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344

  • 65GWh已稳步释放!楚能80GWh锂电池项目再落湖北宜昌

    “楚能新能源”消息显示,9月6日,2025年宜昌市三季度重大项目签约活动举行,湖北省宜昌市政府与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楚能新能源)签订宜昌楚能二期投资协议。 据介绍,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二期规划用地面积约1730亩,规划年产能约80GWh,研发生产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PACK模组等新能源产品。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超过6000个就业岗位。 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是宜昌近年来单体投资最大的招商引资产业项目,自落户之初就备受瞩目。项目一期于2022年8月动工,次年8月即建成投产。目前,项目一期65GWh产能已稳步释放,为多家主流车企及大型电力集团、海外客户提供了高品质、高安全的电池产品,产值与效益持续攀升。 此次项目二期的签约,标志着楚能新能源在宜昌的战略布局迈入全新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阶段,将有力助推宜昌抢占新能源发展赛道先机,为宜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战略层面,楚能新能源已构建“黄金三角”产能布局,孝感、武汉、宜昌三大基地覆盖了动力、储能两大领域的研发、生产、制造的产业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8月下旬消息,楚能新能源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柳汽)签署动力电池开发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楚能新能源将在未来五年内向东风柳汽提供超过30GWh的多款乘用车、商用重卡电池产品。同时,双方还将建立联合研发机制,整合优势资源,聚焦高能量密度、轻量化、梯次利用、商用CTP等前瞻性动力技术开发,共同探索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的出行解决方案。 此外,电池网还注意到,自2025年以来,楚能新能源已先后与华创新材、瑞德丰、常州锂源、天赐材料、诺德股份、科达利、杉杉科技、新宙邦、贝特瑞等电池材料配套商签订采购协议,涉及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铜箔、结构件等。

  • 非洲国家更加重视提高资源附加值

    据矿业周刊(Mining Weekly)报道,资源民族主义重新抬头,特别是在西非,已经成为非澳峰会(Africa Down Under,ADU)首日讨论话题之一,官员、外交官和法律专家承认,政府和投资者在塑造非洲采矿业未来方面面临竞争压力。 澳大利亚驻加纳高级专员贝雷妮丝·欧文-琼斯(Berenice Owen-Jones)在会上称,虽然资源民族主义并不是新现象,但其最新变化并非政治原因,而是经济驱动。 “我们看到西非国家新修改了矿法,有许多方面非常相似,包括加强管控、增税和扩大当地参与”,她说。 “稍微有点新意的是政府重视提高附加值,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提高政府所有权。不幸的是,这通常伴随纠纷或仲裁”。 欧文-琼斯强调,该地区已经成为资源竞争的焦点地区,特别是关键矿产。澳大利亚企业在该地区有诸多项目,在9个西非国家投资大约300亿澳元。 她以几内亚的西芒杜项目为例,以力拓公司为首的合资企业正在开发这个世界最大未动用铁矿床之一的项目,这是一个“国家建设”项目。同时,锂矿开发机会也在逐渐增多,比如大西洋锂业公司(Atlantic Lithium)计划在加纳建设的一座锂矿。 然而,她警告说,确保政府获得公平回报与为公司提供稳定的投资环境是个两难问题。欧文-琼斯说,“政府、当地社区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在不削弱行业竞争力的情况下建立信任,寻找共同价值”。 津巴布韦驻澳大利亚大使(Joe Tapera Mhishi)认为,非盟要求提高附加值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他说,“非洲国家提高附加值不仅依靠采矿业,还涉及许多其他行业,这已得到认可”。 随着关键矿产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战略核心,他认为非洲“完全有能力与澳大利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符合双方利益。 他指出,澳大利亚最近实施的关键矿产储备政策为合作提供了空间。 高伟绅律师事务所(Clifford Chance)合伙人凯特·阿波斯托洛娃(Kate Apostolova)从法律角度警告说,虽然为公民实现资源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违法,但一些政府采取的方法有可能打击投资者的信心。 “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政府通过改变已经签订的合同中的财务条款,采取了更微妙、更间接地国有化和资源民族主义行为”,她说。在某些情况下,税率急剧上升,或者政府在醒悟后试图扩大国家所有权。 她强调,投资者需要可预期性。“资金流往稳定地区。如果地缘政治和监管风险上升,就不会有那么多钱去建设矿山”。 阿波斯托洛娃推荐签订双边投资条约(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BIT)来管控主权风险。她解释说,BIT保护不仅为争端提供了追索权,而且改变了融资渠道。研究表明,此类条约涵盖的项目以更好的条件获得了更多贷款。 她说,“如果你没有得到想要的反馈,可以依托这个强大的工具强迫自己参与对话”。 赞比亚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高级专员埃利亚斯·蒙夏(Elias Munshya)在小组讨论后利用提问时间进行了回应。他说,非洲国家愿意签署条约,但敦促投资者不要过于担心风险。 蒙夏认为,与其他地区相比,非洲经常受到不公平的评价。 “有时人们会觉得,与其他地区相比,非洲主权风险要高的多”,蒙夏称。 “在54个国家中,也许有4个国家风险较高,但还有50个国家非常安全,政治稳定,法律制度与澳大利亚非常相似。然而,整个非洲大陆仍然被认为是高风险地区”。 除了政策以外,欧文-琼斯还指出非洲特别是萨赫勒地区面临持续的安全挑战,那里的不稳定加剧了资源民族主义。他说,澳大利亚驻阿克拉使馆召开了一年一度的西非矿业安全会议,帮助矿企评估和降低风险。 同时,阿格诺特证券公司(Argonaut)总裁利亚姆·特威格(Liam Twigger)在开场白中直截了当地阐述了这个问题,指出资本是流动的,“流向有需要和被尊重的地方,但也能瞬间离开”。 他强调,非洲仍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新发展空间,比如马拉维和莱索托。“资本将找到阻力最小的途径,并落在受欢迎、受帮助和受保护的地方”。

  • 天齐锂业:结存锂精矿成本已贴近市场价格 行业供需结构未来或呈现积极趋势

    SMM 9月3日讯:近日,天齐锂业发布其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据公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共实现48.33亿元的营收,同比下降24.7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441.06万元,上年同期亏损52.0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对于报告期内公司业绩变动的原因,天齐锂业表示,报告期内,尽管受锂产品市场波动的影响,2025 年上半年公司锂产品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下降,但得益于公司控股子公司文菲尔德锂矿定价周期缩短,其全资子公司泰利森化学级锂精矿定价机制与公司锂化工产品销售定价机制在以前年度存在的时间周期错配的影响已大幅减弱。此外,公司重要的联营公司 SQM 2025 年上半年业绩同比大幅上升导致本报告期确认的对该联营公司的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增加;2025 年以来澳元持续走强,报告期内澳元兑美元的汇率变动导致汇兑收益金额较上年同期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天齐锂业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依旧实现了扭亏为盈。 而因锂化合物销量及锂产品销售均价下降,上半年天齐锂业营收有所下滑。提及目前公司一吨锂产品的毛利率,天齐锂业表示,2025 年上半年公司合并报表的综合毛利率约为 39.73%,其中锂矿销售业务毛利率为 54.23%,锂化合物及衍生品销售毛利率为 25.58%。公司在接受投资者活动调研时表示, 截至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结存锂精矿成本已贴近市场价格。 据SMM现货报价显示,上半年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报70398.89元/吨,相较2024年同期的103729.27元/吨下跌33330.38元/吨,跌幅达32.13%。 》点击查看SMM新能源产品现货报价 回顾上半年的碳酸锂价格,在2025年1月份,因春节备库带动市场成交活跃,碳酸锂现货报价最高涨至7.8万元/吨,但进入3月份,随着碳酸锂供应量及突破新高,市场碳酸锂供应大幅过剩的格局拖拽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行;进入4月份,在下游客供比例再度提升,叠加期货市场资金多空博弈加剧,碳酸锂价格进入快速探底的过程,并在6月24日最低一度跌至59900元/吨,创下近三年的最低点。 不过进入7月份,随着市场“反内卷”政策的持续发酵,需求预期大增以及供应端多方减产及锂矿消息的扰动下,碳酸锂期货价格出现非理性上涨。供应端方面,虽然锂辉石端碳酸锂产出在套保利润支撑下维持高产,但青海、江西锂资源供应扰动制约了整体产量增幅。需求端则受益于储能市场的持续拉动,呈现稳定增长。碳酸锂市场仍延续过剩格局,但过剩幅度已明显收窄。 进入8月份,江西锂资源供应扰动仍在牵动着市场的神经,8月9日,因江西枧下窝在矿证8月9日到期后已暂停了开采作业,对于锂云母及锂云母端碳酸锂产出造成一定影响。在市场情绪的发酵下,8月11日碳酸锂期货开盘即涨停。随后,受青海某锂盐生产企业因矿证问题后续或面临停产的消息刺激,盘面价格持续攀升,最高突破9万元/吨关口。 与此同时,江西地区矿山后续生产情况仍存在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供应端的担忧。在供应端收紧叠加需求旺季预期下,碳酸锂现货报价在8月上旬接连上探,下游采购积极性持续提升;而在彼时碳酸锂成交重心上移之际,市场成交活跃,导致下游库存量级也有所增多。 自8月下旬以来,碳酸锂价格延续跌势,最低价格已经跌破7.5万元/吨的关口,下游点价成交较为活跃。当前正值“金九银十”传统需求旺季,碳酸锂现货价格持续下行,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下游材料厂和电芯厂的采购意愿,库存周期小幅拉长。供应方面,虽然江西地区锂云母源碳酸锂产量明显收缩,但锂辉石来源的供应增加有效弥补了缺口;同时考虑市场累计库存水平,市场整体供应未见紧张。综合考虑累库状态与季节性需求增长因素,预计碳酸锂现货价格将延续偏强震荡走势。 至于公司目前的锂矿供应情况,天齐锂业表示,公司目前锂化工产品生产所使用的锂精矿均来自于公司控股子公司泰利森所拥有的澳大利亚格林布什锂辉石矿。 锂精矿库存方面,天齐锂业表示,得益于公司控股子公司文菲尔德锂矿定价周期缩短,其全资子公司泰利森化学级锂精矿定价机制与公司锂化工产品销售定价机制在以前年度存在的时间周期错配的影响已大幅减弱。 公司锂精矿和锂盐库存处于合理水平,锂精矿库存足以满足公司自有锂盐加工厂日常生产所需。 公司采用先进的库存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各仓库的库存动态。 在锂矿采选业务中,根据矿山开采进度、服务采购周期以及市场对锂精矿的需求预测,设定合理的安全库存水平。对于锂化工产品加工业务,结合生产计划、锂精矿供应周期以及客户订单情况,精准调控锂精矿及成品的库存数量。后续公司会结合市场波动情况,从是否有利于优化公司产品库存结构、减少境内资金占用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谨慎考量,从而制定最符合公司利益的原料采购、库存管理、以及销售等经营策略。 关于 2025 年下半年产销指引,天齐锂业表示,公司会以中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指引,密切关注并综合研判市场情况和行业变化等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宜的经营管理策略,并将结合市场波动情况及时审视和相应更新。公司将在合法合规遵守已签订商业条款的前提下,以公司整体利益为基本考量,综合考虑原料及产品库存情况、市场情况、客户订单及提货情况、客户稳定性和满意度、公司工厂产能释放情况等因素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公司产品的生产节奏。 关于委外加工策略,公司会同时考虑锂矿与自有产能的匹配情况以及委外业务经济性等因素综合评估是否以及在何时开展委外加工业务。总体而言,公司在这方面会保持灵活、审慎的态度,始终以符合公司利益为核心前提,确保在此基础上再推进相关安排。 针对后续锂价走势,以及通过何种方式来减轻锂价波动对业绩的冲击的问题,天齐锂业表示,有色金属行业属于周期性行业,锂产品受到多种因素变化的影响呈现波动性。其理解锂价走势主要取决于锂行业整体供需格局、行业生产成本(包括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及销售成本、市场变化和经济形势等因素,同时也会受到期货市场交易情况、商品库存、技术发展、相关市场参与者的博弈、预期及行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此外,阶段性事件也可能会对锂产品的短期价格产生一定的扰动作用。 从需求来看,天齐锂业对新能源行业的长期发展有信心。 2025 年上半年,在“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带动下,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持续拉动产业转型升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5 年 1 月至 6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41.4%和 40.3%。全球电池市场同样保持了较快增长。动力电池方面,SNEResearch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 年 1-5 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到 401.3GWh,同比增长 38.5%。 从供给端看,2024 年 7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在中央层面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2025 年 7 月 30 日再次强调依法依规治理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随着新《矿产资源法》在 2025 年 7 月正式实施后,锂矿资源的勘探、开采和续期条件显著收紧。近期,部分地区相关矿权因到期未能续证或合规问题被暂停。因此部分产能供应受到影响,锂产品价格出现阶段性回升。 总体来看, 天齐锂业认为锂价及行业供需格局呈现积极趋势,但短期仍可能存在波动。 公司将坚持稳健经营,凭借三十余年的行业积淀,在资源、成本、研发和客户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以及强韧的风险抵御能力,继续沿着清晰的战略规划稳步发展。公司可以通过开展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将期货和现货有效结合,以应对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带来的潜在风险,保障公司健康持续运行。同时,天齐锂业将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助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共同构建可持续增长的新能源生态体系。 而对于未来碳酸锂期货的展望以及如何提高产量并降低单吨成本的问题,天齐锂业表示, 2025 年上半年碳酸锂市场持续累库,同时需求前置导致后续下游正极材料厂排产增速不及预期,叠加锂精矿价格承压,进一步削弱成本支撑,期货价格持续下探。 2025 年 6 月开始,受阶段性需求回暖影响,碳酸锂期货价格出现修复。进入 2025 年 7 月,随着中央提出“反内卷”宏观政策导向,加之供给扰动等多重利好因素共振,碳酸锂期货价格迎来反弹。后期碳酸锂期货价格将持续受到供需基本面、行业去库等因素影响。 随着后续泰利森化学级三号工厂以及江苏张家港 3 万吨氢氧化锂项目(可柔性调剂生产碳酸锂产品)陆续建成投产,公司锂精矿和锂盐产能及产量将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将通过积极实施“降本增效”等举措,力求推动单位生产成本实现一定程度下降。

  • 阿根廷将依托锂铜金扩大矿产品出口

    据BNAmericas网站报道,阿根廷政府数据显示,前7个月,该国矿产品出口累计达到31.6亿美元,同比增长44%,较2010-24年平均水平高出50%。 预计这种增长趋势将持续,2030年将达到200亿美元。 主要包括金银在内的金属矿产品出口增长强劲,前7个月累计为26.2亿美元,同比增长48%,主要出口国为瑞士、美国、中国和加拿大。 其次是锂,前7个月累计出口额为4.35亿美元,同比增长34%,碳酸锂出口主要目标国为中国和美国。该国政府不认为锂为金属产品。 圣克鲁斯、圣胡安、胡胡伊、萨尔塔和卡塔马卡等五个省合计出口占阿根廷矿产品出口总额的98.4%。 矿产预测(Mineral Forecast)首席执行官哈维尔·穆诺兹(Javier Muñoz)表示,“过去两年阿根廷的一些变化非常明显,特别是勘探,包括门多萨省,都在大力推进矿业开发。虽然仍有一些法律障碍,但所有迹象都表明,这些障碍会逐步被消除,阿根廷矿业巨大潜力吸引了广泛关注”。 锂业蓬勃发展 阿根廷目前有六大锂矿山,包括奥罗盐沼(Sal de Oro)、科沙里-奥拉罗斯(Cauchari-Olaroz)、中拉托尼斯(Centenario-Ratones)、马里亚纳(Mariana)、奥拉罗斯和芬尼克斯(Fénix),加上正在扩产和至少15个进入后期阶段的项目。 这15个项目包括:翁布雷穆埃尔托西(Hombre Muerto West)、林孔(Rincón)、安吉利斯盐沼(Sal de los Ángeles)、维达盐沼(Sal de Vida)、特雷斯克夫拉达斯(Tres Quebradas)、卡奇(Kachi)、帕托斯格兰德斯(Pastos Grandes)、波佐洛斯(Pozuelos)、林孔盐沼(Salar de Rincón)、阿里萨罗(Arizaro)、科沙里(Cauchari)、科沙里合资项目(Cauchari JV)、坎德拉斯(Candelas)、翁布雷穆埃尔托(Hombre Muerto)和托里拉尔盐沼(Salar Tolillar)。 2024年,阿根廷碳酸锂当量(LCE)出口量为7.1万吨,出口额为6.45亿美元,2032年这个数据将达到113亿美元,是2024年出口额的17多倍。 铜复兴 2018年,阿根廷的阿伦布雷拉(Alumbrera)铜矿关闭,但现在该国有一批处于后期阶段的铜矿项目,将使得该国铜产量恢复。 未来铜产量将主要来自何塞玛丽亚(Josemaría)、塔卡塔卡(Taca Taca)、马拉(Mara)、帕琼(El Pachón)、圣豪尔赫(San Jorge)、费洛德索尔(Filo del Sol)、洛斯阿苏莱斯(Los Azules)和阿尔塔(Altar)。 阿根廷政府认为,2029年该国铜出口额将达到30亿美元,2033年达到117亿美元的顶峰,随后逐步趋于稳定。 供应商交流 同时,阿根廷政府正在营造有利于矿业发展的环境。本周,阿根廷驻智利大使在圣地亚哥会见了采矿业供货商和客户,重点是提高两国之间的协同效应,并加强其专业力量。 阿根廷22家工程、环境咨询和物探等领域的企业参加了与智利公司和协会的商务会议。

  • 俄罗斯将提高“三稀”金属产量

    据MiningNews.net网站报道,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8月12日宣布,根据3月份通过的工业发展计划,俄罗斯希望在2030年将“高产稀有金属”(Large-tonnage rare metals,LARM)年产量提高到5万吨。 LARM是俄罗斯用于描述多种关键矿产,包括锂、钨、钼、铌和锆的术语。 俄罗斯工贸部称,该国政府所谓的“小众稀有金属”(Low-tonnage rare metals,LORM)包括钽、铍、锗、镓和铪,2030年目标产量是80吨。2024年,俄罗斯几乎不生产这种矿产。 根据这项计划,俄罗斯政府目的是建设国内加工能力,以生产精炼产品供国内市场销售。 7月2日,俄罗斯工贸部长安东·阿利哈诺夫(Anton Alikhanov)在议会上院联邦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宣布,政府正在同投资者合作,推动关键矿产和稀土金属领域的20个项目。 该部正在筛选能够获得国家支持,包括对研发活动的直接补贴,贴息软贷款和降低进出口关税。根据工业发展计划,俄罗斯计划从联邦预算中抽取600亿卢布(7.44亿美元)支持该领域的几个项目。 目前,关于俄罗斯关键矿床的规模或可行性标准尚未达成共识。 2024年,俄罗斯联邦地下资源管理局(Rosnedra)预计,该国关键矿产和稀土金属蕴藏量大约288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位。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则估计,2023年俄罗斯稀土矿产储量只有100万吨,位于中国、越南和巴西之后居第四位。 过去几年,俄罗斯通过的所有稀土项目都已停滞,因为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大多数矿床开采都无法盈利。 例如,俄罗斯国有企业国家技术集团(Rostec)于2014年及其合作伙伴通过招标获得了西伯利亚北部雅库特的托姆托尔斯科耶(Tomtorskoye)项目。该项目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稀土矿床之一,储量接近320万吨,原打算于2019年或2020年投产。 然而,Rostec于2019年退出该项目,从此以后该项目的未来一直不明朗。 另外一个试图在俄罗斯开始稀土生产的是化肥制造商阿康集团(Acron Group),2016年在摩尔曼斯克地区开始从独磷灰石-霞石提取稀土金属氧化物。这笔估计为5000万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由于利润低,该厂于2021年停产。 战略意义 观察人士对俄罗斯是否能够按照目标扩大稀土金属生产仍然持怀疑态度。 “单从经济角度看,俄罗斯稀土矿床开采毫无意义”,俄罗斯矿业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称。“之所以制定这个计划,是因为在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下,我们(俄罗斯)不想依赖进口这些至关重要的原材料,即便是它们来自友好国家”。 “可以认为,正是由于稀土矿对于国民经济具有战略意义,俄罗斯才会继续生产稀土”,消息人士补充说。 “俄罗斯稀土金属行业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缺乏必要的技术 ”,国家能源安全基金高级分析师、俄罗斯联邦财经大学专家伊戈尔·尤什科夫(Igor Yushkov)解释说。“考虑到制裁因素,俄罗斯实际商需要研制几乎所有用于开采和加工稀土金属的设备”。 因此,俄罗斯稀土生产成本预计将进一步上升,尤什科夫表示。近期产业发展计划承诺的国家援助可能会提供一些帮助,但并不能保证其长期盈利能力。 尤什科夫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对稀土的兴趣可能会对俄罗斯的稀土产业产生影响。 2月份,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美国可能有兴趣探讨在俄罗斯联合勘探稀土金属矿床。 尤什科夫指出:“美国撤销对稀土开采技术转让的制裁,并允许美国企业投资稀土矿床,可能有助于俄罗斯稀土金属产业快速发展。”

  • 中资环国际联手华友循环 推进首批锂电黑粉进口“背后”

    黑粉,顾名思义是锂离子电池废料经过放电、拆解、破碎、热处理等资源化加工处理后产生的粉料,富含镍、钴、锂等锂电池所需关键材料,不仅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且将是未来电池所需金属材料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海外的废旧锂电池经过报废、破碎后,产生的黑粉开始跨越国界运到国内,一场关于全球资源循环未来走向的争夺战,便已悄然开启。 有机构预测,未来20年,全球50%的新电池生产所需原料将无需开采新矿,主要依赖退役电池循环再利用。 未来,谁掌握了退役电池循环的主动权,就掌握了全球能源自主的命脉。 8月15日,由中国资环旗下中资环国际公司(简称“中资环国际”)和华友循环合作从海外引进的20吨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运抵宁波并顺利通过海关验收。据电池中国了解,这是《关于规范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正式实施后我国首批进口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为推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迈出重要一步。 此前,黑粉被归类为固体废物,被严禁进口。然而,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锂电池关键材料的需求攀升,通过进口黑粉,实现锂、镍、钴等资源回流,从而降低对原矿的过度依赖,对保障供应链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年6月,国家生态环境部联合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及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下称《公告》),宣布“符合要求的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不属于固体废物,可自由进口”,自8月1日起施行。 黑粉是“金矿” 全球掀起退役电池争夺战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求将达到5.5TWh,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飙升至9.1TWh。届时,全球电池产业对含锂、钴和镍等关键矿产的需求,预计到2030年时较2024年增长将达三倍。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市场对锂、镍、钴等材料需求快速增长,引发主要原矿生产国和消费国高度重视。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生产锂电池所需关键材料的矿产储量非常有限,其中锂、镍、钴对外依存度均超过70%。 通过发展废旧退役电池循环产业,不仅能够减少对原生矿产的依赖,缓解资源短缺压力,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机构测算,利用回收的黑粉生产电池材料,相较于从原生矿产中提取可降低约60%的成本。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逐年稳步增长,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接近3800亿元,到204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 正是在这一背景趋势下,今年中国政府宣布开放黑粉进口,加快整合全球退役电池资源,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电池资源循环中心。 电池出海 退役电池回收的挑战与机遇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30.8万辆,同比增长84.6%;出口电池150.5GWh,同比增长53.1%,目前欧洲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地区。 除了产品直接出口,为拓展欧洲等市场,近年来国内多家整车、电池企业也相继在欧洲建厂,如比亚迪在匈牙利塞格德市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奇瑞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设电动汽车生产基地。 电池企业则更为迅速。宁德时代已经在德国、匈牙利、西班牙建设三座电池生产基地,远景动力在英国、法国、西班牙建设三座电池超级工厂,国轩高科在德国、斯洛伐克,亿纬锂能在匈牙利,中创新航在葡萄牙等,均建设了大型电池工厂,总产能达数百GWh。 未来,体量庞大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出口的产品,或在欧洲生产,这也将使海外建厂的中国企业,面临严峻的退役回收再利用痛点。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池持续出口欧洲,并陆续在当地布局制造产能,中国电池循环再利用企业也加速“出海”,提供配套服务保障,助力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在欧洲的发展。 此次,中国资环旗下中资环国际公司完成首批20吨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进口,也是得益于华友循环在全球市场的深度布局。 截至目前,华友循环已在日本、韩国、欧洲及东南亚,和当地合作伙伴构建起完善的全球回收网络和资源循环再生能力。其中,在欧洲市场,目前华友循环已在德国、法国锁定电池破碎预处理产能,综合产能达到5000吨/年,以及遍布欧洲主要国家的将近20个电池回收网点。 “目前华友循环在欧洲的废旧退役电池处置区域,已经覆盖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国家,回收能力涵盖电池仓储运输、电池包拆解、梯次利用、预处理等。”华友循环总经理鲍伟透露,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其在欧洲的退役电池本地化预处理产能,以及并评估在欧洲的冶金项目及新技术导入工作。 实际上,在严苛法规、环保、资质和技术约束下,华友循环等企业在欧洲落地退役电池循环回收项目,正推动欧洲废旧电池产业实现从0到1阶段的发展,为中国整车、电池企业出海提供退役电池循环利用配套服务,解决中国企业出海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包括宝马、大众、奔驰等众多欧洲车企,已经与华友循环建立深度合作,探索在欧洲乃至全球市场回收退役电池。 华友循环全球回收“样板” 退役电池的重要性,受到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但受限于各地区市场容量、技术水平、政策法规、经济性、产业配套的差异,在退役电池循环再利用上也需要因地制宜。 作为华友钴业五大事业板块之一,华友循环在成立伊始就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电池循环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全球电池回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减少对原生资源的依赖。 在国内市场,华友循环已经构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全链条的锂电回收处理能力和锂电回收平台公司网络体系。 据介绍,针对全球不同市场的差异化特征和下游客户需求,华友循环目前的出海业务模式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是业务直接合作,协助全球化各区域企业在符合当地政策及经济性的基础上,探索深度合作,构建共赢合作模式; 第二是技术授权合作,华友循环通过技术授权、技术支持等方式,协助区域合作伙伴,建立具备技术、成本领先的废旧电池回收商业模式,实现区域竞争优势; 第三是运营合作,通过资源注⼊与能力嫁接、政策参与,及符合性构建、技术及管理⼈员培训、关键风险要素把控辅导等专业化的服务,弥补合作伙伴的短板,快速实现正常运营; 第四是股权合作,华友循环通过资金及股权合作,打造深度利益绑定,构建命运共同体。 目前,华友循环的全球回收网络,已经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北美、大洋洲等全球主要市场,提供回收渠道建设、梯次储能项目落地、预处理及再生处置、循环锂电材料供应等全方位综合服务,构建面向全球的区域性“服务网络”,在符合各地区政策及经济性的基础上,打通全球闭环。 结 语 根据《公告》,进口的三元锂电池黑粉的镍钴总量应≥25.00%、锂含量≥3.50%;磷酸铁锂电池黑粉要求锂含量≥2%、磷含量≥10%、铁含量≥18.00%,《公告》对黑粉的品味有着明确的要求。 据电池中国获悉,近日,中资环国际公司、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五矿物流浙江公司等首批参与单位召开专题交流会,就做好再生黑粉前端产品质量及包装规范管控体系建设、进口路径优化策略、检验防护措施提升和残留物无害化处理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中资环国际公司总经理赵伟仁、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鲍伟、五矿物流浙江公司总经理杨波等相关企业负责人参会。 “我国政府开放黑粉进口,对黑粉指标要求还是相对比较严苛的,国家希望进口的是真正的资源,而不是一堆废料。”业内人士指出,同时,在鼓励出海的企业方面,政府也希望真正具备全球化能力,有技术、工程能力和成本优势的优质企业出去,从而推动资源利用进入良性循环。 针对海外市场,华友循环表示,一方面该公司将通过更低能耗方式,对退役电池进行黑粉化处理,另一方面将会按照中国对再生黑粉进口标准,提高本地化预处理技术能力。 美国智库洛基山研究所(RMI)近期发布报告表示,全球正在从追求“能源自主”走向“循环自主”。当首批符合新规的黑粉原料从国外运到国内,并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变为电池级硫酸镍和碳酸锂时,全球新能源产业的资源逻辑已悄然重构,那些深度嵌入产业链核心的企业,正手握叩开下一个时代的密钥,有望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崛起为耀眼新星。

  • 7月电池材料进出口数据出炉 碳酸锂进口量同比续降 后续或高位运行?【SMM专题】

    8月20日前后,7月钴及锂电产业链相关产品的进出口数据集中出炉,数据显示。2025年7月锂辉石进口总量约75.1万吨,环比增加30.4%,折合约为6.7万吨LCE。碳酸锂进口方面,2025年7月我国碳酸锂进口总量约为13845吨,环比减少22 % ,同比减少43%,不过SMM预计,我国碳酸锂进口总量仍将保持高位运行态势......SMM整合了电池材料的进出口情况,具体如下: 上游 锂精矿 据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7月锂辉石进口总量约为75.1万吨,环比增加30.4%,折合约为6.7万吨LCE(SMM进行平均品位与含水量的拆分处理统计计算所得)。 具体来看,进口主力国仍为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及南非,合计锂辉石来量占比86.5%:澳大利亚来矿42.7 万吨,环增67.2%;尼日利亚来矿11.6 万吨,环增47.3%;南非来矿10.6 万吨,环增8.1%。另外,从津巴布韦的进口锂辉石量级出现回落,进口量 6.4 万吨,环减36.2%。 另外,经SMM筛选分析,7月锂辉石精矿进口量约为57.6万吨,占比来矿总量76.8%,因澳大利亚来矿的增加增幅显著。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SMM整理 》 【SMM分析】7月中国锂辉石进口75.1万吨 环比增加30.4% 折合碳酸锂约 6.7 万吨 回顾7月的锂辉石市场,据SMM了解,7月SC6锂辉石价格CIF价格均价为706美元/吨,环比上涨13%。7月,需求端,因碳酸锂期货价格的大幅跳涨,使得需求方能够有一定的套保获利空间,接受的矿价随之上抬;供应端挺价情绪持续,趁机抬价,使得市场价格持续上行。及至7月中旬,海外矿商750美金/吨的澳矿拍卖成交价进一步拉动了市场价格的上 行。但至7月末,碳酸锂价格出现颓势,使得矿价增势后劲不足,呈现明显下跌趋势。 回归当下的锂矿市场,据SMM了解,本周伊始,碳酸锂期货持续围绕 8 万元/吨窄幅震荡,锂矿价格亦同步在区间内徘徊。海外矿山挺价意愿依旧,而需求端因前期套保点位较为理想,目前多按期货贴水拿货,致使锂辉石现货价格暂获支撑、表现平稳。锂云母方面,因碳酸锂价格有所回落,部分非一体化锂云母冶炼厂观望情绪升温,采购积极性较前期明显降温。综合来看,短期锂矿价格仍将跟随碳酸锂盘面维持区间整理格局。 截至8月26日,锂辉石精矿(CIF中国)指数现货均价报920美元/吨,较7月底的766美元/吨上涨154美元/吨,涨幅达20.1%。 》点击查看SMM新能源产品现货报价 碳酸锂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 2025年7月我国碳酸锂进口总量约为13845吨 ,环比减少22 % ,同比减少43%。进口均价约为 9987美元/吨, 较6月均价环比下跌1.3%。 其中,从智利进口碳酸锂约为 8584吨 ,环比减少28%,约占此次进口总量的62 % ;从阿根廷进口碳酸锂约为 3950吨 ,环比减少22 % ,约占此次进口总量的29 % 。智利和阿根廷仍然是我国进口碳酸锂主要来源国。 根据智利海关最新出口数据显示,7月发往中国的碳酸锂数量约为1.4万吨,环比增加33%。海外锂盐企业全年发货指引未有变化,预计H2发货量级将有所恢复。整体来看,预计我国碳酸锂进口总量仍将保持高位运行态势。 出口方面,7月我国出口碳酸锂366吨,环比减少15%,同比增加37%,主要出口至日本与韩国。 》【SMM分析】2025年7月国内碳酸锂进口量出炉 碳酸锂价格方面,据SMM现货报价显示,8月碳酸锂现货报价呈现先涨后跌的态势,在8月19日最高攀升至85700元/吨,随后缓慢进入下行通道,截至8月26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现货报价跌至79400~84000元/吨,均价报81700元/吨,较7月底的72000元/吨上涨9700元/吨,涨幅达13.47%。 》点击查看SMM新能源产品现货报价 从7月的碳酸锂市场表现来看,7月碳酸锂现货市场呈现强劲反弹走势,价格单边上涨超10%。供应端方面,虽然锂辉石端碳酸锂产出在套保利润支撑下维持高产,但青海、江西锂资源供应扰动制约了整体产量增幅。需求端,车销淡季周期下动力电芯产出走弱,储能需求持续增长带来主要增量。7月碳酸锂虽延续过剩格局,但过剩量级相对有限。同时,在经历前期非理性下跌后,随着宏观经济预期转好和大宗商品整体走强,市场情绪明显修复,碳酸锂期货价格大幅回升。实际供需关系改善与期货市场的显著回调共同推动7月碳酸锂现货价格呈单边上涨走势。 进入8月份,江西锂资源供应扰动仍在牵动着市场的神经,8月9日,因江西枧下窝在矿证8月9日到期后已暂停了开采作业,对于锂云母及锂云母端碳酸锂产出造成一定影响。在市场情绪的发酵下,8月11日碳酸锂期货开盘即涨停。随后,受青海某锂盐生产企业因矿证问题后续或面临停产的消息刺激,盘面价格持续攀升,最高突破9万元/吨关口。与此同时,江西地区矿山后续生产情况仍存在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供应端的担忧。在供应端收紧叠加需求旺季预期下,碳酸锂现货报价在8月上旬接连上探,下游采购积极性持续提升;而在彼时碳酸锂成交重心上移之际,市场成交活跃,导致下游库存量级也有所增多。不过近几个交易日,随着碳酸锂期现价格缓慢回落,8月26日碳酸锂成交量也有所减少,下游采购心态转向谨慎,普遍观望等待价格进一步下调。当前处于“金九银十”传统旺季周期,下游需求仍存在一定刚性支撑,SMM预计短期内碳酸锂现货价格将维持相对高位,并延续区间震荡走势。 氢氧化锂 据海关数据显示,7月中国氢氧化锂出口量达1248吨,环比减少80%。其中向韩国出口量级为839吨,占我国出口总量的67%,环比减少84%;向日本出口264吨,占我国出口量的21%,量级环比减少70%。因海外需求疲软及船运周期问题, 当月进口降幅明显。 另外,7月中国氢氧化锂进口量级不足1吨,环比减少100%。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SMM整理 电池材料 三元正极 2025年7月,中国三元材料(NCM+NCA合计数值)进口量为6656吨,环比下降3%,同比增加50%。其中,NCM进口5560吨,环比增加4%,同比增加45%;NCA进口1096吨,环比下降29%,同比增加85%。 7月出口 2025年7月,中国三元材料(NCM+NCA合计数值)出口量为10918吨,环比增加2%,同比增加41%。其中,NCM累计出口10582吨,环比下降1%,同比增加45%。海外需求持续回暖的国家主要有韩国和比利时。NCM出口到韩国的量7月达到5461吨,增加31吨;出口到比利时的量达到1258吨,环比增加1146吨。 》【SMM分析】7月三元正极进出口量出炉,出口环增2% 三元前驱体 2025年7月,中国三元前驱体出口量为8111吨,环比增加9%,同比减少32%。 7月,三元前驱体整体出口量与6月相比有所回升。其中,NCM和NC的出口量都有所增加,NCM7月出口总量为6369吨,环比增加8%,同比减少27%;NC7月出口总量为2247吨,环比增加10%,同比下降43%。NCA6月和7月均无出口。 分国别来看,7月韩国仍为我国三元前驱体的主要出口国。出口到韩国的NC占总出口量的92%,为2071吨;排名第二位印度,出口量64吨。出口到韩国的NCM占总出口量的95%,为6040吨;排名第二的为波兰,出口量202吨。 》【SMM分析】三元前驱体7月出口情况解析 人造石墨 2025年7月,中国人造石墨进口量为635吨,环比下滑35%,同比下滑21%。进口均价方面,2025年7月,中国人造石墨进口均价为83472元/吨,环比增长63%,同比下跌3%。 数据来源:SMM,中国海关 进入2025年7月,国内终端市场成交淡季特征逐步显现,这一市场变化向上传导,电芯端对负极材料的需求较为稳定。然而,国内负极企业却为了回调前期消耗的库存量级而提高生产量级。受此影响,本月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进口量级呈下滑走势。 2025年7月,中国人造石墨出口量为48138吨,环比减少6%,同比增加13%。出口均价方面,2025年7月,中国人造石墨出口均价为8265元/吨,环比增加3.7%,同比降低0.5%。 2025年7月,受国际贸易关系阶段性波动的影响,国内人造石墨出口市场未能扭转前期趋势,出口量环比依旧呈现缩减态势,环比出现6%的下滑。 》【SMM分析】7月人造石墨进出口量级均呈下滑走势 六氟磷酸锂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7月,中国六氟磷酸锂累计出口量约1589吨,环比上涨约13%,中国六氟磷酸锂累计进口量为447.6吨,但由于均为从中国进口到中国的,本质上货物未实际出境,仅在境内特殊监管区域与普通区域之间流转。 出口方面,2025年7月中国六氟磷酸锂出口量为1589吨,较6月环比上涨约13%,同比上涨约62.6%。具体来看,出口到波兰的六氟磷酸锂有21.6吨,环比下降约91.7%;出口到德国的有69吨,环比下降约40%;出口到美国的六氟磷酸锂有614.208吨,环比增长约11.5%;出口到韩国的六氟磷酸锂有442.054吨,环比增加约131.9%,增幅明显。 》【SMM数据】2025年7月六氟磷酸锂出口量环比增长13% 磷矿石 2025年7月,中国磷矿石进口量从6月的17.9万吨降至12.0万吨,环比下降33.1%;进口金额从1768.6万美元降至1160.0万美元,环比下降34.4%。约旦取代埃及成为最大进口国。出口量从0.5万吨增至1.1万吨,环比增长118.7%,福建成为唯一出口省份。 》7月国内磷矿石进口量环降三成 约旦取代埃及成最大供应国【SMM分析】 钴方面 钴湿法冶炼中间品 2025年7月中国钴湿法冶炼中间品进口量约为13810实物吨,环比下降27%,同比下降73%,其中从刚果金进口量约为13204实物吨,环比下降30%,同比下降73%。2025年7月中国钴湿法冶炼中间品进口均价为8818美元/实物吨,环比上涨3.96%。2025年1-7月中国累计进口281,088实物吨,累计同比下降19.93%。 》【SMM分析】2025年7月中国钴湿法冶炼中间品进口量环比下降27% 未锻轧钴 2025年7月中国未锻轧钴进口量约为575金属吨,环比上升5%,同比增加379%。进口均价方面,2025年7月中国未锻轧钴进口均价为31463美元/金属吨,环比上涨4.01%。2025年1-7月累计进口4112金属吨,累计同比增加183%。 出口方面,2025年7月中国未锻轧钴出口量约为979金属吨,环比上升5%,同比增长50%。出口均价方面,2025年7月中国未锻轧钴出口均价为30999美元/金属吨,环比下降3.41%。2025年1-7月累计出口量12292金属吨,累计同比上涨158%。 》【SMM分析】2025年7月中国未锻轧钴进出口量环比小幅上涨

  • “锂王”赣锋锂业上半年净亏超5亿 存续债15.50亿

    上半年,全球锂盐行业经历深度调整,相关发债主体半年报数据持续承压。 财联社注意到,作为锂业龙头,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赣锋锂业”,002460.SZ)近日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83.76亿元,同比下降12.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31亿元,非经常性收益为3.82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亏损扩大至-9.13亿元,报告期内产生的较大非经常性收益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净利润表现。 经查询,赣锋锂业目前有存续债券2只,规模合计为15.50亿元。 行业供需格局转变,锂价下行致使公司锂盐业务营收承压 公开资料显示,赣锋锂业是一家领先的锂生态企业,被市场称为“世界级锂王”,业务贯穿上游锂资源开发、中游锂盐深加工及金属锂冶炼、下游锂电池制造及退役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 对于业绩亏损,赣锋锂业在半年报中表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锂盐行业经历深度调整,受供需格局转变、锂产品市场波动的影响,锂盐及锂电池产品销售价格下跌,虽公司电池板块的产能有序释放、销售增长,但公司整体经营业绩遭受一定冲击,同比有所下降。 半年报显示,赣锋锂业锂系列产品实现营收47.56亿元,同比下降27.16%;锂系列产品毛利率为8.4%,同比下降3.4%。 资料来源:赣锋锂业半年报、财联社整理 招商期货在相关研报中指出,2025年上半年,碳酸锂呈现结构性供需错配,年初对于需求的强预期被证伪后,叠加头部锂矿超预期复产、美国“对等关税”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过剩等边际利空事件催化,市场看空趋于一致。同时现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中国锂精矿库存达到新高,矿端议价能力走弱,价格下方空间打开,进一步促使期货价格流畅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非经常性收益一定程度对冲了亏损,主要来自控股子公司处置储能电站项目、转让其他公司股权的投资收益,以及持有的PLS等金融资产价格下跌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相互叠加。 偿债能力弱化,存续债合计15.50亿 资产负债方面,截至2025年中,赣锋锂业总资产1075.90亿元,总负债629.95亿元,短期借款为121.83亿元,长期借款为167.81亿元,资产负债率58.55%。现金流方面,上半年赣锋锂业经营现金流净额3.00亿元,投资现金流净额为-21.81亿元,筹资现金流净额59.56亿元。 因公司近些年来在投资业务的扩展,以及营收利润方面的承压,公司偿债能力有所弱化。根据其三年来的公司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债务规模保持增长,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与现金比率下降,经营性净现金流对流动负债的覆盖程度有所降低。 数据来源:赣锋锂业半年报、财联社整理 此前,赣锋锂业在港交所公告,同意以每股29.28港元的价格配售4000万股H股。配售价格较8月25日收盘价30.98港元折让约5.49%;预计配售所得款项总额约为11.7亿港元。赣锋锂业还建议发行13.7亿港元2026年到期1.5%可转换债券。初始转换价格为每股H股33.67港元,较8月25日收盘价30.98港元溢价约8.68%。公司拟将所得款项用于偿还贷款、产能扩张及建设、补充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财联社查询,赣锋锂业目前有存续债券2只,规模合计为15.50亿元,1年内到期的债券规模为7.50亿元。 赣锋锂业在互动平台上表示,目前锂价已处于近年来较低位置,锂市场也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底部特征。2026年—2027年锂市场能否反转取决于供给收缩强度与市场需求爆发节奏。目前整体碳酸锂市场需求相比以往有所提升,公司通过低成本项目放量与技术降本实现产能的增加。随着公司自有资源投产放量,成本存在进一步下降空间。公司仍然看好未来锂行业需求的增长,且新增供给的逐步理性化将有利于长期锂价的健康平稳。 截至8月26日,赣锋锂业A股收跌0.38%报39.11元/股,总市值为788.9亿元;赣锋锂业H股收跌2.91%报30.08港元/股,总市值606.8亿港元。

  • 锂电项目终止/延期频发!

    当江苏国泰相关项目土地交付成为“拦路虎”,当道氏技术18.67%的工程进度暂时“冻结”……近期,锂电行业正经历着比价格战更残酷的生存考验。 2025年6-8月,锂电行业多家知名企业相继按下其重点项目的“暂停键”,甚至是“终止键”。在数百亿投资款转向的背后,或是技术纷争与扩产预期的危险错配。 当前的产业图景或揭示着新能源革命的残酷真相:没有永远的风口,只有永远的技术代差与市场洞察。业界人士表示,这波锂电产业链的调整潮,实则是市场新趋势下,产业链从“规模竞赛”向“技术深水区”的集体跃迁。 项目终止/延期潮的“冰山一角” 近几个月,锂电产业链的“项目收缩潮”,正引发行业深度洗牌。 (信息来源:相关企业公告等公开信息) 8月22日,江苏国泰发布公告称,其下属公司宁德国泰华荣新材料有限公司拟终止投资建设年产4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该项目尚未正式投入建设,目前正在与政府协调相关后续工作。 究其终止原因,“从行业层面来看,近年来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产能扩张显著快于市场需求增长,产能阶段性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电解液产品价格持续下行,行业盈利空间受到大幅压缩。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公司预计该项目产能难以消化,投资回报率大幅下降,难以实现原计划效益目标。”江苏国泰表示。 稍早前的8月12日,道氏技术发布公告称,将重新论证并暂缓实施其“年产10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和“道氏新能源循环研究院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于2023年原计划投资17.06亿元的三元前驱体项目,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工程建设进度仅为18.67%。 对于项目变动,道氏技术称是由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不及预期;磷酸铁锂凭借成本优势挤压三元电池市场空间,进而传导至上游的三元前驱体产业。 7月16-18日,蠡湖股份和安孚科技相继发布公告,宣布终止固态电池项目合作,且事件的焦点均指向同一合作方——高能时代。 其中,安孚科技宣布终止其与高能时代(广东横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的300MW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项目。 蠡湖股份则拟将其持有的高能蠡湖45.45%的股权以0元的价格,转让给高能时代全资子公司高能时代(深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资料显示,这两家企业此前与高能时代,分别在全固态硫化物电池产业化领域开展相关合作。 万润新能7月14日发布公告称,终止建设其武汉研发技术中心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及氢储能等关键材料的研发及量产。资料显示,该项目自2023年宣布以来,至今尚未开展建设。 万润新能表示,终止项目是其结合目前的市场环境、发展战略以及实际情况,为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公司运营效率等所作出的决定。 三美股份也披露,其全资子公司福建东莹拟投资建设的“6.2万吨/年电解质及其配套工程项目”,截至目前尚未实质投入建设,项目完成期限拟延期至2027年6月。 该公司表示,随着下游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终端成本控制诉求提升、电解液市场供需结构转变,六氟磷酸锂行业处于需求增速放缓、产能过剩、价格低迷阶段,产品盈利空间有限。 而受行业竞争加剧、生产工艺改进等影响,其放缓了该项目的建设节奏,其中于2024年10月建成的1500 吨/年六氟磷酸锂产能,目前处于试生产及技改阶段。 此外,海四达终止项目拟投资额总计过百亿,引发行业关注;跨界玩家科信技术对暂缓项目解释称,储能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且投资不确定性增加。这也体现出储能行业从蓝海迅速转变为红海的残酷现实。 从锂电产业链项目终止,到扩产暂缓,再到全固态电池技术合作“夭折”,这一系列收缩动作背后,折射出锂电产业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 规模扩张向技术攻坚的必经阵痛期 在电池中国看来,锂电产业链近期集中出现项目终止/延期潮,或主要有以下深层原因。 一是供需错配与价格战激烈。 上述多家企业均提及,行业环境变化,以及市场竞争激烈,或导致未来新增产能难以消化,是其项目终止的主要原因之一。 电池中国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的电解液、六氟磷酸锂等环节,全行业产能扩张速度远超实际需求,这也导致电解液当前价格较近两年峰值时暴跌超70%,行业开工率较低。因此,企业被迫“踩刹车”,以减少未来可能出现的亏损。 二是技术路线迭代冲击。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凭借成本优势抢占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三元材料的快速扩张,使三元材料市场竞争压力陡增。 全固态电池技术虽是下一代电池技术主要攻坚方向之一,但目前仍存多层级、复杂性的产业化瓶颈,有待解决,这也导致相关项目前期投入巨大,对企业技术成熟度和资金抗风险能力等带来考验。 三是政策引导高质量发展。 2024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新建锂电项目产能利用率不得低于50%。这也导致相关企业开始谨慎推进扩产,另一方面使多地政府撤回对低效项目的资金支持,从而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资本从狂热到审慎。 当前,资本方面正在从“规模优先”转向“技术验证”。资本已经意识到单纯规模扩张已难以应对市场变化,而更青睐具备长期技术验证能力的企业。未来“技术路线押注+阶段验证”或将成为资本布局常态。 五是策略随市场而动。 多家暂缓项目建设的锂电产业链企业透露,将优先消化现有库存,等待市场回暖,再对相关项目适时调整。 另一方面,有的企业收缩国内扩产规模的同时,已加码海外市场。如万润新能虽终止其武汉项目,但其美国扩产项目仍在持续推进,这体现出企业“技术出海”的新策略。 锂电产业链近期集中出现项目调整潮,本质是行业粗放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转型。产能过剩倒逼企业主动收缩低效产能,技术路线迭代加速淘汰落后项目,政策引导与资本审慎同时推动行业洗牌。 在此背景下,企业项目终止/暂缓扩产、消化库存、技术出海、聚焦高壁垒技术等审时度势的策略调整,也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合理选择。这种结构性调整,或将重塑产业格局,推动资源向前沿技术商业化集中,为下一轮技术突破提前卡位,以抢占未来市场先发优势。

  • 多氟多:六氟磷酸锂单位盈利水平逐步修复 锂电池全年出货量预计8.5GWh

    受电解液市场需求回暖,以及上游原料供应短期收紧的多重影响,7月至今,六氟磷酸锂呈现显著上涨趋势。在今日进行的多氟多(002407.SZ)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公司管理层表示,上半年六氟磷酸锂的出货量在2.3万-2.4万吨左右,预计全年出货量在5万吨左右。上半年价格波动较大,毛利率在15%-20%左右。 在与投资者交流时,公司表示,六氟磷酸锂业务的盈利能力预计在下半年呈现回升态势,主要受益于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及产能利用率的提升,随着行情回暖,单位盈利水平有望逐步修复,具体幅度取决于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下游需求的增长。‌ 在新能源材料业务,多氟多主营产品为六氟磷酸锂等电解质。作为电池电解液的关键材料,其性能直接决定电解液的导电效率与稳定性,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产品和储能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电池级碳酸锂是六氟磷酸锂的核心原料。据公司管理层表示,在采购方式上,目前多氟多主要采用现货、期货两者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同时依据市场价格动态灵活调整采购策略,当价格向下波动时,会适当增加库存储备;若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则会放缓采购节奏,有效控制采购成本,保障公司的利润空间。 多氟多业务主要包括氟基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能源电池四大板块。其中,占公司营业收入10%以上的氟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能源电池对毛利的贡献分别为8.62%、19.53%、9.74%。 多氟多已形成“材料-锂电池-回收”完整产业链,并将锂电池视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围绕该板块业务进展也是业绩会上交流的重点。 出货方面,电池版块上半年出货3.2GWh左右,下半年出货量预计提升50%,全年出货量预计可达8.5GWh左右。据悉,公司正在积极扩产,预计今年10月底形成22GWh的产能,2026年下半年将进一步提升至32GWh。 公司管理层在业绩会上表示,现在市场需求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公司锂电版块多个产品供不应求,并在积极扩产,搭载于汽车动力、轻型车、家储、便携式储能等多个领域的需求持续攀升。7月份,多氟多“氟芯”大圆柱电池单月出货量880万多支,预计8月将超过1000万支。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