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33个
据《日经新闻》报道,韩国汽车制造商起亚(Kia)计划在2025年初之前让该品牌的电动车有资格获得高达7500美元的美国电动车税收抵免。起亚目前在韩国生产电动SUV 起亚EV9,但根据起亚美国公司(Kia America)企业传播负责人James Bell的说法,公司将在5月底之前将生产转移到位于乔治亚州西点的美国工厂。这一举措将使得该车型能够获得部分电动车税收抵免。 根据美国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符合条件的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购买者最多可获得7500美元的税收减免。要满足全额税收抵免的条件,车辆必须在北美完成组装,同时轿车的售价不得超过55,000美元,SUV和卡车的售价不得超过80,000美元。美国政府鼓励汽车行业减少对进口电池的依赖,特别是中国制造的电池,以促进向清洁能源车辆的转型。目前,大众汽车是唯一一家能够享受美国全额税收抵免的外国汽车制造商,其电动车型ID.4符合所有条件。 在纽约国际车展上,Bell表示,尽管EV9的电池目前仍在韩国和中国生产,但起亚将通过在乔治亚州萨凡纳投建的电动车电池工厂来解决这一问题。该工厂将设有车辆组装区和电池组装区,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开始生产。 然而,在起亚开始在美国制造电池之前,在美国组装的EV9只能享受较低的税收减免。这款三排SUV的起售价为54,900美元,于去年第四季度上市,主要面向美国家庭用户。自去年12月上市以来,起亚美国公司已售出3,839台EV9。 “销售情况不错,我们开了个好头”,但是Bell表示,由于较少税收抵免的影响,起亚感到有些受限。他强调,这是人们购物清单上的重要一项,而起亚正在尽一切努力满足这一需求。 他强调,“起亚的美国市场理念是让人们思考也许是时候为家人选择一辆电动车了。虽然谈到电动车特斯拉可能仍是人们首先想起的,但我们希望起亚能够基于产品的优势成为消费者的第二选择。” Bell表示,起亚将生产转移到乔治亚州,是为了利用税收抵免的优势,同时也因为美国是主要的电动车市场。 Bell进一步表示,更多的平价车辆实际上有助于更多人体验电动汽车。随着更多制造商的加入,促使更多人考虑电动车的生活方式,这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
周一(3月25日)美股早盘,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 Group股价跳涨超20%,最高达每股3.35美元,现涨幅收窄至7%附近,报每股3.03美元,仍为近本个月来的最高水平。 消息面上,Lucid在官网宣布与大股东达成协议,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旗下的Ayar Third Investment Company将购买10亿美元的可转换优先股,这笔资金将被Lucid用于一般企业用途,包括资本支出和运营资金等。 Lucid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彼得·罗林森(Peter Rawlinson)写道,“在我们努力巩固全球领先电动汽车技术公司地位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高兴能得到PIF的持续强大支持。” “我们将继续对我们的技术和垂直整合制造能力进行长期投资,PIF的支持是我们的关键优势。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们将继续专注于通过交付汽车加速增长,执行关键业务计划,坚持关注成本,并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改变游戏规则的 Gravity SUV。” 虽然罗林森在声明中表达了信心,但媒体分析认为,沙特的这笔资金已经是这家陷入困境车企的“救命钱”了。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Lucid曾被寄予厚望追赶特斯拉,但惨淡的交付量显然没能达到人们期待。 2023财年,Lucid总营收下滑2.12%,为5.95亿美元;归母净亏损28.28亿美元,数字较前一年增长了一倍之多。展望今年,Lucid设定的产量目标仅为9000辆,而2023年也只有8500辆左右。 与之相比,Lucid在2021年SPAC上市之初曾表示“到2023年底产能达到9万辆”。这一反差也使得公司股价从2021年的最高点64.86美元跌至如今的3美元左右,2022至2024最近三年的跌幅分别为82%、38%和29%。 一个月前,Lucid还在财报中透露,截至去年年底,公司只拥有14亿美元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低于去年同期的17亿美元。对此,Lucid当时表示,公司有足够的流动资金继续运营,至少可以持续到2025年。 需要指出的是,沙特资本已多次救Lucid于水火:2018年,PIF在Lucid遭受抛售时以超10亿美元投资获得了67%的股权;2022年底,Lucid又向PIF出售股份筹集到了9亿美元。 根据Lucid官方的数据,自2018年以来,PIF已经向Lucid投资约54亿美元。根据媒体汇编的数据,PIF持有其约60%的股份。这也不意外特斯拉CEO马斯克曾说过,Lucid仍能保持生存的唯一因素,就是中东资本的维系。 不过,在当前规模效益显著的电动汽车产业,Lucid未来能不能翻身、甚至是存活下去也成了未知数。即使是强如特斯拉,马斯克也提过,“由于高企的利率,人们贷款购车的意愿被大大削弱。”而苹果也传出了放弃造车的消息。
全球石油的使用量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今年的需求量可能再次超出预期,这已再度引发了业内对全球石油消耗量何时会真正达到峰值的新探讨。 随着对原油的需求有增无减,在本周于美国“能源之都”休斯敦举行的年度CERAWeek活动上,能源行业高管们的语气正变得越来越自信。 在本周的会议上,许多与会者在接受采访或在台上发言时表示,尽管可再生能源在过去几年迅速崛起,但他们预计未来多年能源消费量仍将持续上升,这预计也将对实现全球经济去碳化的目标造成打击。 “我们应该放弃逐步淘汰石油和天然气的幻想。相反,我们应该根据现实的需求假设,在必要的时候对它们进行充分的投资”,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商沙特阿美公司首席执行官Amin Nasser表示。 与会者对Nasser在CERAWeek活动期间的演讲,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全球最大石油贸易商维多集团(Vitol SA)首席执行官Russell Hardy在会议上也表示,由于对电动汽车采用率的预期下调,该公司正在将石油消费峰值推迟到2030年代初。 国际能源署(IEA)本月早些时候也表示,由于欧佩克+似乎将在今年下半年继续减产,预计全球市场将在2024年全年面临供应短缺,而不是此前预期的供应过剩。IEA还提高了对今年全球需求的预测,将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测上调11万桶至130万桶/日。虽然这一数字低于去年的220万桶——当时全球刚刚彻底摆脱新冠疫情拖累,但从历史标准来看,这一数字仍然是健康的。 IEA表示,其提高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期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前景更加乐观,以及船用燃料需求增加——大量船只需要更长的路线来避开胡塞武装在红海的袭击。 石油需求高峰远未至? 不少能源行业人士表示,国际能源署此前预计全球石油需求将在本十年结束前达到峰值,这从短期和中期来看可能都过于保守。 石油贸易商贡渥集团(Gunvor Group)预计,今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增加140万桶/日。另一家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巨头托克(Trafigura)则称,其共识预期约为150万桶,但认为这一预测存在相当大的上行风险。 托克首席经济学家Saad Rahim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美国经济的表现尤其令人感到惊讶。石油需求的表现好于预期。 行情数据显示,消费端的强劲需求,已经帮助推动国际基准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在今年上涨了11%,本周早些时候一度升破每桶87美元。 部分领域的需求尤其强劲——维多集团表示,仅红海船只的改道就使全球燃料需求增加了10万桶/日。航空燃油和塑料也是强劲的需求驱动因素。 印度也将成为新增需求的主要贡献者。印度政府预计,在4月开始的财政年度里,印度经济将增长7%,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印度目前已是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据国际能源署预计,从现在到2030年,印度将成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最大来源。 美国石油生产商康菲石油公司首席经济学家Helen Currie表示,“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石油需求都一直非常强劲。我们预计,今年全球需求将全面再创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电动汽车的崛起此前曾被业界视为未来几年石油需求增长的最大阻力,尤其是在中国。但根据BloombergNEF的最新研究预测,未来几年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将放缓,而汽油和柴油动力汽车的总保有量将继续上升。 科威特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Sheikh Nawaf Al-Sabah本周表示,“我们看到,在能源转型的整个过程中,需求都在增加,”这解释了为何这个中东国家眼下仍在计划扩大石油产能。
据彭博社报道,一项研究显示,德国的电动汽车销量需要大幅增长,才有可能实现该国的排放目标。 可再生能源行业游说团体BEE称,德国新电动汽车的销量必须在未来三年翻两番,到2030年增长六倍,才能达到德国拥有1,5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该组织在一项研究中表示,更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德国将只有1,000万辆电动汽车,而且也不太可能实现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差三分之一左右)。在德国减少污染的努力中,交通领域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落后者。 BEE倡导通过公共交通激励措施、增加使用合成燃料和农业生物燃料,以及对德国的高速公路实行限速来遏制排放。该游说团体表示,即使德国成功实现其电动汽车的数量目标,交通运输领域也可能达不到排放目标,需要其他类似措施的支持。 上个月,德国经济部长Robert Habeck在参观柏林的一家梅赛德斯-奔驰工厂时也承认,“到2030年,我们将无法达到1,500万辆的目标”,“但技术发展和社会接受度,并不是线性发展的”。 2023年,德国销售了超过52.4万辆纯电动汽车,高出其它欧洲市场的销量;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则减少一半以上,仅为17.6万辆。1月30日,德国汽车协会VDA表示,由于电动汽车的补贴退坡拖累了需求,预计德国今年纯电动汽车的出货量将下降14%,至45.1万辆,将是近8年来首次出现下滑。
据央视新闻报道,3月8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接受采访。 陈军表示,目前电动汽车跑的不够快,充电也不是足够快,特别在寒冷的天气容易趴窝,等等现象的背后都和电池有关,因此研究更高性能、更高安全的电池,无论是在电动汽车行业还是储能领域都是重大的科技命题。 陈军介绍,他和他的团队开发了电池新体系,提出了新的工作原理,创制了新的电池材料,让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大大提升,同时设计制备了可以全天候宽温域工作的阻燃电解液,可以在零下70摄氏度工作的大容量电池,还开发了基于我国生产元素的低成本、可充电的钠电池、锌电池,为未来的大规模储能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固态电池是各国竞相研发的重点,一旦产业化,将改变现有的电动车产业格局,同时开辟电动航空等新兴市场。 陈军称,目前团队已经研发出400瓦时每公斤的固态电池,这跟目前市场上最先进的300瓦时每公斤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相比要超出30%。 未来一到两年,要突破600瓦时每公斤的固态电池研发,让充一次电,电动汽车就可以跑一千公里以上。 同时在快速充电低温性能、安全性能方面也都要大幅提升。这是一个在全球具有引领性的变革。
美国能源部长格兰霍姆(Jennifer Granholm)周三(3月6日)称,中国的大量电动汽车可能会充斥美国的汽车市场。 几周前,美国总统拜登也提出了类似的担忧。格兰霍姆进一步指出,美国目前正试图在国内建立电动车这个制造业支柱,“我们非常担心中国在美国扩大这一产业的地位”。 中国去年的“高光时刻”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近500万辆,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惠誉评级去年12月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以创纪录的速度发布新车型,尽管竞争加剧,但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前景仍然稳定。 相较于中国汽车行业的优异表现,美国汽车业的出口量却出现下降,车企巨头通用也在削减国际业务,因此美国政府愈发将中国视为对美国汽车业的主要威胁。 根据全球咨询公司AlixPartners的数据,美国在2020年之前的汽车出口量在全球排名第四,而去年排名滑落到第六。 美国的“对策” 格兰霍姆已对中国汽车行业生出了忌惮之心,对于中美汽车领域的差距,格兰霍姆指出,“我们需要明白,让人们以负担得起的方式购买电动汽车是很重要的。” 格兰霍姆补充道,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的激励措施,建议一些美国汽车制造商可以尝试降低价格。 她还特别提到了中国光伏产业,并以此为例提醒道,不希望看到中国对太阳能电池板市场的影响力在电动汽车领域“重演”。 而上个月,美国总统拜登就在一份声明中提出了类似担忧,称“中国的政策可能会让中国汽车充斥我们的市场。”同时拜登也放话道,“我不会让这种情况在我任内发生。” 随后,拜登政府就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下黑手”了。2月29日,拜登发表声明称,以所谓“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为由,宣布将对中国制造的联网汽车“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3月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对此事回应道 ,中国汽车在全球广受欢迎,靠的不是所谓“不公平做法”,而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技术创新和过硬品质。中国始终向全球汽车企业敞开大门,美国车企一直充分享受中国大市场的红利。反倒是美方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设置歧视性补贴政策等障碍,严重阻碍中国汽车进入美国市场。
周四(3月7日),全球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发布的最新预测显示,随着制造方法继续降低生产成本,到2027年,纯电动汽车的平均生产成本将低于同类的内燃机汽车。 Gartner称,在2024年,汽车制造商将继续适应软件和电气化所带来的转变,进而为电动汽车行业开创一个新阶段。 来源:Gartner 研究副总裁Pedro Pacheco写道,新的OEM厂商很想重新定义汽车行业,他们带来了简化生产成本的新创新,如集中式汽车架构以及引入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和装配时间的“一体化压铸”(gigacasting)。 所谓一体化压铸,是指借助特大吨位压铸机,将近百个分散零部件集成为一个大尺寸零件的制造技术,摒弃了汽车行业传统的冲压、焊接工艺。 由于在一体化压铸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斯拉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进而大幅缩短了新车的研发周期。Pacheco解释道,传统汽车制造商为了生存别无选择,只能采用这些创新。 Gartner预测,2027年对电动汽车来说将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届时新一代的纯电动汽车(BEV)的平均生产成本将低于同类内燃机汽车。随着设备制造商持续的颠覆性变革,BEV生产成本的下降速度将大大快于电池成本。 Pacheco表示,这意味着纯电动汽车将比最初预期更快地达到与内燃机成本平价的时间点。但与此同时,这将使纯电动汽车的某些维修成本显著提高,Gartner预测,2027年BEV车身和电池严重事故维修的平均成本将增加30%。 以一体化压铸举例,这种工艺大幅减少了车身部件的数量,提升车架的抗拉刚度。但“一损俱损”,若撞坏则需整个大铸件更换,相当于返厂重新组装,成本高昂。 Gartner认为,快速降低BEV生产成本的过程不应以提高维修成本为代价,因为从长远来看,高维修成本可能会引起消费者的强烈反感。机构建议,生产BEV的新方法必须与确保低维修成本的流程一起部署。 今年1月,曾经是特斯拉最大客户的美国汽车租赁公司赫兹计划出售其在美国三分之一的电动汽车,并重新对燃油车进行投资。当时CEO说道:“我们大多数汽车类别都实现了利润率的提高,唯一例外是电动汽车,因为它们有着高昂的维修费用。” 除此以外,Gartner还预测,到2027年,过去10年间成立的电动汽车公司中,有15%将被收购或破产。Pacheco补充到,“这并不意味着电动汽车行业正在崩溃,它只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拥有好产品和好服务的企业将战胜其他公司。” Gartner预计,电动汽车出货量将在2024年达到1840万辆,2025年将达到2060万辆。然而,市场已经在从“淘金热”转向“优胜劣汰”。 Pacheco评论道,如今一些初创公司仍然严重依赖外部资金,这使得他们在面临市场挑战时特别不利。他还提到,一些国家正逐步取消相关的激励措施,企业面临的挑战性将与日俱增。 先前,马斯克在看到Rivian的窘境后表示,“他们需要大幅削减成本,高管团队需要住在工厂里,否则这家公司就会消亡。他们的产品设计还不错,但让车企运转起来真正困难的部分是实现量产并产生正现金流。” 而对于另一家曾头顶“特斯拉杀手”的Lucid,马斯克评论称,Lucid现在只能依靠“沙特的金主爸爸”而活。
3月5日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一年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出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总体工作方案,清理一批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分别推出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发展政策,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加强违规收费整治。深化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改革。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完善吸引外资政策,拓展制度型开放。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共建国家贸易投资较快增长。
几年前,美国造车新势力Rivian、Lucid和Fisker都曾风光无限,在投资者兴趣高涨的情况下,这些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市值都攀到了很高的位置,一度有向特斯拉挑战的架势。 而今天的情况却没那么乐观。美国电动汽车行业正面临增长放缓,就连市场领导者特斯拉也警告称,未来几个月将面临挑战,更不用说那些相对来说不太成熟的竞争对手了,它们面临的不仅只是“具有挑战性”,而是未来生存问题。 电动汽车普遍低迷 上个月,Rivian公布了令人失望的季度业绩和前景,并表示将裁减约10%的员工。其市值已从2021年1530亿美元的峰值暴跌至110亿美元。 特斯拉CEO马斯克上月谈到Rivian的业绩时提到,“他们需要大幅削减成本,高管团队需要住在工厂里,否则他们就会破产。”马斯克还认为,这家公司在离破产还有六个季度的时间。 与此同时,Lucid的市值从2001年914亿美元的峰值暴跌至如今的76亿美元。上个月,该公司表示,今年将只生产约9000辆电动汽车,远低于三年前预测的2024年9万辆。 至于Fisker,其市值从2021年的41亿美元降至2.58亿美元。上个月,它收到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发出的违规通知,该公司股价连续30多个交易日收于平均低于1美元的水平。此前,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正在调查关于Fisker Ocean SUV“车辆意外移动”的指控。 或成为被收购对象? 深水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伙人Gene Munster近日谈到了“苹果或许能够考虑收购Rivian”这一想法,他认为苹果需要打入一些新市场,“他们需要做一些大事,而Rivian可能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巧合的是,苹果最近取消了自己的电动汽车研发项目。 当然,这对苹果来说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举措,其迄今为止最昂贵的收购是2014年斥资30亿美元收购耳机制造商Beats Electronics。而目前Rivian最大的股东是亚马逊,后者持有Rivian 16%的股票,亚马逊此前从Rivian处购买了大量电动送货车。 此外,据消息人士透露,Fisker正与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就合作关系和财务进行深入谈判,根据协议,日产将向Fisker的卡车平台投资4亿美元,并计划从2026年开始生产Fisker的Alaska电动皮卡车型。 菲斯克首席执行官Henrik Fisker上周表示,“我相信我们有未来,否则我不会在这里…我们将设法摆脱目前普遍存在的电动汽车低迷。” 至于Lucid,去年有市场人士猜测,持有Lucid约60%股份的沙特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公共投资基金(PIF)将收购其剩余股份,但这并没有发生。
据外媒报道,2月26日,比亚迪执行副总裁Stella Li在接受雅虎财经采访时称特斯拉是交通领域电动化的“合作伙伴”,并指出特斯拉在帮助向公众普及和了解电动汽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Stella表示,她认为如果没有特斯拉,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她还表示,比亚迪非常“尊重”特斯拉,特斯拉既是“市场领导者”,也是推动汽车行业采用更可持续技术的重要因素。 她指出,“如果没有(特斯拉),我认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不可能发展得如此迅速。所以我们非常尊重他们。我认为他们是合作伙伴,可以共同真正帮助整个世界,推动市场向电动化转型。” Stell‌‌‌‌‌‌‌‌‌‌‌‌‌‌‌‌‌‌‌‌‌‌‌‌‌‌‌‌‌‌‌‌‌‌‌‌‌‌‌‌‌‌‌‌‌‌‌‌‌‌‌‌‌‌‌‌‌‌‌‌‌‌‌‌‌‌‌‌‌‌‌‌‌‌‌‌‌‌‌‌‌‌‌‌‌‌‌‌‌‌‌‌‌‌‌‌‌‌‌‌‌‌‌‌‌‌‌‌‌‌‌‌‌‌‌‌‌‌‌‌‌‌‌‌‌‌‌‌‌‌‌‌‌‌‌‌‌‌‌‌‌‌‌‌‌‌‌‌‌‌‌‌‌‌‌‌‌‌‌‌‌‌‌‌‌‌‌‌‌‌‌‌‌‌‌‌‌‌‌‌‌‌‌‌‌‌‌‌‌a还将制造内燃机汽车的汽车制造商描述为“真正的对手”,并补充说,比亚迪将自己视为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所有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合作伙伴。 她补充称:“越多的人参与生产电动汽车,对这个行业来说越有利。” 过去,Stella还称特斯拉是“非常受人尊敬的行业同行”。马斯克过去也曾对比亚迪给予过类似的赞扬,去年他曾表示比亚迪的汽车“如今极具竞争力”。 2023年第四季度,比亚迪首次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纯电动汽车销冠,但从全年来看,全球纯电动汽车销冠仍是特斯拉。2023年,特斯拉在全球实现了交付180万辆汽车的目标。 不过,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表示,他认为特斯拉更像是一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公司,而不仅仅是一家汽车销售商。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