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985个
随着智能电动化转型的深入和低空经济热潮的涌起,在供应链端具有先发优势的主机厂正纷纷涉足“飞行汽车”(eVTOL)领域。 11月12日开幕的第15届珠海航展上,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完成全球公开首飞,并开启预定,整体价格200万元以下。同时,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已在建设中,将用于生产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的飞行器部分,规划年产能1万台,计划明年第三季度竣工,飞行汽车将在2026年量产交付。 据悉,作为小鹏汽车的生态企业,小鹏汇天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将亲自驾驶“陆地航母”“飞”入本月15日开幕的广州车展,并进行全流程演示。 今年9月19日,“陆地航母”飞行体X3-F型航空器首次型号合格审定委员会(TCB)会议在广州举行,标志着X3-F全面进入适航审查阶段。9月27日,小鹏汇天宣布,与高直航空、傲程航空达成战略合作,并签署150辆小鹏汇天首款量产飞行汽车“陆地航母”预订合同,订单总金额近3亿元。 就在小鹏汇天完成全球首飞的同日,广汽集团旗下首款飞行汽车GOVE也完成了飞行表演。广汽飞行汽车GOVE于2023年6月在广汽科技日上实现了全球首飞,并于今年3月在广州CBD上空进行飞行验证。9月11日,广汽飞行汽车GOVE正式获得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颁发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特许飞行证。 据广汽方面消息,目前公司已向相关部门申请适航证,有望于明年年底或2026年年初取得相应飞行资质。此外,相关人士透露,除多旋翼飞行汽车,广汽自主研发的复合翼飞行汽车也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发布。 “公司正开展复合翼构型飞行汽车开发,可飞行150公里,未来可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出行需求。”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此前透露,除相关核心产品,广汽集团还在城市立体交通商业模式上进行探索,计划在2027年推出飞行汽车示范运行方案,在粤港澳大湾区2、3座城市实现“多元站点-地面交通-空中交通”全链条立体智慧出行服务。 与小鹏汇天“陆地航母”的“车-机分离”模式不同,广汽GOVE采用了“飞行舱+底盘”的技术路线。在此次珠海航展上,其完成了完成了飞行舱在底盘上精准起飞的首次展示。据了解,GOVE的底盘不仅是飞行舱的智能起降平台,也是移动充电站。在飞行舱飞离底盘后,底盘可根据实际需求自行就近寻找充电站进行充电;而当飞行舱飞至目的地上空,附近可用共享底盘已在地面就位,与飞行舱建立加密通讯,协助飞行舱进行精准对接和降落,并为飞行舱进行补能。 “GOVE之所以能实现飞行舱在底盘上的精准起飞和降落,得益于先进的控制技术和机械结构。”前述广汽飞行汽车相关人士表示,这些核心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飞行舱在底盘上起飞和降落的精准度,还进一步提升了飞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未来飞行汽车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还有吉利旗下低空出行科技公司沃飞长空。其发布了围绕首款自研eVTOL产品AE200的批产构型以及公司未来发展规划:产品研发方面,预计在2025年,将全面启动AE200的符合性验证工作,力争成为国内首个完成载人飞行试验的6座eVTOL产品;适航取证方面,预计在2026年完成型号合格证(TC)取证。 生产制造方面,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建设即将启动,同时预计在2026年至2030年间,同步开展低空出行试点运营,率先开启商业化。目前,沃飞长空已与中信海直、甘肃航投、成都公务机基地(FBO)等合作,并获得了华龙航空的100架AE200采购订单。 “无论是小鹏汇天‘陆地航母’车辆载具采用的增程式动力系统,还是广汽GOVE的智能化底盘,均体现出了传统汽车主机厂在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的优势。”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也是为何主机厂先后入局未来出行领域的主要因素之一。 除参与本次航展的三家整车企业,奇瑞汽车和长安汽车此前也对外释放了其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布局。今年10月,奇瑞对外展示了其三体复合翼飞行汽车;长安汽车总裁助理兼长安前瞻技术研究院总经理詹樟松也曾公开表示,长安“飞行汽车”有望明后年亮相。 同时,政策和商业前景亦是整车企业纷纷“升空”的重要推手。今年以来,从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到各地积极响应,制定专项规划,旨在促进低空空域的合理利用与管理,推动通用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预估,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大关。多家整车企业加速布局低空经济,也正是要抓住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当地时间周二,Alphabet旗下的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公司Waymo宣布,其出租车服务Waymo One现在对洛杉矶的所有用户开放。这是该公司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扩张,也标志着这项业务迎来了快速增长阶段。 该公司表示,自今年3月份开始在洛杉矶向公众提供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以来,已有近30万人加入了它的预约名单,这表明了强烈的服务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客户体验了Waymo One服务,并给出了极高的评分。Waymo声称,最新调查显示,98%的客户对服务感到满意,96%的客户认为它很有用。 据悉,Waymo在上个月完成了一轮56亿美元的融资,估值已超过450亿美元。尽管面临严格的监管审查,但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都在无人驾驶技术上押下重注,希望在更长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回报。 Waymo在今年6月份向旧金山的所有用户开放了其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而在2020年就已经向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所有用户开放了这项服务。 Waymo联合首席执行官Tekedra Mawakana表示:“我们的服务已经迅速成熟,我们的乘客正在享受无人驾驶服务的诸多好处。” Mawakana声称:“现在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欢迎洛杉矶的所有用户加入我们的旅程。我们非常感谢我们在洛杉矶的第一批乘客,我们迫不及待地想为更多的乘客提供服务。” 此外,Waymo还透露,该公司在美国每周提供超过15万次付费服务,较8月份的10万次实现了大幅增长。 接下来,Waymo计划继续快速扩大服务范围,覆盖更多的城市。Waymo表示,将与当地社区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共同实现公司使命,使道路更安全,交通更便利。 目前来看,Waymo是美国最耀眼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公司,走在了行业的最前列。Waymo目前拥有约700辆无人驾驶汽车,并运营着美国唯一的商用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Waymo One。 特斯拉上个月宣布其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将于2026年实现大规模生产,并且公司将于2025年在美国得州和加州推出网约车业务,这表明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继“金九”销售旺季后,国内汽车市场“银十”继续保持着高涨的热度。辅以国家“以旧换新”政策的激励,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显著的增长势头。 整体市场来看,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226.1万辆,同比增长11.3%,环比增长7.2%。其中,新能源车销量119.6万辆,同比增长56.7%,环比增长6.4%。 零售渗透率从1月份的32.8%飙升至10月份的53.0%,国内新能源车的增长可谓飞快。 具体品牌方面,10月国内新能源车企零售销量TOP10榜单名单与9月相比未发生变化,榜单中的部分车企名次出现了调整。以下是当月新能源车企零售销量TOP10: 从零售销量同比变化来看,9家车企同比大增,仅广汽埃安出现下滑。环比变化来看,6家车企环比增长,4家下跌。榜单前三位置相较9月未发生变化, 榜首继续属于比亚迪 ,比亚迪再次打破了自己的月销量记录,以43.1万辆的零售销量位居榜单第一。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67.2%,与上个月相比增长了11.5%, 同环比涨幅较9月均提升明显。 截至今年前10个月,比亚迪累计零售销量达到了289.80万辆,同比增长率为35.2%,占据了34.8%的市场份额。 涨幅最明显的是奇瑞汽车 ,10月零售销量同比增长416.3%,从9月的榜单第七跃居榜单第五。紧随其后的是赛力斯汽车,10月零售销量同比增长142.9%。 特斯拉中国10月零售销量环比大降43.9%,意外跌出前五。 排名从9月的榜单第四跌落至第七。特斯拉销量大幅下降,很大可能性是因为其将多数Model Y和3用于了出口。‌这种策略导致国内市场的供应减少,从而影响了销量‌。 排名第十的 广汽埃安延续销量下滑“魔咒”,成为榜单唯一同比下滑的车企。 10月零售销量3.19万辆,同比下滑22.8%,自今年2月以来,已连跌9个月。
11月11日,中汽协发布2024年10月汽车工业运行情况,乘联分会也一同发布了10月乘用车市场的相关数据。据中汽协数据显示,进入十月,国家以旧换新政策对汽车消费拉动效应明显,多地车展与促销活动如火如荼,企业新车型密集投放,推动车市热度持续走高,10月汽车销量环比同比均实现增长......SMM整合了本月关于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相关数据情况,以供翻阅了解。 汽车方面 中汽协:1-10月汽车产销环同比双增长 销量同比增2.7% 10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9.6万辆和305.3万辆, 环比分别增长7.2%和8.7%,同比分别增长3.6%和7% 。1-10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46.6万辆和2462.4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1.9%和2.7% ,汽车产量增速较1-9月收窄0.01个百分点,销量增速扩大0.36个百分点。 中汽协:1-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总计975万辆 同比增长33.9% 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6.3万辆和143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48%和49.6%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6.8%。 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77.9万辆和975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33%和33.9%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9.6%。 中汽协:1-10月汽车出口汽车出口485.5万辆 同比增长23.8% 10月,汽车出口54.2万辆, 环比增长0.5%,同比增长11.1%。 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46.5万辆,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10.7%;商用车出口7.6万辆,环比下降6.6%,同比增长13.6%。 1-10月,汽车出口485.5万辆 , 同比增长23.8%。 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410万辆,同比增长24%:商用车出口75.5万辆,同比增长22.5%。 而乘联分会也发布了2024年10月乘用车市场情况。据乘联分会数据显示,10月全国狭义乘用车零售226.1万辆,同比增长11.3%,环比增长7.2%;今年以来累计零售1,783.5万辆,同比增长3.2%。其中10月常规燃油车零售106.6万辆,同比下降16.1%,环比增长8.1%;1-10月常规燃油车零售950.8万辆,同比下降16.0%。 10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52.9%。 新能源汽车方面,10月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到137.9万辆,同比增长49.9%,环比增长12.6%。2024年1-10月生产924.4万辆,同比增长35.2%。10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136.9万辆,同比增长55.2%,环比增长11.2%。2024年1-10月批发927.9万辆,同比增长36.5%。10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119.6万辆,同比增长56.7%,环比增长6.4%。2024年1-10月零售832.7万辆,同比增长39.8%。 出口方面,乘联分会表示,伴随着中国新能源车的规模优势显现和市场扩张需求,中国制造的新能源品牌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虽然近期受到外部国家的一些干扰,但自主插混出口发展中国家的势头迅猛,前景光明。10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2.0万辆, 同比增长10.4%,环比增长13.7% 。占乘用车出口27%,较去年同期微降1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占新能源出口的80.8%,作为核心焦点的A0+A00级纯电动出口占新能源出口的46%(去年同期70%)。 对于10月乘用车市场,乘联分会评价称,“十一”国庆节期间,乘用车市场热度提升显著,节后虽有所回落,但整体车市继续维持回升向好态势。地方以旧换新置换政策对市场的拉动效果逐渐显现,报废更新政策也持续稳定发力,大力拉动车市增长。10月新能源车市终端销量呈现出“金九银十”的旺销趋势,新能源车消费增量贡献巨大。截至11月6日,全国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超过170万份,各地汽车置换更新补贴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近几个月的报废更新申报量环比持续增长,充分体现了报废更新政策的拉动效果喜人。 乘联分会表示,10月乘用车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10月零售、批发、生产、出口全面创出当月历史新高,其中出口拉动批发创出有数据统计以来的各月历史新高;二、10月新能源零售环比9月增长6.4%并持续创出新高,这是新能源爆发式增长的表现,体现出市场对国家报废更新和以旧换新“双新”政策的良好反馈,而且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连续4个月突破50%,在10月一般是新能源渗透率偏低的传统车消费月份,但今年10月新能源渗透率也达到了52.9%,较2023年10月增15个百分点,新能源渗透率继续创新高;三、价格战趋稳,7-10月降价促销明显少于2-4月的频次,10月的传统燃油车促销较9月小幅收缩;四、新能源出口仍保持较好增长态势,10月新能源出口同比增长10.4%,环比增长13.7%,较1-10月出口增速27.7%稍有回落;五、批发与零售走势均较强,厂商总体库存仍处下降,流通生态趋稳;六、10月高低两端细分市场增长较好,国家以报废更新拉动经济型电动车市场增长,弥补了季节性波动曲线,地方置换补贴拉动中高级细分市场增长较好。七、爆款车型销量持续突破,10月乘用车批发销量超两万辆的车型有28个(上月23个),其中10月比亚迪宋突破10万。 中汽协方面则评论称,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力推出以及已出台的存量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我国经济景气水平继续回升向好。企业生产继续加快,企业信心有所增强。 进入十月,国家以旧换新政策对汽车消费拉动效应明显,多地车展与促销活动如火如茶,企业新车型密集投放,推动车市热度持续走高,10月汽车销量环比同比均实现增长。其中,乘用车市场在多项积极因素推动下持续向好,商用车市场表现相对疲弱,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出口依然保持较快增长。 伴随政策累积效应持续显现,叠加车企及经销商年底冲刺,有助于汽车消费需求持续释放,预计后两个月车市仍将保持向上走势。鉴于以旧换新政策加码以后提振效果显著,建议明年继续延续相关政策,并尽早发布实施细则,扩大政策宣传。 动力电池方面 前10个月我国动力及其他电池销量为796.0GWh 累计同比增长43.2% 10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销量为110.3GWh, 环比增长6.2%,同比增长47.4% 。其中,动力电池销量为79.1GWh,占总销量71.7%,环比增长3.3%,同比增长30.6%;其他电池销量为31.2GWh,占总销量28.3%,环比增长14.1%,同比增长118.6%。 1-10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销量为796.0GWh, 累计同比增长43.2% 。其中,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604.5GWh,占总销量75.9%,累计同比增长26.7%;其他电池累计销量为191.5GWh,占总销量24.1%,累计同比增长143.2%。 前10个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405.8GWh, 累计同比增长37.6% 10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59.2GWh, 环比增长8.6%,同比增长51.0%。 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12.2GWh,占总装车量20.6%,环比下降7.2%,同比下降1.1%;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47.0GWh,占总装车量79.4%,环比增长13.7%,同比增长75.1%。 1-10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405.8GWh, 累计同比增长37.6%。 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111.1GWh,占总装车量27.3%,累计同比增长18.3%;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294.5GWh,占总装车量72.6%,累计同比增长46.7%。 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能源、瑞浦兰钧、正力新能以及爱尔集新能源。其中宁德时代以183.02GWh的装车量稳居国内第一的宝座,市场占比在45.4%左右;排名第二的比亚迪动力电池装车量在100.67GWh左右,市场占比达24.97%。 10月比亚迪销量突破50万辆 小米SU7 11月剑指10万台! 此前财联社记者统计了14家A/H整车上市车企10月销量情况显示10家车企当月实现同比增长,占比超过7成。 具体来看,继9月汽车销量突破40万辆之后,10月比亚迪继续高歌猛进,以领先第二名逾10万辆的成绩“断崖式”领先,10月销量达50.26万辆,同比增长66.53%,也凭借此成绩成为首家单月销量突破50万辆大关的中国车企。10月之后,比亚迪2024年汽车累计销量达325.05万辆,距离其此前36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已经近在咫尺。 造车新势力方面,理想汽车继续在新势力中零跑,10月共交付新车5.14万辆,同比增27.26%,但不及其9月的5.37万辆的新高记录。2024年1~10月理想汽车累计交付39.3万辆新车,距离其此前多次下调后的销量目标48万辆,完成度达到81.88%。 零跑汽车方面,10月交付新车3.82万辆,同比增长109.74%,再创月交付新高,10月份,零跑汽车订单量同样刷新记录,单月订单量超过42000,C10、C11、C16三车型订单全部过万。全新B系列首款车型零跑B10将于11月广州车展开启国内首秀。2024年1~10月零跑汽车累计交付21.1万辆新车,距离其此前定下的25万辆到30万辆的成绩完成进度在70.3%左右; 小鹏汽车10月共交付新车2.39万辆,同比增长19.57%,2024年1~10月累计交付12.24万辆,同比增长20.73%;蔚来汽车10月交付量在2.1万辆,同比增长30.50%,2024年1~10月累计交付量在17.03万辆左右,同比增35.05%。 与新能源汽车市场“蒸蒸日上”相比,燃油车市场依旧显出疲态。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常规燃油车零售106.6万辆,同比下降16.1%。其中,上汽集团10月销量为40.19万辆,同比下降18.22%。广汽集团10月销量为18.58万辆,同比下降17.23%。东风集团10月销量为16.02 万辆,同比下降22.08%。这三家汽车集团旗下合资品牌依旧未能走出颓势。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汽车也交出了其10月成绩单,单月销量如约完成目标——首次突破2万辆。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更是大胆预计,11月小米SU7累计交付量达到10万台。而小米SU7持续热销的同时,预售价81.49万元的小米SU7 Ultra于10月29日开启预订,并交出“预订开启10分钟小订量突破3,680台”的成绩。 对于10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国庆假期期间,乘用车市场热度提升显著,节后虽有所回落,但整体车市继续维持回升向好态势。10月新能源零售创出新高,是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表现,体现出市场对国家报废更新和以旧换新“双新”政策的良好反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连续4个月突破50%。 展望11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认为,进入11月,车企及经销商保持冲刺状态,促销力度不减,购车需求将持续释放。“预计11月终端销量与10月相比,保持增长态势。地方以旧换新置换政策对市场的拉动效果逐渐显现。” 崔东树也表示,进入11月,汽车市场迎来了年末“冲刺”阶段。其预计,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四季度预计为355万辆,同比增长39%,2024年累计销量预计为1068万辆,同比增长38%。 欧盟对华电动车反补贴案惹不满 商务部展开多轮磋商 当地时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消息称结束了反补贴调查,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BEV)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相关决定预计将于当地时间10月30日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公布,反补贴税将于10月31日起正式实施。 被抽样的中国出口生产商将被征收以下反补贴税,其中 比亚迪为17.0%,吉利为18.8%,上汽集团高达35.3%,其他合作公司将被征收20.7%的关税。 在提出个别审查请求后,特斯拉将被征收7.8%的关税。所有其他不合作的公司将被征收35.3%的关税。2024年7月4日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的临时关税将不予征收。 对于欧盟的此番决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10月31日表示,中方多次指出,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存在诸多不合理、不合规之处,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不公平竞争”之实的保护主义做法。中方对裁决结果不认同、不接受,已就此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出诉讼。中方将继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他表示,我们也注意到,欧方表示将继续与中方就价格承诺进行磋商。中方始终主张通过对话磋商解决贸易争端,也一直在为此做出最大努力。目前,双方技术团队正在进行新一阶段磋商,希望欧方以建设性态度与中方共同推进,按照“务实、平衡”的原则,相互照顾核心关切,尽快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避免贸易摩擦升级。 11月4日,商务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将欧盟对我电动汽车反补贴终裁措施起诉至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此前,中方已将欧盟电动汽车反补贴初裁措施诉至世贸组织。我们遗憾地看到,尽管包括欧盟成员国政府、业界和民众等有关各方提出大量反对意见,欧方仍发布相关终裁措施,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反补贴税。中方对此坚决反对。为维护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利益和全球绿色转型合作,中方决定就欧盟反补贴终裁措施提起诉讼。 中方认为,欧方反补贴终裁措施缺乏事实和法律基础,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是对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是借反补贴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我们敦促欧方正视自身错误,立即纠正违规做法,共同维护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及中欧经贸合作大局。 11月8日前后,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欧盟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磋商情况答记者问。有记者询问称,据悉,欧盟已派员来华就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的替代方案开展磋商。可否介绍此次磋商的相关情况?商务部发言人表示,11月2-7日,中欧技术团队在北京进行了5轮磋商,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方案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取得了一定进展。双方约定将继续以视频或其他方式进行磋商。中方认为,双方在中国机电商会代表行业提交的价格承诺方案基础上整体推进磋商,有利于维护互信,有利于加快达成共识,也有利于通过磋商解决分歧避免贸易摩擦升级。
沙特首个电动汽车品牌Ceer近日宣布与克罗地亚的电动超跑生产商Rimac Technology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旗舰车型配备高性能、集成化的电驱系统。 Ceer是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与富士康的合资企业。本次的合作协议在克罗地亚签署,双方CEO共同出席了签约仪式。 “Rimac在顶尖动力系统设计方面享有盛誉,与我们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Ceer的CEO DeLuca在签约仪式上表示,“Ceer致力于和全球行业领导者合作,推出世界级高性能电车,推动沙特汽车产业的变革。” 此次合作也为Rimac的业务扩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标志着公司从小批量、高性能产品生产(如Rimac Nevera和Aston Martin Valkyrie)向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扩展。 近年来,Rimac加大了在电气化领域的合作力度。仅2024年一年,公司就与包括Ceer和宝马集团在内的多家汽车制造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将为全球领先的汽车生产厂商大批量制造电驱动系统和电池系统。 Rimac的CEO Mate Rimac表示:“与Ceer的合作进一步巩固了Rimac在全球电气化领域发展的雄心。” 这是Rimac首次与海合会地区企业开展合作,是两家公司在推动沙特电车市场发展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沙特电车产业发展的愿景注入新动力。
【SMM分析】中国统计年鉴大幅修正2023年粗钢!! 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粗钢产量,仅比2022年101795.9万吨高112.2万吨,基本实现全年“平控”目标,当时,市场一片哗然,认为数据疑点重重,粗钢产量就这么实现了“数据平控”? 而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中国统计年鉴》大幅修正2023年粗钢、钢材产量数据。其中,2023年粗钢产量 上调978万吨 至10.29亿吨;2023年钢材产量 上调2110万吨 至13.84亿吨。 根据最新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数据显示, 2023年中国粗钢、生铁和钢材最终数据分别为102885.97万吨、87210.79万吨和138378.70万吨 , 而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粗钢产量为101908.10万吨,生铁产量为87101.30万吨,钢材产量为136268.20万吨。 我们再来看看分省份数据是如何调整的。 中国统计年鉴中, 数据发生调整的省份有福建省、江西省、河南省、广东省和新疆, 5个省份2023年粗钢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再来看看分品种数据的情况。 2023年,镀层板(带)、无缝钢管、大型型钢、中厚宽钢带、棒材、厚钢板、热轧薄宽钢带、冷轧薄款钢带均维持同比正增长, 钢材产量同比增幅较大的品种多为板材产品 , 主要是由于2023年中国新投产9条热轧产线,约新增2500万吨产能。 而特厚板、线材(盘条)、钢筋、、重轨、中小型型钢同比均为负增长, 主要是由于2023年,地产行业俨然已处下坡路,新增需求难以体现,也倒逼钢厂进相关产品的转减产至需求表现更好的板带材品种。 后 续 来 看。今年限产政策言之凿凿出现的次数并不多,6月7日,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随后辽宁、江苏、山东、山西等地限产小作文再起,但仅福建省下发了官方粗钢压减文件。但据目前数据来看,2024年1-9月福建省粗钢产量累计增幅达15.39%,并未达成平控。据SMM了解,截止目前仅江苏个别钢厂因平控而减少高炉开工。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9月粗钢产量累计值76848万吨,累计同比-3.35%。10月钢厂生产利润尚可,钢厂增产意愿较强,且据SMM调研,当前钢厂生产利润尚有盈余,本月进行年检、冬休的钢厂数目尚少,故中性预测,2024年年度粗钢产量总值约为10亿吨,与2024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数据相较能够较为简单的实现“平控”。 分品种看,近年来,国家出台众多地产扶持政策,然多涉及“存量”房产消化,很难激发新开发面积等数据的提升,建材需求中长期内或仍处于萎靡状态,而制造业需求韧性仍存,且出口维持高位。故中长期来看,板材产量将继续领先于建材产量。 据SMM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预计新投产12条热轧产线,累积产能约3490万吨,2025年,产能增幅将有所下降。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