/kg,将于今年11月进行C样批量试制,且成本基本与现有主流电池无差异;第二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以达到360Wh/kg,计划2026年年底开发完成并达到量产条件;同步开发的第三代能量密度高达400Wh/kg的半固态,也计划于2026年完成A样和B样的开发。 正如杨红新所言,蜂巢能源半固态电池从材料到工艺,到技术,都基于市场真实需求,坚持务实的态度去推动技术创新。 在接受电池中国专访时,杨红新透露,蜂巢能源确立了研发创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深化当下;第二步攻坚中期;第三步探索未来。 在杨红新看来,现有液态电池,无论是技术还是工艺、质量,仍然有大量可创新提升的空间,仍需要继续深化研究; 尽管外界对全固态电池呼声高涨,但蜂巢能源要做的事情仍然是遵循科学规律,真正能够为客户带来价值,将可量产的半固态电池推向规模制造,攻坚中期,快速实现半固态电池的量产,以及应用场景的突破; 全固态电池技术上,蜂巢能源早在2022年就已推出2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是行业首批实现该容量级全固态样品的企业。但在杨红新看来,蜂巢能源仍要着力解决全固态电池面临的技术、工艺、成本和供应链等一系列挑战。今年10月,蜂巢能源与华盛锂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的是推动硫化物全固态电解质低成本化。
10月30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答记者问时表示,鉴于美方将暂停实施其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中方将暂停实施10月9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等措施(包含对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一年,并将研究细化具体方案。 图片来源:商务部 此前,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于10月9日联合发布第58号公告,宣布对锂电池、正极材料、石墨负极材料及相关设备实施出口管制。彼时商务部表示,新政将于11月8日正式实施。 这份出口管制清单围绕“高端产品、核心设备、关键技术”三大类展开,每一项管控都瞄准了锂电产业链中最具战略价值的环节,并非“一刀切”式的全面限制。 具体来看,在电池成品方面,管制对象聚焦于能量密度大于等于300Wh/kg的高性能可充放电锂离子电池单体与电池组。同时,其上游的制造设备,如卷绕机、叠片机、注液机、化成分容系统等,也被纳入管制清单。 整体来看,此次出口管制是中国在关键领域管控体系持续完善的一步,背后有两大核心逻辑:既是对中国锂电产业优势的守护,也是应对国家安全与全球贸易环境变化的必要选择。 目前,我国锂电产业已形成庞大产能与完整产业链。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达1170GWh,同比增长24%,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其中动力型锂电池产量占比超70%,达826GWh,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储能型锂电池产量260GWh,消费型锂电池84GWh。 根据海关最新统计数据,2025年1—8月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数量为30.03亿个,同比增长18.66%;锂离子电池出口额为482.96亿美元,同比增加25.79%,延续了稳定增长势头。
10月29日盘后,当升科技(300073)公告,为加快全固态电解质产业化进程,完善公司固态锂电材料产能布局,公司与江苏金坛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于2025年10月29日签署《“固态电解质材料产业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项目实施主体为公司全资子公司当升科技(常州)新材料有限公司。 公告显示,当升科技固态电解质产业化项目总体规划用地约200亩,计划建成年产3000吨固态电解质材料生产线,分别为2000吨/年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生产线、1000吨/年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生产线。规划用地位于常州市金坛区当升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现有厂区内。 当升科技表示,作为全球锂电正极材料行业龙头,公司在固态电解质领域布局较早,全方位涵盖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等不同技术路线。本次投资合作协议的签署,是公司基于在固态锂电材料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深化产能的关键举措。项目落地江苏常州金坛,有助于公司借助当地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集聚效应,进一步把握固态电池行业发展机遇。 电池网注意到,针对固态电解质的开发,10月15日,当升科技与博苑股份(301617)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固态锂电材料领域展开研究与技术开发合作,依托公司成熟的硫化物电解质规模化制备与客户渠道优势及博苑股份的高纯碘化锂工艺与产业化能力,共同开发兼具高离子电导率与界面稳定性的新型固态电解质产品。 目前,当升科技已成功开发出高离子电导率、粒径分布可控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其中包括具有良好界面浸润性的氯碘复合新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可有效提升离子电导率、改善结构稳定性以及与正负极材料的界面接触,同时将固态电池使用外压显著降低。公司目前已具备稳定的规模化制备与供应能力。 三季报显示,当升科技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9.67亿元,同比增长49.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2亿元,同比增长8.02%。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3.99亿元,同比增长33.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3亿元,同比增长8.30%。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当升科技还与北京北矿资环科技有限公司、邳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诚通科创投资基金(北京)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拟以共同投资方式在江苏省邳州市设立合资公司北矿资环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具体名称以登记机关核准信息为准),负责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绿色循环利用等业务。 据悉,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78,800万元,其中,当升科技拟以货币方式认缴出资7,880万元,持有合资公司10%股权。 合资公司成立后,将投资新建“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绿色循环利用项目”。该项目位于江苏省邳州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分两期建设,其中二期为远景规划,具体建设内容及规模将综合考虑市场情况与技术更新等因素再行决策。一期拟建规模:电池包拆解破碎能力为1万吨/年,三元黑粉处理量为3.2万吨/年,废催化剂处理量为1,500吨/年;生产三元前驱体1.10万吨/年,碳酸锂5,460.50吨/年。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