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2

  • 远景发布绿电直连方案 旭阳率先打造负极材料标杆项目

    11月12日,远景在2025赤峰零碳产业大会上发布全球最大、由能源大模型驱动的AI电力系统,为推动新工业绿色转型提供系统级源网荷储/绿电直连解决方案。 大会吸引了超150家来自钢铁、化工、新材料、有色金属等行业高载能企业积极参加,其中不乏万华化学、旭阳集团、牧原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围绕远景赤峰在绿电直连上的成功实践,共商绿色新能源赋能绿色新工业解决方案。 绿电直连“远景方案”赋能绿色电池材料产业链 随着全球碳关税机制逐步落地、中国能源转型加速建设,源网荷储/绿电直连已成为产业零碳转型的必由之路。依托自研的“远景天枢”“远景天机”大模型,远景AI电力系统为化工、钢铁、有色、新材料、新农业等提供更经济、更稳定、更绿色的电力,将新能源转化为新工业发展的绿色驱动力。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远景与旭阳集团旗下翔福科技携手打造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已成为绿电直连建设的标杆实践。该项目为20万吨负极材料产能配备了58万千瓦绿电供应,绿电使用比例超过60%,不仅成功构建“绿电-负极材料-电池制造”的绿色产业链闭环,更显著降本增效并提升产品出口的绿色竞争力。 项目通过部署“远景天枢”AI一体化调度系统,构建了覆盖“源网荷储”的智慧大脑,实现了新能源发电可预测性、协同控制与闭环管理三大突破,通过持续迭代的AI调度模型,在安全边界内实现更高效的发电与更经济的运行,实现弃风弃光率下降、设备利用率提升及调度收益显著增长,并成功取得开普检测认证的国内首个220千伏系统级一体调控平台的CNNS的认证。 旭阳集团副总裁杨路在大会现场表示,绿电直连是化工行业零碳转型的重要路径。除了提升绿色能源比例、降低用能成本,对于出口型企业,绿电直连提供的清晰物理溯源,相当于为企业产品拿到了通往国际市场的“绿色护照”,构筑绿色竞争力。 AI电力系统助力赤峰“绿电直连”项目成功落地 远景源网荷储/绿电直连方案在负荷侧高载能行业的复制、推广,验证了一套更经济、更绿色、更智能、更安全的AI电力系统已经在赤峰从试验场走向市场化。 远景赤峰绿色氢氨项目作为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氨项目,真正实现100%绿电直连。实现的关键就在于依托全球最大、首个2GW级100%电力电子设备的独立AI电力系统,并首次在规模化工业场景中实现“风光储氢氨”全链条动态耦合,首期32万吨工程已于2025年7月建成投产,正在生产全球成本最低的绿色氢氨。 截至目前,远景赤峰绿色氢氨项目已连续稳定运行超过22个月,多次成功应对连续16小时无风无光的极端挑战,验证了绿电直连在高载能工业场景中的技术可行性与安全性。 “这里不仅诞生了全球最大新石油基地、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独立系统,”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表示,更重要的是,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模型训练场景,是AI电力系统模型训练的最强基座,“这里将孕育全球最领先的物理人工智能和AI电力系统。” 远景AI电力系统以“远景天机”气象大模型与“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两大核心模型为引擎,覆盖规划、预测、调度、运营四大阶段,具备全局感知、实时调度与自学习能力。其中最关键的突破在于,使用AI技术将电力物理逻辑与数字规律深度融合,能有效规避传统依赖人脑进行高维度多变量场景的不可控因素,在经济性和稳定性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从而更好地助力全球清洁能源转型。 在现实场景中,绿电直连往往面临风光功率骤降、负荷匹配困难等实时波动挑战,传统人工方案难以实现分钟级响应,而远景凭借“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将AI超短期预测与实时调控深度融合,真正以AI智能体形态实现源网荷储的动态平衡,让绿电直连从理论可行迈向商业最优。 在远景赤峰绿色氢氨项目中, 远景AI电力系统通过高精度功率预测与智能调度,真正实现“源随荷动、荷随源动、源荷互动”,有效应对可再生能源波动性挑战,提升系统稳定性和能源利用效率,基于“远景天机”气象大模型,功率预测精度提升约10%;调度阶段产能显著提升,并且有效降低用电成本约20%。

  • 50亿元!天目先导又一负极项目落地鄂尔多斯准格尔旗

    据“鄂尔多斯准格尔经济开发区”消息,近日,准格尔旗人民政府、准格尔经济开发区与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天目先导)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又一高科技中心产业项目落地准旗。 据悉,该项目计划投资50亿元,分期建设锂离子电池高端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基地,一期建设年产2万吨硅碳负极材料和1万吨多孔碳生产线,二期建设3万吨硅碳负极材料和2万吨多孔碳生产线,项目达产后预计产值100亿元。 消息显示,天目先导是一家专注于锂离子电池高端纳米硅基负极、固态电解质、多孔碳等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硅基负极材料的唯一产业化平台,其核心技术来源于陈立泉院士、李泓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该团队自1996年起在国际上率先开展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的开发和专利布局,攻克了一系列技术和工程化难题,成功实现规模化量产。 天目先导硅基负极产品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可充分满足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需求,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消费电子、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电动工具等众多领域。 电池网注意到,10月18日上午,天目先导还与浙江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签署协议,建设新一代高端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40亿元,分阶段推进建设:其中一期投资10亿元,重点打造年产1万吨高端硅碳负极材料的智能化生产线。据测算,待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每年可实现产值约20亿元,年贡献税收达1亿元。

  • 硅基负极材料开启规模级应用 产业链具备极大发展前景

    机构指出,负极材料作为锂电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锂电池的容量、首次效率、循环等主要性能,一般分为碳系负极和非碳系负极。碳负极能量密度提升空间有限,硅基负极具备更大发展前景。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对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的持续增长,硅基负极材料作为突破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瓶颈的关键性材料,正在进行着从“潜力材料”到“规模化应用”的战略转型,持续推动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信证券研报称,硅基负极材料作为理想的下一代负极材料,目前已经在多个场景逐步开启规模级应用:消费电池方面,各大手机厂商在推出的自家电池技术中大范围采用硅碳负极;动力电池方面,宁德时代等头部电池厂发布高能量密度电池,硅碳负极将进入1-10阶段,此外在电动飞机、机器人等高性能需求场景中,硅碳负极亦具备广阔应用前景。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道氏技术 硅碳负极目前已形成一定产能规模,并已在多家电芯客户实现销售。 中科电气 表示,公司在面向固态电池的硅碳负极和锂金属负极等方面均有开发和产品布局,其中硅碳负极材料目前已建设完成中试产线,且有产品在多家客户测评通过,准备进入量产导入阶段。

  • 尚太科技:负极或涨价 明年将具备超50万吨人造石墨负极产能

    10月28日,尚太科技在电话会议上表示,目前正持续推进其在马来西亚建设的年产5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马来西亚项目)和在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建设的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即山西四期),以应对当前供应紧平衡的情况,并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提高生产效率和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其预计,上述基地将在2026年第三季度进入投产阶段。到2026年年末,其将具备合计超过50万吨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年生产能力。 数据显示,尚太科技今年前三个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55.06亿元,同比增长52.09%;归母净利润7.11亿元,同比增长23.08%;扣非净利润7.3亿元,同比增长27.69%。 对于近期业绩增长,该公司表示,其第三季度销售规模有较大提升,出货量环比增长迅速。其自有产能满产的同时,已经扩大了外协加工的规模,以弥补短期生产能力不足,产品供应侧已经出现了局部紧平衡的状况。 该公司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市场供需紧平衡的状况将持续,叠加原材料甚至外协加工出现价格温和上涨的趋势,尽管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预计负极材料价格水平存在一定上涨的动力。 市场方面,石墨负极作为锂电池核心材料之一,受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旺盛需求驱动持续增长,而供给端受限于石墨化产能扩张周期长、能耗指标审批严格及环保政策趋紧等影响,导致现阶段供需紧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尚太科技在上述公告中提及,其马来西亚项目受当地施工条件、效率等影响,预计单位投资规模将有所上升,电力、人工等成本也会有所上浮。山西四期由于坐落于电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预计电力开支将有比较明显的下降,叠加工艺进步、设备效率提升影响,新生产基地建设将有望提升其盈利水平。 可以看到,尚太科技通过国内与国外市场的差异化布局,响应行业需求的同时,还形成了“国内降本+海外扩张”的双轨策略,以对冲市场紧平衡的风险。 从全球化供应链角度看,其马来西亚项目虽短期内可能推高成本,但远期或分散地缘风险,提升其供货韧性。

  • 年产3万吨!超威集团这一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项目投产

    据“超威集团”发布消息,10月28日,超威集团新能源产业布局迎来关键突破——湖南超威新能源有限公司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项目投产。 据悉,该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3万吨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创造就业岗位约200个,并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2月,超威集团联合湘潭大学王先友教授团队布局钠电材料项目,年产3万吨钠离子电池硬炭负极材料项目签约落户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该项目占地面积约300亩,总投资约20亿元,分两期实施,主要产品为钠离子电池材料研发和生产。

  • 40亿元!天目先导新一代高端硅碳负极项目落户浙江舟山

    据“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消息,10月18日上午,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天目先导)与浙江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式签署协议,建设新一代高端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 据悉,天目先导高端硅碳负极项目计划总投资40亿元,分阶段推进建设:其中一期投资10亿元,重点打造年产1万吨高端硅碳负极材料的智能化生产线。据测算,待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每年可实现产值约20亿元,年贡献税收达1亿元。 资料显示,天目先导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硅基负极材料唯一的产业化平台,其核心技术来源于陈立泉院士、李泓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公司已先后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江苏瞪羚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多项资质。 凭借技术优势,天目先导已构建起“全链条覆盖”的客户矩阵,目前已经成为CATL、ATL、比亚迪、三星、LG、亿纬锂能、新能安等国内外诸多头部锂电池企业以及卫蓝新能源等新型固态电池企业的供应商,产品大规模用于消费电子、动力汽车、电动工具、低空经济等领域。

  • 2030年将达40万吨!全球首个零碳负极材料工厂落地内蒙古乌海

    国轩高科(002074)高耗能工厂零碳解决方案全球首发! “国轩高科”消息显示,10月19日,内蒙古乌海巴音陶亥,国轩高科发布了“高耗能工厂零碳解决方案”,不仅宣告国轩高科全球首个零碳负极材料工厂的正式落地运营,更为众多高耗能企业提供了转型背景下的零碳工厂解决方案全新路径。 根据规划,国轩高科乌海零碳负极材料工厂,2030年产能将达40万吨,配套同步投建1GW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打造全球领先的零碳负极材料基地。 作为全球首个实现零碳的负极材料工厂,该项目不仅助力国轩高科提前5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更向钢铁、石化、化工、电力等高耗能企业证明,零碳转型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具备可复制、可落地的现实路径。 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表示,国轩高科乌海零碳负极材料工厂通过绿电直供,年减排将突破100万吨,而通过AI智能管理和数字化远程控制,工业制造可减少80%的人工。乌海国轩的零碳实践,为中国高耗能产业实现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国轩高科正在用电化学储能的技术优势匹配西部的“无限风光”资源,为重构全球能源新格局做出有益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国轩高科是一家全产业链电池企业,目前已构建从电池原料的矿产开采、材料生产、电池制造、产品应用,再到电池回收利用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是全球极少数拥有全产业链制造能力的电池企业之一。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1-9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493.9GWh,累计同比增长42.5%,其中,国轩高科以26.27GWh装车量,位居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第四位;据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1-8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691.3GWh,同比增长34.9%,其中,国轩高科以25.1GWh装车量位居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企业的第七位。

  • 10.6亿元!年产5万吨锂电回收负极材料项目签约落地湖北荆门

    据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融媒体中心消息,10月11日,东宝工业园区与江苏华盛联赢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湖北森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年产5万吨锂电回收负级材料项目协议,计划总投资10.6亿元。 据悉,该项目计划建设集废旧锂电池回收、负极材料再生、高纯石墨制备于一体的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15亿元。 资料显示,湖北森特瑞作为东宝区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示范企业,2022年投产以来,石墨负极材料产能从5000吨跃升至1.5万吨,实现翻番式增长。 华盛联赢为华盛锂电(688353)子公司,华盛锂电是先进的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供应商,年产量14,000吨,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动两轮车、电动工具、UPS电源、移动基站电源、光伏电站、3C产品等领域。公司长期保持着VC和FEC领先供应商地位,产品高度覆盖中国国内市场,同时出口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主要客户包含国际国内锂电池产业链知名厂商三菱化学、比亚迪、天赐材料、国泰华荣、杉杉股份等。

  • 年产能达20万吨!凯金新能源这一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冲刺投产

    据“滨海融媒”发布消息,近日,凯金年产20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一期主体工程已完成,项目规划石墨化生产线计划10月份开工建设,2026年6月份建成投产。 据介绍,凯金年产20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由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面积928亩,是江苏省重大项目。项目致力于打造集“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规模化”于一体的全球先进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消费电池及储能电池领域。 凯金年产20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已完成调试并具备试生产条件,二期正在重点推进,一体化产线计划于2027年底全线投产,投产后年产能将达20万吨,预计年销售额80亿元,纳税5亿元,并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带动盐城及滨海港锂电产业链集聚发展。

  • 50亿元!年产20万吨高性能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落地福建古田

    “古田发布”消息显示,9月10日-12日,福建古田县招商组一行先后到深圳、东莞和广州,走访企业,察看项目,看望乡贤,并重点考察了凯金新能源、金色园游艺、华为松山湖欧洲小镇、广州城市规划馆等项目。 经过对接洽谈,作为全球负极材料头部企业和宁德时代(300750)供应商的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终确定落户古田。该项目总投资50亿,预计年产20万吨高性能锂电池负极材料,产值60亿,税收将达3.6亿。项目一期将在世界储能大会签约后启动建设,确保明年6月正式建成投产。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信息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TOP15企业名单分别为贝特瑞、杉杉股份、中科电气、尚太科技、凯金新能源、紫宸科技、河北坤天、碳一新能、广东东岛、翔丰华、金汇能、贵州晖阳、国民技术、内蒙古欣源和科达新能。 其中,凯金新能源以9.9万吨位列上半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第四位。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