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2个
8月26日,楚能新能源与贝特瑞在楚能全球总部签署负极材料战略合作协议。楚能新能源副总裁朱小平,贝特瑞常务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黄友元代表双方签约。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总裁黄锋、供应链采购中心总经理张欢,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销售总经理林锦盛、销售总监邹艳红等双方高层领导出席活动并见证签约。 楚能新能源副总裁朱小平、科达利总裁励建炬代表双方签约。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科达利董事长励建立等双方高层领导出席活动并见证签约。 依托全球领先的研发创新平台与高品质的供应管理体系,贝特瑞将为楚能动力与储能产品提供高性能、高一致性的材料与系统解决方案。双方将重点围绕超长寿命人造石墨、高性能硅碳负极、钠电核心材料及新一代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协力打造“基础材料-电芯技术-场景应用”全链条协同创新模式,推进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此次战略合作的达成,是楚能供应链体系全面深化协同发展的重要延伸。今年以来,楚能与上游头部企业持续构建锂电核心供应生态链,不断增强供应链协同效应与创新能力,为动力与储能业务的持续高速扩张夯实发展根基。未来,楚能将与更多供应链伙伴携手,以创新驱动产业革新,积极探索产业合作新范式,引领全球新能源关键技术与产业模式的全面升级。
据“微东兴”发布消息,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的正望新材料(内江)有限公司(简称:正望新材料)年产3万吨新能源用石墨材料生产线项目正处于最后冲刺阶段。 据介绍,该项目特种石墨新材料加工厂房和硅碳负极材料专用设备研发制造厂房陆续完工,设备正进场安装,计划今年10月投产,二期项目准备工作正在积极进行,建成后将用于生产硅碳负极材料。 项目新增硅碳负极材料生产线,整体涵盖等静压石墨制品生产、树脂基CVD气相沉积法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及专用设备研发制造三大板块。 资料显示,正望新材料成立于2024年3月,位于四川省内江市,是一家以从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主的企业,由青岛正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00%持股。
当前,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完整,从上游矿产资源开发、核心材料制备,到电池研发制造,再到新能源汽车、储能等终端应用及回收利用,已形成闭环生态。这种全链条优势不仅支撑着我国产业高速发展,更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 全球电池用四大关键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供应与市场格局,同样离不开中国市场的深度参与和主导。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的 动力和其他电池关键材料需求概算 数据显示,1-7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用三元材料34.7万吨,磷酸铁锂材料164.1万吨;负极材料116.2万吨;隔膜166.0亿平方米;三元电池用电解液15.6万吨,磷酸铁锂电池用电解液98.5万吨。 近日,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陆续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全球四大材料领域均展现出压倒性优势: 正极材料全球装载量中,中国企业凭借在磷酸铁锂市场的全球主导力,进一步固化了“中国中心”格局;负极材料全球装载量中,中国企业占比高达95%;隔膜占比近90%;电解液占比达87.3%。 即便是在中国以外的市场,中国材料的渗透力也在持续提升,成为全球电池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器”,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全球市场对中国材料体系的高度依赖。 全球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装载量达110.56万吨,同比增长42.6% 上半年,全球范围内注册的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混合动力车;下同)所使用的正极材料总装载量约为110.56万吨,同比增长42.6%。特别是在中国以外的市场,正极材料装载量达39.9万吨,同比增长26.0%。 其中,三元材料装载量为46.58万吨,同比增长15.1%,延续了平缓的增长趋势;磷酸铁锂市场总装载量达63.98万吨,同比激增72.6%,增长势头大幅领先三元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在正极材料总装载量中的占比约为58%,占比过半。 从企业市场占有率来看,在三元材料领域,容百科技和LG化学分别稳居第一、第二的位置;宜宾锂宝(Libode)借助中镍正极材料需求增长,以3.67万吨的装载量位列第三;韩国企业L&F(3.22万吨)、Ecopro(2.97万吨)、浦项制铁(POSCO,2.15万吨)也跻身前列,不过整体而言,中国企业的增长势头更为突出,瑞翔新材(Reshine)、当升科技(Easpring)等头部企业激烈争夺市场排名。 在磷酸铁锂材料领域,湖南裕能以16.99万吨、德方纳米以8.98万吨分别位居第一、第二;万润新能以8.11万吨、龙蟠科技以7.45万吨紧随其后,分列第三、第四位,两家企业同比均实现翻倍增长。此外,国轩高科、融通高科等企业也以4.22万吨和3.74万吨的装载量扩大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排名靠前的供应商均为中国企业,充分体现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市场已形成中国主导的格局。 全球动力电池负极材料装载量达59.38万吨,同比增长40.8% 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使用的负极材料总装载量约为59.38万吨,同比增长40.8%。其中,中国以外的市场装载量为22.37万吨,同比增长25.1%。 从企业市场占有率来看,杉杉股份(13.74万吨)和贝特瑞(11.05万吨)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引领全球负极材料市场,这两家企业为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等主流电池制造商供货,同时具备稳定的客户基础和大规模生产能力,形成了核心优势。此外,尚太科技(6.22万吨)、凯金能源(5.64万吨)、中科星城(4.11万吨)、紫宸科技(4.04万吨)等企业也跻身前列,同比增长率达40%-70%,表现亮眼。 从企业国籍的市场占比来看,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约95%的市场份额,保持着绝对优势。中国企业以扩大生产能力和提升技术水平为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主导地位;随着电动汽车市场扩大,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采用率不断提高,中国企业与主流电池制造商的合作也在持续深化。其次,韩国企业的市场占比约为2.8%,日本企业的市场占比为2.3%。 全球 动力电池 电解液装载量达61.6万吨,同比增长45.2% 上半年,全球范围内注册的电动汽车所使用的电解液总装载量约为61.6万吨,同比增长45.2%。同期,中国以外的市场电解液装载量达20.3万吨,同比增长28.2%。 从企业市场占有率来看,上半年,天赐材料以13.3万吨的装载量同比增长29.3%,稳居市场第一;比亚迪紧随其后,以10.5万吨的装载量同比增长28.8%;新宙邦实现107.9%的增长率,装载量达9.2万吨;国泰华荣小幅增长至4.2万吨;珠海赛纬以103.3%的增长率和3.3万吨的装载量表现亮眼;韩国企业Enchem(2.4万吨,+0.8%)和SBH(1.8万吨,+22.2%)也延续了稳健的增长势头。 从企业国籍的市场占比来看,中国企业仍主导着电解液市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比为87.3%,韩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分别占7.9%和4.8%,这一数据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在以中国企业为核心的垄断格局持续强化的背景下,非中国企业如何提升竞争力成为愈发重要的课题。 全球 动力电池 隔膜装载量达76.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8.5% 上半年,全球范围内注册的电动汽车所搭载的隔膜总装载量约为76.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8.5%。同期,中国以外的市场隔膜装载量达22.7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7.1%。 从企业市场占有率来看,恩捷股份以19.93亿平方米的装载量同比增长22.7%,持续保持市场优势;星源材质(+65.3%)、中材科技(+39.4%)、金力股份(+59.9%)等中国头部企业也延续了强劲增长态势。此外,中兴新材、沧州明珠等企业也以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扩大了市场份额。韩国的SK IE Technology则同比增长51.1%,达到2.1亿平方米。 从企业国籍的市场占比来看,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近90%的市场份额,持续主导市场。2023年第三季度以来,日本和韩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至2025年第二季度,日本企业占比7.3%,韩国企业占比4.4%。随着中国企业市场主导力的强化,全球隔膜市场中“非中国企业”与中国企业的竞争格局正愈发明显地两极分化。
据“富理电池”发布消息,8月15日,由宁波富理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富理电池)、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及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三方协同攻关的年产300吨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生产线正式投产,标志着在下一代高比能锂电池关键材料领域取得了规模化生产的重大突破,将加速推动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的动力电池进入市场。 资料显示,富理电池成立于2016年1月,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技术团队发起成立,专注于新一代动力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公司重点开发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旨在为长续航电动汽车提供解决方案。
据“银硅科技”消息,8月11日,银硅(宜昌)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银硅宜昌公司)年产2000吨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开工仪式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园区举行。 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2.6亿元,将建设现代化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计划于2026年3月完成厂房建设,6月进入试生产阶段。项目达产后,年产能将达2,000吨,预计年产值超7亿元,吸引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加速形成区域性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 资料显示,银硅宜昌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24年4月,是银硅(宁波)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近日,山西省晋中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2025年7月28日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的公示。 公示信息显示,山西尚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位于昔阳县特色产业集聚区(李家庄新材料工业园区),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磨粉车间、低温改性车间、中温改性车间、高温改性车间、碳化车间、配电室、办公生活用房等建构筑物,购置安装破碎机、磨粉机、包覆釜、中温改性炉、高温改性炉、炭化装置等设施,以及配套供气站、供电、供水等公用辅助工程和环保工程等。建成后,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中高端负极材料(经炭化的负极材料)10万吨,普通负极材料10万吨,增碳剂(副产品)18万吨。项目总投资399,355.8万元,其中环保投资4000万元。 资料显示,山西尚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系尚太科技(001301)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7年12月,注册资本12.5亿元,经营范围含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碳素制品的制造与销售等。 据尚太科技此前公布的信息,2025年公司要重点推进的产能建设计划具体是在马来西亚建设年产5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马来西亚项目)和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建设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即山西四期),上述项目预计均将在2025年第三季度开始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厉行节约、质量过硬,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提高生产效率和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尚太科技还提到,鉴于当前贸易纠纷、关税战的形势,为进一步扩展海外客户和海外市场,公司将进一步努力,全力推进马来西亚项目的建设,预计该项目有望在2026年上半年进入投产状态。到2027年,公司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有效产能将超过50万吨。 另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2024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220.6万吨,同比增长21.3%,其中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211.5万吨,全球占比进一步提升至95.9%。 2024年,在中国主要锂电池负极材料企业出货量TOP10公司中,尚太科技排名第四位。
7月23日,浙江省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建德分局发布浙江启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0吨新型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受理公示。 该项目拟投资2485万元,在现有已购土地范围内,改造现有综合车间、新建特气站,购置流化床、包碳机、气流粉碎机、筛分机、除磁机、包装机、风机及其他输送与转料设备等,形成50吨新型硅碳负极材料的生产能力。本项目产品为新型硅碳负极材料,最终产品用于锂电池生产。
近日,山西政务服务平台发布了关于对山西物科金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碳包覆预镁氧化亚硅负极材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拟进行审批的公示。 项目总投资金额19000万元,环保投资195万元。项目租用园区 8 号、9 号闲置空厂房,建设预镁氧化亚硅生产车间和CVD气相沉积车间,同时配套供电、供水、制氮系统、冷却塔等公用工程及环保工程。项目主要产品为碳包覆预镁氧化亚硅负极材料,年产量3000吨。
10000吨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项目(一期为:建设2000吨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项目)由至微新能(宜昌)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100亩。 近日,湖北省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建设10000吨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项目(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公示》。 据悉,10,000吨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项目(一期为:建设2000吨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项目)由至微新能(宜昌)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项目建设地为湖北省宜昌市姚家港化工园B区,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100亩,建设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形成年产10,000吨生产能力。项目分期建设,其中一期用地约35亩,建成年产2000吨硅碳负极材料,可实现年产值约5亿元,上缴税收5000万元。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约20亿元,年上缴税收约2亿元。 本次环评内容为一期项目,项目一期总投资15,570.88万元,其中环保投资约55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5%。本项目新建一个生产车间,建设硅碳负极材料生产线,配套建设原料暂存区、产品暂存区、乙炔及硅烷暂存设施等储运工程及办公楼、装卸区、尾气焚烧炉等公辅工程及环保工程。项目建成年产2000吨的硅碳负极材料生产线。 资料显示,至微新能(宜昌)科技有限公司由至微新能(常州)科技有限公司100%持股,至微新能(常州)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8月,专注于研发、生产、销售高容量硅负极材料及其固态应用。
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纳米制造—产品规格—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正式发布。这是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领域首项国际标准。 据了解,该国际标准首次构建了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的关键控制特性体系,明确了相应的测量方法,涵盖比容量、首次库伦效率、体积膨胀率等核心特性指标,填补了该领域的国际标准空白。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电池能量密度提出更高要求,硅基负极材料凭借其理论比容量超过传统石墨材料10倍的显著优势,已成为新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核心解决方案。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量为216万吨,其中,以硅基负极材料为代表的新型负极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且随着电池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硅基负极材料的需求将持续提升。该国际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为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的生产提供指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速全球材料研发、电池生产、终端应用等新能源产业链各环节的高效衔接与融合发展。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