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291

  • 能源巨头们底气十足:石油需求高峰远未至……

    全球石油的使用量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今年的需求量可能再次超出预期,这已再度引发了业内对全球石油消耗量何时会真正达到峰值的新探讨。 随着对原油的需求有增无减,在本周于美国“能源之都”休斯敦举行的年度CERAWeek活动上,能源行业高管们的语气正变得越来越自信。 在本周的会议上,许多与会者在接受采访或在台上发言时表示,尽管可再生能源在过去几年迅速崛起,但他们预计未来多年能源消费量仍将持续上升,这预计也将对实现全球经济去碳化的目标造成打击。 “我们应该放弃逐步淘汰石油和天然气的幻想。相反,我们应该根据现实的需求假设,在必要的时候对它们进行充分的投资,”,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商沙特阿美公司首席执行官Amin Nasser表示。 与会者对Nasser在CERAWeek活动期间的演讲,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全球最大石油贸易商维多集团(Vitol SA)首席执行官Russell Hardy在会议上也表示,由于对电动汽车采用率的预期下调,该公司正在将石油消费峰值推迟到2030年代初。 国际能源署(IEA)本月早些时候也表示,由于欧佩克+似乎将在今年下半年继续减产,预计全球市场将在2024年全年面临供应短缺,而不是此前预期的供应过剩。IEA还提高了对今年全球需求的预测,将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测上调11万桶至130万桶/日。虽然这一数字低于去年的220万桶——当时全球刚刚彻底摆脱新冠疫情拖累,但从历史标准来看,这一数字仍然是健康的。 IEA表示,其提高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期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前景更加乐观,以及船用燃料需求增加——大量船只需要更长的路线来避开胡塞武装在红海的袭击。 石油需求高峰远未至? 不少能源行业人士表示,国际能源署此前预计全球石油需求将在本十年结束前达到峰值,这从短期和中期来看可能都过于保守。 石油贸易商贡渥集团(Gunvor Group)预计,今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增加140万桶/日。另一家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巨头托克(Trafigura)则称,其共识预期约为150万桶,但认为这一预测存在相当大的上行风险。 托克首席经济学家Saad Rahim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美国经济的表现尤其令人感到惊讶。石油需求的表现好于预期。 行情数据显示,消费端的强劲需求,已经帮助推动国际基准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在今年上涨了11%,本周早些时候一度升破每桶87美元。 部分领域的需求尤其强劲——维多集团表示,仅红海船只的改道就使全球燃料需求增加了10万桶/日。航空燃油和塑料也是强劲的需求驱动因素。 印度也将成为新增需求的主要贡献者。印度政府预计,在4月开始的财政年度里,印度经济将增长7%,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印度目前已是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据国际能源署预计,从现在到2030年,印度将成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最大来源。 美国石油生产商康菲石油公司首席经济学家Helen Currie表示,“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石油需求都一直非常强劲。我们预计,今年全球需求将全面再创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电动汽车的崛起此前曾被业界视为未来几年石油需求增长的最大阻力,尤其是在中国。但根据BloombergNEF的最新研究预测,未来几年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将放缓,而汽油和柴油动力汽车的总保有量将继续上升。 科威特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Sheikh Nawaf Al-Sabah本周表示,“我们看到,在能源转型的整个过程中,需求都在增加,”这解释了为何这个中东国家眼下仍在计划扩大石油产能。

  • 国家能源局: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 提升煤炭供给体系弹性

    3月2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强化化石能源安全兜底保障,深入研究实施油气中长期增储上产发展战略。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推进老油田稳产,加快新区建产,强化“两深一非一稳”重点领域油气产能建设。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推动已核准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在建煤矿项目尽早投产达产,核准一批安全、智能、绿色的大型现代化煤矿,保障煤炭产能接续平稳,在安全生产基础上,推动产量保持较高水平。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加强煤炭运输通道和产品储备能力建设,提升煤炭供给体系弹性。 原文如下: 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深入实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周年,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能源工作十分重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安全,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全局与局部、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等关系,着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深化能源改革创新,着力提高能源国际合作水平,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放在首位。持续巩固“电力稳定可靠、油气底线可保、煤炭压舱兜底、新能源高质量跃升”良好态势。保持能源生产能力合理弹性,强化储备能力建设,坚守安全生产底线,有效应对能源安全风险挑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用能需求。 坚持积极有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落实双碳目标,把握好节奏和力度,着力加强供需协同,强化系统消纳,保持清洁能源高质量较快发展势头。 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能源技术装备补短板、锻长板、拓新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优势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深化油气市场体系改革,不断提高能源治理效能。务实推进能源国际合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三)主要目标 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9.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稳产增产,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保持快速上产态势。发电装机达到31.7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96万亿千瓦时左右,“西电东送”输电能力持续提升。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5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天然气消费稳中有增,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8.9%左右,终端电力消费比重持续提高。 质量效率稳步提高。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效。煤电“三改联动”持续推进。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平均利用小时数处于合理区间。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持续向好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取得新进展。 二、持续夯实能源保障基础 把能源安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持续巩固提升油气产量,保持煤炭产能合理裕度,增加战略储备和调节能力,强化区域协同保障,筑牢能源安全保障的根基。 强化化石能源安全兜底保障。深入研究实施油气中长期增储上产发展战略。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推进老油田稳产,加快新区建产,强化“两深一非一稳”重点领域油气产能建设。有序推动炼油项目改造升级。加快储气设施建设,推进地下储气库、沿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储罐工程。加强油气管道保护。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推动已核准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在建煤矿项目尽早投产达产,核准一批安全、智能、绿色的大型现代化煤矿,保障煤炭产能接续平稳,在安全生产基础上,推动产量保持较高水平。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加强煤炭运输通道和产品储备能力建设,提升煤炭供给体系弹性。 提升电力系统稳定调节能力。印发实施指导火电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煤炭、煤电一体化联营,合理布局支撑性调节性煤电,加快电力供应压力较大省份已纳规煤电项目建设,力争尽早投产。推动退役机组按需合规转为应急备用电源。在气源有保障、气价可承受、调峰需求大的地区合理规划建设调峰气电。深入落实《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升配电网支撑保障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强化迎峰度夏、度冬电力供需平衡预警,“一省一策”做好电力供应保障,加大供应紧张和偏紧地区的督促指导力度。优化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布局。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强化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行的政策措施。压实地方、企业责任,推动电力需求侧资源参与需求侧响应和系统调节。 提高区域协同保障能力。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能源规划落地实施,支持东北等地区能源高质量发展。优化完善政策机制,推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陕北—安徽、甘肃—浙江、蒙西—京津冀、大同—天津南等特高压工程核准开工,加快开展西南、西北、东北、内蒙古等清洁能源基地送出通道前期工作。强化蒙东与东北主网联网,推进华北特高压交流电网向蒙西地区延伸加强,提升西北省间通道输电能力,建成华中特高压骨干网架。加快推进西气东输四线、川气东送二线、中俄东线南段、虎林—长春等干线管道建设。持续做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 三、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高质量发展 深入落实双碳目标任务,多措并举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优化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以能源绿色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巩固扩大风电光伏良好发展态势。稳步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有序推动项目建成投产。统筹优化海上风电布局,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稳妥有序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发展。做好全国光热发电规划布局,持续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加快推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在条件具备地区组织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开展全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 稳步推进水电核电开发建设。编制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制定长江流域水电开发建设方案。有序推进重大水电工程前期工作。积极安全有序推动沿海核电项目核准,建成投运山东荣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广西防城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4号机组等。 持续完善绿色低碳转型政策体系。科学优化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印发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并落实到重点行业企业,以消纳责任权重为底线,以合理利用率为上限,推动风电光伏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绿证全覆盖和应用拓展,加强绿证与国内碳市场的衔接和国际认可,进一步提高绿证影响力。修订发布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办法,持续开展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提升试点工作。研究光伏电站升级改造和退役有关政策。制定实施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促进抽水蓄能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深化能源利用方式变革 适应经济社会清洁化、低碳化发展趋势,加大清洁低碳能源消费替代力度,协同推进能源产业节能减污降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持续推动重点领域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深入推动交通用能电气化,持续优化城市、公路沿线和居民社区充电网络,加大县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推动创建一批充电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探索开展车网双向互动。促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持续向好发展,因地制宜推进超低排放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和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逐步发展电力、工业余热、核能供暖等多种清洁供暖方式,推动具备条件的清洁供暖项目稳妥有序实施。推进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以点带面加快农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修订天然气利用政策,推动天然气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发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集》,通过典型示范带动转型发展。 强化能源行业节能降碳提效。持续推进煤炭开发节能降碳,加快煤层气产业化发展,大力建设瓦斯抽采利用规模化矿区和示范项目。继续实施煤电“三改联动”,稳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探索火电掺烧氢、氨技术,强化试点示范。加强对能效在基准水平以下炼油企业的用能管理,开展炼油行业节能降碳典型案例汇编,引导企业应用先进技术提升能效。推进煤炭、油气行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降低单位产品生产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支持煤制油气项目与新能源耦合发展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规模化示范应用。加大能源资源与伴生矿产协同开发技术研发力度。 加快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跟踪评价,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业进步。编制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序推进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稳步开展氢能试点示范,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拓展氢能应用场景。稳步推进绿色清洁液体燃料发展,有序推动纤维素等非粮燃料乙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抓好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推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实施低碳零碳改造,推广综合能源站、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绿色高效供用能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实施新能源微电网、微能网、发供用高比例新能源应用等示范工程。 五、推进能源技术创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加强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持续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扎实推进“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项目落地实施,做好后续跟踪评价。加强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管理,落实研发任务,强化日常监督考评。以能源新技术、新业态、新兴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安全发展为重点,统筹研究设立一批能源行业标委会,加快相关标准制修订,强化标准实施应用。提高能源领域标准国际化水平,支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能源技术标准高水平走出去。 加快能源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依托能源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关键技术装备创新,组织开展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申报和评定,加快示范应用。做好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中期评估和任务调整,确保示范任务取得实效。持续推进核电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科技创新2030—“智能电网”重大项目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氢能技术”等能源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入论证煤炭、油气等领域重大科技项目。 促进能源新技术应用示范。组织开展能源数字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总结全国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成效,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推进智能化煤矿建设。实施首批国家能源核电数字化转型技术示范项目。探索推广虚拟电厂、新能源可靠替代、先进煤电、新型储能多元化应用等新技术。 六、持续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健全完善能源法治体系,持续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能源监管力度,加强能源电力安全治理,不断提升能源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健全完善能源法律法规。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能源法》,加快修订《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推动修订电网调度管理条例、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等规章制度。 深化能源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出台深化电力市场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推动落实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制定《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基本规则》《电力市场准入注册基本规则》,落实煤电两部制电价政策。指导推动山西、广东、甘肃、山东、蒙西等先行先试地区持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南方、京津冀、长三角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深化油气体制改革,推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公平开放,加强对管道上下载开口工作的指导和约束,加快管网互联互通,支持引导省级管网以市场化方式融入国家管网。 强化能源市场监管。创新能源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工作力度,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环境。在重点省份开展电力领域综合监管,针对电力市场运行中存在规则执行不到位、限制市场竞争、信息披露不到位等问题开展专项监管,强化电力交易和市场秩序常态化监管。加强电网和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提高电网和油气管网设施运行效率。充分发挥12398能源监管热线民生通道作用,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加强电力安全治理。出台关于新型电力系统安全治理的政策文件和防范新能源等新型并网主体并网安全事故重点要求,修订《电网安全风险管控办法(试行)》,研究制定煤电机组深度调峰安全监管措施。加强重点领域安全专项监管,开展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以及水电站大坝安全提升专项行动第二阶段工作、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管控专项监管、配电网安全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和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基于实时数据的电力可靠性管理体系。组织新一轮电力油气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稳妥推进能源行业北斗规模化应用。 七、务实推进能源国际合作 密切关注国际能源形势变化,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高水平能源国际合作,增强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提升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巩固发展煤炭国际贸易合作。加强与油气资源国协调,推动务实合作,持续巩固完善平衡多元的油气进口体系。推动与周边国家电力互联取得新进展。稳妥有序推动核电项目国际合作。 有序推进清洁能源产业链合作。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加强中欧在风电、智慧能源、储能等重点领域合作,推动一批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示范项目落地实施。开展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交流,推动成立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推进与沙特、阿联酋等国共同筹建中阿清洁能源合作中心,加强在氢能领域的务实合作。 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和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继续深度参与联合国框架下及G20、APEC、IEA、IRENA、上合组织、金砖、IFNEC等能源领域重要多边机制。持续完善中国―IRENA合作机制建设。积极参加G20能源转型部长会议、2024年IEA能源部长级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组织召开双边对话机制活动。 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和有关能源企业,要依据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开展工作,加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 中国海油去年净利下滑13% 已就雪佛龙收购Hess案提请仲裁

    3月21日晚间,中国海油(600938.SH,00883.HK)发布年报披露,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66亿元,同比下降1%;归母净利润1238亿元,同比下降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6665亿元,同比增长12%。 针对日前网传埃克森美孚与中海油或行使优先购买权,阻止雪佛龙收购Hess一事进展。中国海油董事会秘书徐玉高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已于3月15日向Hess提起了仲裁的申请。 徐玉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实际上埃克森是第一家提出仲裁申请的,Hess是第二家,我们是最后一家提出仲裁申请的,这都是按照当时与合作伙伴签订的联合作业协议相关的条款来进行的。后面的工作我们会按照条款的规定,运用法律手段来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 2023年10月,雪佛龙宣布计划以530亿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购赫斯(Hess),此次交易的企业总价值为600亿美元,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今年2月,雪佛龙方面提供文件显示,上述收购案可能无法按期完成,主要原因是收购案涉及圭亚那项目的优先购买权。 此外,业绩会上, 中国海油对业绩下滑解释称,主要系国际油价下行所致 。 2023年,中国海油实现石油液体销售量为514.5百万桶,同比上涨7.5% ,平均实现油价为77.96美元/桶,同比下降约19.3%。天然气销售量为807.4十亿立方英尺,比上年上升11.2%。天然气平均实现价格为7.98美元/千立方英尺,比上年下降约7.0%。 产量方面,中国海油2023年全年实现油气净产量678百万桶油当量,连续5年创新高,截至2023年底,中国海油共有净证实储量约67.8亿桶油当量。 勘探方面,中国海油获得多个亿吨级大油田和首个深层煤层气千亿方大气田发现。 谈及勘探工作进展,中国海油首席执行官及总裁周心怀在业绩说明会上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我个人认为中国海油在近海海域还是有比较好的勘探前景,近几年的勘探效果也印证了我们这个观点,应该说整体处于勘探(工作)的中期,随着我们勘探投入的稳定,我们可以有稳定预期的好的勘探发现。”

  • 科威特石油公司CEO谈原油市场前景:红海危机恐导致全球油轮告急

    科威特石油公司(KPC)的首席执行官表示,如果红海危机再持续六个月,那么全球油轮船队将会面临短缺,进而影响全球石油运输的能力。 自去年11月以来,胡塞武装分子一直在红海袭击商船,这些袭击迫使许多集装箱航运公司和油轮公司绕道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增加了运输时间和成本。 KPC首席执行官Shaikh Nawaf al-Sabah在采访中谈到全球船队时指出,“我认为我们可能担心的一件事是, 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6个月,我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油轮队伍继续绕道而行 。” Al-Sabah表示,在危机期间,KPC已将大量船只转移到好望角绕行,但拒绝提供具体数字。同时,该公司仍在继续通过红海进行部分运输,并且每天都在决定船只应该走哪条航线。 他还指出, 该公司始终维持着一支战略油轮船队来应对紧急状况 ,“我们有信心可以按时向客户供应所需的货物,不会出现问题”。 不过,Al-Sabah并不认为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会导致进一步冲突,从而扰乱更大范围地区的原油供应。该首席执行官称,“ 我不认为会有供应方面的担忧,我相信整个行业和体系有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潜在供应危机 。” 相较于al-Sabah的坦然,雪佛龙首席执行官Michael Wirth则认为,中东的安全局势较“脆弱”,可能随时发生变化。Wirth指出,雪佛龙“不会将船只转移到红海”。 Wirth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天,以色列和加沙的冲突仍在继续,并且眼下似乎还没有解决方案,该地区的风险仍然很高。” 需求展望 虽说原油期货价格今年有所上涨,但由于围绕中国经济和美国原油产量强劲的不确定性,依旧令油价承压,原油价格一直难以突破。 不过Sabah认为,中国的原油需求稳步增长且坚实,而美国的原油产量增长将放缓。他预测, 今年下半年,原油需求的上行机会将超过下行风险。 Sabah称,他 并不担心中国的原油需求 ,“我经常拜访我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我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反馈一直是,如果你有额外的供应,我们愿意接受。所以说中国的需求稳步增长,而且一直很稳定。” 在石油供给方面,Sabah指出 美国的原油产量增长将放缓 。此外康菲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Ryan Lance也表示,今年美国原油产量的增长也将从去年的100万桶/天放缓至30万至40万桶/天。 Al-Sabah称,“展望今年下半年,我认为需求的上行机会大于下行风险。我们将继续向市场供应,以保持平衡和稳定。”

  • 主要港口运输受阻 俄罗斯海运原油出货量环比下滑20%

    俄罗斯海运原油出口量回吐了上周的全部涨幅,原因是波罗的海港口Primorsk的维护工作和太平洋沿岸港口Kozmino附近的强风打击了两个最重要港口的原油运输。数据显示,在截至3月17日的一周内,俄罗斯海运原油出货量为297万桶/日,较上一周减少了73万桶/日,环比降幅约为20%;在截至3月17日的过去四周,俄罗斯海运原油平均出货量也下降了约4万桶/日,至328万桶/日。 按俄罗斯海运原油出货目的地划分,在截至3月17日的过去四周内,运往亚洲地区的平均出货量为280万桶/日,运往黑海地区的平均出货量为40万桶/日,运往未知地区的平均出货量为10万桶/日。 俄罗斯海运原油上周出口量低于俄罗斯向OPEC+合作伙伴承诺的水平,这可能有助于支撑价格。不过,以更稳定的四周指标衡量,出口量符合俄罗斯向OPEC+合作伙伴承诺的水平。 另外,对一些运输俄罗斯原油的油轮和参与贸易的几家公司的制裁正在产生影响,尽管到目前为止,总体出货量还没有大幅减少。俄罗斯国有油轮公司PJSC Sovcomflot表示,美国更严厉的制裁措施正给其业务带来压力,这是美国制裁措施使俄罗斯原油运输复杂化的最新迹象。

  • 小摩:因原油与铜交易激增 大宗商品市场未平仓合约触及六个月高位

    摩根大通大宗商品研究部表示,受原油和贱金属价格和合约流量大幅增加的推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未平仓合约的估计价值上周飙升6%,达710亿美元左右,达六个月高位。 该行在一份日期为3月19日的报告中称,截至3月15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上所有交易商类型的资金流入连续一周持续,达到430亿美元的七个月高点。原油交易流入达到140亿美元,为2023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在贱金属市场,受工业生产、制造业和强劲出口带动的中国1月和2月活动强于预期的支撑,流入达到156亿美元。 乌克兰无人机对俄罗斯石油设施的多次袭击推动油价升至数月高点。然而,由于美元走强,价格已经回落,市场急切地等待美联储的利率决定和随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新闻发布会。布伦特原油日内下跌0.72%至86.75美元/桶,WTI原油下跌0.74%至82.12美元/桶。 在金属方面,贱金属市场的未平仓合约估值环比上升13.4%,主要受铜的推动。铜价上周反弹,上海铜价触及创纪录高位,伦敦铜价触及11个月高点。然而,今天大多数金属的价格都在走低,黄金下跌0.14%,至2154.17美元;白银下跌0.38%。

  • 打脸IEA预测?科威特石油公司CEO:全球能源需求增速将超过人口增幅

    在本周举行的国际能源界高端会议“剑桥能源周”(CERAWeek)会议上,关于未来石油需求的预测成为众多行业人士争论的焦点。 科威特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谢赫·纳瓦夫·萨巴赫(Shaikh Nawaf al-Sabah)表示,到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将超过人口增长速度,能源需求至少在未来几十年都不会见顶。 他的这一预测与IEA此前做出的预测大相径庭——IEA此前预测,全球传统能源需求将在2030年底前达到峰值。 能源需求增速将比人口增长更快 在本周二的剑桥能源周活动上,科威特石油公司CEO萨巴赫在回答石油需求是否会在2030年达到峰值的问题时说: “从现在到2050年, 世界人口将增长约25%,但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将更快… 这意味着我们将需要更多的能源强度来满足世界人口的需求。” 据他称,目前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有7.5亿人仍然面临没有电的困境,同时近25亿人没有清洁的烹饪解决方案。 “这种情况必须改变,”萨巴赫表示,“未来,全球南方将成为能源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能源贫乏的国家能够以清洁和有效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这才是公平的。” IEA未能看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国际能源署(IEA)去年10月曾预测,随着清洁能源技术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发挥更大作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需求将在2030年底之前见顶。 然而,沙特阿美CEO阿明·纳赛尔(Amin Nasser)本周一在CERAWeek活动上首个对IEA的预测作出反驳。他认为, 2030年底石油需求见顶的预测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然而,全球超过85%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纳赛尔强调,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潜力巨大,每人每年的石油消费量目前仅在1桶到略低于2桶之间;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要高得多:欧盟的人均石油每年消费量为9桶,美国为22桶。 纳赛尔认为,能源转型将在很大程度上由发展中国家决定,然而这些国家只获得5%的可再生能源投资。这意味着目前的全球能源转型战略正在失败,需要重新调整。 纳赛尔还补充说,许多替代能源目前对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是负担不起的, 世界需要放弃逐步淘汰石油和天然气的“幻想” 。 科威特石油公司的萨巴赫显然持有和纳赛尔类似的观点。他在周二表示,科威特石油公司计划到2035年,将其产能从目前的每天300万桶增加到每天400万桶。 “我们希望在此期间达到每天400万桶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看到能源转型期间,石油需求增加。”萨巴赫预计 ,在未来几十年,原油需求仍将是能源结构的核心部分。

  • 国家能源局:1~2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1.0%

    国家能源局发布1~2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1~2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53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14870亿千瓦时。 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1%;第二产业用电量95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第三产业用电量28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7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

  • 美国加强对俄油制裁后 印度开始购买更多美国原油

    随着美国加强了对俄罗斯石油的制裁力度,印度被迫寻找其他供应来源,该国炼油商进口自美国的原油量有望达到近一年来最高的水平。 知情人士透露,本月迄今为止,印度石油公司、巴拉特石油公司和信实工业已购买了约700万桶4月发货的美国原油。情报提供商Kpler的数据显示,这将是自去年5月以来最大的月度成交量。 2022年2月俄乌冲突全面爆发后,印度开始大量抢购廉价俄罗斯原油,俄罗斯也跃升成为印度头号石油供应国。 然而,由于俄罗斯原油从去年7月开始就高于60美元/桶的价格上限,美国近来加强了对制裁的执行力度,这冲击了印度和俄罗斯之间的石油贸易。印度炼油商正在增加从沙特等其他国家进口的石油,但俄罗斯目前仍然是印度最大的供应国。 根据Kpler数据,印度上月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约为4000万桶,占该国石油和凝析油总采购量的近30%。在2023年期间,俄罗斯石油在印度市场的平均份额为39%。 交易员表示,印度本月购买的大部分美国原油都是西得克萨斯生产的米德兰原油(WTI米德兰原油),交付成本高于中东原油。 据印度炼油厂高管介绍,WTI米德兰原油可以提炼更多的汽油和柴油,而这些燃料在未来几个月的消费量预计会更高。 印度进口俄罗斯索科尔原油的成本与WTI米德兰原油相当,索科尔原油是受美国加强制裁影响最严重的俄油。包括乌拉尔原油等其他俄罗斯原油品种也受到了更严格制裁的影响,两艘运载乌拉尔原油的油轮已经在印度海岸闲置了数周。 行业咨询公司FGE分析师Dylan Sim表示,鉴于进口索科尔原油面临的问题,印度炼油厂转向美国WTI米德兰原油作为替代品也就不足为奇了。据悉,在2021年,美国原油占印度进口量的10%,但在过去两年里,随着俄罗斯扩大市场份额,美国原油占印度进口量的比例降至4%。

  • AI与油气行业会擦出什么火花?分析师:开采成本或降低50%

    在过去的十年中,最为传统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也开始向数字技术和自动化开放,并且也已经接受了所有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新事物。现在,这些技术正在帮助该行业降本增效,以更少的资金生产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 据报道,石油行业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来改善页岩区的钻井作业,并提高压裂井的采收率,这对石油行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步。最近,石油行业似乎还更喜欢使用计算机来进行地震调查和管道监测等工作。 重中之重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正在改变人类几乎每个领域,并嵌入到日常生活、企业和社会的越来越多的方面。 根据毕马威(KPMG)最新发布的一项面向能源、自然资源和化工(ENRC)行业首席执行官们的调查, 近三分之二(64%)的受访者认为投资AIGC是重中之重 ,48%的受访者预计在三到五年内看到投资回报。 毕马威国际ENRC全球主管Anish de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我们过去谈到的区块链、元宇宙和其他转瞬即逝的技术有很大不同。 每个人都明白这是真实的、且无处不在。 虽然该技术还处于早期阶段,但人们仍在弄清楚如何使用它。” 其实早在2018年,毕马威的一项调查就发现,许多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已经在采用人工智能或计划很快采用人工智能。当然,在当时,人工智能通常指的是预测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不过事实证明,人工智能确实非常有用,值得石油公司高管们的注意。 降本增效 数字技术确实在能源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根据能源行业数据提供商Kimberlite International Oilfield Research的数据,在过去五年中,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承包商将钻井所需的大约两周时间缩短了一天,将水力压裂平均时间缩短了三天 。省一天时间就是省一天的费用。 此外,新技术还帮助承包商能够钻探更长的水平井,这显著提高了页岩区块的产能。 根据知名投行Evercore ISI的说法,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可能会在今年将页岩气的成本降低两位数。Evercore分析师James West表示,“这将显著节省成本,至少可以达到两位数, 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会节省25%至50%的成本 。” 该技术不仅在页岩地层中进行测试,而且在海上油田中进行测试。全球最大的石油服务提供商SLB在1月份宣布,它在巴西海岸自主钻探了五口井,钻井时间缩短了60%。 SLB油井建设部门总裁Jesus Lamas表示,在未来三到五年内,15%的油井将由人工智能自主控制。他指出,这项技术不仅可能是降低钻井成本的关键, 而且是帮助该行业实现气候变化目标的关键 ,即更高效的钻井意味着每口井消耗的能源更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以 帮助解决油气行业的人才短缺问题 。许多年轻人显然也不喜欢油田工作的体力要求,不过有了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技术,只要能在办公室工作,年轻人们似乎不介意在油气行业工作。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